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待同胞优待白人 澳大利亚华人雇主因种族歧视遭罚

2020-07-23
澳大利亚雇主移民条件 澳大利亚雇主担保移民条件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移民条件

澳大利亚雇主移民条件。

据报道,新州一男子张延昌(Chang Yen Chang,音译)因涉及歧视自己酒店的华裔雇员被罚款超过20万澳元。

因为被苛待(薪酬)的厨师夫妇之前受雇于张延昌,拿的是457签证并靠这份工作取得了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

被盘剥,但拿到永居权后将遭遇诉诸于法律,究竟是不向种族歧视低头,还是白眼狼的忘恩负义?

华人雇主苛待华裔却善待白人?

新州男子张延昌(Chang Yen Chang,音译)在塔州东海岸拥有并经营Scamander Beach Resort Hotel。

据悉,这对厨师夫妇跟张延昌一样,是华裔,来自马来西亚。张延昌决定从马来西亚招聘员工,部分原因是,他知道马来西亚人会接受每周工作6天。(在马来西亚,人们通常工作6到7天)于是,这对夫妇拿着457签证来到澳大利亚,开始了一周工作六天的生活。

然而,这对夫妇得到的待遇与澳大利亚本地员工不同,他们总共被少付了2.8万多澳元的工资,还被要求加班,而且没有记录工作时间。但张延昌基本上正确地支付了澳大利亚白人雇员的工资。

Baker法官称,张延昌一直把他担保的这对夫妇称为“家人”,向他们施压,要求他们为他努力工作。对中国人来说,有一种帮助家人、为家人努力工作的文化。张延昌认为,因为他和他担保的厨师同宗同源,所以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由于依赖这份工作才能留在澳大利亚,这对马来西亚华裔夫妇说,他们不愿意抱怨自己的待遇,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影响他们的签证和永久居留申请。

2013年,这对夫妇成为澳大利亚永久居民,丈夫于2014年停止在张延昌的酒店工作之后,他们向公平工作专员提出了协助请求,并开始了调查。

在诉讼期间,公平工作专员成功地证明了,张延昌及其酒店违反了《公平工作法》中的种族歧视条款,公平工作专员Natalie James表示,张延昌有意区别对待马来西亚夫妇与白人雇员,这突显出澳大利亚剥削移民员工。

这是公平工作专员第一起涉及到种族歧视胜诉的诉讼案,最后,张延昌在联邦巡回法庭被罚款3.5099万澳元,他的公司Yenida Pty Ltd被罚款17.6005万澳元。

其实,类似的案件并不少见。前阵子,就有两起“墨尔本知名华人餐厅克扣员工薪水被曝光”的案件,在华人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华人餐厅克扣员工薪水高达20万!

2018年3月,墨尔本知名华人餐厅因压榨员工薪资而被投诉至澳大利亚公平工作监察员(Fair Work Ombudsman,下称Fair Work),并陷入法律纠纷!这家餐厅,就是位于墨尔本唐人街最有名的华人餐厅之一:食为先 Shark Fin House。

2017年9月,当时在食为先担任厨师的吴先生在工作中受伤后请了一个星期病假。一个星期后,吴先生因为身体未康复,与餐厅老板沟通表示需要休息多一个星期,却被告知无法再提供带薪病假。

“我2014年10月来到澳洲,除去2015年春节期间回国结婚以外,一天假都没请过、没休息过!”吴先生表示,自己在食为先全职工作多年,理应享受带薪病假。(在澳大利亚,全职员工一年可以有20天年假和10天病假。)

一怒之下,吴先生把此事投诉到Fair Work。接到投诉后,Fair Work开始向吴先生了解询问他的工作情况,并向他解释澳大利亚工作规章制度、普及澳大利亚 计算薪酬的正确方法。吴先生按照Fair Work教他的方法粗略计算,发现食为先竟然欠了自己最多达20万澳元的薪水。

原来,吴先生2014年通过457签证到澳大利亚与亲人团聚,在食为先,吴先生每周要工作六天,每天10小时,周六日甚至每天要工作10个半小时。“之前在国内,我已经做了十多年总厨,曾在员工达500人的厨房做过主管。来到澳大利亚后不但工作强度大,还常常被当做最低级劳工来用,搞卫生倒垃圾跑腿什么杂活都要干,心理落差特别大。”吴先生说。

