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弹指间 加国华人女移民成长经历

2020-10-29
加国经验类移民 加国曼育经验类移民 加拿大移民两年以上管理经验

加国经验类移民。

9月26日,是关慧贞从政二十周年的日子。一本关于她的新书即将发表,从中,你会看到一个动人的华人移民加拿大的成长经历。

三十八年前,她九岁,全家八口人挤在七百尺的地库,靠母亲每日打工所得十块钱维持生计,想起之前在香港定居,每天一早上学前与父亲一道吃东西的日子,好遥远。

三十八年后,她是温哥华市历史上最年轻的市议员,加拿大首位华裔省级内阁厅长,即将在朋友及家人的掌声中庆祝从政二十周年。

当初,那个有着黑亮的头发跟灵动大眼的小女孩常常想:若我是白人,那该多好?

现在,这位面容秀丽,气质果决的女子常常问:怎样才能帮助所有的人都生活得更好?

关慧贞,这位华裔省议员的政绩及对社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不需赘述。回顾过去的二十年,从最初的迷茫与焦虑,到如今的奋斗与荣耀,那个一句英文也不会的新移民小女孩,到底经历了什么?

初来乍到

温哥华,关慧贞抵埠之后才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从香港出发的时候,她只听说要去一个叫“金山”的地方。1975年,关慧贞的父母带着六个孩子从香港移民温哥华,但来了才发现,这个地方跟“金子”完全没有关係:

“顷刻间,我的世界似乎完全被翻转。以前每天早上上学前和父亲一起出去吃早点的日子,再也不復返。平时难得有机会见到母亲的面,因她总是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出门,甚至深夜才归家。”

初来乍到,关家没有一个会说英语,最基本的生活琐事都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关母迫于生计,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的打工生涯,到农场做工,赚来的钱不但要维持全家人生活,还要支撑关父进修英文。

经历颠覆性的生活转变,目睹家人为生存、为融入加拿大社会所付出艰辛努力,关慧贞的心里充满了挣扎:

“……我的父母作出巨大牺牲,然而,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对他们并不感恩。为了融入加拿大社会我经历了种种磨合与艰难,就连我出生时父母给我取的中文名字也被视为另类,于是我和我的弟兄姐妹相继改了名字……我常幻想,如果我是一个金髮碧眼的白人,那该多好,我的父母就不用这么辛苦,我也可以被社会接受,不再被人取笑。”

“事实上我尽一切所能忘掉我是个华人。然而,这种身分的失落,直接导致我中学毕业后迷失了自我,不知何去何从。”

寻根之旅

明明是华人却不愿意承认,明明会讲中文却努力忘记,渴望自己有白皮肤黄头髮,却偏偏天生黑髮黑眼:理想与现实的扭曲曾经令多少的灵魂就此沉沦?幸好,奇迹般的转变发生在一次旅行之后。

“大学上了一年,我产生了强烈的衝动去寻找自我,寻求生命的意义……我在到积蓄了足够盘川后,终于踏上了我的寻根之旅。第一站是回到出生地香港,接着来到了我的祖籍广东,拜访了我母亲在开平的老家……看见屋子里的墙上仍然挂着我母亲一家的照片。母亲讲过关于她童年的故事一下子涌于我的脑海,我开始理解我的根,理解我父母移民加拿大给我和我的弟兄姐妹带来的人生机遇。”

此时的关慧贞终于明白,中华文化、语言和传统是与生俱来的,以前刻意迴避是多么天真可笑。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重新认知作为中国人的意义。

“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让我寻找到了我的根,使我了解我来自何处,也让我意识到生活在加拿大是多么幸运,更激发我回到加拿大为社会多做贡献。”

改变世界

1991年,温哥华东区居民协会(Downtown Eastside Residents Association)计划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关慧贞提交申请。曾为该协会工作的Laura Stannard回忆,关慧贞的资历在所有申请中最为出色,问题是关慧贞当时已经在一个律师事务所里供职,而新工作的薪水只有原来的一半。

“几天后,协会的负责人Jim Green告诉我,关慧贞要来工作了。他说问过关慧贞,为什么愿意接受只有薪水减半的工作职位。结果她回答:因为我想改变世界。”

关慧贞不仅仅是接受了一个只有之前薪水一半的新工作,实际上,她是全身心地为理想努力工作。

在温哥华东区居民协会的时候,她因毫无畏惧地反对削减福利计划,在当时负责福利事务的省厅内尽人皆知,甚至有高级主管给她取了个绰号: Pit Bull with Lips。

28岁进入市议会的时候,她不仅是政坛新丁,还是进步选民联盟当选的唯一一名候选人。当省议员的时候,她一度成为省议会中唯二的两省新民主党议员。她就是那个早上七点前起床,工作到其他人都下班,负责锁门的人,即使在怀孕期间也是如此。WWW.yM16.COm

2003年,关慧贞的长女提前叁周出生,当时,距离省议会有关教育的辩论刚刚结束一周;2008年,关慧贞的儿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她即开始为从中国抵达加拿大的本那比被害女留学生赵巍的个案奔波。

她说:“Cee-Yan和 Renan,他们是我的宝贝,我的歌声,我生命的动力,就好像Bryan Adams歌中所言:『Ever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小编推荐

在澳大利亚悉尼生活好吗,华人移民用10年的经历告诉你


从2009年移民悉尼到现在,算下来我在澳大利亚已经生活了10年。想想当年也是很勇敢,并没有考虑太多,就直接带着老婆孩子从中国来到悉尼。这一路走来,也是感慨万千。许多朋友都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在澳大利亚悉尼生活好吗?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我这10年来的感受。

一、对澳洲的初印象

第一次从机场出来的时候,就被悉尼大片大片湛蓝的天空给震撼到了。后来,跟澳洲人学会了慢节奏的生活。天天早上10点开店,下午3点关门,剩下的时间,陪陪老婆孩子。假期也比较多,每年正经工作的时间,也就八九个月,其余时间基本上不是在度假,就是在去度假的路上。

澳洲人的素养并不是说哪里都好,但是在公共道德方面确实要比国内强许多。大多数澳洲人在公共场合都是很礼貌的,在街上基本看不到随地吐痰的人,早上起来遛狗的人也会扮演好自己“铲屎官”的身份,乱扔垃圾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澳洲的街道普通都比较洁净。

二、澳洲的自然环境

澳洲的环境自然是好的没得说,这个大家从各种渠道应该也了解过不少。悉尼的海港、蓝天、白云、新奇的空气,还有大片的树林、公园和草坪都成了它的标志。非凡是这里的公园和草地,真的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到周末,我们都会陪孩子去公园玩。老父亲每次来澳洲,最喜爱的地方也是家四周的公园。早晨和傍晚都要去走一走,回来就津津有味地跟我们说他在公园里的各种见闻,一整天都乐呵呵的。

