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是我一辈子不后悔的决定

2020-09-30
移民加拿大的条件是什么 移民加拿大条件是什么 加拿大移民条件是什么

移民加拿大的条件是什么。

移民,意味着要抛弃熟悉并且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往的生活轨迹,每个移民在外的华人都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故事,这故事里饱含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放弃国内熟悉的一切移民到加拿大生活是怎样的?是不是比国内要好? 好在哪里?这是很多国内朋友问过我的问题,近来空闲,我就来介绍下加拿大的生活。

一,住房问题

对于住房,加国政策主要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税收。

中加两国同样 ** 大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加国的价格是我们的30%。

中国的地产总共要收12种税跟多种费用,这加在一起就是占了房地产价格的70%左右,这些就是我们比加国高出的部分。

中国房价为什么会涨这么快?加国过去100年通货膨胀平均每年平均3%,房价涨幅差不多每年4%,因此在加国买房可以对抗通货膨胀。中国过去10年,中国平均每年印钞速度是18%,另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价平均每年的涨幅分别是北京23%、广州21%、上海17%、深圳14%,加一起平均是18.75%,接近19%,因为钞票印得过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老百姓买房子来避险,这是中国房价涨的 ** 主要的原因。

心好塞。

二,车子

同样的汽车,中国的价格是美国的300%。

吓晕了。

经过计算发现,关税、增值税,剩下的146%缺乏解释。

另外,中国没有高端豪华车的本土品牌,这就使得国外的豪华车品牌联合垄断在中国同时提高价格,而没有办法与之竞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总代理制度存在缺陷,这个制度要求一个城市要设立一个总经销商,看上去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服务品质,但缺点是给了它们一个销售垄断的空间。

三,消费

在加国出门喝杯咖啡或饮料是 ** 正常不过得了,价格从一两加币到四五不等,店里一般还提供免费的WiFi。所以一般的加国人很喜欢到咖啡店去消磨时间,带上手提电脑还能顺便处理一下工作。

在中国一家装潢档次中等的饮料店里买了一份个人量的菊花茶,就花了56元,一个果盘88元,让我这种加国中产阶级收入水平的人都觉得实在有些贵,显然不是中国一般工薪阶层会去消费的地方。星巴克就更是了,我在上海的星巴克买一杯咖啡要25元,看来普通收入的中国人买杯星巴克咖啡要工作一个小时的样子。在加国的星巴克店里,买了同样大小的一杯咖啡只花了1.89加币,这是对会员的定价,非会员的价格是2.10加币,是在中国价格的一半,对普通收入的加国人来说只要工作上五六分钟就够买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了。

四,自然风光

每逢节假日或 ** ,也都是我们外出游玩的好时机。加拿大幅原辽阔,自然环境美好,可供游玩的地方非常多。仅以多伦多市为例吧: 往南是世界 ** 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往东是风景秀丽的千岛湖,东北方向是广袤无边的阿尔岗昆国家自然保护区公园。沿着东面安大略湖及西北两个大湖几百公里的湖边,更有数不胜数的公园、河流、湖泊、港湾、海岔可供游览、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回到多伦多市区,湖边有世界 ** 高塔--CN Tower,让你登高望远,目穷千里。市中心有着名的别墅式古堡-Casa Loma 供游人观光,让你欣赏到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及装璜艺术。

另外还有一大批荟萃罕见的珍藏文物、考古发现、艺术瑰宝、科技成果的博物馆,美术馆,科技中心让你大饱眼福。夏日里,华人主办的龙舟大赛已成了众所瞩目的重大节日,一年一度的加勒比海日大游行和同性恋大游行可以体验到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的魅力。九月中旬的枫叶航空风筝节上,又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和款式的风筝争奇斗艳。秋天到了,多伦多周围的森林开始变的金黄或火红似的斑澜,一家人开车到郊外走一走,到处可以捕捉到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景色。进入冬天,喜欢滑雪的人迎来了一展身手的好机会。在加拿大一年三季(加拿大基本没有春季)都能享受不同形式不同风味的游玩,确实是很享受的。