无独有偶,2018年7月,另一家著名华人餐馆也被曝出拖欠工资的丑闻。

2018年,墨尔本著名的川菜馆天府被指控付给员工10澳元的时薪,让他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公平工作检察员已经向联邦巡回法院提起诉讼,控告Box Hill的天府李米线和CBD Swanston Street上的天府饭店背后的公司少付员工工资。据称该饭店集团在2周内就少付员工31000澳元。

公平工作监察员、移民部以及边境保护官员去年采取联合行动,对天府进行突击检查。监察员指称天府的17个雇员被少付了18190澳元。而另外13个在天府李米线的员工则被少付了12805澳元。

据指称,这些雇员的时薪为10-22澳元。有些人每周工作6-7天,经常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监察员称天府没有付给他们法定最低工资,没有周末,公共假日,加班以及晚间工作的加班费。

在澳洲,华人坑华人的事似乎屡见不鲜。但是也有些华人在这些类似的事件下,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他们质疑这些被盘剥的员工是在拿到身份后反咬一口的白眼狼。

不是种族歧视,而是白眼狼?

在“食为先拖欠工资事件”的新闻底下,不少人这样评论:

“很明显这厨师早就知道怎么回事,拿到身份了就过河拆桥,如果语言通或者找得到高薪工作他们可以选择不在华人餐馆或是快递工作,如果这些都倒闭了,这些人又如何谋生呢?”

“呵呵,我看是这位厨师PR(永久留居权)没办成,报复食为先吧。食为先造假克扣工资有错,没毛病,但一周6天860,你自己同意了,也干了这么多年……”

而在最开始提到的新州华人雇主苛待华裔员工的新闻下,也有类似的评论:

“这就是白眼狼!不知感恩!那个雇主担保我拿到永住,不用克扣我给你2.8万澳元!”

“其实这种事情每次的结局都一样,被盘剥者在拿到身份后向老板倒戈一击,老板又认为雇员忘恩负义。所有做这种事情的雇主应该思考一下这种情况的危害。”

有许多华人通过457签证顺利拿到澳大利亚永居身份,这其中,有的人选择在拿到身份后再投诉雇主是基于“拿身份优先”的想法,担心因为投诉雇主就失去了现在的签证和担保。而有的雇主或围观者认为,能给你担保就是照顾,你拿了身份再回头倒打一耙,就是白眼狼。

随着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收紧,457签证现在不存在了,但2018年新出台的TSS签证,4年期的TSS签证在工作3年之后仍然可以转永久留居,这使得担保TSS长期岗位会更加抢手,也许有很多人将继续挤在这个独木桥上。

那么,担保继续,剥削还要继续吗?

无论是457签证还是新的TSS签证,任何劳动者都有获得正常劳务报酬的权利。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他们跟普通澳大利亚劳动者是同工同酬的,如果劳动者被不公平对待,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向Fair Work投诉。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担心失去身份和留在澳大利亚的权利而选择沉默,被盘剥、被苛待、被剥削的事就会变得更多,寻求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条件下拿到身份就会变得更遥不可及。

精选阅读

移民成为澳大利亚主要城市人口增长主因


澳大利亚统计局24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外来移民成为澳大利亚大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澳第二大城市、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人口增速最快。

据统计,2016—2017财年,墨尔本人口增加了12.5万,增幅为2.7%,总人口达到485万。第一大城市、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人口增长首次超过10万,增幅为2%,总人口达到513万。

澳统计局官员安东尼·格鲁布说,外来移民的净流入成为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墨尔本接收外来移民近8万人,占该州新增人口的64%。悉尼的情况也类似,当年外来移民人数达8.47万。

澳大利亚前三大城市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的人口增长贡献了全澳人口增长的70%,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的人口增幅与悉尼同为2%。增速排名第四的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为1.7%。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和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的增长率分别为1.1%和1%。

布里斯班、霍巴特和堪培拉的人口增长主要靠自然增长(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而在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和北领地区首府达尔文,人口增长都靠外来移民,其中阿德莱德人口增长率只有0.7%,达尔文为0.5%。

这是澳大利亚统计局第一次在统计城市人口时将人口增减的原因考虑在内,这些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增长、国内流动和外来移民。

