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裔俄罗斯人:70年前被苏联流放 无法移民德国

2020-11-04
蓝卡移民德国经验 移民德国条件 移民德国什么条件

蓝卡移民德国经验。

70年前,苏联将数十万德裔人士集体流放到遥远的中亚加盟共和国。如今,随着德裔社区日益萎缩,因各种原因滞留当地的德国移民后代深陷失落和迷茫。

不会德语的“德国人”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每到星期天,都会有大约30人聚集在福音派路德教会祈祷。这座教堂过去经常人满为患,现在到处都是空位。牧师虽然来自德国,在过去10年里一直用俄语主持礼拜。做礼拜的教友中不少有德国血统,会说德语的人却寥寥无几。

位于同一座城市的德语培训中心是德国政府资助成立的歌德学院的合作伙伴。目前,有约250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各地的德裔人士到此学习。“他们学习德语的目的不再是准备回到故土,只是不想忘却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中心主任艾拿古尔·阿塔卡伊娃说。

金里奇·辛德勒就是其中一员,虽然讲不了几句连贯的德国话,仍渴望保持自己的文化渊源。身为俄罗斯人和德国人的混血儿,他于日前接受美国《大西洋月刊》采访,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时屡屡提到“meinemutter(我母亲)”。13年前,德国政府准许漂泊在外的德裔人士认祖归宗。然而,辛德勒与同为俄德混血的妻子,因未能通过政府的口语考试而被裁定不符合移民资格。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凡是还留在这里的,大都是被拒签的”。因苏德战争惨遭流放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圣彼得堡“欢迎欧洲人定居”政策的感召下,很多德国人移民到沙皇俄国。不过,这些德裔俄罗斯人仍保留着自己祖国的语言和宗教传统。

1941年,这些文化传统竟然成了他们被苏联当局怀疑和迫害的“证据”。自希特勒发起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半年之内,数十万德裔俄罗斯人相继遭到围捕,并被流放到中亚的几个加盟共和国。抵达流放地后,壮劳力被送入“劳改集中营”,造成数千人死亡。

苏联解体后,重归统一的德国欢迎海外侨民回归,侨居吉尔吉斯斯坦的德国人有了决定去留的权利。据统计,1989年,该国还有超过10万德裔居民,到2009年只剩9500人。

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比什凯克的“吉尔吉斯德国之家”为德裔人士及其亲属提供语言培训,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漂泊在外的德裔侨民返回故乡要满足两个条件:护照上必须明确填写是德国人;必须通过德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每半年一次的考试,考试内容为基础德语及德国文化。2005年以后,移民的子女及配偶也必须通过语言考试。

近两年,参加考试的人数大不如前。德国驻比什凯克大使馆语言测试署的雇员叶莲娜·斯洛维奇克透露,明年的考试只有16人报名参加。来年,语言测试署就可能关闭。

滞留者的辛酸无处诉说

那些依旧滞留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德裔人士,几乎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辛酸要倾诉。参加完周日的礼拜后,伊琳娜·克里格讲述了她的故事。克里格的父亲是德裔俄罗斯人,由于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失去了双亲,在孤儿院长大的他根本不会德语,没从父亲那里学过德语的伊琳娜自然也无法通过语言考试。虽然很感谢“吉尔吉斯德国之家”,移民申请被拒绝仍然让她难过。“这么多人都被接收,我的申请则被拒之门外实在没道理。”

常来做礼拜的瓦伦蒂娜·穆西纳是名健壮的中年女性,有着一双亚洲人的眼睛。她能讲流利的德语,移民未果显然另有原因。原来,瓦伦蒂娜的母亲是德国人,遭流放前住在敖德萨,父亲是哈萨克人。苏联时期,她的母亲因德国血统常常被称为“法西斯”,为了不让女儿受辱,父母特意在她户口证明的“种族”一栏填写了哈萨克族。多年之后,这个选择却成了瓦伦蒂娜回乡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

今年秋天,“吉尔吉斯德国之家”举行了名为“悲痛和记忆”的聚会,以纪念德裔俄罗斯人遭流放70周年。许多与会者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前来,聚集在院子里的铁碑周围追忆往昔。然而又有谁能知道,80周年纪念日的那天,这里的德裔社区是否还存在呢?

小编推荐

4000年前印度移民定居澳洲


一项遗传学研究显示,4000多年前从印度来的移民在澳洲大陆定居下来。这一发现推翻了以下观点:该大陆自从大约5万到4.5万年前第一次被殖民开始,就一直保持与世隔绝的状态,直到欧洲人在十八世纪发现澳洲,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

DNA证据暗示,印度移民并不是通过步行完成的,事实上他们是乘船来到这里的。澳洲首次殖民地化,是由通过长途步行走出非洲的人类完成的。科学家认为,人类离开非洲后,经由阿拉伯海岸、穿越印度、抵达印尼和新几内亚岛,并最终穿越一个远古大陆桥,来到澳洲。根据“普遍的看法”,他们抵达这里后,与澳洲的土著居民和其他世界没有任何接触。然而现在的DNA证据显示,大约4230年前出现第二次人类定居潮,这种情况发生在欧洲人第一次踏足这里很久以前。

欧洲人1606年从一艘船上远远看到澳洲后,第一次来到这里。在海军上校詹姆斯-库克1770年抵达该地,宣称它属于英国以前,还有另外53艘船只踏足此地。

对现在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领地的土著居民的DNA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他们多达11%的遗传基因与印度人一样。与此同时,亚洲其他地区并未发现他们的DNA,这一事实表明他们是直接穿越印度洋,而不是通过步行来到澳洲的。有趣的是,考古学记录里显示,澳洲野狗在大约相同时期来到澳洲,这说明它们有可能是由这些印度移民用船运来的。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伊莉娜-普嘉鹤博士称,国际科研组认为,土著人口是在141代前拥有印度人的DNA的。假设每一代平均是30年,那么遗传学家就能断定印度人口是在大约4230年前来到澳洲的。她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年代也与澳洲考古学记录里的很多变化相符,这包括庄稼处理、石质工具技术(细石器第一次出现)和化石记录里澳洲野狗最初样子的突变。由于我们发现在大约相同时期有印度人的基因融入澳洲,因此这些变化很有可能与这次迁徙有关。”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马克-斯通金说:“澳洲被认为是人类离开非洲后,最早移民选择定居的一个地方,但是此后这里似乎就与世隔绝了。”这项研究对344个人的DNA进行分析,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这些样本是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亚、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北领地的人那里采集的。

俄罗斯年轻美女热衷外嫁移民


江山美人从来都是男性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但对于俄罗斯的男人来说确有点不幸,因为美丽的俄罗斯女人纷纷想嫁给外国人,并且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

跨国婚姻,尤其是俄罗斯妇女远嫁国外早已成为一股汹涌的潮流

幸福难道只在国外?

