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移民史:血缘亲情

2020-11-05
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 移民费用

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海峡两岸不仅地缘关系密切,更有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

上古至秦汉时期的福建,是闽越人的家园。公元前110年,西汉中央政府消灭了闽越国,“将其民徙往江淮间”。实际上被迁徙的只能是闽越国的上层统治人物以及一部分军队而已,而大量的闽越族土著,纷纷流窜山谷,繁衍了下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闽中地区的统治,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在闽中设立了实质性的行政机构——冶县。之后,闽中的行政机构不断扩大。实质性的行政机构的设立为北方汉人的入闽创造了便利条件。中原士民大量迁移入闽始自西晋,先后在西晋的永嘉年间、唐初的高宗时期和五代时期形成三个高潮。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汉人纷纷南下寻找避乱之所,于是便有了“八姓入闽”的传说,史称:“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南朝萧梁末年,发生了侯景之乱,江东遭到严重破坏,千里无人烟。未遭杀戮的人民被迫四处逃难,福建地近江东,自然成了避乱之所,由今浙东、浙南移入闽地的人很多。唐初福建九龙江流域爆发了所谓“蛮獠”的“啸乱”,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派陈政统率府兵3600名入闽平乱。陈元光以鹰扬卫将军的身份,随父陈政领军入闽。初战失利,唐朝廷又令陈政的两位兄弟陈敏、陈敷再率府兵3000共58姓前来支援。平叛后,这些府兵将士及其家属就在漳州一带定居,这是中原士民迁居入闽的第二次高潮。

唐代后期,中原战乱纷扰,军阀各据一方,民不聊生,北方士民再次南迁,形成了汉人入闽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尤以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入闽的数量最大。王潮、王审知原为河南光州固始县的农民,乘黄巢起义之机组织乡兵渡江南下,光启元年(885年),王氏军队进入闽西、闽南,次年八月占领泉州,景福二年(893年)入占福州,后来审知被封为闽王,建都福州。闽王审知执政,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文化,众多北方的政客、文人、僧侣、商贾及一般贫民入闽定居。

除这三次高潮外,从东汉至明清长达1000余年的历史中,北方士民入闽时时有之,特别是宋末、元末战乱之时,均有不少北方宗族迁入福建。他们既有来自河南等中州地区,也有从两湖、江、浙、江西等地转徙而来。因此,从近现代福建的居民结构看,福建固有的土著居民完全被中原文明所融化,取而代之的是由中原各地以及大江南北各地迁居而来的士民世家。

福建素有“三山一田”之称,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有诗曰:“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对外移民,福建因此成为全国输出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福建对外移民的流向:一是向内地其它省份迁移;二是向海外迁移;三是向台湾迁移。

早在先秦时期,闽越族已经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由于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毗邻和关系密切及历时逾二百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形成台湾汉族移民以福建居多的特殊状态。福建汉民移居澎湖、台湾始于宋代,而首次移民高潮,应是明天启年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适逢福建沿海旱灾,三千左右泉、漳府属贫民竞相投奔赴台。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饥荒,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徕沿海灾区饥民数万人移民台湾垦殖。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福建向台湾大移民。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军队及眷属约3万多人,当时除命各军分区屯垦外,还大力招徕因清廷“迁界”而流离失所的大陆沿海民众,“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主体仍是福建沿海泉、漳各县居民。清代是福建民众移居台湾的重要时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兵收复台湾,全国政治统一,自康、雍始,至乾、嘉年间,福建民众相继赴台,导致台湾由南到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尤其清政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五十七年(1792年)又开放淡水八里岔与蚶江及福州五虎门通航,推动了移民潮的高涨。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94.5万人。光绪元年(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祯的开禁建议得到清政府批准,历时200多年对台湾实行半封锁的政策宣告结束。为了更好地组织垦殖,清政府在厦门、福州、汕头、香港等东南沿海各设招垦局,免费运送移民渡台,这样移居台湾的福建等地人民又有增加。至1895年全台人口已达370多万。日本占领台湾后,有些在台移民又返回内地。

从前述福建民众移居台湾的简单情况可看出,台湾和福建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1926年,日据当局对台湾汉族祖籍地进行调查,台湾在籍汉人达3751600人,其中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116400人,占人口总数的83.1%。从福建省籍移民的具体府县看,泉州府籍1681400人,占总人口数的44.8%;漳州府籍1319500人,占总人口数的35.2%;汀州府籍42500人,占总人口数的1.1%;其他福州府籍、永春州籍、龙岩州籍和兴化府籍则各占总人口数的0.7%、0.6%、0.4%和0.25%。这些具体数字充分反映出福建和台湾间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经过几百年的开发,祖籍福建的台湾民众为台湾的开发和繁荣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福建和台湾之间在血缘上的密切关系从海峡两岸宗亲折谱牒和来自两岸的调查资料中可得到充分印证。据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调查,台湾民间存有新旧谱20000多种,其中有10613种记载大陆24个省市251个姓氏向台湾移民开墓祖的资料,祖籍福建的姓氏谱有4730部。尽管海峡两岸已经面世或收集到的谱牒记载的向台湾移民开基祖名字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但现有谱牒已足以证明台湾和祖国大陆特别是和福建间血缘关系的密切。下面举几则个案资料:

