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移民生活百态

2021-04-08
移民生活 美国新移民生活经验 加拿大移民办理条件

【www.ym16.com - 移民生活】

给大家分享一位华人在加拿大移民后生活百态。一起来看看吧。在转眼间,在温哥华已居住了三年,做过餐馆、超市里机械的复复工作,也参与过社区、他乡、校友等聚会活动,因此接触过各色人群,对华人移民有必定程度的了解。总体来说,华人移民可以分为四类:具体的内容就连续和往下阅读!

一是官宦移民。这类移民一样都是老婆子女先过来,本人连续在国内“工作”。等腰包鼓了、或者退休了,再过来享受国外的环境。但是现在国内政策趋紧,这类人正成为过去式。

二是富商移民,这类移民与官宦移民相似,老婆子女在国外,本人在国内连续捞金。温哥华被称为“大奶”村,就是指的第一类和第二类人群,老婆带着子女在国外,自己在国内找个小三。这类移民目的明确,就是来享受国外的优质资源,比如教育、空气环境。

三是技术移民。技术移民又可分为两小类,第一是高新技术移民,比如运算机软件开发工程师、电气电子工程师、机械土木工程师、金融贸易职业的高级经理等。这类移民成为加国中产阶级的一部分。第二是劳工类的,比如厨师、木工、瓦工。他们通常先有公司录用,申请工作签证,工作够时间再申请移民。这类移民也成为中产阶级一部分,而且吃苦耐劳。

四是难民。这类人群最纷杂,比如所谓的政治庇佑。一九*年国内出来一大批“学问分子”。后来借着“某功”又出来一批。这类移民由于思想不正,到加国也还是社会渣质。他们通常被某些组织利用,整体不务正业,大街小巷宣传某功或是造谣生事。

官宦移民和富商移民是加国政府前些年非常欢迎的两类人,因为他们需要给加国政府一大笔钱,还要投资。后来加国政府渐渐意识到这些人不能制造生产力,而所谓的投资也就是为了移民开个空壳公司,移民后用来避税。官宦移民、富商移民和难民也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社会蛀虫。前两类是最无耻的蛀虫,明明有大把的钞票,住着豪宅,消费着温哥华最奢侈的商品。但是却向政府报零收入或低收入,享受政府补贴。第四类人说难听点就是好逸恶劳,拿着政府补贴,分享着社会福利,却不懂反馈,甚至恶意中伤。

技术移民是华人移民中最踏实的一群人。他们在国内就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是真正能制造生产力的一群人,为了孩子教育或者一些特殊原因挑选移民。但因为收入较高,需要交付高额度的税负,也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但是加国政府近几年也渐渐意识到这点,所以现在的移民政策正倾向于这类人群。

小编推荐

美国的生活百态 退休后的老年人更忙了


据美国投资移民专家了解,在美国市场上,约有200万老年人在经营企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退休之后才开始创业的,目的纯粹是找些事情做,充实一下生活。但其中有些人经营的企业很成功,盈利极为可观。例如,61岁的卡门·琼斯退休后开办了一家馅饼店,10年后她已将30多个馅饼店专营权出售给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馅饼经营者。又如托马斯·达克,从事了30年保险推销工作后退休,又经营起了租车业,达克72岁那年,他经办出租车已成为全美国第五大租车公司。他和老伴朱莉亚(公司副总裁)打算把他们经营的“丑小鸭汽车出租公司”交给其子女去经营。一生忙碌的人常感到退休后很难适应休闲的生活。一位退休者感慨道:“既然有那么多让人开心的事可做,何必老是坐在安乐椅上度日呢?”一位退休后创业的老人讲:“假如无事可做,我就爱发脾气,现在我得把心思用在搞业租车公司业务上,我得不断的学习。”

有经济学家认为,许多情况下成功的机会往往偏向老年实业家,因为老年实业家往往比青年更加能经受住经济上暂时的挫折,老年人也没有年轻时那些固定开销如抚养子女,偏向抵押贷款等。相反,经营顺手的老年企业家,可以随意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少有顾虑,专家指出,勤奋的人退休时常是自给有余。另外,老年企业家有丰富的经验,接触面广,也是他们的一种强大的秘密武器,如果他们一向表现良好有信誉,这样他们更易赢得投资人的合作。

老年人从事实业的动机,为自己挣钱实属次要,而大多有为子女打算的想法。托马斯说:“我放弃推销保险业务而去创办实业的原因是,在保险业中儿女们继承不到什么。”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工商管理教授卡尔·维斯伯认为,好的身体与老年实业家似乎成了同义词。他说:“你可以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搞实业,也可以认为一个人搞实业时是如此的专注,以致于没有时间不健康,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我想搞实业对老年人可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