听澳大利亚华人讲述“新生活”


在国际舆论中,澳大利亚媒体最近两年可谓站在“反华”战线前沿,不断挑起事端,让中国人感受到不少“敌意”:不过,《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赴澳大利亚交流时,听到更多的是积极的声音。在旅澳华人的描述中,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态度已逐渐变成“接受”,有时甚至羡慕中国的成功经验。

“当地人对中国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抗拒到嫉妒,如今正逐渐变为接受。”在悉尼一家商场做导购员的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简在这家商场工作了8年,据她描述,2010年那会儿,中国顾客只是偶尔在顶级手表、箱包品牌门店出现。后来,商场的中高端品牌被中国人全面“攻占”。那时的澳大利亚人对这种情况比较嫉妒,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购买力如此惊人。

“这两年,澳大利亚人逐渐适应了中国人能消费高端商品的现实,并接受华人对当地的影响力。我们华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再只是跟随‘土澳’,而是有了自己的新生活。”简对记者感慨道。

简所说的“新生活”,不仅是中国消费者给当地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还有中国国内一些生活方式的“渗透”。在悉尼华人聚居区附近,《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一个包裹自取点,留学生和当地华人在国内网站购买日常用品后,5天时间便能从这里取货。另外,悉尼唐人街不少店铺贴着微信和支付宝的图标。经营桌游店的雷小姐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地华人能方便使用电子支付,让不少澳大利亚人和其他国家留学生十分羡慕。

华人的“新生活”在政治领域也有所体现。一名了解情况的旅澳华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目前华人从政大都集中在市议会一级。“以前都是一些澳大利亚政客为拉选票偶尔来跟我们交流,我们能做的只有提供选票和政治捐款。他们当选后,有时会选择性遗忘华人的诉求。现在,随着真正能代表华人社区的候选人积极参选,我们的诉求也能讲得更加大声。”在墨尔本唐人街探访时,记者注意到许多店家橱窗上贴着华裔女性詹妮弗·杨参选市长的海报。

上述旅澳华人说,以前,澳大利亚人对华人参政的态度多半是忽视,或是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华人只知道做生意,不关心社会事务。“可现在去中国的澳大利亚人越来越多,他们对中国的城市面貌与发展感到惊奇,对华人参政因此变得更能接受,甚至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期待。”这名华人说,听说有澳大利亚民众曾打电话对一名参选市议员的华人表示,“中国真的不可思议,请你一定把中国成功的经验带到我们这里来,让我们的城市跟上海一样棒!”

申请永久移民澳大利亚要进行英语测试?提议遭批


据报道,尽管遭受批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近日仍在考虑对潜在公民和永久性移民进行英语语言测试。

据报道,澳大利亚公民部长塔奇表示,他正在与多元文化团体和商业团体进行有关该测试的咨询。

塔奇21日对媒体说:“我们已经表明正在研究这一问题,而且我们还没有确定最终的安排。可能会在申请永久居留权以及公民身份时,考虑具有某种英语语言要求,但我们还没有最终确定这一提议。”

塔奇表示,测试将评测的是“合格的英语水平”,而不是大学水平。“我们想要的关键是人们能够与其他人融合,”他说,“以便于人们可以和邻居聊天,可以去商店并与他人互动。”

不过新州州长贝瑞吉克莲对这项提议的测试表示了担忧。她表示自己在进入幼儿园之前都没有学习过英语,而她的父母在移居澳大利亚时也只会讲基本的英语。

根据此前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目前约有100万公民不会说英语,而这一数据在未来还会有所上升。

塔奇曾表示,如果越来越多的澳人不能用英语交流,将会影响新移民自己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凝聚力,不利于新移民融入澳大利亚社会,也不利于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模式。

而由于此前的英语语言测试提议遭遇了大多数参议员的反对,因此联邦政府考虑降低考试难度,只要求新移民具备基本的会话英语能力。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我所说的澳洲华人新移民,是指近1-20年来通过留学或工作移民澳洲的华人移民,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了解了一些他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子女的中华文化传统问题

