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几点原因,美名校金融系竟停招中国学生

2021-06-02
中国移民条件 移民稳控的几点经验 移民美国有哪些条件

中国移民条件。

中国父母一直有“望子成龙”的情结,而这种情结又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光宗耀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将教育变成了一种攀比。他们在乎的是孩子是否上名校,而不是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成为了父母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他们过的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父母盼望他们过的人生。

名分等级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

** 近一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 ** 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卑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间或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 ** 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 ** 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慧勤劳,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令人失望,跟美国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选择专业多来自父母安排

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 ** 好的学校”,“什么是 ** 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 ** 好”这些价值推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 ** 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 ** 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 ** 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假如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爱好、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轻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天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非凡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爱好。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子女 ** 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父母显得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括学校、专业、工作和婚姻爱情。

传统社会秩序压抑个人成长YM16.com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由于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 ** 重要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压制个性的表达,使我们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慎重又慎重。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没有鲜亮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就更加促长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进展。

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我们长大成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只会做事、不会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有“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认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练习上;另一方面,让孩子从小受美国教育的熏陶。移民之后,很多家庭的孩子变得自立自强,心胸更加开阔,视角放得更开。与此同时,家庭总资产也获得更高的配置。假如可以,尽量早的开始计划,无论是移民享受美国的福利待遇还是给孩子制造更好的学海计划,都是一种无法复制的优质选择。

精选阅读

美国名校不爱中国学生了 缺少高端思维能力


尽管留美学子数量近年呈大幅度上升的状态,但从在4月公布的各种美国名校录用数据中不难发觉,这些名校对来自中国的学生的录用数量却是在下降的。

在4月初,《哈佛杂志》(Harvard Magazine)披露哈佛大学2020届本科生亚裔录用率创下了新高,对亚太裔学生的录用率达到22.1%。然而,在随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录用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地来自美国高中,在中国大陆地区提前录用仅两人,且均为外籍。其它的美国名校中,普林斯顿大学提前录用的中国学生也为两人,都在美国高中读书;耶鲁大学提前录用的中国学生为六人,其中一名为外籍。

耶鲁大学治理学院终身教授陈志武近日也撰文讨论对来自中国的学生越来越不受美国名校喜爱的担忧。他在文章中写道,一位同为华裔的美国 ** 大学金融教授称该校的博士探索生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学生了,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做博士论文探索时也还行,但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方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白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陈志武还表示,即使是耶鲁和其它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这些名校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间或不招。他总结道,聪明勤劳的中国学生之所以让美国名校失望,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特别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不过,一些留美学子并不赞同陈志武的总结,他们认为来美比较后,中国学生其实并不比美国大学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勤劳。一名去美国读探索生院的学生用特别具体的亲身事例写了一篇“美国人远比我们想象的勤劳”的帖子来说明这个观点,这篇帖子得到不少留学生的认同和网友的热议。

在帖子中,这名探索生表示美国大学老师讲课速度快,一个月的时间就将一本近1000页的书讲了快一半,他需要拿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消化,甚至会熬夜到凌晨5点。他修的3门课每门课看书的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个小时,一周学习要120小时,一周7天天天24小时总共是168小时,因此完全没有休息时间。而在他认为自己拿这3门已经吃不消的时候,却发觉他所上的探索生课程只有3至4个是探索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这些美国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地学习,在本科阶段就主动选探索生的课程,而且他们要学至少4至5门课。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似乎永久看不见他们玩。

《纽约时报》教育观看专栏有文章曾总结到,美国教育强调的是“高端思维能力”,如问题的解决和决策、创新、批判性思维、分析、评估等。写“美国人远比我们想象的勤劳”帖子的留学生也认为,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假如发觉理论假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得很复杂,实践也证实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

美国名校所需要的正是“高端思维能力”的勤劳学生,而对他们来说,勤劳并不是中国学生专有的特点,而中国学生也并没有展现出他们所要求的能力

中国学生被美国名校录取率低,教育移民新规划


美国高质教育水平对中国学生和家长吸引力庞大,依据《美 * 户开放报告》,2016/2017年度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是107万余人,其中中国留学生占35万余人,位列榜首,比第二名的印度多了近1/2,由此可见中国留美学生群体之庞大。

