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大非法移民海难事故

2020-10-29
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 移民费用 移民加拿大经验移民

【www.ym16.com - 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

非法移民船只失事屡屡频发

一艘载有约250人的非法移民船11日在距意大利兰佩杜萨岛不远海域倾覆,造成约50人死亡。这是本月3日来兰佩杜萨岛附近发生的第二起非法移民海难事故。近年来,全球发生多起重大非法移民海难事故,其中主要包括:

2011年

2月22日,一艘搭载索马里非法移民的船只在也门南部亚丁湾海域倾覆,57人遇难。

7月5日,一艘从苏丹前往沙特阿拉伯的偷渡船在红海的苏丹领海起火,船上197名乘客死亡。

12月17日,一艘搭载约250名中东国家非法移民前往澳大利亚的船只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附近海域沉没,至少88人遇难,100多人下落不明。

2012年

2月4日,一艘满载多米尼加非法移民的船只在多东北部萨马纳市附近海域沉没,57人死亡。

7月10日,54名从利比亚启程的偷渡者在乘船前往意大利途中身亡。

10月28日,一艘载有137名非法移民的船只在孟加拉湾与缅甸毗邻的海域失事,120多人失踪。

11月7日,一艘载有110名非法移民的船只在孟加拉国东南部海域翻沉,87人下落不明。

2013年

10月3日,一艘载有500余人的非法移民船在兰佩杜萨岛附近海域失事,造成363人死亡,另有多人失踪。

编辑推荐

马耳他近年来经济涨幅一直居于欧盟前列!


马耳他近年来经济涨幅一直居于欧盟前列,2016年为6.4%,位居欧盟第二;2017年6.6%位居欧盟第三,而2018年的涨幅达到了9.5%。

素有“照亮医界的明窗”之美誉的,医学界著名的行业内部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近来发表的年度健康相关指数中,马耳他医疗领域在195个国家中脱颖而出,排名全世界第9。

马耳他是全球最美的十个地方之一。马耳他旅游业高度发达,当地没有工业产业,几乎没有空气污染,它已两年位居世界适宜居住和养老的国家前三名,是老人安度天年的首选之地。

移民马耳他不仅仅能够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亦可获赠许多其他方面的优质福利,让父母和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

此外,移民马耳他,不需要资金来源要求,不需要商业背景要求,不需要教育背景要求,不需要语言要求,没有移民监。5年后国债即可出售。马耳他是四代移民,除了可以带上自己的父母,还可以带上你和你爱人的祖父母和孩子,可以工作,可以经商。

马耳他移民申请条件:

年满18周岁的非欧盟公民;

年收入超过10万欧元 或固定资产超过50万欧元;

完成25万欧元国债投资,完成法案要求的房产持有(买房/租房);

无犯罪证明,购买医疗保险,通过尽职调查;

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加拿大萨省?


加拿大移民最常申请的几个省份不外乎魁省、萨省、纽芬兰以及爱德华王子岛等地区,大家或许是出于对资产的考量或者是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而做出的选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加拿大萨省,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大家就随移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家既然选择移民到萨省,那么萨省肯定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就从萨省本身存在的优势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生活成本低

如果说生活水平是指工资水平,萨省的工资水平的确不高,但是这里的生活费用却非常低,特别是房价。加拿大的住房卫生质量,即使是在偏远的地区,跟温哥华、多伦多的住房也没什么区别,但是房价却要便宜很多。虽然其他省份的收入比较高,但是对于很多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买自己的房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加拿大萨省的房价在整个加拿大来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考虑到很多的中收入家庭,加拿大萨省还有非常广泛的房屋租赁市场。另外,萨省的物价生活水平也比较低,但是生活质量却没有丝毫影响,加上萨省环境优美,居民和谐,可以称得上就加拿大最宜居的地区之一。

二、经济活力足

萨省经济蓬勃发展,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高新产业,都在向着高产能、集约化发展,同时也为本省居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和投资机会。近三年,萨省的GDP增长速度更是位列于加拿大十省份的第二、三位。与其他省份不同,萨省的经济是由矿业、能源、农业、科技等多个支柱支撑的抗波动性强的经济结构。

此外,萨省是加拿大高科技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萨斯卡通,作为萨省第二大城市和经济中心,被誉为加拿大的“科学城”、“生物科技之都”,拥有加拿大30年来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先进的生物实验和加工设备以及北美最先进的科技园之一。科技的发展使得萨省的后续经济发展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表明,萨省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无限。

三、完善的福利保障

萨省房源丰富,完全满足新居民的购房需求。在萨省读书,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免费的。另外,萨省大学以及里贾纳大学的特色专业在加拿大全国排名也遥遥领先。对于永久居民,萨省政府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险计划以及相关福利。加拿大居民以及移民都可以享受到这份福利。

申请条件:

1、 资产至少达到 50 万加币;

2、去 10 年中,有至少 4 年企业管理或企业家经验;

3、满足萨省提名 EOI 甄选的打分要求;

4、在 Regina 和 Saskatoon 投资至少 30 万加币,或其他地区投资至少 20 万加币;

5、生意建立计划 (Business Establishment Plan):

A. 建立的生意需与评分表所述的投资额和生意类别一致;

B. 如入股现有生意,所有权至少 33.3%;或总投资 100 万加币或以上;

C. 承诺参与日常经营管理;

D. 如果生意建立在 Regina 和 Saskatoon,需雇佣至少 2 名亲属外的全职员工;

E. 萨省移民局授权第三方对申请人准备生意和开展生意进行调查。

以上三点分析,正好可以验证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加拿大萨省这个问题。其实除了萨省移民以外,加拿大还有好多其他的移民项目供大家选择,如果大家对移民加拿大感兴趣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战争难民转移:悲惨的海难


