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教授:我感受美国的人文教育

2021-05-31
移民美国的经验 美国的移民条件 美国移民的条件

【www.ym16.com - 移民美国的经验】

“人文教育是为了帮助他们增进思考、推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是一般人而不是精英的教育。”——徐贲

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智识为主要目标,智识又称“智性”(Nous),是从希腊语的νοῦς来的,经常被作为智能(intellect)和智力(intelligence)是同义词。它被认为是人类心智所具备的一种能分辨对与错的直觉能力,所以特别与价值推断相关。在柏拉图那里,智识(nous)常指“见识”(good sense)或“明智”(awareness),是人的“心智”(mind)的特殊能力,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在《克拉底鲁篇》(Cratylus)篇里,柏拉图说,智慧女神的名字(Atheonóa)指的是“神”(theos)的心灵(nous)。(407b) 在《斐多篇》(Phaedo)里,苏格拉底在临死前说,他从雅典的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那里了解到宇宙的智识安排万物秩序,是他思想的一大转折。亚里士多德把智识看成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与“理智”(reason)相联系的能力。他在《伦理学》第四部分里把智识视为一种把握基本原则和事物本质定义的能力,智识是人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加强的能力,这与年龄、阅历能增长智慧是一致的。

人文教育课堂上的智识虽然与这类古老的智识观不无关联,但强调的却是另外一些与一般学习或知识学习相关的人的普遍能力,其中 ** 为基础的便是独立思考和推断的能力。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推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了。在线的“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在线的“公民汇编”(又称“公民纪要”,Citizendium)百科全书的创始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以为我们)所知道的》(“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What We (Think We) Know”)一文中说,“好的搜索引擎就像是(占卜)的神谕(oracle),不管你询问什么,都会有回答。有的回答正是你所寻找的。但是,有的回答,对不起,只不过是神谕——它很难理解,而且可能是错的。……知识与信息是不同的。你很容易从网上获取信息,但知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同样,学生们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专业知识,但是,要增进能独立思考和推断的智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互联网上容易获得的巨量信息造成了拉里•桑格所忧虑的“知识贬值”现象。他说,“全世界互联网服务积存的信息越多,信息越是容易获得,比较而言的知识就越不稀奇,越无吸引力。我担心互联网已经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独特性和知识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许多以前被视为难能可贵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就专业知识的积存而言,年轻学人超过以前那些皓首穷经的积学之士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然而,他们的智识却未必有同等程度的增长。知识不等于智识,这并非在互联网时代才如此,但却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突出。一个“学者”可以有博士的学衔,出版过几十本著作,拥有许多学术荣誉的头衔,却在那里论证大饥荒时代饿死人其实是“营养性死亡”,或者用主张子虚乌有的“人民社会”来否认现有“公民社会”的民主意义。

分辨知识的真伪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是智识,智识是更不容易获得的知识。桑格指出,信息的“超级丰富(superabundance)其实让获得知识变得更困难了”,当然,他所指的经过思考和推断而可靠的真正知识。真正的知识是一种“信念”,它必须是经过检验的。在知识的纸媒传播时代,读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有经验,有眼光的编辑们的帮助和他们对知识的检验。

今天,这样的检验任务往往落在了读者自己身上,关键在于要能辨认出真实,并将它与虚假区别开来。我们运用理智或证据来作出决定。桑格说,“为知识信念提供检验是非常不易的。这要求我们有好的信息来源、批判性思考,有时还需要知晓统计和数学,并且在理解文本时要非常关注细节。这些都是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别人可以给你一些帮助,但这些是你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人文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习如何检验知识,并对可靠的知识建立起信念,这是人文教育对学生求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它与一般知识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在我任教的大学里,授人以渔的人文教育教学大纲有着比桑格的建议更为具体、系统、全面的规定。人文教育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但有所区分的部分。 ** 是课堂讨论(集体知识活动),第二是写作(个人独立的知识行为),这二者都以阅读为基础,包括对文本提问、分析、理解和释意、评价和批判等等。人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阅读与写作这两门课的紧密结合,这两门课都不属于“专题知识课程”(subject courses),都是以授人以渔为目标的。这体现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例如,这两种课共同的学生写作要求分为“批判思考学习要求”(Critical Thinking Learning Goals)和“交流能力学习要求” (Communication Learning Goals)。学校的教学纲要对此有具体说明。