尽管如此,专家们还是提醒老年实业家要关注自己身体,不能过度紧张和劳累,适当的放松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创业时,找个伙伴一起干是个不错的主意。当然,打算办实业的老年人登场前,必须仔细掂量一下所有的因素,一旦确信利大于弊,就要果断付诸实施,这把年纪已经没有时间再等待了。

提醒,退休后办理美国移民的华人朋友,去到美国,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要让中国观念束缚了你在美国的生活。

加拿大华人移民生活纪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加拿大华人移民生活纪实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加拿大华人移民生活纪实

夏日周末,午睡渐醒,忽听旁边有个稚气的声音,在轻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原来是早已醒来的女儿娇娇,自己翻看幼儿唐诗,正在很努力地用刚学会的汉语拼音“翻译”那些汉字。看她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实在是忍俊不禁了,三岁半的小丫头,你知道什么是人闲桂花落啊?那可是妈妈追求了很久的境地,竟被你一语道破。

在刚刚确定有一个小生命扎根在我的身体里时,我和老公就约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决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不会说中文,虽然她是这个家庭里第一个加拿大公民,但我们绝对有信心把她改造成一个“不忘本”的中国人。根据不完全统计,除中文外,老公会三种外语(英语、日语、德语),我也会三种外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有着不得不学的“惨痛经历”)。不要被表面现象蒙住啊,我们只注重广度,没有太注重深度。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所以一定要从小抓起,占据时间上风。

其实,女儿娇娇的胎教是稀里糊涂地进行的,因为邻居有个一岁左右呀呀学语的小可儿,我天天没事就跟她聊天、认字、唱儿歌,至于她家录音机里的儿歌是否听到我女儿的耳朵里,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实习到一些教育幼儿的方法却是事实。等娇娇出世后,我哄她睡觉时唱《催眠曲》《小燕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月模糊鸟模糊》,奶奶则从《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唱到电视剧《年轮》的主题歌(具体名称不详),轮到爸爸了,只见他清了清嗓子,阴阳顿挫地来了一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女儿无辜地和他对视着,皱起了小眉头,估量是没听懂,害得这两个月大的孩子感觉很郁闷。在娇娇五、六个月大,开始对自己的手脚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点着她的小手指和小脚豆儿,大声教她数数。于是,大概是她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沙发上那个小人儿出语惊人,她指着墙上的挂钟:“一、二、三……”数到十的时候卡住了,我和老公对视了一下,看来十以外的数掌握起来还有点难度。老公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试探性地说“窗前”,她迟疑了一下,接着说“明月光”,我和老公再次惊讶,再试着说“疑是”,她不知道从小脑袋的哪个角落把下句搜了出来--“地上霜”,就这样,爷俩把一首唐诗给串完了。我们一起击掌,试验成功了!

16个月大的娇娇,第一次被送进幼儿园,那时她才开始真正接触英语环境。几周后,大致上学会了“morning , bye, more, pee……”等必用词。后来爷爷奶奶来加拿大短住,小丫头成为搞了一辈子教育事业的爷爷的高徒。偶然的机会,我得到很多包装盒上拆下来的小圆纸壳,爷爷信手在上面写了汉字,主要是针对她已经知道意思的词,比如“虾、肉、鱼、鸟、花、雨、太、阳、上、下、人、大、手”等,后来则根据“学生”的要求,写“爸、妈、爷、奶、姐、哥、娇”等。再后来,爷爷发现学生似乎不是很认真嘛,教她认字,她只是看一眼、重复一遍就走掉了,连忙把她叫回来考一遍,惊奇,100分耶,竟然都答对了。就这样,平均天天学两个生字,隔一段时间复习一遍,小娇娇有事没事地就被叫过来玩认字游戏。大概学了一百多个字之后,我发现这个小家伙有点马虎。她会把“白”和“日”、“大”和“太”、“奶”和“妈”之类长得很像的字弄混,而且同音字一定要组词才可以记得住,比如山羊的“羊”和太阳的“阳”。由于她日常能接触到的词汇量有限,从国内买来的字卡上面的字很难解释,对她来说过于抽象,于是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开始重点帮她分析字的结构和特点,以免混淆。