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而中国的语言应该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我碰到几个华人新移民的子女,他们6-7岁时随父母移民澳洲,现在到了20多岁,只能说蹩脚的中文,而阅读能力呢,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有的刚好熟悉一个, 那就是自己的名字,写字就更不会了。但他们英文的外传读写能力却是一流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中文这么差,他们说,小时候父母怕他们学不好英文,没有让他们上中文补习班。

但也有例外的,我的一个中国同事,也是20年前移民澳洲的,当时她大女儿6岁,小女儿还没有出生。她告诉我,她的两个女儿中文说得很好,还能读中文小说。 非凡是大女儿,连古文都能读懂。我很惊奇,愿闻其详。她告诉我,她家里的官方语言是中文,禁止说英语。她自己每次回国探亲时,就买很多正版的古典名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孩子们放假时就让她们在家里看,她们对故事情节很感爱好, 不仅能从中学到一些中华传统的礼仪,而且可以一边练中文听力,一边看着字幕学认字,不熟悉的字就抄下来问父母。大女儿看了电视以后,还不满足,于是,她母亲就给她买了红楼梦原着给她看,这样,大女儿中文外传读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样还不够,她让两个女儿利用周末时间,上了两年的中文补习班,慢慢地, 她们外传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练习。

对比国内的孩子,一到周末,就去上英文补习班去了。但澳洲华人同意花钱让自己孩子补习中文的比较少。

所以澳洲华人新移民子女的中华文化底蕴需要他们的父母来悉心培养,有心人就会有收获。,不然,就慢慢丢失了中华文化的根。

困惑之二:父母能适应澳洲的生活吗?

很多博友看了我拍的澳洲风景照片,都认为这里四季温差不大,自然环境和谐,是养老的好地方。

谁知,澳洲华人新移民同事却告诉我,他们的父母来过以后,待不了1个月,就天天看日历,计算回国的日期,三个月探亲签证一到期就回国,回国以后,很少同意再过来了。

为什么,主要是语言不通。一大把年纪了,再攻英语也不可能了。有个同事刚生了孩子,接国内的父母过来佐理。老妈天天带孩子倒还充实,老爸整天象没头苍蝇一般在四周的街道海滩转悠,一个月下来,对四周的地形非常熟悉,成了活地图。这还算好的。外传有个中国老头硬是转迷路了,又不会英文,看不懂街道指示牌,好歹碰到一个会讲中文的华人关心他,问他住哪,答,就住四周,问他家里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均不知道,那好心人只好把他送到警察局,等他家人自己去找。

再就是生活不习惯,在国内老朋友多啊,在国外没几个朋友,碰得着的几个境遇相似的华人老人也都主动结交了,熟悉了自己的子女几年都没打过交道的几个邻居, 但还是孤独啊。 白天子女一上班,两个老人在家百无聊赖。看电视吧,都是英文,一份华人报纸一天看几遍。有个香港同事接自己母亲过来带孩子,硬是装了卫星电视,把凤凰卫视请回家,才算是把老人留住。

澳洲环境再好,老人在国内呆了大半辈子,还是不习惯,不去澳洲吧,心疼子女,工作那么忙还要带孩子,baby care (托儿所)价格又贵,去澳洲吧,自己又不习惯,语言不通,连菜都没方法买,万一有个三病两痛的,医疗费用又昂贵,只有买医疗保险了……有个同事生的第二个孩子就放到国内让70多岁的老父母带了,平常可想孩子了。还有个同事,刚怀了双胞胎,正发愁呢?把哪个孩子送回国呢?

困惑之三:自己在澳洲的进展尽如人意吗?

我身边的澳洲华人新移民,大都是20多岁才来澳洲,攻读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获得PR(permanent resident ,永久居民)身份的,他们的口语水平,和我这个国内刚过来的人差不多,一听就带中国口音,不象第二代移民那么流利,那么字正腔圆,比起老外,那更是差远了。他们和我一样,做做研究,写写论文还行,要上讲台讲课就不行了。不是他们讲不了,而是竞争不过老外。澳洲的助教,讲师岗位少,我们系的40多岁的老外还在等待着被提拔为讲师,教授更是凤毛麟角。老中想当助教啊,除非这个岗位没有洋人同意做才有可能。不过,我是在医学院,外传,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人做 Academic staff (学术职员,指教师)的多,为什么, 社会科学专业的洋人都做生意挣大钱去了,没人同意教书。