批判思考要求指的是,“理解和获取知识所必要的批判思考,包括分析、综合、评估。为此,学生要学会如何辨认、形成和追问自己和他人想法中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在展开说理的过程中结合逻辑、细致的观察、反思和经验。两门写作课的顺序帮助学生们在面对多种不同观点时逐渐提高可靠的推断力,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论坛,让他们能够对说理论证的不同部分有批判性的思考”。具体要求有三条:一、对论点和主张寻找、辨认正反双方的证据;二、对论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发现、评估论证中没有道明的假设,并对此有所应对。

交流能力要求指的是“增强学生的写作交流能力。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与他人有用交流他的知识时,他的头脑才是真正自由的。学生们要进展交流技能,熟悉到语言形成思想和经验的力量,学会逻辑、清晰、 ** 地写作和说话”。具体要求有四条:一、能辨认和写作通畅易懂的文章,其特征是清楚细致的组织、连贯的段落和正确的句子;二、有用书面交流要考虑谁是读者和交流情境;三、言之有据的说理,论述清楚有力,论题集中有序;四、在写作过程中提高智识和增强对复杂想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 后一条也就是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厘清问题的过程,有用的写作有赖于清楚有用的思考。正如乔治•奥威尔说的,“假若思想能败坏语言,那么语言也能败坏思想”。学习写作,从根本上说是学习以理性文明的,有教养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公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说理。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培养有用的成员。

亲近智慧、远离愚蠢

人文教育“大学讨论班”的主要内容是经典阅读,从古希腊、罗马、早期基督教、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思想,到19、20世纪的现代经典,一路下来,学生们从阅读材料中汲取历史上前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而不是某种专门知识(尽管它也可以形成这样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倚重的是常识和一般知识,这使得学生们可以自然地去亲近一种既不玄奥也不炫耀的一般智慧。一般智慧的中肯、贴近、亲切和可贵为他们带来思考愉悦和心得收获,这是人文教育课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思想启迪的地方。

智慧的对立面是愚蠢,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学习知识可以改变无知,但却不一定能改变愚蠢,许多有知识的人士因没有智慧而愚蠢。人文教育的智识学习目标之一便是识别知识与智慧,并通过这种识别,尽量对愚蠢保持警惕,尤其是在碰到知识或权威人士的愚蠢时,不容易上当受骗。智慧往往来自阅历和经验,有智慧的往往是年长者。人文教育所阅读的思想家可以说就是人类家庭中的年长者。年青的学子通过阅读他们的传世之作来亲近智慧,并远离愚蠢。远离愚蠢对年轻人尤其不易,因为无论在思想和行动上,青年时期都是人生中愚蠢的高发期。

2013年10月凤凰台“冷暖人间”节目播出了一个题为《难忘朝鲜》的视频,开头是两位朝鲜战场上的敌人60年后在去平壤的火车上相见的镜头。一位是84岁的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名叫申才清,当年是12军军部参谋。另一位是前联合国军的战士,79岁的澳大利亚人彼得。当年是 ** 步兵团一名才17岁的机枪手。两位老人手拉手地唏嘘感叹,彼得说了一句,“那时候我们都年轻,都愚蠢”。彼得说的“我们”是交战的双方,愚蠢的其实不是那些身不由己,被挟裹到战争中的年轻战士和那些那些流血送命、甚至死后尸骨无存的冤魂,而是那场战争本身。看到战争的愚蠢,而不是为之感到自豪或光荣,这便是上了年纪的彼得的智慧。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重视智慧与年长的共生关系,人要活到一定的岁数才有能有足够的经验阅历,于是才熟悉到自己以前的愚蠢。智慧不只是来自个人的经验阅历,而且更是来自集体的经验积存和总结。人文教育的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许多在人类历史上积存的东西。人类在不同群体生活中形成的源远流长的传统、记忆、经验、教训,积存成为一种共同的被称为是“智慧”的普适性知识。这是所有人类都可以共同分享的一般知识(sensuscommnis)。不仅如此,智慧还是一种体现人类共同认可的善和美德的知识,因此,洛克说,奸诈狡猾不能算是智慧,你死我活的残杀也不算是智慧。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讲过这样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科学家观察生活在地球极北地区的一些已经进入停经期的红尾鹿。老年的红尾鹿中很少有雄鹿,它们差不多都已经在争夺领地的互相恶斗中死去了,母鹿成为鹿群中 ** 年长的领头鹿。在干旱的时候,只有那些老年的母鹿记得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时该到哪里去找水。春天来得比往年迟的时候,它们知道到哪里去找雪融化得较早的向阳坡。有风暴的时候,它们知道到哪里去找可以有庇护的地方。虽然这些母鹿已经不能为种群生殖后代,但它们仍能为种群贡献群体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记忆和经验。

