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父母是否奇怪?澳洲中国传统文化大不同

2020-07-13
澳洲移民父母条件 澳洲父母移民条件 中国移民澳洲条件

澳洲移民父母条件。

对一些澳人而言,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给父母的行为是很奇怪的。但对许多澳籍华裔而言,赡养父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据报道,28岁的妮可·谢(Nicole Xie,音译)是一名生活在墨尔本的澳籍华裔,每月收到工资后,她通常都会转账给父母一些钱。据悉,妮可每两周会转给父母600澳元,以支付父母的水电费及生活费。上个月,她甚至支付了父母的搬家费。妮可对此表示,她想要在经济上尽可能地帮助父母,以回报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所给予她的支持。妮可说:“作为一名留学生,我的父母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能让我走到今天的这一步。为了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一点,我认为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无独有偶,27岁的亚裔工程师利亚纳·陈(Liana Tran,音译)自2007年高中毕业后,就雄心壮志地表示要在悉尼为父母买套房子。但当时利亚纳对悉尼的房价没有任何概念,在她发现自己无力承担一栋房子时,就把这笔买房钱用作了父母的养老金。利亚纳说:“我父母目前的经济状况还算可以,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存款可以养老。如果他们没有抚养我们几个孩子长大,那么他们的经济状况会好很多,我所做的只是一些小事。”

西方文化威胁传统文化

据悉,华人子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事例比比皆是,对此,墨尔本大学亚洲学院(University of Melbourne's Asia Institute)院长纪宝坤(Pookong Kee)教授表示,能够照顾父母是中国孩子们所共有的一种文化期待。纪教授说,当中国的孩子们开始工作并逐渐有能力时,他们就会报答养育他们的父母。对中国人而言,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就是“孝顺”,即尊重、服从并照顾父母以及年迈的家庭成员。虽然有一些孩子认为这样做的压力很大,但他们仍要做得和其兄弟姐妹一样,以免辜负父母的期望。此外,纪教授还表示,“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听到许多关于孝顺的故事,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但随着现代化及西方化等文化意识的入侵,目前这种价值观也不是非常突出了。”

编辑推荐

澳洲与中国看病大不同 去澳洲生活还是要有备无患


1.生病的时候要去诊所(clinic)找一个医生/GeneralPractice先给你看。

一般门诊都写着bulk bill/billings(留学生不用看这个,有Medicare的Local们要看,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政府支付的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对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在能力范围内的,他们一般就能解决。这里的发烧感冒阿,很少需要验血看炎症。大部分就告诉你去买两款澳洲着名神药Nurofen/Panadol.如果你觉得你有炎症,你就跟医生说,我想验血,看看炎症之类的,然后能不能给我点消炎药。

还有一种,你去了之后说明病情,他会叫你检查他觉得你该检查的项目,给你推荐一个离你住的最近的化验所(medicare不交钱,medibank报销),预约时间。你的检查结果就会回到那个医生那里,医生会给你打电话,让你过去,解释给你听。他知道的病就给你开药了,告诉你吃药的方法还有药量,还有复诊的时间。这样你的病就算看完了。如果医生没有告诉你复诊时间,就表示你真的没啥事情,什么时候去找他都可以。

2.当你的化验结果回来后,

他看了一下,觉得你有必要去医院检查或者他没有办法确诊和开药,或者你的检查结果相当严重地写着"Urgent"的话,他就会一直给你打电话,让你马上过来。

"Urgent"字符的病人,当你到了他那里,他二话不说,把你的检查单给你,然后写一下你的病情介绍打印出来给你,就叫救护车把你带走。这是澳洲的规定,是强制性的。

如果他们没有这么做,可能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没有"Urgent的病人",你的医生看结果后,觉得你应该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就给你写一封推荐信给医院,告诉你最好多长时间内去。信上面会写着你的病情,还有他觉得你应

该做的处理方法。还有你是否需要specialist,就诊的时候是否需要呆在急诊部等。不过医院那里的人很少有按照他们写的做的,除非写着需要急诊。

不用在急诊部治疗的人,你就可以看所谓的specialist, 但是一般都需要预约。到了医院,把信给窗口,窗口的人会叫你等,轮到你之后,值班医生看过你的信之后,做记录,或者问一下病情。问问你哪里难受之类的。但是绝对不会给你开药的。然后他会告诉你一个电话,打过去预约时间,你就可以见到专科医生了。