“泰坦尼克”号的知名主要因为它是当时世界最大船舶,它的沉没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也对航运安全敲响警钟。其实在和平时期民船事故中,它按死亡人员排也只居第7位(最高的是1987年菲律宾渡轮“多纳帕兹”号的4341人)。如果换成战时,最高的沉船死亡人数高达9343人,这发生在被苏联潜艇击沉的德国客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上。它的沉没背后的伦理悲剧远甚于“泰坦尼克”。

仇恨进军

二战中的欧洲,土地的争夺频繁而戏剧。作为德国军国主义支柱——容克贵族发源地的东普鲁士1939年随波兰西部一起被德军占领后,德国人大增,然而到1944年8月末,英国连续两晚向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投下1000吨炸弹,将其化为火海,1945年1月,对当面德军拥有11:1兵力优势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挥师150万,杀入东普鲁士。

突然被围的东普鲁士指挥官撤离平民的请求被希特勒拒绝,柯尼斯堡地方长官埃里希·科赫(Erich Koch)直到苏军已近,仍只许该省东部的人撤离,却为自己的逃跑安排妥当。

这场战役,德国人是否打算保卫家园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支在德军近4年的残暴侵苏中蓄满深仇大恨的虎狼之师,大规模的摧毁、抢掠和强奸发生了,但多年不被提及。到4月的柯尼斯堡之战,德国人已根本无力抵挡苏军的大锤,6天狂轰滥炸后,苏军只用3天就从战斗转入抢掠。

对此,多数德国官员非常清楚,从1月23日起直到战争结束,一场称为“汉尼拔行动”的大撤退将被围在东普鲁士的平民、军人、纳粹官员从格但尼亚撤至德国和仍在德国占领下的丹麦。共有672艘民船和409艘军舰参加,共撤走80~90万平民和35万部队(这个规模是敦克尔刻大撤退的3倍。另一说共约250万人),直到4月26日撤退依赖的桥头堡彼劳港(Pillau)失守,仍有其它地方继续,当月共撤出265000人。5月前8天还有15万人从Hela海滩撤走。欧洲战事的最后一天5月8日,大小92艘船从拉脱维亚还撤回18000人。直到德国投降条款禁止此类行动。

乱世方舟

1945年1月30日中午12:20,4艘拖船拖着“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缓缓驶出格但尼亚港。这艘长208米、宽23米,排水量2.4万吨的客轮在1937年下水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这艘核定载客量1865人的船上,登记在册的乘客就有173名船员(海上武装部队辅助人员)、第2潜艇训练师的918名海军官兵、373名海军女护士、162名伤兵、4424名难民,共计6050人,加上根本来不及登记的4000多难民,竟达10582人,平民中估计有4000名儿童。

鉴于63岁的弗里德里克·彼德森(Friedrich Petersen)船长已多年不航行,为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波罗的海上的安全,该船还配备了两名海军军官和一名撤退行动指挥,相当于4个船长。同时,还安排它与客轮“汉莎”(Hansa)号和两艘鱼雷艇一起离港。不巧的是,“汉莎”号和一艘鱼雷艇因机械故障很快返航,只留下一艘鱼雷艇(“吕韦”号,L?we)陪伴上万逃命者。

有文章称:出航前的深夜,彼德森船长收到德军波罗的海潜艇舰队司令部电报,称波罗的海中部和西部海域活动的3艘苏联潜艇处在严密监视之下,上述海域未发现其他敌舰。其实从当时德国海军的潜艇活动来看,这纯属自欺欺人。

果然,船上4位指挥员很快对躲避潜艇的航线选择发生分歧,虽有来自潜艇部队的威廉·扎恩(Wilhelm Zahn)少校建议应沿海岸浅水闭灯航行,级别更高的文职船长彼德森仍决意进入深水。

冰海屠宰场

18时左右,彼德森船长接到电报,称一队德军小型扫雷艇正朝它驶来,请注意规避。由于这片海域仍处于德军控制,彼德森不假思索地下令打开舷侧的红绿导航灯。这则电报的真伪无从考证,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舰队驶来。

更不幸的是,这片海域的水下已经不属于德军,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的S-13号潜艇正由亚历山大·马林涅斯科(Alexander Marinesko)少校指挥,在水下单艇游猎。

对马林涅斯科在夜间不良能见度下,从潜望镜中究竟能否分辨这艘航速不高、旁边还有一艘鱼雷艇的大船是德国重型巡洋舰还是客轮,其实没有意义,因为即使他看到乘客名单,也全无仇恨和立功意愿,也可以指出:该船虽是民船,但载有敌军部队和防空火炮,有军舰护航,根本不是专职的医院船。

19:30分,S-13号潜艇加速驶入“古斯特洛夫”号左舷与海岸之间,避开了鱼雷艇的视线。21时左右,S-13号加速后掉头,与缓缓驶来的“古斯特洛夫”号形成90度夹角,取得了理想的攻击阵位。

马利涅斯科一声令下,4条鱼雷以两秒的间隔,接连冲出发射管,雷体上被艇员们分别写着“为了祖国”、“为了苏联人民”、“为了列宁格勒”和“为了斯大林”。900米外的“古斯特洛夫”号在劫难逃,首条鱼雷命中左舷船首,第二枚命中中部前方,钻入船内的游泳池爆炸,第三枚钻入烟囱下方机舱,只有“为了斯大林”因故障未射出。

伴着剧烈的爆炸,“古斯特洛夫”号开始向左倾斜,人群一片恐慌,但德国人的素质值得钦佩,持枪官兵只允许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一些企图强行登艇的男人被无情地推下大海。

