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亚裔青年生活不死板 酷爱单车运动

2020-09-07
移民生活 新移民美国生活经验 移民美国有哪些条件

【www.ym16.com - 移民生活】

据美国移民专家了解,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少数族裔同白人青年一样酷爱单车运动,亚裔、拉丁裔与非裔的单车消费呈迅速增长趋势。2000年至2010年间,亚裔与拉丁裔的单车消费均增长43%,非裔的单车消费增长12%,而白人的单车消费仅增长6%。

近日,美国自行车运动联盟(League of American Bicyclists)与山峦俱乐部(Sierra Club)5月29日联合公布了第一份针对少数族裔参与单车运动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打破了美国民众对参与单车运动人群的种族刻板印象。

美国自行车运动联盟公关主任卡罗琳·什切潘斯基(Carolyn Szczepanski)表示:“我们希望消除大众的误解,一般认为,只有居住在城市的白人青年爱好骑单车。这份报告将扭转大众对单车运动参与人群的误解。”

根据报告数据,2001年至2009年间,亚裔、非裔与拉丁裔骑单车人数增长最快,这三类族裔占全美骑单车总人数的比例从16%上升至23%。同时期,少数族裔单车旅行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亚裔的单车旅行比例增长80%,非裔增长100%、拉丁裔增长50%。但是,白人的单车旅行比例仅增长22%。

仅在2009年,亚裔单车旅行次数就达到9200万次,非裔达到4.61亿次,拉丁裔则达1.96亿次。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单车旅行次数则为9100万次。

另外,对于亚裔来说,公路单车运动与山地单车运动是第二大流行的户外运动,其中14%的亚裔受访者表示,骑单车是他们最优先选择的户外运动。

但是,报告也指出,在少数族裔社区及贫困社区单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26%的少数族裔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机会骑单车,但首先是安全问题得到改善。60%的受访者则表示,完善的单车基础设施会为骑单车带来动力。

也许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对于中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一辈人,但是随着定居美国生活的华人越来越多,大部分华人移民也开始走出固定的圈子,积极融入当地生活,接收当地文化,让自己成为了“地道”的美国人。

扩展阅读

投资移民荷兰 带给您孩子最幸福的童年生活


投资移民荷兰,带给您孩子最幸福的童年生活。“荷兰的儿童全球最幸福”可不是我说的,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发达国家儿童福祉进行调查后作出的结论。除了富裕安定的社会环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和优良的教育之外,荷兰父母的幸福育儿法功不可没。

人们每年平均工作1381小时,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最低的(美国:1790小时,日本:1745小时,2012年数据),也就是说荷兰人平均每周工作26.5小时。1996年,荷兰政府给了兼职员工和全职员工一样的权利,给了父母们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可能。

荷兰的母亲们更是欧盟国家中兼职工作的冠军。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5-54岁有年幼孩子的荷兰女性中,75%的人荷兰的母亲们更是欧盟国家中兼职工作的冠军。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5-54岁有年幼孩子的荷兰女性中,75%的人兼职工作,而法国的这一比例只有26%。仅10%的荷兰母亲每周工作超过35小时,大部分的的母亲(40%)每周工作12-27小时,10%的母亲每周工作不超过12小时,其余的母亲则完全不工作(荷兰中央统计局数据)。

社会学家们往往认为,这种现象和荷兰社会中盛行的母亲应该亲自照顾年幼的子女的观念有关。荷兰人虽然认为女性参加工作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利益为代价。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荷兰的母亲们都将养育孩子放在第一位,即使是职业女性也尽量工作和家庭兼顾。

澳洲移民生活 亚裔移民家教严


依据澳大利亚维州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的一项最新探索显示,澳洲本土的父母由于疏于管教孩子,他们的后代更有倾向走上犯罪道路,而与之相反的是移民家庭中的孩子表现更乖,他们饮酒和吸毒的年龄相对较晚,其中亚裔家庭的家教最为严格。

