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生活让人担忧

2021-04-09
移民生活 美国新移民生活经验 英国移民条件

【www.ym16.com - 移民生活】

为大家整理的《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生活让人担忧》,供大家参考。

7月16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二十七、八岁的你,在英国奋斗,孜孜不倦地往个人账户积存财宝,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查找投资机会,为永居身份和入籍查找高薪工作,为子女积攒教育基金,为家人团聚研究咨询越收越紧的移民政策,一笔一笔勾勒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风光生活。

但是,英国移民生活还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每个星期领取142.7镑的最低养老金,住在政府提供的养老院,一室一厅,隔壁舍友讲着听不懂的英语,与子女无法沟通,一起喝茶的旧日老友已陆续回国颐养天年,而自己却是耄耋之年、疾病缠身。

早期移民:年老后怎么住?

上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大批香港移民到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随后,以经营粤菜为主的中餐外卖店便开始在各地中国城蓬勃进展。依托着中餐外卖店,当时移民英国的香港人便开始自己的英伦移民生活。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早前移居英国的华人已步入老年,他们作为老龄化人口的组成部分,享受着英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尽管这块蛋糕随着近年的经济衰退和政府削减而日益渐小。

陈雪是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办学几十年的过程中接触到几代华人移民。据陈雪观察,目前老一辈华侨的居住方式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经济情况较好的老人,大多60多岁,处于刚退休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在香港买房,在英国圣诞节前就回到香港居住,等到英国夏季再返回英国避暑。近年来,选择此类生活方式的香港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第二类情况是没有经济能力买房,但移居英国前仍保留香港祖屋的老人。他们退休后便回香港定居。回港后也能在沙田等处买一套一室两厅的公寓,看病、交通、生活起居也较为方便。

第三类情况是退休后仍然留在英国养老的华人,除去已有私人住房的,大多住在政府的公租房中。公租房一室一厅,依据陈雪校长口述,20年前此类住房较轻易申请,如今因为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住房相对紧张,申请周期也相对延长。

易老(Mr. Yik)于1962年5月移居伦敦,几十年来一直在中餐外卖店工作,家里一室一厅的住房由儿子女婿一家居住,自己住在外卖店中。易老退休后,由于家中没有留出空余房间,他便主动向家里提出在外租房子住。易老说:“我还年轻,不用他们照顾我,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租房子便会产生租金,这对于易老一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家人合计过后,易老决定先租下政府提供的国民住宅,即公租房。

英国的国民住宅由各区政府所有,只要年满18岁、无反社会行为、无未交租金的英国公民便可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资料。但申请国民住宅的人数较多,申请的过程也较为漫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已加入申请名单的人员也不能保证分配到住房。

因多年在中餐店工作的原因,易老对英语的把握程度有限,面对十几页的公租房申请资料和严格的申请条件,显得力不从心,公租房的申请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年老者,“独居”者

像易老这样,和家人分居的老移民不在少数。徐奶奶因女儿定居英国,于1995年从广州移民伦敦。目前能领到每周一百多镑的养老津贴,住在离女儿家较近的Sloane Square老人公寓,房租每周约90镑,政府补助80镑,自己承担10镑。

曲爷爷57岁时只身来英,后获永居。退休后政府建议他住进老人院,但曲爷爷生活上不需要他人照顾,再者居住在老人院的长者以英国人居多,交流不方便。曲爷爷坚持自己申请公租房,请华人朋友关心填写提交申请资料,经过两年的等待,终于被分配到伦敦治安较好的区域,且可全额享受政府发放房屋津贴,每月485镑。

据华人华福信托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有8300位华人长者在大伦敦区域居住。这些老人大多独居,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又因对英语的把握甚少,有被英国社会边缘化趋势。

基金会主席陈寄峤说:“华福信托基金首先要关注英国的第一代移民,让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居。”基金会主任William Thomas表示,虽然华人老人可以直接向英国本地的福利机构寻求关心,但由于英国机构大都不提供中英文翻译服务,并且对中英两种文化“老有所居”的理解有差异—华人老年群体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四世同堂”,即使无法“四世同堂”也想尽量住得离家人近些;希望与同胞群居养老。所以,华人移民直接向英国机构申请住房,就可能享受不到这些因素的考虑和照顾。在华人移民的居住问题上,除华福信托基金外,华人社区中心也提供相关服务,为老人们填写英文申请表格,并依据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申请居住地点和住房补助提出建议。

