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 士:移民的历史进程、人口、移民与发展

2020-11-03
生态移民的经验与启示 移民与经商经验 移民脱贫攻坚做法与经验

生态移民的经验与启示。

对外移民

十九世纪,人口增长和饥荒是成千上万的瑞士人被迫对外移民的两个重要因素。1816年到1817年、1845年到1855年和1880年到1885年之间,曾出现过三次移民浪潮。

尽管,多数瑞士人移民到南美洲,但瑞士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

同一州的瑞士人倾向于一起上路。有些州将“不需要的公民”输送到海外。很多城镇,特别是很多美国城镇,是由创建者原所在州的州名命名。

移居海外的瑞士人并非都是为了逃避贫困。很多人到其它国家传授技术,有时是受到当地政府的邀请;有时是出自个人的意愿。

外来移民

移居海外的瑞士人被外国移民,特别是来自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的移民所平衡。

移民中的政治避难者多受过高等教育。1830年,瑞士邻国的革新运动失败后,瑞士迎来了第一次移民浪潮;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848革命之后。德国移民在瑞士找到了教师的工作。1833年,苏黎世大学建立之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来自德国的移民。其它学校和大学也由德国避难者执教。其它移民为瑞士带来了工业企业技术。

此外,很多移民,特别是意大利移民,为大型工程的建造来到瑞士,如修建圣哥达隧道。

外籍人口

十八世纪末期法国入侵时,各地瑞士人之间的主要不平等被忽略,但部分群体仍缺乏政治和社会权利。

犹太人:几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的权利一直严重地受到限制。有时,他们甚至在瑞士联邦(如西欧的其它很多国家一样)受到刑罚。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犹太人首先被赶出了城镇;之后,又被限制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活动。

十八世纪时,犹太人受到更多的限制。他们只能在现代阿尔高州的两个村庄中生活:即兰格瑙(Lengnau)和安汀根(Endingen)。

1798年,在海尔维第共和国的统治下,犹太人取得了自由选择居住地和职业的权力;1803年的调停法案签订后,犹太人又再次受到限制。直到19世纪60年代,瑞士犹太人才取得了选举权,并且可以自由居住和工作。1874宪法最终保证了他们的信仰自由。

无家可归者:所谓的“无家可归者”指的是那些没有在地方登记的公民,且被迫过着流浪的生活。

出于多种原因,人们可能失去属于地方政府的公民权利:例如疏忽照管孩子;以“罪恶”的方式生活(即未婚同居);未服兵役;或出于其它政治及宗教等原因。

1850年,针对“无家可归者”的一条法律出台,其目的在于防止流浪汉增多,并保证所有人能享有公民权利。在该法律行使之前,各地区都想尽办法将“无家可归者”赶出各自的管地。为了避免村民去他乡乞讨,乡镇政府在法律的强迫下,不得不为他们提供帮助。

当代总人口与外籍居民

瑞士人口约为七百四十万。外国居民占居民总数的20%。瑞士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人越来越多,儿童和青年越来越少。

2001年,外籍人口入籍占瑞士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但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取得瑞士国籍的外国人口比例仍然比较低。在1992到2005年之间,瑞士每年入籍人数翻了三倍。2005年,四分之三的入籍外国人来自欧洲各国,其中三分之一在瑞士出生。

瑞士居民中的外籍人口比例相较高,2006年达到20.7% 。外籍人口的分布也十分不平均。欧洲国家中,只有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的外籍人口比例高于瑞士。

外籍儿童比率特别高。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25.8%的六岁以下的儿童没有瑞士国籍;在瑞士五大城市中,该比率高达45%。五分之一的儿童出生于父母至少一方是外国人的家庭 。

编辑推荐

中国跨国涉外婚姻的历史进程


跨国婚姻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但在古代只是少数现象,最主要是由于交通不发达,普通百姓很难成就跨国婚姻。而近代的中国由于饱受战乱、外国入侵,许多中国人漂洋渡海谋生异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跨国婚姻的形成,但这也只是少数现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各国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和世界在不断的相互了解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跨国婚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跨国婚姻的两个典型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80-90年代,一部分人基于出国留学、定居或‘崇洋媚外’的心态急于出国,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跨国婚姻的总体婚姻质量并不高,主要是中国妇女远嫁到国外。

