悉尼西部住宅起火,英雄儿子救出重伤父亲

2020-07-20
移民悉尼条件 悉尼移民条件 澳洲悉尼移民经验

【www.ym16.com - 移民悉尼条件】

悉尼印象6月28日消息,根据报道,今日清晨悉尼西部一家住宅起火,一名男子被严重烧伤,伤者的儿子从屋里成功将伤者救出。

紧急救护中心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出6辆消防车,在周四早上6点左右抵达Chester Hill的起火住宅进行扑救。

新州救护车组织的发言人说,当时事发现场还有一名女孩。

发言人表示,伤者约为53岁,在急救人员赶到后“神志清醒、呼吸正常”,被送往Concord Hospital医院接受治疗。他体表的烧伤面积高达50%,烧伤部位包括躯干、手臂、手掌以及大腿上部。伤者据说是两名青少年的父亲,事故中的男孩和女孩都没有受伤。

据称,伤者的儿子试图使用住宅花园里的水管来浇灭父亲身上的火焰。

悉尼西部住宅起火,英雄儿子救出重伤父亲

根据空中拍摄的录像显示,事发地点的单层别墅屋顶已烧至焦黑。

新州消防救火队(Fire & Rescue NSW)的Brad Smith表示,消防员接到电话后在5分钟内抵达现场,当时火势已十分迅猛。

Brad Smith告诉记者,“在这种火势下,伤者处于昏迷状态。人们必须合力将他拉出起火建筑,然后送上救护车。”

扩展阅读

父亲节调查:八成美国男人想当父亲


自古以来,结婚生子一直都是人们固有的观念,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结婚后不愿“唱摇篮曲”。其中的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今年的父亲节,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有八成的美国男人表示愿意做父亲,甚至愿意主动承担照顾孩子的重任。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里,美国人奉行个人主义,不愿被家庭所束缚,但最新的调查颠覆了许多中国人的误解。美国移民中介介绍,美联社面向近1300名18岁到49岁美国男士的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男性愿意做父亲,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认为,为人父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受访的35岁以下男性91%已经当爸爸,或者说有朝一日肯定会做爸爸。四分之三的男性在当爸爸时已经结婚;88%的现在没结婚但想当爸爸的男性说,有朝一日他们会结婚。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美国男性的家庭观还是很传统的。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更多分担家务活儿,甚至开始给孩子做饭、洗衣服、甚至是晚上起来照看哭闹的婴儿。

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布调查报告说,美国男人干家务活儿的时间已经从1965年的平均每周4个小时增加到现在的每周10小时,女人干家务活儿的时间从1965年的平均每周32个小时减少到18个小时。当然,其中有家电普及减轻家务负担的因素,但男人更多的分担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男人开始不羞于在公开场合大谈当奶爸的经验,怎么给宝宝换尿布,交换宝宝食品的菜单,俨然以做个好奶爸为荣。37岁的男老师安东尼说,他在学校办公室里经常与女同事议论母乳喂养,女同事都不觉得奇怪。

据了解,美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通常想象的那么开放,他们的家庭观念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以及比较年长的人。美国有家的男人下班以后继续在外应酬或者泡酒吧的并不多,带孩子去打球是许多美国爸爸业余和周末必做的功课。调查显示,1965年以来,美国爸爸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两倍。而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走出家门去工作。皮尤研究中心本月调查发现,美国家庭有4成主要是靠女人养活的,其中扣除了单亲妈妈的家庭。女人收入支撑家庭的比例确实也有提高,而美国家庭主夫或者宅男的数量虽然目前还只有17万6千人,比例不算很大,但已经是10年前的两倍。美国有18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家庭,三分之二是双职工。女性工作多了,就需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奶爸当然也就更多了。在大环境的带动作用下,当然也有不少美国移民入乡随俗了。

我把儿子送到美国竟然被这样教育!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 ** 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天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 ** 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 ** 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天天背著空空的书包津津有味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 ** 深的印象是什麽,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 ** 。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

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假如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列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 ** 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假如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一心一意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麽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但愿对“吃”爱好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自由安闲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列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自得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制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地。”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动。

“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 再一想,也难怪,连文章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此时,我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式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津津有味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制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挖空心事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生疏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全力以赴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儿子的变化已经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了……

此文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刚在做访美学者时,将自己儿子送进美国学校后的感悟。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想必看完此文我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不就是希望每一位学生能自由表达内心想法,有创新精神以及一颗善良包容的心么?这与我国的教育初衷是如此不同而又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去接受美国的教育。而选择“先移民后留学”的方式来为子女教育做更好地规划一定是家长共同的选择。移民美国可以让子女享受世界一流教育资源、提升未来竞争力以及享受高福利待遇。如您也有同样的想法,请联系吧!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