家教太宽松不是好事

《时代报》当地时间5日报道,迪肯大学的探索者通过跟踪调查墨尔本2000名7年级至9年级的学生后表示,家长的教育风格对于青少年日后是否酗酒和吸毒的影响很大。调查数据显示,76%在澳洲出生的青少年在9年级时就开始饮酒,而移民家庭的子女在9年级开始饮酒的人数只有48%;同样的,有10%的澳洲本土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吸食大麻,而移民子女在此阶段接触毒品的数量只有4%。

探索员马妮雅(Matin Minaie)表示,在不考虑其他风险因素的情形停,家庭的教育风格对于15岁青少年是否酗酒和吸毒的影响很大,强硬的家教更会阻止孩子接触毒品和酒精。 “家长在家中建立家规后,应该让孩子懂得这些家规的意义,然后监督自己的孩子,以确保他们遵守严格的家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接触毒品和酒精的概率就会比较低。”马妮雅在“澳洲家庭探索大会”上说。

亚裔家庭家教更严格

马妮雅在探索中发觉,移民家庭比澳洲本土家庭的家规更严格。“在移民家庭中,非常是亚裔移民,因为他们遵守东方的传统,因此有更严格的家教,他们复视家庭成员的监管,“马妮雅说。“亚裔家庭中的‘家长操作’在杜决酗酒和吸毒方面扮演着一个更复要的角色。”

从加拿大移民澳洲的苏珊(Susan Sohn)也认为移民家长比澳洲家长更严格,她和来自韩国的丈夫就给孩子们立停严格的家规,如果十几岁的孩子要外出聚会,苏珊总会警告他们说,“如果我怀疑你们在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我会立刻指出来,不要期望我会对此留情面。”苏珊说。

她表示,正是自己和丈夫立停的严格家规,才让自己的孩子们远离毒品和酒精,他们还跟孩子们讲了酗酒和吸毒的种种危害。“我们的孩子们知道界限在哪,”苏珊说,“虽然我不会天真地认为我的孩子从来偷摸着喝过酒,但是他们从未在外面喝醉过。我会对他们说,‘如果你想喝醉,请和我谈谈。让我们来谈谈你们为什么想这样做。”

美亚裔父母为孩子择校只看学校排名 不考虑教学质量


相信只要家里有子女的美国移民,都了解过美国各所学校。据悉,全美约有4000多所高校,然而,亚很多裔父母在为孩子选择高校时往往只选择少数几所名牌大学。择校过程中,亚裔父母不乏有偏颇的观念。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对于成绩优秀的亚裔学生,其父母的大学择校名单上,往往只有常青藤盟校、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柏克莱大学(Berkeley)。即使类似杜克大学这样水平的学校也仅仅被认为是备选项。

据一位指导老师透露,亚裔父母从来不参加不知名高校或者文理学院的信息发布会,也不会考虑这些高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但是,对于全美名牌高校信息发布会,他们绝不会缺席。

很多亚裔父母认为,只有高校中的“奢侈品牌”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但是,有时候高校的牌子并没有亚裔父母认为的那么重要。例如,常春藤联盟,起初只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的8所高校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常春藤”模糊了8所高校的界线。其实,常春藤盟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每个学校提供的课程、授课规模、与教授交流的途径、科研机会和生活质量都不同。但对于很多父母,特别是亚裔父母来说,这些并不重要。

同时,亚裔父母非常“迷信”《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对高校的排名。一位亚裔顾客的私人教育顾问表示,这个排名是很多父母的“圣经”,且不论这份排名是否可靠。

实现美国梦则是亚裔父母只为孩子选择名牌高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亚裔父母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评估高校。亚裔家庭的孩子被寄于厚望,进入常春藤盟校是获得高回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在很多亚洲国家,择校决定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而在美国生活的亚裔父母也持有同样的观念。

但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相比文凭,今天的美国雇主更注重就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在500家大型企业的招聘高管列出25所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就业准备的高校。高管们列出的名单中,只有一所是常春藤盟校的学校——康奈尔大学,排名14。亚裔父母择校名单中的其它高校名次也不高,例如柏克莱大学名列15、麻省理工学院名列23。