五,医疗

加拿大的医院也很整洁舒适,到处一尘不染。一般情况下两位病人住一间病房,特殊情况下一间病房只住一位病人,病房里的设施都很先进和实用。单说那病床吧,床面可以调成不同的角度,以适应病人或躺或坐的姿式。床的护栏上还装有控制房灯亮度、电视频道、收音机声响的按钮,很人性化。因为加拿大的医疗福利很好,所以病人住院无须掏钱,也不需要家属陪护。护士照料病人的一切,甚至还要为重症和老年病人洗澡擦身、喂药喂水。当我想起在国内的时侯,一人住院全家几个人轮流值班陪护,一人住院全家人都弄得疲惫不堪。去年我因病住进了加拿大的医院,有次去其他部门做检查,本来我是完全可以自己行走的,可护士非要用轮椅推着我,她说这是制度,弄的本人怪不好意思的。不得不说,加拿大的医疗福利真的是比国内好些。

多年前我做了人生中 ** 重要的决定,带着全家移民加拿大。回想这么多年在温哥华的生活,我感到庆幸,这是我一辈子不后悔的决定。我常一个人去湖边散步,所有的一切都那么的安静,唯有那些没有被破坏的美景还在向人们展示她们并没有孤寂。生态链很明显的看到,特别在湖边,经常看到水鸭的捕抓小鱼,而高空的老鹰却盯上了水鸭。会忍不住深呼吸,开心地笑起来,因为我一直梦想的生活真的实现了。

小编推荐

荷兰移民生活的优势:你想拥有的“一辈子一个医生”


从国内的各类就医冲突情况了解到医生确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行业。而相对于国外的就医情况来看,也就不难发现为何现在的人都愿意定居国外,享受国外的政策与福利。小编拿荷兰移民生活来说,一辈子一个医生绝对是荷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荷兰人来说,最了解自己身体的人或许并不是自己的配偶 。每一个荷兰人都有一位固定的家庭医生,健康状况一旦出现问题,首先会请家庭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及治疗。长年来医患双方对彼此认识的逐步构建,使医生成为了患者最重要的“知己”,当然此知己并非在精神层面的知心谈心,而是对患者体质及健康问题的了如指掌。

据荷兰家庭医生学会(Nederlands Huisartsen Genootschap)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逾7成荷兰人希望至少10年甚至终身都不更换家庭医生。四分之三的荷兰人认为面对自己熟悉的医生,有助于坦诚地交代病症。受访者中,仅一成认为去看哪个医生并无关紧要。

这种医患信任关系,不仅对患者一方的行事选择存在着影响,对医生来说也同样重要,因此医生们在积极地维护着自己的“知己”形象。三分之二的家庭医生表示,虽然他们同其他同事合作开办诊所,但是还是希望各自的病人会尽可能地选择自己为其看诊。

荷兰人桑德的父母家住荷德边境,因上学搬去荷兰西部4年,以及工作后再度搬家,却从来没有换过家庭医生,宁愿每次需要看病时跨越100多公里专程回去一趟。问其原因,他说,“我就是比较放心一个熟悉我健康情况的医生。”

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好是众所周知的,而欧洲国家中荷兰永远高居榜首。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移民欧洲,愿意移民荷兰的重要原因了。如果您还需要了解

移民加拿大的利与弊都不了解就盲目决定,我后悔死了!


加拿大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热门的移民国家,每年吸引海外移民人数超过3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加拿大定居生活。不过,移居过去之前一定要了解生活中的利与弊,假如不清晰就冲动决定,可能会后悔死!具体的利与弊且看移民的具体介绍。

一、加拿大生活的利处和优点

1、经济飞速进展

加拿大已经是世界前十大经济体。在这个国家,自由市场经济就会成为优先挑选,这意味着个人拥有许多经济自由。假如你想在这里居住时开办企业,那么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即使你想找工作,也比较轻易,加拿大的失业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地区。