跨国婚姻,尤其是俄罗斯妇女远嫁国外早已成为一股汹涌的潮流。这一现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婚姻移民潮愈演愈烈,主力军是年轻的俄罗斯妇女:30岁以下的妇女占60%,平均年龄为28岁。据美国司法部统计,最近12年来,领取新娘签证到美国的俄罗斯妇女有7.5万人。有人甚至专门写了本名为《如何嫁给外国人———101条建议》的书,在网上广为流传。外嫁妇女中高学历者占相当比例,一半多的妇女受过高等教育,这在世界移民中也名列前茅。

调查显示,俄妇女最愿意嫁给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

调查显示,俄妇女最愿意嫁给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这些国家的男人也非常愿意娶俄罗斯姑娘为妻,理由是她们文化水平高,年轻漂亮,吃苦耐劳。20世纪末,俄妇女外嫁移民逐渐制度化,不少俄罗斯人靠经营国际婚介机构发了大财,这些婚介机构主要面向女性。

俄女性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因特网寻找外国伴侣

俄女性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因特网寻找外国伴侣:2005年4月一个月内,就有6000名妇女登陆圣彼得堡市一家跨国婚介网站,短短几天内,一名美国男子的征婚启事就得到500名妇女回信应征。俄一位婚姻问题专家说,许多女性不管男方的家境好坏,执意嫁给外国人,好像只有在国外才能找到幸福。

俄女性不满意本国男士

俄女性不满意本国男士

随着俄社会的变迁,多数俄妇女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择偶条件是:首先是社会地位高的男人,其次是普通人,但他必须是一个好当家的,最好有手艺,能让女方丰衣足食。女方通过婚姻希望获得安全感和家庭的稳定。

多数妇女都希望嫁给“大款”

多数妇女都希望嫁给“大款”,受这种想法的驱使,不少俄妇女希望嫁到外国去,认为嫁到国外,就一步迈进了“天堂”。

俄妇女为什么不愿意嫁给本国男人呢?今年25岁的叶莲娜嫁到了瑞士,她在写给《共青团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说:“和许多俄罗斯妇女一样,我也曾渴望在自己的国家找到一位终身伴侣。但遗憾的是,在俄罗斯,男人对女人总是那么傲慢、自私,损害我们的尊严。许多嫁给外国人的俄妇女是为了寻求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重新成为女人,相夫教子,而不是找一个靠老婆生活的男人。在俄罗斯,一个不酗酒的男人就已经是‘天使’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俄罗斯男人都这样。”

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专家认为,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俄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经济、社会、人口问题;俄罗斯的民族和文化特性;西欧国家的人口问题;西欧部分男性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及社会的开放度等。

非裔美国移民在苏联的岁月


基于信仰、利益乃至冒险精神,曾有数百名非裔美国人投效苏联,被后者奉为座上宾;世易时移,这个移民群体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间寻找自身定位的过程,俨然美俄关系复杂性的注脚。

自从乌克兰危机一发而不可收,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便好似数九寒天的气温,一路跌向冰点。不过,一群在二战前远赴苏联的非裔美国人及其后代却用亲身经历证明,无论彼此的隔阂乃至敌意有多深,这两个大国间的民间往来始终不曾中断。尽管一度被苏联奉为座上宾,而又甚少被美国所关注,当这个被忘却的群体重回聚光灯下,他们的双重身份依旧鲜明。

家门内外,双重人生

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伊米莉亚·泰恩-门萨在公共场合看上去和其他苏联孩子没有两样。她阅读文学大师亚历山大·普希金的经典,聆听彼得·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并且发自内心地相信,苏联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人间天国,男女老少的生活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幸福。

然而,家中的大门关闭后,伊米莉亚的私人世界里,却有着普通苏联人无法想象的元素——爵士乐、感恩节和黑人民谣,每逢节日,即兴准备的黑人传统食品都会取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罗宋汤。事实上,伊米莉亚身上流淌着非裔美国人的血液,70多年前,她的父亲乔治曾居住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但此后便挥别祖国,投入了社会主义苏联的怀抱。

十月革命之后的20多年间,苏联曾经接纳了数百名非裔美国人。其中一小部分追随信仰而来,更多的是好奇的冒险家,还有些像老乔治这样,对这个国家其实一无所知。

如今,73岁高龄的伊米莉亚坐在莫斯科的公寓中,望着父母的黑白合影与孙辈们的彩色照片,任思绪跨越时空。“每当有人从美国到苏联来,父亲都会嘱咐他们,‘千万记着给我带些唱片’”她说。“他不仅喜欢‘爵士乐第一夫人’艾拉·菲兹杰拉德、著名作曲家‘公爵’艾灵顿和男低音歌手保罗·罗伯逊,还痴迷于古典音乐、歌剧和芭蕾。”

相比父亲,伊米莉亚无疑更加幸福。从大学教师的岗位退休后,她过起候鸟式生活,夏季在俄罗斯度过,冬天则回美国居住。粗略的统计显示,在今日俄罗斯,像她这样的非裔美国人后代还有四五十名;如果扩大到整个前苏联地区,这个数字可能在100人到200人之间。

莫斯科执政者的座上宾

在历史研究者看来,非裔美国人在俄罗斯(苏联)的经历,俨然两国关系复杂性的一个生动注脚。目前,身在纽约的俄罗斯导演德米科夫斯基正在拍摄纪录片《俄罗斯黑人:红色的经历》,首次将镜头对准这个此前鲜为人知的移民群体,以及他们后代的生存状态。

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恰逢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莫斯科的官员们遂向欧美各国广发“英雄帖”,希望借机招募本国急需的劳动能手和专业人员。结果,总共约有18000名美国公民响应号召,前往当时依然颇为神秘的苏联。

“这些人享受了10年的好时光。”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埃里森·布莱克利指出,多数美国移民都想寻求更好的生活,想方设法逃离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上的窘迫。至于其中的非裔美国人,普遍有着更强烈的动机——“寻找一个能够让自身摆脱种族偏见和歧视的新世界”。

据伊米莉亚回忆,父亲乔治不仅是运动健将,还拥有俄亥俄州威尔伯福斯大学的文凭。尽管在美国黑人中出类拔萃,毕业后的他只能找到餐馆清洁工这样的活计。“所以,父亲才会牢牢抓住移民苏联的机会。”1931年,乔治·泰恩加入美国共产党员奥利弗·戈尔登率领的11人队伍,登上了前往苏联的轮船。他的同伴中,不少人来自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职业涵盖工程师、教育工作者、艺人、记者和律师。苏联方面则对这些“黑皮肤同志”来者不拒,大方地为他们提供“红地毯”待遇,从丰厚的薪水、住房补贴到免费假期。

“他觉得苏联给他的待遇好过美国,他在这里过得很开心。”不过,伊米莉亚强调,父亲生前并未加入苏联共产党。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标兵