台湾谚语曰:“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陈姓是台湾声名赫赫的第一大族,有二三十个支派,如开漳圣王派、南朝派、漳浦派、浙江嵊县派等,其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来自福建的泉州、同安;二是来自漳州所属的漳浦、南靖、平和等县;台北县《清源陈氏家乘叙》记载,“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水华、陈泽,而他们的“入闽始祖”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上说:“我祖自颖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人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陈姓自清初至民国300多年间,迁台的人数达2000余人,为第一大族,散居于台湾各地。至于林姓,虽然在人数上不如陈姓多,但是在台湾开发史上则贡献良多。著名的雾峰林家,福建祖籍是漳州府平和五寨乡,清代中期迁移到台湾之后,耕读传家,田产遍布台中地区,子弟陆续中举仕进,声名远播。台北板桥林家,福建祖籍是漳州府龙溪县,清代乾隆年间迁移台湾,家族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清代后期台湾北部地区的首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台湾遭受外敌侵犯之时,雾峰林家和板桥林家都能挺身而出,捐家抒国难。当日本占据台湾后,板桥林家的许多子弟纷纷内渡回到福建,体现了台湾族人忠贞家国的可贵情怀。

李姓也是台湾的大姓之一。从厦门市集美镇兑山村迁移到台北芦洲的李氏家族,荜路蓝缕,事业蒸蒸日上。光绪年间建造的祖厝,宏伟精致,至今成为台北地区的重要文物古迹之一。而当日本侵略者占据台湾之后,许多族人奔赴祖国抗日的最前线。著名的李友邦中将,在抗战中与中国共产党结成亲密的战友,成为抗战期间军阶最高的台湾人。李友邦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福建和台湾人民的骄傲。

福建西北部山区的客家人,也是现在台湾居民的重要来源之一。再如李氏,其中一支是从福建永定迁去的。根据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奥香楼下李氏族谱和《楼下李氏家族史简表》:火德公的曾孙三五郎在元朝末年迁到永定湖坑镇开基,其曾孙李德玉(万九郎)移居湖坑奥香楼下村,成了楼下自然村的李氏一世祖。德班公传下第13代李荣显,生于雍正辛亥年(1731年),中年移居台湾淡水。其他如台湾浊水溪畔的诏安客属群落,分成七大部分,称为“七嵌”。据台湾学者调查,七嵌之所以要分为七块,是因为该地最大宗族“张廖”有七条祖训,后代子孙谨遵祖训,事业发达,子孙繁衍日益增多,终于遍布于七嵌地方。

福建移民在台湾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他们普遍未数典忘祖,聚族而居,修祠建庙,对祖宗及故土迎来的神祗顶礼膜拜,蔚然成风。台湾学者尹章义先生在《清代台湾移民社会争论》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检阅的数千部族谱以及对台湾若干大族的研究报告中,都有记载与大陆家族的联系活动,有的家族与祖籍地祖祠的交往还十分密切。林其泉教授在《闽台六亲》一书中也谈到:“以前,凡大陆去台人员,每年清明节前后,多派人回祖籍与留在祖家的同族房的人一起到山上祭拜祖宗坟墓,在清代几乎都这样做。”这正如台中简家祠堂的一副对联所表达的精神:

千秋烟祀永在前,远可追,流可溯;百世子引能继武,木有本,水有源。

ym16.coM精选阅读

加拿大的移民史


加拿大的历史是移民迁入的历史。在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没有从亚洲到来的时候,加拿大广袤无垠的土地还是一片荒莽。加拿大与亚洲只隔着一道浅浅的白令海峡,几万年前,冰川退缩,海水下退,白令海峡就成了连接亚加的天然陆桥。亚洲人沿着这道陆桥进入加拿大,逐渐发展为印第安和因纽特这两支加拿大土著民族。

这两个民族在加拿大的历史上活跃了数千年,他们或采集,或农耕,或渔猎,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璀璨的原始文明。在欧洲人的殖民足迹没有踏入他们的生活之前,加拿大还是一个原始落后但也平静详和的地区。

15世纪,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探险。1497年,意大利探险家约翰·卡波特(John Cabot)乘一艘英国船到达一个“新发现的土地”--纽芬兰(New Foundland)。他惊奇地发现,这儿的鱼群非常稠密,成群成队的大鳕鱼密密匝匝地拥堵在船的四周,船弦边随便抛下一个空篮就能捞上数条大鳕鱼。直到今天,这片大浅滩(the Great Banks)仍是世界知名的大渔场。

丰富的渔业资源自然吸引了无数的欧洲渔民。为腌制、风干所捕获的鳕鱼,一些渔业基地陆续在岸上建立起来。这些渔业基地除了向欧洲源源不断地提供鳕鱼制品外,还向欧洲提供印第安所产的各种皮毛、特别是珍贵的海狸毛。渔业和皮毛贸易的丰厚利润使加拿大成为吸引欧洲、特别是英法移民的金光闪闪的磁石。

1535年,法国探险家杰克·卡第尔(Jacques Carter)深入圣劳伦斯湾,沿圣劳伦斯河向美洲腹地--五大湖地区挺进。虽然蒙特利尔近处湍急的水流阻挡了他的西进,但他发现了比更多更广的荒凉土地更有价值的东西--皮毛。这次西进杰克·卡第尔采用了当地的休伦·易落魁人的对村落和居地的称呼--“Kanata”来称呼他所发现的地区,后来这个名字所指称的面积越来越广,最终演变为加拿大的国名。渥太华的一个区目前仍用Kanata命名。

圣劳伦斯流域盛产皮毛,在杰克之后,众多的法国皮毛商蜂拥而至,加上法国国王赐予殖民点建立者以诱人的皮毛贸易特权,星星点点的法国皮毛收购点便陆续在该河流域兴建。圣劳伦斯河渐渐成为法国人的殖民势力范围,法国人亲切地把这一片富庶的地区称作"新法兰西"。