2、优异的医疗保健

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体系十分健全且发达,尽管需要等待,但是几乎所有治疗都是免费的。不过,不同的省份之间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支付医疗保险费。

3、犯罪率很低

加拿大犯罪率很低,美国的犯罪率比加拿大高40%。尽管仍旧有抢劫案和偶发性谋杀案,但加拿大的一般犯罪率很低。自1991年以来,犯罪率一直在稳步下降,暴力犯罪率很高,因此,该国总体上是当今世界上最安全的居住地之一。

4、教育资源

加拿大的公立学校系统类似于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在该系统中,学生无需父母付款即可注册K-12教育。进入加拿大的一所大学要比欧洲的学生费用要高一些,但是在加拿大攻读高级学位要比在美国廉价得多。

5、人口比较集合

加拿大人口的85%以上生活在安大略省,魁北克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艾伯塔省。安大略人自己占全国人口的40%。超过90%的家庭也居住在距美国边界100公里以内的地方。这意味着有许多片空旷的土地仍处于自然状态,户外休闲机会许多,从帆船到皮划艇,从钓鱼到滑雪都有。

6、社会的多样性

加拿大的多样性比世界其他地方大得多,这种社区结构为经济进展提供了更大的力量,因为有许多意见和经验都对最终决定有所关心。目前在该国居住的人中,约有四分之一是外国人,这也给体验增添了另一种视角。

7、就业市场连续强劲

当许多国家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遭遇数十年来最严峻的失业率时,加拿大仍因其欢迎政策而毫发无损。假如你到加拿大生活,会有许多适合你才能和技能的职位空缺。

二、加拿大生活的弊端

1、生活成本不低

与其它移民国家相比,加拿大居住将面临更高的成本,食物也是一大笔开支。

2、移民难度比较大

加拿大是当前比较难的移民国家,虽然每年配额在30万左右,但是不论是工作经验,语言能力,还是资金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实力。

3、天气

除非你生活在沿海地区,否则加拿大的北部位置意味着气候比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碰到的气候要冷。这里的冬天是真实的,假如住在北部省份或领地,则可能长达8个月。

可以看出,虽然加拿大对移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仍旧有利有弊。假如打算移民过去定居生活,一定要认真衡量,以免后悔死!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


这篇关于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二十七、八岁的你,在英国奋斗,孜孜不倦地往个人账户积存财宝,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查找投资机会,为永居身份和入籍查找高薪工作,为子女积攒教育基金,为家人团聚研究咨询越收越紧的移民政策,一笔一笔勾勒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风光生活。

但是,移民生活还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每个星期领取142.7镑的最低养老金,住在政府提供的养老院,一室一厅,隔壁舍友讲着听不懂的英语,与子女无法沟通,一起喝茶的旧日老友已陆续回国颐养天年,而自己却是耄耋之年、疾病缠身。

早期移民:年老后怎么住?

上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大批香港移民到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随后,以经营粤菜为主的中餐外卖店便开始在各地中国城蓬勃进展。依托着中餐外卖店,当时移民英国的香港人便开始自己的英伦移民生活。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早前移居英国的华人已步入老年,他们作为老龄化人口的组成部分,享受着英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尽管这块蛋糕随着近年的经济衰退和政府削减而日益渐小。

陈雪是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办学几十年的过程中接触到几代华人移民。据陈雪观察,目前老一辈华侨的居住方式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经济情况较好的老人,大多60多岁,处于刚退休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在香港买房,在英国圣诞节前就回到香港居住,等到英国夏季再返回英国避暑。近年来,选择此类生活方式的香港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第二类情况是没有经济能力买房,但移居英国前仍保留香港祖屋的老人。他们退休后便回香港定居。回港后也能在沙田等处买一套一室两厅的公寓,看病、交通、生活起居也较为方便。

第三类情况是退休后仍然留在英国养老的华人,除去已有私人住房的,大多住在政府的公租房中。公租房一室一厅,依据陈雪校长口述,20年前此类住房较轻易申请,如今因为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住房相对紧张,申请周期也相对延长。