叶莲娜·汉嘉是奥利弗·戈尔登的孙女,今年52岁的她在莫斯科主持一档脱口秀节目。叶莲娜回忆称,每逢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和黑人权利运动领袖访问苏联,都会将戈尔登家作为第一站,“非裔美国人、劳苦大众和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是宾主双方永恒的谈话主题。

叶莲娜在红场附近拥有一套奢华的公寓,还有专职司机。工作之余,她热衷于环游世界,凭个人魅力赢得众多粉丝。在后苏联时代飞黄腾达的她表示,很难理解祖父和“革命同志”们的所思所想,认为他们的对话“非常古怪”。“换做是我,我会想,‘当我们永远不会回到芝加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讨论芝加哥工薪阶层的境遇呢?’”她说。

当然,无论伊米莉亚还是叶莲娜,几乎所有非裔美国人的后代都承认,自己的家族习惯了苏联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后,获得了“绝对积极”的体验。换个角度看,他们的确为后者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贡献:为战胜物资匮乏,让各种产品物尽其用,还开发出耕种成本更加低廉的农作物品种,为苏联的经济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

拿乔治·泰恩来说,与家禽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成了苏联家喻户晓的农技专家;奥利弗·戈尔登在从事政治活动以外,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种植业;像蓝调音乐和爵士乐这种美国流行文化的宠儿能在俄罗斯扎根,据说也有非裔美国人的功劳。

“美国移民的影响力与其人数不成比例。他们相信苏联能够建立真正的民主社会,后者则将他们塑造为标兵,”埃里森·布莱克利说,“他们在公众心目中极具知名度。”

然而世易时移,随着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发动“大清洗”,公众的怀疑开始令有外国血统的苏联公民感受到政治的寒意,无法取得公民身份者,更有不少被迫离开了苏联。据叶莲娜说,因为外出办事,她的祖父曾侥幸逃脱军警的抓捕;几天后,老戈尔登战战兢兢地去自首,却被拒之门外——原来,他所在地区的“逮捕配额”已经用光了。

美苏冷战时期,留在“铁幕”彼端的非裔美国人并未受到太多冲击。倒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数以千计的非洲留学生来到苏联,苏联社会对待黑人的态度有所转变。

尽管母亲是俄罗斯籍乌克兰人,伊米莉亚坦言,长大成人后,她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我不太敢去公共场合,”这位浅褐色皮肤、留着非洲式短发的七旬老者说。“周围的人总是凝视我们——只是出于好奇,他们不会对我发脾气,也不像现在这样咄咄逼人。”

真正令她伤感的是,与祖辈经历过的时代相比,今日俄罗斯对黑人的接受度反而有所倒退。退休后,伊米莉亚开办了一家叫做“墨提斯”(意为混血儿)的非营利组织,主要为非裔移民提供服务,而大多数客户的父辈都是从非洲来到俄罗斯的。“这些新移民想找到做俄罗斯人的感觉,但公众根本不承认他们是同胞,常有人辱骂道‘滚回非洲去!’”

听着宗教福音歌曲长大的叶莲娜·汉嘉则要乐观得多。她相信,在苏联和俄罗斯所遭遇的一切障碍,都与自己的美国背景而非种族有关。“我觉得,在俄罗斯做一名黑人非常舒服,”叶莲娜说。和多数非裔美国人一样,她的伴侣是莫斯科当地人,并育有一个12岁的女儿。

即便如此,上世纪90年代,叶莲娜还是起了“寻根”的冲动,与纽约和密西西比的亲戚取得联系,并将自己的家族故事创作成书。“在美国时,我觉得自己是非裔美国人,我去黑人教堂,吃黑人传统食品,欣赏黑人音乐……我喜欢能把有色人种团结在一起的任何东西。”叶莲娜感叹道,“而回到莫斯科,我又觉得自己瞬间变回了地道的俄罗斯人。”

移民俄罗斯的条件有哪些?政策解读


俄罗斯对解决外来移民问题非常重视。根据去年9月公布的联合国报告,俄罗斯境内外来移民人数在全球位居第二。据联合国统计,2013年俄罗斯境内居住有1100万名移民。而美国外来移民人数为4580万人。那么这么热门的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怎么样呢?移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一、申请俄罗斯移民的条件:

1、俄罗斯公民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2、俄罗斯公民的三代旁系亲属;

3、外国技术人员及特殊人才,可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者。

二、俄罗斯移民的政策解读:

1、以停留时间为标准,明确了外国移民的不同种类。根据俄罗斯移民政策,将来俄外国移民按照停留时间长短划分为临时停留、短期居住、长期居住和非法停留四类。

“临时停留”者指持有签证或免签进入俄境内、已获得俄移民卡但无居留证或临时居留许可、在俄停留三个月(因特殊原因可延长至一年)的外国人。

“短期居住”者指已获得短期居住证,在俄境内停留不超过三年的外国人。

“长期居住”者指获得长期居住证,在俄罗斯境内停留不超过五年的外国人。

“非法停留”者指没有停留许可证或居住许可证的外国人。

2、引进外国劳工配额制度,首次对独联体国家公民来俄务工实施配额制度。

在保障国内就业环境的前提下减少额度,有效吸引外来劳动力。外国劳工配额制指由俄政府审批各联邦主体的外国劳工引进申请额度,各地区劳务指标具体分配方案将由俄卫生和社会发展部、经济发展和贸易部与内务部联合制定。

企业和私营部门雇佣外国劳工前必须获得劳动部门的配额许可,在税务部门进行登记,同时有义务为外国劳工缴纳劳动税和移民税。在配额审批上政府优先考虑俄经济的劳动力短缺领域,如建筑业、农业等领域。

3、加大对雇佣非法劳工的企业主和违反移民法规的外国劳工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移民。

据俄内务部和移民局数据,截至2006年,俄国内来自独联体国家移民共1 200万,其中700万为非法移民,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

按照新法律规定,对于违反移民登记规定的外国公民,将处以2 000—5 000卢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将移交法院判决并予以遣返。

非法滞留俄境内的外国公民将被限期离境并在一定年限内被禁止再次入境,对于在俄境内因违反移民法规被处罚超过两次以上的外国公民将拒发签证和居住手续,对于非法雇佣外国移民的企业主最高可处以80万卢布的罚款。

俄罗斯正在制定中学汉语教师培养计划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5100计划”成员高校的专家表示,俄罗斯中学汉语教师供不应求,但各大高校至今还未制定出针对这一岗位的统一的教师培养计划和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对此,俄罗斯国立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学院院长称,“很快,将有至少45个培养中学汉语教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面世”。

俄罗斯国立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学院院长马斯洛夫说:“目前,包括高等经济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俄罗斯高校,正在制定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系列教科书,筹备在位于深圳的中俄联合大学,开设中学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很快,将有至少45个培养中学汉语教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面世。”