无力回天

不到40分钟,“古斯特洛夫”号船艏向下,沉入距海岸30公里、44米深的海底。

海面上到处是漂浮的人头,当时的海水水温约4°C,但当天气温只有-18~-10°C,水面漂着浮冰。

距该船只有15分钟距离的“吕韦”号鱼雷艇立即投入救援,但它实在太小,只捞起472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巡洋舰也载着1500名难民,海因斯特舰长接到了望哨报告有鱼雷攻击后,未敢停船(另一说它救起564人后匆忙离开)。

附近的德国舰船纷纷赶来,无奈都是些小船。T-36鱼雷艇救起564人,M387扫雷艇98人,M375号43人,M341号37人,汽轮“哥廷根”号28人,TF19捞雷船7人,货轮“戈特兰”号2人,V1703号巡逻艇只救起一个婴儿。

由于该船实际载客量无法准确统计,战后对其死亡人数一直不明。最初,研究者埃尔文·卡佩斯在《航海经典》杂志上发表“船上超过6千人,死亡5348人”的结论,这一结论显然很不准确,直到海茵兹·肖恩(Heinz Sch?n)经过多年详尽研究,才得出死亡约9343人的结论。美国“探索”频道的“未解历史”(Unsolved History)节目还用EXODUS逃生软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考虑目击者报告的乘客密度、逃生路线和沉船时间内的存活可能性,估计10600人中有9400人必死无疑。

不大光彩的是,4名指挥员都活下来,而且居然只对提出正确意见的扎恩进行了正式的海军调查,只是因为纳粹的垮台,他的责任一直未确定。

现在,在波兰海图上标为“第73号物”的“古斯特洛夫”号已被划为一处战争公墓,坐标是55.0729°N 17.4213°E。为保护船上的财产和死者尊严,波兰格但尼亚海事局禁止在距残骸半径500米以内潜水。

不止于此

如果我们只以死亡人数最高才关注这一事故,显然是不人道的。事实上,就在同一海域,悲剧也不止一起。

1945年2月10日,苏联潜艇S-13再次击沉14660吨的德国豪华客轮“冯·斯陶本”(SS General von Steuben)号。该船也是1939年还只充当德国海军宿营船,1944年被征用为武装运输船,将德军运到波罗的海东部港口,将伤兵运回基尔。“汉尼拔”行动开始后,该船2月9日从彼劳启航时,装载了2800名伤兵、800名难民、100名士兵、270名海军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和辅助人员)、12名地方护士、64名防空炮手、61名海军人员(无线电员、信号兵、机枪手和指挥人员)、160名商船船员,共4267人。

当天午夜后,被S-13号的两条鱼雷击中,20分钟内就告沉没,死亡3~4000人,只有约300人被T-196鱼雷艇救起。

4月16日,5230吨的德国货轮“戈雅”号(MV Goya)也载着第25战车团的200名军人和6100名旅客(只是登记数量),驶回德国西部。在但泽湾出口经过黑尔半岛时,被苏联布雷潜艇L-3发现。虽然“戈雅”号比潜艇快,但船队因其它舰船发动机故障停下修理时,L-3艇长弗拉基米尔·科诺瓦洛夫(Vladimir Konovalov)于23:52下令开火。由于没有客轮的安全措施,“戈雅”号7分钟内就沉入约76米的海底,估计船上约7000人中只有183人幸存。

当然,灾难并非单方面的。早在1941年11月7日,苏联建造的首批黑海客轮之一、后改为医院船的“亚美尼亚”号(Armenia)就在从克里米亚半岛的几所医院撤运难民、伤兵和物资时被一架德军He 111轰炸机用鱼雷击沉,估计有5000~7000人死亡,其中2000人是未登记的平民,只有8名幸存者被一艘护航船救起。该船两侧都涂有红十字。

道义困境

由于事关纳粹德国,战后对“古斯特洛夫”号灾难的评说,各方可谓五味杂陈。

一些德国人认为,由于死难者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苏联人当时犯下了滥杀无辜的罪行。不过,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原为纳粹工会组织德国劳工阵线旅游船的“古斯特洛夫”号1939年9月1日的确曾被德国海军征用,作为“医院船D”(Lazarettschiff D)。1940年11月20日,由于英国封锁德国海岸,该船又被德军买下,拆除医疗设备,停泊在格但尼亚,作为德国第2潜艇训练师近1000名学员的浮动营房,外观也从带绿条的白色喷涂成标准的海军灰。

因此,在被击沉时,该船装有防空高炮,没有医院船标志,也没有通报过它正执行医院船功能,而且船上的确载有作战部队,就否应受战争法保护,显然只能靠对方的仁慈。何况,希特勒1944年11月11日已宣布波罗的海为战区,命令德国战舰可对海面上任何敌国目标开火。再考虑到纳粹垂死挣扎时,将大量德国男子编入“人民冲锋队”,进行无谓的抵抗,在本已被仇恨占据的苏军眼中,哪里还有“难民”的概念。而且在当时,为避免国内民众陷入恐慌,所有幸存者均被要求严禁透露消息,德国报纸、广播对此只字未提。直到2002年,随着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拉斯(Günter Grass)以该事件为背景的小说《蟹行》(Crabwalk)广为流传,这次大海难才浮出水面。

即使是格拉斯,2003年4月8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我写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是反驳极右的观点,他们说这起惨剧是战争罪行。它不是,它很可怕,但它是战争的结果,战争可怕的结果。”

当然,二战中双方都击沉过载有平民的船只,这的确是战争本身的罪恶。对“古斯特洛夫”号灾难,美国知道后也并未借题发挥,因为他们也不希望留下“德国人也是受害者”的印象。

