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社会120万华人社会阶层各不同,你在哪一层?

2020-07-13
移民局社会治理典型经验 移民局社会治理典型经验做法 在澳洲经验生意可以申请移民吗

移民局社会治理典型经验。

澳洲统计局(ABS)公布了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澳洲总人口比上次普查(2011年)增长了8.8%,至2440万人,其中近三分之二(即超过1500万人)居住在首府城市。

此次普查,澳洲华裔人口增长迅速,全澳华裔人口多达121万3903人,占全澳总人口的3.9%,较2011年增长超过40%。2011年澳洲华裔人口占澳洲总人口的3.1%。

120万在澳华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大多数在澳洲的华人,依然保持了在国内那样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精神。

120万在澳华人,并没有所谓的“逃离故土”,只是选择留在陌生国度,努力生活;

120万在澳华人,并没有所谓的“追梦成功”,只是坚持跑在追梦路上,马不停蹄。

据此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研究报告显示:澳人口由14%的成熟富裕阶层、12%的新兴富裕阶层、25%的移动中产阶层、25%成熟中产阶层和24%的成熟工薪阶层组成。

成熟工薪阶层

每年家庭总收入在2万-4万澳币之间,不动产价值在25万-50万澳币之间,有着最低的家庭总收入、最少的社会和文化资本。

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有相对较低的“职业声望”分(例如:医疗专业得分较高,低技能手工劳动得分较低)。他们也有所有阶层中最高平均年龄。这一群人家庭收入较低,平均年龄66,岁数较大,在文化和社交网络上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储蓄一般。

成熟中产阶层

每年家庭总收入在6万-8万澳币之间,不动产价值在50万-100万澳币之间,收入接近平均家庭收入,也具有平均水平的社会和文化资本。

他们来自中产家庭,他们父母的职业声望也接近平均水平,而他们也紧随父母的脚步。这一阶层的人收入稍高,各种资本稍多。他们是中小企业主,或是比较成功的交易商,他们和成熟工薪区别不大,只是资源更多一些。

流动中产阶层

来自中产家庭,但是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教育背景。结果是他们很可能有比前面两个阶层更高的家庭收入、房屋财产和社会资本。

这些人接受了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所以职业更为体面、收入更高。他们旅游更多,比父母更多的经历和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就是未来的中产。

新兴富裕阶层

他们是已经把教育优势转换为家庭收入的一族,他们是最为年轻的阶层,具有高水平的文化和社会资本,父母都从事有声望的职业。这一阶层的人明显储蓄不多,他们的房屋财产也是五个阶层中第二低的,只比成熟工薪阶层多一点儿。

他们是来自有名望背景、身家百万家庭华丽转身的Y世代。他们平均年龄33岁,有最高的收入,但储蓄较少。他们的文化资本非常高,并且人脉深厚,他们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体面职业的朋友。

成熟富裕阶层

就像老一代的新兴富裕阶层。这一阶层的成员家庭收入高,巨大和多样的人脉,高于平均的教育背景,父母都曾从事声望较高的职业。

这一群体基本就是像成熟中产但是所有东西都有更多。他们是储蓄更多的老一代,文化更多样,同时也具有更广人脉,也有最具声望的职业。他们就是那些出入宴会的人。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在民意调查中,澳大利亚不分阶级这一观念得到了很多澳人的认可。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澳洲人都认为自己属于一个特定的阶级,阶级间有明确的不同,但绝大多数澳洲人都被归为中产或工薪族,1200名澳洲人接受了这项调查,其中有51.5%的受访者自认是中产阶级,40.3%的受访者自称是工人阶级,只有2%的人认为自己是“上层阶级”。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不论身在何处,优质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充满机遇的城市,往往都是钢筋水泥林立,竞争残酷。世界不会因为你的诋毁和抱怨就发生改变。

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总会遇到超出自己认知的逻辑,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圈的节点不论身在哪个城市,都要跟随时代的滚滚巨轮前行!

精选阅读

澳洲社会分六个阶层!你属于澳洲社会的哪个阶层?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对社会阶层有直观的理解,但是我们经常很难通过简单的财务指标,比如某人在银行中有多少钱,来划分阶级。

20世纪,社会学把所有人分成劳动、中产阶级或上层阶级这三个阶层模式。这是一个僵化的结构,难以界定某类人群属于哪个阶级。

但针对以上问题,澳洲国立大学(ANU)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为我们界定自己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以及定义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一个更细致的方法。

结果是:人们被分成了六个阶层。

澳洲可能愿意把自己视作为一个无阶层区分的社会,但是社会地位从来都是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无论你多不满意自己的社会地位或现在处于的经济情况,都无法避而不谈。

“在过去120多年中,最简单最可靠的衡量阶层的方式,就是职业。”

“比如你是蓝领还是白领?你从事的工作是低技能的还是高技能的?”

尽管这个方法简单便捷,但它忽略了阶层更复杂的社会性方面。

而新分出来的六个阶层模式是基于英国一项类似的研究而得出的。它在衡量一个人的所属阶层时,把人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连同其储蓄和收入(经济资本)一起考虑,也就是说除了经济资本外还有两个参数:那就是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简单来说就是你如何度过闲暇时间。

“如果你有一晚上空暇时间,或者不用看孩子,你会做什么?看电影?看话剧?或者坐在家里玩Facebook?”

