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为华人发声 海外华侨华人努力保护移民史

2020-10-28
海外移民知识 海外移民条件 海外移民经验

海外移民知识。

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旧金山非盈利艺术团体“遥华风声”于3月14日在当地海事历史公园再次向民众讲述最新整理的华人移民故事。

“我无法接受华人历史竟像传话游戏般被模糊,被走样。”长期进行早期华人移民史研究和传播的美国华人荣美立,是这项活动的主要推动者。

“遥华风声”自成立起,一直致力于用口耳相传的故事还原华人移民美国历史。此次开讲仍以保护和还原为旨,让更多的人了解在美华人的早期移民史。

守护:记录历史

从被称作“卖猪仔”的契约华工,到怀揣淘金梦的“金山客”,再到华人以“三把刀”背井离乡、海外谋生,经历了众多波折的华人海外移民史至今已逾百余年。由于历史原因,华人早期移民历史的客观记载十分匮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认识到保护和完善华人移民历史的重要性,开始以各种形式对早期华人移民历史进行研究和保护。

3月7日,纽约华埠举办了记录天使岛移民历史《埃仑诗集》读书分享会。编著者之一的谭碧芳老人现场讲述了先辈华人移民在天使岛移民监狱所经历的艰辛。通过大量图片和史料,谭碧芳向当地民众展示了天使岛移民监狱的恶劣生活环境以及早期华人移民遭受的屈辱。

1月,马华下属的马来西亚华人教育基金会出资120万令吉,出版约30万本当地华文学校学生必读的华人历史参考书,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让当地民众和华裔学生更加了解华人历史。众多海外华人社团积极为完善历史教科书奔走,致力于推动在历史教科书中如实反映早期移民所遭受的屈辱和排斥。

除了海外华人民间团体,各国政府也为华人海外传承历史工作做出贡献。为资助新西兰华人进行历史文化研究,新西兰政府曾设立专项基金,以此作为对当地华人的鼓励和支持。

坚持:赢得尊重

对海内外华人来讲,对移民历史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铭记与反思,同时也推动着世界对华人历史以及华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保护历史,为华人发声,是众多海外华人一直致力于早期历史保护的重要意义。有分析指出,长久以来,华人海外形象受到历史偏见的影响,不仅海外贡献被忽视,社会地位也得不到提高和尊重。华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无法在异国“抬头走路”。

近年来,通过众多海外华人社团的不懈努力,早期华人移民历史逐渐被拂去尘埃,展现在大众面前。伴随而来的,还有海外对华人历史的正视和对华人移民贡献的肯定。

自2010年起,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等华人社团开始合作推动国会为《排华法案》道歉,积极展开递交请愿书等一系列工作,终于促成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排华法案》道歉。随后,加拿大卑诗省于2013年也就历史上对华人移民实施的不公平政策法规,向在加华人作出道歉,并对早期华人移民对加拿大所做贡献做出肯定。

一直参与推动《排华法案》道歉案的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薛海培表示,“美国华人及亚裔社区完成了要求国会就《排华法案》道歉的历史使命,这是美国华人期待已久的一天,也将是崭新的一天。”

传承:任重道远

“《排华法案》对美国华人后代影响如此重大。”荣美立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我越做越感受到了解并保护历史多么重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后代逐渐认识到对历史的保护对自身身份认同和海外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青年走出唐人街,积极参与相关活动,通过自身努力和影响去推广先辈华人在当地的奋斗历史,让更多的华人和当地人去了解。

在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会的推动下,保护早期华工历史主题网站得以创建。网站通过所收集的珍贵历史图片以及对众多铁路华工后裔的采访材料,记录了华工在加国的早期历史。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年加国对华人实施的人头税及排华法对其家族生活的影响。而该网站的主要创办人和推动者正是海外华人第四代移民。

如今,海外华人在保护华人移民历史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脚步。记录和传承历史,并使这段历史真正在海外得到正视,依然任重道远。(张冀北)

