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华人爱挡地铁门 大多数人竟不知这种行为违法

2020-04-23
移民纽约条件 危地马拉移民条件 移民不可不知的搬家知识

【www.ym16.com - 移民纽约条件】

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上升,移民海外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在移民海外后,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让自己因为一件小事就惹上了大麻烦。其中,移民美国的人群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据美国媒体报道,纽约有些华人搭乘地铁时,常常为了让随行人员能坐上进站的车,长时间挡住地铁车门不让关,由此延误了地铁的运行,方便了自己却惹来民怨。9日在纽约布鲁克林八大道地铁站就发生这一幕。

华裔民众徐先生介绍说,当天中午1点他乘坐N线地铁到八大道,车进站后他下了车,就在车门要关上的瞬间,一位华裔老婆婆推着一辆小购物车快步冲进靠近楼梯口的车厢,然后以小车挡住车门,等着还在楼梯上的老伴和领着两个孩子的儿子能进车厢。

徐先生说,此时N车的其他车门都关了,只有华裔老太用小车挡住的门还开着,这期间尚在楼梯上的老伴冲着老婆子还喊道:挡着,挡着,别撒手。就这样,地铁车门被阻拦了近一分钟,在全车人的侧目中,包括老爷子、儿子和两个小孙子等在内的一家人全部从楼梯上走下,进了车厢,地铁才关上门而重新启动。

对于这家人的举动,徐先生表示愤怒,认为是缺乏文明之举,也让华人在其他族裔面前丢尽了脸,因为全地铁人都在等这家人。徐先生认为,这种很多华人习以为常的挡车门举动应该改一改,因为不仅不文明且还违法,面临吃罚单和被捕的风险。

徐先生所言并非危言耸听,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华人因挡地铁车门而吃罚单,甚至被捕坐牢的事件。不久前在曼哈顿华埠打工的陈姓华裔男子,也是为了帮助朋友赶上车,强挡地铁车门,最后遭警方逮捕。

据悉,当时陈姓华裔男子是在晚间11点多下班后与工友们坐地铁回家,为了赶上即将关门的车子,一同搭乘的好几名华人好心帮忙撑住地铁车门,结果此举遭到车上其他乘客的投诉。警察接报赶到后,当场将陈姓男子和其他5名华裔乘客逮捕,为此众人还坐牢两天。

3月,一名华裔林先生因在曼哈顿东百老汇的F车地铁站内挡住车门,想等着落在后面的妻儿赶上来,结果被一位巡逻的警察撞见,二话不说上前就给林先生开了张100元的罚单。其实华裔民众仔细看看乘坐的地铁车厢内,上面张贴着各种图文并茂的乘车规定,千万不要为己方便而违法,延误了地铁与其他乘客的行程。

美国移民专家建议,去到美国后,一定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也许一个不文明行为就有可能让你损失惨重。

延伸阅读

购纽约地铁月卡将减税


移民美国关注纽约生活:对于地铁、公交车和铁路的乘客来说,减税意味着每年省几百元钱。但是长久以来交通业一直不同意减税,并且称这是行政治理开支的一部分。然而或许很快就由不得他们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周一纽约市议会交通委员会13名成员一致投票表示将要推动一项法案,要求向超过20名以上全职员工的公司提供联邦交通税福利(Federal Commuter Tax Benefits)。估计市议会将就此提案在今天进行投票。

这项联邦福利让参与者最高每月花费税前收入中的130元作为交通费。并且有用地给他们折扣因为该福利会减少乘客们的个人税。

乘客联盟(The Riders Alliance)是一个交通倡议组织,积极推动此提案。据估量,该提案可以使那些平平收入且每月购买112元MTA地铁及公交车月票的乘客一年节省443元。

乘客联盟执行官拉斯金(John Raskin)表示,并不是很多都邑都可以解决差不多每两年上涨一次的交通费,但是这项行动可以使纽约市公共交通更加亲民便民。

一些商业组织反对该项议案,表示这会把行政开支负担转移到那些小规模商家的头上。

市议会交通委员会主席罗德里格兹(Ydanis Rodriguez)支持该提案。多数党首领布拉默(Jimmy Van Bramer)和市议长马丽桃也均表示支持。

马丽桃还表示该提案有助于减少汽车污染,通过勉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保卫环境。

纽约市市长白思豪尚未表态他是否会签署该提案,但是他的一位新闻发言人表示,市府对于任何减少乘客交通开支的手段都持支持态度。

拉斯金表示,一旦提案成为法律,将会使大概45万纽约市工作人员受益。

移民美国后 有华人竟不知保持距离也是一种礼貌


近年来,随着定居美国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在当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国两岸三地到地广人稀的北美,部分新移民在公共或社交场合,对于保持适当个人距离的礼节不大习惯,可能就会引起旁人不适感,自己却浑然不知。