与此同时,大英帝国也依托它的海军力量加紧在沿海地区建立更多的皮毛收购点。英法的殖民利益矛盾虽然存在,但法国内陆、英国沿海的殖民分布格局还能使双方相安无事。然而十七世纪后期,法国一扫她的欧洲众敌,一跃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法国政府开始有精力重视它的海外殖民帝国。特别是在1638年至1715年这个时期,雄心勃勃的路易十四加紧了海外帝国的重建。他派军队镇压加拿大印第安人的一支-易洛魁人,任命新法兰西总督,并向该地区投入大量资金,迁入大量人口。所有这一切都与大英帝国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1756年爆发的英法七年之战也势在必然。1763年,英国获胜,“新法兰西”于是摇身一变成为英帝国的魁北克省,从此加拿大进入了英属统治时代。

英属加拿大时代是加拿大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开始逐步形成。

一开始,英国统治者在魁北克地区推行同化法裔加拿大人政策,但这一政策显然不适用于这个地区。由于缺乏英裔移民的大量涌入,魁北克的日出日落仍带有浓郁的法国色彩。英国统治者开始意识到,要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用其中一元的文化来统领其他文化是不可能的。因此,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正式规定了英国刑法和法国民法在魁北克地区的并行地位。这一法案可以视作加拿大今日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萌芽。

然而,英法两种文化的冲撞并非一个简单的魁北克法案所能解决。在魁北克地区,法裔加拿大人和英裔加拿大人彼此严重对立。英国政府不得已,只好于1791年将魁北克分为上下加拿大,上加拿大即现在的安大略省,下加拿大即现在的魁北克。

尽管英裔与法裔加拿大人的对立忽起忽落,加拿大始终没有停止朝着统一独立的联邦国家迈进的脚步。早在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前,美国就曾多次入侵加拿大,加拿大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美英战争后,加拿大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加拿大各省都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移民为加拿大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金灿灿的麦浪、此起彼伏的伐木声以及河湖海上流动的帆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经济的发展对统一市场和政治自治提出了要求。19世纪30年代,加拿大经济出现危机,魁北克地区出现路易·巴皮诺 (Louis Joseph Papineau)领导的法裔暴乱,安大略地区也发生了麦肯齐 (Mackenzie) 反对英国统治的叛乱,而且诺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都相继出现民众骚乱。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加拿大的统治政策,1840年,上下加拿大被合并为一个“加拿大省”。10年后,只对民选的议会负责而不受控于英派总督的殖民政府最终在各地确立了。

19世纪50年代,加拿大又迎来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期。1854年签订的美加互惠协议为加拿大开启了又一道经济大门。铁路的建设开始在加拿大迅速发展,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个地区互相隔绝的状态,奠定了联合统一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随着互惠协议的结束和美加关系的紧张,加拿大开始谋求自身的团结统一。1864年,爱德华王子岛、纽芬兰、诺瓦·斯高莎和纽布朗斯威克及加拿大省在爱德华岛的夏洛特敦举行会议,初步讨论了成立英属加拿大联邦的建议。1867年7月1日,英属北美法令正式生效,由上、下加拿大和新斯科舍和新不伦陆克联合成立了联邦制国家加拿大自治领。

1931年,英联邦成立,加拿大成为其中一员,它与英国本土并行的自由政治地位得以确认。

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加拿大也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都派军队远赴欧洲战场,为世界和平与反法西斯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前,曾有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身材高大的白衣使者,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救死扶伤,以身殉职。他用他的行为传达了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他的名字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加拿大优秀的儿子、伟大的和平战士--白求恩。他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有数万加拿大的年轻人在欧洲战场英勇地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由于加拿大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她完全可以不卷入二战。但是,在连美国早期都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加拿大派出了大批军队在欧洲战场与当地军民一起抵抗敌军。当时加拿大仅有1100多万人口,其军队数额就达110多万。加拿大海陆空三军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之一,在欧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加拿大军队艰苦地向德军推进,直捣德军的后方。当时荷兰仍沦陷于德军之手,战争带来的饥荒几乎把荷兰民众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荷兰百姓甚至以郁金香球根充饥。加拿大军队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德军,拯救了荷兰人民,凯旋回师。为了纪念加拿大军队的解救之恩,每逢荷兰庆祝解放日,荷兰女王就向渥太华市赠送10万枚郁金香球根,使加国首都增添了象征着和平与友谊的灿烂花朵。原本没有郁金香的渥太华,现在不但开满各色的郁金香,每年的郁金香节也引来了无数游客。由于同样的原因,意大利人民也对加拿大有着同样特殊的感情。

加拿大政府与人民始终对世界和平报以深切的关注。加拿大军队不但在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骁勇作战,而且在冷战期间及冷战后的今天都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主力与先锋。

二战后,加拿大的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1947年,艾伯塔及其他省份丰富的石油资源被开采出来,铀矿开采、铁矿加工也兴盛起来。1959年,圣劳伦斯海道的开通又刺激了加拿大经济的增长。同时,从世界各地涌来的移民流使加拿大人口激增,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涌现出来,高楼鳞次栉比的市中心和宁静宜人的郊区共同织就了现代化城市的画卷。