编辑推荐

海外华侨华人注意,有些事儿千万不能碰


1.留学生做代购被遣返

我们都知道,好多商品,在国外比国内便宜。

于是,好多留学生利用自身优势,想通过代购赚点生活费花花。但其实,在有些国家,留学生做代购是违法的。如果明知故犯,将面临被遣返的风险。

比如,美国的学生签证是F-1签证。按照规定,持有F-1签证的学生只能在校内打工,比如校内餐厅、咖啡馆等等。

去年,美国休斯敦有30多名中国留学生合伙开了一家微信私厨,售卖甜品。然而,不久被当地一家餐馆老板举报,这些留学生面临被遣返的命运。

前年,还有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代购奶粉,在被当地政府查处后,直接遣返回国。

这些留学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还因触犯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持有绿卡照样被遣返

闽籍郑先生到美国几十年了,有身份,也有绿卡,还是闽籍同乡会的会长。去年,他从福建飞回纽约,准备参加同乡会的周年庆典。

可谁知,在入境美国时,被移民执法人员拒绝入境,之后他被送上原架飞机,直接被遣送回中国。

原来,是执法人员翻到了他之前的案底,而且他犯的还是联邦重罪,所以就算有绿卡,照样遭到遣返。

其实,这不是个案。

去年,在连续半个月内,纽约华人社区就曾爆出四起因有案底、持绿卡在美机场被原机遣返回中国的事例,其中有人的绿卡被当场没收销毁。

3.华人食用野生乌龟被捕

有些华人,总喜欢尝鲜。

但如果触犯当地法律,尝鲜的代价也就太大了。

之前,有媒体曝出,4名华人男子在津巴布韦食用40多只野生乌龟,而遭到警察逮捕,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命运。

村民们证实,这些活龟是被扔进沸水中煮死的。

按照《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野生乌龟属于世界濒危物种,而在当地,这种野生乌龟的数量近年逐步减少,这四名华人被指犯有“虐待动物罪”。

此外,许多进入津巴布韦参与工程建设和矿藏开发的中国工厂被指购买蛇、牛蛙和狗来食用,而这在当地是禁止的。

4.华人虐待保姆获刑一年

去年,“美国华人女子虐待中国保姆”热极一时。

明尼苏达州36岁的黄丽丽(音译)因虐待中国保姆,而面临罚款、没收房产、一年刑期,以及遣返中国等多项惩罚。

据介绍,该保姆在中国是她家佣人。黄家本来待她不错,但跟随黄丽丽到美国后,待遇却发生了变化。

由于长期受拳打脚踢等身体和精神虐待,被警察发现时,该保姆体重已经降到80斤,营养不良,胸骨和肋骨都有骨裂。

但这可不是“黄家的私事儿”,黄丽丽的行为已然触犯了美国法律,想必美国也不想要这样的人,所以在判罚一年刑期后,给予遣返中国的惩罚。

其实,多年来,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遣返的华人不在少数。无意识犯错,惨遭遣返的,尚能让人理解;但若明知故犯,甚至去做触犯法律的事儿,是万万不应该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身处哪个国家,小侨都希望华侨华人能够了解并自觉遵守当地法规,不可触犯法律,这也是做人的底线。如果冒险踩红线,不仅祸害他人、社会,更给自己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

当然,广大侨胞也要增强防范意识,要注意独善其身,更要注意避免让别人伤及自身;与此同时,也要友善提醒身边的朋友,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安心生活嘛!

荷兰华侨华人概况


有研究显示,早在17世纪初,已有华人出现在荷兰这个美丽的国度。但此后两三百年里,到达荷兰的华人屈指可数。大量华人进入荷兰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移民荷兰的华人主要有两支:一支为印尼华裔,一支为浙江青田(温州)人。20世纪20—30年代,有一些中国学子赴荷兰勤工俭学,其中有些人选择在荷兰定居,并与当地人结婚生子。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印尼华人、香港人和苏里南华人大量移民到荷兰。而在中国大陆,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很多大陆人也因为移民政策的放宽而移民荷兰。

2012年,荷兰当局公布境内华人人口数位80198人,但这个数字未包括来自大中华地区以外国家的华人。据估计,现居荷兰的华侨华人约为19万人。荷兰最大的华人社区分别在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三个城市。