人类的女性也常常起到这种作用,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一些文化中的智慧化身或象征也都是女的。在希伯来的Proverbs和Wisdom书里,叫做Hokmah(智慧、经验、精明)的智慧女士(Lady Wisdom)是和耶和华一起制造世界的女性。智慧的话也常常出自她之口。“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她向世人发出呼喊(箴言1:22)。她在闹市,“在热闹街头喊叫,在城门口”,因为智能是无需也不能隐藏的, 妖娆众人都能听到, 都可以接触。可是,她所发出的却是无奈的呼喊, 任凭她发多大的声, 多次的发声, 却没有人理睬,“无人理会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反轻弃我一切的劝戒,不肯受我的责备”。结果“你们”遭灾难, 惊恐和急难临到“你们”身上,“那时,你们必呼求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1:24-28)人无视智慧的呼唤, 因为他们是愚顽之人。人文教育帮助青年学生们亲近智慧,摆脱愚蠢的限制,不仅有个人智识成长的意义,而且还能起到重要的社会教化和优化作用。一个好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建立在大多数年轻人(如“文革”中的红卫兵)愚蠢的基础上的。

人类的生存与生命延续需要智慧,亲近智慧是为了防止因人类的愚蠢而遭受不幸和苦难,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将好生活的理念与经验,以及古人对此的思考传承下去。智慧是一种有智识的美德,也是一种使其他美德成为可能的美德。智慧与一个人的性别、智商、学历并没有必定的关系。智慧是一种美德、知识和经验的协调,是一种与他人相关的,被他人认可的优秀素质。智慧者有贤德的口碑、行为遵循一贯的道德原则、有自知之明、对他人诚恳率直,因此别人乐意向他咨询、听取他的看法和见解。总而言之,智慧不只是不愚蠢,而且更是一种能贡献于群体福祉的 ** 能力和有表率作用的德行品格。

智慧结合了真实的知识与好的价值,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凯恩(Robert Kane)在《伦理与寻求智慧》一书中指出,古典意义上的智慧包括两类相互结合的问题, ** 类问题是“什么样的事物具有客观的真实,为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什么样的事物具有客观的价值,为什么?” 对于求知识的人来说, ** 类问题更重要一些,对于伦理研究者(他们寻求的是意义和价值的)来说,后一类问题更重要,对于亲近智慧的人们来说,这两类问题同样重要,但后一类问题对于开发智识更必不可少。

知识在现代社会和现有大学教育中被分割成相互分离,乃至相互隔绝的“学科知识”,“真实的”和“有价值的”也被人为地切割分离了。有专业知识人被误以为就是有智慧的人。在这之前,只有那种对人类具有综合熟悉能力的知识人士才被称为“智慧者”。凯恩写道,“在西方传统中的大多数古典和中世纪思想者那里,事实与价值、科学解释和目的汇合成为一种对智慧的整体追求。关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的事实知识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是有价值的。对事物本质的理论探究(theoria)会对该如何生活的实践问题(praxis)作出回答,对事物(包括人物)为何如此的解释会告诉我们事物(包括人类)应该追求什么目标和目的”。

然而,人类进入现代以后,在真实和价值之间发生了断裂,对此,凯恩写道,“现代的时代特征是事实与价值(关于‘好’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科学的解释与目的)的脱离,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断裂’(Entzweiungen)……结果是古代哲学家那种对智慧的统一追求也受到了威胁。而罪魁祸首便是现代科学的进展……现代科学家们描述的是一个没有价值,没有终结原因和目的的物质宇宙”。人文教育课堂上的全部活动,至少是 ** 主要的活动乃是把价值问题重新置于知识学习的中心位置,并以此使得知识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虽不一定就是智慧,但却随时都在亲近智慧和摆脱愚蠢的智识。

人文教育的说理对话

人文教育是人的理性教育,人的理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人与他人交谈、对话、说理的意愿与能力。人文教育课上的讨论是围绕经典阅读文本为话题的对话,遵守的是公共说理的规则。我们学校将此具体规定为七条:一、就文本提出中肯、相关的问题。二、在讨论中自信、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三、在对文本的重要思想作出释义和阐发时,要进行逻辑说理并提供文本支持。四、倾听并尊重其他讨论参与者的观点。五、在协作性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六、进行持续、连贯的思想讨论。七、将不同文本相互联系,并联系人类经验。