易老(Mr. Yik)于1962年5月移居伦敦,几十年来一直在中餐外卖店工作,家里一室一厅的住房由儿子女婿一家居住,自己住在外卖店中。易老退休后,由于家中没有留出空余房间,他便主动向家里提出在外租房子住。易老说:“我还年轻,不用他们照顾我,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租房子便会产生租金,这对于易老一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家人合计过后,易老决定先租下政府提供的国民住宅,即公租房。

英国的国民住宅由各区政府所有,只要年满18岁、无反社会行为、无未交租金的英国公民便可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资料。但申请国民住宅的人数较多,申请的过程也较为漫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已加入申请名单的人员也不能保证分配到住房。

因多年在中餐店工作的原因,易老对英语的把握程度有限,面对十几页的公租房申请资料和严格的申请条件,显得力不从心,公租房的申请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年老者,“独居”者

像易老这样,和家人分居的老移民不在少数。徐奶奶因女儿定居英国,于1995年从广州移民伦敦。目前能领到每周一百多镑的养老津贴,住在离女儿家较近的Sloane Square老人公寓,房租每周约90镑,政府补助80镑,自己承担10镑。

曲爷爷57岁时只身来英,后获永居。退休后政府建议他住进老人院,但曲爷爷生活上不需要他人照顾,再者居住在老人院的长者以英国人居多,交流不方便。曲爷爷坚持自己申请公租房,请华人朋友关心填写提交申请资料,经过两年的等待,终于被分配到伦敦治安较好的区域,且可全额享受政府发放房屋津贴,每月485镑。

据华人华福信托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有8300位华人长者在大伦敦区域居住。这些老人大(微博)多独居,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又因对英语的把握甚少,有被英国社会边缘化趋势。

基金会主席陈寄峤说:“华福信托基金首先要关注英国的第一代移民,让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居。”基金会主任William Thomas表示,虽然华人老人可以直接向英国本地的福利机构寻求关心,但由于英国机构大都不提供中英文翻译服务,并且对中英两种文化“老有所居”的理解有差异—华人老年群体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四世同堂”,即使无法“四世同堂”也想尽量住得离家人近些;希望与同胞群居养老。所以,华人移民直接向英国机构申请住房,就可能享受不到这些因素的考虑和照顾。在华人移民的居住问题上,除华福信托基金外,华人社区中心也提供相关服务,为老人们填写英文申请表格,并依据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申请居住地点和住房补助提出建议。

“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难持续

20年前,在伦敦格林尼治区还没有专供老华人华侨居住的公租房、养老院。由于工作的关系,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陈雪校长看到很多华人老人和子女分居,生活和精神上都无人照顾,她便开始向当地council争取专供华人居住的公租房。

第一位住进格林尼治区公租房的华人就是通过陈校长介绍的。当初,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看好英国的进展前景,决定移居美国,但由于美国签证政策的限制,父母暂不答应同子女一起移居美国。出于对朋友的关心,陈校长主动关心老人游说政府,申请到公租房。“虽然英国可以有地方留下她,但是由于和子女分居两国,看得出这位老人十分孤独”,陈校长说,“很多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关心别人做了件好事,这位老人现在已经走了,她晚年的遗憾也无法补救了。”

除了住在公租房,和陈校长来往的老移民中还有不少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几十年前,中餐外卖行业基本没有竞争,薛铭(化名)二老年轻时超时工作,省吃俭用,终于到老来买下六幢房子,两幢给儿子女儿,一幢自己住,另外三幢用来收租。但由于二老年轻时天天在楼下厨房工作十几个小时,子女都在楼上看英语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成年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较为淡薄。二老生活上碰到问题,向女儿寻求关心时,女儿的回答是“我没有义务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小孩要照顾。”老人英语不好,一次因收租被骗惹上官司,找儿子翻译文件,而儿子却在电话中说“我很忙,你发Email给我吧!”,说完便把电话挂了。儿子哪里知道自己年迈的父母家中并没有安装电脑,更没有使用过Email。