三、澳洲的工作和收入

悉尼是澳洲经济的领头羊,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我很少外传华人失业的消息。除非你非凡懒,不肯上班,否则机会是许多的。在悉尼,一般蓝领差不多能拿到6.5万澳币左右的年薪,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40万元。当然,这里的物价也比墨尔本、布里斯班、黄金海岸高一些。但假如夫妻双方都有工作的话,买房几乎不成问题。我身边不少华人夫妻都已经买了第二套房了。

四、澳洲悉尼的物价

物价方面,悉尼的果蔬、生鲜等食品相对来讲还是偏贵。蔬菜价格每公斤7.99澳币算正常,不过,一般情况下,每公斤不会超过10澳币,有一些低价菜0.99-2.99每公斤也能买到。刚登陆澳大利亚的时候,由于生意没有起步,没有新增的收入来源,我们一家人还是发扬了一段时间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略有克制。后面生活稳定了一些,收入也稳定了,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物价。

五、悉尼的交通出行

悉尼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大部分地区都通了地铁,上班通勤、周末逛街,坐地铁出行比较方便,也比较准时,这一点跟北京、上海以及国内的其他一线都邑没什么区别。这里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依旧地广人稀,出门买个菜,开车十几分钟是很正常的事情。好在悉尼的交通治理水平比较高,道路密集,不会像国内那样开车10分钟,堵在路上9分钟。悉尼没有限行,大货车可以开到市中心,也不限号,更不限购。

成长背景迥异:代沟扰乱在日华人生活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成长背景迥异:代沟扰乱在日华人生活》供大家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据报道,随着在日华人二代的成长,两代人间常见的代沟问题也在华人中静静显现。由于第一代移民的华人在儿童时期多在中国生长、受教育,与在日本受教育长大的孩子成长背景完全迥异,又使两代人之间常有的代沟问题,在华人与子女之间,显得尤为复杂纷繁。

记者曾作过华人孩子高考报捷的采访,在考取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大学的华人二代中,家长都显得津津有味,主动向记者介绍孩子的情况。但作为孩子本人则十有八九不愿开口,或说这没什么值得写的。

一位华人教育工作者对此表示,这说明华人和子女间的想法的确不一样。在中国,金榜题名的确是一件值得敲锣打鼓庆祝的事,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而在日本,虽然也是喜事,但并不一定大肆张扬。此外,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华人心理上老自觉不自觉地觉得自己不是日本人,经常有意无意地与同是移民的华人比;而孩子们在日本长大、受教育,在日本这个大环境下长大,对自己是移民、外国人的认同没有那么强,生活学习上的参照物也是一起学习的同学们,而不是华人孩子。

千叶的孙兴娟女士同样也为与孩子的分歧而苦恼。她介绍说,她和丈夫均是东北人,夫妻俩喜爱呼朋唤友喧哗地相聚,因而家里经常有朋友来吃饭,对此已上高中的儿子不太满足。今年暑假期间,他们又请了两位朋友携家人一起来玩。谁知朋友走后,儿子认真地对她说,以后不能这样了,并说了一堆道理:什么朋友两家7个人只带了一只螃蟹,一打啤酒,却吃了3顿饭,家里又搭工又搭钱,以后若来,应事先说好,每人自己交饭钱等等。听得孙兴娟夫妻俩一阵心惊,他们向孩子解释都是好朋友应该招待礼尚往来的话,孩子根本不听。孙兴娟表示,面对孩子,她真的很困惑,不能说孩子说的没道理,但总觉得太商业化,太缺人情味了。

在记者的调查中,许多华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孩子不愿与家长一起出游,为家长口中的日语带有外国口音感到难堪,为家长间或大声在公共场所说话感到不满,提起中国有生疏感,不愿常回国等。有的是家长的确有不妥的地方,如中国人中常见的大声说话等,但也有些是孩子本身明显与家长的熟悉有差异。

社会学者认为两代人之间的熟悉有差异是社会上普通存在的代沟问题,但华人两代人之间又存在文化教育背景不同、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非凡是一些华人一代为在日本站住脚,忙于打拼,吃了许多苦,却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从小生活优裕,长大也对家长缺乏理解。在这一点上,华人应注重两代人间的沟通交流,以免随着孩子长大,时间越久,两代人间的隔阂越大。

美国华人分享中美生活方式对比


[作为「海归」,回国后*不适应的有哪些方面?]现在的海归每一次回国都能感受到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深切感受到了祖国这几年的进展有多么迅速。不吐不快!下面来说说中美生活方式对比。

不同的地方有好有坏,我没有特殊绝对的说哪些地方美国好,也没有说哪些地方国内好过美国。我想陈述的就是客观的事实吧,当作这几年的生活总结。回到国内,不适应的地方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还好,究竟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渐渐习惯了。

以下是我的吐槽。归纳之后,我还采访了很多已经回了国的海归朋友们或者还在美国奋斗的小伙伴,他们的回答会在文章后半部分放上。

关于移动App

*不适应的就是国内这几年移动app进展太迅速了,以至于显得自己很落伍。以前我几乎不叫外卖,回国这两个月天天都叫外卖。太方便快捷了,忽然心血来潮了想吃酸辣粉,直接饿搜索、下单,然后一扔手机,安心等别人送货上门就好。

之前在美国为了省钱,顿顿都是自己在家烧饭,回国再也没心情烧饭了,因为实在太便捷了,食物也不是很贵,哪有什么做饭的心情?

手机支付这方面,进展的速度到了让我目瞪口呆的程度。两年多前回国其实我还是用现金卡多于支付宝的,支付宝的意义就在于淘宝购物。如今什么都可以支付宝,连水电费、医院挂号都可以支付宝,验血报告都能支付宝查看,支付宝还可以理财,真的让我大吃一惊。

在国外,因为信用卡服务的全面以及便捷,大家都用银行卡付款,Applepay也根本不普及,很多地方用不到,基本到了不带钱包出门没法生存的地步。而在中国,我几乎就不带钱包了,手机在手就没什么好怕了。

同时,每次吃饭,我和朋友在美国都习惯AA、splitbill,和服务员说分成多少份钱,每张银行卡刷多少。这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到了中国,要么一张银行卡刷,要么一个人支付宝付,不可能一张账单还分成好几份付。我当时回国坚持这样AA付账时,就闹笑话了。

关于购物

我在美国常常买的牌子在国内变成了奢侈品,价格翻了好几倍。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牌子在美国真的非常一般,人人买得起。coach、mk、katespade就不说了,在国外都是烂大街的一般牌子,到了国内我都买不起了。我常买的clubmonaco,theory,allsaints等等在国外都有outlet店,打折下来廉价的不行,到了国内我连走进店里的勇气都没有。