多数招聘者明确表示,相比精英文理学院,他们更倾向选择在大型州立大学的毕业生。

同时,亚裔父母认为精英本科学校的毕业生更容易进入研究生院,但事实并非如此。精英本科学校并不是研究生院的培训中心。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课程教育内容、研究生考试分数、实习经历、研究成果、工作经历、推荐信及自我陈述比学校的排名更为重要。

其实,学校排名并不能代表一切,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希望办理美国移民后,在为孩子择校时结合孩子实际情况来做决定。

美国退休移民老太太的晚年生活介绍


美国退休移民老太太的晚年生活,说来也巧,都说美国移民福利是很不错的,但前提是“有付出才有回报”,美国前期的都邑纳税何来安稳的退休移民生活,下面是一个80多岁美国退休移民老太太的晚年生活,看着心里酸酸的。

来美多年,得到过许多生疏美国人的关心。等生活安定下来,一直想找机会回报。两年前,太太逛本地一个华人学生网站的时候,发觉了一个美国老太太的广告:年纪大了,盼望通过教人英文来换取每周两个小时帮她作家务。太太想到刚到这里时,英文不好,曾经去上过一位美国高中英文老师给新移民提供的英文课,不收钱。太太思索着小城不大,可能是同一个人呢。电话打过去,知道是不同的人,但了解到老太太的情况:80多了,一直单身。身体不好,不能弯腰,所以,想找人给她洗衣服。太太迟疑了一下,还是接下了这活。

一干有两年了,从和老太太的聊天里拼凑出一幅不完整的画面:从老太太的照片和目前的模样,能看出她年青时算一个美人胚子。她很后悔,年青时太好玩,没有成家。现在一个月的退休收入有两千美元左右。70多时驾照考不过,从此就不能开车,每次出门只能靠教堂的教友佐理。老了吃不动了,饭量很小,我们夏天经常送她一些自己菜园里产的cherry tomato,黄瓜等,她很兴奋,吃不完还拿出救济她熟悉的穷人呢。

老太太退休前和哥哥一家住。哥哥去世了,她就选了个离医院近的apartment,上下有电梯,单间。没有多余的钱,这个单间一住20年。地主要长房租,她交不起;地主想赶她走,又不能对老人作太过,所以,20年没有给她的公寓换过任何东西了。前阵子冰箱出了问题,好说歹说终于换了。好多更新,老太太得自己想办法。

她的广告经常登在华人网,有好几拔中国人帮过她。所以,对华人映像好,说尊重老人。有次她让我开车去把她一些不要了的东西送到教堂捐给穷人,她不好意思地说: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许他人能用;和你们华人的恩德比起来,这个就太微乎其微了。太太给她干的这两年,就是洗衣服的空档聊聊天,算学口语吧。老太太过意不去,又需要人打扫房间,就让我儿子去,每周一小时,七块钱,还不够我往返接送的油钱呢。但对儿子是一个不错的锻炼,学会作家务,刷马桶洗浴缸,这些儿子在家怎么也不会作的。

最近老太太的医生说她不能单独住了,得进养老院。老太太很悲伤,说没了自由。更麻烦的是没有钱,找一个合适的养老院不轻易。服务好的一个月要四千多美金呢。政府补贴的要排队。老人家就一个侄女,在外州,生活外传也窘迫,帮不了她。所以只想搬得离侄女近点。她说她会想我儿子的,没人聊天,没人给她打扫房间了。

老太太很怕孤单的。天天把自己的时间排得紧紧地,每次太太和儿子去佐理,她都预先准备好,约好时间。给我们一个很忙的映像,一直没有想到她的孤单。去年感恩节,老太太原计划去侄女家过,结果火车票出了问题,不能去,才和太太说起感恩节要去教会给无家可归的人办的感恩节晚餐,流露出想来我们家的意向。惋惜我们已经安排好去朋友家。但和太太商量好,争取明年要是老太太身体还好,能走动,就接到我家过感恩节。