在加拿大历史中值得一提的是华人的历史。相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僧人就曾经在加拿大抵岸,但真正大规模的华人入加则开始于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成千上万的中国南方沿海贫苦农民漂洋过海,沿旧金山北上到加拿大谋生。早期加拿大华人的生活充满辛酸血泪,他们干最苦最累的工作,修铁路,做仆役,却不能和其他移民一样同工同酬。他们不但不能享有政治权利,还被征收苛重的“人头税”。早期的华人只能以帮会、同乡会、唐人街等形式互帮互助。近几十年来,随着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逐步确立,华人受歧视的历史才彻底结束。

对加拿大这样一个国土广袤、人口稀少的国家来说,移民是其经济发展的支点。同化和排外的政策已被加拿大的历史所否定。70年代后,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加剧,加拿大要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只能用一种能使各种肤色的移民包括古老的印第安移民都能安居乐业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加拿大的国策--多元文化政策和移民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20多年来,这一政策始终没有改变过。加拿大每年都有新移民加入,20多种文化也在加拿大土地上和谐地相融共处。港、澳、台及大陆的华人移民也大量增加,许多华人都把加拿大视为寻求海外发展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个只有1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度,她的未来还有遥远的路要走,她也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确信,以史为鉴,加拿大必将谨记移民兴邦的道路,继续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缔造一个更自由、更民主、更强大的国家。

移民爱尔兰必知的爱尔兰史


提起爱尔兰,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美食?美景?还是科学?可能你不是很了解,在世界的舞台上,爱尔兰代表着大多数的民族,从体育到商业再到艺术,在很多领域爱尔兰一直高居其位,这也是吸引各国民众移民爱尔兰的主要原因之一。接下来请让小编给大家介绍几点

1. 征战好莱坞

在201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尔兰电影表现出色,它有两部电影被提名最佳影片,Saoirse Ronan还被提名为最佳女主角。当晚,Ben Cleary 凭借短片Stutterer,获得了最佳真人短片奖。对一个国家来说,能够与强大的好莱坞竞争,说起来也显得高贵很多。

2.值得详述的科学

你知道开尔文(Kelvins)吗?测量温度的单位,它是以一个爱尔兰人Lord Kelvin的名字命名的。或者说你听过Ellen Hutchins吗?她是爱尔兰的第一位女植物学家,她可以辨识出成百上千种新物种,有很多植物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从发现治愈麻风病(Vincent Barry)到彩色摄影的发明(John Joly),可以肯定的说,爱尔兰的科学家已经影响了世界。

3.绿荫下的运动

爱尔兰的橄榄球处在阳光下无疑有一段时间了,但它并不是爱尔兰出现在国际赛场上唯一的运动。Carl Frampton是国家拳击冠军,David Harte最近被授予本年度世界曲棍球最佳守门员称号,Cavan的女子Leona Maguire是世界上最好的业余高尔夫球手。

4.如痴如醉的摇滚乐

U2是世界上最大的乐队之一,他们已经售出超过1.5亿唱片,2016年迎来了其40周年。对于这个行业,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其他大多数都只是昙花一现。

5. 富有风格的设计

尽管爱尔兰是一个小国家,也没有建设如帝国大厦这样摩天大楼的空间,但并不代表爱尔兰在设计令人深刻的建筑上有所松懈。

从Aviva stadium体育馆这样的世界级体育馆到富有创新性的央行,都是由Sam Stephenson在1975年设计,设计不是很流行但非常符合野兽派风格。他使用的是悬挂系统,通过双核心服务起到支撑作用。

6. 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

事实上,爱尔兰在人类高等教育上已达到欧盟顶尖水平。爱尔兰30-34岁拥有高等教育的人占据一半多,达到51.1%,而欧洲的平均水平只有35.8%。根据教育网站,2014年,已有169254人达到高等教育水平,其中93023人是大学生。

7. 值得骄傲的文学大家

爱尔兰没有之一,只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四位得主—Shaw肖, Yeats 叶芝, Beckett贝克特和 Heaney希尼。这可以和像美国这样拥有13项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国相匹敌,因为美国的人口数量是爱尔兰的60多倍。

BBC报道,Seamus Heaney是英语语言中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书在英国一次的销量就占据当时所有健在的诗人出版书籍销量的三分之二。

新西兰创业移民申请的血泪史!


在申请新西兰创业移民之前,你要想清楚!曾经有顺利通过新西兰创业移民项目的人这样提醒众人。实际上,作为热门的申请项目,新西兰创业移民的拒签率十分高,一度达到90%,是所有移民项目之最。“我想通过新西兰创业移民开一个咖啡馆,但是却洗了一年的碗”。“在海外工作,劳动量一点都不比国内小,很多电视上看到的新西兰人每天喝喝咖啡,逛逛商场的情景都是骗人的。同时,体力上、脑力上支出都非常大。那些商业用的碗碟非常沉重,拖拽起来十分不便,而且还不好使用。很多员工都是当地人,缺乏工作热情,怠慢顾客,经常接到投诉...”