“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难持续

20年前,在伦敦格林尼治区还没有专供老华人华侨居住的公租房、养老院。由于工作的关系,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陈雪校长看到很多华人老人和子女分居,生活和精神上都无人照顾,她便开始向当地council争取专供华人居住的公租房。

第一位住进格林尼治区公租房的华人就是通过陈校长介绍的。当初,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看好英国的进展前景,决定移居美国,但由于美国签证政策的限制,父母暂不答应同子女一起移居美国。出于对朋友的关心,陈校长主动关心老人游说政府,申请到公租房。“虽然英国可以有地方留下她,但是由于和子女分居两国,看得出这位老人十分孤独”,陈校长说,“很多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关心别人做了件好事,这位老人现在已经走了,她晚年的遗憾也无法补救了。”

除了住在公租房,和陈校长来往的老移民中还有不少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几十年前,中餐外卖行业基本没有竞争,薛铭(化名)二老年轻时超时工作,省吃俭用,终于到老来买下六幢房子,两幢给儿子女儿,一幢自己住,另外三幢用来收租。但由于二老年轻时天天在楼下厨房工作十几个小时,子女都在楼上看英语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成年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较为淡薄。二老生活上碰到问题,向女儿寻求关心时,女儿的回答是“我没有义务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小孩要照顾。”老人英语不好,一次因收租被骗惹上官司,找儿子翻译文件,而儿子却在电话中说“我很忙,你发Email给我吧!”,说完便把电话挂了。儿子哪里知道自己年迈的父母家中并没有安装电脑,更没有使用过Email。

移民,一生游移在多重社会体制和多元文化中,他们是移民政策上那条最脆弱的神经,每一次签证条件的变动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但无论漂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查找一方遮雨挡风的屋檐,在屋檐底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不仅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还需要自己和家人一起“养身、养心、养情”。

精选阅读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


这篇关于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二十七、八岁的你,在英国奋斗,孜孜不倦地往个人账户积存财宝,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查找投资机会,为永居身份和入籍查找高薪工作,为子女积攒教育基金,为家人团聚研究咨询越收越紧的移民政策,一笔一笔勾勒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风光生活。

但是,移民生活还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每个星期领取142.7镑的最低养老金,住在政府提供的养老院,一室一厅,隔壁舍友讲着听不懂的英语,与子女无法沟通,一起喝茶的旧日老友已陆续回国颐养天年,而自己却是耄耋之年、疾病缠身。

早期移民:年老后怎么住?

上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大批香港移民到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随后,以经营粤菜为主的中餐外卖店便开始在各地中国城蓬勃进展。依托着中餐外卖店,当时移民英国的香港人便开始自己的英伦移民生活。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早前移居英国的华人已步入老年,他们作为老龄化人口的组成部分,享受着英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尽管这块蛋糕随着近年的经济衰退和政府削减而日益渐小。

陈雪是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办学几十年的过程中接触到几代华人移民。据陈雪观察,目前老一辈华侨的居住方式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经济情况较好的老人,大多60多岁,处于刚退休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在香港买房,在英国圣诞节前就回到香港居住,等到英国夏季再返回英国避暑。近年来,选择此类生活方式的香港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第二类情况是没有经济能力买房,但移居英国前仍保留香港祖屋的老人。他们退休后便回香港定居。回港后也能在沙田等处买一套一室两厅的公寓,看病、交通、生活起居也较为方便。

第三类情况是退休后仍然留在英国养老的华人,除去已有私人住房的,大多住在政府的公租房中。公租房一室一厅,依据陈雪校长口述,20年前此类住房较轻易申请,如今因为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住房相对紧张,申请周期也相对延长。

易老(Mr. Yik)于1962年5月移居伦敦,几十年来一直在中餐外卖店工作,家里一室一厅的住房由儿子女婿一家居住,自己住在外卖店中。易老退休后,由于家中没有留出空余房间,他便主动向家里提出在外租房子住。易老说:“我还年轻,不用他们照顾我,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租房子便会产生租金,这对于易老一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家人合计过后,易老决定先租下政府提供的国民住宅,即公租房。