医院给你看后,有的时候你的结果会直接到GP那里,然后你的GP通知你过去,告诉你医院让你吃什么药,还有多长时间跟方法等。

其他时候直接在医院给你开药,只是你需要回去告诉你GP你吃什么药,给他药单看,这样他做了纪录后,会给你写一个关于他的资料。你吃的药瓶上面就有你医生的资料,医院的Specialist可都不管这些。所以千万不要忘了开药前,回到GP那里,让他重新写药单。现在的Formal药单是打印的,蓝色,比A4纸大,而且还有花纹,上面有医生的资料,你的资料,地址,还有用药方法。

3.详细的到了医院之后的过程

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里面,一般都只有一个部门允许病人直接入内,就是等待厅。不管你干什么,都要到那里的窗口去办理。窗口的人给你登记,让你填表,听一下你的病情,严重的就直接治疗,他们觉得一般的或者不严重的,那就等着吧。等到最后,你也进不到emergency里面,都是几个护士或者年轻的医生,年轻的高级护理之类的人问问你的情况。如果是发烧的人,给你吃两片一般的感冒药之后,你就可以回家了。

需要打针的(比如说有GP的推荐信,需要来医院打的),还是那个步骤,护士先问问你的情况,如果没什么,护士看完你GP的信后,就让你往里面走,之后几个护士出来之后,带好了你需要的药或者是点滴(点滴偏多),往你胳膊上面一扎。

另一种就是轮到你之后,护士一听你的情况,测好心跳,看你医生的信。也不告诉你怎么回事儿,让你坐在轮椅上面,推着你就进去了。进去之后,躺床上,对你的情况检查过一番后,用床把你推到更里面躺着,插线,等待治疗。医生过来之后,问情况,暂时没有危险的,就给你抽血检验,插各种监测器,跟一个紧急按钮放在手里面。一般等待的时间可长了,别指望着一下子能出去。(大概在7个小时左右)。结果显示没有危险,而且是住院疾病,需要观察的就给你推病房去了。可以回家的,告诉你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给你很多表格,治疗方法,药品之后,你就可以回家了。

4.见Specialist 和在医院复诊

住院的病人,一般检查之类的都是护士带着你去,给你预约时间,你就不用担心了。反过来呢,你住院时候,没有去检查,医生让你出院的时候去检查。还有从急诊部出来之后,医生觉得你抢救的病需要去看专家门诊的,以及还有其他各类病的病人,不管是以上哪种,在医院治疗你的医生都会告诉你相关的步骤,所以只要听他们的。你就知道怎么做了,不管怎么样,回去后,还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你的GP关于你的日后的相关措施办法。医院的医生给你开的药单要给他们。如果你不把药单给GP,很有可能医院医生开的是一年的药量,但是你不能一次取完这么多,你拿着药单直接去取药,只取1个月的。那剩下的11个月的呢? 长期吃药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只要GP有了纪录,到时间了,你去找gp,就会给你开单子提药。

一些需要看专家门诊的。医院治疗的医生会告诉你电话,你打过去预约就好了,基本上你的主治医生已经把你的病情发到专科的专家了,你打过去他们就知道你是谁了。

如果医生觉得你长了囊肿,增生之类的,医生的手感觉到的,或者说不能确定的,都会先让这些病人做一些CT,X光,ECT之类的比较常见的检查。他们会给填好表格,告诉你电话,然后你就预约,到时候去就可以了。

医院的医生不会听你想做什么扫描的,你说我想做CT,他们要觉得你没有必要,就不会给你开单子和给你预约电话。所以,这时候你的GP就管用了,你可以把你想做的跟GP说,GP就会给你约专门的检查。这就是跟中国医院的不同。中国的医院比较好说话,这里的医生固执一些,觉得不是他们该管的,就很少动用医院的资源。