除培养教师外,各高校还面临制定中学汉语课程标准的艰巨任务,这一标准会与现有的中学外语教学标准有所不同。

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国际传媒和语言学院的语言学和翻译学教研组组长霍穆托娃认为:“当然,这一标准将与中学现有的欧洲语言课程标准不同。由于汉字的书写及发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标准会所有降低。”

目前,教学大纲的制定者也处在两难境地。一方面,大纲内容必须符合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以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为方针。

图1

俄罗斯萨马拉大学中国中心主任穆斯塔法耶娃说:“我认为,通过HSK考试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尤其是,现在,多数具有中文知识的专家,都学习过中国的汉语教材,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也经历过HSK测试。”

2018年11月,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监督局副局长安佐尔·穆扎耶夫表示,2019年,数百名俄罗斯中学生将首次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汉语科目考试。

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同时是中学生毕业考试和高考,目前包括14个科目。迄今为止,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外语科目包括四种语言: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俄罗斯人数量大幅增长。1997年,学习汉语的俄罗斯人约为5000人;2007年,人数为1.7万人;2017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5.6万人。按照统计数据,39%汉语学习者在大学学习。此外,31%学生在中小学学习,25%的人在语言学习班学习,还有5%的人在中国孔子学院学习。

中国版图里的俄罗斯村 耕地打渔为生


宏疆村是中国东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村里人大多靠耕地、打渔或养猪为生,2010年一个小伙子因勤劳致富当选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十佳青年”,被当地人视为值得敲锣打鼓庆贺的大事情。然而,在这个只有165户人家的小地方,包括村党支部书记在内,大部分村民都有着深蓝色的眼睛、高耸的鼻梁和浓密的络腮胡,这和一河之隔的俄罗斯人非常相像。

他们的祖辈就是俄罗斯人。从上世纪20年代起,苏维埃政权的一系列举措引发了一场难民潮,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更是令很多家庭流离失所,数以万计的苏联人只有越过黑龙江才能继续他们的生活。

一个叫葛金丽娜的贵族女人就把1岁多的孩子兜在裙子里,小心翼翼地走过冰封的江面,来到这个陌生的小山村。她嫁给了一个闯关东的山东人,并为儿子改名徐维刚。“户籍证明”上,小男孩的苏联名被译成特维申果·伊万·安德烈耶维奇,“户类型”一栏写着“无国籍”。

如今,88岁的徐维刚是宏疆村里所剩无几的拥有“纯正”俄罗斯血统的人。虽然母语对他而言已经成为远去的记忆。偶尔,他会露出几颗被烟熏黄的牙,用一口浓重的东北话说:“那啥,我叫安德烈。”

但大部分时候,很多人对自己的外貌异常敏感,他们憎恨被称作“二毛子”,这被视为比“骂爹娘还严重”的侮辱。关于“是中国人还是俄国人”这种问题也被视为禁忌,他们习惯于把中国叫做“咱们”,把对岸的国家叫做“他们”。不少村民最大的愿望是让自己的儿子娶中国人,尽快了断自己俄罗斯民族的血统。

总之,没有人会以血统为荣,正如同没有人愿意提及“特务村”这样的字眼。

“文革”期间,村里所有的混血儿都挨了整,被造反派逼着承认是苏修特务,宏疆村也被称为“特务村”。一个叫张运山的村民,曾在抗战胜利后迎接入境苏联红军,因此被打为“苏修特务集团”的头头,造反派说他家藏了坦克,打到他跳井自杀。其余的成年混血村民因为长相被关在牛马棚里,用木板隔开,“像牲口一样”互相不许讲话。

“我跟我妈说,你上这边来给我们找个爹,生了我们这一帮,你瞅瞅给我们整的啥样。”77岁的徐维义是葛金丽娜生下的7个混血儿之一。

建国初期的宏疆村最多时曾有21个苏联女人。她们不少人和葛金丽娜一样,都是贵族后裔。这些异国女子喜欢喝牛奶,烤列巴,会在胸口划十字祷告后再吃饭。每个周末,这些身材高挑的女人都会穿上蓬蓬裙,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口琴声悠扬。那时候,河对岸会邮过来瓜子和糖,她们的子女大多对此印象深刻。上世纪50年代末,国际政治上的风云突变影响着一江之隔的两个国家,边境一夜之间被封锁,在河对岸做生意、探亲的宏疆村人再也不能回到村里。

半个多世纪后,葛金丽娜和那些唱歌跳舞思念家乡的苏联老人都已经去世,并葬在了宏疆村。两岸的生活却早就热闹了起来,每月有大量的俄罗斯人要往返中国多次,带回廉价的牛仔裤、衬衫以及名为“阿迪多斯”的山寨运动鞋,他们甚至愿意坐上每小时一班的公共汽车到中国理发,为孩子购买玩具。

曾经的“特务村”宏疆村也获得新生,并被黑龙江省命名为省级“俄罗斯民族村”。虽然在这里,已经再也找不到一个会说俄语的人了。有些村民会用《喀秋莎》的调唱民歌,词却被改成了东北话。村民们叮嘱长着俄罗斯面孔的子女“一定要找个中国人”,在宏疆村的第四代混血儿里,最有出息的孩子考上了复旦大学,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并因为顺利入党而让父亲倍感荣耀。

“一次教训还不够?有我这个爹活着一天,他就甭寻思找什么外国女人、混血女人,门儿都没有。” 村民徐福胜经历过那场突如其来的运动,那时候他只有13岁。

总之,他丝毫不喜欢自己的灰蓝色眼睛和大到或许能塞进一枚硬币的鼻孔,也不愿意再去寻找河对岸的亲戚,“以前跟人家一点联系都没有,还是给你安上罪名了。伤老心了,离他们远点吧。”

偶尔喝高了的时候,他才会炫耀自己的贵族血统,并想起自己的奶奶,一个叫葛金丽娜的俄国女人。

相关链接:

中俄边境上的“混血村”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时间在徐维刚这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床上昏睡。有人专门来看他时,侄子们会把他从床上拖起来,帮他换件像样的衣服,戴上顶脏兮兮的军帽。每到这时,徐维刚会挺直腰板,对着闪光灯露出婴儿般惊喜的笑,湛蓝色的眼睛泛着异常的光。

“千万别问他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大侄子徐福胜警告,“谁问跟谁急。”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边境一带的几个屯子里,87岁的徐维刚是仅存的有纯正俄罗斯血统的人。但在中国生活80多年后,俄语对他而言显得陌生而遥远,大部分时间,他安静地叼着旱烟,偶尔开口,一口浓重东北的大茬子味。