其他奢侈品,ysl、chloe、mcqueen、miumiu、prada等等其实在国外一年都有两次大的折扣季,六折起步,平时在美国经常能刷到三四折的折扣买到奢侈品,有时候还有学生折扣、返利、员工折扣等叠加,所以买奢侈品并不是很花钱的事儿。况且,在纽约还有好多samplesale,各种牌子3折的价格甩卖,打下来甚至也就200多人民币的样子。到了国内,你就别想了。

其实美国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奢侈品、这种东西。除了纽约第五大道这种高大上的地方,其他地方的美国人穿的都很一般随意,背包包的都是亚洲人和欧洲人。后来去纽约高大上的地方工作才会接触到各种装扮得花枝招展的上流社会人群,其实有时候相处蛮心累的。

还有就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在美国、尤其是纽约的中国留学生有种稀里糊涂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到了回国的时候也会特殊凸显。其实你在国内地铁上那么一站,谁知道你从哪儿来啊,没人在意。

关于生活日常

小费。在中国不用付小费,不用自己收拾吃完的餐具,太爽了!我每次吃完东西都迟疑是不是要像在美国一样自己收拾收拾碗筷扔,后来反应过来可以直接走人的时候觉得生活太美好。给小费也是,再也不用纠结每顿饭之后要给多少小费,再也不用和朋友拿着手机计算器计算给多少小费了。

入职。中国入职一般通过了面试希望你尽快到岗,然而美国人的办事态度就是慢悠悠不着急,一个月都可以等下去。所以刚回国,我的一些朋友对发了offer然后一礼拜到岗这种要求有点不习惯。

开车。为什么动不动就要摁喇叭呢?马路上喇叭声此起彼伏,每个车的车间距特殊窄,我根本不敢在国内开车。在国外,不到万不得已老外不会摁喇叭,除非被你惹毛了。每辆车的车间距也很宽,换道超车都提前打灯。开惯了这样的路,我根本不敢在国内买车了。

厕所里有没有手纸这个问题相信困扰到了大多数海归。在美国基本每一个厕所都有手纸,但是回了国真的就太尴尬了,好多厕所都没有手纸,我都有阴影了。所以记得出门常备纸巾。还有,美国厕所门口都有喝水的”水龙头“,健身房学校什么都会有,我习惯了渴了就去喝一口。在中国渴了就找便利店买水吧……

关于人际交流

首先,中国和美国其实都有素养道德低下的人。美国的没素养除了我们认为的那些,还有表现在种族卑视,我被卑视了好几回了。

中国的人卑视各种各样吧。想吐槽的一点是,在美国,每个人开门进门都会帮后面的人把着门,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礼貌行为。而在中国,大家没有这样的行为。在美国,路上电梯里见到陌生人,我们会点头微笑,问一句“howareyou”,中国就别想了,别人会把你当成神经病的,人际关系比较冷漠。

个人隐私。这点真的深有体会。在国外,简历上绝对不能有个人照片,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学历工作背景就好。联系方式留电话邮箱就好。如果雇主问你社交账号,问你情感状态,问你年龄星座,都算作侵犯个人隐私,严重的可以当作性*扰。然而国内求职照片是一定要放的,面试官是一定会问你有没有男朋友,感情状态,有没有结婚,打不打算结婚,甚至问你星座性格的。

我喜欢美国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在纽约,天天我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我和韩国人喝过酒,我和越南人交过心,我和美国人抱怨过川普的不靠谱,我和黑人一起在马路上唱rap,我和日本人在图书馆自习过……更别提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同胞了。多年下来,说话都融合了粤语台湾话北方话四川话各地方言,在美国,根本不觉得自己是杭州人,只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代表了中国。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我们都没有特殊区分开。

回国了,这种地域性差异感受特殊强。不是生活习惯带来的,而是身边人带来的。每个人都有意无意把自己和不同都邑的人区分开。在上海,感受到了严重的排外。北京上海的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别的“小都邑”进展。这点我觉得特殊不可思议。出国多年回来,国内的地域性差异在我的概念里早就模糊,在我脑海里,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国。至于南方北方,我根本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回国后,再也不能那么多接触别的国家的小伙伴了。文化碰撞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感谢那些美国同事,无论好的坏的,你们的存在也是让我的人生有了不同的奇异色彩。

关于爱情

不得不说,我大部分的朋友,回国就分了手。国内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毕业就分手。我们这种毕业又要面临回国或者留在美国的选择,分手的几率更大了。

我大学的朋友们,在美国这些年都有男朋友,彼此照顾陪伴,度过了三年、四年甚至更久。异国他乡的陪伴是一个很奇异的事情,在国内也许经历不到。一起做饭、买车、roadtrip、旅游、为学习奋斗、为毕业找工作而互相鼓舞……

可以说,在国外的相处模式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建立在了一个非常孤立的状态。朋友们都赞同说,在美国不需要面对买房、结婚等现实压力,也不需要面对和双方父母的沟通接触问题,所以格外自由,谈爱情纯粹就是两个人的事,不参杂什么客观因素。

然而回了国,相亲、逼婚等问题接踵而来。留学生通常晚婚,但回国发现国内朋友都结婚了,甚至生了孩子,有种莫名落后的感觉。

关于生活环境

公共交通。国内的公共交通真的是太发达了!高铁动车不说,地铁的装潢先进程度也比国外好一百倍。纽约的地铁又破又烂,没有护栏,经常有人掉下去或被人为推下去,很吓人。

但是国外的地铁像一部出色的电影,会有很多生活艺术家,有画家,有歌唱家,演奏家,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人。他们在地铁站表演,在地铁里演杂技,让坐地铁的时间变得特殊有意思。有一次我在地铁上,刚一坐下,一个外国小黑哥就到我身边拿出纸笔作画,十分钟给我画了一张很好看的素描。不过要20刀,我就拒绝了。

空气质量。这个不用说了,每次回国我要大病一场以适应国内的空气。怀念美国时不时的蓝天白云。

其他海归怎么说?