这个时期有很多中国妇女连外语都不懂就与外国人结婚,在与外国丈夫去民政部门登记的时候连英文名字都不会说,工作人员就感到奇怪,连最基本的语言交流都做不到怎么就能贸然结婚呢?结果她们说:“爱是不需要语言的。”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女性对外籍配偶的背景、国家等都不重视、不了解,一心只想通过跨国婚姻走出国门,而当到了国外以后,生活却不像她们当初所想的那样尽是天堂,在外边饱受了委屈甚至是虐待以后,碍于面子而不好意思回国,宁愿在国外打工当保姆也不回来。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跨国婚姻的一个写照。

第二个时期:在21世纪,这时的跨国婚姻基本上建立在具有一定感情基础之上,婚姻双方都更加理智和冷静。

这个时期我国跨国婚姻的发展已经趋向于理性、合法:从功利性成分较强转向感情成分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婚姻双方一般年龄相差悬殊逐渐变为考虑双方年龄相对平衡,从以“中国女性”嫁“外国男性”为主到“中国男性”娶“外国女性”的比例上升(约占跨国婚姻的1/4左右),从婚后双方一般出国到留在国内的增加,从初婚者冒失盲目地选择跨国婚姻到精英阶层、再婚妇女日益成为外婚的主力军。

国际移徙与发展:打击人口贩运


贩运和偷运是置受害人的性命于危险境地的犯罪行为。打击和防止这些犯罪行为的工作若要奏效,就必须明确认识贩运和偷运之间的区别。依照《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第3条a款,人口贩运系指“为剥削目的而通过暴力威胁或使用暴力手段,或通过其他形式的胁迫,通过诱拐、欺诈、欺骗、滥用权力或滥用脆弱境况,或通过授受酬金或利益取得对另一人有控制权的某人的同意等手段招募、运送、转移、窝藏或接收人员。剥削应至少包括利用他人卖淫进行剥削或其他形式的性剥削、强迫劳动或服务、奴役或类似奴役的做法、劳役或切除器官”。

《关于打击陆、海、空偷运移徙者的补充议定书》第3条a款规定,偷运移徙者系指“为了直接或间接地牟取经济或其他物质利益而使某人非法进入并非该国国民或永久居民的缔约国”。尽管偷运得到了移徙者的同意,但可能使移徙者陷于危险或有辱人格的处境。偷运历来是一种跨国活动。相比之下,贩运虽不需要国际旅行,却涉及对受害人的欺骗或公然胁迫以及在目的地持续对其进行剥削。此外,贩运者从这种剥削中获得收益,而偷运者和移徙者之间的关系在移徙者到达目的地并交付相关费用后就终止了。最后,贩运侵犯了受害人的权利,偷运则没有。

《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议定书》旨在将贩运定为犯罪,确保起诉并惩治贩运者,向受害人提供保护和援助并同时保护其人权,以此打击和防止人口贩运。议定书缔约方承诺在打击贩运方面展开合作。各执法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开展一致行动,可以有效地发现贩运活动,并为打击这种恶性犯罪提高认识和筹集资金。尤为重要的是,根据《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24条的规定,在起诉贩运者时向证人提供保护。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人权高专办)编写的《建议的人权与贩运人口问题原则和准则》对涉及贩运的人权问题提供了指导。