医生摸上去感觉是瘤子或者看过你的CT后,想进一步确定恶性/良性瘤子,医生就给你开一个本院的核磁共振检查(MR1 nuclear referral),立刻亲自把你的资料递到那个部门,会给你两个电话,一个是那个部门的电话,另一个就是Review的电话。你先打核磁共振部门的电话,跟他说你的名字,生日,地址,他们会马上安排你做,大概最多也就等2天。定好时间后,你再打到医生给你的第二个电话去,说我xxxx日期约好了要做核磁共振,想预约Review核磁共振,一般也都给病人安排在核磁共振的第二天。澳洲的医生很负责任,拿着你的核磁图片,需要有一天一起会诊,确定病情。然后第二天会有一个专家,过来跟你说明情况。到底是什么东西,注意事项,还有的会直接给你开休学假条和病假的假条,以半年为一个Period.还有跟你说你的治疗方法,是放疗,药物配合,手术还是其他,包括其危险性,有得治/没得治,值得/不值得治,都会非常中肯和直接地说出来。所以最好带一个亲人,帮你去听。万一情况不好,人家专家可能也不会告诉你,会给你的联系人打电话。

需要住院的复诊都会有护士带领,不用担心。不需要住院的复诊,在你第一次Review的时候,那个专家会安排好所有的时间,严重的都是在本医院复诊。不严重的可以去问GP.

5.不管什么事情,每次去过医院,回来后医生怎么说的,你去做什么了,记住都要告诉自己的GP,这样一次完整的看病就结束了。

只要你有GP,和你配合治疗,澳洲看病的速度并不会慢到哪里去。如果移民了,有了medicare,其实真得很划算。而且医疗设备也好,医院环境也是一流的,全都是中央空调,卫生非常好。

澳洲开车要不要随身带驾照?注意各州大不同


大多数人将驾照放在钱包里,随身携带。不过,你有没有忘带驾照出门、或把驾照放错地方的时候呢?你是否想知道,到底需不需要持驾照驾车?

事实上,答案因州而异。

维州

在维州,如果你是年过26岁的全牌(Full Licence)司机,答案可能是“不”。如果被警察拦下,司机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所以建议带驾照出行。

“若违反交规,你需要证明你是谁。”本迪戈(Bendigo)高速公路巡警队的高级巡警长官艾伦(Pat Allan)在接受《本迪戈广告人报》采访时说。

维州的见习司机则被强制要求携带驾照,若不能出示身份证明,将面临155澳元罚款。

新州

根据新州法律,“机动车驾驶者除非携带他/她的驾照,否则不得驾驶车辆”。因此,所有司机开车上路时,都必须携带驾照。

若未带驾照出行的司机,将被处以110澳元罚款。

昆州

昆州的法规与维州相似。

根据昆州交通厅(Department of Transport)的规定,“如果你是临时驾照(Provisional Licence)或学习者驾照(Learner Licence)持有人,你驾车时必须携带驾照。若有警察询问,你必须出示它(指驾照)。不过,如果你持有开放式驾照(Open Licence),在驾驶汽车或摩托车时,你可能有48小时去警察局出示驾照”。

不出示驾照,司机会要支付多达150澳元罚金。

西澳

西澳的规定更为宽松,司机开车时无需携带驾照。

但若被西澳警方拦下,要求确认身份,司机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到警察局出示驾照。

南澳

南澳的法规与昆州相似。

若有警员要求,司机必须立即出示驾照,或是在48小时内到指定的警察局出示相关证件。

持见习驾照(Probationary Licence)、临时驾照、或学习者驾照者,开车时都必须携带驾照。

若未向警方出示驾照,就会被罚款750澳元。

如果你所持的是见习驾照、临时驾照、或学习者驾照者,罚金将高涨至1,250澳元。

塔州

司机必须随时携带驾照。若没有这样做,你将被罚50澳元。

不过,对于那些有充分理由不携带驾照的人士,警方也能赋予他们酌情权,比如农夫驾车在田间的短距离行驶。

北领地

当你在北领地驾车时,你必须随时携带驾照。

此外,任何在前座陪同L牌(学习者驾照)司机出行的人士,也必须携带他们的驾照。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 美华人今年自己包粽子


到今天,距离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不到10天,美国南加州各地华资超市端午粽子基本已全面上市,口味丰富,南北兼顾。而今年,不少华人更偏爱自己DIY包粽子,不仅花费更节省,也考虑到吃得放心和以及更符合自己口味,不少华资超市粽子原料也纷纷上架,供民众选购。