“关于国内的酒局文化,真是厌恶至极。为什么一定要主动给长辈敬酒,不然就是不讲礼貌?为什么公司饭局要给领导敬酒,不然就是不懂规矩?为什么要劝酒,为什么要一口闷?跟你不熟别跟我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好吧...我肉麻。”

“*点!国内生活超级方便,共享单车啥的,外卖啥的,开心~先进好多!生活好便捷~不方便的话就是刚回国人太多了感觉,国外感觉很轻松,人少,悠闲。国内给人人又多压力很大的样子,影响心情。环境的话美国空气好适合跑步,北京我都不敢跑步,雾霾吓死我了。”

“回国后没有大自然!没有山爬!没有kayak划!啥都没有!然后国外的话大家喜欢户外运动,活动趋向于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之类的,国内的话因为人多限制,生活的感觉没有亲近自然的机会。”

“还有*大的不习惯就是交通方面了。美国人的路权*大,大家也都习惯让人,stopsign啥的都有。回来之后就是没车理你了,全靠自己惜命啊,人行道绿灯过马路也不能大摇大摆直接走了。”

“国内有很多熊孩子,国内的父母对于孩子在公众场合行为的教育没有国外来的严格。国外的孩子虽然也会闹,但是父母会及时制止,如果影响到别人了,父母一定会批判教育。在中国,父母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事情不闻不问。很让人失望。”

“*大的感受是回国后没有了太多束缚,自己变得开朗了,生活有色彩了,消费模式多样化了。在美国结识的都是泛泛之交,他们都带着面具。”

“还有,海归太多了,导致国内有些人卑视海龟,认为我们这些人就是有钱去镀金,这个误解,啧啧,心寒。”

写在*后:

其实无论身在哪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进展轨迹,没有一个选择是*好的,也没有选择是不好的。送你们一句话:

做决定的时候不要迟疑,做了决定之后别后悔。

谈英国华人移民的新生活状况


可以说许多中国人在欧洲都生活在底层,我熟悉的一对夫妇,他们在英国已经十年,都是博士学位,现在已经快40岁。却依旧在公司做底层的技术工作。我给他们打电话,他们每次说起回国进展都觉得已经不太可能,言语中流露着遗憾。他们在国内没有任何关系,也对国内现在的情况十分生疏,在国外也没有做到治理层。可以说他们在留在英国的华人中还算幸运的。我在这里见到生活惨淡的中国人太多了。而见到能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中国人几乎没有。我想有在国外生活的不错的中国人,那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是国内高官的孩子。

最近我们系新来了一个做研究的中国人,42岁了,博士毕业,在欧洲各国也呆了7年了,一直都在大学做研究,工资只能算平平。他的老婆已经回国了。不同意呆在英国,他老婆出国前是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的基建处长,手上权利和油水许多。后来办停薪留职来英国两年,虽然读过硕士,依旧什么都干不了,只能给别人做文字秘书和图表工作。他老婆常劝他回国,他也尝试回去找过,但不适应国内的关系和做法,只好又回到国外。他也曾去英国的公司工作过,但一直都只能做底层技术人员,不受重用。后来由回到大学做研究。两夫妻为此吵了许多次,最后他老婆带着孩子回国了。外传他老婆现在在国内做的很好,拿下了好几个大工程,包括深圳机场和厦门机场的改建。年收入超过五十万,而且每年都有出国考察机会。他也常跟我说,他也想回国,但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

在英国,留下来的华人大多在大学做研究工作。生活很乏味,相对清贫。在这里定居的中国人穿着都很土,很明显赶不上国内人的时髦,许多人好象还是90年代处中国人的装扮,因为他们大多是那个时候出来的。为了省钱,不敢随便去餐馆吃饭和消遣,更不敢轻易请朋友吃喝玩乐,出门也不敢住酒店,也几乎没有经常来往的朋友。而这些是在国内随便一个收入平平的人都可以达到的生活标准。最可怜的是,每个人都看起来超过实际年龄5-10岁。这一点女人就显得更突出了。在这里,我见过好多30岁的中国女人看起来象40了。生活的压力,郁闷和乏味使他们衰老的很快。而在国内滋润的生活使我们的父母身心健康,相对国外的华人都看起来年轻许多。

看着他们,我有些心寒,不是怜惜我们的同胞,而是想着自己假如留在国外,他们现在的生活将是我明天的真实写照,不免感到几分惧怕。想抓紧离开这个地方,这个中国人被社会抛弃的国家。朋友常对我说,去美国会好一点。我很清晰好一点的意思,但我想那也是首先要能去,其次去了那里还要付出比在国内成倍的努力。而最终换来的也只是比在英国好一点的生活,在美国公司里做中层的技术人员,每日生活还是循规蹈矩。自己依旧属于被社会遗忘。

衡量一下,这些年的努力假如是用在国内,至少在大都邑有自己的房子,私家车或公司配车。假如在公司能做到治理层,在外面吃饭打车可报销,出国的机会也不少。做的好,甚至会给你带来一间自己的公司。

其实整个欧洲现在衰退的很厉害,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保守和封闭造成的,而且优良的社会福利使得许多人不用工作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和劳保。回首,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唐宋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大的国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当时的外国人还不没有纸和笔,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笔墨纸砚实行正规化的读书教育了。而由于中国常年的闭关自守,150年前国门终于被坚船利炮打破。而今天的欧洲,依旧沉醉在历史的辉煌中。英国人不关怀其他国家。这一点从他们的新闻就可以看出来。英国的电视新闻只有英国和美国的报道。关于德国法国的很少很少,一个月有一两条吧。关于亚洲和中国的就少之甚少,一年有一条就不错了。这不是夸张!今天的英国人几乎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许多人问我中国人是不是还在搞文化运动。还有人问我中国的首都是上海还是北京。甚至有人问我中国有没有照相机,我告诉他们你们有的东西中国现在都有,而中国有的东西你们却没有。对于在国内大都邑生活的中国人,英国人的生活很落后,几乎可以说是有些土。例如电视,假如不装卫星接受器只能收到5个台,就是这还要交一年交100镑的电视费,许多英国家庭都只看5个台,因为付不起卫星频道的费用。例如上网,英国大多家庭还是用电话线,而在中国都邑里几乎都是用宽带。例如电器,中国人也许不相信,英国的家庭大多还是用旧样式的电视,因为新电视很贵。而在中国,数字电视大的吓人,价格廉价的也吓人。再例如商场,英国都是下午5点就关门,星期天不开。因为人人都想轻松生活,没有激励机制。而在中国,大商场都是开到晚上9点10点,24小时营业的小店也许多。假如比比饮食,那英国至少也落后中国100年。例如英国人几乎没有见过活鱼,他们卖的都是冰冻的死鱼。中国满大街都是各种风味的餐馆,在英国餐馆多是小门面,而且菜也很简陋,也很贵。非凡是晚上过了12点想找个吃饭的地方,是难上加难。在中国,一天24小时都可以找到吃饭的地方。再说说都邑建设,英国几乎没有立交桥,包括伦敦,道路一般都很窄,多为两车道。而北京约有100多座立交桥,多为8车道。英国没有高楼,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林立。我朋友带一英国人出差到上海,那英国人拿照相机照个不停,说这里简直就是纽约,他没想到中国进展这么快。在大多数英国的印象里,中国还很破旧,没有什么楼房。当然英国也有好的方面,例如房子都住的比较宽敞,有自己的小花园。草坪许多,绿化很好,空气清新。而且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建立了优良的社会信用制度。

中国华人移民美国生活的真实感受


移民美国,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了,对这个国家越深入去了解,越能发现,原来的很多想法都是有偏差的。下面来分享这位朋友的美国移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的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阶段,都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当然也有私立中小学,质量也不错,不过一年可能要好几万学费,除非特殊有钱的,一般人不会考虑。

公立学校按学区招生,所以美国人为了小孩的教育,也买学区房。中国的一些大都邑,这里是一个高档小区,背后可能就是城中村,大家都是读一个学校。美国的小区好坏之分则更明显,你买得起这里的房子,才可能住在这个小区里。

好的小区基本上都在郊区,都是有钱人,不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往往倒是市区,人多混杂的地方,才会有人把自己房子租出去。

反差*明显的例子就是旧金山所在的湾区,湾区西边硅谷一带相对而言都是好的区,房价贵。而湾区的东边,黑人多,乱了不少,即便房价廉价了不少,也很少有人愿意搬过去。

美国虽然没有中国这样人为设立的重点高中,但是只要知道学校是在哪个区的,那个高中好那个高中不好大家都是明白的。

有人问我,我的小孩要是没有户口能不能就近读书?