英国的国民住宅由各区政府所有,只要年满18岁、无反社会行为、无未交租金的英国公民便可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资料。但申请国民住宅的人数较多,申请的过程也较为漫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已加入申请名单的人员也不能保证分配到住房。

因多年在中餐店工作的原因,易老对英语的把握程度有限,面对十几页的公租房申请资料和严格的申请条件,显得力不从心,公租房的申请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年老者,“独居”者

像易老这样,和家人分居的老移民不在少数。徐奶奶因女儿定居英国,于1995年从广州移民伦敦。目前能领到每周一百多镑的养老津贴,住在离女儿家较近的Sloane Square老人公寓,房租每周约90镑,政府补助80镑,自己承担10镑。

曲爷爷57岁时只身来英,后获永居。退休后政府建议他住进老人院,但曲爷爷生活上不需要他人照顾,再者居住在老人院的长者以英国人居多,交流不方便。曲爷爷坚持自己申请公租房,请华人朋友关心填写提交申请资料,经过两年的等待,终于被分配到伦敦治安较好的区域,且可全额享受政府发放房屋津贴,每月485镑。

据华人华福信托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有8300位华人长者在大伦敦区域居住。这些老人大(微博)多独居,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又因对英语的把握甚少,有被英国社会边缘化趋势。

基金会主席陈寄峤说:“华福信托基金首先要关注英国的第一代移民,让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居。”基金会主任William Thomas表示,虽然华人老人可以直接向英国本地的福利机构寻求关心,但由于英国机构大都不提供中英文翻译服务,并且对中英两种文化“老有所居”的理解有差异—华人老年群体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四世同堂”,即使无法“四世同堂”也想尽量住得离家人近些;希望与同胞群居养老。所以,华人移民直接向英国机构申请住房,就可能享受不到这些因素的考虑和照顾。在华人移民的居住问题上,除华福信托基金外,华人社区中心也提供相关服务,为老人们填写英文申请表格,并依据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申请居住地点和住房补助提出建议。

“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难持续

20年前,在伦敦格林尼治区还没有专供老华人华侨居住的公租房、养老院。由于工作的关系,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陈雪校长看到很多华人老人和子女分居,生活和精神上都无人照顾,她便开始向当地council争取专供华人居住的公租房。

第一位住进格林尼治区公租房的华人就是通过陈校长介绍的。当初,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看好英国的进展前景,决定移居美国,但由于美国签证政策的限制,父母暂不答应同子女一起移居美国。出于对朋友的关心,陈校长主动关心老人游说政府,申请到公租房。“虽然英国可以有地方留下她,但是由于和子女分居两国,看得出这位老人十分孤独”,陈校长说,“很多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关心别人做了件好事,这位老人现在已经走了,她晚年的遗憾也无法补救了。”

除了住在公租房,和陈校长来往的老移民中还有不少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几十年前,中餐外卖行业基本没有竞争,薛铭(化名)二老年轻时超时工作,省吃俭用,终于到老来买下六幢房子,两幢给儿子女儿,一幢自己住,另外三幢用来收租。但由于二老年轻时天天在楼下厨房工作十几个小时,子女都在楼上看英语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成年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较为淡薄。二老生活上碰到问题,向女儿寻求关心时,女儿的回答是“我没有义务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小孩要照顾。”老人英语不好,一次因收租被骗惹上官司,找儿子翻译文件,而儿子却在电话中说“我很忙,你发Email给我吧!”,说完便把电话挂了。儿子哪里知道自己年迈的父母家中并没有安装电脑,更没有使用过Email。

移民,一生游移在多重社会体制和多元文化中,他们是移民政策上那条最脆弱的神经,每一次签证条件的变动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但无论漂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查找一方遮雨挡风的屋檐,在屋檐底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不仅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还需要自己和家人一起“养身、养心、养情”。

荷兰移民生活的优势:你想拥有的“一辈子一个医生”


从国内的各类就医冲突情况了解到医生确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行业。而相对于国外的就医情况来看,也就不难发现为何现在的人都愿意定居国外,享受国外的政策与福利。小编拿荷兰移民生活来说,一辈子一个医生绝对是荷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荷兰人来说,最了解自己身体的人或许并不是自己的配偶 。每一个荷兰人都有一位固定的家庭医生,健康状况一旦出现问题,首先会请家庭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及治疗。长年来医患双方对彼此认识的逐步构建,使医生成为了患者最重要的“知己”,当然此知己并非在精神层面的知心谈心,而是对患者体质及健康问题的了如指掌。