在爷爷、奶奶回国以后,我们想保持惯性,继续教她学生字,发现有点难度,一是两个全职工带孩子时间的确不够用,二是小家伙的注重力已经被幼儿园的英文儿歌吸引过去了。改变战略,天天做饭的时候给她放中文儿歌,吃过晚饭看中文动画片,睡觉前讲中文故事。从国内选购了一套幼儿丛书,基本上除了喜闻乐见的传统童话,如“小马过河”、“龟兔赛跑”、“狼外婆”等,就是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还有一部分儿童故事,如“黑猫警长”、“聪慧的一休”等。每本书都是彩色插图,配上简短的内容,每个字都有拼音,这样使用时间会长一些。比如从一岁半开始给她讲这些故事,翻来覆去地说,两岁半的时候,就谦虚地请她给我们讲故事,证实基本上已经背下来了。在这套书还没有完全被翻烂之前赶快收起来,等她四岁左右再拿出来,让她自己用拼音去读书(不是背书),等她再大一些学会写字以后,还可以再继续参考(那是下一步试验计划,目前尚未经过验证能否成功)。

我们有一个方便条件,就是三个人天天上班、下班可以开一辆车,所以路上有15分钟或者30分钟时间,汽车被用来做临时移动课堂。如果我们不是太疲倦的话,就会教她唱儿歌、说歌谣、背唐诗、认拼音。当然,前提是我们得先把这些学会(难度有点大哦)。在她看碟片的时候,明显能够感受到她对哪首歌感兴趣,而且她也会主动提出来要学哪一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我要充当录音机的角色,一遍一遍重复,娇娇则看着我的口型模仿发音,几遍下来,她就“自唱自乐”了。最搞笑的是我们在车里曾经放过一张黑鸭子组合翻唱的经典老歌,娇娇听了一遍后,明确点唱了《草原牧歌》和《踏浪》,不得不承认,是活泼的旋律和简单上口的歌词吸引了她。当她大声唱给我的留学生朋友听的时候,对方一头雾水:“这首歌似乎很老耶,我都没有听过。”这算什么呀,还有更绝的,带她去参加去年的枫华之友中秋晚会,彩排的时候,参加诗朗诵的小妮妮还没有到,小禹老师就领着小娇娇上台走场。没想到上去容易下来难,女儿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大舞台,好说歹说才肯答应我到台下去当评委。尽管在三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评委同志睡着了一个小时,但还是告诉我全场演出中她最喜欢的是男声四重唱《半个月亮爬上来》,从那天晚上之后的一个月内,我们家除了王洛宾的专辑之外,基本上没机会听别人的歌。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演唱者之一胡月冰一出现,就被娇娇冠予“唱月亮歌的叔叔”,然后就“咿呀呀、咿呀呀”地唱个没完。

娇娇在一岁的时候曾经回过一次中国,两岁时有一天问我:“妈妈,我是去过中国吗?”见我点头,又问“我是坐大飞机去的吗?中国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舅舅、妞妞姐姐、亮亮哥哥……” 奇怪啊,她竟然会记得,我只是在回加拿大之后给她看过影集的全家福,过年过节通电话的时候,她鹦鹉学舌样地逐个拜个年而已,不知道这些信息都是什么时候储存的。还有一次更有意思,今年曼大春节晚会准备期间,我领她去学生会办公室等待彩排,她玩着玩着忽然问我:“妈妈,我们是在中国吗?”见我不解,她一指墙上的五星红旗:“那是中国国旗,对吗?”我一把搂住她,心里好高兴,虽然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告诉她的了,但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在她小小的心田里,中国,已经是重量十足的一大块了,为了保卫这块胜利果实,看来一定要再接再励才行。

相信每个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都会有很多趣事,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记录下来,肯定比相声、小品更精彩,尤其是在海外的孩子,他们有可能接触到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但脑海里并没有相应中文词的库存,对不上号的情况下会混着说,就更好玩了。娇娇看见爸爸在沙发上睡着了,想叫他起来,拉着爸爸的手义正词严地喊:“起沙发。”闹得爸爸稀里糊涂,我在一旁哈哈大笑,当然了,能起“床”就能起“沙发”呀,这叫举一反三。作为报复,当老公听到了娇娇自言自语:“我在卫生间里看见一头妈妈”的时候,差点没笑岔气儿。说了这么多,您别误会,我绝没有想自己的女儿是个天才或者神童什么的,她只是一个智力进展正常的小孩而已,她的任性和小时候的口齿不清是周围很多朋友都见识过的。我和老公间或也会急躁或不耐烦,女儿也是领教过的,有时候那也是“相当”严厉。在试验取得初步胜利后,在此作一个阶段性总结,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能做到的您也一定能。我清楚地记得《窗边的小豆豆》(奉劝每位父母都读一读)里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关键看你怎么去熟悉和培养。