美国没有户口这个概念,美国人看你是不是本地人就看你有没有在本地区纳税。

而中小学阶段更是类似中国的义务教育,只要学校没有招满,都可以就读书。一些中国的访问学者,在这里待一年,我看就有不少把孩子从国内接过来,没在美国交一分钱的税,隔壁的美国小学照样接收你入学。

那么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大家为了上好的学校,都往好的小区挤,结果好的区房价被炒高?

这个现象肯定是有。否则湾区两边的房价也不会差那么多。但是有两点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就是美国的教育资源比较均衡。

中国的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小学,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相差甚远。所以很多农村里略微有钱的就想搬到县城,让孩子读个好学校。

但是美国的中小学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建立的,无论是在设施还是在师资配备上基本没差。即便有差距,但是绝对不会中国那么大。

第二,美国人更注重个性化教育。

我们中国人说这个小学好,这个中学好,但是假如仔细想想,它究竟是好在哪里?答案无非是英语教育很强,奥数很强,有钢琴特色班,升学率高之类。但是假如再仔细想想,我们会什么要学英语、奥数和钢琴?

因为别人的孩子也在这样学,我的孩子也要这样学。但是对一般美国人而言,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的个性。成绩只有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能够考上一定档次的学校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认为,美国人傻,数理化都不会做。其实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是这样的。这种误解应该来自早期留美的中国学生,因为早期留学生进好学校究竟是少数,因此接触到的美国人也不是全面的。

现在我们是视野慢慢宽广了,就会发现,聪慧的白人大把大把的在。你去美国一些好的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数理化专业都是白人为主,微软、Google的技术人员也是白人为主。

为什么这样,这些都是教育个性化的结果,你喜欢这个,那你就专研进去,美国排名前20-30所大学足以吸纳美国本土*好的学生。所以才会出现其它大部分美国学校的工程学院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印度人。

而对于不喜欢数理化的美国人而言,你就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三角函数、微积分?会加减乘除就可以了。美国GRE考试,相当于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针对所有专业的,有个数学部分,难度只有中国初中的水平。假如你是数学专业的,那么还有一个专业考试,就难了。

这个是中国和美国教育理念*大的不同。当然,中国实在是人多,好的大学少,这是国情。所以考试一定要维持在一定的难度,否则没有区分度。

美国的中小学不要学费。但是其它杂费还是有一些,一年大概几百块钱。上下学都有校车接送,那种黄色的大巴,美国电影里也很常见。而且小学生读书基本上没什么压力。我以前隔壁的小孩上小学一年级,天天早上10点校车接走,下午3点就送回来了。天天就看她在玩。

美国学生高中毕业考大学,都是学生自己申请的。每个人都会申请好几所学校,同时会被好几所学校录取。不存在我们的前后志愿、批次问题。*后自己选择一个。

申请的时候主要提交这么几个材料。一个是高中的成绩单、排名,第二个是SAT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SAT在美国一年考7次,学生到了高二、高三都可以去考,只要在申请之前拿到分数就可以了。考砸了还可以把成绩取消掉重考。

这两个是*主要的。美国的大学招生主要也是看分数,看排名的。某个大学假如要说我们录取新生的素养高,就拿出SAT成绩来比,或者说我们百分之多少的学生的高中成绩是排在前10%的。此外还有推举信,你得过什么奖之类全都一起附上,这些就有一些水分了。

美国的大学,前面已经提到过一些。*好的就是排名前20的私立学校,哈佛、麻省理工等等,相当于我们的北大清华。美国3亿人口,是我们的1/4,所以在比例上相当北大清华在中国扩招40倍。这个足以把全国*优秀的学生给招走了。

这20所大学也是抢学生也是非常厉害的,给奖学金,而且有提前招生,北大清华自主招生估量就是跟他们学的。这些私立大学4年本科学费加生活费大概要20万美元。奖学金是有,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私立学校政府不给钱,主要靠捐款和学费。

我一个哥们被耶鲁录取过,但是没有一分奖学金,没办法,只好忍痛割爱。

之后是州立大学,州立大学对本周居民廉价,一般在3000-8000美金一年,相当于我们国内大学的学费一个水平。假如是外州和外国人,学费要涨个1-2万。每个州一般都有1-2所好的州立大学,都在一个档次,所以没事也不会跑到其它州去读公立大学。

再往下,就是社区大学,相当于我们的大专,学费更廉价,一个学分几十块钱。有些人为了省钱,先去社区大学,读个两年,然后在转到其它大学。好在绝大部分的美国学校都是允许转学分的。

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人独立,读书不花家里的钱。这个也不全都是这样的,完全看你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些人家里有钱,父母就会给,甚至啃老的也不少。

这几年,美国人都在反思年轻人的生存能力是不是下降了,因为学历越来越高,好的工作不好找,差的工作又不想干,没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

其次是奖学金部分。但是在本科阶段,奖学金覆盖面是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出来的大部分读读博士,那么才会有免学费加上一个月1000-2000的生活费,相当于给学校给老师打工。这是两个概念。

所以即便是一个中上阶层的一般美国人,但是又不是那种学校抢着给你奖学金的顶尖的天才,假如要挤进前20名的私立大学的精英圈子,无论在竞争上、还是在经济上,压力其实都挺大的。

除了奖学金,就是贷款。政府有各种低息和免息贷款。美国贷款读书也是很大一部分。

*后还有打工。但是打工的收入是微薄的。假如在学校打工,基本上是管管图书馆之类,一个小时10块钱算多了。假如去外面,一般都去肯德基之类的,跟中国比较类似。假如肯吃苦的话,生活费是可以赚回来的。但是假如是私立大学,靠打工赚学费就别想了。

资金、物质和人才的流通成本

美国跟中国一样,都是大国,有很多州/省组成。美国的各个州也有各自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有冲突,南北战争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即便到了今天,很多州不同的立场也还是很明显,比如某个州是民主党或者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多少年下来都是雷打不动。更何况美国还是个移民国家,各个种族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诉求。