老太太计划很周全,早为自己的后事作了打算。没有钱来买墓地(以前买了,给哥哥用掉了),就捐自己的遗体给医学院学生解剖,这样就不用花钱了。她还给我们看她的遗嘱,让我们了解一些身后事的处理。老太太人很开朗,也健谈,人也不错。我太太几次忙不过来,想quit, 但觉得老太太太可怜,下不了决心。估量她要去养老院的话,离我们太远,太太才会放弃这个义务。

在文学城投资理财坛里有不少反对为退休存钱的网友,认为与其存钱,不如拿这个钱去享受现在的生活。这些人其实也一样认为钱是欢乐生活的根本么。不然怎么会说趁年青别存钱,多玩玩呢。老了也一样,也是需要钱。另外,不成为社会和孩子的负担,也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么。美国人的退休很大程度上是要自己安排的。社安保险那点钱远远不能维持一个经典中产的生活标准,更不用说负债累累的政府今后是不是还有钱来发社安保险呢。所以,早打算早安排才识正道。“人算不如天算”的说法是经不起统计数据的推敲的,它只能作为一种自嘲。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


这篇关于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英国老一辈华人移民晚年生活令人忧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二十七、八岁的你,在英国奋斗,孜孜不倦地往个人账户积存财宝,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查找投资机会,为永居身份和入籍查找高薪工作,为子女积攒教育基金,为家人团聚研究咨询越收越紧的移民政策,一笔一笔勾勒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风光生活。

但是,移民生活还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每个星期领取142.7镑的最低养老金,住在政府提供的养老院,一室一厅,隔壁舍友讲着听不懂的英语,与子女无法沟通,一起喝茶的旧日老友已陆续回国颐养天年,而自己却是耄耋之年、疾病缠身。

早期移民:年老后怎么住?

上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大批香港移民到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随后,以经营粤菜为主的中餐外卖店便开始在各地中国城蓬勃进展。依托着中餐外卖店,当时移民英国的香港人便开始自己的英伦移民生活。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早前移居英国的华人已步入老年,他们作为老龄化人口的组成部分,享受着英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尽管这块蛋糕随着近年的经济衰退和政府削减而日益渐小。

陈雪是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办学几十年的过程中接触到几代华人移民。据陈雪观察,目前老一辈华侨的居住方式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经济情况较好的老人,大多60多岁,处于刚退休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在香港买房,在英国圣诞节前就回到香港居住,等到英国夏季再返回英国避暑。近年来,选择此类生活方式的香港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第二类情况是没有经济能力买房,但移居英国前仍保留香港祖屋的老人。他们退休后便回香港定居。回港后也能在沙田等处买一套一室两厅的公寓,看病、交通、生活起居也较为方便。

第三类情况是退休后仍然留在英国养老的华人,除去已有私人住房的,大多住在政府的公租房中。公租房一室一厅,依据陈雪校长口述,20年前此类住房较轻易申请,如今因为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住房相对紧张,申请周期也相对延长。

易老(Mr. Yik)于1962年5月移居伦敦,几十年来一直在中餐外卖店工作,家里一室一厅的住房由儿子女婿一家居住,自己住在外卖店中。易老退休后,由于家中没有留出空余房间,他便主动向家里提出在外租房子住。易老说:“我还年轻,不用他们照顾我,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租房子便会产生租金,这对于易老一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家人合计过后,易老决定先租下政府提供的国民住宅,即公租房。

英国的国民住宅由各区政府所有,只要年满18岁、无反社会行为、无未交租金的英国公民便可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资料。但申请国民住宅的人数较多,申请的过程也较为漫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已加入申请名单的人员也不能保证分配到住房。

因多年在中餐店工作的原因,易老对英语的把握程度有限,面对十几页的公租房申请资料和严格的申请条件,显得力不从心,公租房的申请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年老者,“独居”者