类似的,社会资本也以威望进行衡量。

我们问别人:“你的亲友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那些只与做同样工作的人进行社交的人,和那些与各种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进行社交的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如果一个人基本上只与和自己职业背景、技能相似的人进行社交,而那些事在威望等级上排名较低的话(比如玩Facebook就相对低于看歌剧),那么你的总得分就会较低。

研究团队表示,这六个阶层比较准确地描绘现在的澳洲社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不稳定型无产者 - 不稳定型无产者代表样本的13%, 由澳洲最贫穷的公民组成。他们的中位家庭收入最低,很多人失业或领福利,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资本也最低。

2、老年劳动者 - 这个阶层是所有阶层中中位年龄最大的(58岁),代表人口的14%。 这个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是领退休金的退休者,和无产者一样,他们也最不可能获得高薪工作。

3、新兴劳动者 - 相比较下,这个阶层中有近半是新入就业市场的员工,他们自然更年轻,而且全职就业。这些人的职业的相对威望比老年劳动者稍低,但是在财务上更成功,总体上也有更好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得分。

4、稳定中产 - 这一阶层的全职就业率比新兴劳动者稍低,但是稳定中产阶级的地位“比新兴劳动者阶层更稳固且舒适”。 由于财富积累,这些人比新兴劳动者阶层享有“更多的好处”。

音符动态简约分割线

5、新兴富人 - 新兴富人阶层的收入比稳定中产更高,但是有趣的是他们的“财富积累”较低(就是资产和储蓄)。

6、世家富人 - 这是澳洲最接近贵族的阶层。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在各阶层中都排名最前。

研究团队表示,报告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六个阶层不管从直观还是传闻角度来看,都有意义。

(二)华人移民是如何改变澳洲社会发展的?


上文,我们为大家介绍华人移民通过中国美食以及二元店来改变澳洲社会结构的,本文接着为大家介绍。

聪明的民族

澳洲本土文化或许不太喜欢精明能干的知识分子,并对他们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是带些厌恶情绪在里面的。但华人家长依然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就连值得信赖的本地家庭医生(GP)或医院的外科医生,一旦是一张中国人的脸,将更添几分信赖。

今年“澳洲日”公布的年度本地英雄(Local Hero)得奖者 Eddie Woo 便是一名澳籍华人。他是第一位在新州的“澳洲日”活动中发表演讲的老师,他以有趣生动的短片教授数学,获得社会充份嘉许。在2017年他还获得了联邦银行教学奖,而Woo 被命名为世界10强教师之一,将有机会获得100万美元(140万澳元)的全球教师大奖,成为了唯一入围的澳洲教师。

利用童年及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新事物、增长知识,总比虚度光阴、在街上乱逛更为理想。越来越多聪明孩子的出现,肯定对于社会来说是更好的,总比在当地公园搞破坏或吸烟的孩子要强!

华人的幽默感

澳洲移民经常自嘲自己的文化习俗。这种自嘲能够为社区带来不少欢乐。虽然西方人不太理解华人的玩笑,认为这是一种政治不正确,但澳洲华人却仍然拥有这一特质。

不论是着名作家 Benjamin Law 所编写的电视剧集《Family Law》,或是 Ronny Chieng 主演的热播情景喜剧《International Student》,抑或是 Alice Pung 所编写的书籍,都给澳洲社会带来无限欢乐的欢乐。

拯救环境

澳洲华裔家庭拥有着节俭的理财观念,所采取的办法令华人移民无意中成为了全澳洲最环保的人。洗碗机被主要用作烘干架,他们很少使用,节能省电。瓶子、果酱瓶、黄油盒子和饼干容器被反复使用,拿去装干蘑菇和中国草药。超市里的旧塑料袋可以被用作垃圾袋。

华人随手关灯的习惯可是早于澳洲电力价格上涨的时期,许多好习惯也正在影响澳洲的其他家庭。

(一)如何更快融入澳洲生活,这些社会礼仪要清楚!


澳洲经济发达,社会福利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移民澳洲。对于刚刚登陆澳洲的新移民来说,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文化,想融入澳洲生活,难免会感到慌张,本文给大家普及下澳洲社会礼仪。

一、靠左,靠左,靠左

也许这对刚来澳洲的华人朋友来说有点困难,毕竟大家从小就被学校和社会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行…

要一下改过来,还真是困难啊。

但是当你来澳洲,就请一定要强行习惯靠左行!无论是走路、开车、上楼梯、通过走廊等等,都要一律靠左。

特别是坐电梯时一定要记得:左立右行!要把电梯右边的通道让出来,留给赶时间的人通行。

第二条:保持距离

澳洲地广人稀,大家老早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占一大片地了。因此澳洲人每天都需要足够的

空间!空间!空间!

尊重私人界限是澳洲不成文的礼仪之一。无论是排队,还是和朋友相处,都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给他人,切勿表现得“过分亲切”。

聊天、排队时请前后隔一步,在ATM机和前面的人保持三步距离。

千万不要和不太熟的人突然来一个亲切拥抱,更不要随便摸别人家的孩子以示称赞,就算没有事先打招呼就撸别人家的狗也不行。因为这很不礼貌,甚至会对自己构成危险。

当然,如果是在早晚高峰的通勤车上,人贴人是无可避免的。

第三条:关于小费

在澳洲,给服务员小费是一种有礼貌的体现。不过澳洲的这个习惯倒没有美国那么极端。在美国不给小费,服务员可能会捣蛋。

但是在澳洲,若你不想付小费,服务员也不会为难大家,而且小费金额没有硬性规定。也许这也和澳洲最低工资标准是全球最高这点有关。

当然,有一种小费是必须给的,那就是街头表演。只要你站着欣赏了,理论上就应该给对方付小费。

如果你还对表演方拍了照,那就铁定要付费了哦。

澳洲生活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请往下看吧。

美国社会的信任


移民美国融入美国生活:许多人从初到美国时的人生地不熟,到慢慢习惯这里的生活,对于美国人的生活观念有了一个很大的熟悉。

美国人喜爱与人交谈,广交好友,而且个个是演员,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丰富,给人一种热心肠的感觉。东北人是他们个个是活雷锋,而在美国则处处可见活雷锋。

在住宅的街道里漫步时,经常会碰到街坊邻居的美国人主动与你打招呼,而碰到社区的亚洲人时,往往当不熟悉一般。其实,碰到有人笑脸相迎的一声问候,开几句玩笑,彼此并不熟悉,却似乎很熟似的。就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一些派对、志愿者活动中,语言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用简单的语句和一些动作配合着交谈,让你不会感觉到被冷落,而是被更多的人热情接纳着,也熟悉了更多的新奇事。