照理说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美国却没有严重的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包括资金、物质和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自由流动。我想这应该从制度和社会两方面去分析。

前面提到过,美国有着完善的基础交通设施,而且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几乎每个人都有车,每年到DMV(相当我们的车管所)去登记一下,几十块钱;每两年做一次尾气排放测试,也是几十块钱。此外没有政府方面其它的费用。考驾照,也是几十块钱,无需任何强制的培训,只要觉得自己会开了就可以去考。另外就是保险,就看你自己了,一年500-1000的车险都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油价也相对廉价,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大概600公里的路程,略长于哈尔滨到沈阳(550公里),略短于长沙到广州(700公里)。按照现在的美国油价,开600公里左右的油费大约在5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350元。而且美国高速公里几乎没有收费站。

飞机票也相对廉价,从东北角的纽约到西南角的洛杉矶,横跨整个美国,往返机票加上税费大约在30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2000元。

所以即便是一个月1000-2000美元的低收入人群,出门旅游都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

那么维持这些基础设施的的钱从哪里来?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收了你那么多的税,很大一部分用在基础设施里。虽然一辆车一年政府只收几十块,但是1亿辆车就有几十亿。

而且美国的DMV(车管所)也不是什么牛逼的单位,员工平均收入也在3-5万的一般人群范围内。我所在地区的每个DMV门口挂了一快牌子,显示着DMV收费的去处,其中行政支出大概占了10%,大部分还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

航空公司也是如此,就算油费是全世界一个价,但是用的是美国的人员。所以要维持低价的飞机票价格,只有在成本上节省了。空姐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妇女。除了简单喝的饮料不给其它吃的,要吃的话自己买,美国飞机上的空姐经常推着小推车问你这个要吗那个要吗,很像中国火车上的列车服务员。我碰到过几次连耳塞的不给的,要看电影自己出钱买耳塞。

低价的费用背后就是竞争,美国有10多家主要的航空公司。政府的角色就是不让你垄断或者产生垄断联盟。竞争一上来,价格就低了。而同时,价格低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坐飞机,资源才能流动起来,社会效益就产生了。

美国政府在管治一个行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考虑两个因素:*,行业整体是不是进展了?第二,消费者是不是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航空是这样,电信也是这样。

除了交通成本,其它也是如此。

美国银行都是全国联通,不存在异地取款手续费。手机也是全国联通,没有漫游费和长途费。这就极大地节约了资源流动的成本。

除了这些,再一个就是人口准入制度。

美国的人口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动,没有我们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就业、就学、医疗等问题。但是在美国,公平也不是绝对的。就拿教育而言,一般而言好的州的州立大学就好,相对穷的州州立大学就不好。对于穷州的学生而言,你就不能跑到好的州去上州立大学,因为州立大学对外州学生的学费要高出一大截。

中国现在也不是完全的人口管制,除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大都邑,绝大部分都邑入户还是相对轻易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人为制度壁垒的存在,所以或多或少地会被夸大很多倍。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一个外地人,去北京进展,工作生活几年觉得不是很如意。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有个人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但是到*后,我们往往会夸大这个制度的原因,觉得我要是北京本地人的话,肯定要混得更好。

但是就算你在美国,你可以自由地去纽约找工作,不过想要在纽约生存下来,肯定不比外地人在北京生存下来轻易,但是美国没有人为设置的壁垒,因此美国人虽然也骂政府,尤其像现在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但是骂骂也就过了,不会到狠的地步。

因为大家相对都是公平的,你的参照物都大体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你思考的时候也就会变得理性。

这一点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流动不如美国人那么多,有其自身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家庭观念。中国人还是希望能够跟父母家人住在一起。美国工业化、市场化这么多年了。孩子大了,都出门了;父母老了,就都进养老院。

从出生到死亡,什么都是流水线模式化的。所以美国人也在反思,他们的养老体系是不是有问题,尤其是现在养老等社会福利占据政府开支比例越来越大。资本主义进展到一定时候就要重新思考人性了。

而中国的家庭观念除了传统,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阶段,除了一些大都邑和沿海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完全打破那种小农社会的构架,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是主流。除非是穷山沟沟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才会出门讨生活。而同时流动的成本又是极高,农民工过年回家,路费可能就占据你一年积蓄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说到*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资源要素的流动问题?

绝对的公正是不存在的。全国统一招生,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清华;开放北京户口,也不是人人都能买的起北京的房子的。但是只有开放,才能让人回归理性,让这个社会回归理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抱怨、愤慨、害怕都是出于无知或者不理性。我们有时候会厌恶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但是假如像大部分美国人那样能够定期去纽约这样的大都邑走一下,甚至去外国度假,你可能会觉得那些地方不过如此,那些地方生活也有不好,不方便的地方。

那么你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去对待当前的生活。而对于一些大都邑的人而言,你可能一直觉得你生活在*好的地方,但是你假如去其它地方走走,你可能会发现也有不少地方的生活其实比北京、上海都要好。

中心和地方的关系

有时候看到新闻,说一个美国小年轻,才20出头,就当选为市长了。然后就得出结论说,美国的民主制度很先进。这多多少少有点断章取义的意思,至少是不全面的。

*,美国的市跟中国的市是两个概念。美国有些人口只有一两千的小镇都叫市,City,跟中国的村一个概念。

第二,美国政府的架构和中国不一样。每级政府都会有不同的职能,而且很少有重叠。具体到*下面的市,一个市长的权力可能是非常小的,能管的事情也就那么两三样。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我们拿电信来说。在中国,*上面的是工信部,以前叫信息产业部。然后每个省都有信息产业厅,每个市都有信息产业局,到了县级政府,还会有电信局。

在美国,管电信的部门叫FCC,全称是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翻译成中文叫联邦通讯委员会。这个部门不光管电信,而且还管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类似于我们中宣部、广电总局、工信部、新闻出版署加起来的功能。

这个FCC*上头有5个委员,任何一个党派不能超过3席,在决定具体问题的时候,5个投票,一人一票,都是公然的。这5个委员都由总统任命,其中有一人为主席。但是总统只有任命权,这个FCC不对总统负责,而是对国会负责。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架构之下,FCC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他们管自己叫independentgovernmentagency,即独立政府机构,不同于政府内阁部门,向总统负责。所以,不管谁当总统,FCC还是能够独立行事,政策基本上都可以延续下来。

FCC统管美国所有的相关事务。在地方政府,再也没有类似的主管机构了。所以下面的州、市都没有电信局之类,你一个州长、一个市长,也是管不了电信的。这样一比较,说美国电信口的公务员比中国少99%应该不会夸张。美国很多行业主管机构,包括金融、交通等,都是类似的建制。

这个就是有点类似我们的“中心垂直治理”。而有些领域,比如中小学教育,治理权则完全下地方给基层地方政府,联邦政府的教育部根本不去管中小学的课程作息时间,甚至连统一的教科书的没有。

美国州政府大楼

所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谁管那一块,就管好这一块,决策权、行政权都在你手上。不会有报告一层一层递上去,要等*高领导说话,再一层一层执行下来。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架构,也是长期进展总结下来的。怎么样效率高就怎么样来。

再回到FCC,以5个委员领衔的一个部门能不能管好那么一个全国大摊子呢?我前面讲过,美国政府在管治一个行业的时候通常基于两方面考虑:*是公众是不是受到了更好的服务,选择余地是不是多?价格是不是合理?第二是整个行业是不是进展了?

