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 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态度

2020-09-07
婚姻移民美国经验 美国婚姻移民经验分享 婚姻移民经验

【www.ym16.com - 婚姻移民美国经验】

据美国媒体报道,亚裔是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但民调显示,将近半数亚裔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

据悉,美国亚裔法律援助与教育基金会(AALDEF)2012年11月对9096名定居美国的亚裔选民进行出口民调,以便了解亚裔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看法。此次出口民调是目前该类问题最大规模的多语种调查,覆盖美国14个州,使用12种亚洲语言。

调查显示,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裔选民占48%,支持的为37%,另有15%的亚裔选民观点尚不明确。

参与此次民调的亚裔选民包括:华裔、韩裔、越南裔、柬埔寨裔、菲律宾裔、印裔等9个族裔。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它亚裔,华裔对同性婚姻合法化问题的态度最为开明,只有37%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45%则持支持态度。其中,孟加拉裔(75%)、阿拉伯裔(69%)与韩裔(64%)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数比例最高。

民调显示,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最大的反对呼声来自第一代亚裔移民,该类人群出生在外国,英语水平不太高,年龄偏大。其中,只有15%英语水平有限的亚裔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影响亚裔对同性婚姻的看法,49%具有本科学历的亚裔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而5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亚裔持支持态度。

根据全美各州的情况,亚裔对同性婚姻的看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州,持支持态度的亚裔人数比例较高,比如在马萨诸塞州、加利福尼亚州以及首都华盛顿,支持率均超过半数。但纽约州例外,仅有34%的亚裔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持支持态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在美国出生、英语流利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亚裔青年对同性婚姻合法化表示支持。很大一部分刚移民美国的亚洲人则保持中立。

编辑推荐

鼓励颜色不同的烟火 维州打击同性恋转换疗法


上个月,同性恋转换疗法(Gay Conversion)的相关报道成为澳洲的热点话题之一,对此的争论也各不相同。然而,维州政府近日下令表示,将对同性恋转换疗法进行前所未有的调查。维州卫生厅长亨尼斯(Jill Hennessy)已要求卫生投诉专员进行广泛的调查,不排除对那些试图改变或压制个人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人或宗教机构进行严厉的法律打击。

《时代报》16日报道,维州政府要求调查并记录那些注册或未注册的咨询师、将同性恋视为疾病的临床医生,以及任何声称可以通过治疗手段将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人士等群体(Lesbian、Gay、Bisexual and Transgender,简称LGBT)转换的人。除此之外,还包括那些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称其工作为“精神指导”的机构和教会。

亨尼斯在接受《时代报》采访时称:“我们对那些声称可以通过任何医学或治疗手段,来‘改变’同性恋人的人绝不容忍。在这些‘流氓’团伙中受到伤害的维州民众应该立即联系投诉机构,以便制止这些非法行为,并同时起诉他们。”

LGBT者遭残酷“虐待”

此前,费尔法克斯(Fairfax)媒体曾透露,在澳洲,所谓的同性恋转换疗法在民众中仍然普遍流行,主要分布在临床、基于信仰的咨询和在线课程中。比如,学校在没有经过学生父母允许下,让跨性别学生马克唐纳德(Evie Macdonald)被迫接受7次牧师的心理辅导,目的是为了阻止她的变性行为。在另一个案例中,同性恋基督徒布罗德尔(Dean Brodel)被他所在教会鼓励去驱除自己体内的“同性恋恶魔”,这导致他在无法改变其性取向的情况下,陷入了自我厌恶与羞愧的恶性循环。其他受害者有的甚至自残或选择自杀。维州政府曾在2017年2月成立监察机构,旨在打击那些针对同性恋转换的行为,同时也对“健康服务”提出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人正式提出投诉。

宗教团体质疑打击行为

然而,维州政府的打击行动可能会遭到宗教自由者的抗议。澳洲基督教团体负责人弗林(Dan Flynn)表示:“父母应该始终拥有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抚养孩子的权利,而且我们也会一直扞卫父母在抚养孩子时寻求建议的权利。”但他也称,他所代表的组织并不支持“改变任何人的性别或性取向。”据悉,有一些宗教团体声称他们只是想帮助那些挣扎在“同性吸引”中的人回到他们原本的信仰。他们坚称这就是同性转换法。对此,卫生投诉专员库萨克(Karen Cusack)表示,她希望在了解任何经历过同性转换法、以及任何有相关信息的人的“秘密”后,向政府提出建议。