第一代移民荷兰的华人往往以经营餐馆为生,从华人移民荷兰开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餐饮业一直都是荷兰华人的主要就业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第二代荷兰华人移民的崛起,荷兰华人经济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华人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专业人士。

随着荷兰华人社会的发展,当地的华人社团也日益兴盛。目前,荷兰华人社团已有100多个,宗教乡团青年会学生联合会商会专业协会等。其中,旅荷华侨总会、荷兰华人总会、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是比较有影响力的社团。

虽然荷兰华人的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但荷兰的华文媒体并不发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荷兰华人开始建立一些华文网站,这些网站给华人提供了很多便利,加强了华人之间的交流。

移居荷兰的第一代华人大多忙于生计,对政治关注得比较少。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地位的巩固,荷兰华人的参政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心政治并参与政治活动。2004年9月15日,荷兰政府正式批准“荷兰华人参政机构”成立,这加强了荷兰华人群体与荷兰政府的练习和交流,有利于荷兰政府更多倾听华人社会的声音。(据《世界侨情报告《2012-2013》整理)

法国华侨华人概况


中国人移居法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期。19世纪中叶,湖北的天门人和浙江的青田、温州人途经西伯利亚辗转来到法国、荷兰等西欧国家。1964年中法建交后,中国大陆移民涌入法国。1990年以后,法国成为华人移居欧洲的首选目的地。据法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法国华人数量在80万到100万之间,其中30多万人聚居于大巴黎地区,形成了几处相当有规模的唐人街:巴黎13区,美丽城和龙城唐人街。

法国的华人社团目前有100多家,相对活跃的有20多家。华人社团多以亲缘、业缘和地缘为基础组建,近年来很多专业性社团逐步涌现。法国的华人社团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法国华侨华人会、法国潮州会馆、法国青田同乡会、法国华商总会等。

餐饮、皮革和服装业是法国华人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餐饮是华人传统行业,以潮州菜最为有名;皮革业以批发为主,为温州人垄断,多数集中在巴黎第3区的庙街;装业也以批发为主,温州商人居多。就整体而言,法国华人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模式位于欧洲华人社会的前列,一批华二代已经顺利接班,正不断提升法国华商的经营水平。

近年来,法国华人社会开始涉足政坛。法国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参政议政的愿望日益强烈。2012年法国大选前,法国很多华人社团号召会员和其他有投票权的华人投票,而法国左右阵营也不断向华裔群体示好甚至直接拉票。

法国的华文纸媒现有7家,收费报纸有《欧洲时报》和《星岛日报》。免费报纸有《法国侨报》、《华人街报》和《欧洲商报》。其中,《法国侨报》是目前所有法国华文媒体中唯一的一份双语报纸,每期都是定点投放,读者自取,深受读者欢迎。

总体而言,法国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一直比较友好。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每年农历新年都毁在巴黎总统府举办新春招待会,宴请华人代表。法国统计局的最新移民调查显示,90%的华人移民后代以法国人自居。在当前欧洲大呼“新同化主义”政策的同时,法国也不例外。在法国,外来移民被要求尽快融入社会,即使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仍会被当作“异类”来对待。不过,法国主流社会传统上认为,华人移民是模范移民群体,有点神秘,但没问题。(据《世界侨情报告》

英国华侨华人概况


英国华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地带,剑桥和伦敦金融城的华人占当地人口比重最高,达3.6%。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12月发布的数据,英国华人的总人口在41万到43万之间。但英国华文媒体认为,目前英国华人总数已达到了60万。

英国华人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有餐饮、财会、金融等中高端职业。仅伦敦一地的注册会计师就超过1000人,是此行业中仅次于白人的第二大族裔。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驻英大使馆登记在册的华人社团总数已有300多个。目前全英最大的华人社团联合体是全英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现有51个下属社团。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华人社团在服务英国华人方面历来有出色表现,在向英国议会和行政部门游说以维护华人权益方面,华人社团也愈来愈积极。

英国华人社团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成熟的华人社团成员主要是香港移民、老一代广东移民及其在英国的后代,大陆来的留学生很难融入到这个圈子里;许多华人社团以经费有限为理由,将主要的服务对象设定为老移民;还有一些老移民对新移民的行为习性看不惯。