FCC*经典的案例就是对AT&T的管制。AT&T是美国老牌电信公司。是由贝尔等人创立的。贝尔大家不生疏,就是发明电话的那个人。美国的进展就是一直遵循这条法则:技术创新孕育新型产业,从而推动社会进展。贝尔发明了电话,于是开了公司,经过若干年的扩张,几乎占据了整个美国市场。

但是市场是利益驱动的,AT&T一家独大就会带来两个问题。*,它不愿意把电话线架到山沟沟里去,因为成本高,收益少。第二,它垄断市场,价格随便叫。这个时候FCC就出来说话了。说你必须把电话线架到山沟沟里面去,第二,我要对你的价格进行限制。政府很好地修正了自由市场的弊端。

再后来,到了1996年,AT&T更是被分拆为若干家平行的电信公司,彻底改变了美国电信业的格局。

AT&T相当于我们的民营企业。它被政府分了会不会不服?当然会。美国很多大企业背后也有很多代言人,很多律师,所谓非营利性质的独立研究所,还有专门公关政府的说客,英文叫lobbyist,这在美国都是一个职业了。这些人都会活动起来。但是*后还是被分了。

原因一是各方话语权的平衡;二是政府不是出于私利,而且依法行事。FCC这样做背后是由电信法、反垄断法作为依据,都是站得住脚的。

结果就是作为一般美国人,40几块美元一个月的手机几乎无限打,没有长途费,没有漫游费。假如几个人一起开个,一个人一个月只要30几块就够了。

所以,美国的政府部门,没有发改委,没有五年规划。假如一定说政府有引导,那主要是给科研机构大量资助。新的技术能够带来新的产品,一个公司假如能够研发出一个好的东西,消费者认可的话,自然能够做大。

假如发现问题的话,政府再出来规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必须形成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全国性的自由市场。所以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政府基本上只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还有一些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行使了中国某些政府职能,比如对于行业标准的设置等等。

除了行业主管部门,还有一些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情,比如政府要规划某个地块,建立一个公园或者图书馆之类,这必须由政府主导了。这个在美国效率就要比中国低很多了,中国领导一拍板,立马开工。

芝加哥千禧公园

美国做事讲规矩,一轮一轮的论证,直到觉得万无一失了才开工建设。芝加哥的千禧公园,从头到尾花了10年才建好。在上次芝加哥申奥的时候就被对手攻击,说你们效率太低了。

所以这个确实是民主制度的一个弊端。工期拖得很长,不仅要设计好规划好,四平八稳,施工起来又要讲环境,不能扰民,不能黄沙满天,还得保证工人权益,不能夜以继日。我住的隔壁修地铁,修了四年还没修好。但是美国的东西一旦建好了,却是经久耐用的。几十年、一百年都可以用下去。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美国地方政府手头的钱是非常有限的,又不能问银行大笔的贷。

所以中国政府的官员请他们来中国,他们确实没钱,没这个预算。政府一旦缺钱,停下来变烂尾楼的情况也有。所以美国的地方政府有的其实很穷。像前段时间说加州政府要破产。因为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经济差了,房子卖不动了,税收自然下降。

希腊华人的真实生活经历 希腊移民提前体验


希腊养老金支付总额是GDP11.9%。一个正常工作领取工资的职员且有着40年工龄,那么个人的养老金是退休时工资的105%。此外,除了退休金,还可以享受优惠医疗药品和其他医疗保健福利。希腊和中国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但是国家文化不尽相同,两国的生活习惯也是大相径庭。那么,中国的华人移民希腊能否习惯呢?希腊移民专家将从几个角度详细介绍移民希腊华人的真实生活经历。

1、生活舒适悠闲,没有工作压力

然后就在海滩上做做日光浴,或者在自家的漂亮阳台上坐着晒太阳,吃着当地新鲜的水果、喝着醇香的咖啡、远眺湛蓝的爱琴海、吹着地中海气候下独有的清风,惬意而舒爽。通常在希腊的城镇上,大多数的小商铺到下午两三点钟就会午休,要是到了周五下午,差不多整个城市就会非常安静。

希腊有很多假期,除了公众假期还有很多节日,这时候人们就会开启一场短途的假期旅游,或是有充裕的时间去安排学习。

2、生活成本低廉,没有物价烦恼

虽然地处欧洲,很多人都会将高昂的消费和生活成本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希腊的物价在欧洲诸国中属于非常低的。希腊有着发达的零售业,全国有超过5000家的大大小小的超市。超市里的鸡肉都为土鸡,鸡蛋都是有质量防伪标签的。如果去当地的集市话,食品的价格还会有一定的下浮。

3、自然环境秀丽,没有雾霾担忧

希腊被誉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又被称为天空之城。历史悠久的地中海自然风光,与世隔绝的海岛有着清澈动人的海滩。这片土地始终保留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森林。被国内各大城市严重的雾霾荼毒已久的华人,在这里基本找不到一个有雾霾污染的日子。

4、长寿之国,共享天伦之乐

希腊非常适合养老,国际社会公认的长寿之国。这里的法定退休年龄男65岁,女60岁,到了退休年龄,满足一定缴税年限后受薪者可从退休管理部门获得退休金以安享晚年。非常适合养老,享受天伦之乐。其实希腊人不是懒惰,而是倚靠着健全的社会福利,让他们更选择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无忧无虑,将生活和家庭放在首位,工作是过程,生活才是目的。

英国华人移民生活,怎离得开这些中国超市?