但是,随着时光流逝,欧洲人已经能够坦率面对二战的仇恨时,随着苏军二战末期在德国疯狂报复行为(也包括进入中国东北后的军纪败坏)被逐步揭露,对这一系列灾难也应有另一面的评说。S-13获得红旗勋章,其艇长和L-3的艇长都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古斯特洛夫”号上的德国海军女护士也被歪曲为“集中营的党卫军”。

其实,只要看看东普鲁士,包括围绕它的波兰所在的这块领土,在欧洲近代史上的命运,哪怕仅仅是每个地名被改来改去,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民族仇争史。直到今天,这块地区才总算在欧洲一体化框架下恩仇渐消。

苏联著名诗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也是1945年1月进入东普鲁士的红军上尉,后来在他的《古拉格群岛》(Gulag Archipelago)中写道:“我们都深知只要是德国姑娘,就会被XX后杀掉,这几乎成了一种作战荣誉”。在他的诗《普鲁士之夜》(Prussian Nights)中,描写了在东普鲁士城市莱登堡一所住房内目睹的景象:半死的母亲面前横陈着女儿被凌辱后的尸首,乞求“大兵,杀了我吧”。

二战当然有正义一方和非正义一方,这是大是大非,但战争本身的残酷绝对超出人类控制。虽然没有被拍成电影,但希望“古斯特洛夫”号在你眼中,绝不仅仅因为是史上死亡最多的海难而好奇。正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在灾难面前,一切荣耀和卑微都是浮云,只有人性永恒。

美国非法移民问题积重难返


12月4日,美国国会共和党占多数的众议院通过议案,阻止奥巴马政府实行移民改革的行政令。虽然这一议案显然不会在仍由民主党占多数的“跛鸭”参议院获得通过,既使通过也肯定会遭到奥巴马总统的否决,但这一举动再一次显示了美政界两党在非法移民问题上的争执依然还看不到结果。11月20日,奥巴马宣布行政命令,推进移民政策改革。根据这一命令,400多万已在美居住至少5年以上的非法移民,不仅将免遭被遣返,而且将获得工作权利。

行政令加剧美社会分裂

此间一些分析认为,奥巴马的行政命令使美国社会在非法移民问题上分裂加剧,几乎形成势均力敌的两派;如果说此前在国会通过移民改革的前景是暗淡的,那么在此之后,这一前景就更为暗淡了,美国全面的移民改革不会很快发生。

奥巴马在宣布推进移民政策改革的行政命令时强调,他所采取的是一种共识,一种中间道路,要确保每个人都遵守同样的规则,如果满足标准,就可走出阴影,获得法律权利;如果是罪犯,就会被遣返;如果非法进入美国,被抓和被遣返的机会就会上升。他说,人人都知道现行的移民制度已经“支离破碎”了,必须使长期生活在美国的非法移民承担起责任,交纳税收,“大批的遣返既不可行,也有悖于我们国家的特性”。他同时下令加强边界安全,以减少流入美国的非法移民。

但是,美国人对于奥巴马的说法并不完全认同。根据美国有线新闻的一份调查,非法移民合法化的支持率降到了近两年来的最低点。一年前,支持给予非法移民公民身份的仍高达57%,但在奥巴马发布行政令后,这一比率则降至48%。

另一份相关调查也显示,支持奥巴马采取行政命令的虽然达到42%,但反对的则更多,为46%。在涉及到对奥巴马行政命令是何种反应时,43%的表示感到“气愤”或“不高兴”,只有31%的表示“乐观”或“高兴”,两者相差12个百分点。同时,感到“气愤”的占16%,远高出“乐观”的8%,两者之比为2:1。

根据调查分析,这种态度的改变主要在共和党方面。在2013年11月,共和党中支持给予非法移民合法身份和遣返的分别占43%和38%;而如今,支持遣返(或自愿离开)和给予合法身份的则分别变为54%和27%,也即反对者较支持者高出一倍。

分析认为,民众对非法移民问题的这种意见变迁,虽然可能并非全是奥巴马行政命令的结果,也有今年夏季非法移民潮的影响,但是,如果说奥巴马的行政命令刺激了这种变化,也并非没有道理。分析指出,在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大败后,奥巴马需要在移民改革问题上成为政治赢家,但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未能强化软弱的改革之声,却使反对的声音日益增强。

十余州告奥巴马“三宗罪”

12月3日,位于南部与墨西哥交界的德克萨斯州新当选州长艾博特,更是一纸将奥巴马告上联邦法院,指责其“践踏宪法”,犯下三大罪状,即违反了宪法限制总统权力的“谨慎”条款,违反了规则制定程序,行政命令将“加剧南部边境州的人道主义危机”等。这也使自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该州起诉联邦政府的案子达到31个之多。随后,来自南部和中西部的16个州,包括阿拉巴马、佐治亚、爱达荷和印地安那州等,也群起响应。

德克萨斯现任州长也反对奥巴马的行政命令,称这将引发更多的非法移民跨越德克萨斯与墨西哥的边界进入美国,进一步助长“目无法纪的文化”。他说,奥巴马在2012年的行政命令就已经引发了史无前例的来自中美洲的非法移民潮。这一行政命令等于是在边界上树起一个标牌,向人们担保,他们可以不顾及美国的法律。

多种利益交织矛盾体

美国的非法移民问题由来已久,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由于非法移民问题已成为政治、经济和权利等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体,加上非法移民群体日益庞大,已有1200万人之多,无论怎么解决,都会牵一发动全身,触动方方面面,不仅极为复杂,也高度敏感。正如此间分析人士所言,“没有哪个问题比移民更能使美国民众和其领袖产生如此深刻的分歧。”