“那啥,还认识我吗?我叫安德烈。”徐维刚咧嘴一笑,露出几颗被烟熏黄的牙。在一张2010年7月的“户籍证明”上,徐维刚的苏联名被译成特维申果·伊万·安德烈耶维奇,“户类型”一栏写着“无国籍”。这是目前唯一能证明徐维刚身份的东西。

“俄罗斯不承认他,中国也不承认他。”有村民咂嘴,“亏了是个傻人,啥都不在乎。”

“大清洗”和肃反运动

侄子们背后习惯管徐维刚叫“傻大爷”。

徐维刚生于1924年。此前的几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几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人取得了政权。1924年,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权。很快,一场“大清洗”开始了。

有公开的学术资料称,俄侨“第一浪潮”出现在上世纪20~30年代,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大批知识分子被迫逃亡西方和中国。

“我奶奶一家,是被列宁老爷子赶走的。”徐维刚的二侄子徐福海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奶奶葛金丽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全家都是军人。战争中,葛金丽娜的丈夫战死了。“大清洗”开始后,有着贵族身份的葛金丽娜把1岁多的徐维刚兜在裙子里,小心翼翼地从冰封的江面上走过,流落到毗邻的中国。

彼时,正赶上大批山东人闯关东至东三省。很快,葛金丽娜找了个姓徐的山东人,在江边的一个小屯子里安了家。“那个山东人,就是我们的爷爷。”徐福胜说。尽管已经是俄罗斯移民的第三代,徐福胜还是长了张酷似俄罗斯人的脸———蓝灰色的眼睛、络腮胡子,硕大的鼻孔里甚至能塞进一个一元钱的硬币。

更多的苏联人在上世纪30年代初来到中国。

早在沙俄统治时期,逊克县兵团村王金财的父亲就在对岸做生意。几年后,他跟一个苏联女人结了婚,住在离中俄边境90公里的地方。“大概到1930年的时候,苏联那边的空气呼吸着不那么自由了,各方面限制也比较多。”王金财说,那是斯大林时期,也是1934年苏联肃反运动前期。

为了保命,王金财的父亲赶着马爬犁,拉着妻子和大儿子跑回中国。

山东平度人苗平章在苏联做买卖时,娶了当地一个叫沃丽嘎的姑娘,几年后,生了四个儿子。苗平章的儿子苗中林说,他的家当时就住在江边的屯子,“中国人都喜欢在江边住,情况不妙就赶紧往回跑。苏联成立后,开始搞土地革命,搞入社,所有财产都得归公。大家一看吃亏啊,就拖家带口跑回来了。”到中国后,苗中林一家落户在了逊克县边疆村。

“当时情况基本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男人娶了苏联女人。”苗中林自己造了个词,“捡洋落”。

根据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博士梅利霍夫给出的数字,在中国,俄侨人数最多时达40万人。20世纪20年代有10万人返回苏联,另有10万人离开中国去往美国。而今,徐维刚所在的逊克县宏疆村,全村165户,混血的占75户,264个人。

回不去的家

苗中林记忆中的边疆村曾经是一个被笑声和歌声包围着的地方。

“以前屯子里有21个苏联老太太,中国话都说不利索。每个礼拜,老太太们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苗中林说,到后来,屯子里的中国人嫌烦,就搬到了绊子场一带,这才有了现在的逊克县城。

再多的欢声笑语也无法消除那些有关家和血统的记忆。宏疆村的村民回忆说,当年,村里的苏联老人想家了,就蹲在地里哭。夏天,江面上有苏联的船驶过时,一些女孩子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瞅着,气得直跺脚,埋怨母亲把她们带到了中国。

1933年3月,日军侵华关东军占领了逊克。此时对移居中国的俄侨而言,窄窄的黑龙江水俨然成了无法逾越的屏障。

日本警察队就驻在边疆村,除一名日本队长外,其余都是汉奸。“有人想往苏联跑,被抓住,给揍死了。”苗中林说,“最坏的就是那些‘二鬼子’(汉奸)。”

宏疆村村民袁广荣的姑姑16岁时逃回了苏联,那一年,日军正占领着东北。“当时家里逼婚,非让我姑姑嫁给一个姓董的混血老头。成亲前一天,我姑姑跑去苏联了。一起去的还有我爷爷的‘团圆媳妇’(童养媳),那女的成天被我爷爷揍,就也跟着跑了。”

上世纪90年代,袁广荣的姑姑到中国寻亲。袁广荣这才得知,姑姑刚到苏联,就被当地警方抓住,以为是对岸驻守的日军派去的特务。蹲了两年大狱后,被送到莫斯科。前来寻亲的姑姑也听说,她走之后,父亲发现自家闺女跑了,赶紧报告了警察局。结果,老人被日本警察当成苏联特务,活埋了。

边境的几个屯子里,苏联老太太们还在隔三差五地聚会,吃列巴,喝苏波汤,小声唱几句俄罗斯民歌。但再没人敢做回家的梦了,与其送死,倒不如在异国苟活。

“特务村”

“倒也得能让人活啊!文化大革命时,说我们是那啥来着?”稍显破败的土坯房里,徐福胜的大鼻子猛吸两下,“苏特!”

徐福胜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整个屯子里将近30户人,只有四户纯正的中国人,其他全成了“苏修特务”,宏疆村也一度成了“特务村”。那一年,徐福胜13岁。

没读过太多书的徐福胜到现在都不知道具体什么叫“苏修特务”,但他知道家里的大人成了特务,自己也跟着成了“特务崽子,别人拿你就不当玩意”。徐福胜端起碗,猛喝了几口酒,显然,他不愿意回忆那段日子。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交恶,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徐福胜等村民们对两国间的冲突一无所知,他们的日子过得乏善可陈———夏秋两季,播种收获;漫长的冬季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喝酒。

“大概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吧,就那么一下子,俺们就全成特务了。”宏疆村村民徐月娥记得,当时村里所有的混血人都挨了整,被造反派逼着承认是苏修特务。不听话的人就被带到大街上游行。“他们问我们电台在哪?我们哪知道啊?就只能编,说电台长得跟烧火的炉子一样。造反派又问,是怎么跟那头联系的?我们就继续编,说那头一划火柴,我们就看见了。你说隔着条江,谁能看得到啊?”