很多国内朋友希望通过创业移民方式到达新西兰,无非是想要开启新的人生,使用较少的资金,在当地开办一个中小企业,雇佣一些当地员工。但是实际上,新西兰创业移民的过签率是十分惨淡的,过程也有些痛苦。

申请创业移民的人,一定要在新西兰有企业,并且成功经营两年时间以上,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变,做出贡献,比如研发新的科技,引进新的服务形式等等吗,只要是对行业也促进作用的人都可以申请。投资的资金有着差别,最少要达到10万纽币,但是如果你真拿着10万纽币,拒签率会达到99.99%;如果你投资50万纽币以上,移民局才会重视。但不代表投资的越多,越能够过签,因为还会审查资金的合法来源。如果申请人先成功申请了一年的工签,然后去那里建立生意,可以获得最长三年的签证,如果申请人的生意成功盈利两年,可以申请永居身份。新西兰创业移民过签率极低。2017年,创业移民仅有约20%的申请获批。审理的时间超过10个月。中国人被拒签十分明显。创业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项目,这一签证十分不容易通过,如果想要申请,最好提前做好准备。

华人移民澳大利亚的移民史


有记载的第一批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是1750年登陆的商人,实际上中国人可能很早就来到了澳大利亚,并熟知从南中国航海到新加坡补给,再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线。1788年,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和殖民,中国人也开始在这里定居。当中国的港口向外国商船敞开之后,中国人也开始了海外移民的脚步,1850年左右,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向澳大利亚的移民潮。

当时,中国人来到矿山和牧场里工作,还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市镇经营洗衣店和家具店。这些中国移民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两省,他们以新加坡为跳板,然后落脚在今天的西澳州地区。由于当时西澳州劳动力极度缺乏,当地政府非常欢迎中国人,并同他们签下契约,当时苦力、厨师和园丁是中国人的三大职业。1885年,悉尼已经有了54个中国菜园,据统计,1901年的时候,新南威尔士州有67%的菜农是中国人。

19世纪中叶开始的淘金热也让澳大利亚迎来了更多的中国移民。从1854年到1858年间,来到维多利亚州的中国人就有4.5万,随后,澳大利亚各州纷纷兴起了淘金潮,中国人也大量来到这些地方。

当开矿热潮消退之后,中国移民找到了新的营生,例如制作家具、卖茶叶和鱼,还有进行海上贸易。

中国移民多起来之后,澳大利亚各地纷纷建成了以华人市场和寺庙为中心的唐人街和中国城。墨尔本的唐人街是西方世界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

随着中国人的增加,反华团体也诞生了,1901年,《白澳政策》出台,顾名思义,这项政策限制非白人移民进入澳大利亚。

当时澳大利亚最有名的华商名叫梅光达(Mei Quong Tart)。从悉尼市火车站出来,往最繁华的利物浦大道方向走上一段,就会看到人行道的大树旁有一座不太起眼的铜像,乍看之下多数人会以为只是某个西方人的人头铜像,但仔细瞧一下铜像下的文字说明,你就会看见侧面刻有中文“梅光达”字样。

与当时澳洲华人移民主流一样,梅光达来自广东四邑之一的台山,他是很西化的华人,不但打扮、信仰西式,还娶了一个白人太太。他开了一间华人茶馆,是悉尼地区最成功的华商,也是当时少数几个能融入澳洲主流社会的华人。满清政府甚至破例任命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梅光达为清政府驻澳的领事。

但在一抢劫案中,梅光达遭到歹徒攻击致死,由于行凶者是白人,警方并未严惩,不少华人认为这是澳洲白人对华人的种族歧视。

今天,梅光达的后人已经完全西化,金发碧眼,丝毫没有华人的特征,也不会说中文,仅存的是他们依然以梅光达名字的最后一个字“Tart”为其姓氏。

2003年,在悉尼动力博物馆(Power House Museum)举办了梅光达逝世百年的纪念活动,澳大利亚人组织了丰富而正规的活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许多历史学者参加了这次活动,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到澳大利亚的华人对这些历史一无所知,因此这次展览并没有很多华人参加。

1857年,700个来自中国南方的矿工从澳大利亚南部的罗伯港向澳大利亚中部的金矿带进发。他们在阿勒山歇脚时,偶然发现了“广东铅”,一座世界上藏量最丰富的浅层金矿。仅仅几个星期过后,这个地方就聚集了3万人。今天,“金山博物馆”记录了这段历史。

1973年,澳大利亚政府彻底取消了《白澳政策》,决定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今天,澳大利亚有华人65万,华人成为第五大族群。

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近代史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1795年,就有中国人到达美国的记录。一直到1820年至1848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移民美国,这期间的移民方式主要是亲属移民或公派留学两种方式。直到1990年美国EB-5投资移民签证出现在移民法案当中,通过投资的方式移民美国也渐渐被中国人所认可。

很多人想去美国,但苦于无美国亲属、无高学历、无雄厚的经济实力及流利的英语水平,使许多想移民美国的人群受到限制。2002年,是美国移民需求者非常幸运的一年,公司在北京推出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项目。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对申请者要求较低,只要年龄在20岁至47岁之间、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即可申请。一人申请,全家移民美国,一步到位获永久绿卡。

随着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在中国的引入,受追捧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移民中介公司也开始引入EB-3项目,美国EB-3市场越来越大。由于申请人群不断扩增,EB-3移民法案也在不断进行调整。

过去10余年间,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经历了几次变革:2003年国家签证中心出现排期、2005年劳工部ETA750申请表改变为ETA9089表格(将纸质表格更换为电子表格)、2007年代替案例取消、2011年劳工部出现对雇主的抽查(也叫AUDIT)。

随着美国EB-3项目办理难度越来越大,一些移民中介公司慢慢的放弃了这一项目。而公司经历了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全部最困难的时刻,面对每一次的政策改变都做出了正确的应对方案:为申请者快速获取“Job Offer”、劳工部阶段及时应对抽查、面试阶段为申请者提供雇佣再确认函等。10余年来公司已有数千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各阶段成功案例,可以说移民公司是国内美国EB-3移民经手案件最丰富、开放时间最久、经验最充足的公司。

虽然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的排期目前处在2005年8月15日,但对于EB-3申请者来说,目前仍是最佳申请时机,越早申请,就可以越早获得优先日期(在国家签证中心N.V.C阶段,“优先日期”就好比排队号一样,作为排期的排队依据,优先日期在前的,在排期的处理中,会排在队伍的前列,优先处理),越早进入排队的序列,优先获得签证名额。

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对申请者无语言、学历、资产、经验等要求,是移民美国的合法方式,为普通人移民美国提供了机会,美国EB-3的前景将一片光明。

2015年4月4日,公司将携手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项目方在北京建国门长富宫饭店举办大型说明会,届时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项目方将亲临现场解读美国EB-3项目并分析2015年EB-3排期走势。全体员工期待您的参与!