从政治角度讲,庞大的非法移民群体是一个巨大的选票仓。谁掌控了解决非法移民问题的主动权,谁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移民的投票倾向。奥巴马在初次竞选总统时就打出非法移民牌,承诺当选后推行移民政策改革;在2014年的中期选举中,为避免民主党候选人在非法移民问题上受到攻击,奥巴马又将采取行政命令的时间推后。

在经济角度方面,许多企业也愿意雇用非法移民,以压低工资成本。美国社会也离不开这些非法移民,他们大多从事着收入低但又必不可少的工作。前总统布什就表示:“正是这些努力工作的人们,做着美国人不愿做的工作。”同时,遣返不仅实施难度太大,而且费用也过于昂贵。目前,美遣返一名非法移民平均要花费4000美元以上,据此推算,遣返1200万名非法移民将需耗资5000亿美元。

从权益角度讲,实现非法移民合法化又会冲击到合法移民。根据有关报道,今年5月美就将合法非技术移民排期后推了整整一年时间。按照现在的排期,合法申请的移民至少要等候5年多的时间。如今,美移民局积压的合法移民和永久居住申请已超过60万份,平均等候批准的时间超过6年。同时,给予非法移民工作权利,也会冲及当地就业市场,毕竟就业市场是有限的,而非法移民却源源不断,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移民问题也往往更为突出。

改革需超党派政治胆略

多年来,美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移民改革办法和方案,但都收效甚微,非法移民问题如滚雪球般愈加扩大,这包括1986年的《移民改革和管制法》,也称辛普逊法案。该法案规定,雇主应确定雇员具有合法身份,雇用非法移民是非法的,并给予1982年1月1日前到美的非法移民合法化地位。但是,争论双方都认为该法案失败了,没有管住企业雇用非法移民,更未能阻止更多的非法移民的到来。相反,大多数保守人士认为,这一法案是一个“鼓励”更多非法移民的典型例子。就连该法案的发起人辛普逊本人也承认,该法案未能达到目的,在过去20年里,非法移民至少增加了一倍。

“客工计划”在具体执行中难以行得通。非法移民在入境时本来就没有官方记录,政府只能要求他们提供雇佣之类的证明,却又无力核查1200万份这类证明的真伪。强化边界管理往往演变成一个“抓、关、遣”的循环往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却肥了“蛇头”们的生意。美国与墨西哥的边界长达3000多公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就一直在加强对美墨边界的管制,包括修筑高大的铁丝网和钢质隔离墙、运用各种先进的监控措施、大幅增加边境警卫队的编制和预算等等,但收效甚微,目前每年通过美墨边界涌入非法移民就达40多万人。“蛇头”及相关组织采取挖隧道穿越的方式,使得这些耗资巨大的隔离墙形同虚设。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要完全解决美国的非法移民问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找到可行的可控方案也并非不可能,但这首先需要政治领导人展示出政治智慧和胆识,推动两党联合,凝聚各方共识,理性对待。现行移民制度已经支离破碎,这是有广泛认同的。大家也都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改。人们似乎还只能耐心等待。

英国移民新政 打击非法移民


英国大选在即,移民政策成为许多民众关注及各党派争论的焦点之一。英国工党政府启动了一项有关移民政策的国际新战略,希望通过加大与移民输出国政 府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来进一步打击非法移民,保护本国边境。

启动的这项新战略名为《国际挑战,国际解决方案:人员及货物流动的管理》,是由英国内政部以及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共同制定的。外交和联邦 事务部部长级官员路易斯表示,英国移民政策的制定着重两方面。

英国内政部边境与移民事务部长武勒斯说:“我们启动这项新战略的出发点是为了表明对移民事务的良好管理能造福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我们将加强与各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合作。这一战略也是对我们2007年发布的一个政策的更新,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取得了很多进展,这其中最重要 的包括计分制度。”

英国政府2007年决定效法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对新移民采取五级计分制度,以申请移民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英国劳务市场的需求为计分标 准。武勒斯说,“这一五级计分制度让我们为那些想来英国工作和学习的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也让我们能更好地阻止那些企图滥用相关移民政策的人。”

对于非法移民,英国边境管理署的国际事务主任伍德沃德表示,与移民输出国政府进行情报与数据的共享已经帮助英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问题。她列举了同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合作。

她说:“去年我们给大约20万中国公民办理了赴英签证,中国是继印度之后办理赴英签证较多的国家。不过,确实还有很多中国人属于非法入境。在本 世纪的前几年,要把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遣返回国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之后加强了同中国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合作,这些部门协助我们确认非法移民的身份, 我们因此能够将这些人遣返回中国。所以,我们希望同中国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止非法移民、鼓励合法移民。”

非法移民填补美经济需求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随着美国亚利桑纳州SB1070号法案出台,应否严格限制非法移民再次成为美国朝野和民众的热议话题。赞成或反对驱逐非法 移民,正反意见都与美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有关。纽约“财务政策研究所”(Fiscal Policy Institute)、华府的“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与“丕优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日前分别发表调查报告,披露资料有助分析相关问题。

非法移民的职业都属薪酬较低的非技术性工作。丕优报告指出,非法移民中30%进入服务行业,12%进入制造业与农业。经济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 非法移民确实对美国本土劳工谋职构成威胁,将薪酬平均拉低2.9%,但受影响者仅限教育程度低于高中毕业的非熟练工人。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SD)亚太经济中心主任戈顿.韩森(Gordon Hanson)也指出,总体上看,非法移民对经济的冲击十分轻微,影响程度大约只有1%。韩森观察,绝大多数非法移民教育程度不及高中,他们充其量只能与 占美国人口一成的人竞争,白领阶层根本感受不到非法劳工的影响。