移民,一生游移在多重社会体制和多元文化中,他们是移民政策上那条最脆弱的神经,每一次签证条件的变动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但无论漂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查找一方遮雨挡风的屋檐,在屋檐底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不仅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还需要自己和家人一起“养身、养心、养情”。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生活让人担忧


为大家整理的《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生活让人担忧》,供大家参考。

7月16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二十七、八岁的你,在英国奋斗,孜孜不倦地往个人账户积存财宝,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查找投资机会,为永居身份和入籍查找高薪工作,为子女积攒教育基金,为家人团聚研究咨询越收越紧的移民政策,一笔一笔勾勒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风光生活。

但是,英国移民生活还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每个星期领取142.7镑的最低养老金,住在政府提供的养老院,一室一厅,隔壁舍友讲着听不懂的英语,与子女无法沟通,一起喝茶的旧日老友已陆续回国颐养天年,而自己却是耄耋之年、疾病缠身。

早期移民:年老后怎么住?

上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大批香港移民到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随后,以经营粤菜为主的中餐外卖店便开始在各地中国城蓬勃进展。依托着中餐外卖店,当时移民英国的香港人便开始自己的英伦移民生活。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早前移居英国的华人已步入老年,他们作为老龄化人口的组成部分,享受着英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尽管这块蛋糕随着近年的经济衰退和政府削减而日益渐小。

陈雪是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办学几十年的过程中接触到几代华人移民。据陈雪观察,目前老一辈华侨的居住方式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经济情况较好的老人,大多60多岁,处于刚退休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在香港买房,在英国圣诞节前就回到香港居住,等到英国夏季再返回英国避暑。近年来,选择此类生活方式的香港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第二类情况是没有经济能力买房,但移居英国前仍保留香港祖屋的老人。他们退休后便回香港定居。回港后也能在沙田等处买一套一室两厅的公寓,看病、交通、生活起居也较为方便。

第三类情况是退休后仍然留在英国养老的华人,除去已有私人住房的,大多住在政府的公租房中。公租房一室一厅,依据陈雪校长口述,20年前此类住房较轻易申请,如今因为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住房相对紧张,申请周期也相对延长。

易老(Mr. Yik)于1962年5月移居伦敦,几十年来一直在中餐外卖店工作,家里一室一厅的住房由儿子女婿一家居住,自己住在外卖店中。易老退休后,由于家中没有留出空余房间,他便主动向家里提出在外租房子住。易老说:“我还年轻,不用他们照顾我,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租房子便会产生租金,这对于易老一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家人合计过后,易老决定先租下政府提供的国民住宅,即公租房。

英国的国民住宅由各区政府所有,只要年满18岁、无反社会行为、无未交租金的英国公民便可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资料。但申请国民住宅的人数较多,申请的过程也较为漫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已加入申请名单的人员也不能保证分配到住房。

因多年在中餐店工作的原因,易老对英语的把握程度有限,面对十几页的公租房申请资料和严格的申请条件,显得力不从心,公租房的申请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年老者,“独居”者

像易老这样,和家人分居的老移民不在少数。徐奶奶因女儿定居英国,于1995年从广州移民伦敦。目前能领到每周一百多镑的养老津贴,住在离女儿家较近的Sloane Square老人公寓,房租每周约90镑,政府补助80镑,自己承担10镑。

曲爷爷57岁时只身来英,后获永居。退休后政府建议他住进老人院,但曲爷爷生活上不需要他人照顾,再者居住在老人院的长者以英国人居多,交流不方便。曲爷爷坚持自己申请公租房,请华人朋友关心填写提交申请资料,经过两年的等待,终于被分配到伦敦治安较好的区域,且可全额享受政府发放房屋津贴,每月485镑。

据华人华福信托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有8300位华人长者在大伦敦区域居住。这些老人大多独居,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又因对英语的把握甚少,有被英国社会边缘化趋势。