史海回眸:巴西曾想引进百万中国移民


清朝时代的中国人

南美洲的巴西以盛产咖啡和茶叶闻名于世,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巴西的茶叶种植业与华人密不可分。为了茶叶,巴西曾在一个多世纪前制定过大规模引进中国移民的计划。

1807年,拿破仑率大军攻进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王储、巴西摄政王约翰六世率王室成员仓皇逃往葡属殖民地巴西,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统治中心也随之迁往里约热内卢。当时的巴西地广人稀,没有什么工业,经济远远落后于其宗主国葡萄牙,却要养活大批逃亡的葡萄牙贵族,政府财政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为摆脱经济危机,约翰六世采纳众议,决定在巴西大面积种植热带经济作物,通过大量出口来缓解财政压力。约翰六世看中了两种作物———咖啡与茶叶。他知道中国的茶叶种植非常发达,于是在1810年专门派遣特使到中国招募华工来巴西传授种植技术,却遭到清政府拒绝。无奈之下,约翰六世派遣专人潜往中国广东、澳门一带,自行招募了400多名种茶工人,带着优质中国茶种来到巴西。这些中国人在里约热内卢郊区种植园试种茶树,结果大获成功,茶树从此在巴西扎下了根。由于劳累过度和不适应当地的酷热气候,没过几年,大部分中国茶工都病死了,剩下的极少数人转往他处谋生。为了缅怀这批中国移民的功绩,后来的巴西国王特意在里约热内卢修了一座六角形的“中国凉亭”以示纪念。

20世纪初,随着巴西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1905年,为缓解土地压力,巴西政府开始开发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平原环境非常恶劣,气候闷热潮湿,导致很多劳工因疾病而死亡。开发亚马孙平原的计划面临着因缺乏劳工而搁浅的危险。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巴西种植园主和一些官员纷纷提议引进中国移民,有人甚至建议招募100万中国劳工。在他们看来,华人移民遍布世界许多地区,以善于开拓著称。另外,巴西有招募华工从事种植业的先例,这些华工吃苦耐劳的品质很受巴西政府和当地人欣赏。最终,巴西政府采纳了招募华工的建议。不久,巴西总统派遣特使来到中国,向清政府提出引进华人移民的要求。但这次清政府的态度更为坚决,它对特使答复道:华侨入海(到海外去),非奸则盗,捉到了当作“浪民”、“顽民”、“乱民”看待,就地斩首。对于引进华人的努力两次碰壁,巴西人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清政府拒绝的态度如此坚决。原来,自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许多亡明势力流落南洋,清朝统治者将这些流亡海外的华人统统视为敌人。为防止臣民与亡明势力联系,康熙皇帝曾数次发布“禁海令”,禁止臣民移居海外。加上当时清朝统治者仍抱着“天朝大国”的心态,他们绝不会公开同意自己的臣民迁往“蛮夷之国”。

无奈之下,巴西人改向日本提出要求,没想到日本政府十分积极,迅速开始筹备移民工作。1908年6月28日,第一批日本移民781人乘船从神户起航,前往巴西。此后短短6年间,共有10批约1.5万人移民巴西,移民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收益颇丰,并在随后引发了大规模的日本移民巴西潮。▲

克里特岛的发展史


希腊投资移民详览希腊攻略:克里特岛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掘出公元前10000至公元前3300年新石器文化遗迹。约从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1125年,岛上涌现了著名的米诺斯文化,艺术、建筑和工程技术空前繁荣,并建立了统一的米诺斯王朝。20世纪初,还在该岛北部发掘出克诺索斯王宫遗址,规模宏大,与传说中的迷宫隐隐相符,集中代表了米诺斯文化的成就。它依山而建,中央为长方形庭院,四周有国王宫殿、王后寝殿,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以及贮藏室、仓库等相环抱,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相连接,千门百户、曲折通达。素有“迷宫”之称。各个宫室和长廊,都画有瑰丽多姿的壁画,尤以《戴百合花的国王》最著名。宫外西北角有剧场,附近还有皇家别墅和陵寝的遗址。克里特岛上还有其他众多古迹,为该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克里特岛林木茂密,东部平原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粮食而外,橄榄油和葡萄酒也是出产的大宗,王宫皆特置贮藏室以巨瓮存储油和酒,往往库房连接成行,瓮缸数以千百计,可见油、酒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里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还有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它的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著称,铜器和金银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皆相当精美。陶器尤为杰出,古王宫时期生产的一种称为卡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爱,彩绘优雅,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商船来往地中海各地。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设置厚墙高垒,与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视城防建筑完全异趣。克里特以其农工产品和地中海各地广作贸易,和埃及的联系尤为密切。克里特一开始便以王宫为政治中心,王权较强,这是它和日后希腊奉行共和政治的城邦制度的一个最大的差别。