据美国移民专家介绍,圣盖博谷地区多家华资商号不仅有多种口味的粽子亮相,更有优惠折扣吸引顾客。圣市99大华超市推出老字号的“五芳斋”粽子两袋五元,有豆沙、血糯栗子、碱水、绿豆蜜枣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含高档配料的粽子也“高贵不贵”,五个装的冰冻鲍鱼干贝粽每袋14.58元,分量相同的香菇蛋黄粽和栗子蛋黄粽每袋9.98元,平均单位价格略比传统口味的粽子稍贵,但也给消费者更多选择。

部分餐饮业者也抓紧节日商机,推出特色粽子,为了不吓走顾客,顶住原材料涨价、消费者DIY、家庭作坊价格竞争的多重压力,维持不涨价。一家连锁中餐馆职员透露,该店主打的上海肉粽仍维持25元11个的老价格,但粽子所用夹心肉今年平均每磅价格上扬0.2至0.3元,涨幅达15%。其它原材料涨幅也都旗鼓相当,加上来自家庭作坊的低价竞争,“成本太高、利润太薄”,而往年都有的台式肉粽等其它地方风味粽子,今年不再推出,因为“大家都喜欢我们店的上海肉粽,集中火力做好”。

除了口味丰富的现成粽子可以让食客省心省力吃到节日美食,对于偏好自制粽子的民众,商家提供的原材料从糯米、去皮绿豆、花生、五花酱肉到箬叶、棉线一应俱全。

一家超市的经理指出,如今无论亚洲进口粽子,还是本地制作的粽子,景气艰难、顾客精打细算,让商家在成品粽子进货时仍走保守路线,“从亚洲进口粽子已经少之又少,本地产的粽子虽然有卖,但地方口味太重太多”,因此主要还是靠原材料因应节日市场需求。今年原材料价格仍然“升升不息”,尤其是肉类,肉粽常用的五花肉价格涨幅约5%,此外红豆也略有上扬,绿豆、糯米基本持平,今年在各类原材料中,属花生买气最旺。

不少民众认为,自己动手包不仅节省成本,口味更自主,吃得更放心,作为节日礼品馈赠亲友也更有特色、更拿得出手。

趁周日到德成行采购粽子食材的冯太太表示,一家三口都爱吃粽子,原本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而学包粽子,现在已成朋友圈中口耳相传的招牌美食,一到端午节不仅家里要吃,还要加上先生公司的华人、越华裔同事以及她的众多华人朋友,每年80到100个粽子跑不掉。节前至少要排出一个周末的时间包粽子,粽子除了传统上口感最佳的五花猪肉粽,还有应家人要求而做的一部分咸蛋鲜肉粽、火腿鲜肉粽和牛肉粽,带素的口味还有香菇鲜肉粽和栗子鲜肉粽,兼顾不同人的口味偏好。

冯太太也说,DIY节省成本,市场上一个绿豆肉粽售价两元,相比之下,自家做的粽子材料丰富,但粗略平摊下来每个成本价还不到1.5元,但节日送礼十分有特色。

据介绍,今年不少定居美国的华人都选择自己包粽子过端午节,不但更有意义,而且也更符合自己跟家人的口味。

荷兰生活:感受荷兰不同的文化气息


素有“风车之国”美誉的荷兰,以其独有的田园风光闻名世界,同时也因为高质量的教学水准和平价的学习费用吸引着国际学生前往留学。让我们走近这座“欧洲花园”,倾听中国留荷学子的亲身感受。

体会生活:

舒适的乡村气息

不少踏上荷兰土地的中国留学生表示,来到荷兰,最令他们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朴实而舒适的乡村气息。

2009年来到荷兰就读于特温特大学的谢彦博回忆道:“还记得刚下火车就能闻到淡淡的牛粪味,这对于

这篇关于荷兰生活:感受荷兰不同的文化气息,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荷兰生活:感受荷兰不同的文化气息

一直生活在都邑里的我来说很有新奇感。”他告诉笔者,荷兰的绿化很好,学校好似坐落于大森林之中,里面还有牧场。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荷兰的乡村化生活独具匠心。丁宁现在已是格罗宁根大学的讲师兼预科主管,曾在德国读书的她描述了乘火车跨越德荷边境时感受到的地域差异:“地势更加平坦了,草地上的牛羊慢慢多了,路边的民宅也更加紧密了。荷兰民宅与德国的相比,的特点就是拥有开放式的大玻璃窗。”