韩森认为,非法劳工填补美国经济的某些需求。从理论上说,这些工作机会本应留给从外国引进的合法劳工,但合法劳工来美的签证手续繁复缓慢,事实 上很难满足需求。如果没有非法劳工,某些行业将感到人手匮缺。另一争论焦点,美国财政是否因为非法移民不缴税或少交税而受影响。上述各研究结果都显示,非 法移民也缴税,例如他们所缴的房租就包含物业税,他们购物时要缴销售税,有的人更以假身分缴社会安全税。此外,因害怕暴露身分,他们往往比公民与合法居民 更少利用急诊等服务。

新西兰移民旅游事故频发,领馆提醒细则


新西兰移民旅游提醒:中国驻克赖斯特彻奇总领馆近日提醒在新西兰南岛的广大中国公民,随着南岛逐渐步入冬季,请新西兰移民、中国公民游客在新西兰旅行或在新生活期间注意如下事项:

一、请科学制定旅游行程,建议出发前购买旅游安全意外保险,租车时购买车辆全险。

二、详细了解新西兰交通规则和路况,携带中国驾照原件及英文翻译件(租车及接受警察盘查时二者需同时出示),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及行程。

1、行车时,请牢记左侧行驶,严禁超速、酒驾、疲劳驾驶、越过中线、逆向行车、将车停在路中央拍照、打手机、不系安全带等违规行为,遵守让行(give way)规则。尽可能减少夜间行车赶路的情况。请为车内儿童配备安全座椅并系好安全带。

2、新西兰移民及中国公民如遇大风大雨天气、影响安全驾驶时,请打开雾灯(或大灯,必要时打开双闪灯)行驶,前往安全停车场所停车避雨避风,切忌在路边随意停车。冬季在山区旅行,建议为车辆安装雪链。

三、随时跟踪了解新政府及当地机构发布的天气预报及发生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及时响应新西兰南岛相关部门为应对恶劣天气情况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和安排。

新西兰民防与危机管理部(Ministry of Civil Defence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网址:

四、进行户外活动或挑战极限运动项目时,请遵守活动项目安全提示和要求,服从领队或现场工作人员引导,切忌逞强。如遇恶劣天气,请不要前往野外探险。

五、注意个人财物安全。请尽量刷卡消费,不携带过多现金。将护照、签证、机票订单等重要证件和资料留存复印件,并与原件分开保管。旅行时,请随身携带证件、钱包、手机、相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将其放在车内或车辆后备箱内,以免被盗。

如果不幸发生交通事故、人员受伤、财物被盗等情况,建议采取以下行动:

1、尽可能将车停放至安全处,视情寻求帮助;

2、如有人员受伤、车辆受损、财物被盗等情况,请即拨打111报警;

3、记下其他当事司机(如有)的姓名、地址、保险公司名称和车牌号码;

4、拍摄现场照片备用;

5、如需要领事保护或协助,请拨打中国驻克赖斯特彻奇总领馆的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0211767288(使用中国手机拨打时,请拨0064211767288)。

想了解更多新西兰旅游、新西兰移民信息,欢迎关注网站相关文章。

移民美国连校车都高大上 再也不用担心校车事故


移民美国连校车都高大上 再也不用担心校车事故

在美国这里,中小学的接送是个复杂而成熟的管理体系。中小学通常是下午三点放学,家长那时候很多还没有下班,照说安全事故隐患更多,但多年下来,美国学校形成了成熟的接送管理。前几天的一次放学时间,我特地去我自己小孩所在学校,观察学生放学的情形。那天碰巧是我女儿值日,当“安全巡查员”(safety patrol),让我看到了更多的细节。

我注意到,放学的时候,学生分成了三个群体分别集合。一个是住家在附近的步行者(walkers),由值班老师从学校一个侧门护送出去。另外一拨是家长接送者(car riders), 集中在学校大门口,校门口的家长车道上有很多车辆在排队等候,有一位值班的老师拿着喇叭,挨个询问要接送的学生名字,然后用喇叭把学生叫出来让其上车。第三拨是乘坐校车的学生(bus riders),他们全部按照各自所乘车班次,集中在学校的礼堂里。每辆校车前来,负责该班次车辆的两位“安全巡视员”学生(穿着橙色马甲识别),一个负责把门打开,一个负责带路,把学生领到相应的车子上。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且完成得相当快,就好比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调度一切。

这看不见的手,就是多年下来形成的非常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这制度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学校一开始的设计就很有讲究,比如学校门口的道路一道环线是供校车行走,一道是专供家长接送的车子行走,二者不交叉不混乱。另外,学生在学期一开始,要登记自己是步行,乘坐校车,还是乘坐私人汽车。中间若有变更,比如家长无法来接送变成让他人接送,这需要家长向学校授权,并说明究竟是谁来接送。

确保没有闪失。校车的安全自然也被周全考虑过。我们孩子的学校不过五六百人,但是有七八辆大校车接送,不可能允许超载。校车的配置十分齐备,包括让残疾学生车辆上下的升降设备。这些都是学区的经费,不需要家长掏腰包。这个制度还包括各种我根本都想象不到的情形,比如如果天气恶劣,开始刮龙卷风了,该如何处理?学校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与家长沟通,比如让儿童留在学校的龙卷风掩体,学校建议家长不要打电话占用线路,以便紧急情况下与医院等部门沟通的便利。所有这些规定和制度,其实国内教育部门都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该学习的学习过来。

** 为关键的,还是整个社区对于儿童的重视。比如从交通法规上说,校区车辆减速,如有人胆敢在这里超速,警察抓到罚款毫不手软,严重地可能坐牢。在道路上,校车的优先权,已经成了社会共识。校车可以自己打出“停”的标志来,沿途车辆都得跟着停下。在雪城的时候,我认识一个校车司机开校车的时候,有一车子在她停下来的时候没停,超了她,虽然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她毫不犹豫报警,此人被抓,她被当地报纸报道为“英雄人物”,被所在教会公开提出来表扬。