像易老这样,和家人分居的老移民不在少数。徐奶奶因女儿定居英国,于1995年从广州移民伦敦。目前能领到每周一百多镑的养老津贴,住在离女儿家较近的Sloane Square老人公寓,房租每周约90镑,政府补助80镑,自己承担10镑。

曲爷爷57岁时只身来英,后获永居。退休后政府建议他住进老人院,但曲爷爷生活上不需要他人照顾,再者居住在老人院的长者以英国人居多,交流不方便。曲爷爷坚持自己申请公租房,请华人朋友关心填写提交申请资料,经过两年的等待,终于被分配到伦敦治安较好的区域,且可全额享受政府发放房屋津贴,每月485镑。

据华人华福信托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有8300位华人长者在大伦敦区域居住。这些老人大(微博)多独居,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又因对英语的把握甚少,有被英国社会边缘化趋势。

基金会主席陈寄峤说:“华福信托基金首先要关注英国的第一代移民,让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居。”基金会主任William Thomas表示,虽然华人老人可以直接向英国本地的福利机构寻求关心,但由于英国机构大都不提供中英文翻译服务,并且对中英两种文化“老有所居”的理解有差异—华人老年群体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四世同堂”,即使无法“四世同堂”也想尽量住得离家人近些;希望与同胞群居养老。所以,华人移民直接向英国机构申请住房,就可能享受不到这些因素的考虑和照顾。在华人移民的居住问题上,除华福信托基金外,华人社区中心也提供相关服务,为老人们填写英文申请表格,并依据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申请居住地点和住房补助提出建议。

“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难持续

20年前,在伦敦格林尼治区还没有专供老华人华侨居住的公租房、养老院。由于工作的关系,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陈雪校长看到很多华人老人和子女分居,生活和精神上都无人照顾,她便开始向当地council争取专供华人居住的公租房。

第一位住进格林尼治区公租房的华人就是通过陈校长介绍的。当初,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看好英国的进展前景,决定移居美国,但由于美国签证政策的限制,父母暂不答应同子女一起移居美国。出于对朋友的关心,陈校长主动关心老人游说政府,申请到公租房。“虽然英国可以有地方留下她,但是由于和子女分居两国,看得出这位老人十分孤独”,陈校长说,“很多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关心别人做了件好事,这位老人现在已经走了,她晚年的遗憾也无法补救了。”

除了住在公租房,和陈校长来往的老移民中还有不少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几十年前,中餐外卖行业基本没有竞争,薛铭(化名)二老年轻时超时工作,省吃俭用,终于到老来买下六幢房子,两幢给儿子女儿,一幢自己住,另外三幢用来收租。但由于二老年轻时天天在楼下厨房工作十几个小时,子女都在楼上看英语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成年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较为淡薄。二老生活上碰到问题,向女儿寻求关心时,女儿的回答是“我没有义务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小孩要照顾。”老人英语不好,一次因收租被骗惹上官司,找儿子翻译文件,而儿子却在电话中说“我很忙,你发Email给我吧!”,说完便把电话挂了。儿子哪里知道自己年迈的父母家中并没有安装电脑,更没有使用过Email。

移民,一生游移在多重社会体制和多元文化中,他们是移民政策上那条最脆弱的神经,每一次签证条件的变动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但无论漂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查找一方遮雨挡风的屋檐,在屋檐底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不仅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还需要自己和家人一起“养身、养心、养情”。

移民生活:新移民如何融入澳洲?不妨试试运动吧


澳洲是个高度移民化的国家,澳洲广阔的国土、宽松的社会制度、优美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人群的目光。澳洲传统移民以欧裔为主,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还有希腊人。但是近年来华人群体日益增多,也占据了移民人口不小的份额。各国移民在澳洲欢聚一堂,使得澳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交融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在这里和平共处,相互依存。人们在创造新家园的同时,也通过投入到各种体育运动中,来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熟悉奥运的人,可能都知道澳洲的奖牌成绩总是令人刮目相看。要知道,这个位于南半球的岛国只有2400多万的人口数量,大体跟中国上海市的人口差不多,但却常常跻身奥运奖牌总榜的前五强。倘若按人口比例分摊奖牌,澳洲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一个国家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体育成绩,与其人民热爱运动的天性密不可分。澳洲是传统的体育强国,在世界 * 赛事里,如游泳、网球、赛马等,往往少不了澳洲运动员的身影。可以说,体育运动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中。