政治冷漠是英国华人的一个流行病,投票、参选不积极,遇到罢工、示威更不积极。按人口比例,华人在英国下议院至少应有4到6席,但目前是零。在800人的上议院中华人也只占据一席。据英国选举委员会的调查,英国华人是所有少数族裔中选民登记比例最低的一个群体。

目前在英国,有些华人凭借个人能力或家庭财力较快地跻身精英阶层,但大多数华人仍处于社会中下层,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求职而烦恼、奔波,他们面临的求职障碍包括英国的高失业率、身份和签证问题、语言水平等。(据《世界侨情报告《2012-2013》整理)

华人移民澳大利亚的移民史


有记载的第一批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是1750年登陆的商人,实际上中国人可能很早就来到了澳大利亚,并熟知从南中国航海到新加坡补给,再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线。1788年,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和殖民,中国人也开始在这里定居。当中国的港口向外国商船敞开之后,中国人也开始了海外移民的脚步,1850年左右,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向澳大利亚的移民潮。

当时,中国人来到矿山和牧场里工作,还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市镇经营洗衣店和家具店。这些中国移民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两省,他们以新加坡为跳板,然后落脚在今天的西澳州地区。由于当时西澳州劳动力极度缺乏,当地政府非常欢迎中国人,并同他们签下契约,当时苦力、厨师和园丁是中国人的三大职业。1885年,悉尼已经有了54个中国菜园,据统计,1901年的时候,新南威尔士州有67%的菜农是中国人。

19世纪中叶开始的淘金热也让澳大利亚迎来了更多的中国移民。从1854年到1858年间,来到维多利亚州的中国人就有4.5万,随后,澳大利亚各州纷纷兴起了淘金潮,中国人也大量来到这些地方。

当开矿热潮消退之后,中国移民找到了新的营生,例如制作家具、卖茶叶和鱼,还有进行海上贸易。

中国移民多起来之后,澳大利亚各地纷纷建成了以华人市场和寺庙为中心的唐人街和中国城。墨尔本的唐人街是西方世界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

随着中国人的增加,反华团体也诞生了,1901年,《白澳政策》出台,顾名思义,这项政策限制非白人移民进入澳大利亚。

当时澳大利亚最有名的华商名叫梅光达(Mei Quong Tart)。从悉尼市火车站出来,往最繁华的利物浦大道方向走上一段,就会看到人行道的大树旁有一座不太起眼的铜像,乍看之下多数人会以为只是某个西方人的人头铜像,但仔细瞧一下铜像下的文字说明,你就会看见侧面刻有中文“梅光达”字样。

与当时澳洲华人移民主流一样,梅光达来自广东四邑之一的台山,他是很西化的华人,不但打扮、信仰西式,还娶了一个白人太太。他开了一间华人茶馆,是悉尼地区最成功的华商,也是当时少数几个能融入澳洲主流社会的华人。满清政府甚至破例任命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梅光达为清政府驻澳的领事。

但在一抢劫案中,梅光达遭到歹徒攻击致死,由于行凶者是白人,警方并未严惩,不少华人认为这是澳洲白人对华人的种族歧视。

今天,梅光达的后人已经完全西化,金发碧眼,丝毫没有华人的特征,也不会说中文,仅存的是他们依然以梅光达名字的最后一个字“Tart”为其姓氏。

2003年,在悉尼动力博物馆(Power House Museum)举办了梅光达逝世百年的纪念活动,澳大利亚人组织了丰富而正规的活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许多历史学者参加了这次活动,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到澳大利亚的华人对这些历史一无所知,因此这次展览并没有很多华人参加。

1857年,700个来自中国南方的矿工从澳大利亚南部的罗伯港向澳大利亚中部的金矿带进发。他们在阿勒山歇脚时,偶然发现了“广东铅”,一座世界上藏量最丰富的浅层金矿。仅仅几个星期过后,这个地方就聚集了3万人。今天,“金山博物馆”记录了这段历史。

1973年,澳大利亚政府彻底取消了《白澳政策》,决定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今天,澳大利亚有华人65万,华人成为第五大族群。