基金会主席陈寄峤说:“华福信托基金首先要关注英国的第一代移民,让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居。”基金会主任William Thomas表示,虽然华人老人可以直接向英国本地的福利机构寻求关心,但由于英国机构大都不提供中英文翻译服务,并且对中英两种文化“老有所居”的理解有差异—华人老年群体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四世同堂”,即使无法“四世同堂”也想尽量住得离家人近些;希望与同胞群居养老。所以,华人移民直接向英国机构申请住房,就可能享受不到这些因素的考虑和照顾。在华人移民的居住问题上,除华福信托基金外,华人社区中心也提供相关服务,为老人们填写英文申请表格,并依据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申请居住地点和住房补助提出建议。

“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难持续

20年前,在伦敦格林尼治区还没有专供老华人华侨居住的公租房、养老院。由于工作的关系,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陈雪校长看到很多华人老人和子女分居,生活和精神上都无人照顾,她便开始向当地council争取专供华人居住的公租房。

第一位住进格林尼治区公租房的华人就是通过陈校长介绍的。当初,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看好英国的进展前景,决定移居美国,但由于美国签证政策的限制,父母暂不答应同子女一起移居美国。出于对朋友的关心,陈校长主动关心老人游说政府,申请到公租房。“虽然英国可以有地方留下她,但是由于和子女分居两国,看得出这位老人十分孤独”,陈校长说,“很多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关心别人做了件好事,这位老人现在已经走了,她晚年的遗憾也无法补救了。”

除了住在公租房,和陈校长来往的老移民中还有不少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几十年前,中餐外卖行业基本没有竞争,薛铭(化名)二老年轻时超时工作,省吃俭用,终于到老来买下六幢房子,两幢给儿子女儿,一幢自己住,另外三幢用来收租。但由于二老年轻时天天在楼下厨房工作十几个小时,子女都在楼上看英语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成年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较为淡薄。二老生活上碰到问题,向女儿寻求关心时,女儿的回答是“我没有义务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小孩要照顾。”老人英语不好,一次因收租被骗惹上官司,找儿子翻译文件,而儿子却在电话中说“我很忙,你发Email给我吧!”,说完便把电话挂了。儿子哪里知道自己年迈的父母家中并没有安装电脑,更没有使用过Email。

移民,一生游移在多重社会体制和多元文化中,他们是移民政策上那条最脆弱的神经,每一次签证条件的变动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但无论漂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查找一方遮雨挡风的屋檐,在屋檐底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不仅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还需要自己和家人一起“养身、养心、养情”。

移民澳洲新生活,是我做过最好的决定!


当你走过太多地方,看过太多风景,体验过众多文化后才会明白,自己的未来人生要定居在哪里。而移民澳洲,已然变成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如何在澳洲谋生呢?知识背景、专业和英语水平决定了你能否在海外成功找到工作。如果想做生意,这取决于你的商业经验,支付意愿和足够的启动资金。至于远离家乡熟悉的亲朋好友,生活在国外难免会感到孤独。你内心是想忙碌还是想安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喜欢移民的生活。

第一代移民总是需要做出牺牲,重新开始,从零开始奋斗,在澳大利亚没有亲人,朋友都很远,一切都要靠自己。但是,作为第二代移民,孩子从小就在澳大利亚接受教育,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可以自然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他们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视野。

澳大利亚的教育灵活多变,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观察力、兴趣和个性。他们不需要早起晚睡。他们有很多课外活动,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他们可以享受健康和自由的生活。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根据澳洲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报告,截止2018年6月30日,在澳洲的中国移民已经超过65万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新移民都生活在墨尔本、悉尼等大城市。在墨尔本、悉尼,完全不会说英语,甚至都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到处都能看到中国人,基本去哪都能说中文。

根据澳洲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墨尔本有两个区中国移民数量比澳洲本地人还多:Melbourne CBD(24%)和Clayton (27%)地区。悉尼的CBD 更甚,尤其是唐人街,只要一进去,都有种回国的错觉。

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福利,其公民享有最多的免费医疗服务。国家负担病人:全科医生的医疗费用,公立医院的手术费用,住院费用。移民,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回归自然,朴实无华,是人生的真实面貌。