课堂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一、增进学生精读文本,进行有理解和思考力的讨论,二、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三、了解人类知识多样性和不同运用,以及知识的整体性,四、重视探索的过程和意义的发现,五、关注自己的人性和人类境况的不同与统一”。

人文教育经典阅读要求两种可称为“对话”的思想交流。 ** 种是读者与经典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论及人文教育的《什么是人文教育》一文中说,阅读经典就是把经典作家当做特殊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往往是学生“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碰到的,而是只能在伟大的著作中遇上”。因此,“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向经典著作老师学习,不是老师独语,更不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想法。学生们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老师的,他们一面向老师请教,一面不断形成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我班上学生们在阅读霍布斯的《利维坦》(Leviathan)时,并不会接受他关于 ** “主权”和“主权者”的学说——一个凌驾于所有人、所有权力知识的“主权”和一个不受限制、独行独断的“主权者”。但是,学生们对霍布斯讨论的四种恢复天赋自由的情况很感兴趣,尤其是他说的“如果一个君主为他自己和他的继承人放弃主权时,臣民就恢复了 ** 的天赋自由”。学生们会由此讨论到“血统继承”的问题,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君主拒绝为他自己和他的继承人放弃主权,那么,臣民就不能恢复 ** 的天赋自由吗?” 他们联系到朝鲜的“白头山血统”和其他国家里的“某二代”的统治合法性问题。这种讨论便是学生们在与霍布斯对话,这种对话是协作而非对抗的,因为学生们是在与霍布斯一起讨论问题,而不是证实霍布斯在某个观点或问题上是“正确”还是“错误”。

人文教育课堂上的另一种对话是在同学们之间进行的。今天我们理解的“对话”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话是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同存在和联系他人的有用方式。俄国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丁(Mikhail Bakhtin)和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以及基督教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把对话看成是人克服孤独存在和原子化状态的必要条件。人独自无援地生活在社会人群中,不能与他人进行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交流,这是一种极其可悲的异化。布伯在影响广泛的《我与你》(I and Thou,1923)一书中提出,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结论性的东西,或表达一个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是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神之间真正建立起有意义关系的先决条件。

由于上述两种对话,经典阅读的思考与交流包括两个方面, ** ,它发生在一个现在活着的、正在思考的个人与一位过去曾经生活和思考过的个人之间。第二,虽然与前人的对话可以建立在千百年历史进程的人类整体性上,但只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人需要与现实生活中的国民同伴进行关于意义、价值问题的交流。经典阅读不只是读古书,而且更是把阅读与人们共同关怀的当下问题思考联系起来。

人文教育的课堂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思考的场所和对话平台。这种对话(dialogue)的“dia”是“通过”(through)和“越过”(across)的意思,也就是克服障碍的交流。戴维.波恩(David Bohm)是饮誉当代的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思想家,他总结了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结构化”对话形式:它让一定人数的参与者在同一个小组里就同一议题表达各自的想法、就尚未明确说明的假设和根据作出解释,并联系可能的社会作用或效应。这种被称为“波恩式对话”或“波恩精神对话”的交谈有这样几个特征: ** ,讨论者们约定,不需要在小组内形成决议或统一看法;第二,每个参加讨论的人都同意在交谈时搁置自己的推断性看法,不去批驳或驳斥他人;第三,在搁置自己推断性看法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尽量诚实、明白、清晰、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第四,每个参加交谈的个人都贡献于共同对话,也就是说,大家一起讨论的结果比原先的个人看法更为丰富。这样的讨论一般在10-30人的小组里进行,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定期聚会,每次聚会几小时。

这种对话小组的形式和规则都与我任教学校的人文教育讨论班非常相似。每个讨论班规定是18到20名学生,这既保证每个人有参与的机会,又有足够多的人贡献不同的观点。对话者们都遵守一些基本的共同约定和规则,即席就各自的体会和熟悉来发言,不使用以迫使对方认输为目的的辩论驳斥手法。讨论班每周分两次或三次上课,共三小时。这种讨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结构化对话”(structured dialogue),它与非结构化交谈的随意闲聊不同,因为它有课堂讨论的明确内容、方式、程序和目的。