由于贩运和偷运具有非法性质,没有对所涉人数的可靠估计。现有数据主要来源于警察报告或那些不能代表全球活动的小规模项目。移徙组织的受害人数据库共有9 000多个案件。大多数报告认为,贩运的地理范围已经扩大,多数受害人为妇女或儿童(即年龄不满18岁的男孩或女孩)。在150个国家中,每年与贩运有关的起诉数量居高不下,2003-2004年期间平均为7 300件(U.S.State Department,2005)。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保存了从各种来源获得的关于偷运人口的描述,包括大约4 500个案件,其中70个案件与女性受害人有关,32%涉及儿童。尽管这些资料不一定代表世界各地的贩运活动,但它们显示,若按严重程度排列,受害人主要来自亚洲、独联体国家和非洲。受害人通常从低收入国家流入中等收入国家,或者从任何这些国家流入高收入国家。 鉴于贩运以及组织贩运活动的网络具有复杂性,正在尝试采取若干政策性对策。反贩运措施若要取得实效,就应多管齐下,包括预防、调查、起诉和保护受害人等要件。就预防工作而言,向移徙者招聘公司颁发执照的国家的当局已开始进行突检,核查这些公司的做法。针对潜在受害人的宣传活动十分普遍。一些国家正在设法制止那些让未成年人陷于极易受到伤害的处境的活动,例如非正式收养儿童。在起诉贩运者方面,各国当局正在根据情报,采取先制性调查。正在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发现并打击复杂的跨国贩运网络。一些国家政府给予受害人暂时或永久居留许可,给予他们反省期,以恢复健康、评估形势并决定是否愿意向调查和起诉罪犯工作提供合作。各国政府还经常在民间社会组织的协助下,向受害人的康复提供协助。

希腊人移民到美国的发展历史


希腊人移民到美国的发展历史。 希腊移民到美国比多数欧洲人晚,到十八世纪后期才开始有希腊人移民美国。1899到1910年之间,更多的希腊人到达美国。这段时间里来的移民多半是男性,他们当中有农民,牧羊人,渔夫和小商贩。这些人移民美国的一个原因是逃避希腊当时的强迫征兵制。

从1900到1925年之间,约有35万希腊人移民美国。多数希腊移民喜欢到大城市去谋生。纽约是首选,芝加哥也是他们喜欢去的大城市,再下来是新英格兰的一些城市。希腊移民虽然有些基本的工作技能,但一般只受两三年的学校教育,一点英语都不会讲,做的工作多半是餐馆洗碗,推小车卖雪茄烟和糖果。

敢冒险的希腊人到西部去干劳力活,内华达,犹它和加利福尼亚都有希腊人的身影。希腊人在黑暗的矿井里做工,烈日炎炎下铺铁轨,在血汗工厂里出卖劳力。由于不会英语,不管做什么工作,希腊人得到的薪水都很微薄。

希腊是个岛国,很多人都会驾船捕鱼。住在罗得岛州的希腊人在大西洋沿岸捕鱼。他们的成功使他们成为种族歧视的目标。1909年,罗得岛州议会通过一项法案不准非公民从事捕鱼业,断绝了希腊渔民的海上生路。这种针对个别族群立法限制的行动,令人联想到1882年国会立法禁止中国人入境的不光彩历史。

在加利福尼亚,犹他和科罗拉多几个州,希腊人也遭受强烈的种族歧视。文化差异巨大,主流社会的歧视,迫使希腊移民社会变成比较封闭的生活环境;多数希腊小孩都是先学会希腊语后到学校才开始学习英语。这种情形使很多希腊小孩因英文不好在学校里遭到别的孩子的取笑。白纸一般的孩童心灵,小小年纪就被涂上了偏见和歧视的阴影。

处于不很友善的环境里,希腊人在自己的社区里更加团结互助。他们办了很多报纸来帮助新移民了解美国社会。希腊人非常喜欢同亲戚住在一起,来了一段时间的移民会帮助亲戚和乡亲移民。时间一长,一个希腊社区会住满了从某一个希腊海岛来的人。住在纽约长岛南岸洛克维尔的希腊裔家庭,常常房前屋后住的都是亲戚,叔叔大伯婶婶小姨,十几家都数不过来。

希腊咖啡店和希腊东正教堂是希腊移民常去的两个地方。在咖啡店里,新来的移民获得信息,了解美国的社会。教堂不仅仅满足宗教需要,也满足社交的需要。希腊人到教堂举行婚礼,亲朋聚会,舞会,请客吃饭,募款会,各种事情都到教堂去。教会成了家庭纽带紧密的希腊人的大活动中心。教堂对于希腊移民如此重要,往往是开始形成一个希腊人聚居的社区时,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家聚资建教堂。前久上演的电影“盛大的希腊婚礼”很生动地表现了希腊移民喜欢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在美国这个以个人为主的社会里更加凸现了希腊文化的特点。