美国对老人有许多优惠,坐公交车、看电影、游博物馆都享受优待,买票可打折扣。虽然这在中国也有了。但是在美国,给老人优惠并不要看身份证,只要自报家门,人家就信了。

在美国的任何公共场所都可以携带随身物品,包括超市。在超市使用推车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将它放回原处,货架上很少出现他人随手乱丢的不属于这里的货物。许多店家的结账处有无人柜台自助刷卡的,客人可以自己完成交易。去快餐店点餐,饮料和水都是自助的,酱料、纸巾和调味包都是免费拿。不少超市门口的饮料机只要你购买了一杯饮料后,就可以无限制喝,这就是基于一种信任。而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发觉这一隐秘后,只买小杯饮料,然后喝许多杯许多种饮料,还会暗地地嘲笑美国商家的愚蠢。

其实美国的商家就是基于一种信任,才会这样给你一杯子。还有许多景点的停车场是收费停车场,只要丢一个或是几个id="article-content1">

移民局社会治理典型经验。

澳洲统计局(ABS)公布了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澳洲总人口比上次普查(2011年)增长了8.8%,至2440万人,其中近三分之二(即超过1500万人)居住在首府城市。

此次普查,澳洲华裔人口增长迅速,全澳华裔人口多达121万3903人,占全澳总人口的3.9%,较2011年增长超过40%。2011年澳洲华裔人口占澳洲总人口的3.1%。

120万在澳华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大多数在澳洲的华人,依然保持了在国内那样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精神。

120万在澳华人,并没有所谓的“逃离故土”,只是选择留在陌生国度,努力生活;

120万在澳华人,并没有所谓的“追梦成功”,只是坚持跑在追梦路上,马不停蹄。

据此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研究报告显示:澳人口由14%的成熟富裕阶层、12%的新兴富裕阶层、25%的移动中产阶层、25%成熟中产阶层和24%的成熟工薪阶层组成。

成熟工薪阶层

每年家庭总收入在2万-4万澳币之间,不动产价值在25万-50万澳币之间,有着最低的家庭总收入、最少的社会和文化资本。

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有相对较低的“职业声望”分(例如:医疗专业得分较高,低技能手工劳动得分较低)。他们也有所有阶层中最高平均年龄。这一群人家庭收入较低,平均年龄66,岁数较大,在文化和社交网络上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储蓄一般。

成熟中产阶层

每年家庭总收入在6万-8万澳币之间,不动产价值在50万-100万澳币之间,收入接近平均家庭收入,也具有平均水平的社会和文化资本。

他们来自中产家庭,他们父母的职业声望也接近平均水平,而他们也紧随父母的脚步。这一阶层的人收入稍高,各种资本稍多。他们是中小企业主,或是比较成功的交易商,他们和成熟工薪区别不大,只是资源更多一些。

流动中产阶层

来自中产家庭,但是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教育背景。结果是他们很可能有比前面两个阶层更高的家庭收入、房屋财产和社会资本。

这些人接受了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所以职业更为体面、收入更高。他们旅游更多,比父母更多的经历和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就是未来的中产。

新兴富裕阶层

他们是已经把教育优势转换为家庭收入的一族,他们是最为年轻的阶层,具有高水平的文化和社会资本,父母都从事有声望的职业。这一阶层的人明显储蓄不多,他们的房屋财产也是五个阶层中第二低的,只比成熟工薪阶层多一点儿。

他们是来自有名望背景、身家百万家庭华丽转身的Y世代。他们平均年龄33岁,有最高的收入,但储蓄较少。他们的文化资本非常高,并且人脉深厚,他们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体面职业的朋友。

成熟富裕阶层

就像老一代的新兴富裕阶层。这一阶层的成员家庭收入高,巨大和多样的人脉,高于平均的教育背景,父母都曾从事声望较高的职业。

这一群体基本就是像成熟中产但是所有东西都有更多。他们是储蓄更多的老一代,文化更多样,同时也具有更广人脉,也有最具声望的职业。他们就是那些出入宴会的人。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在民意调查中,澳大利亚不分阶级这一观念得到了很多澳人的认可。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澳洲人都认为自己属于一个特定的阶级,阶级间有明确的不同,但绝大多数澳洲人都被归为中产或工薪族,1200名澳洲人接受了这项调查,其中有51.5%的受访者自认是中产阶级,40.3%的受访者自称是工人阶级,只有2%的人认为自己是“上层阶级”。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不论身在何处,优质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充满机遇的城市,往往都是钢筋水泥林立,竞争残酷。世界不会因为你的诋毁和抱怨就发生改变。

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总会遇到超出自己认知的逻辑,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圈的节点不论身在哪个城市,都要跟随时代的滚滚巨轮前行!

精选阅读

澳洲社会分六个阶层!你属于澳洲社会的哪个阶层?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对社会阶层有直观的理解,但是我们经常很难通过简单的财务指标,比如某人在银行中有多少钱,来划分阶级。

20世纪,社会学把所有人分成劳动、中产阶级或上层阶级这三个阶层模式。这是一个僵化的结构,难以界定某类人群属于哪个阶级。

但针对以上问题,澳洲国立大学(ANU)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为我们界定自己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以及定义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一个更细致的方法。

结果是:人们被分成了六个阶层。

澳洲可能愿意把自己视作为一个无阶层区分的社会,但是社会地位从来都是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无论你多不满意自己的社会地位或现在处于的经济情况,都无法避而不谈。

“在过去120多年中,最简单最可靠的衡量阶层的方式,就是职业。”

“比如你是蓝领还是白领?你从事的工作是低技能的还是高技能的?”

尽管这个方法简单便捷,但它忽略了阶层更复杂的社会性方面。

而新分出来的六个阶层模式是基于英国一项类似的研究而得出的。它在衡量一个人的所属阶层时,把人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连同其储蓄和收入(经济资本)一起考虑,也就是说除了经济资本外还有两个参数:那就是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简单来说就是你如何度过闲暇时间。

“如果你有一晚上空暇时间,或者不用看孩子,你会做什么?看电影?看话剧?或者坐在家里玩Facebook?”