结构化讨论特别有助于在较复杂的人文问题上形成对话和交流。经典阅读课堂里学生们根据文本,围绕事实、释义和评价这三种问题进行讨论,就是一种结构化的样式。它要求论题集中,不跑题,不同论题之间的转换有自然过渡也有相互联系,大致规定提问的方式和发言时间、支持看法的取证范围等等。这样的讨论需要事先有所准备(有阅读笔记和准备的问题),讨论为即席发言,但不能跑野马信口胡侃。每个人只要不打断他人发言,都可随时插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向他人提问或要求进一步的解释或证据。讨论中可以有不同看法的交接,但应防止正反方的互诘或相互驳斥,更应防止情绪性的敌意和对抗。这使得讨论可以借助共同遵守的交谈礼仪(尊重、轻松、随和、幽默、防止不可一世、争强好胜、一个人滔滔不绝),帮助不善对话的学生克服常见心理障碍,如害羞、害怕、焦虑、不信任、怕被人暗笑。

结构化讨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也是有助于理性公共生活的文化活动。在许多不同目的的人际交往中,结构化对话都是常见的对话形式,例如,它运用于互动性的经营方式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不同持股人发表意见,为了在对话里达到不同意见的某种平衡,保证自下而上的民主性。它也运用于维持和平的政治讨论,如塞浦路斯的“公民社会对话”(Civil Society Dialogue)和中东的“跨国界行动”(Act Beyond Borders)。学生们在人文课堂上学习对话和交谈,可以成为一种他们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进行多种有用沟通的重要交际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关乎说话技能,而且关乎人的文明和价值规范。

如果我们了解人文教育的知识目的和特点、公共价值取向、课堂运作和交谈方式、知道它对于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作用,那么,主要以西方“伟大著作”为内容的美国人文经典阅读也能为中国大学提供借鉴(中国大学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伟大著作”)。人文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的一般课程,由于是必修课,不能期待所有的学生对它抱有同样的热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对经典阅读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兴致盎然,有的敷衍了事。不同的阅读自然就有不同的讨论,有的思想活跃、滔滔不绝,有的头脑空空、沉默寡言,而大多数学生则是介于二者之间。

杜威在《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 1912-1913)一文中说:人文教育是“共同体每个成员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这是一种能够释放每个人能力的教育,使他能够幸福,也对社会有用”。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理想,在课堂里不可能同样程度地实现在每个具体学生的身上。这就像民主社会的理想一样,虽然要让每个公民有知情的权利,但实际上每个公民运用权利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迈克尔•舒德森在《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中写道:“以不伤害民主为前提,人们可以选择不去了解情况,忽视一些情况,但忽视多少必须有一个限度,一旦越过,民主便不复存在”。在人文教育课上也是一样,每个学生可以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决定哪个读得细一些,哪个读得粗一些,但是,必须有一个限度,一旦越过,经典阅读便不复存在。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个限度,方法就是认真、公正地评判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当然会被要求重修课程。对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期待他们成为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对再懒惰的学生,也不能让他们白混学分,有了这样的基本概念,务实而认真的人文课也就能成为每个学生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延伸阅读

荷兰教育阶层开始重视中文教育 移民荷兰不会被排外


善于经商的荷兰人似乎早就意识到了中文的重要性。在荷兰,中文教育已经渗透了社会的各个层次。最初由中国人创办的中文学校主要面向旅荷的华人子弟,在周末授课,如今也开始得到荷兰人的青睐。另外,在荷兰的大学预科类中学中,中文也开始成为继法语、德语和西班牙等语言之外的选修语言之一。看来中文在荷兰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这样对选择荷兰移民的人士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2010年春节后不久,荷兰教育部国务秘书拜思特菲尔德(Bijsterveldt)女士宣布开始一项把中文作为中学毕业考试科目的试验教育。教育部为此专门拨款一百万欧元,共有十所中学参加了这一为期四年的试验项目。

“作为参与世界经济生活的一个国家,中国在我们的社会中将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学习中文)为未来的经济往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扩展了用武之地”,拜思特菲尔德说。

在高等教育领域,荷兰的古老大学之一莱顿大学向学生提供汉语言专业及管理专业的课程;而位于南部马斯特里赫特的Zuyd Hogeschool学院也提供中文专业。

此外,从2009年开始,荷兰各地专门面向智力超常儿童的小学模式“莱昂纳多学校”也开始向4至12岁的荷兰小学生提供中文课程。除了听说读写之外,他们还接触有关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常识。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语言在异国他乡很受欢迎你一定也会觉得开心,提醒您,随着近年荷兰高技术移民的兴起,想要移民荷兰的你要尽快办理。详情可以咨询

为什么众多的人为了子女教育选择美国?