我和老公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去扶植这个小树长大,其实和娇娇在一起的每一天,对我们来说也是全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一起成长。由于生活、工作、学习、身体等多方面的压力,我有时候没能够完全尽到做母亲的责任,但是我知道自己心安理得,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努力过才不会后悔,相信女儿也不会怪我的。

如果您有一个和娇娇年龄相仿的孩子,并且也想让她保存中国文化的话,也许我还有几点建议可以供您参考。首先可以利用一切对话时间,尽量和她讲中文,万一不明白,再用英文解释一下,千万别怕麻烦,一千遍一万遍地重申—–在家一定要讲中文。间或地,老公也会开玩笑地和娇娇讲两句英文,没想到被义正严词地拒绝:“妈妈说了,在家里要讲中文。”看来的我的堡垒还是蛮牢固的。其次找一些同龄的讲中文的小朋友,周末一起玩,不仅小孩子能互相分享玩具,家长还可以相易中文课外读物及“教学心得”。娇娇有一个好朋友汉娜,基本上从开始学说话就在一起,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每个周末都能看到她们的进步。当我和汉娜的妈妈看见两个小家伙互相用中文给对方讲故事的时候,沉默片刻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冲到摄像机前,记录下这个温馨的镜头。要知道,这是我们一起长时间切磋、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她们正在对一个叫Dora的大眼睛女孩着迷,据考,这个动画片主角是从南美移民来的,所以说一半英语之外,还要再说一半西班牙语。

于是,两个女孩在玩的时候就像进了联合国,说中文话、唱英文儿歌、跟着Dora高声大喊西班牙语口号。放心,绝对记得住、分得清,因为经过持久战后,小脑袋里已经安装了若干个语言开关,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混乱,基本上能够做到你说什么语、她就回答什么语,要想全都翻译过来还比较难,做到简单复述还是可以的。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在我教中文班的时候,好多小朋友都是以前学过中文、背过唐诗的,但是到现在想要背一首完整的唐诗已经很不容易了,看见他们困难地回想“遥望瀑布挂前川”的前一句是什么,不明白“碰壁”是什么意思,不能确定“马马虎虎”是不是一句成语,还有想起曾经背过的那些优美的诗歌、散文时那一脸向往的神情,我的心里好疼。能说这种结果没有家长的任何责任吗?其实只要你们一起坚持,一定会“胜利”的。

又逢初春,冰雪渐融,和朋友在厨房里一起“研制开发”新菜肴,娇娇和汉娜坐在夕阳里,对着桌上盛开的扶桑花和鱼缸里的两条小金鱼,相易着各自家中所养金鱼的命运,无非是小红鱼饭吃多了、小黑鱼游回商店去了(还要再买一条,呜呜),可她们是用中文在说呀,在妈妈们听来真是比唱歌还好听呢。开饭了,中国菜加上韩国米,用日本海苔卷了些加拿大薰三文鱼片,让孩子们胃口大开。女儿撒娇地搂着我:“妈妈,我爱你。”我把怀里的小人搂得更紧一些:“是的,宝贝,我也爱你。”但愿十年、二十年后,女儿会像我一样,用中文记录这一刻的美好。

加拿大华人移民生活状况


这篇关于加拿大华人移民生活状况,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拿大华人移民生活状况

移民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总是意味着迁移和动荡,而要重新扎根一片生疏土地,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价。对中国大陆人而言,移民更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新生活曾是许多人的梦,如今人们的美梦成真,但人们也从梦中醒来。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国家

不可否认,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每年都从全球174个国家中评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加拿大已经连续6年名列第一。假如说加拿大是地球上那片最漂亮的国土,那么温哥华简直就可说是那片国土上最刺眼的明珠了。虽然整个都邑仅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在世人心目中,温哥华几乎成了天堂的代名词。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部边缘,背靠落基山脉,面临太平洋。加拿大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字显示,整个大温地区1991年的总人口为160万出头,1996年上升到183万多,5年增加了近23万人。按此增长速度估量,目前人口已突破200万,是仅次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加拿大第三大都邑。温哥华的地名取自一位名叫乔治·温哥华的人名,这位英国探险家于1792年率队乘船来到加拿大西部,于是这一带便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来命名。

温哥华也是个山水合一的都邑。大大小小的海湾廷伸进市区,甚至深入到群山之中。温哥华还是个布满鲜花树木的都邑。在那春季夏季的日子里,所有的街道都盛开着无数的奇花异草,整个都邑日夜布满了醉人的花香。即使是在阴雨菲菲的长冬,仍然到处是深绿或浅绿的万千松柏。一年四季,清新的空气中始终带着松木的清香,时不时就会见到黑松鼠在窗外的树间跳来跳去。