据荷兰家庭医生学会(Nederlands Huisartsen Genootschap)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逾7成荷兰人希望至少10年甚至终身都不更换家庭医生。四分之三的荷兰人认为面对自己熟悉的医生,有助于坦诚地交代病症。受访者中,仅一成认为去看哪个医生并无关紧要。

这种医患信任关系,不仅对患者一方的行事选择存在着影响,对医生来说也同样重要,因此医生们在积极地维护着自己的“知己”形象。三分之二的家庭医生表示,虽然他们同其他同事合作开办诊所,但是还是希望各自的病人会尽可能地选择自己为其看诊。

荷兰人桑德的父母家住荷德边境,因上学搬去荷兰西部4年,以及工作后再度搬家,却从来没有换过家庭医生,宁愿每次需要看病时跨越100多公里专程回去一趟。问其原因,他说,“我就是比较放心一个熟悉我健康情况的医生。”

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好是众所周知的,而欧洲国家中荷兰永远高居榜首。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移民欧洲,愿意移民荷兰的重要原因了。如果您还需要了解

加拿大移民自述:来了后悔一阵子,不来后悔一辈子!


从深圳离开到加拿大已经4年多,加拿大好像还是那个加拿大,没有什么大变化,但中国似乎不再是那个中国,翻天覆地了。

来加拿大4年,我经常会犯“间歇性回国狂躁症”,待一段时间就特别想回国,遇到点事情就特别想回国,然后埋怨当初为什么出国,为什么移民。

不少人跟我说:你看,傻了吧,要是当初你没出国,现在在国内肯定混得更好。

不少人问我说:后悔吗,移民加拿大?

我诚实的回答:不来,后悔一辈子!来了,后悔到现在。

错过了国内的房价大涨

记得2013年离开深圳的时候,当时新房2万多一平米,还想着入手一套,可是想着出国压力会太大,于是作罢。现在想起来,真的抓心挠肝的后悔。

还记得当时“莱蒙.水榭春天” * 后一期开盘,2.3万一平米。现在,这个楼盘已经将近8万一平米。曾经,有一夜暴富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悔不当初。

错过了国内的工资大涨

加拿大这几年通胀率一直维持不变,物价上涨了一些,但是工资却是多年没有大变化。虽然温哥华近年也调高了底薪,可是大家普遍反应都是“看不到工资上涨。”

来加拿大,很多人都觉得“加币好值钱”!

很多华人打工者,一个月几千的工资已经觉得蛮好,可是对比现在中国国内的工资,一个月2万人民币是觉得远远不够的。

深圳的前同事告诉我,“你走后,公司对薪资做了大的调整,2次大涨薪,每半年一次小涨薪,你要是在这里,月薪肯定过3万了。”记得当时听到这些话,真是一口老血要吐出来。

可能国内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同,岗位不同薪资不同,可是,我要说,加拿大的钱不好赚。如果你是不怕脏不怕累,做一些技术工,比如:电工丶下水道等等,这些可能会比国内要赚得多。但是如果是国内的白领,来到加拿大你会大失所望。

错过了给父母亲尽孝的机会

其实 * 后悔的,是没有陪伴在父母亲人身边,以至于家人生病,都没法在身边照顾。

来加拿大的第二年,公公就因为腰椎入院手术,前后3次手术把老人家折磨的不成人形, * 后还落下了后遗症“神经性疼痛”。前两年也到加拿大来求医,可医生说现代医学对这样的疼痛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试了一下植入电刺激棒,可效果不理想, * 后作罢。老公总是自责的觉得就是因为我们不在父母跟前,所以两老人家没有照顾好自己,才变成这样。每每想起这些,高大沉稳的汉子,也忍不住后悔落泪。

那天跟母亲视频,突然聊起她的年纪,才发现她已经快60,可我心里她还只是40岁的样子。妈妈说,“我不盼你赚大钱,就希望你在我身边,想见你的时候能看到你。”我跟她说“那我订机票,你飞过来吧。”妈妈叹口气:“不过去了,也不是没去过,要坐那么久飞机,过去也无聊出不来门,就等你们回来吧。”

父母在不远游,来加拿大,是对是错,为了什么?