美国一直以来非常受移民们的忠爱,但是随着移民政策的收紧,移民美国越来越困难,不过还是有部分人会选择,不仅是看重医疗和福利,还有子女的教育。为什么众多的人为了子女教育选择美国?

01、美国移民子女可自由留美工作

留学生在美国完成学业以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身份问题。美国F-1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一年的OptionalPractical Training (OPT)资格。如果学生在毕业后60天内仍未申请到OPT,就必须离开美国。拿到OPT签证后,寻求一份工作,再由雇主出面将F-1学生身份转为H-1B受雇身份。

02、美国移民子女易进 * 名校

拿到绿卡后的 * 居民子女,将和美国公民享受同等教育,读美国名校的机会较留学生更大。一般名校,每年留学生招生人数约为总数的5%-10%,而且面向全世界招生。以哈佛大学为例,近7年来,每年仅录取7名中国留学生;90%-95%的名额留给 * 居民或公民,每年录取的本土学生在2000名左右。

03、美国移民子女学费可减免2/3

美国全部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即零学费( * 私立寄宿学校除外),学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在美国接受教育,比起美国当地居民,国际学生的学费则要高出很多。子女去美国留学四年本科算下来起码需要100万元人民币,但本地学生费用仅仅是国际生的三分之一,并且当地学生还可以申请助学金。

我的移民美国之路!


08年从北京的某高校毕业后就选择留在了这个让我充满憧憬的首都大城市,这个城市承载了我太多的梦想和努力,也是在这片土地上我结婚生子,置业成家,本以为可以在这个城市扎根,一代一代的生活下去,随着孩子的出生和妻子的屡次提醒,孩子的学业规划让我颇为头疼。因为我们所在的地区在稍微偏远的地段,周边幼儿园的整体硬件配备相对落后,生源也较为复杂,几番了解斟酌,最终把孩子放在了我们公司附近的一个国际幼儿园。

孩子入学后的几个月,太太常常跟我念叨要早点送孩子出去读书,我一直觉得太早,毕竟孩子才四岁,虽然我潜意识里也觉得孩子要出国读高中大学,但是太太跟我说家长群经常在聊这些问题,有几个家长已经办了美国、澳洲,于是在一个本地家长的带动下,我们也去了解了一下,没想到我的专业还能做美国技术移民,说是有雇主可以帮我做担保,本来只是想去了解一下留学的信息,结果这家公司留学移民还做海外置业。

当天接待我们的老师自己就是有美国绿卡的,我很惊奇她为什么没有蹲移民监,她说美国没有严格的移民监的说法,半年入境一次就可以了,她自己小孩就在美国读高中,孩子小的时候她在当地陪读,也买了房子,现在孩子大了,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学习生活模式,她和先生就两边飞,据说她先生是在中国美国都有公司,准备孩子参加工作后他们就去美国养老。看着她绘声绘色描述着美国的生活经历和孩子国内外产生的变化,让我对去美国的决定更加坚定了,虽然我的工作性质也经常去欧美一些国家出差,虽然也比较喜欢,但是考虑到移民并不容易,而且听说各种负面的信息,比如某某投资了什么国家的项目,失败了或者一些小移民中介倒闭啦,一直都没有特别靠谱的方案。她说的这种雇主担保的方式,费用倒是比较合理,但之前从来没听说过,我还是了解了小半年, * 通过我美国同事打听出来他太太之前就是在美国通过这种方式办的移民。

这半年里,我也跟几个好哥们提起过,没想到在上海的一个哥们已经办了加拿大,还有一个也有去美国的打算,经过这多方面的沟通和我自己的思考,最终决定让孩子三年级左右去美国读小学,打定主意后,我们开始着手办理,当时跟我聊的老师拉了几个项目部门和文案的老师和他们的移民总监,一起在群里为我们出谋划策。因为当时我们公司新接了一个项目特别的忙碌,有些资料就一直拖着,他们的工作人员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办理进程,直接到我们单位取来取资料。随着和工作人员的多次接触,我对他们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不得不说,还是相当有实力,4个月左右,就通知我说已经匹配好雇主了,太太高兴的不得了,直接群里发红包庆祝,因为据我们了解,雇主是这个事情的主线,一旦匹配好了,后期劳工证的审批和移民申请获批基本没有太大的悬念。果然,过了不到一年,我的劳工审批就下来了,移民申请我们加了个急,五天后就收到了移民申请获批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排期的等待,我们顺利进行了体检、面谈打指纹这些常规的流程,顺利拿到了绿卡。