一对新加坡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夫妇,男的在新加坡有自己的公司和生意,女的在新加坡一家华人跨国公司里当高级秘书。新加坡被人形容为一个花园国家,其生态环境之好可想而知,而这对夫妇在新加坡的生活也十分优裕,按理说应当满足了。但两人来温哥华旅游之后,竟被这里的美丽环境深深打动,动了移民念头。为了慎重行事,男的先后来温哥华旅游了三次,反复考查,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新加坡,移民加拿大。

有“野心”的

加拿大确实很美,但并一定适合所有从中国大陆来的移民。我熟悉的一位顾老板,可能是最后悔的人之一。

据他和他的太太讲,为了移民温哥华,顾老板已经陆续投资了十几万加元,可是局面并没有打开。主要障碍是他不会讲英语,只能在华人圈里转。而华人圈子究竟太小,华人市场只是主流市场的1/5,所以他那10万条毛巾,至今也只推出去1/5。

事实已经证实,加拿大并不适合野心勃勃、布满活力的中国移民。笔者与一些加拿大本地公司的洋人总裁经理们交谈时,连这些土生土长的洋鬼子们都一致认为,温哥华实际上只是适合养老和享受生命的地方,可以把温哥华当做休息的家,但是这里不是生意场,甚至整个加拿大也不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只有美国,当然还有中国,才是能让人焕发出激情,布满生命活力的国家,因此要做生意,或是到中国,或是到美国。

移民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总是意味着迁移和动荡,而要重新扎根一片生疏土地,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价。对中国大陆人而言,移民更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新生活曾是许多人的梦,如今人们的美梦成真,但人们也从梦中醒来。

选择移民这一步,对中国大陆技术移民而言,是自愿而非强迫,是主动选择而非被逼无奈。假如你已经走出了这一步,你实在是无可抱怨,因为是你,在中国大陆事业有成之后,想拿一个加拿大的身份,以便将来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大显身手;是你,这些年来通过种种途径或努力,在大陆赚了大把的银子,想功成身退,到加拿大来享受人生;是你,想让老婆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尤其想让子女尽早受到西方教育,将来有个更好的前程;也是你,想到加拿大甚至美国来试试身手,学点洋招儿,希望自己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再上层楼。

可你不要搞错,要在加拿大重新扎根开花,再创灿烂辉煌,你可得有真本事。用海外华人的话讲,你要周身刀,张张利,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假如你仅仅是个银样蜡枪头,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对不起,移民加拿大对你可就是重上井冈山,重上上甘岭。假如你不从此经历类似于从母体剥离下来般的一场撕心裂肺的精神裂变,你不在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洗礼下洗心革面,你就很难融入社会,不用说主流社会,即使是华人社会,你都难以融入,你就很难走出中国城,你就永远是在外国土地上的中国大陆人。

我所了解的移民中介公司

大多数人来加是通过移民中介公司办理的手续。在加拿大成立一家移民公司并不难,与注册任何其它公司一样,在温哥华或多伦多注册一家个人或合伙性质的移民公司,注册费才30加元;注册一家股份制的移民公司也不过300多加元,请律师佐理则另当别论。

绝大多数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加拿大移民公司,都是最近三五年才注册成立的,其核心也不过一到两人,多数是“夫妻店”或“兄弟档”,这类移民公司总部或是设在多伦多,或是设在温哥华,总部的人员多的有几十个,少的仅有两三个。还有个别的跑单帮。

移民公司往往以洋人头像打广告招徕客户,实际上,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加拿大移民公司,除少数由香港和台湾做老板外,绝大部分公司的真正老板都是当年从中国大陆出国的留学生。

成立移民公司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回中国大陆登记注册分支机构。一个分支机构的总投资可多可少。租一间高档写字楼,每月租金一般在5000到10000元人民币;聘用三五位年轻能干的小姐,每人每月不超过两千元人民币,再加上购买办公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几万元,这样算来,充其量十万元就可设一个,因此有些移民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可成立十几家分支机构。

这类分支机构越多越好,“多一个办事处就是多一个印钞机,”有家移民公司老板这样说。分支机构负责人少数由总部派遣,这类人士没有几人有真正的加拿大国籍,都是办了“返加证”的新移民,在广告中的所谓“加籍”,用的是鱼目混珠的手法,反正没有人去追究。

在加拿大和中国都办好了执照后,移民公司的第三步就是在加拿大和中国大陆各地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杂志上大打广告。

在温哥华的《世界日报》或是其它几家中文大报上,连续做一个月的整版套红广告,费用不到6千加元,即不到4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大陆的任何一家报纸上做类似广告,类似费用则需按天计,而不是按月计。两地的广告费用相差悬殊。