类似的,社会资本也以威望进行衡量。

我们问别人:“你的亲友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那些只与做同样工作的人进行社交的人,和那些与各种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进行社交的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如果一个人基本上只与和自己职业背景、技能相似的人进行社交,而那些事在威望等级上排名较低的话(比如玩Facebook就相对低于看歌剧),那么你的总得分就会较低。

研究团队表示,这六个阶层比较准确地描绘现在的澳洲社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不稳定型无产者 - 不稳定型无产者代表样本的13%, 由澳洲最贫穷的公民组成。他们的中位家庭收入最低,很多人失业或领福利,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资本也最低。

2、老年劳动者 - 这个阶层是所有阶层中中位年龄最大的(58岁),代表人口的14%。 这个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是领退休金的退休者,和无产者一样,他们也最不可能获得高薪工作。

3、新兴劳动者 - 相比较下,这个阶层中有近半是新入就业市场的员工,他们自然更年轻,而且全职就业。这些人的职业的相对威望比老年劳动者稍低,但是在财务上更成功,总体上也有更好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得分。

4、稳定中产 - 这一阶层的全职就业率比新兴劳动者稍低,但是稳定中产阶级的地位“比新兴劳动者阶层更稳固且舒适”。 由于财富积累,这些人比新兴劳动者阶层享有“更多的好处”。

音符动态简约分割线

5、新兴富人 - 新兴富人阶层的收入比稳定中产更高,但是有趣的是他们的“财富积累”较低(就是资产和储蓄)。

6、世家富人 - 这是澳洲最接近贵族的阶层。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在各阶层中都排名最前。

研究团队表示,报告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六个阶层不管从直观还是传闻角度来看,都有意义。

(二)华人移民是如何改变澳洲社会发展的?


上文,我们为大家介绍华人移民通过中国美食以及二元店来改变澳洲社会结构的,本文接着为大家介绍。

聪明的民族

澳洲本土文化或许不太喜欢精明能干的知识分子,并对他们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是带些厌恶情绪在里面的。但华人家长依然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就连值得信赖的本地家庭医生(GP)或医院的外科医生,一旦是一张中国人的脸,将更添几分信赖。

今年“澳洲日”公布的年度本地英雄(Local Hero)得奖者 Eddie Woo 便是一名澳籍华人。他是第一位在新州的“澳洲日”活动中发表演讲的老师,他以有趣生动的短片教授数学,获得社会充份嘉许。在2017年他还获得了联邦银行教学奖,而Woo 被命名为世界10强教师之一,将有机会获得100万美元(140万澳元)的全球教师大奖,成为了唯一入围的澳洲教师。

利用童年及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新事物、增长知识,总比虚度光阴、在街上乱逛更为理想。越来越多聪明孩子的出现,肯定对于社会来说是更好的,总比在当地公园搞破坏或吸烟的孩子要强!

华人的幽默感

澳洲移民经常自嘲自己的文化习俗。这种自嘲能够为社区带来不少欢乐。虽然西方人不太理解华人的玩笑,认为这是一种政治不正确,但澳洲华人却仍然拥有这一特质。

不论是着名作家 Benjamin Law 所编写的电视剧集《Family Law》,或是 Ronny Chieng 主演的热播情景喜剧《International Student》,抑或是 Alice Pung 所编写的书籍,都给澳洲社会带来无限欢乐的欢乐。

拯救环境

澳洲华裔家庭拥有着节俭的理财观念,所采取的办法令华人移民无意中成为了全澳洲最环保的人。洗碗机被主要用作烘干架,他们很少使用,节能省电。瓶子、果酱瓶、黄油盒子和饼干容器被反复使用,拿去装干蘑菇和中国草药。超市里的旧塑料袋可以被用作垃圾袋。

华人随手关灯的习惯可是早于澳洲电力价格上涨的时期,许多好习惯也正在影响澳洲的其他家庭。

(一)如何更快融入澳洲生活,这些社会礼仪要清楚!


澳洲经济发达,社会福利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移民澳洲。对于刚刚登陆澳洲的新移民来说,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文化,想融入澳洲生活,难免会感到慌张,本文给大家普及下澳洲社会礼仪。

一、靠左,靠左,靠左

也许这对刚来澳洲的华人朋友来说有点困难,毕竟大家从小就被学校和社会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行…

要一下改过来,还真是困难啊。

但是当你来澳洲,就请一定要强行习惯靠左行!无论是走路、开车、上楼梯、通过走廊等等,都要一律靠左。

特别是坐电梯时一定要记得:左立右行!要把电梯右边的通道让出来,留给赶时间的人通行。

第二条:保持距离

澳洲地广人稀,大家老早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占一大片地了。因此澳洲人每天都需要足够的

空间!空间!空间!

尊重私人界限是澳洲不成文的礼仪之一。无论是排队,还是和朋友相处,都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给他人,切勿表现得“过分亲切”。

聊天、排队时请前后隔一步,在ATM机和前面的人保持三步距离。

千万不要和不太熟的人突然来一个亲切拥抱,更不要随便摸别人家的孩子以示称赞,就算没有事先打招呼就撸别人家的狗也不行。因为这很不礼貌,甚至会对自己构成危险。

当然,如果是在早晚高峰的通勤车上,人贴人是无可避免的。

第三条:关于小费

在澳洲,给服务员小费是一种有礼貌的体现。不过澳洲的这个习惯倒没有美国那么极端。在美国不给小费,服务员可能会捣蛋。

但是在澳洲,若你不想付小费,服务员也不会为难大家,而且小费金额没有硬性规定。也许这也和澳洲最低工资标准是全球最高这点有关。

当然,有一种小费是必须给的,那就是街头表演。只要你站着欣赏了,理论上就应该给对方付小费。

如果你还对表演方拍了照,那就铁定要付费了哦。

澳洲生活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请往下看吧。

美国社会的信任


移民美国融入美国生活:许多人从初到美国时的人生地不熟,到慢慢习惯这里的生活,对于美国人的生活观念有了一个很大的熟悉。

美国人喜爱与人交谈,广交好友,而且个个是演员,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丰富,给人一种热心肠的感觉。东北人是他们个个是活雷锋,而在美国则处处可见活雷锋。