今年过年我们一家带父母去了加州玩了几天,父母对当地的人文风景也表示比较喜欢,等孩子过去读书了,父亲也退休了,我们一家也将要登录美国去工作生活,到时候可以经常带父母过来度假、旅游,颐养天年。再此特别感谢给我们提供的帮助,也希望能够发展越来越好。

澳洲移民后的生活给予了我岁月静好的人生!


很多人都会幻想国外的生活,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像是澳大利亚。的确,耀眼的数据和排名,让很多人来说澳洲移民后的生活充满好奇,认为在澳洲生活一定是挥金如土的,但其实这些都只是华丽的外套。在华服之下的澳洲移民,过得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一起看看最真实的澳洲生活。

如果你久居于澳洲,对这样的场景应该不会陌生:有个不俗的资历,但却做着最普通的工作;就算你满身世界名牌,也不一定能得到衣着普通的人注视……移民澳洲后,生活会变成怎样的模样?

其实移民澳洲一段时间后,你自己心里就会有了顿悟。澳洲人多数不太管别人外在的东西,比如别人的吃穿。和当地人交流后,会发现他们认为生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一个人有没有钱,或者怎样花钱,而是取决于如何花时间,如何把时间过得有意义。也许就在国人为了不让自己输给他人而拼了命赚钱的时候,澳洲人却把时间花在了陪伴家庭和打理自家的花园上。

澳洲的街头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繁华。人们的衣服比较朴素,但很洁净。他们也许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三明治,却显出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虽然澳洲是一个发达的西方国家,但明显能感觉得大多数人能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点餐点得刚好够,衣服买得刚好够。

在澳洲,加班几乎不存在的。他们惜时如金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更高效,澳洲人会绞尽脑汁地去想如何创新,如何把更多的工作交付给机器,从而解放自己的双手,以便更好地去享受生活,比如陪伴家人,出国旅游等等。

在澳洲的生活很平和:这里上班不用迎合上司,不用和同事勾心斗角;办事不用托关系找人情;下了班就是私人空间没可能陪客喝酒喝出胃穿孔;工作以外你和澳洲总理一样都是普通公民;假日你可以享受太多的免费的便利:海滩、公园、烧烤炉、表演。这里上街没人在意你的衣服是不是名牌,你可以看到穿短裤的的和穿西装打领带的走进同一家餐厅,你也可以看到穿人字拖鞋的和穿皮鞋的同时出现在街头。

澳洲移民后的生活是岁月静好的,这里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却有甘之如饴。爱上生活,从爱上澳洲开始。

爱尔兰人文地理


爱尔兰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人文

爱尔兰两个最悠久并且最享誉世界的文化形式就是爱尔兰传统音乐和爱尔兰舞蹈了。全国上下从市中心的酒吧到乡村节日庆典都可以听到传统音乐。Bodhrán和小提琴还有六孔哨都是爱尔兰音乐中最常见的乐器。爱尔兰舞蹈各项锦标赛无论郡级还是全国范围内都竞争激烈,人们也对其相当重视。

在爱尔兰,酒吧不仅是喝上一杯饮料的地方,更是爱尔兰文化、社会和音乐生活的核心。在那里你可以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讨论国际政治、聆听诗歌朗诵、跟着音乐拍打节奏、享受美食饕餮或者就安静地坐在噼啪作响的炉火旁品上一杯健力士黑啤。

自然风光

爱尔兰有奇特的新月形地貌、壮观的大西洋海景、错综复杂的洞穴和清澈的河流湖泊。

爱尔兰以其丰富的绿色著称,据说整片国土有四十种不同色调的绿色,但这个国家的自然风光中并不只有翡翠绿的颜色。巴仑的风景相当吸引人,它独特的地貌包括数英里的石灰层、蜿蜒的河流、湖泊、迷宫般的洞穴、丰富的文化遗产、爱尔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植物群、五百多个圆形堡垒和八十多个新石器时代墓地。

巨人堤奇特的新月形地形是由于火山爆发和冷却的岩浆而形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址,一个玄武岩石柱群,从安特立姆高原 Antrim’s 的悬崖一直延伸入海。