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更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而移民澳洲也终将是你最无悔的选择。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让人担忧


非凡为大家整理了《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让人担忧》这篇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让人担忧

7月16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二十七、八岁的你,在英国奋斗,孜孜不倦地往个人账户积存财宝,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寻找投资机会,为永居身份和入籍寻找高薪工作,为子女积攒教育基金,为家人团聚研究咨询越收越紧的移民政策,一笔一笔勾勒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风光生活。

但是,英国移民生活还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每个星期领取142.7镑的最低养老金,住在政府提供的养老院,一室一厅,隔壁舍友讲着听不懂的英语,与子女无法沟通,一起喝茶的旧日老友已陆续回国颐养天年,而自己却是耄耋之年、疾病缠身。

早期移民:年老后怎么住?

上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大批香港移民到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随后,以经营粤菜为主的中餐外卖店便开始在各地中国城蓬勃进展。依托着中餐外卖店,当时移民英国的香港人便开始自己的英伦移民生活。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早前移居英国的华人已步入老年,他们作为老龄化人口的组成部分,享受着英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尽管这块蛋糕随着近年的经济衰退和政府削减而日益渐小。

陈雪是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办学几十年的过程中接触到几代华人移民。据陈雪观察,目前老一辈华侨的居住方式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经济情况较好的老人,大多60多岁,处于刚退休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在香港买房,在英国圣诞节前就回到香港居住,等到英国夏季再返回英国避暑。近年来,选择此类生活方式的香港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第二类情况是没有经济能力买房,但移居英国前仍保留香港祖屋的老人。他们退休后便回香港定居。回港后也能在沙田等处买一套一室两厅的公寓,看病、交通、生活起居也较为方便。

第三类情况是退休后仍然留在英国养老的华人,除去已有私人住房的,大多住在政府的公租房中。公租房一室一厅,依据陈雪校长口述,20年前此类住房较轻易申请,如今因为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住房相对紧张,申请周期也相对延长。

易老(Mr. Yik)于1962年5月移居伦敦,几十年来一直在中餐外卖店工作,家里一室一厅的住房由儿子女婿一家居住,自己住在外卖店中。易老退休后,由于家中没有留出空余房间,他便主动向家里提出在外租房子住。易老说:“我还年轻,不用他们照顾我,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租房子便会产生租金,这对于易老一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家人合计过后,易老决定先租下政府提供的国民住宅,即公租房。

英国的国民住宅由各区政府所有,只要年满18岁、无反社会行为、无未交租金的英国公民便可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资料。但申请国民住宅的人数较多,申请的过程也较为漫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已加入申请名单的人员也不能保证分配到住房。

因多年在中餐店工作的原因,易老对英语的把握程度有限,面对十几页的公租房申请资料和严格的申请条件,显得力不从心,公租房的申请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年老者,“独居”者

像易老这样,和家人分居的老移民不在少数。徐奶奶因女儿定居英国,于1995年从广州移民伦敦。目前能领到每周一百多镑的养老津贴,住在离女儿家较近的Sloane Square老人公寓,房租每周约90镑,政府补助80镑,自己承担10镑。

曲爷爷57岁时只身来英,后获永居。退休后政府建议他住进老人院,但曲爷爷生活上不需要他人照顾,再者居住在老人院的长者以英国人居多,交流不方便。曲爷爷坚持自己申请公租房,请华人朋友关心填写提交申请资料,经过两年的等待,终于被分配到伦敦治安较好的区域,且可全额享受政府发放房屋津贴,每月485镑。

据华人华福信托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有8300位华人长者在大伦敦区域居住。这些老人大多独居,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又因对英语的把握甚少,有被英国社会边缘化趋势。