不少人跟我说:及时止损,早点回来,趁着年轻还可以再来过。

不少人问我说:给你再选一次,还移民加拿大吗?

我认真的回答:来,我还得来加拿大。

来这里手艺变得越来越好

刚到加拿大,我们只会番茄蛋面,现在可以做一桌大菜。我们还学会了摆盘,学会用各种调料,学会西餐丶意餐,学会做包子馒头糕点。

虽然温哥华也有各种中餐馆,可是这里 * 流行聚餐,每家带1到2样菜去聚会。因为必须带着菜去,也就慢慢磨练出了厨艺。现在,只要想吃什么,上Youtube查视频,然后过两天,“新菜式”就会火热登场。

来这里找到了简单的生活

来到加拿大这几年 * 大的变化就是学会简单生活,因为这里每个人都是如此简单的生活。穿着休闲舒适,没有人在乎你手上的包,新买的表。

忙忙碌碌的工作,然后去超市买菜做饭, * 跟朋友聚餐聊天,找时间去附近游玩。

也许每个人还是觉得手上钱很少,未来很迷茫,但是So What?每个人都是这样,每个人都还是开心的活着。也没有人天天跟你比较,告诉你谁谁买了哪只股票赚了几倍,哪个朋友又买了套别墅,那个谁又做了项目赚了几百万。

“你有没有发现,加拿大的日子过得特别快?”

“是啊,加拿大的日子特别懒,特别简单,特别安逸,所以感觉时光走得那么快。”

来这里知道什么是规矩?

在加拿大,这里车速很快,但是开车更轻松,因为随意变道的人少了,随意超车的人少了,道路感觉更安心。

在加拿大,这里没有“插队”,不管是看医生、到政府部门办事,你想要早点办成,要么早点预约,要么提早去排队,大家都很公平,没有“走关系”这一说。

在加拿大,餐馆的后厨不能说很干净,但不敢乱用食品添加剂,或者洗不干净让顾客吃坏肚子,这是食品安全的规矩。

在加拿大,出门遛弯遇到邻居,大家会相互说个Hello,微微一笑示意,这是“潜规则”。

在加拿大,不守规矩后果很严重,所以,大家都老老实实,生活更平顺。

移民后,也许我们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们终于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不想要吵杂拥挤的街道,不想要灰蒙蒙湿哒哒的天气,不想要不放心不安全的食物,不想要窄窄的停车位,不想要小小的公寓,不想要身边人“过多的关心”。

当然,我们也会不想要加拿大的寂寞,不想要加拿大的烂快递,不想要加拿大的烂效率...

现在国内生活越来越好,想要移民的人貌似越来越少,还有很多移民来加拿大过得不开心又回国发展的。

移民是条不归路,上路前三思。

不少人问我说:你会一直在加拿大呆着吗?我淡淡的回答:不知道...

移民加拿大是我一辈子不后悔的决定


移民,意味着要抛弃熟悉并且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往的生活轨迹,每个移民在外的华人都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故事,这故事里饱含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放弃国内熟悉的一切移民到加拿大生活是怎样的?是不是比国内要好? 好在哪里?这是很多国内朋友问过我的问题,近来空闲,我就来介绍下加拿大的生活。

一,住房问题

对于住房,加国政策主要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税收。

中加两国同样 ** 大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加国的价格是我们的30%。

中国的地产总共要收12种税跟多种费用,这加在一起就是占了房地产价格的70%左右,这些就是我们比加国高出的部分。

中国房价为什么会涨这么快?加国过去100年通货膨胀平均每年平均3%,房价涨幅差不多每年4%,因此在加国买房可以对抗通货膨胀。中国过去10年,中国平均每年印钞速度是18%,另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价平均每年的涨幅分别是北京23%、广州21%、上海17%、深圳14%,加一起平均是18.75%,接近19%,因为钞票印得过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老百姓买房子来避险,这是中国房价涨的 ** 主要的原因。

心好塞。

二,车子

同样的汽车,中国的价格是美国的300%。

吓晕了。

经过计算发现,关税、增值税,剩下的146%缺乏解释。

另外,中国没有高端豪华车的本土品牌,这就使得国外的豪华车品牌联合垄断在中国同时提高价格,而没有办法与之竞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总代理制度存在缺陷,这个制度要求一个城市要设立一个总经销商,看上去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服务品质,但缺点是给了它们一个销售垄断的空间。