爱尔兰的海岸线超过1448千米,蔚为壮观,西面环绕着壮丽的大西洋,而东面则是爱尔兰海。高耸的悬崖、清新的海水、天然的沙滩和各种水上活动,除了这些,爱尔兰的渔村还为你提供世界上最美味的海鲜。

香侬河长约344千米,是不列颠群岛最长的河流,也是欧洲最美丽的河流之一。 这条天然的河流蜿蜒着从卡文郡( Cavan) 的香侬珀特流经奎尔卡山脉的山坡,再到克莱尔郡( Clare),的路普黑德,最后流入大西洋,沿岸都是壮观的自然美景。香侬河以其壮丽的风景、丰富的野生动物和众多美丽的村庄成为大自然热爱者的天堂,喜欢划船和钟情宁静生活的人也定会爱上这条河流。

爱尔兰岛相对偏远而独立,令其充满了神秘的美感,对那些想找僻静旅游地的人来说是较佳选择。许多爱尔兰的岛屿——包括紧邻大西洋的阿伦群岛(Aran Islands)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使用上电,那里的岛民生活在一种更传统的社会之中。想要感受这种朴实的小岛度假,你可以尝试柯尼岛(Coney Island)、托里岛(Tory Island)、克莱尔岛(Clare Island)、拉斯林岛(Rathlin)和神秘的阿伦群岛(Arans )。

移民马耳他,感受国际教育


马耳他,那里是孩子们 接近英国知名高校的地方!移民马耳他,真正体会国际教育

如果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到马耳他的美。那份漂亮,深入骨髓,遍布每一个街巷、每一个转角、每一处浮雕。透过春日的阳光,似乎可以感受到骑士列队走过街角陈映出银色盔甲的鳞光闪闪,耀眼夺目。在马耳他登高举目望去,映入眼帘的永久是尖塔、十字架,代表马耳他人的信仰,勇敢、诚恳和喜爱。

不同于北上广深视为现代美,马耳他是一种古典的美、深沉的美、历史的美。这是一个能让心稳固的地方,可以为家的地方。

马耳他当然不止有美如画的风景,更有让全世界孩子和父母向往的教育环境。

目前马耳他依区域划分了11个校区委员会,依据区域人口密度,每个校区委员会管辖3-5所学校,全国共340多所学校,教育资源人均比例7:1,居于 * 水平。

马耳他官方语言为英语,课堂为全英文教学,教育沿袭了传统的英式教育。任教老师大都毕业于牛津、剑桥、哈佛等名校,在这里,你会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美国、英国、挪威、瑞典、冰岛、法国、意大利、希腊、匈牙利、保加利亚等。

马耳他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政府为关心来自不同国家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学校,同时在这11个校区里设置了多个过渡学校。过渡学校采纳一年期制,主要关心刚刚来到马耳他的小孩学习语言:英语、马耳他语及马耳他文化。

如果父母中任何一人在马耳他纳税的话,子女则完全免费;如果父母没有纳税的话,则只需要缴纳注册费400欧元/年—600欧元/年即可(依照学生年龄不同而变化)。

马耳他还有多所高品质的私立国际学校,均开设了英美国际课程体系下的IB、A-Level和AP等国际课程(申请国外知名大学时,通常要求学生必须拥有以上三种国际课程文凭中的一种);私立学校教学资源丰富,多国教师搭配先进灵活的教学理念。小学阶段每年学费2000-7000欧元,仅为中国国内国际学校收费水平四分之一。

除了费用低廉之外,国际学校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体育类、机器人、音乐、棋、舞蹈、艺术、语言、领导力、科学类的课程,费用更是远远低于国内,在马耳他每个学期只需要40欧元-100欧元(马耳他学制,一年有三个学期)。

对于成功办理马耳他移民申请人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 大的上风在于:可以享受优先录用。非常是申请欧洲高校的时候感受 为明显,因为大多数欧洲高校的名额占比分配是92%本地生源,8%国际留学生名额。成功办理马耳他移民的申请人子女属于92%范畴内的本地生源。

另外,因为马耳他是 * 的四位一体国家,申根成员国,欧盟成员国,欧元区国家,英联邦国家,所以申请人子女高中毕业后可以自由申请马耳他本地的大学,也可以依据自身成绩申请欧洲其他申根国家的知名大学,或对英联邦国家开放招生名额的英国知名高校。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