没有大都邑的喧嚣和浮华,荷兰人的生活节奏不紧不慢。都邑街头随处可见年迈老人嘬着咖啡享受闲暇时间,中年人骑着自行车悠然哼起小调儿,年轻人背着运动背包结伴去运动。但许多留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习惯了中国繁华喧哗的都市生活后,反而有点不适应荷兰的生活节奏。“感觉这里的都邑太过安静,仿佛自己提早进入了晚年时期。”现就读于方堤斯大学的邓梓涵说。

行事方式:

严谨又不失灵活

谈起与荷兰人的交往,邓梓涵告诉笔者:“荷兰人做事情习惯计划周密,凡事都需要预约。”一件小事让她对荷兰人的这一特点印象深刻,有一次,她在学校走廊上向老师提问,还没等她说出问题,老师就说:“问问题得先预约。”邓梓涵解释道:“只占用您几分钟。”没想到老师的回答是:“好,那我们就来做个短时预约。”

荷兰人几乎人手一本效率手册,用来记录天天的日程安排。不少留学生表示,荷兰人这种生活习惯值得效仿,不仅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还能形成信守承诺的美德。

“相对而言,荷兰人的一丝不苟并不像德国人那么刻板,也不拘泥于陈规,是灵活多变的。”丁宁说。

感受文化:

心直口快与包容

在荷兰,要学会接受荷兰人心直口快的交流方式。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鹏说:“荷兰人学习中和生活上会直接表达看法,不兜圈子,直截了当。”他就经常被毫不客气的荷兰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对于习惯了含蓄婉转的中国人,有时候可能要为此委屈上好一阵子。其实这种直接并无恶意,只是荷兰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心口一致。

丁宁在大学任教时,对荷兰学生在课堂上针锋相对、不留情面的讨论印象深刻,“但是后来我发觉,即使这些学生争论到面红耳赤的地步,也是对事不对人,下课之后依旧相约去酒吧欢度时间。”她告诉笔者,与荷兰人交朋友,不必对他们的“直来直去”耿耿于怀。

然而,在采访中,不少留学生表示,荷兰人说话虽然心直口快,但他们却很包容。“因为在这里,你能看到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丁宁说。

谢彦博也有类似感受,“荷兰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自豪,但同时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甚至会很有爱好。”他告诉笔者,在荷兰,留学生经常能得到当地人热情友好的关心。

荷兰的多元包容还体现在英语的高普及率上。虽然英语的普及方便了留学生快速适应当地生活,但荷兰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大部分正规场合都使用荷兰语。对此,谢彦博提醒道:“英语的高普及率使许多留学生放弃了荷兰语的学习。然而,要想进一步融入荷兰社会、了解荷兰文化,把握荷兰语是很有必要的。”

在荷兰生活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气息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在荷兰生活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气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素有“风车之国”美誉的荷兰,以其独有的田园风光闻名世界,同时也因为高质量的教学水准和平价的学习费用吸引着国际学生前往留学。让我们走近这座“欧洲花园”,倾听中国留荷学子的亲身感受。

体会生活:

舒适的乡村气息

不少踏上荷兰土地的中国留学生表示,来到荷兰,最令他们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朴实而舒适的乡村气息。

2009年来到荷兰就读于特温特大学的谢彦博回忆道:“还记得刚下火车就能闻到淡淡的牛粪味,这对于

这篇关于荷兰生活:感受荷兰不同的文化气息,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荷兰生活:感受荷兰不同的文化气息

一直生活在都邑里的我来说很有新奇感。”他告诉笔者,荷兰的绿化很好,学校好似坐落于大森林之中,里面还有牧场。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荷兰的乡村化生活独具匠心。丁宁现在已是格罗宁根大学的讲师兼预科主管,曾在德国读书的她描述了乘火车跨越德荷边境时感受到的地域差异:“地势更加平坦了,草地上的牛羊慢慢多了,路边的民宅也更加紧密了。荷兰民宅与德国的相比,的特点就是拥有开放式的大玻璃窗。”

没有大都邑的喧嚣和浮华,荷兰人的生活节奏不紧不慢。都邑街头随处可见年迈老人嘬着咖啡享受闲暇时间,中年人骑着自行车悠然哼起小调儿,年轻人背着运动背包结伴去运动。但许多留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习惯了中国繁华喧哗的都市生活后,反而有点不适应荷兰的生活节奏。“感觉这里的都邑太过安静,仿佛自己提早进入了晚年时期。”现就读于方堤斯大学的邓梓涵说。