后来,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以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的许多殖民点,其影响及于小亚的米利都、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以及意大利一些地方。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可能已经建立了友好关系,商业交往更趋频繁。海外商业的发达和海军的强大使米诺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权,被日后的希腊人传为美谈。

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这里不仅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因为宫中有众多的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收税款的机关。新王宫时期最后落成的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誉之为“迷宫”。

著名的克诺索斯宫遗址距离伊拉克里翁市只有几公里,这座宫殿遗址的发 掘也使伊拉克里翁市声名远扬。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君主名叫米诺斯,他以强大的海军称霸爱琴海,并建立起规模宏伟的宫殿--克诺索斯宫,从而揭开了灿烂辉煌的克里特文明的序幕。

如今王宫遗址已得到充分发掘和部份复原,其建筑总体呈长方形,按米诺斯宫室的通例,四周不设围墙望楼,全宫以长方形中央庭院为中心(长60、宽30米),倚山而建,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庭院以西楼房有两三层,以东楼房则有四五层,从东麓远望王宫,但见层楼高耸,门窗敝廊参差罗列,其景观为古代王宫所罕见。庭院西面楼房主要用于办公集会、祭祀和库存财物,东面楼房则是寝宫、客厅、学校与作坊。各层各处都有楼梯相连,尤以庭院东面的中央大楼梯最为宏伟,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构成柱廊,梯道宽阔,彩绘艳丽,被誉为王宫建筑最杰出的纪念物。其旁之双斧大厅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风,显示米诺斯建筑的灵巧。厅旁的王后寝宫则是一套典型的米诺斯豪华住房,内壁绘有海豚戏水的壁画,优美雅致,相连小间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古代是独一无二的。和建筑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宫各处的壁画也是古代艺术的上乘之作,显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灵巧秀逸的特色,和东方各国的威严沉重有别。

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从此以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转移到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了。

英国儿童移民澳大利亚血泪史


史沫特莱(右)和她的母亲团聚

2010年,史沫特莱和时任英国首相戈登·布朗会面,后者代表英国政府向当年的儿童移民道歉

20世纪中期以前,英国曾经发生过一段残酷的历史,很多英国福利院的孩子被送到了澳大利亚等国。

澳大利亚“一日游”,突然变成“终身游”

1949年冬,13岁的帕梅拉·史沫特莱和其他27个女孩一起登上了开往澳大利亚的轮船。她们来自英国一家修道院,修道院的修女告诉史沫特莱,她们是参加了一个澳大利亚“一日游”的活动。但实际上,史沫特莱被送到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一家孤儿院,在此后的30年内,她再也没能回到英国。

“当时我们真是天真,还以为要到附近郊游一天呢。”史沫特莱说。她如今已经70多岁,仍然住在阿德莱德。“修女说,在澳大利亚,我可以摘下树上的橘子,这让我感到很兴奋,因为我喜欢橘子。”

史沫特莱的妈妈未婚生女,只得将她遗弃,她被送到了米德尔斯堡的拿撒勒修道院,由修女抚养。

修道院的生活严酷而无趣,史沫特莱还记得,当修道院院长问谁想要去澳大利亚时,在场的所有女孩都举起了手。

当轮船起锚,开始了长达6个星期的航行后,姑娘们很快意识到,她们不是参加了一次“一日游”的旅程,这时候她们只得相信,有好人家在等着收养她们。

“我们离开英国时穿着冬装、戴着帽子。当我们抵达澳大利亚时,却发现这里是炎热的夏季,温度足有100华氏度(相当于约38摄氏度)。”史沫特莱回忆道,“我讨厌这里,尤其是当我发现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后,等待我们的只是另一个孤儿院的时候。”

接下来的两年,史沫特莱就在阿德莱德地区的古德伍德慈善修女会孤儿院生活,这里住着大约100个孩子,同时还是一家教会学校。

英国输出10万儿童移民

在1869年到1970年之间,英国共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输出不下10万儿童移民,史沫特莱只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由慈善机构、教会和政府共同开展的计划,计划的初衷是让这些家庭破碎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实际上,远渡重洋使得这些孩子在儿童时代就体验了孤独和残酷。

史沫特莱是大约7000名被送到澳大利亚的孩子之一,有些孩子甚至只有4岁。很多孩子被错误地贴上了“孤儿”的标签,其实他们在英国是有亲人的。因为被送到海外,不少孩子再也没见过他们的亲人。

肯特大学现代神学教授戈登·林奇解释说:“儿童移民成了在澳大利亚构建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社会的重要手段,儿童移民刺激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

据悉,被送往澳大利亚的绝大多数儿童都得到了政府资助。

很多孩子受到虐待

为了让孩子们更快习惯澳大利亚的生活,在抵达孤儿院后,孩子们所有的个人纪念品,包括照片、信件和玩具等,都被收走了,留给她们的只有一本《圣经》。

史沫特莱说,她们都被修女的行为吓坏了,她至今记得修女束在腰间的皮带。

“那是修女用来打我们的工具。晚上修女会到我们宿舍里走来走去,如果你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睡觉,你就会挨上一皮带。”史沫特莱说。

史沫特莱记得,刚到澳大利亚时,她会在晨祷时大喊“上帝保佑英格兰”,而不是“上帝保佑澳大利亚”,以示挑衅。结果受到了修女的严厉惩罚。不过史沫特莱说,那些严厉的修女渐渐老去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温和和进步的修女。