一位澳洲移民者说,他天生喜欢运动,而澳洲又恰好是运动者的天堂。早晨和闲暇时间,他喜欢沿着海岸的林阴道跑步,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欣赏沿途各式各样的人群,感受这个国度的自由和热情。自己平时驾车在悉尼市郊行驶,不时可看到各种体育运动场:足球场、网球场、橄榄球场、高尔夫球场(高尔夫在澳洲是一项平民化的运动)、游泳池等。如果沿着海岸行驶,还可欣赏到海水中嬉戏游玩的人们。刚到澳洲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如何快速与周围人建立联系,融入社区之中。但是因为自己喜欢晨跑的习惯,使得他认识了社区中一样喜欢晨跑的几个朋友,打开了自己的社交新局面。澳洲清新的空气,使他每天都有一个活力的开始。

澳洲地广人稀,体育运动是新移民进行社会交际很好的方式。体育比赛面前人人平等,运动的无阶级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得各个群体都可以良性共处。澳洲很多公司员工及高管都喜欢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社交,凝聚团队。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团体运动会集中展露出来很多问题。如何处理内部矛盾,然后调整战术,对训练思维和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示很好的一种方法。澳洲作为一个移民大国,不免会出现各种性格的人以及需要多方沟通来解决的突发状况。而"运动"则可以在没有太多成本的情况下,帮助人们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

另外,澳洲的健身房收费较为低廉,这也使得很多人愿意选择这种更健康的方式来度过空闲时间,然后演变成习惯。通过参与到各式各样的运动中,你可以走出拘谨的小圈子,从而结交到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朋友。不论是喜欢休闲娱乐,还是喜欢惊险刺激,亦或是喜欢与海浪共舞,在澳洲你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那么,为什么澳洲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对体育的热情呢?这正是因为澳洲人拥有着悠闲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及偏好,使得体育融入到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要知道澳洲人的生活压力不大,人民的收入在发达国家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生活质量。在一般工作日,商场及店铺5点多就会打烊,这些都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生活中,投入到家庭中,投入到运动中。澳洲喜爱体育的大环境可以影响到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因为运动使人发现生活的激情,改变生活的状态,从而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

澳洲移民专家建议,作为新移民,从一个国家重新开始, * 重要的是融入新的环境。澳洲包容的社会氛围、轻松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新移民更好更快的驱散不安感和不适应感。希望新移民可以把握好机会,积极参与到澳洲的社会中去,如果不知道如何开始,不妨就从运动开始吧。

西班牙移民生活:足球为何能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今年以来,很多人挑选移民西班牙,而在他们的西班牙移民生活中,假如一群人聚在一起, * 可以不让大家尴尬的话题,可能就是体育了。说起体育项目, * 让人热血沸腾的一定是足球,暂且不说国人对中国足球的爱恨情仇,单凭每届 * 期间,啤酒和烤串的销量,就能间接体现出人们对于足球的热爱与追捧,而且随着足球运动的普及,这一热血项目已经不再被男同胞垄断,曾经只关注颜值,喊小贝男神的女同胞们,也纷纷加入“职业侃球”的大军中,而且井井有条!