行事方式:

严谨又不失灵活

谈起与荷兰人的交往,邓梓涵告诉笔者:“荷兰人做事情习惯计划周密,凡事都需要预约。”一件小事让她对荷兰人的这一特点印象深刻,有一次,她在学校走廊上向老师提问,还没等她说出问题,老师就说:“问问题得先预约。”邓梓涵解释道:“只占用您几分钟。”没想到老师的回答是:“好,那我们就来做个短时预约。”

荷兰人几乎人手一本效率手册,用来记录天天的日程安排。不少留学生表示,荷兰人这种生活习惯值得效仿,不仅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还能形成信守承诺的美德。

“相对而言,荷兰人的一丝不苟并不像德国人那么刻板,也不拘泥于陈规,是灵活多变的。”丁宁说。

感受文化:

心直口快与包容

在荷兰,要学会接受荷兰人心直口快的交流方式。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鹏说:“荷兰人学习中和生活上会直接表达看法,不兜圈子,直截了当。”他就经常被毫不客气的荷兰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对于习惯了含蓄婉转的中国人,有时候可能要为此委屈上好一阵子。其实这种直接并无恶意,只是荷兰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心口一致。

丁宁在大学任教时,对荷兰学生在课堂上针锋相对、不留情面的讨论印象深刻,“但是后来我发觉,即使这些学生争论到面红耳赤的地步,也是对事不对人,下课之后依旧相约去酒吧欢度时间。”她告诉笔者,与荷兰人交朋友,不必对他们的“直来直去”耿耿于怀。

然而,在采访中,不少留学生表示,荷兰人说话虽然心直口快,但他们却很包容。“因为在这里,你能看到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丁宁说。

谢彦博也有类似感受,“荷兰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自豪,但同时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甚至会很有爱好。”他告诉笔者,在荷兰,留学生经常能得到当地人热情友好的关心。

荷兰的多元包容还体现在英语的高普及率上。虽然英语的普及方便了留学生快速适应当地生活,但荷兰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大部分正规场合都使用荷兰语。对此,谢彦博提醒道:“英语的高普及率使许多留学生放弃了荷兰语的学习。然而,要想进一步融入荷兰社会、了解荷兰文化,把握荷兰语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和塞浦路斯签保护文化财产协定


关注塞浦路斯投资移民关注塞浦路斯生活:中国和塞浦路斯29日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签署了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和塞浦路斯交通和工程部长塔索斯·米佐普洛斯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

中国和塞浦路斯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是2008年发起的,涵盖两国史前至20世纪之间的文物。协定指出,两国要通过信息交换和人员交流等形式,在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方面加强合作。

塔索斯说,协定的签署对塞浦路斯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文物走私给塞浦路斯带来了严重损失,这一协定将有助于防止塞浦路斯文化财产被走私出境。塞浦路斯文物局隶属交通和工程部。

励小捷说,协定的签署是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方将与塞方继续加强在文物领域的交流合作,如在彼此国家互办文物展,为丰富两国人民的生活做出不懈努力。

西班牙文化开放日 华人社区积极展示中国文化


据西班牙移民专家了解,日前,巴塞罗那Via Julia社区内一年一度的文化开放日活动再次拉开帷幕,吸引了诸多学生、家长及市民的加入。作为Via Julia社区的老朋友,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再次代表华人移民参加了此次文化开放日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展示了中华美食、诗歌朗诵、武术太极等诸多内容。

据了解,巴塞罗那的Via Julia社区是整个巴塞城移民数量较多的一个社区,该社区内的Victor Catala学校成立于1942年,是一所有着近7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学校。其学校不仅融合了当地小学、中学和高中,而且也以多元文化学生为特色,吸纳了该社区内生活着的中国、厄瓜多尔、叙利亚、巴西等诸多移民家庭的学生。

文化开放日活动上,巴塞罗那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旗下的中文班的孩子们,给现场活动带来了歌曲《找朋友》、诗歌朗诵《静夜思》等表演,看着这些年纪小小的西班牙孩童们认真地朗诵中国的古诗词,并用加泰兰语进行讲解,现场观众们不禁一致叫好。同时,赖新红母子两带来的武术和太极表演,更是吸引了全场孩子们的眼球。