三,消费

在加国出门喝杯咖啡或饮料是 ** 正常不过得了,价格从一两加币到四五不等,店里一般还提供免费的WiFi。所以一般的加国人很喜欢到咖啡店去消磨时间,带上手提电脑还能顺便处理一下工作。

在中国一家装潢档次中等的饮料店里买了一份个人量的菊花茶,就花了56元,一个果盘88元,让我这种加国中产阶级收入水平的人都觉得实在有些贵,显然不是中国一般工薪阶层会去消费的地方。星巴克就更是了,我在上海的星巴克买一杯咖啡要25元,看来普通收入的中国人买杯星巴克咖啡要工作一个小时的样子。在加国的星巴克店里,买了同样大小的一杯咖啡只花了1.89加币,这是对会员的定价,非会员的价格是2.10加币,是在中国价格的一半,对普通收入的加国人来说只要工作上五六分钟就够买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了。

四,自然风光

每逢节假日或 ** ,也都是我们外出游玩的好时机。加拿大幅原辽阔,自然环境美好,可供游玩的地方非常多。仅以多伦多市为例吧: 往南是世界 ** 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往东是风景秀丽的千岛湖,东北方向是广袤无边的阿尔岗昆国家自然保护区公园。沿着东面安大略湖及西北两个大湖几百公里的湖边,更有数不胜数的公园、河流、湖泊、港湾、海岔可供游览、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回到多伦多市区,湖边有世界 ** 高塔--CN Tower,让你登高望远,目穷千里。市中心有着名的别墅式古堡-Casa Loma 供游人观光,让你欣赏到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及装璜艺术。

另外还有一大批荟萃罕见的珍藏文物、考古发现、艺术瑰宝、科技成果的博物馆,美术馆,科技中心让你大饱眼福。夏日里,华人主办的龙舟大赛已成了众所瞩目的重大节日,一年一度的加勒比海日大游行和同性恋大游行可以体验到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的魅力。九月中旬的枫叶航空风筝节上,又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和款式的风筝争奇斗艳。秋天到了,多伦多周围的森林开始变的金黄或火红似的斑澜,一家人开车到郊外走一走,到处可以捕捉到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景色。进入冬天,喜欢滑雪的人迎来了一展身手的好机会。在加拿大一年三季(加拿大基本没有春季)都能享受不同形式不同风味的游玩,确实是很享受的。

五,医疗

加拿大的医院也很整洁舒适,到处一尘不染。一般情况下两位病人住一间病房,特殊情况下一间病房只住一位病人,病房里的设施都很先进和实用。单说那病床吧,床面可以调成不同的角度,以适应病人或躺或坐的姿式。床的护栏上还装有控制房灯亮度、电视频道、收音机声响的按钮,很人性化。因为加拿大的医疗福利很好,所以病人住院无须掏钱,也不需要家属陪护。护士照料病人的一切,甚至还要为重症和老年病人洗澡擦身、喂药喂水。当我想起在国内的时侯,一人住院全家几个人轮流值班陪护,一人住院全家人都弄得疲惫不堪。去年我因病住进了加拿大的医院,有次去其他部门做检查,本来我是完全可以自己行走的,可护士非要用轮椅推着我,她说这是制度,弄的本人怪不好意思的。不得不说,加拿大的医疗福利真的是比国内好些。

多年前我做了人生中 ** 重要的决定,带着全家移民加拿大。回想这么多年在温哥华的生活,我感到庆幸,这是我一辈子不后悔的决定。我常一个人去湖边散步,所有的一切都那么的安静,唯有那些没有被破坏的美景还在向人们展示她们并没有孤寂。生态链很明显的看到,特别在湖边,经常看到水鸭的捕抓小鱼,而高空的老鹰却盯上了水鸭。会忍不住深呼吸,开心地笑起来,因为我一直梦想的生活真的实现了。

英国华人移民生活,怎离得开这些中国超市?