绝大多数希腊移民到美国时一点英文都不会讲,但是他们克服了语言的困难,靠艰苦努力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在艺术和政治领域里,希腊人都有人出人头地。阿里斯达波皮斯,新闻编辑和教师,创建领导了给美国聋哑人提供教育的组织。

希腊人用默默苦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地位。他们认识到只要肯出力,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就有发展的机会。也许希腊人祖先在地中海经商的才能从血液传了下来。希腊移民创业经商的风气很盛,多数希腊人靠苦干和节省,凑集到资金就开个家庭小店谋生,多半是夫妻档的小餐馆。有了店后全家一起努力干,孩子也帮助大人照料生意。这种传统同中国人非常相似。

虽然善于发家致富,希腊移民却富有公益精神。希腊移民组织了全国性的类似同乡会的团体,建立了希腊人的科学和知识性中心来帮助希腊人了解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美国的希腊妇女建立了旨在帮助希腊本土妇女的组织。二次大仗的时候,希腊移民发起了大规模捐款活动帮助祖国的同胞。

希腊人多数移民美国的时间不比中国人早。到新大陆时由于教育低下,语言不通,属于贫穷落后的族群,尽管在种族上属于欧洲人,仍然饱受歧视。但是希腊人不仅靠自身的勤劳苦干,也靠社区的团结互助,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方面显然做得更好。

阅读关于希腊移民的历史,有一点引起人的思考。希腊人注重家庭生活,喜欢聚族而居,这很像传统的中国人。不同的是希腊移民有很强的公益精神,东正教教堂的社区活动是他们的生活重心。

这一点同中国移民相比大不一样。大多数中国移民不喜参加社区活动。对于花时间在一起做点促进公益的事情,兴趣缺缺。中国人好像都是些天生的个人主义者,个个聪敏伶俐,精打细算,各人自扫门前雪,专心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强大的异文化包围当中,交往范围狭小,常常在精神上是孤寂无助的。单打独斗,在看重组织力量的美国,是很难成什么气候的。

爱尔兰历史发展,融入爱尔兰必备!


爱尔兰由于其自身移民政策,以及爱尔兰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而受到很多申请人的欢迎。但是需要知道的是,要想真正移民爱尔兰的话,并真正融入爱尔兰的话,对爱尔兰历史发展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爱尔兰历史发展,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有所收获!

一、爱尔兰历史发展

1)凯尔特人的出现

事实上,在铁器时代,爱尔兰就出现了凯尔特人的语言和文化,并且在这片土地的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建立起五个小王国,这也是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家。

2、爱尔兰独立

1801年,爱尔兰并入英国。但在1845年发生的爱尔兰大饥荒,由于英国政府未能提供有效的协助,造成爱尔兰人口减少较大,引起了爱尔兰人对英国的不满,并且独立运动开始。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之后,英国和爱尔兰达成协议,英国承诺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并成自由联邦,但北方六郡不参加自由联邦,后来成为北爱尔兰,属于英国的领土。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可以说是相爱相杀了。

二、爱尔兰地貌特征

爱尔兰境内中部为平原,而且平均海拔只有100米左右,可以说是,典型的适宜定居生活之地。除此之外,爱尔兰中部地区则多丘陵和平原,沿海的地区往往海拔较高。

以上便是爱尔兰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虽然说爱尔兰与北爱尔兰是两个国家,但是他们之间不设防可以自由出入。这也就是说,如果实现爱尔兰投资移民的话,就能穿行于两个国家!