正常情形停,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名校需要经过困难卓决的申请,对中国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水平,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提出了非常严格的高要求。而不同的教育背景停,中国学生在课外活动,SAT成绩等方面赢得美国甚至其没有家学生的可能性非常低。这也是近年来美国名校录用中国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的一大原因。此外,国际留学生的名校录用名额仅为10%,中国学生要跟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学生竞争这10%的名额。录用名额少无疑增加了进入名校的难度。

教育移民:美国留学新计划

从录用率上看,有美国移民身份的学生可以跟本国学生共同竞争90%的录用名额,而中国留学生只能与国际学生共同竞争10%的录用名额。也就是说,有美国身份的学生被录用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从签证上看,美国开始限制包括机器人制造应用、航天航空、高科技制造业等属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核心专业的中国学生签证。而拿到美国绿卡,就不会有拒签的风险,也不需要承担签证费用,对专业学习也不再有限制。更主要的是也不会在返校时被严查,然后惨遭签证注销和遣返,从而断送美国留学路。

从费用上看,美国高水平的教育水平跟学费是呈正相关的,美国留学四年的费用几百万,而有美国身份的学生跟本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学费,仅为国际留学生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跟本国学生一样享授奖助学金政策。

从毕业后工作上看,有美国身份,学生毕业后实习不受限制。不会因为H-1B申请难度,导致的未能留在美国工作,最终堵死美国绿卡的申请路径。

当停 * 中国人移民美国的方式

美国移民方式很多,但在美国政府“择优录用”移民政策的倾向停,亲属移民、庇护等等方式已经不具备上风,美国职业移民才更靠谱。

目前 * 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名目就是EB-1类别中的美国EB-1A移民和EB-1C,EB-2类别中的NIW,NIW是EB-2中 * 一个不需要美国雇主的名目。而如果投资者不在意EB-5的超高资金投入以及超长排期,EB-5也是值得考虑的美国移民名目。

美国移民政策多变,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家庭的财产配置,为了出行自由等等,早日计划美国身份燃眉之急。

中国学生坐巴士赶飞机遗失护照 幸运找回


到了机场准备出国却发现护照不见了,对所有的出行者来说都是一场噩梦。中国留学生胡艾米(Amy Hu)周四早上便经历了这一幕。

据报道,19岁的胡艾米来澳洲快两年了,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生。周四早上7时,她从悉尼肯辛顿(Kensington)搭400路巴士前往悉尼机场,结果到了机场才发现,装着护照、钱包、iPad等重要物品的背包不见了。

胡艾米表示,她是在等待办理登记手续时,才意识到装着护照的背包不见了。她不记得自己究竟是把包留在了家里还是巴士上,更担心可能赶不上11时20分的航班。

胡艾米上网查询后,找到了悉尼巴士公司的电话号码,并打过去告知自己的处境,同时乘出租车回家找护照。结果在路上她接到巴士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已联络到巴士司机,并且已经找到了她的背包。

胡艾米9时30分回到悉尼机场,新州运输局的巴士司机莱恩(Brett Lane)9时40分就将背包交还给了她。

胡艾米表示,澳洲的巴士司机及时送回背包让她不至于错过航班,令她非常感激。莱恩则称,帮乘客保管失物本来就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和美国孩子比中国学生 ** 缺啥能力?(一)


去美国之前应该准备什么?除了行李,机票,和英语之外,其实 ** 重要的是读书!为什么美国人相比于中国人会更喜爱读书呢?这其实跟他们的文化环境相关。到底读书对于出国党来说有什么好处?美国人都是用什么方式读书的?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连载吧!