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领头搭建的中国展蓬别具特色,不仅设有十几个诸如饺子、包子等中国特色小吃的品尝处,而且还专门挂起了中国农历十二生肖和年份图供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学习。

主办方对于中国文化交流协会的参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活动结束时,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会长接受采访说道“旅西华人艰苦创业,一方面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物质生活,更主要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一个以宣传文化为特色的协会,我们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搭建以文化为基础的平台,让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相互的沟通、了解,促进旅西华人能够在当地社会中更好地、真正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移民西班牙后,想要更好的融入当地生活,不仅仅需要外界的帮助,移民自身也许积极主动,以便让自己在西班牙的生活过得更好。

牛津大学的五大奇怪规矩


投资移民英国了解英国大学:可能许多同学对牛津与众不同的风俗已经有所耳闻——成为牛津人之前必须要经历拉丁语开学典礼的洗礼;期末考试和正式晚宴时都要穿上长袍(更多的拉丁语也会扑面而来);踩踏草坪几乎会被视作犯罪!开学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们会对穿上长袍去考试,一边说拉丁语一边喝汤等习以为常……

但是还有一些更不为人知的规矩影响着牛津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希奇的规矩可不是那么轻易适应的。尽管它们没被写在官方的学生守则里,但胆敢质疑这些规矩的人将会面临苦不堪言的惩戒。

1.别带弓箭到学校

牛津是英语世界里古老的大学:早在十二世纪,教授们就开始在台上威严地授课,而过去的学生们在台下偷偷打盹。那时可没有愤慨的小鸟让学生们消磨时间——不过他们有弓箭呀!1209年时,一个学生不注意射中了镇上的一名妇女(后果是两名无辜的学生被处死,导致了一群学生逃离牛津,创办了剑桥),因而牛津最早的规矩之一就是禁止学生带武器去学校,以防学生们无聊过了头……

2.买酒需书面批准

下次买酒被要身份证的时候就别埋怨了:在20世纪早期,牛津学生假如想在路过The Bear(牛津最古老的酒吧)时买点酒,他们需要找导师写一张书面批准!假如没有书面批准,可不仅仅是被赶出酒吧那么容易,学生们会被校园警察(别称“斗牛犬”)逮捕!不过即使面临着被逮捕的风险,这也没能阻止学生们义无反顾地去买酒:在1910年到1920年间,校园警察逮捕了大约620名未经批准就买酒的学生!

3.图书馆里打赤膊

你可能会好奇,理智清醒的教师们该如何应对伍斯特学院“臭名昭著”的早餐俱乐部?这个社团成立于2009年,在两年的时间中,成员们都会在复习的休息期间开展一项颇为厚脸皮的活动:每个下午,在图书馆学习的成员们都会脱掉上衣,接着学习,30分钟之后再穿上衣服。遗憾的是,2011年伍斯特图书馆委员会禁止了这项“天天半裸半小时”的活动,指责这种行为会让其他自习的同学分心。

4.跳进浴缸泡个澡

可怜的早餐俱乐部成员们大概应该转学到耶稣学院去。2012年,耶稣学院的“本科生公共休息室”(JCR,Junior Common Room)通过投票一致同意:在夏季学期的期末周花费400英镑为紧张备考的毕业班学子们安装一个热水浴缸。从此,这就成了学院每年固定的规矩:2013年,公共休息室委员会指出“夏季学习的第九周总是特殊炎热”,并且“公共休息室的成员们(特别是大四党)这一年已经辛劳学习了很久,他们应该得到犒劳。”

5.毕业生没蛋糕吃

考完最后一门的毕业生们的确应该得到奖赏:但牛津的监考老师们可不会答应他们吃蛋糕。当学生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放出来走出考场时,将迎来闻名的“捣毁” (Trashing)庆典:他们的朋友们会抛洒五彩纸屑、打开香槟——这些都是被答应的,只要他们没带食物。鸡蛋、面粉和生奶油被明令禁止带进考场四周,所以没人能把奶油蛋糕砸在朋友的脸上来庆祝了。尽管大考后的学生们急需大快朵颐,但还没到要冒着被罚款风险的地步。2011年,一个女生把蛋糕砸在了一个毕业生的脸上,因此被罚了80英镑……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