边疆村的苗中林记得,当时屯子里有个叫李荣贵的,母亲是俄罗斯人,“文革”前,李被打成“苏特”。批斗的时候,造反派在他的脖子上挂了个近100斤的驱动轮,后面的造反派踹一脚,驱动轮晃两晃,脖子上的血直往下淌。

袁广荣的二哥由于在抗日战争后,迎接过入境苏联红军,因此更是成了“特务头子”。造反派说他家藏了坦克,把房前房后挖了个遍,连个轮子都没看见。“我哥进去的时候穿件白布衫,出来的时候,白布衫成红的了。整个人被打得实在受不了,跳井了。人死了,还不许家属哭。”

后来有村民觉得可惜,“其实他再坚持三天,就平反了。”平反后,村里的人给死去的村民开了追悼会,算是有了个交代。

有宏疆村村民透露,“文革”时,宏疆村和上道干村原本是一个大队,“文革”结束后,宏疆的混血人不愿意跟中国人住在一起,坚决要分家,“那些混血人可厉害呢,把牛马全抢了过来,公社的人气得够呛。”

“我是中国人”

那些血肉模糊的陈年旧事就像长在心里,随着时日的流逝,反而更加疯狂地生长。

几十年后,当年13岁的徐福胜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有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娶了个中国媳妇,小儿子还没找对象。“有我这个爹活着一天,他就甭寻思找什么外国女人、混血女人,门儿都没有。”徐福胜重重地放下盛满酒的碗,再次瞪圆了灰蓝色的眼睛。

和宏疆村大多数混血人家一样,徐福胜兄弟几个一心想要断了自家俄罗斯民族的血统。他们的脑子里就一个信念:娶中国人,花多少钱也得娶。

1995年,徐福胜的弟弟徐福河幸运地娶了东北姑娘彭桂茹,生下了儿子徐然。已经是第四代移民了,徐然的相貌依然非常俄罗斯。但徐福胜坚信,只要一代一代地找纯种的中国人结婚生子,血统和容貌一定会变过来。

村民徐月娥也叮嘱长着一张俄罗斯面孔的女儿,“一定得嫁个中国人”。徐月娥认为,这是为下一代着想。“这几十年下来,总觉得会受歧视。就算家里两口子吵架,对方都会说,你个‘二毛子’如何如何。这话我们听够了,不想让后代再听了。”

徐福胜最听不得的就是别人指手画脚地管他们叫“二毛子”,“谁说这话给我听见了,我就冲上去问他,凭啥说我是‘二毛子’,我不服!我是中国人!”

就连平时的交谈中,徐福胜也习惯把中国叫做“咱们”,把对岸的俄罗斯叫做“他们”。“他们俄罗斯的事我也关注啊,日本外长今天到俄罗斯去了。”话题一转,徐福胜又说到中国,“还是咱中国好啊,把农业税都给我们免了,嘎嘎的好。我们哥几个以后少喝点儿酒,多活几年,得看看咱们国家以后是啥样的。”

偶尔喝高了的时候,徐福胜也忍不住炫耀自己的贵族血统,“我们家是个大家族,纯正的俄罗斯族,你看我们这长相,黄头发、蓝眼睛。屯子里有的混血是茨冈族,黑头发、黑眼珠,相当于俄罗斯的吉普赛人,是受歧视的。”

消逝的民俗

除了黄头发、蓝眼睛,徐福胜一家没有一点儿像俄罗斯人的地方。

“那啥,我给你唱个俄罗斯民歌。”徐福胜清了清嗓子,开唱起来,“四个萝卜剁吧剁吧,没有了花椒大料,倒点儿醋,酸不拉唧,你就喝了吧……”调是《喀秋莎》的调,词却被改成了东北话。

凭借酷似欧洲人的相貌,徐福胜被找去当了几年特型演员,如今,他引以为豪的就是走过不少地方,“我在天津待了22天,宁波16天,舟山14天,东阳待了7天,后来就上横店去了……”走在马路上,徐福胜常被当成新疆人,卖羊肉串的新疆人硬是往他手里塞羊肉串。上街买水果,两块钱一斤的苹果,小贩当他是老外,愣是跟他要15块钱一斤。徐福胜一说话,小贩懵了,怎么满口东北话。

如今在整个宏疆村,几乎找不到一个会说俄语的人。村里的“音乐家”袁广荣拉得一手漂亮的二胡曲《赛马》,抱起手风琴,却难以拉出一支完整的俄罗斯歌曲。

宏疆村村党支部书记袁新波说,尽管被黑龙江省命名为省级“俄罗斯民族村”,但村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俄罗斯的民俗。“只是在1991年,给一些俄罗斯混血的村民发了侨眷证,考学时能加点儿分。”

“入乡随俗嘛,当年跑去俄罗斯的中国人也都改成当地习惯了。”兵团村的王金财说。由于从小跟着母亲学俄语,1992年,王金财到俄罗斯当翻译,一待就是16年。“我在那边碰到过一个中俄混血人,他爷爷是清末过去的。这个人就知道自己姓张,祖籍在山东,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还有一个姓苏的人,就因为有中国血统,1937年时被警察局抓去,人家让他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当时,这个姓苏的根本不敢露自己会说中国话。”

王金财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他在俄罗斯当翻译时,在一个汽车修理厂门口碰到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夹着个公文包。得知王金财是中国人后,对方说,过去两国的争论都怨赫鲁晓夫。王金财客气地表示感谢,“现在想想,他能这么说,不容易啊。”

王金财爱吃酸牛奶和酸面包,但妻子做不来酸面包,只得作罢。“要说俄罗斯的生活习惯,也就剩这些了。”

天色由明到暗,老徐家的兄弟几个也从早喝到晚---早晨一大杯,中午两大杯,晚上两大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被打发着。屯子里一个叫张三的年轻人喝酒喝死了,说起张三,徐福河也会叼着烟叹息,但只要日子要过,酒就必须得喝。

边疆村的苗中林跟母亲学过唱苏联歌,跳苏联舞。抗美援朝的时候,他进了部队文工团,在朝鲜待了三年。如今80多岁了,苗中林还记得些舞步,兴起时,两只脚轻巧地挪着小碎步。“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会做些列巴花,现在断了,没人会做了,全都断了。”

屯子里的“中国人”和对岸的联系也断得差不多了。袁广军记得,那次寻亲之后,姑姑一家倒是又来过,他也带着家人去过三次俄罗斯,但人走茶凉,现在也没了联系。

以史为鉴丨美国100年前出台的移民禁令是怎样的?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一名联邦法官叫停其颇具争议的行政命令(禁穆令)的决定“荒唐离谱”。

许多美国人都对这项禁令十分愤怒。但事实上,阻挡寻找新机会的人们进入美国并非没有先例。在100年前的今天,美国通过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移民法规:1917 年《移民法案》(Immigration Act of 1917)。

这项法规通过增加税收、测试和彻底禁止等方式限制“不受欢迎”的移民,其中包括许多来自中东和亚洲的人。

观察家们表示,特朗普这项引起全美抗议和谴责的禁令与之出奇地相似,包括同样的目标人群以及以“极度严格的审批”形式出现的测试。

“在一定程度来说,这也可以看做是穿越了,”移民法规专家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表示,他同时也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的院长。

1917年《移民法案》究竟讲的什么?