人口大爆炸:人类与地球的博弈


热气腾腾的街道上挤满满摊贩、行人和标志性的大使牌出租车。加尔各答活跃着约1600万人口,每天还有更多的人从小地方蜂拥而至。1975年,世界上还只有三个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如今,已经出现了21个这样的大城市,而且大都在发展中国家,那里的城市吸引了地球上日益增长的大量人口。

灼热的火炉在夜里闪亮。以煤为动力的工业革命催生了地球人口的激增,伦敦在那时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城市。富裕国家人均使用资源比贫穷国家高许多倍,但是,随着全球收入的增长,越来越高的消费给地球施加的压力可能比人口的增长更大。

类似出现在巴塞罗纳锡克教节上这些印度人的移民正在充实欧洲停滞的人口增长率。在世界各地,年轻妇女的生育决定将确定全球人口增长率是否稳定。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妇女,要的孩子可能越少

核心提示: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增加,且育龄妇女有18亿之多,全球人口至少将会在以后的数十年中一直保持增长。到 2050年,全世界总人口将会突破105亿,但也可能在到达80亿时停止增长。这将是一场持续的博弈。

1677年秋天,荷兰代尔夫特一位名叫列文虎克的织布商人在与妻子的房事进行到一半时,突然自行中断冲到工作台前,此人一直醉心于显微观察,他此举是为了在自制的小小放大镜下检查自己的精液,这个镜头和雨滴差不多大的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数百倍。当伦敦的一些博学人士还在试图证实他先前所宣称的一滴湖水或法国红酒中就生活着无数不可见的“微动物”的说法时,列文虎克已经开始在人类精液中寻找类似的小动物了。通过自己的天才发明,他看到了来自自己体内的微动物摆动着长长的尾巴在游泳。

最初的人口是如何估算出来的?

自那以后,列文虎克开始对此有点乐此不疲,他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去观察精子。然而某一天,反复的观察激发列文虎克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能不能去估计一下地球上到底生活着多少人?

列文虎克先从祖国算起,他估计约有100万人生活在荷兰。利用地图和一些球面几何知识,他计算出地球上宜居的陆地面积是荷兰国土面积的13385倍。但不可能整个地球上的人口密度都跟荷兰一般稠密,那太拥挤了,于是列文虎克自信满满的作出推断:地球上的人口不可能超过133.85亿——这个数目相比一滴鳕鱼精液中的1500亿个精子来说,简直是不算什么!列文虎克这个有趣的小算术也许是对现今日益紧迫的人口问题的第一次定量解答。

现在的历史学家估计,在列文虎克时代地球上只有5亿人左右。过了150年以后,当另外一位科学家报告发现了人类的卵细胞时,世界总人口已经翻番为10亿多了。再过了一个世纪,即1930年,人类的数量又增长了一倍,达到20亿。从那以后,地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快得惊人。据联合国人口司的估计,到2011年底,世界总人口将达到70亿。

人口爆炸远没有终点

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增加,且育龄妇女有18亿之多,全球人口至少将会在以后的数十年中一直保持增长。到 2050年,全世界总人口将会突破105亿,但也可能在到达80亿时停止增长——这取决于是不是每位妇女只生一个孩子。联合国的人口学家采取折中的估算比较准确,他们认为全球人口会在2045年达到90亿。不过最终的数目还要取决于每对夫妻的具体选择。

随着全世界人口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加,警报已经拉响。地下水位在下降,土壤退化,冰川融化,渔业资源枯竭。每天有10亿人在挨饿;未来的数十年将有20多亿嗷嗷待哺的新人类降世,且大部分都是在贫穷国家;而且还有数十亿人希望也应该摆脱贫困,但如果他们再重复富裕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砍伐森林,燃烧煤和石油,随便抛洒化肥和杀虫剂,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将无力维持。人口问题将何去何从?

事实上,对于人口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就在列文虎克发现精子之后不久,英国皇家学会的奠基者威廉·佩蒂爵士就撰写了几篇人口学领域的奠基性论文。他估计全世界人口在2000年的最后审判日之际将会增长六倍,即超过200亿,此时将超出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

法国人口学家埃尔韦· 勒巴斯认为,正如宗教预测的世界末日一样,人口增长本身就相当于替代性的现代启示录。1798年,英国神父兼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了人口的基本规律:除非遭遇战争、疾病和饥荒,不然人口的增长速度总会快过食物的供应速度。而在马尔萨斯作出这一论断的同时,一场使全球人口增长陷入低潮的大瘟疫的发生也直接证明了他的观点。历史学家们认为,自14世纪黑死病结束之后,世界总人口就没有下降过。