早晨送孩子上学的情形也差不多。有天早晨,我在校车、行人、家长车辆的穿梭中,看到一群野火鸡跑出来添乱。这群野火鸡优哉游哉地在过学校门口的马路,把一长溜家长的车辆挡住,大家只得停了下来,等这群火鸡走过。那一刻,学校附近这么一小片土地上,有打着“停”字标志守在路上看孩子过马路的值班老师,有等着火鸡过马路的排队家长,有井井有条送学生来上学得一辆又一辆校车,还有小心翼翼缓慢驶过的过路车辆,还有这么一群充满安全感的火鸡,真是一个成人与儿童、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看了上面这篇文章,您是不是也若有所思,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校车是怎么样的呢?中国的校车,名义叫校车,但往往只是学校随意逮住的一辆车,甚至是用报废车来运学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平均每41秒钟就会发生一起车祸,每天有近40名中小学生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相比之下,美国校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几乎从不“吃亏”。

美国的校车都涂成醒目的黄色,车型是卡车头加巴士车身。美国法律对校车的坚固性和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校车翻滚时的保护、车身连接部分的强度和碰撞后油箱的防泄漏等,细节一一考虑周到。

“孩子的生命安全超过一切 ** 有价值的财富!”这句话,用红色大号字体印在美国多个州的《驾驶员手册》上。反观中国,据公安部2009年数据,中国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为了孩子健康、平安的成长,移民美国,或许是大部分中国家长做出的 ** 佳选择,那么,您还在犹豫什么呢?美国EB-5投资移民对申请人无学历、经历、性别、英语能力要求,成功率较高,一人申请,全家获绿卡。

美国非法移民的寻女之路


2008年以来,美国遣返的各国非法移民超过100万人,根据美国法律,如果这些人无法给子女安定的生活,就将被剥夺监护权,他们的孩子由看护中心抚养,直到被美国家庭收养。

43岁的萨尔瓦多人路易斯·厄内斯特·罗德里格斯,就是一位无法给两个女儿安定生活的父亲。为了骨肉团聚,他踏上了一条艰辛的寻女之路。

“我发誓,一定会与你们团聚”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帝王谷的移民拘留中心里,43岁的路易斯·厄内斯特·罗德里格斯注视着会见室的那扇金属门,心急如焚地等着两个宝贝女儿。她俩一个6岁,另一个5岁,都有一头浓密的黑发,脸上挂着淘气的笑容。

他和女儿上一次见面是两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她们会变成什么样?还能认出他这个父亲吗?

牵动着罗德里格斯神经的那扇门开了,两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进来,喊着、笑着。看到父亲与自己之间那道厚厚的玻璃墙时,两个小女孩的笑容消失了。玻璃墙的那一面,是她们穿着一身囚衣的父亲。

她们把手贴在玻璃上,用双手做出心的形状,罗德里格斯也这样做。

“耐心点儿,”他说,“我发誓,一定会与你们团聚。”

这一幕发生在2011年3月12日,久未谋面的女儿近在咫尺却不能拥抱。

他上一次亲吻两个女儿是2008年11月。那天天还没亮,在他位于洛杉矶南部的杂乱寓所内,两个小女孩挤在一张床上,睡得正香。罗德里格斯亲吻了她们之后,匆匆赶往家居建材零售店“家得宝”打零工。

在那里,罗德里格斯被警察包围。警察怀疑他是一名武装劫匪。

罗德里格斯个子矮小,胡子粗短、坚硬,看起来和一个被通缉的持枪犯长得很像。

警方认错了人,罗德里格斯却再也没有回家。

“同她们分开,就好像把我撕碎了那样痛苦”

罗德里格斯是萨尔瓦多人,10多岁时为了躲避战火偷渡到美国,在拉美裔众多的加州住下。有了女儿之后,非法移民的身份一直让他提心吊胆,他害怕有朝一日身份被识破,就再也不能和女儿在一起了。

据统计,目前在美国的看护中心里,约有5000名非法移民的子女。

如果非法移民能够让看护机构相信,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祖国让孩子过上安定的生活,就可以在被驱逐出境时带着孩子一同回国。如果他们无法让看护机构相信自己,就将被剥夺监护权,孩子会留在看护中心里,直到被美国家庭收养。

罗德里格斯便属于后者。2008年11月被捕后,他的非法移民身份被识破。2009年1月,罗德里格斯被带上一架飞机,航班的终点是他的祖国萨尔瓦多。

飞机起飞前,罗德里格斯一直在想,两个女儿失去他这个父亲后将会如何。“同她们分开,就好像把我撕碎了那样痛苦。”罗德里格斯回忆说。

2007年,罗德里格斯经历过一次类似的骨肉分离。那时,他和妻子布兰卡被发现吸毒,社工把他们的两个女儿带到了看护中心。罗德里格斯接受了13个月的养护孩子的课程,期间频繁接受毒品检测。一次次过关之后,他把两个女儿接回家。布兰卡没能通过毒品检测,失去了抚养权。

3000多公里外传来好消息

2009年1月,罗德里格斯背着只装了一条裤子的背包回到萨尔瓦多,他与同样被美国驱逐的哥哥一起在克萨尔特佩克住下。这个地方靠近首都圣萨尔瓦多,犯罪率很高。

罗德里格斯在一家纺织厂里卖炸玉米饼,发誓要把两个女儿接回来。他一直和洛杉矶的律师保持联系,接受毒品检测,上养护课程,定期给两个女儿打电话。

2010年5月4日,讨论归还罗德里格斯监护权一事的听证会在加州举行。主持听证会的是洛杉矶前市长詹姆斯·哈恩,离开政界后,他成为法官。

此时,身在克萨尔特佩克家中的罗德里格斯把手机紧紧贴在耳边,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试图把3000多公里外的这次会议听个真切。