这项《移民法案》列出了一长串禁止进入美国的人群,而定义却很模糊。

根据这项法案,目标人群包括“所有的傻子、低能儿、心神衰弱者、癫痫病人、精神病人……慢性酒精中毒者、贫民和职业乞丐,”以及患有结核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它禁止重罪犯、一夫多妻者、卖淫者及嫖客移民,并且与特朗普的禁令一致的是,它禁止那些“主张通过武力或暴力推翻美国政府或所有法律”的人进入美国,以及那些可能宣扬或教唆刺杀美国警察或官员的人也被禁止进入美国。

为了把这些人挡在门外,该法案提高了对大多数成年移民的税收。它还引入了读写能力测试,要求16岁以上的移民者证明其具有任何语言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

另外,这项法案还划定了所谓“亚洲禁区”,将这些地区的人们挡在门外,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东南亚以及太平洋诸岛国。

中国并不包括在内,但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规定拒绝办理中国人的移民签证,直到中国在1943年成为二战同盟国之后这一法案才被废除。

日本和菲律宾例外。前者于1907年就主动限制其国民移民美国。后者当时还是美国的殖民地。

谁支持这项法案,以及为何会这么做?

起草和通过这项移民法案的美国议员们认为它对国家的安全来说十分必要。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全面展开,每个人都关注着国家安全问题。

“当时国内充斥着焦虑、不安和沮丧的情绪,苏联也在慢慢形成,”《The Huddled Masses Myth:Immigration And Civil Rights》(抱团群体的传说:移民与民权)一书的作者约翰逊表示。

“红色恐慌( Red Scare)开始出现,还有政治紧张以及对移民潮的关注。”他说。

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历史文献办公室补充道:“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使国会得以通过这项立法。”

国内方面,约翰逊表示这项法案相当受欢迎。

“1917年,隔离政策和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盛行,所有亚洲人也被美国拒之门外”,他说道。

评论家们怎么看?

移民法案的通过也遇到了阻力。事实上,它遭到了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否决,但国会推翻了他的决定。

威尔逊认为这一法案违背了美国的价值观,并且将品质优良的人们挡在了美国社会之外。

1917年《移民法案》遭到了威尔逊的否决。

在否决这一法案的早期版本时,威尔逊表示它将完全关闭一直以来向人们开放的避难之门,他们无法在别的地方或其他机会找到倡导人类自然而无法剥夺的权利的宪法武器。

“我们如果在建国初期就实行这种限制,定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进程以及浇灭人们对美国政治的热情,”他写道。

“政治避难权为美国带来了许多具有崇高品质、志存高远之人,尽管他们在自己那片不幸的土地上被当成不法之徒,却丰富了我们的公民及社会的多样性。”

约翰逊称,国际上对这一法案的反应也很激烈,许多被点名的国家对这一法案表示了谴责。

特朗普的移民禁令相似之处在哪里?

2017年1月27日,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暂停七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申请,在接下来的120天里停止美国的难民项目,并永久禁止叙利亚难民进入美国。

“我在此声明,叙利亚难民进入美国损害了美国人民的利益,因而对他们实施禁令,”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上写道。其他受影响的国家还包括伊朗、伊拉克、苏丹、利比亚、也门和索马里。

这项命令还提出,要对难民和移民进行排查式的测试,以确定他们是否具有符合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特朗普将这一过程称为“极度严格的审核”。

“我正在建立新的审查制度,防止激进的伊斯兰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特朗普在五角大楼签署这项命令时说道,“我们不希望他们来美国”

2017财政年度,美国预计接纳的难民人数上限为5万人,比当前的11万人减少一半以上。

这项行政命令遵循了特朗普在竞选时的承诺:将强化边界限制,并禁止某些难民进入美国。

1917年的《移民法案》比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影响更为深远,但观察家表示它们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相似之处:首先,它们的支持者都主张这些限制对国家安全而言是必要手段。其次,这些限制增加了某种测试。最后,这项禁令似乎针对的是民族出身,涉嫌歧视。

有哪些影响?

很难量化移民禁令带来的影响。当一个国家的难民和移民被其他国家禁止进入时,受到压迫的他们无法逃离危险,甚至有可能被伤害或杀死,亲人失散,机会流失,在旅途中的开销也白白浪费。本该接纳他们的国家也可能错过能够极大地增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劳动力、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事实上,1917年的《移民法案》遭到了西南地区企业的反对,他们表示读写能力测试妨碍了急需的墨西哥劳务进入美国。

特朗普禁止特定移民的行政命令也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术项目,医生也很可能无法重新回到美国医院的岗位上。它还将导致病人无法接受挽救生命的治疗。

比如伊朗婴儿Fatemeh Reshand就差点错过了接受治疗严重心脏缺陷的机会。经过家人以及社区领袖积极游说之后,她和母亲才获得医疗豁免权。

这些法案如今变成什么样了?

1917年《移民法案》经过修改成了1952年的《美国移民和国籍法》,也被称作《麦卡伦-沃尔特法案》。这项法案取消了种族限制,但仍然保留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配额。它还建立了一项优先体系,更加侧重某些国家的人以及具有某项特定劳动技能的移民。

至于特朗普签发的关于移民的行政命令,周五被一名联邦法官暂时终止了。之后美国国土安全部便停止实施该命令,并表示他们将按照禁令未颁布之前那样,继续对旅客进行标准的检查。再后来,司法部表示将对该法官的命令提出上诉,但已被驳回。

如何移民德国?


移民德国,一直是移民项目较火热的。那么,移民的德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如何才能快速成功的办理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法人要求

多少人梦寐着提高所谓低门槛的投资居留方式,一蹴而就地过上欧洲生活,却在现实的打压下觉得投资不靠谱。面对着高额的增值税、各项所得税、运营成本、人力成本,异国投资真的是一个欲求不满的坑。看看2005年的21条的原文吧:投资100万欧元以上+雇佣10个人;2008年调整为50万欧元+5个雇员;2009年调整为25万欧元+5个雇员。撇开其他税项,就19%的增值税和每年一个员工平均4万欧元的成本,多少企业法人能够顺利运营3年拿到所谓的永居?

二:工作

低成本移民者的福音!直到蓝卡颁布的2012年,工作移民一直也是一个大难题:德国当地劳动就业局审批、交满60个月社保、连续工作5年以上、德语B1等条件才可以有永居。而德国的蓝卡法律直接砍掉了这些官僚主义部门,让申请者绕开了这些环节,只需要每年有一个5万欧元年薪工作并在职21个月或者33个月即给予永居权。2015年仅仅3500个移民名额,而市场上对此政策了解的人并不多。申请起来简直就是秒杀的速度,乘着政策的春风,你还在等什么?