美国移民生活:中美教育不同之处


为网友整理的《美国移民生活:中美教育不同之处》,期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美国移民生活,美国与中国的教育真的有很多不同,今天主要分享6点。因为我小学不是在美国读的,所以跳过从中学说起。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不同之一第一,美国小学到高中完全免费,连书本费都没有教科书学校统一发放,读完的时候在还给学校,如有损坏眼中的才需要赔偿升级新版本是学校的事,学生只需要自备书包,纸笔。并且每个学生可以借一个柜子放书本,杂物。因为美国教科书都超级厚重,所以一样不需要带回家。美国教育和中国的不同之二美国严格禁止老师动手打人或辱骂(当然禁止打人是对家长也实行的法律,虽然我觉得对家长可以放宽松一点。但美国是一个非常模糊人性的劣根性,并且敢于面对并且防止的地方因为知道有些家长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迁怒小孩,并不是所有家长都那么无私的爱惜自己的小孩,所以用法律制约那些少数,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殴打小孩,否则家长会被起诉,小孩会被政府带走送去领养的家庭。美国教育和中国的不同之三美国上课时间,初中高中都是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三点半放学初中的时候逢星期三会提早放学。中午不回家,都在学校吃饭吃饭时间50分钟。学校有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费餐劵,当然也可以自带便当。美国教育和中国的不同之四美国除了禁止老师打人,对学生也是严格禁止。意思就是在美国学校里,哪怕你作弊都没有打架严峻,这锤炼了青少年对于不同于自己的人的尊重跟忍耐能力。很少很少有什么看谁不顺眼就动手,或找一群人打别人这种事。当然出了校门还是会有一些,但毕竟在学校里才是最轻易跟同年级的人发生冲突的地方,虽然在大学的时候学校就不会管这种事了,但到大学的时候人也就比较懂事不会那么冲动了。

移民英国和留学英国在教育收费上有何不同?


英国的教育备受世界瞩目,脱欧丝毫没有牵制住大家奔涌的脚步,反而因为学费落低而更加火热。因此很多人想要通过各种方式移民英国。今天我们来谈谈大多数人很关怀的问题——英国的本地生、欧盟生和国际生等身份的学生在教育收费上有何不同?

在英国读大学,关于学费的收费标准,常常可以看到以停两种:

l Home/EU fees 本地/欧盟收费标准

l International fees 国际生收费标准

本地/欧盟学生是指英国护照持有者、英国永居持有者、欧盟护照持有者、欧盟永居持有者。

其实英国各大高校对HOME STUDENT的定义都各不相同,并且每个大学对申请学费优待的定义也不一样。接停来我们拿英国 * 拥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来来举例,看看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剑桥大学

申请剑桥大学要享受学费上的优待需假如欧盟国公民,或者至少是英国永居持有者。并且在EEA国家居住过至少三年;这三年居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终日制教育。

曼彻斯特大学

申请曼彻斯特大学要享受学费上的优待,有两种情形:

1、英国公民(British)或者是欧盟公民(EU national);同时满足在申请曼彻斯特大学的前三年居住在英国、EEA国家和瑞士。2、英国永居者。同时满足在申请曼彻斯特大学的前三年居住在英国,并且这三年居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终日制教育。

帝国理工大学

帝国理工大学比较任性,一样要求你先填申请表,然后他们依据你填写的信息,再告知你需要按照什么标准交学费。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的学费更加复杂,分了4种收费标准。

申请牛津大学总体来说,如果不是欧盟(包括英国公民),没有住在欧盟,就按照国际生学费算。即使你住在欧盟,你想通过一个有用签证住在英国,享受本地生/欧盟生的费率也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申请英国大学要享受本地生待遇,第一必须是英国永居或者是欧盟国公民,这一点脱欧之后各大学仍旧照旧实施。有的学校对移民英国的永居者还有在英国本地居住满3年的要求。

在中国和在加拿大受教育,有什么不同?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挑选移民加拿大。那么,在中国和在加拿大受教育,分别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有教育专家指出,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觉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存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在这种发觉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探索的成果。

中国教育多为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体会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体会去操作。按部就班、在体会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再如教学过程。西方教育大多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勉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主假如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

对于学生的疑问,通常会勉励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己做出推断,尽可能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索。同时教师也勉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认真听讲、记笔记,牢记课本答案,这是一种单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无论从教育形式、方法,甚至教育的实质来说,中外教育都是极不相同的。且不说哪一方相对更好,哪里都可以培养出人才,但毕竟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何种影响?这或许是每位家长需要思索的问题。无论在哪个国家介绍教育,都有家长自身的考量,因此很多为了孩子的教育挑选移民加拿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拿大移民:棍棒教育VS宽松教育,不同育儿方式揭示惊人差距...