基金会主席陈寄峤说:“华福信托基金首先要关注英国的第一代移民,让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居。”基金会主任William Thomas表示,虽然华人老人可以直接向英国本地的福利机构寻求关心,但由于英国机构大都不提供中英文翻译服务,并且对中英两种文化“老有所居”的理解有差异—华人老年群体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盼望“四世同堂”,即使无法“四世同堂”也想尽量住得离家人近些;盼望与同胞群居养老。所以,华人移民直接向英国机构申请住房,就可能享受不到这些因素的考虑和照顾。在华人移民的居住问题上,除华福信托基金外,华人社区中心也提供相关服务,为老人们填写英文申请表格,并依据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申请居住地点和住房补助提出建议。

“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难持续

20年前,在伦敦格林尼治区还没有专供老华人华侨居住的公租房、养老院。由于工作的关系,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陈雪校长看到很多华人老人和子女分居,生活和精神上都无人照顾,她便开始向当地council争取专供华人居住的公租房。

第一位住进格林尼治区公租房的华人就是通过陈校长介绍的。当初,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看好英国的进展前景,决定移居美国,但由于美国签证政策的限制,父母暂不答应同子女一起移居美国。出于对朋友的关心,陈校长主动关心老人游说政府,申请到公租房。“虽然英国可以有地方留下她,但是由于和子女分居两国,看得出这位老人十分孤独”,陈校长说,“很多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关心别人做了件好事,这位老人现在已经走了,她晚年的遗憾也无法补救了。”

除了住在公租房,和陈校长来往的老移民中还有不少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几十年前,中餐外卖行业基本没有竞争,薛铭(化名)二老年轻时超时工作,省吃俭用,终于到老来买下六幢房子,两幢给儿子女儿,一幢自己住,另外三幢用来收租。但由于二老年轻时天天在楼下厨房工作十几个小时,子女都在楼上看英语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成年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较为淡薄。二老生活上碰到问题,向女儿寻求关心时,女儿的回答是“我没有义务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小孩要照顾。”老人英语不好,一次因收租被骗惹上官司,找儿子翻译文件,而儿子却在电话中说“我很忙,你发Email给我吧!”,说完便把电话挂了。儿子哪里知道自己年迈的父母家中并没有安装电脑,更没有使用过Email。

移民,一生游移在多重社会体制和多元文化中,他们是移民政策上那条最脆弱的神经,每一次签证条件的变动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但无论漂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寻找一方遮雨挡风的屋檐,在屋檐底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不仅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还需要自己和家人一起“养身、养心、养情”。

(一)我是认真的,千万别去加拿大!


有一个地方,建筑太原始,行走在马路,恍惚有种农村的感觉......千万别去加拿大,我是认真的!!到底为何?一起来看看吧。

再过一个月,加拿大最吸引你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闻名于世的火红枫叶。她就是加拿大。

加拿大像个还未经开发的大农村

在中学时,老师们就教过工业越发展,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比如工业城市应该到处都是大烟囱,到处都是大工厂,到处都是灰尘。这才是工业化的象征啊!

可是加拿大呢?极少见到烟囱,偶尔见到小小的几个,还是别墅装饰用的,到处都是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湖泊,河边也没有造纸厂啊,炼钢厂啊什么的。空气清新得像原始社会,简直没有一点工业化的影子!

加拿大建筑太原始

除了几个少数的大城市外,根本没有什么水泥和混凝土之类的高楼大厦。刚下飞机时,简直不敢相信加拿大几乎没有混凝土的建筑,他们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木头和一些奇怪的材料建成的。

用原始的木头做房子,看来洋人们的建筑水平还只停留在清朝以前,那是封建社会时期呀!

加拿大人不懂经济

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几乎通向每个村庄,可是没有收费站!这么好的巨大商机居然白白浪费!我恨不得马上用水泥在这些路上建几个收费站,不出一个月,肯定可以买栋海景别墅了。

还有,公路边随处可见宁静还未开发的湖泊,政府宁愿让水鸟随便栖息拉屎,也不会开发个湖景花园大赚一笔。可见加拿大人毫无经济头脑。

以上是加拿大的现状,如果准备加拿大移民的朋友,不妨继续看下文的介绍,这个完完全全脱离现代的国度,现在究竟是什么样?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