三:最快最经济无语言无移民监的德国蓝卡

1.本科及以上学位,有必要的资金,德国蓝卡最适合,

2.没有语言要求,没有移民监

3.4个月全家拿到德国3年或4年有效期蓝卡,最快21个月或最慢33个月转德国永居

四:不用学历有投资实力即可的老板居留

1.有德国投资或经营生意的成熟想法

2.投资能力在50100万欧元

3.投资与你关内相关的生意

4.需要在德国雇佣5个人,德语达到B1水平,那么5年或最快3年拿德国永居

以上就是移民德国的要求,有想法的朋友可以看看做好准备。具体咨询可登录移民为您解答,需要办理移民项目可以联系移民为您服务。

俄罗斯清理大市场 有收紧移民政策背景


尽管俄罗斯部分民众在莫斯科市中心举行抗议活动,要求重新开放切尔基佐沃市场(在俄华商称其为“一只蚂蚁”市场),尽管俄专家强调“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未必会像当局希望的那样促进本国轻工业发展”,但似乎俄高层决心已下。莫斯科市东部行政区区长叶夫季希耶夫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切尔基佐沃市场被夷为平地的时间应不晚于今年12月。”

8月3日,俄内务部网站发布信息称,继切尔基佐沃市场被关闭之后,俄强力部门近日又对莫斯科“塞瓦斯托波尔市场”进行了突击检查,并在该市场查获价值10亿卢布(约合3200万美元)的来自印度、阿富汗、土耳其、中国等地的走私货物。该市场当日即被关闭,俄有关方面目前正决定对此进行刑事立案。俄媒体披露,为了整顿灰色清关,俄政府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市场进行逐一清查。

在中国驻俄使馆指导下的“华人华商大市场问题临时协调小组”组长蔡桂茹日前向记者表示,“协调小组”已进入被关闭的切尔基佐沃市场,以协助华商清理摊位、运出货物。她透露,截至目前,华商已运出了一半的货物,“估计再有两个星期就可全部运走。”

蔡桂茹介绍说,“协调小组”7月30日与俄方交涉“取得很大成效”。俄方承诺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维护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干扰华商提货的违法行为。俄方表示不会对华商从市场提取货物收取费用,并同意中方临时协调小组和俄方行动指挥部成员共同检查市场内的违法行为。俄方还同意延长市场提货的开放时间,为华商每天提货增加了5个小时,有利于货物尽快运出,可减少不确定因素”。

“一只蚂蚁”市场被关闭后,数万华商何去何从成为媒体关注的另一焦点。据了解,部分华商已开始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一只蚂蚁”拉出来的货往莫斯科市内其他大市场转移,希望在那里从头开始。同时,国内媒体都在跟踪报道另一条消息——中国光大国际建设工程总公司与俄罗斯AFI开发公司在北京联合宣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联手在莫斯科投资开发“中国城”。该消息称,将于今年内开工的“中国城”项目将吸引无处可去的华商,为其“提供一个合法、合规、有法律保障的良好经营场所”。

这一消息引起俄媒体及在俄华商的密切关注。7月30日,莫斯科消费市场与服务局第一副局长斯莫列夫斯基向记者透露,目前已有中国公司就新建大型商品批发市场问题与俄方进行接触,但仍处于研究论证阶段。

8月3日,俄《生意人报》又刊登消息称,莫斯科州列宁区政府近日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在该区兴建新物资贸易市场的可能性,新市场将为被关闭的切尔基佐沃市场商贩提供工作岗位。尽管《生意人报》的报道言之凿凿,但莫斯科州列宁区代理区长莫斯托沃伊随即予以否认。他说:“如果在列宁行政区设立一个外国人占主体的市场,会导致地区内局势的混乱,我们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感受。”

其实,俄近年来大幅度收紧移民政策。俄联邦移民局局长罗曼达诺夫斯基曾在2006年年底表示,俄坚决禁止在其境内出现“中国城”那样的外国移民聚居区。俄移民局副局长帕斯塔夫宁也曾表示:“根据一些学术调查研究结果,如果外国移民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地区的数量超过当地居民人数的20%,特别是当这些外国移民拥有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时,那么,这将会造成族群紧张,让俄当地居民感到非常不舒服。”

记者发现,尽管俄此次关闭切尔基佐沃大市场的理由是打击走私和灰色清关,但俄“列瓦达”民调分析中心的最新调查仍显示,53%的莫斯科人认为这主要与非法移民有关。近日,随着俄媒体连续报道莫斯科将建“华商城”的消息,部分俄民众开始出现反对的呼声,一些地区还发生了排外抗议活动。

8月3日,我外交部网站发布消息说,2009年7月27日至29日,俄方将190名华商集中至莫斯科市东区移民局进行证件检查。俄方称,接受检查的华商分别存在邀请单位不实、实际居住地与登记地不符、无打工卡等问题。上述华商在缴纳罚款后,已全部被释放。

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并不愿意看到华商过多和集中的情况出现,无论是在切尔基佐沃市场还是在未来的所谓“中国城”。因此,虽然中国企业建“中国城”以维护在俄合法华商利益的初衷不容置疑,但其最终结果如何仍需要缜密思考和冷静观察。在“中国城”问题上,中国企业还是要学会“入乡随俗”。

移民德国有哪些途径,怎么样可以移民德国?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的老大哥,移民德国是国内不少申请人的梦想。那么不少申请人疑问移民德国有哪些途径?怎么样可以移民德国呢?今天,移民为大家整理了投资移民德国途径相关资讯。感兴趣的投资人一起来看看吧!

1. 移民德国法人签证

法人签证就是以法人的身份在德国注册成立公司。取得德国法人签证,即可在入境德国后取得1年的居留许可,合法开展公司经营,并在今后每年申请一次居留许可的延签。居留许可满三年,若德国公司运营良好,且德语水平达到B1,即可申请德国居留许可。

2. 移民德国工作签证

根据德国外国人法相关政策第18条,若外国人拥有符合德国劳动法的劳动合同,工资符合德国当地标准,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可申请德国境内工作签证。此外,申请者需有德国高校或同等受德方认可学历。工作签证持有者在缴满60个月养老保险,并且德语水平达到B1即可申请德国居留证。

3. 移民德国欧盟蓝卡

欧盟蓝卡是欧盟国家为了吸引全球范围的高技术人才来欧盟就业与生活所引进的工作许可。欧盟蓝卡第一次签发的期限可长达4年。欧盟蓝卡持有者开满三个月的工资后,即可为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申请家庭团聚签证。申请时对配偶的德语能力不作要求。蓝卡的家庭团聚签持有者,可立刻在德国找工作,全家可享受德国公民一切福利待遇政策。

以上就是移民德国有哪些途径,怎么样可以移民德国相关资讯。看完以上移民德国资讯,各位投资人都了解清楚吗?想要了解更多移民德国资讯,可以关注我们;可以继续浏览或给我们留言;我们很高兴能为您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一体化服务。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德裔俄罗斯人:70年前被苏联流放 无法移民德国》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3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蓝卡移民德国经验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