在住宅的街道里漫步时,经常会碰到街坊邻居的美国人主动与你打招呼,而碰到社区的亚洲人时,往往当不熟悉一般。其实,碰到有人笑脸相迎的一声问候,开几句玩笑,彼此并不熟悉,却似乎很熟似的。就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一些派对、志愿者活动中,语言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用简单的语句和一些动作配合着交谈,让你不会感觉到被冷落,而是被更多的人热情接纳着,也熟悉了更多的新奇事。

美国对老人有许多优惠,坐公交车、看电影、游博物馆都享受优待,买票可打折扣。虽然这在中国也有了。但是在美国,给老人优惠并不要看身份证,只要自报家门,人家就信了。

在美国的任何公共场所都可以携带随身物品,包括超市。在超市使用推车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将它放回原处,货架上很少出现他人随手乱丢的不属于这里的货物。许多店家的结账处有无人柜台自助刷卡的,客人可以自己完成交易。去快餐店点餐,饮料和水都是自助的,酱料、纸巾和调味包都是免费拿。不少超市门口的饮料机只要你购买了一杯饮料后,就可以无限制喝,这就是基于一种信任。而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发觉这一隐秘后,只买小杯饮料,然后喝许多杯许多种饮料,还会暗地地嘲笑美国商家的愚蠢。

其实美国的商家就是基于一种信任,才会这样给你一杯子。还有许多景点的停车场是收费停车场,只要丢一个或是几个$0.25的硬币就可以停车了。在美国个人经济和地位都是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上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挑选诚信,社会也挑选信任你。

在美国的许多学校里,白纸就放在开放的区域,让大家拿去复印打印用。因为信任你会用多少拿多少。美国的厕所里,一般都有手纸,哪怕是偏僻的旅游景点的厕所里也不例外。这种信任其实也是建立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基础之上的。相信去美国旅游的朋友感受最深的是拍照,假如两个人出去玩儿互相拍照,一定会有人主动走上来,问需不需要佐理合影。拍完还会问满不满足,假如不满足还要给重拍。经常会被他们主动且热情的关心深深感动。

在美国开车,尤其是在美国中北部地区,假如你的车有故障不得不停在路边时,经常有路过的美国人主动停车来询问要不要关心。有的地方,因为迷路了,也有热心的美国人会来帮你指路,更有人会带你开一段路程,直到确认你能够很好找到熟悉的路了才离开。

在美国,你不会考虑这些。首先,会有人主动上来“请求”关心。其次,你只要随便问旁边的一个人,他们也都会比较同意佐理。这些人不一定都是美国人,但在那种大环境下,假如经常接触这样的人、经历这样的事,人是挺轻易被影响而改变的。你会发觉,无论是美国人还是生活在美国的人,想法单纯,生活相对轻松,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美国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在这样的社会中,大家彼此信任。

(二)如何更快融入澳洲生活,这些社会礼仪要清楚!


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澳洲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四条:电梯礼仪

关于电梯,澳洲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电梯里还有空位,大家都会等没进来的人。

如果你正好在电梯里,就有hold住电梯等待别人的义务。如果因为赶时间而把别人拒之门外,就是比较无礼的行为啦。

在电梯里还有一个小规则。如果你刚好站在按钮旁边,就有义务帮助别人按楼层。

除了电梯,澳洲人也有为别人留门的习惯。如果别人离你没几步远,要记着帮对方拉着门,让对方进入。这是有礼貌、有风度的体现。

第五条:如何打招呼

很多人来澳洲之前一定都了解过 "G'day"和“Mate”,这两个词确实可以让自己变得更Aussie(更澳式)。

但其实这两个词在中文语境里和“老铁,666”差不多。因此如果你是去参加正式的聚会,用这些词就会显得有点不入流啦。所以,最稳妥的打招呼方式还是握手,并且看着对方眼睛说:Hello。

第六条:礼貌地乘公交车

在澳洲,一定要让下车的人先行。尤其在工作日,大家一定要遵守这条规则,不然很容易惹毛赶时间的通勤者。

在公交车上,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例如不能把脚放在座位上,否则会遭到全车人的鄙视......

不要在车上吃味道太大的东西。在澳洲,公交车上是可以吃东西的,但是不能吃味道太大的。三明治、饼干这些食品是没问题的,榴莲饼、烤鸡腿、蒜香包这些就千万不要在车上啃啦~

不要拿包占座。没人的时候,东西是可以放在邻座的。但是假如人很多,就千万不要占个位置放行李了。

在此,要重点提及一下让座。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些澳洲老人非常独立、健硕,他们可能不需要别人的让座,因此他们也许会拒绝你的让座。这时候就别以为对方是在和自己客气了。外国人的思维比较直线:拒绝就是拒绝。

澳洲生活在车上听音乐的时候,不要把耳机调太大声。因为这会让旁边的别人很恼火。

此前,维州还进行过一项“模范通勤者”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出4种最受欢迎的行为:

1. 靠窗的人下车后,坐外面座位的人自觉往里挪,把外面的位置让出来。

2. 把随身携带的包放在地上,把旁边的座位留给有需要的人。

3. 打电话的时候声音小一点。

4. 把通道让出来,方便其他乘客上下车。

美国社会的自信,源于哪里?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记得刚到美国移民生活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

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

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直来直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

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

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

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

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移民生活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

“舞动人生(Billy Elliot)”,一位11岁的男孩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而勇于追求丰富人生的感动。有下一代的父母们,为了你的孩子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吧!