所以,我的中国同事们,40多岁了,在国内的医学院应该是研究生导师,教授级别了,在这里还只是Research associate (相关研究人员),虽然也在国际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了不少文章,但通讯作者永久是洋人老板,自己永久是老板的马前卒。有个同事和她的 supervisor(导师,俗称老板)一起下楼时,连我给她用中文打招呼也不敢答应一声。后来,她说他们系的一个博士(导师是另外一个老板)平常老说中文,结果答辩时作为评委的自己的老板就说了,这个人总说中文,可见英文水平不佳,那么他的论文是不是别人捉刀代笔的就值得怀疑了……结果这个中国博士差点没毕业。没方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还好我们系没有中国人,而且我的老板也喜爱中国文化,不然,可不把我别扭死了。

医学院做研究的同事还算幸运的。在澳洲有很多国内有才华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为五斗米折腰了。我在澳洲旅游,随便碰到一个导游,一问, 竟然是数学硕士。物理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医学院的技术员,而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会计。他们都是参加了TAFF(澳洲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期 2年的培训后改变专业的。

其实中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因而选择移民澳大利亚一定要慎重。

移民资讯:澳大利亚华人生活大数据解析


截止至2018年7月25日,澳洲人口达到2498万6244人。

澳洲人均工资

澳洲人均工资每周为67.9,增长率为2.3%。人均收入(包含除主业之外的其他收入)每周28.1,增长率为2.2%。

澳洲人工贵,工人的工资相当高。公务员工资则有上限,哪怕是国家总理, * 高年收入也不能超过八万澳元。所以,一位华人驾驶员曾自豪地说:我的工资,是总理的两倍!

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一般维持在4-8%。澳洲失业率为5.4%,劳动参与率65.6%。

澳洲移民分布情况

悉尼南区Hurstville 是悉尼 * 大密度的华人区,有34.2%的人口出生于中国大陆,有4.6%的人口出生自香港。

在墨尔本,Box Hill是 * 大的华人社区,出生自中国大陆的人口高达20.4%,出生自香港的人口有3.1%。

此外,根据2017年公布的澳洲2016人口普查数据,澳洲华人总数超过了121万。在澳洲,有2.5%的人讲普通话,使得普通话成为澳洲的第2大语言、另外,有1.2%的人讲广东话(粤语)。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澳洲经济社会稳定,移民人口增速快,华人群体庞大,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澳大利亚的福利制度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优势之一,也是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理由之一。移民澳大利亚后可享受的福利种类繁多,包括:免费医疗、奶粉金、幼儿园补助、免费教育、买房补助、助学贷款等。

目前,澳洲移民配额都供不应求,悉尼、墨尔本的人口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澳洲移民政策收紧势在必行。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解答


澳洲移民频道为网友整理的《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我所说的澳洲华人新移民,是指近1-20年来通过留学或工作移民澳洲的华人移民,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了解了一些他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子女的中华文化传统问题

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而中国的语言应该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我碰到几个华人新移民的子女,他们6-7岁时随父母移民澳洲,现在到了20多岁,只能说蹩脚的中文,而阅读能力呢,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有的刚好熟悉一个, 那就是自己的名字,写字就更不会了。但他们英文的外传读写能力却是一流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中文这么差,他们说,小时候父母怕他们学不好英文,没有让他们上中文补习班。

但也有例外的,我的一个中国同事,也是20年前移民澳洲的,当时她大女儿6岁,小女儿还没有出生。她告诉我,她的两个女儿中文说得很好,还能读中文小说。 非凡是大女儿,连古文都能读懂。我很惊奇,愿闻其详。她告诉我,她家里的官方语言是中文,禁止说英语。她自己每次回国探亲时,就买很多正版的古典名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孩子们放假时就让她们在家里看,她们对故事情节很感爱好, 不仅能从中学到一些中华传统的礼仪,而且可以一边练中文听力,一边看着字幕学认字,不熟悉的字就抄下来问父母。大女儿看了电视以后,还不满足,于是,她母亲就给她买了红楼梦原着给她看,这样,大女儿中文外传读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样还不够,她让两个女儿利用周末时间,上了两年的中文补习班,渐渐地, 她们外传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练习。

对比国内的孩子,一到周末,就去上英文补习班去了。但澳洲华人同意花钱让自己孩子补习中文的比较少。

所以澳洲华人新移民子女的中华文化底蕴需要他们的父母来悉心培养,有心人就会有收获。,不然,就渐渐丢失了中华文化的根。

困惑之二:父母能适应澳洲的生活吗?