“在超市高峰时段排队结账的时候,‘人贴人’的感觉特别明显”。住在美国圣盖博谷西区某城市的宋小姐指出,多次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排在她后面的顾客都会“紧贴”跟上来,同性、异性者皆有,令她感到十分不适,“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往前一点,拉开彼此距离,但经常是我往前挪一步,后面的人也紧跟着往前一步,结果还是没能拉开距离”。

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处大多画有黄线或围栏,提示民众保持距离,但在部分未作明确距离标识的公共地点,部分习惯了“人贴人”的新移民仍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蒙市居民Steven指出,日前他到大西洋大道上一家美国银行ATM机提款,因为这家银行的ATM机设在室内,等候的队伍就需要自觉与前面的人保持距离。但Steven正要输入现金卡密码时,注意到排在他后面的一位华人小伙子紧随其后,“他要是视力不差,完全可以看到我在ATM机上的每一个动作”,Steven立即请对方“高抬贵脚”往后退。“平时在其他地方也常碰到这种情况,不大舒服,但能不讲就尽量不讲,可在银行这么敏感的地方,就该有点起码的自觉,营业大厅不都有一米黄线的吗?”。

即便不是陌生人之间,社交场合同样也应拿捏好间隔距离,而不是无限“拉近你我距离”。活跃于小区的一位华人透露,在小区活动中,常遇到聊天时对方站得离自己太近,自己只能下意识地将身体微微后倾,拉开距离,但谈话时间一久,吃力程度可想而知。

在美国社会人际交往中,个人之间应保持多少距离为宜?美国人类学者、空间关系学专家Edward Hall在其经典著作“隐秘的维度”一书中提出,美国人习惯上的四类个人空间划分,可以作为参考:从紧挨身体到18吋以内的“亲密区域,18吋到四呎以内、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亲友间互动的“私人区域”,四呎到12呎以内、适用于普通社交或工作场合的“社交区域”,以及12呎开外的“公共区域”三类。

美国礼仪专家也建议,陌生人之间最好保持至少四呎的距离,如果在社交过程中,意识到对方有身体后倾、后退等拉开距离的动作,就应当意识到你可能侵犯到对方的个人空间,令对方感到不适,在有座位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应当与最近的人隔开一个空位而坐。

也许很多刚刚移民美国的国人对此并不在意,但这一无意的行为却给身边的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希望广大新移民,在去到美国之后,要多多了解美国人的风俗习惯及其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

旅西华人无证驾车竟不知触犯法律 如被查后果很严重


近日,据西班牙移民公司了解,旅西华人张先生在国内曾考下驾照,有近5年驾驶经验。2002年来到西班牙后随即开店做生意。尽管生意需要经常用车,但是张先生的两家白元店当时生意极其火爆,每天忙得团团转,光顾了赚钱了,根本无暇考驾照,尽管当时考试门槛很低,但是张先生自权衡利弊以后选择了暂时放弃考试,进货事宜自然则让供货仓库送货上门,如此虽然进货价格贵一些,但张先生认为值得。该状况一直持续到经济危机加剧后。

进入2010年后,张先生白元店生意大跌,无奈中只得关掉一家百元店,夫妻俩守着一家百元店讨生活。俩人看一家店,空闲时间自然多起来,此时张先生才想起趁着生意不好去驾校学习,考下一个驾照,为今后生意上紧缩开始做准备。但是张先生没有想到一报名才知道,今非昔比,只几年时间驾校考题题库数量已经是过去的5倍,选择题难度模棱两可,难度实在是大。无奈中的张先生只得硬着头皮去学,不料半年时间下来,张先生的理论考试就是不通不过。几番折腾张先生火起来,思忖如此费劲实在不值,步入买个车先开着,以后找机会再学,反正自己会开车,大街上每天车流不息,自己绝不会不会那样倒霉。

于是张先生用亲戚的名义买下一辆运货车,每天穿梭于马德里大街小巷之间,一年多是时间竟然平安无事。

7月底的一个晚上,张先生办事从郊区返回马德里,在市中心一条主要商业干道上被例行检查酒精的警察拦住。尽管张先生没有喝酒,但是当警察让张先生出示驾照的时候他却傻了眼,好在张先生机灵,随口就说驾照放在家里。张先生以为这样就会蒙混过关,不料警察说,既然这样,我们跟你去你家里。无计可施的张先生只得带领警察回家,在存放证件的柜子里翻腾一番,找出那本中国驾照递给警察,说这个就是我的驾照。警察一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称这是中国驾照,他们要的是西班牙驾照。见此张先生开始装糊涂,说我的驾照就是中国的,在西班牙开车中国驾照不是通用吗?没有听听说在这里非得要西班牙驾照开车啊。