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

新移民快速融入英国社会


自英国政府2013年1月30日公布了英国企业家移民签证的新政策移民英国后,许多朋友都对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喜好。为了能更好更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就要了解一些和英国人沟通的方法。事实上,英国人很直接,假如相互之间性格不合,就会非常礼貌拒绝你加入他们的圈子,但假如和他们之间有了共同的气质或性格,他们会非常喜爱你的加入。怎样能让自己快速融入到当地人的圈子呢,会给初到或还没到英国的客户提供几条这方面的建议:

一、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讲究文明用语和礼貌的好习惯。英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他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同意做的事情。假如他们不得不要求别人做什么事的时候,说得非常客气,诸如:“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but would you mind…?”或“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假如要麻烦别人,通常说excuse me,假如无意识地干扰了别人,要说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在公共场所人们不会大声喊叫,他们认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二、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国人很幽默,不过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们喜爱嘲笑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尴尬境地等。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多年来形成的,对别人并没有什么恶意。

三、国外孩子的独立性在感情的表现上也非常突出,在国外,通常能听到孩子对父母是直呼其名的,假如在国内出现这种情况,那会被意为“大逆不道”,“反了天了,敢直呼老子大名!”。而在国外却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这样,孩子会有更平等的感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初学英语对话时,我们就了解了英国人尊重隐私的风俗。英国人非常不喜爱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假如非要找个话题的话,不如聊谈天气和社会问题,毕竟伦敦的天气变化无常,人们总能评论几句。

尊重还体现在英国人生活的点滴里。例如餐馆里,英国人总会不停地向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服务员道谢,并且往往在饭后留下一定的小费以示肯定和谢意。在他们眼里对待服务员并不是对待卑微的下人。

五、英国的“绅士风度”是对英国男性行为举止、文明礼貌、尊重女性等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给人印象 ** 深的是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很洁净,衬衣永久是纤尘不染。

在英国,人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教养的,认为自吹自擂是低级趣味的。一个举止过激的人,很可能会因为这种不雅的行为而失去朋友。现在,“女士优先”已经成为英国男士的习惯,通常已不用多说,只是用一个友好而优雅的手势,示意女士先行。

除了以上几点外,和英国人交往还要知道他们有什么禁忌:

一、不问年龄。西方人的年龄是保密的。 非凡是24岁以后绝不会谈论自己的年龄。这个是比较普通的常识,大部分人都知道。

二、不问财物。一个人的收入和随身所戴的财物都与个人的能力、地位、脸面等相关。

三、不问婚姻。这属于个人隐私。而且想向一个生疏人问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合适的

四、不问住址。西方人认为给人留下住址,就得请对方到家做客。西方人是不喜爱随便请人到家里做客的。所以也别主动问别人家住在哪里。

五、不问经历。这是对方的“老底”,也是商业隐秘,西方人是不会轻易让人摸到自己的底牌的。对于英国人来讲是不礼貌的,是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六、不问信仰。政治见解和宗教信仰都是非常严厉的。

七、不问行踪。行踪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别人没有主动问你时,就不要打听。

八、不问吃饭,这就是和中国人 ** 大的区别。

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和澳洲相比,你更适合哪一个?


新西兰和澳洲同为出国打工的热门国家,很多人在二选其一中纠结不已,今天来聊聊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和澳洲相比,你更适合哪一个?

申请名额比较:

澳大利亚高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申请名额5000个/年,新西兰1000个/年。

学历要求比较:

新西兰的学历要求比澳洲低,新西兰只要有国内高中以上学历就可以提出申请;澳洲对学历要求要高一些,要求高等教育证明或者至少完成两年以上的大学学习之后才可以申请。

存款要求比较:

新西兰要求等值于4000纽币(约合RMB18000元)以上存款并且购买往返机票;澳洲要求等值于5000澳币(约合RMB24000元)以上存款外加往返机票。

薪酬标准区别:

澳洲薪酬标准更高,法定最低时薪排世界第一。就算同样是去农场摘樱桃,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收获也完全不一样。

新西兰果园工作手续规范,直属上司都是本地人,没有中介插手,雇主会严格遵循劳动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并且采摘季节会举办不少活动,人文环境还是不错的。新西兰季节工工资大概是每小时15.75刀,再加8%的holiday pay。每天工时一般在8个小时左右,每两个小时有一个15分钟的smoko。

在澳大利亚农场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香港和台湾还有韩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家,所以语言沟通不会太难。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早6:00-晚16:00,工资是按照每箱10dollar(约合RMB60/箱)的标准,所以赚钱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的手速。

工种选择:

在新西兰工作大多从事农场或者相关的行业,类似采摘、包装蔬果等工作,且四季都有类似工作。

澳洲除了在农场、肉厂、餐厅、咖啡厅这些地方工作外,还可以进四大办公,做新媒体编辑,在赚取高薪的同时对自身职业发展也很有帮助。

人文环境差别:

澳洲的人文环境更为”安静”可能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像你打招呼问候的本地人,这一点和新西兰不同,在新西兰,大街小巷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对方的热情,他们会非常乐于和你交流,对你微笑。

相比较而言,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和澳大利亚的区别很大,有了上面的对比,相信你对两个国家也有了直观了解,这样的比较是不是清晰明了,更有助于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打工需求。

不管你是选择去新西兰还是澳洲打工度假,只要怀揣对生活的热爱,就能体验到最美的风景。

丰富的社会福利,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移民澳洲


澳洲,近年来在移民圈中的影响一直都在不断地提升,很多移民申请人想要移民国外时,澳洲通常都在优先考虑之列,这主要得益于澳洲优越的自然条件、 丰富的福利体系及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对移民澳洲申请人充满了吸引力。

说到如何移民澳洲,由于澳洲政府推出有很多种不同的移民政策,所以申请人可以选择的移民方式还是很多的。

在所有移民澳洲的方式中,要说相对更方便快捷的移民方式,莫过于投资移民了,基本上只要移民申请人能满足项目要求的投资条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申请移民澳洲。

这时可能很多申请人就要问了,投资移民澳洲大概需要多少钱呢?