从每届 * 激战的愈演越烈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于足球进展的重视,而球员的更新速度,也表明了一个国家对于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能力,以及国家足球氛围的浓厚程度。

西班牙作为国际足坛的老牌劲旅,虽然近几届的 * 竞赛差强人意,但仍旧无法抹灭“斗牛军团”往日的辉煌以及将来再度崛起的强大信心。毕竟西班牙拥有着丰富的足球文化以及强大的联赛体系。

西班牙的足球运动是1872年左右,由英国人引进的。居住在乌埃瓦的英国人开始从事这项运动,并很快在西班牙居民中引起了喜好。上世纪末,英国人又将足球引进巴斯克地区。这对西班牙的足球进展意义重大。

此后,西班牙各地陆续的成立了多家俱乐部, * 马德里俱乐部和巴塞罗那俱乐部也在其中。随着西班牙足球进展,足球竞赛越来越丰富,1902年,西班牙锦标赛正式成立。

1909年10月4日,在马德里俱乐部的倡议下,多家俱乐部的代表在西班牙首都成立了西班牙 * 足球协会,并于1913年加入国际足联。

西班牙国家足球队在1920年奥运会足球竞赛中力夺银牌,大大地推动了西班牙足球运动的普及。也逐步形成了西甲联赛。皇马和巴萨球队也在西班牙脱颖而出,成为西班牙国家内部乃至全世界 * 球队。

由此可见,西班牙是一片培养优质足球运动的强大沃土,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将球员送到西班牙培养、镀金。

时至今日,仍旧有很多家庭和孩子怀揣着炙热的足球梦,相比曾经逐梦之路的坎坷,现在的渠道、方式则更加多样化了。比如您有对西班牙足球感喜好,或是想去西班牙学习体育类专业,体验真正的西班牙足球的杰出。那么移民西班牙,体验西班牙移民生活的乐趣,那里不仅有足球还有更多的浪漫乐趣。

跳伞渐成西班牙华人热门新运动


西班牙移民的西班牙生活:近两年,跳伞运动开始走进旅西华人的生活,逐步热门起来。

侨胞李小姐通过西班牙本土的一个团购网站了解到跳伞这项活动。“我是做教师的,平常工作压力倒不是很大,但是生活过于平淡也需要一剂强心针来调剂调剂,同时也想挑战一下自己的勇气,”她说。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跳伞就已经在华人圈中渐渐热门起来。

跳伞越来越热门

据悉,跳伞运动在旅西华人圈中已经开展了有一年多的时间,目前来咨询和报名的人仍旧川流不息,他们平均每月会组织2到3次的跳伞活动。近期随着天气的转暖变好,咨询的人也开始增多。以往前来报名跳伞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其中有一部分是学生群体,这个群体比较轻易能接受新事物。另一个部分是在西班牙做生意的华人或者是一般上班族,这个群体平常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完全释放压力。“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接待了超过40名华人来跳伞,其中还有三个是刚超过了14岁的“小朋友”,另外还有客人是跳过一次又来报名的。”吴小姐说。

跳伞是什么感觉?

记者采访了一名前不久刚刚体验过跳伞的侨胞小王。她说:“跳伞的前一天是开始紧张,心慌,那天上午紧张的不行,心跳加速,高兴;脚踏上飞机时,突然不紧张了,等待跳下时会是怎么样;开机舱门那一瞬时,还没来得急说什么已经跳下去了;漂移在高空,不是可怕而是全程在享。”

当记者问及跳伞有多可怕时,“跳伞的危险程度还不如蹦极的千分之一,”小王解释道,当你在高空时,飞机时速是140km左右,跳伞时人是以200km左右的时速自由落体下落,差距并不大,也就是说你本来就在动的状态,只不过掉落后加快了动的速度,而蹦极是从静的状态一瞬时变成自由落体,从时速0km一下子加速到200km,因此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人们常说的失重感。

仍旧属小众运动

尽管目前跳伞这项顶级的极限运动开始渐渐趋于平民化,但是想要去尝试的人还是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第一就是价格,跳伞不同于其他的极限运动,其基本运作成本和安全技术含量相比较其他户外运动高,因此,仅仅是体验一次的价格也不是走平民化路线,除此之外,跳伞还受到心理因素、自身健康条件以及年龄的限制影响。综合而来,这项运动尽管被越来越多人所接触到,但仍旧无法一下成为大众广为参与的运动。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