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张先生被警告后罚款500元。那辆车张先生自然不敢再碰,但是一位老华侨闻知此事后警告张先生,随着西班牙移民政策的收紧,这种无照开车触犯法律的行为说不定就会影响到自身居留更换。如果真的被查,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在此,西班牙移民专家也提醒广大旅西华人,一定要熟悉西班牙法律规定,以免触碰法律影响自己的居留。

地铁人流量高峰期播放视频 为旅西华人正名


西班牙移民专家介绍,在两个月前,西班牙某不良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对西班牙华人中餐业进行了污蔑和诋毁,在这期节目中出现了大量“难以置信”的言论,这些报道不但严重伤害了旅西华人,华人在海外的形象也深受影响。

此后马德里华人对此事表示极大的愤慨,振兴中华协会更是发起了集会游行,抗议不良媒体的不实报道。而在抗议行动过后,西班牙主流媒体也意识到了这起事件中对于华人的不公正,西班牙一些报纸事后对于游行进行了正面报道,认为绝大部分华人餐馆是符合卫生标准的,而这次游行也表达了华人自己的想法。

日前马德里地铁媒体播出了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中对于华人前不久的游行给予了报道,并谈到了马德里中餐业正在遭受误解的问题。

据了解,这段视频将在本周7天内每天12次,地铁人流量高峰期里播放。随后有记者电话采访了振兴中华协会叶吴伟会长、詹康达副会长。

叶会长表示,这段视频目的是让当地大众能够了解到这起事件对华人餐饮业带来的影响和中餐馆所面临的困境。希望普通民众能够更客观的看待中餐馆。

而不少定居西班牙生活的华人已经在乘坐地铁时看到了这段视频,也有一些人给他们打了电话。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误解,但是他们表示希望今后还是会做更多此类的公益事业,更好的提升当地华人形象,更好的改善西班牙人对华人的印象。

美国年轻华人办婚礼 大多中国味十足


在美国,中国式婚礼越来越常见,美国当地居民也见怪不怪。近日,美国纽约华埠的3对华人新人在同一家酒店举办了一场婚礼。婚宴以红色为主题,随处可见龙、凤和双喜字的标志。每对新人都邀请了200多位客人,摆了25桌酒席。婚宴上,新婚夫妇为长辈敬酒,并接过长辈赠送的金饰和红包。

海外华人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婚礼习俗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但是许多华人还是愿意按照中式传统举办婚礼,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

中国人结婚的首要大事是选择“黄道吉日”,海外华人也沿袭了这一传统。据美国媒体报道,有的华人在挑选结婚佳期时,还会考虑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以及出生地点。

中国味十足的婚宴也是华人婚礼的“标配”。宾客们按照中国的传统向新婚夫妇送礼金并登记在账。定居美国的华人李先生说,由于新人邀请的亲朋好友仍以华人圈子为主,大家比较喜欢吃中餐,所以婚宴也以中餐为主。

华人长辈向新人送金饰以传达美好祝愿的习俗依然流行。在纽约华埠的金饰店铺里,龙凤镯等传统婚庆金饰十分走俏。

与相对简约的西方婚礼相比,中国传统婚礼的繁文缛节确实有点多。为什么身在异乡的华人对中国式结婚恋恋不舍?

一方面,按照中国的传统来举办婚礼会让华人寻找到久违的归属感。英国人类学家戴尔·威尔森曾指出,许多华裔在中国的时候没有这种感觉,但是长年漂泊在外的他们会对传统有一种渴望,所以一些传统习俗在海外反而被强化了。

另一方面,老一辈的华人移民对中国的传统仍有无法磨灭的记忆,他们仍希望子女们的婚姻大事没有完全偏离这一传统,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们对中国特色婚俗的理解。

对于华人结婚时比较注重排场,有中国专家认为,婚礼是人们核心价值观的公开展示,它反映出人们想成为怎样的人,想在别人眼中成为什么样的人。华人不惜重金举办婚礼也是一种表演,表现出了他们的希望和企图,展示出他们在移民社区各个群体中的地位和行动能力。

美国移民专家认为,婚礼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着移民群体对当地社会的融入程度。随着华人不断融入当地社会,他们的婚礼也会逐渐带上当地特有的异域色彩,这也让他们的婚礼增色不少。

英国退休华人多数满足现状 养老生活平和满意


关注英国移民关注英国移民生活:在电影《桃姐》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桃姐提一个布袋,穿着一双布鞋,颤颤巍巍地走在菜市场买菜,和熟识的街坊领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和菜市场的老熟户讲价。