英国一直被称为“黑暗办理王国”,那么移民英国后想念家乡的美食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做吧,英国华人移民生活,怎离得开这些中国超市?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些开在伦敦的中国超市吧。

1、龙凤行LOON FUNG

在中国城的Gerrard Street就能看见被誉为英国华人超市“四大天王”之一的龙凤行,与泗和行不分伯仲的另一大巨头,甚至比年龄比泗和行还要大十岁。里面的货架整洁得排列着各种商品,从瓜果蔬菜到中国特色的酱料包和食物,还有各种中式餐具,甚至还能看到专业蒸包子的蒸笼。天天都是门庭若市,大排场龙。

2、永大超市WING TAI SUPERMARKET

永大超市和上面的四大超市显得更为低调和亲民,有点像中国的水果便利商店,店面不用很大,大多遍布在居民区四周,摆放着堆积的水果和蔬菜。还会有一些韩国的食材和中国的调味料以及干货等等,属于特别便民的那种小商店,家里煮饭做菜缺了什么就能随时跑出来购买得到,很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3、泗和行超市SEEWOO SUPERMARKET

位于伦敦中国城内Lisle Street上的泗和行超市,早在1975年就降生了,至今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默默地见证了伦敦中国城近半个世纪的变化。

天天这里都会进新奇的产品,从世界各地供货商处采购的当季时蔬或是各类海鲜;甘美芳纯的亚洲新奇水果或是适合亚洲胃口的汤粥面点,都能在这里找到。而且伦敦中国城里95%的餐厅都会挑选在这个超市采购新奇食材,可见其在伦敦亚洲食品供给商的地位。现在泗和行还在英国各地开设了多家零售门店和分销中心,许多地区的人都是它的粉丝。

4、荣业行WING YIP

在伯明翰有一座超级气派的中式建筑,据说屋顶的琉璃瓦都是从北京空运过来的,显得特别气派,可以称得上是伯明翰一景了。里面的货物囊括中国和东南亚的蔬菜、速冻食品、传统小吃和厨具,现在还能网上订货配送。它的老板是当年挤入英国富豪榜的第一个华人,实力雄厚,因此荣业行在曼城、伦敦共开了四家中国超市。

5、和兴超市HOO HING

和兴也是英国华人超市“四大天王”之一,在伦敦设有五家连锁,近期又在Milton Keynes新开了一家大型Outlet,可以说是重要的远东食品批发商。但是这家超市网络订购比较健全,在地理位置上却不占上风,在零售业方面是有所短板的。不过现在的人大多是网购居多,所以影响也不大。

6、新龙门行NEW LOON MOON

这家超市可以算是中国超市里的网红了,它的名气是英国的查尔斯王储和卡米拉这对夫妇炒出来的,因为这两位曾经光顾过。正如餐馆有了明星热度一样,新龙门行也是如此。虽然它的门口很小,但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大得很,光是蘑菇就有好多种类,货架上更是摆着满满当当的蔬菜水果。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把英国人震动到了吧!

7、LONGDAN EXPRESS

严格意义来说Longdan并不完全算是中国超市,主营的是日本、越南和马来等地的食材调料,但是放在这里因为他家还会售卖中式的元宵、馒头和速冻饺子这种特色食品,所以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跨度也比较大。许多中国城里面的超市买不到的商品这里都能找得到,比如越南河粉,芋泥包还有榴莲汤圆等,海鲜价格也低于外面的超市,并且现在也能够上网购买了。假如居住的地方四周有这家店的话,还是值得一逛的。

有了这份名单,即使刚到伦敦也不用可怕不习惯吃喝,想念中式办理了,就去中国超市查找家乡的美味吧!当然,无论是你想去英国留学还是移民英国,这些含有家的味道的地方都不要错过。

在澳洲阿德莱德生活怎么样,华人的经历让人羡慕!


提到阿德莱德,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偏远地区”这几个字上。事实上,澳洲的偏远地区指的只是人口低增长地区而已,比如南澳的阿德莱德,高楼林立,真的是我们理解的偏远地区吗?作为南澳州的首府,澳洲第五大都邑,阿德莱德常年在“全球前十名宜居都邑”的行列。那么在阿德莱德生活怎么样呢?听听华人的描述吧。

1、20分钟都邑

阿德莱德是先计划好然后再建筑的都邑,因此绿化做得特别好,大大小小的公园许多。整个都邑面积不算太大,但是街道计划整洁、交通亦十分便利,开车20分钟左右就能逛完,因此被大家亲切地誉为“20分钟都邑”。阿德莱德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小小的面积,但是却有大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在唐人街,总能感受到这座都邑宽广的胸襟。湖南菜、广东菜、新疆菜、日本办理、意大利牛排……虽然没有国内一线都邑那样琳琅满目,但是你想要的,阿德莱德都有。