移民公司在温哥华本地中文报纸打广告,主要是起到一种通知作用,即露露脸,让所有在本地的海外华人知道,本公司确已存在。因为本地华人中有许多人都在中国大陆有亲友,这些亲友在决定让本地移民公司代办手续前,往往都会与这里的亲朋好友们通通话,让他们帮助了解一下有无这家移民公司,以免上当受骗。

在中国大陆打广告才是移民公司的主要市场手段。广告在报纸杂志上出现的次数多少,面积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各移民公司之间的竞争。有移民公司负责人说,广告是在这一行里压倒其它竞争对手的最有用手段。能在广告上把对手压住,就等于在市场上把对手压住。

第四步,利用各家高档饭店与会议厅举办各类移民讲座。一次讲座,连租场地加其它费用,不超过两千元人民币,但是只要有参加讲座的人中有三五个人成为客户,那也就足以抵销成本。

经济候鸟盼飞回中国大陆

马斯洛夫曾把人的需求形容为金字塔形的7个台阶,从最底层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到层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每个正常的人,在第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必定会追求下一个,这就样永远不停地追求下去。

中国大陆移民来说在满足上述追求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据了解,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想回中国大陆进展,因为在世人眼里,中国大陆现在实际上已是巨大市场的代名词,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成大名或发大财,似乎还是中国更加布满机会。

有对已来加拿大十多年的北京夫妻,女方已是温哥华一家中学的教师,男方在温哥华的一家中文电视台当导演。用两人的话说,他们现在是“要什么有什么了”。然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两人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渴求,希望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如今两人正在与几个大陆影视圈的朋友们筹划,要拍一部反映在加拿大的中国大陆移民的系列电视片。

2000年10月底,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会同中科院,清华、北大和另外几家中国企业,特地组成一个招聘留学人才、引进技术项目的工作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招聘留学生回国内工作。在工作团于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举办的那次洽谈会上,领事馆人员当时仅预备了几十把椅子,但却来了一百多人,诺大的会场根本不够,许多人只好站在走廊里听,来者当中有大陆留学生,也有大陆技术移民。候鸟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大陆的经济气候,一直在等待着可以有飞回中国大陆发挥自己聪慧才智的机会。

加拿大华人移民的生活纪实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加拿大华人移民的生活纪实》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日周末,午睡渐醒,忽听旁边有个稚气的声音,在轻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原来是早已醒来的女儿娇娇,自己翻看幼儿唐诗,正在很努力地用刚学会的汉语拼音“翻译”那些汉字。看她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实在是忍俊不禁了,三岁半的小丫头,你知道什么是人闲桂花落啊?那可是妈妈追求了很久的境地,竟被你一语道破。

在刚刚确定有一个小生命扎根在我的身体里时,我和老公就约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决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不会说中文,虽然她是这个家庭里第一个加拿大公民,但我们绝对有信心把她改造成一个“不忘本”的中国人。根据不完全统计,除中文外,老公会三种外语(英语、日语、德语),我也会三种外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有着不得不学的“惨痛经历”)。不要被表面现象蒙住啊,我们只注重广度,没有太注重深度。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所以一定要从小抓起,占据时间上风。

其实,女儿娇娇的胎教是稀里糊涂地进行的,因为邻居有个一岁左右呀呀学语的小可儿,我天天没事就跟她聊天、认字、唱儿歌,至于她家录音机里的儿歌是否听到我女儿的耳朵里,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实习到一些教育幼儿的方法却是事实。等娇娇出世后,我哄她睡觉时唱《催眠曲》《小燕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月模糊鸟模糊》,奶奶则从《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唱到电视剧《年轮》的主题歌(具体名称不详),轮到爸爸了,只见他清了清嗓子,阴阳顿挫地来了一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女儿无辜地和他对视着,皱起了小眉头,估量是没听懂,害得这两个月大的孩子感觉很郁闷。在娇娇五、六个月大,开始对自己的手脚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点着她的小手指和小脚豆儿,大声教她数数。于是,大概是她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沙发上那个小人儿出语惊人,她指着墙上的挂钟:“一、二、三……”数到十的时候卡住了,我和老公对视了一下,看来十以外的数掌握起来还有点难度。老公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试探性地说“窗前”,她迟疑了一下,接着说“明月光”,我和老公再次惊讶,再试着说“疑是”,她不知道从小脑袋的哪个角落把下句搜了出来--“地上霜”,就这样,爷俩把一首唐诗给串完了。我们一起击掌,试验成功了!