孤儿院的日常生活包括晨祷、家务,然后上学,接着是更多的家务、祈祷,晚上6点就必须早早睡觉。

一天当中,她们要花几个小时搓屠夫挂肉的绳子。“这是非常粗糙的绳子,我们的手指都搓得流血。”史沫特莱说,“如果有人做错了事,就要接受惩罚,额外搓100根绳子,而且修女会用她们的拐杖打我们。”

根据林奇的考证,使用童工帮助古德伍德孤儿院完成了财政平衡。

“这往往被理解为让孩子们学习有用的技能,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劳动对经济做出了贡献。”林奇说。

史沫特莱还记得洗衣房的工作,而且学校放假时,她们不得不去和当地家庭住在一起并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我去的那家人的两个女儿都对我很好,但她们的母亲容不得我有半点空闲。”史沫特莱说。

史沫特莱说,时不时会有一个牧师来看看孩子们过得好不好。

她说:“修女们会站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回答问题时,玩具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牧师走后,这些玩具就会被修女拿走。”

英国首相终向儿童移民道歉

英国政府这个计划的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工作人员往往缺乏训练,并且资源匮乏,很少有对计划跟进的检查。英国内政部委托一个小组前往澳大利亚检查这一计划的进展,1956年,“罗斯报告”出炉了。

“报告反映了孩子们的惨痛经历,认为不该继续向海外输出儿童。”林奇说。不过,这份报告一直被列为机密,直到1983年才公开。

另一方面,英国仍然在向海外输出儿童。而作为接受儿童移民的澳大利亚当局很快对“罗斯报告”进行了反驳。

性虐待是这个儿童移民计划中的又一个严重问题。比如史沫特莱,她就在乘船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以及在一个剪羊毛站点干活时受到过性侵。

“我们被教导永远不要让男人碰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史沫特莱说。她第一次遇到性侵是在前往澳大利亚的船上,但负责照顾她的修女坚称那只是她在做梦。

15岁时,史沫特莱被派到一个孤零零的剪羊毛的站点干活。在那里,她再一次遭到性侵。

为了挣脱魔爪,她在18岁生日之后3天就结婚了。1989年,她通过儿童移民信托机构与母亲贝蒂团聚。多年来,贝蒂一直以为史沫特莱生活在英国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

2010年,史沫特莱和60名当年的儿童移民飞往英国,接受当时的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的道歉。

现代快报记者 潘文军 编译

华侨华人移居留尼汪:难忘的沧桑移民史


新招募的华工,他们大多来自山东、直隶等地。(1917年)

留尼汪位于非洲大陆东南方印度洋中的一个火山岛,和毛里求斯相距150海哩,面积2512平方公里。1507年葡萄牙人发现该岛。1649年宣布占领,定名为波旁岛(TheBourbon)。1793年改名为留尼汪岛(ReunionIsland),意为重新联合。其后移入奴隶垦殖,建立居民点,作为从非洲好望角前往印度的中途站,成为法国在非洲的橱窗,是法国联结南美和太平洋西南殖民地的交通枢纽。1946年3月正式成为法国的一个“海外省”。法国印度洋武装部队总部驻此。这里不仅万吨轮船可以靠岸,而且有高耸的观察塔和卫星雷达设备,可以看到印度洋上来往的船只。1999年岛上人口为65万,主要为法国人后裔,当地人称作为克里奥尔人(Creole),此外有印度人、马达加斯加人和非、欧混合人种,华侨华人1999年有2.7万。居民中85%的人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民间通用克里奥尔语。首府圣但尼。

留尼汪以出口农产品为支柱,甘蔗种植为主要资源。蔗糖占出口额85%,全岛60%人口靠糖业为生。该岛也是法国香料工业的原料基地。居民的定居和社会的演变都和岛上农业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种植园几乎成为人们活动的核心。

华侨移居留尼汪始于1844年(一说1843年法国总督在新加坡和马来西招募259名华工到该岛垦殖。这是第一批华工),但人数不多。

至1846年7月,留尼汪岛上的华工共有458人,1849年初,614名来岛的契约华工定居在海边,住在甘蔗种植园里。1848年增至728人(一说500人)。而1862年只剩下415人。1847年2月,有条船运载第一批契约华工返回新加坡。1848年还曾有27名契约华工从留尼汪到毛里求斯找工作,毛里求斯华人店主陆才新(阿鑫)等立即雇用他们。在以后的几年中(直至1857年)又有202名留尼汪招募的农业工人,在契约斯满后到毛里求斯,并找到安身落脚之地。最后一批留尼汪招募的契约华工抵达毛里求斯的时间是1857年。这也说明在这15年间,岛上的种植园主与华工签订过3期雇工契约。

至1875年前后,出现第二次中国人向留尼汪移民的高潮,这次主要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为自由移民相继到来的。

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转折时候,最后一次大规模招募华工之后,中国人常常单个地来留尼汪。这种迁移办法是由法国驻福州的领事经办的,他们来时并没有订契约。1910年,就有108名中国人乘船到留尼汪。是年,将近100人已经在地段好的地方开设颇有名气的商店。1911年新来190人;1912年又来185名。以后平均每年有200名中国人移居留尼汪。

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2万名华侨华人中保留中国籍的仅有800名左右。1996年留尼汪的华侨华人大约有2.5万人。

除华工外,早期赴留尼汪的华侨大多从事小商小贩,经营杂货、粮油食品零售业,有的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经销。中国人在留尼汪主要从事种植业的时期到19世纪结束。20世纪中期,中国人成为商人、面包师或烟叶加工者。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闽台移民史:血缘亲情》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4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