和世界上的许多妈妈一样,在生小孩之前,Cherry Healey (BBC知名主持人)认为养育孩子大概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1.轻而易举;2.十分无聊;3.出于本能。加拿大移民的许多中国家长也是看中了加拿大的教育,来看看加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什么差异?

但当她真正成为一个妈妈时,她发觉当初的自己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养育孩子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当宝宝一次次偏离她的指导轨道,现在她的心情也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1.非常复杂;2.布满挑战;3.需要关心!!!

Cherry Healey 是BBC知名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新手妈妈,有个18个月大的女儿 Coco。和其他妈妈一样,她对女儿的成长抱有许多的等待,当然,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够成长为一个欢乐且成功的人。

Cherry Healey 是BBC知名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新手妈妈,有个18个月大的女儿 Coco。和其他妈妈一样,她对女儿的成长抱有许多的等待,当然,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够成长为一个欢乐且成功的人。而随着Coco越长越大,她逐步拥有了自主的意识和想法,开始越来越多地尝试挑战妈妈的权威,这样类似的挫败也越来越多,再联想到将来的青春期、叛逆期,抽烟、饮酒、谈爱情,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让 Cherry 异常苦恼,以及不知所措。

Cherry 意识到,好父母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自己需要趁早决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母亲,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适的呢?我应该更严厉?还是应该做个乐天派,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呢?带着这些疑问,Cherry 开始在网上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并尝试与其他 6 位妈妈交谈,通过深入观看这几位妈妈的不同养育方式,她发觉,这些妈妈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同样,不同的做法也带来了教育成果的差异,Cherry 认为,她们的经验之谈对自己以及其他妈妈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于是,以Cherry作为新手妈妈的困惑为基础,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记录了这几位妈妈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名字就叫做《天下有所谓“正确的养育风格”吗?Cherry的养育困境》

Cherry 第一个访问的是 Lyndsey,她有两个儿子 Cameron 和 Logan, 还有一个14岁大的女儿 Abby。Cherry 第一个访问的是 Lyndsey,她有两个儿子 Cameron 和 Logan, 还有一个14岁大的女儿 Abby。Lyndsey 表示,自己可以理解青春期少女的叛逆心理,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可以为所欲为,作为一个母亲,她同样需要女儿对自己有着最基本的尊重。然而现实让 Lyndsey 感到无比忧心和焦虑,她可怕女儿不服管教,不知改变,更可怕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无法逾越。

Lyndsey 表示,自己可以理解青春期少女的叛逆心理,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可以为所欲为,作为一个母亲,她同样需要女儿对自己有着最基本的尊重。然而现实让 Lyndsey 感到无比忧心和焦虑,她可怕女儿不服管教,不知改变,更可怕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无法逾越。

吃过晚饭,Abby 走向厨房,向妈妈提出想要去看4月1号的演唱会,但妈妈担忧女儿独自出门沾惹恶习,批判了几句,驳回了女儿的请求,一时间,母女间的气氛从僵硬尴尬变成了不堪一击。Abby 丢下一句脏话,生气地走开了。

在 Cherry 看来,Lyndsey 母女间的相处已经毫无信任可言,她们之间的沟通也被愤慨取代。

吃过晚饭,Abby 走向厨房,向妈妈提出想要去看4月1号的演唱会,但妈妈担忧女儿独自出门沾惹恶习,批判了几句,驳回了女儿的请求,一时间,母女间的气氛从僵硬尴尬变成了不堪一击。Abby 丢下一句脏话,生气地走开了。

在 Cherry 看来,Lyndsey 母女间的相处已经毫无信任可言,她们之间的沟通也被愤慨取代。

由于 Abby 未成年饮酒,Cherry 电话通知了 Abby 的妈妈, Lyndsey 闻讯赶来。女儿一而再再而三的“违约”让她心寒又生气,两人略微缓和一点的关系再次冻结。

最后,她不得不求助于家庭关系专家,虽然专家给了母女俩一些建议,但 Lyndsey 依旧感到十分困惑和迷茫,她不知道,养育的正确方向到底是什么。

Cherry 第二个访问的是一个崇尚传统严苛教育风格的家庭—— Paul 和 Nikki 拥有两个孩子,夫妻俩对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有着明确的要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通通白纸黑字,列好条款。

加拿大移民的子女可以享受当地优质的教育,从以上的对比来看,加拿大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质量都是值得信赖的。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