很多博友看了我拍的澳洲风景照片,都认为这里四季温差不大,自然环境和谐,是养老的好地方。

谁知,澳洲华人新移民同事却告诉我,他们的父母来过以后,待不了1个月,就天天看日历,计算回国的日期,三个月探亲签证一到期就回国,回国以后,很少同意再过来了。

为什么,主要是语言不通。一大把年纪了,再攻英语也不可能了。有个同事刚生了孩子,接国内的父母过来佐理。老妈天天带孩子倒还充实,老爸整天象没头苍蝇一般在四周的街道海滩转悠,一个月下来,对四周的地形非常熟悉,成了活地图。这还算好的。外传有个中国老头硬是转迷路了,又不会英文,看不懂街道指示牌,好歹碰到一个会讲中文的华人关心他,问他住哪,答,就住四周,问他家里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均不知道,那好心人只好把他送到警察局,等他家人自己去找。

再就是生活不习惯,在国内老朋友多啊,在国外没几个朋友,碰得着的几个境遇相似的华人老人也都主动结交了,熟悉了自己的子女几年都没打过交道的几个邻居, 但还是孤独啊。 白天子女一上班,两个老人在家百无聊赖。看电视吧,都是英文,一份华人报纸一天看几遍。有个香港同事接自己母亲过来带孩子,硬是装了卫星电视,把凤凰卫视请回家,才算是把老人留住。

澳洲环境再好,老人在国内呆了大半辈子,还是不习惯,不去澳洲吧,心疼子女,工作那么忙还要带孩子,baby care (托儿所)价格又贵,去澳洲吧,自己又不习惯,语言不通,连菜都没办法买,万一有个三病两痛的,医疗费用又昂贵,只有买医疗保险了……有个同事生的第二个孩子就放到国内让70多岁的老父母带了,平常可想孩子了。还有个同事,刚怀了双胞胎,正发愁呢?把哪个孩子送回国呢?

困惑之三:自己在澳洲的进展尽如人意吗?

我身边的澳洲华人新移民,大都是20多岁才来澳洲,攻读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获得PR(permanent resident ,永久居民)身份的,他们的口语水平,和我这个国内刚过来的人差不多,一听就带中国口音,不象第二代移民那么流利,那么字正腔圆,比起老外,那更是差远了。他们和我一样,做做研究,写写论文还行,要上讲台讲课就不行了。不是他们讲不了,而是竞争不过老外。澳洲的助教,讲师岗位少,我们系的40多岁的老外还在等待着被提拔为讲师,教授更是凤毛麟角。老中想当助教啊,除非这个岗位没有洋人同意做才有可能。不过,我是在医学院,外传,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人做 Academic staff (学术职员,指教师)的多,为什么, 社会科学专业的洋人都做生意挣大钱去了,没人同意教书。

所以,我的中国同事们,40多岁了,在国内的医学院应该是研究生导师,教授级别了,在这里还只是Research associate (相关研究人员),虽然也在国际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了不少文章,但通讯作者永久是洋人老板,自己永久是老板的马前卒。有个同事和她的 supervisor(导师,俗称老板)一起下楼时,连我给她用中文打招呼也不敢答应一声。后来,她说他们系的一个博士(导师是另外一个老板)平常老说中文,结果答辩时作为评委的自己的老板就说了,这个人总说中文,可见英文水平不佳,那么他的论文是不是别人捉刀代笔的就值得怀疑了……结果这个中国博士差点没毕业。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还好我们系没有中国人,而且我的老板也喜爱中国文化,不然,可不把我别扭死了。

医学院做研究的同事还算幸运的。在澳洲有很多国内有才华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为五斗米折腰了。我在澳洲旅游,随便碰到一个导游,一问, 竟然是数学硕士。物理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医学院的技术员,而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会计。他们都是参加了TAFF(澳洲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期 2年的培训后改变专业的。

其实中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因而选择移民澳大利亚一定要慎重。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