16个月大的娇娇,第一次被送进幼儿园,那时她才开始真正接触英语环境。几周后,大致上学会了“morning , bye, more, pee……”等必用词。后来爷爷奶奶来加拿大短住,小丫头成为搞了一辈子教育事业的爷爷的高徒。偶然的机会,我得到很多包装盒上拆下来的小圆纸壳,爷爷信手在上面写了汉字,主要是针对她已经知道意思的词,比如“虾、肉、鱼、鸟、花、雨、太、阳、上、下、人、大、手”等,后来则根据“学生”的要求,写“爸、妈、爷、奶、姐、哥、娇”等。再后来,爷爷发现学生似乎不是很认真嘛,教她认字,她只是看一眼、重复一遍就走掉了,连忙把她叫回来考一遍,惊奇,100分耶,竟然都答对了。就这样,平均天天学两个生字,隔一段时间复习一遍,小娇娇有事没事地就被叫过来玩认字游戏。大概学了一百多个字之后,我发现这个小家伙有点马虎。她会把“白”和“日”、“大”和“太”、“奶”和“妈”之类长得很像的字弄混,而且同音字一定要组词才可以记得住,比如山羊的“羊”和太阳的“阳”。由于她日常能接触到的词汇量有限,从国内买来的字卡上面的字很难解释,对她来说过于抽象,于是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开始重点帮她分析字的结构和特点,以免混淆。

在爷爷、奶奶回国以后,我们想保持惯性,继续教她学生字,发现有点难度,一是两个全职工带孩子时间的确不够用,二是小家伙的注重力已经被幼儿园的英文儿歌吸引过去了。改变战略,天天做饭的时候给她放中文儿歌,吃过晚饭看中文动画片,睡觉前讲中文故事。从国内选购了一套幼儿丛书,基本上除了喜闻乐见的传统童话,如“小马过河”、“龟兔赛跑”、“狼外婆”等,就是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还有一部分儿童故事,如“黑猫警长”、“聪慧的一休”等。每本书都是彩色插图,配上简短的内容,每个字都有拼音,这样使用时间会长一些。比如从一岁半开始给她讲这些故事,翻来覆去地说,两岁半的时候,就谦虚地请她给我们讲故事,证实基本上已经背下来了。在这套书还没有完全被翻烂之前赶快收起来,等她四岁左右再拿出来,让她自己用拼音去读书(不是背书),等她再大一些学会写字以后,还可以再继续参考(那是下一步试验计划,目前尚未经过验证能否成功)。

我们有一个方便条件,就是三个人天天上班、下班可以开一辆车,所以路上有15分钟或者者30分钟时间,汽车被用来做临时移动课堂。如果我们不是太疲倦的话,就会教她唱儿歌、说歌谣、背唐诗、认拼音。当然,前提是我们得先把这些学会(难度有点大哦)。在她看碟片的时候,明显能够感受到她对哪首歌感兴趣,而且她也会主动提出来要学哪一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我要充当录音机的角色,一遍一遍重复,娇娇则看着我的口型模仿发音,几遍下来,她就“自唱自乐”了。最搞笑的是我们在车里曾经放过一张黑鸭子组合翻唱的经典老歌,娇娇听了一遍后,明确点唱了《草原牧歌》和《踏浪》,不得不承认,是活泼的旋律和简单上口的歌词吸引了她。当她大声唱给我的留学生朋友听的时候,对方一头雾水:“这首歌似乎很老耶,我都没有听过。”这算什么呀,还有更绝的,带她去参加去年的枫华之友中秋晚会,彩排的时候,参加诗朗诵的小妮妮还没有到,小禹老师就领着小娇娇上台走场。没想到上去容易下来难,女儿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大舞台,好说歹说才肯答应我到台下去当评委。尽管在三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评委同志睡着了一个小时,但还是告诉我全场演出中她最喜欢的是男声四重唱《半个月亮爬上来》,从那天晚上之后的一个月内,我们家除了王洛宾的专辑之外,基本上没机会听别人的歌。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演唱者之一胡月冰一出现,就被娇娇冠予“唱月亮歌的叔叔”,然后就“咿呀呀、咿呀呀”地唱个没完。

娇娇在一岁的时候曾经回过一次中国,两岁时有一天问我:“妈妈,我是去过中国吗?”见我点头,又问“我是坐大飞机去的吗?中国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舅舅、妞妞姐姐、亮亮哥哥……” 奇怪啊,她竟然会记得,我只是在回加拿大之后给她看过影集的全家福,过年过节通电话的时候,她鹦鹉学舌样地逐个拜个年而已,不知道这些信息都是什么时候储存的。还有一次更有意思,今年曼大春节晚会准备期间,我领她去学生会办公室等待彩排,她玩着玩着忽然问我:“妈妈,我们是在中国吗?”见我不解,她一指墙上的五星红旗:“那是中国国旗,对吗?”我一把搂住她,心里好高兴,虽然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告诉她的了,但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在她小小的心田里,中国,已经是重量十足的一大块了,为了保卫这块胜利果实,看来一定要再接再励才行。