2、环保出游

阿德莱德也是深受游客厚爱的一个都邑。这里交通便利,公车、地铁、出租车都是常见的交通工具。但是由于都邑不大,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近,所以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

反而都钟情于乘坐澳式风情混合动力脚踏车 EcoCaddy,这样可以更优哉游哉地逛遍这座都邑的大街小巷。不仅如此,你还可以挑选不同的巡游行程。喜爱大自然的可以开启一场园林之旅,逛遍这里各式各样的园林也是个大工程。假如你更偏向于人文方面,那么街头艺术盛行的阿德莱德可以给你另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3、纵享风味美食

无论是游客还是移民,“吃”始终都是不可错过的一个重要元素。阿德莱德有许多精品餐厅,比如有名的2KW屋顶酒吧餐厅就有不少人光顾。在这里你就可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用绝佳的视角俯瞰阿德莱德的市景。

除了这样的精品餐厅,当地的传统市场也不能错过。阿德莱德中心市场一直都是阿德莱德美食界的核心。这里的数百个摊位,从海鲜、肉类到美酒,各类美食琳琅满目。假如你想要在这里摆摊,商品得极具特色大概才有竞争力吧!

4、品尝醇香佳酿

来到南澳州怎能错过这里的美酒?阿德莱德周边分布着数个闻名产酒区,自然也有着丰富的酒文化。澳大利亚国家葡萄酒中心(National Wine Centre of Australia)就坐落在阿德莱德。这里有藏着上百种葡萄酒的试酒室,里面的美酒任你品尝,爱酒人士大概都无法反抗这浓醇酒香的诱惑。

5、慢节奏的生活

澳洲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早已为世界所熟知,而阿德莱德或者说南澳州人民生活节奏的缓慢程度怕是还要加上一个“更”字。平日里他们总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喝咖啡,泡泡酒吧,或者找一片空旷的草坪野餐。到了周末,海边有许多躺着晒太阳的人们,悠哉悠哉。不时地会有一两名健硕的跑步者从你身边一闪而过。这一切让你感觉到阿德莱德是一个布满着阳光和朝气的都邑。

(一)移民生活:在英国如何获取驾照


很多人来到英国移民后,都会开始了解英国移民的餐桌礼仪,考取英国的驾照等等。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停英国考驾照那些事。

不管你是学生,定居还是游宾,只要持有合法有用本国驾照,无需申请可以在英国驾驶12个月(进入英国之日算起)。而且英国驾照在欧洲都是特用的。

12个月之后之后就必须有英国的驾照才行卒网从申请驾照到合法开车上路戳这里政府卒网指引,大致程序是:

▼暂时驾照→理论→教练/练车→路考→正规驾照

** 步:暂时驾照

★ Provisional-driving-licence或者DVLA卒网;

★ Be a resident of Great Britain在英住满185天即6个月才可以申请。

如何拿表?

1.邮局拿申请表,多拿几个以防填错;

2.网上停订单邮寄申请表给你;

3.卒网在线申请网上付款,邮寄申请表给你,填好寄出后可以追踪进度。如果不跟踪进度的话,你的表可能会被寄到遥远的殖民地去。

如何填表?

1、选A first provisional licence;

2、资料姓名地址邮编电话邮箱,出生国;

3、视力状况,器卒捐赠;

4、健康状况;

5、身份证实:证件种类和号码;

6、证实人在照片签字。填表指南C:如果你使用护照ID卡类文件证实身份,就不需要证实人签字!(证实人——在英国熟悉2年以上如朋友、医生,不能有亲缘血缘关系,不能同住址。拿供姓名、公司或家庭地址、邮编、电话、职业、签名、日期。以后更换驾照照片、每10年换驾照、丢失驾照、更新英国护照、公平文件还需要证实人);

7、个人确认签名、日期。

邮寄方式?

至少用 ** 邮政Special Delivery邮费£5.90,保险额度£500、次日1pm前收到、网上可查。DHL£20左右。多久收到?一样3周后护照证件和暂时驾照是分别寄回滴,否则,可联系宾服。

好了,以上就是获得英国驾照的 ** 步了。其实无论是英国移民餐桌礼仪还是驾照、生活习俗都是需要大家抓紧融入。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