英国一直被称为“黑暗办理王国”,那么移民英国后想念家乡的美食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做吧,英国华人移民生活,怎离得开这些中国超市?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些开在伦敦的中国超市吧。

1、龙凤行LOON FUNG

在中国城的Gerrard Street就能看见被誉为英国华人超市“四大天王”之一的龙凤行,与泗和行不分伯仲的另一大巨头,甚至比年龄比泗和行还要大十岁。里面的货架整洁得排列着各种商品,从瓜果蔬菜到中国特色的酱料包和食物,还有各种中式餐具,甚至还能看到专业蒸包子的蒸笼。天天都是门庭若市,大排场龙。

2、永大超市WING TAI SUPERMARKET

永大超市和上面的四大超市显得更为低调和亲民,有点像中国的水果便利商店,店面不用很大,大多遍布在居民区四周,摆放着堆积的水果和蔬菜。还会有一些韩国的食材和中国的调味料以及干货等等,属于特别便民的那种小商店,家里煮饭做菜缺了什么就能随时跑出来购买得到,很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3、泗和行超市SEEWOO SUPERMARKET

位于伦敦中国城内Lisle Street上的泗和行超市,早在1975年就降生了,至今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默默地见证了伦敦中国城近半个世纪的变化。

天天这里都会进新奇的产品,从世界各地供货商处采购的当季时蔬或是各类海鲜;甘美芳纯的亚洲新奇水果或是适合亚洲胃口的汤粥面点,都能在这里找到。而且伦敦中国城里95%的餐厅都会挑选在这个超市采购新奇食材,可见其在伦敦亚洲食品供给商的地位。现在泗和行还在英国各地开设了多家零售门店和分销中心,许多地区的人都是它的粉丝。

4、荣业行WING YIP

在伯明翰有一座超级气派的中式建筑,据说屋顶的琉璃瓦都是从北京空运过来的,显得特别气派,可以称得上是伯明翰一景了。里面的货物囊括中国和东南亚的蔬菜、速冻食品、传统小吃和厨具,现在还能网上订货配送。它的老板是当年挤入英国富豪榜的第一个华人,实力雄厚,因此荣业行在曼城、伦敦共开了四家中国超市。

5、和兴超市HOO HING

和兴也是英国华人超市“四大天王”之一,在伦敦设有五家连锁,近期又在Milton Keynes新开了一家大型Outlet,可以说是重要的远东食品批发商。但是这家超市网络订购比较健全,在地理位置上却不占上风,在零售业方面是有所短板的。不过现在的人大多是网购居多,所以影响也不大。

6、新龙门行NEW LOON MOON

这家超市可以算是中国超市里的网红了,它的名气是英国的查尔斯王储和卡米拉这对夫妇炒出来的,因为这两位曾经光顾过。正如餐馆有了明星热度一样,新龙门行也是如此。虽然它的门口很小,但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大得很,光是蘑菇就有好多种类,货架上更是摆着满满当当的蔬菜水果。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把英国人震动到了吧!

7、LONGDAN EXPRESS

严格意义来说Longdan并不完全算是中国超市,主营的是日本、越南和马来等地的食材调料,但是放在这里因为他家还会售卖中式的元宵、馒头和速冻饺子这种特色食品,所以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跨度也比较大。许多中国城里面的超市买不到的商品这里都能找得到,比如越南河粉,芋泥包还有榴莲汤圆等,海鲜价格也低于外面的超市,并且现在也能够上网购买了。假如居住的地方四周有这家店的话,还是值得一逛的。

有了这份名单,即使刚到伦敦也不用可怕不习惯吃喝,想念中式办理了,就去中国超市查找家乡的美味吧!当然,无论是你想去英国留学还是移民英国,这些含有家的味道的地方都不要错过。

英国华人分享:移民英国后生活注意事项


对于成功移民英国的新移民来说,想要顺利在英国开始移民之后的生活,将自己完全的融入移民生活之中去,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对于新移民而言,了解移民生活中的一些注重事项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移民英国后生活注重事项吧。

旅行

出外旅游结伴而行,若不得已必须独自出游,能将行程、目的地与离开天数交代同学好友,并留下联络电话。另外,必须将紧急事故求援电话号码随身携带,出国旅游能购买旅行保险,多一层保障。外出服饰简单为宜,但必须注重御寒、防雨。

交通安全

英国汽车行驶道路左边,与我们靠右边行驶的习惯不相同,这是初来英国必须非凡小心的地方。一般而言,国内开车的驾驶习惯多半不符合英国的要求与标准,若以自己在国内的驾驶经验而自认为驾驶技术没有问题的人,往往最轻易出事情。对于不开车的人而言,过马路注重左右方一直车,遵守交通标志行走、穿越马路,这也是维护自身安全的秘诀。英国法律规定,行人若未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车祸时,将无法获得赔偿。

观念差异

两个不同的国家之间观念也是不一样的,我国在思索事情方面比较仔细,但是西方国家并不赞同这样的考虑思路,他们比较认可直接决定,认为什么事情都没有身体健康和家人重要,现在有什么可以享受的就尽情享受,不会一直为长远的事情忧虑。也不会轻易对他人下定义,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特长、特点,并不是条条框框所能够定义的。所以在这里生活的人都比较轻松。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英国的人由内至外都散发一种不自觉的幸福感的原因了。

文化差异

相信英国移民人士都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我国是有一定的差异存在的,所以要提前了解好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我国的不同之处,这样你在适应的过程中才不会因为差异的问题而产生心理落差,或者是产生挫败感,一定要通过提前了解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全新的生活中。而不会一直卡在适应期这个瓶颈过不去。

选择居住环境

移民过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居住环境,就英国的而已,小都邑的治安比大都邑还要好,治安较差的地区通常是临近中心区四周、居民以工人和移民等为主的地区。

注重居家安全

一离房门,无论上洗手间或接听电话,都必须随身携带钥匙并锁好房门。搬入新家之前,先审查四面环境,看看安全治理措施。回家时,若发觉门窗有异样,切勿擅自入内,应赶紧报警处理,切勿让生疏人进门。

购房税费

一般来说,在英的房产投资者主要面临的税费有印花税、按揭贷款手续费、房产价值评估费、律师费以及房产登记费等,同时根据1994年增值税法案(ValueAddedTaxAct1994),这些费用通常还需要加上20%的增值税(VAT)。

户外安全

刚到英国时,对地理位置不熟悉,身上备有地图、地址、常用电话、手机、学校资料等。外出漫步宜在亮处行走,勿抄捷径,勿带太多现金出门,钱要分数处放置。出外旅游,现金贴身存放。若习惯带手提袋,不要将现金、护照或重要证件放在袋内,在上下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提高警觉,应非凡小心自身财物,防范失窃。

无论男生或女生,夜晚出门都必须提高警惕,能防止单独行走。尽量防止独自穿过公园与森林等人少、幽暗之处。深夜在都邑中心区行走,也必须注重前后行人的动向,若发觉有人来意不善,尽量加快脚步或到人多之处而行。

在周末非凡要注重英国的酒鬼,有些醉汉神智不清,会口出秽言有暴力倾向,早点避开,并保持安全距离。另外,若在路上发觉有三五成群的可疑分子集合,可尽早避开或绕道而行,防止和他们面对面而可能遭到挑衅。假如遇上紧急状况,直接拨电话999到警察局即可。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