电话那头,罗德里格斯的律师托马斯·皮科塔告诉法庭,罗德里格斯通过了毒品检测,不过他的居住环境有些问题。视频中出现了罗德里格斯在萨尔瓦多的家,摇摇欲坠的天花板、露出泥土的厨房地板、脏兮兮的厕所……

听证会正在进行,罗德里格斯的手机因欠费突然停机,他以最快的速度买回20美元的充值卡,当他重新与美国方面取得联系时,听证会已经结束了。律师皮科塔给了他一个让他喜出望外的消息:哈恩法官批准了他与两个女儿团聚的请求,她们不久就会回到萨尔瓦多。

“那一刻,我的心才安定下来。”罗德里格斯说。

为了迎接两个女儿,罗德里格斯在为她们准备的房间里搭起上下铺,还买来一张书桌和一些二手衣服,一边忙碌,一边想象着把女儿拥入怀中的情景。

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太乐观了。现在他栖身的这栋摇摇欲坠的房子和收容所没什么两样,他为两个女儿腾出的房间阴凉潮湿。对于和自己一起居住的哥哥,他几乎没什么了解,只知道他是个瘾君子。他请哥哥的女友白天替他照顾两个女儿,但这个准嫂子对钱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破旧的房子里时常充斥着她和哥哥吵架的声音。

在克萨尔特佩克街头,帮派横行无忌,小商小贩难逃敲诈,罗德里格斯必须从每天挣的7美元中抽出两美元,作为“保护费”交给他们。

一个负责任的父亲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女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2010年6月,罗德里格斯请求美国法庭推迟送女儿回国的时间,遭到拒绝。随后,更令他不安的消息传来:社工不打算让他的两个女儿回萨尔瓦多,把她们的照片发到网上,供那些想收养孩子的美国夫妇挑选。

罗德里格斯一心想尽快到美国去。他知道,他得在那里找一份工作,租个房子,让两个女儿过上安定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取得对女儿的监护权。

2011年2月9日,罗德里格斯来到墨西哥特卡特和加州圣迭戈交界的山区。这一天恰巧是他小女儿的生日,但这种巧合并不意味着他的寻女之路会一帆风顺。刚刚走出蜿蜒的峡谷,罗德里格斯就听到背后传来急促的狗叫声。他赶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很快,他感觉到了狗呼出的热气——他被美国边境巡逻队发现了。

“我想让她们知道,我没有抛弃她们”

罗德里格斯被关进加州帝王谷的移民拘留中心。隔着玻璃墙见到女儿之后,他提出了避难请求,声称如果被遣送回国,会被黑帮杀死。避难申请被驳回,他被遣送回萨尔瓦多。

罗德里格斯与女儿重逢的几个星期后,一对夫妇来到这两个女孩所在的看护中心,提出了收养请求。此后,这对夫妇每个周末都去看她们,给她们好吃的,带她们去看电影,还把她们带回家。在那里,她们见到了从未见过的大房子——明亮的卧室、宽敞的客厅、干净的卫生间……还有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

2011年6月,两个女孩搬进了这对美国夫妇宽敞的家中。

律师皮科塔想让剥夺罗德里格斯监护权的听证会延迟举行,却和他失去了联系。

2011年11月,罗德里格斯在墨西哥西北部城市墨西卡利现身。他住在一栋废弃的旅馆内,靠为别人洗车赚取少得可怜的费用,决心继续向美国申请政治避难。

2012年1月,一名律师给罗德里格斯打电话。律师带来一个坏消息:在2011年10月举行的听证会上,他的监护权被终止,而且“现在已经过了上诉期”,那对美国夫妇将很快办妥收养手续。

这个消息让罗德里格斯瞬间呆滞,但他仍未死心。2012年2月,见女心切的罗德里格斯又一次偷渡到美国申请政治避难,又一次被遣送回国。之后他多次打电话给收养女儿的那个家庭,却始终无人接听。

“为了能够再次见到她们,拥抱她们,我付出了许多努力。我想让她们知道,我没有抛弃她们。”罗德里格斯不无伤感地说。

回顾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近年利好消息!


2019年4月份刚刚宣布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的审核周期跌破2年,才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再次缩短啦! 这样的信号赤裸裸的告诉我们2019年将是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的大势之年。

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项目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因为周期很长(可达5年之久),申请职业受限(只针对文化、艺术、体育领域的自雇型人才),所以一直被外界视为“小众”移民项目,申请的人数也不多。

但之后随着加拿大政府对于该项目的重视程度增加,审核速度大大提升,自2019年5月之后由周期26个月,缩短为现在的22个月,自雇移民由之前被大家看衰,到现在成了“香饽饽”。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的利好消息:

2019年1月份前,平均审核周期50多个月,也就是4-5年的时间才可以申请下来

2019年,项目审核周期缩短到35个月左右,审核速度不断加快

2019年3月,移民局公布联邦自雇周期仅为26个月

2019年5月,政府提出关于加拿大自雇移民的重大提案,主要包括两方面:

(1)增加审理名额,从目前的700左右增加至10000,也就是增加将近13倍的获批人数。

(2)加快审理周期,计划缩短至6-12个月,基本提高了2-4倍。

2019年6月,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周期缩短2个月,审核周期24个月。

2019年4月,周期缩短到23个月,跌破两年。

2019年6月,周期缩短至22个月。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近年来重大非法移民海难事故》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2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