想知道投资移民澳洲需要多少钱,我们就要先知道澳洲投资移民政策主要有哪些,都有些什么要求与条件。

当前澳洲投资移民项目主要有188B投资移民项目和188C重大投资移民项目两类,其所要求的投资资金也是各有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188B投资移民项目的申请条件:

1. 主申请人年龄55周岁以下,无犯罪记录;

2. EOI打分不低于65分;

3. 3年以上成功投资经验;

4. 过去四财年中有两财年夫妻名下家庭净资产不低于225万澳元。

5. 过去五个投资管理财年中的一个财年,直接参与管理自己或配偶市值至少150万澳元的投资,且至少赚取150万澳元。

6. 投资150万澳元到政府指定债券。

研究这些申请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你在满足基础条件后,那么需要投资150万澳元就可以申请移民澳洲了。

以上的项目,是投资移民澳洲的主要选择,至于说要花多少钱,除了你选择的项目所要求的投资资金外,还有额外的一些其他花费,如公证费、律师费、签证费等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样需要计算在内。

美国社会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

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

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

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

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

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直来直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

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

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

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

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

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

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

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

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

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

.25的硬币就可以停车了。在美国个人经济和地位都是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上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挑选诚信,社会也挑选信任你。

在美国的许多学校里,白纸就放在开放的区域,让大家拿去复印打印用。因为信任你会用多少拿多少。美国的厕所里,一般都有手纸,哪怕是偏僻的旅游景点的厕所里也不例外。这种信任其实也是建立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基础之上的。相信去美国旅游的朋友感受最深的是拍照,假如两个人出去玩儿互相拍照,一定会有人主动走上来,问需不需要佐理合影。拍完还会问满不满足,假如不满足还要给重拍。经常会被他们主动且热情的关心深深感动。

在美国开车,尤其是在美国中北部地区,假如你的车有故障不得不停在路边时,经常有路过的美国人主动停车来询问要不要关心。有的地方,因为迷路了,也有热心的美国人会来帮你指路,更有人会带你开一段路程,直到确认你能够很好找到熟悉的路了才离开。

在美国,你不会考虑这些。首先,会有人主动上来“请求”关心。其次,你只要随便问旁边的一个人,他们也都会比较同意佐理。这些人不一定都是美国人,但在那种大环境下,假如经常接触这样的人、经历这样的事,人是挺轻易被影响而改变的。你会发觉,无论是美国人还是生活在美国的人,想法单纯,生活相对轻松,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美国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在这样的社会中,大家彼此信任。

(二)如何更快融入澳洲生活,这些社会礼仪要清楚!


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澳洲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四条:电梯礼仪

关于电梯,澳洲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电梯里还有空位,大家都会等没进来的人。

如果你正好在电梯里,就有hold住电梯等待别人的义务。如果因为赶时间而把别人拒之门外,就是比较无礼的行为啦。

在电梯里还有一个小规则。如果你刚好站在按钮旁边,就有义务帮助别人按楼层。

除了电梯,澳洲人也有为别人留门的习惯。如果别人离你没几步远,要记着帮对方拉着门,让对方进入。这是有礼貌、有风度的体现。

第五条:如何打招呼

很多人来澳洲之前一定都了解过 "G'day"和“Mate”,这两个词确实可以让自己变得更Aussie(更澳式)。

但其实这两个词在中文语境里和“老铁,666”差不多。因此如果你是去参加正式的聚会,用这些词就会显得有点不入流啦。所以,最稳妥的打招呼方式还是握手,并且看着对方眼睛说:Hello。

第六条:礼貌地乘公交车

在澳洲,一定要让下车的人先行。尤其在工作日,大家一定要遵守这条规则,不然很容易惹毛赶时间的通勤者。

在公交车上,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例如不能把脚放在座位上,否则会遭到全车人的鄙视......

不要在车上吃味道太大的东西。在澳洲,公交车上是可以吃东西的,但是不能吃味道太大的。三明治、饼干这些食品是没问题的,榴莲饼、烤鸡腿、蒜香包这些就千万不要在车上啃啦~

不要拿包占座。没人的时候,东西是可以放在邻座的。但是假如人很多,就千万不要占个位置放行李了。

在此,要重点提及一下让座。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些澳洲老人非常独立、健硕,他们可能不需要别人的让座,因此他们也许会拒绝你的让座。这时候就别以为对方是在和自己客气了。外国人的思维比较直线:拒绝就是拒绝。

澳洲生活在车上听音乐的时候,不要把耳机调太大声。因为这会让旁边的别人很恼火。

此前,维州还进行过一项“模范通勤者”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出4种最受欢迎的行为:

1. 靠窗的人下车后,坐外面座位的人自觉往里挪,把外面的位置让出来。

2. 把随身携带的包放在地上,把旁边的座位留给有需要的人。

3. 打电话的时候声音小一点。

4. 把通道让出来,方便其他乘客上下车。

美国社会的自信,源于哪里?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记得刚到美国移民生活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

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

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直来直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

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

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

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

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移民生活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

“舞动人生(Billy Elliot)”,一位11岁的男孩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而勇于追求丰富人生的感动。有下一代的父母们,为了你的孩子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吧!

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

新移民快速融入英国社会


自英国政府2013年1月30日公布了英国企业家移民签证的新政策移民英国后,许多朋友都对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喜好。为了能更好更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就要了解一些和英国人沟通的方法。事实上,英国人很直接,假如相互之间性格不合,就会非常礼貌拒绝你加入他们的圈子,但假如和他们之间有了共同的气质或性格,他们会非常喜爱你的加入。怎样能让自己快速融入到当地人的圈子呢,会给初到或还没到英国的客户提供几条这方面的建议:

一、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讲究文明用语和礼貌的好习惯。英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他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同意做的事情。假如他们不得不要求别人做什么事的时候,说得非常客气,诸如:“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but would you mind…?”或“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假如要麻烦别人,通常说excuse me,假如无意识地干扰了别人,要说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在公共场所人们不会大声喊叫,他们认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二、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国人很幽默,不过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们喜爱嘲笑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尴尬境地等。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多年来形成的,对别人并没有什么恶意。