这是每一个观众都很熟悉的画面,也许是自己的奶奶,也许是邻居家的阿婆,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确切地说,每个人都会成为“桃姐”。

在伦敦唐人街街头,也有许许多多的“桃姐”,他们来自中国、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他们在英国生活居住了几十年,但许多人甚至还不会讲英语。他们步入花甲之年,选择在英国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96岁的尹兰生活在伦敦西南6区靠近希斯罗机场的地方,她已经头发花白直不起背,喜欢穿小碎花的布质衣裳。在英国,60岁以上的老人乘坐交通不需要付费,她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坐地铁,晃晃悠悠大约1个多小时到唐人街,来这里的华人社区中心和老人们叙叙旧,聊聊天。每逢周二、周四的欢乐午餐会时间,她会花4镑钱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吃个饭,下午再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回到家里。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

83岁的Tey姐1966年从新加坡来到英国,在厨房里工作,直到60岁退休。她每个月能拿到英国政府发放的养老金105镑,她说这些养老金足够她的生活。退休后她还在医院里做义工,主要是帮助许多来英国的中国人做翻译,带一些更年长的老人去医院看病。她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觉得很满意:“英国和新加坡的养老制度相比,福利更好一些。即使你没有工作过,英国政府也会发放养老金,可新加坡只给工作过的人发放。”与Tey姐坐在一起聊天的张姐已经对自己的记忆很模糊,她不记得自己多大年纪,也不知道自己住在哪里,她说,每天都是女儿帮忙把自己带过来,再带回去。据说,张姐也是80多岁了。

70岁的陈春在20多岁的时候从香港来英国,一直做一个家庭主妇。她在60岁以后,每个月领到政府发放的50多镑养老金。“我们夫妻两靠政府的养老金不够生活,所以生活过得很拮据。我们的身体不太好,住的也远,但是抽空我们就想到唐人街这里来会一会老朋友。”陈春的耳朵8岁时候因为一次意外听不太清楚了,来了英国之后她利用免费医疗的机会做手术,但是由于语言不通等各种原因,手术竟然做错了,把那只好的耳朵不小心伤害了,现在她不得不每天带着助听器生活。“这个助听器的质量不太好,每天穿衣服,或者一碰到,就吱吱地响,很难受。”陈春说,“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我也不想打搅他们。我们夫妻两依靠自己的养老金生活,年纪大了也没办法去照顾孙子。”陈春的女儿一个星期回来探望她一次。对于自己的生活,陈春这样评价: “人老了,也没什么满意不满意。健康的时候就开心,不健康的时候就不开心。”

81岁的陈俊来英国将近50年,他祖籍扬州,30岁的时候从香港来到伦敦,是一名理发师傅。在理发店里帮工了2年后,他开了自己的理发店,后来他又开了自己的餐馆。5年前,一直工作到76岁,他全身而退,把自己的生意关掉了正式退休。英国政府每周发放83镑的养老金。他说:“其实老了以后的生活基本上在家里,除了吃需要花钱之外,其他东西不大花钱,所以这个养老金足够了。”

陈俊的孩子们都各自有了家庭,而且都住在陈俊家的附近,平时经常来串门。他有9个孙子,其中5个已经上了大学。“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从他们成家之后,我们很少去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孙子虽然经常见面,但是其实话不多。因为我们不会说英文,他们只会说英文。”

陈俊有时候会到唐人街的赌场去看看,他不赌钱,但是喜欢看看大家赌钱。他曾经想回中国去,但是回到扬州老家待了3个星期,不习惯,又回来了。 “这辈子就不打算回去了,已经出来了这么久再回去不习惯了。感觉空气不好,人太多了。”

陈俊参加的松柏会是伦敦的另一个老人会,与华人社区中心不同,这个老人会里大多是从中国大陆过来的老移民,大家也常聚在一起,下棋喝茶。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英国的退休华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表示满足,对英国的养老制度也颇为满意。他们生活在英国,子女从小接受英国的教育成长,较为独立,父母在晚年并不需要子女过多的赡养和帮助。但是他们的生活还是打着深深的中国烙印。

在英国街头,常常看到一辆呼啸的跑车里是一个叼着烟的老人,摩托车的主人有着长长的胡子。除了日常的生活外,英国老人喜欢旅游、运动,相比之下,中国老人的生活大多比较节约,也比较单调。

但是因为英国的全民医疗,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担心,因为交通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免费使用,英国无障碍通道的普及,他们没有对基本生活的担忧,言语中流露着比较平和的生活态度。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