文学大国的我们缺失的却是阅读习惯

亚洲的学生在美国学校里很牛——特别是数理化牛气冲天。我高中时参加的那些数学竞赛,台上的获奖者都是清一色的黄皮肤、黑头发,让我这个站在后面的亚洲人很无地自容。但是在我的高中里,几乎没有外传过哪个亚洲学生文学学得好。

很是搞不懂我们这个以读书为荣的民族为什么现在没了读书的习惯,并且丧失了阅读的乐趣。我们中的许多人,从小到大就读课本上那么一点点东西,然后就是看看报纸翻翻八卦,这大概就算是一生的阅读了吧。

要是问起来还很义正词严:“读书有什么用?这些东西电视上都有”、“太忙了,没时间读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阅读的习惯。美国人会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车上,飞机上,做家务的间隙等。美国人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热爱读书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原先美国才是“非主流的天堂”

美国人读书是全民性的。从收入很高的家庭到靠救济金吃饭的家庭,都有读书的习惯。在得梅因,只有特别穷的人才会坐公车,因为每家都有车。我天天在坐公车的时候都会观看车上的人,发觉大部分人都拿着书在读。

记得是刚入春的一天下午,我上车后发觉钱没带够,正在窘迫时司机喊了一嗓子:“谁有零钱?这个姑娘忘带钱了!”我一转头,发觉车里那些灰头土脸的流浪汉,还有那些裹着不合身的大棉袍的大妈们几乎同时抬起头来——他们手中基本上都拿着一本书!立刻,一个拎着大蛇皮袋子的流浪汉装扮的人放下了手上的书,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硬币:“来,给你。”我感激地接过钱,忙说“感谢!感谢!”。他微笑着摆摆手,又坐回去看书。他看的是一本泛黄了的《圣经》。

我不会忘记那些夏日的下午,在我跳上车,交完钱后,坐在座位上观看那些乘客。我看见,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外的树叶,星星点点地在那线布满皱纹的老妇人的脸上跳跃,在她们的那些打开的书页上舞动。到了该下车的时候,这些穷苦的老妇人注意地拿出书签来,夹在书里面,然后把书放进她们破旧的包里。似乎那一木书是什么圣物一样。

公共汽车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这里只有买不起车的穷人,还有特别少量的一些不到开车年龄的学生。得梅因是个小城,所以大家往往都熟悉,每次上了车,和熟人打一声招呼,乘客们就坐下拿出一本书来看。

和美国孩子比中国学生 ** 缺啥能力?(三)


去美国之前应该准备什么?除了行李,机票,和英语之外,其实 ** 重要的是读书!为什么美国人相比于中国人会更喜爱读书呢?这其实跟他们的文化环境相关。到底读书对于出国党来说有什么好处?美国人都是用什么方式读书的?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连载吧。

美国学生的读书习惯

我的朋友可拉,AP成绩几乎都是满分,SAT和ACT的成绩也近乎满分,当我问到她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时候,她简单地回答:“就是读书啊。”

在美国,想要取得好成绩, ** 的方法就是阅读。美国人重视批判思索与独立写作的能力,而大量阅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 ** 好途径。所以美国的学校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读经典作品,而且是大量地读。

那么,我们会不会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读得懂像是《奥德赛》《罪与罚》这样的作品吗?

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个世界上 ** 伟大的作家之一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将来的体会一种形式或外形,为这些体会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体会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体会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关的范式:这一切都连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觉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的确,小时候读的东西,在长大后可能不记得细节,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而言,经典以一种震动人心的方式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告诉他们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人性的矛盾。而这些书,在成年后重读,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Central Academy的日常

吃饭的时候读书,是Central Academy学生的常态。

** 次带美国的妈妈去Central的时候,正好是午餐时间。因为Central不是一所完整的高中,所以没有食堂,所有人都带着午餐,在自习区或者坐在走廊上吃饭。我们走进去的时候,虽有打闹的、踢自动售货机的孩子,但是大部分人都坐在沙发上或者地上看书。

我记得特别清晰的是,有一群坐在地上的女孩围成一个圈,其中的一个正在大声地朗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他的女孩都在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咬一日手里的三明治。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热爱读书,而是Central有天天读二十页书的任务,而且小测试不断,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有一次拖到周日晚上还有几百页没读,网上连个好的总结都找不到,当时急得我直跳脚,后悔这周没努力。

但是当我给在美国的其他中国留学生打电话时,大家连作业都没多少,更不用提读大部头的小说了。我感慨:好学校真的就是不一样。而这“好”字,恰恰就体现在阅读量上。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