三、国外孩子的独立性在感情的表现上也非常突出,在国外,通常能听到孩子对父母是直呼其名的,假如在国内出现这种情况,那会被意为“大逆不道”,“反了天了,敢直呼老子大名!”。而在国外却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这样,孩子会有更平等的感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初学英语对话时,我们就了解了英国人尊重隐私的风俗。英国人非常不喜爱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假如非要找个话题的话,不如聊谈天气和社会问题,毕竟伦敦的天气变化无常,人们总能评论几句。

尊重还体现在英国人生活的点滴里。例如餐馆里,英国人总会不停地向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服务员道谢,并且往往在饭后留下一定的小费以示肯定和谢意。在他们眼里对待服务员并不是对待卑微的下人。

五、英国的“绅士风度”是对英国男性行为举止、文明礼貌、尊重女性等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给人印象 ** 深的是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很洁净,衬衣永久是纤尘不染。

在英国,人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教养的,认为自吹自擂是低级趣味的。一个举止过激的人,很可能会因为这种不雅的行为而失去朋友。现在,“女士优先”已经成为英国男士的习惯,通常已不用多说,只是用一个友好而优雅的手势,示意女士先行。

除了以上几点外,和英国人交往还要知道他们有什么禁忌:

一、不问年龄。西方人的年龄是保密的。 非凡是24岁以后绝不会谈论自己的年龄。这个是比较普通的常识,大部分人都知道。

二、不问财物。一个人的收入和随身所戴的财物都与个人的能力、地位、脸面等相关。

三、不问婚姻。这属于个人隐私。而且想向一个生疏人问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合适的

四、不问住址。西方人认为给人留下住址,就得请对方到家做客。西方人是不喜爱随便请人到家里做客的。所以也别主动问别人家住在哪里。

五、不问经历。这是对方的“老底”,也是商业隐秘,西方人是不会轻易让人摸到自己的底牌的。对于英国人来讲是不礼貌的,是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六、不问信仰。政治见解和宗教信仰都是非常严厉的。

七、不问行踪。行踪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别人没有主动问你时,就不要打听。

八、不问吃饭,这就是和中国人 ** 大的区别。

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和澳洲相比,你更适合哪一个?


新西兰和澳洲同为出国打工的热门国家,很多人在二选其一中纠结不已,今天来聊聊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和澳洲相比,你更适合哪一个?

申请名额比较:

澳大利亚高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申请名额5000个/年,新西兰1000个/年。

学历要求比较:

新西兰的学历要求比澳洲低,新西兰只要有国内高中以上学历就可以提出申请;澳洲对学历要求要高一些,要求高等教育证明或者至少完成两年以上的大学学习之后才可以申请。

存款要求比较:

新西兰要求等值于4000纽币(约合RMB18000元)以上存款并且购买往返机票;澳洲要求等值于5000澳币(约合RMB24000元)以上存款外加往返机票。

薪酬标准区别:

澳洲薪酬标准更高,法定最低时薪排世界第一。就算同样是去农场摘樱桃,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收获也完全不一样。

新西兰果园工作手续规范,直属上司都是本地人,没有中介插手,雇主会严格遵循劳动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并且采摘季节会举办不少活动,人文环境还是不错的。新西兰季节工工资大概是每小时15.75刀,再加8%的holiday pay。每天工时一般在8个小时左右,每两个小时有一个15分钟的smoko。

在澳大利亚农场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香港和台湾还有韩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家,所以语言沟通不会太难。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早6:00-晚16:00,工资是按照每箱10dollar(约合RMB60/箱)的标准,所以赚钱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的手速。

工种选择:

在新西兰工作大多从事农场或者相关的行业,类似采摘、包装蔬果等工作,且四季都有类似工作。

澳洲除了在农场、肉厂、餐厅、咖啡厅这些地方工作外,还可以进四大办公,做新媒体编辑,在赚取高薪的同时对自身职业发展也很有帮助。

人文环境差别:

澳洲的人文环境更为”安静”可能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像你打招呼问候的本地人,这一点和新西兰不同,在新西兰,大街小巷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对方的热情,他们会非常乐于和你交流,对你微笑。

相比较而言,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和澳大利亚的区别很大,有了上面的对比,相信你对两个国家也有了直观了解,这样的比较是不是清晰明了,更有助于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打工需求。

不管你是选择去新西兰还是澳洲打工度假,只要怀揣对生活的热爱,就能体验到最美的风景。

丰富的社会福利,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移民澳洲


澳洲,近年来在移民圈中的影响一直都在不断地提升,很多移民申请人想要移民国外时,澳洲通常都在优先考虑之列,这主要得益于澳洲优越的自然条件、 丰富的福利体系及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对移民澳洲申请人充满了吸引力。

说到如何移民澳洲,由于澳洲政府推出有很多种不同的移民政策,所以申请人可以选择的移民方式还是很多的。

在所有移民澳洲的方式中,要说相对更方便快捷的移民方式,莫过于投资移民了,基本上只要移民申请人能满足项目要求的投资条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申请移民澳洲。

这时可能很多申请人就要问了,投资移民澳洲大概需要多少钱呢?

想知道投资移民澳洲需要多少钱,我们就要先知道澳洲投资移民政策主要有哪些,都有些什么要求与条件。

当前澳洲投资移民项目主要有188B投资移民项目和188C重大投资移民项目两类,其所要求的投资资金也是各有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188B投资移民项目的申请条件:

1. 主申请人年龄55周岁以下,无犯罪记录;

2. EOI打分不低于65分;

3. 3年以上成功投资经验;

4. 过去四财年中有两财年夫妻名下家庭净资产不低于225万澳元。

5. 过去五个投资管理财年中的一个财年,直接参与管理自己或配偶市值至少150万澳元的投资,且至少赚取150万澳元。

6. 投资150万澳元到政府指定债券。

研究这些申请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你在满足基础条件后,那么需要投资150万澳元就可以申请移民澳洲了。

以上的项目,是投资移民澳洲的主要选择,至于说要花多少钱,除了你选择的项目所要求的投资资金外,还有额外的一些其他花费,如公证费、律师费、签证费等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样需要计算在内。

美国社会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

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

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

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

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

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直来直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

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

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

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

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

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

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

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

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

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