相信每个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都会有很多趣事,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记录下来,肯定比相声、小品更精彩,尤其是在海外的孩子,他们有可能接触到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但脑海里并没有相应中文词的库存,对不上号的情况下会混着说,就更好玩了。娇娇看见爸爸在沙发上睡着了,想叫他起来,拉着爸爸的手义正词严地喊:“起沙发。”闹得爸爸稀里糊涂,我在一旁哈哈大笑,当然了,能起“床”就能起“沙发”呀,这叫举一反三。作为报复,当老公听到了娇娇自言自语:“我在卫生间里看见一头妈妈”的时候,差点没笑岔气儿。说了这么多,您别误会,我绝没有想自己的女儿是个天才或者神童什么的,她只是一个智力进展正常的小孩而已,她的任性和小时候的口齿不清是周围很多朋友都见识过的。我和老公间或也会急躁或不耐烦,女儿也是领教过的,有时候那也是“相当”严厉。在试验取得初步胜利后,在此作一个阶段性总结,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能做到的您也一定能。我清楚地记得《窗边的小豆豆》(奉劝每位父母都读一读)里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关键看你怎么去熟悉和培养。

我和老公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去扶植这个小树长大,其实和娇娇在一起的每一天,对我们来说也是全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一起成长。由于生活、工作、学习、身体等多方面的压力,我有时候没能够完全尽到做母亲的责任,但是我知道自己心安理得,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努力过才不会后悔,相信女儿也不会怪我的。

如果您有一个和娇娇年龄相仿的孩子,并且也想让她保存中国文化的话,也许我还有几点建议可以供您参考。首先可以利用一切对话时间,尽量和她讲中文,万一不明白,再用英文解释一下,千万别怕麻烦,一千遍一万遍地重申—–在家一定要讲中文。间或地,老公也会开玩笑地和娇娇讲两句英文,没想到被义正严词地拒绝:“妈妈说了,在家里要讲中文。”看来的我的堡垒还是蛮牢固的。其次找一些同龄的讲中文的小朋友,周末一起玩,不仅小孩子能互相分享玩具,家长还可以相易中文课外读物及“教学心得”。娇娇有一个好朋友汉娜,基本上从开始学说话就在一起,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每个周末都能看到她们的进步。当我和汉娜的妈妈看见两个小家伙互相用中文给对方讲故事的时候,沉默片刻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冲到摄像机前,记录下这个温馨的镜头。要知道,这是我们一起长时间切磋、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她们正在对一个叫Dora的大眼睛女孩着迷,据考,这个动画片主角是从南美移民来的,所以说一半英语之外,还要再说一半西班牙语。

于是,两个女孩在玩的时候就像进了联合国,说中文话、唱英文儿歌、跟着Dora高声大喊西班牙语口号。放心,绝对记得住、分得清,因为经过持久战后,小脑袋里已经安装了若干个语言开关,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混乱,基本上能够做到你说什么语、她就回答什么语,要想全都翻译过来还比较难,做到简单复述还是可以的。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在我教中文班的时候,好多小朋友都是以前学过中文、背过唐诗的,但是到现在想要背一首完整的唐诗已经很不容易了,看见他们困难地回想“遥望瀑布挂前川”的前一句是什么,不明白“碰壁”是什么意思,不能确定“马马虎虎”是不是一句成语,还有想起曾经背过的那些优美的诗歌、散文时那一脸向往的神情,我的心里好疼。能说这种结果没有家长的任何责任吗?其实只要你们一起坚持,一定会“胜利”的。

又逢初春,冰雪渐融,和朋友在厨房里一起“研制开发”新菜肴,娇娇和汉娜坐在夕阳里,对着桌上盛开的扶桑花和鱼缸里的两条小金鱼,相易着各自家中所养金鱼的命运,无非是小红鱼饭吃多了、小黑鱼游回商店去了(还要再买一条,呜呜),可她们是用中文在说呀,在妈妈们听来真是比唱歌还好听呢。开饭了,中国菜加上韩国米,用日本海苔卷了些加拿大薰三文鱼片,让孩子们胃口大开。女儿撒娇地搂着我:“妈妈,我爱你。”我把怀里的小人搂得更紧一些:“是的,宝贝,我也爱你。”但愿十年、二十年后,女儿会像我一样,用中文记录这一刻的美好。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