法国华人移民史,一部三百多年的奋斗史


法国华人移民史,一部三百多年的奋斗史

法国华人的移民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始的。起初,在法华人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华人人口的迅速增加并跃居欧洲首位。1975年,东南亚难民(其中80%是华人)在巴黎十三区形成中国城之后,由散居的华人形成的自主商业圈成了巴黎华人的象征。随着中国经济开放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大陆华人涌入法国。如今,法国华人移民已经受到了法国的重视,甚至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

法国华人移民史:法国华人移民的三个高峰时期

法国禁止按照种族归类统计人口,因此我们很难估计法国有多少华人或华裔。《十字架报》认为数据大概在60-70万间,其中大半是在大巴黎。

第一次移民高峰:1916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他们中的幸存者基本都回国了,留下的3000多人中有部分温州人。与此差不多同时,希望躲避战乱、到异乡讨生活的温州人携带著名的青田石雕和手工皮件,从中国东北满洲里出境,沿陆路贩卖、打工来到法兰西。

第二次移民高峰:1975-1985年,这十年间法国接纳了15万名来自柬埔寨和越南的难民,他们中很多是祖籍潮州的华裔。与此同时,温州人也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际踏出国门,并与20世纪初留在法国的温州人联络上。

第三次移民高峰:1990-2010年,中国与国外的交流更加频繁,在这个阶段来到法国的大陆人很多来自东北三省。

2002年,中国和法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现在有大概3万名中国留学生在法国深造。

法国华人移民史:法国华人是巴黎独特风景线

目前在法国引人注目的温州籍华人。二十多年前温州人开始到法国打工经商,从巴黎一个叫“寺庙街”的地方起步,从事服装、皮具、进出口业。不少温州人每天工作到深夜12点,每天工作时间在15个小时以上。这种拼命工作的程度,让原先占据当地的犹太商人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温州人就逐步统治了寺庙街市场。今天的巴黎,从寺庙街一直往东至巴黎郊区的93省,温州人开的商店星罗棋布,成为巴黎新兴的唐人街。

法国最初的唐人街只是华人移民赖以生存、繁衍的区域,如今的唐人街凭借招牌、语言、饮食、文化的异国情调,反而成为巴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法国华人移民史:华人在法国的境遇

华人在法国的确有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对待的现象,不少华裔儿童从小就有“柠檬脸”“月亮脸”或“吃狗的人”之类的绰号,一些种族歧视严重的法国人称中国人为“中国人”、“单眼皮”。但对华人友好的法国人也不在少数,比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多次表示,聪明、善良、勤劳且数量庞大、发展稳定的华侨华人几乎可以成为移民群体的良好“范本”。在一些媒体做的街头调查中,问到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很多法国普通民众的回答是“勤劳”。

部分法国人对华人的偏见从何而来,原因比较复杂。华人移民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优秀的留学人才,有受过良好法式教育的移民二代,但也有非法劳工甚至在法国从事不法行为的人。不同阶层接触的华人移民不同,得出的印象也有较大差异。被华人抢走工作和生意的法国人自然对华人抱有较大敌意,学者与艺术家群体则对华人相对较友好。

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浙江移民大量涌入法国,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抢走了不少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在服装、皮具等行业彻底打败法国人,再加上法国传统制造业、零售业不景气,不少法国人把矛头指向华人,认为是华人导致法国人的境况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不少中国游客到巴黎大肆采购,而同时期的法国经济衰退,原先有很强心理优越感的人看着中国人越来越富有,心里也是酸溜溜的。这种心态影响着法国人对中国游客、对华人移民的态度。有媒体还登过一幅“中国人占领巴黎”的漫画,画着一个中国人搂着一个法国女郎坐在一辆黄包车上,而拉车的是个法国男人。这幅漫画故意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街头景象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法国人对中国崛起的羡慕嫉妒恨。

法国华人移民史是不同时期华人移民到法国的历史,背后其实是一部中国由弱到强的崛起史。从最初的被招募去做劳工,后来以难民身份逃难到法国,一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来主动去法国工作经商,不同目的和性质的华人移民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记录历史为华人发声 海外华侨华人努力保护移民史》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2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海外移民知识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