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出现后的两个世纪中,全球人口的增长就不曾停止过。诸如玉米和土豆等新世界农作物的传播,再加上化学肥料的发现,让饥荒逐渐远离欧洲。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排污管越来越完善,饮用水过滤和氯化过程相继出现,大大降低了霍乱和伤寒的传播。

同在1798年,马尔萨斯的同胞爱德华·詹纳发明了天花疫苗,一系列疫苗和抗生素的问世,再加上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工业化国家的国民平均寿命得以翻番,从原来的35岁猛增到今天的77岁。以致于斯坦福大学的人口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在1968年沮丧的写到:“医学科学的发展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埃利希的《人口爆炸》一书让他成为了最著名的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者。在上世纪70年代,埃利希曾预测,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采取任何措施都为时已晚。他认为,如果自愿的方式行不通,必须得采取强制措施以除去人口增长的毒瘤。但事实证明,人口炸弹是颗哑弹,高产种子、灌溉、农药和化肥的多管齐下让粮食产量增长了一倍,绿色革命如火如荼。当下的确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营养不良之中,但大规模的饥荒已经很少发生了。

埃利希说得没错,医学科学的发展的确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二战以后,在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组织的帮助下,预防性医学得以快速灌输到发展中国家。一时间,青霉素、天花疫苗、DDT纷涌而至。印度人的平均寿命由1952年的 38岁提高到64岁;而中国,则从41岁飙升至73岁。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人口会暴涨的原因:因为从死神手中被拉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这也和某一段时间妇女们的生育率较高有关系。在18世纪的欧洲或20世纪早期的亚洲,平均每位妇女都曾生育过六个孩子,但大多数孩子活不到成年。随着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夫妇们生育的孩子越来越少——但这一转变通常至少要耗费几代人的时间。在今天的发达国家中,育龄妇女平均要生育2.1个小孩才能维持人口稳定;而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所谓的“生育等值替换”甚至更高。一旦出生率与死亡率达成新的平衡,人口爆炸便随之开始。

人口学家将这种演变称之为人口转变,所有的国家在特定时期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全球人口激增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以致于人类文明能否幸存还悬而未知。但实际上,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在埃利希发出预警时正好达到顶峰。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快。从那时起,人口增长率下降了 40%以上。

目前正在席卷全球的生育率下降曾在不同时间起始于不同国家。法国是第一个被波及的国家。18世纪早期,法国的贵族妇女沉湎于肉体享受,但生育的孩子却不多,她们依靠的是列文虎克式的避孕方式:中断性交或体外射精。这一习俗渐渐传至乡村,到了19世纪末期,法国的生育率下降到平均每位妇女生养三个孩子。其中的关键革新是观念上的,而非是避孕措施。启蒙运动以后,人们认为生育孩子的数量是由上帝决定的。

其他西方国家最终也步入了法国的后尘。随着二战的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某些地区,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接近更替水平。之后便是令人口学家们猝不及防的婴儿潮时期,于是有学者揣测是不是存在某种本能,它驱使妇女保持足够的生育率以确保人类这个物种的延续。不过,随着一些国家进入发达时代,生育率逐渐下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上世纪 90年代后期,欧洲的生育率降到了1.4。

婴儿潮的终结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两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其一是“人口红利”,在生育高峰中出生的婴儿成长为劳动力的几十年中,年幼者和年长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国民收入可以用作其他支出;随后便是第二个效应开始初露峥嵘: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在美国围绕社会保障的尖锐争论和去年因为延迟退休年龄而引发的法国大罢工都是对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的直接反应,如何去支持一个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的确是个大难题。

生育极端化:持续降低和人口爆炸

令人口学家感到惊讶的是,在某些国家,生育率降低至更替水平或之下的速度快得不可思议。以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为例,虽然它的人口还在保持增长,但近 20年以来,其生育率一直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下,其部分原因要归咎于从1979年开始施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伊朗,穆斯林政权的支持让生育率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下降了70%之多;而在天主教盛行的巴西,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中妇女们的生育率下降了一半。这种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中同时发生的生育率下降让人口学家们感到迷惑不解。

但联合国人口司的总干事哈尼亚·佐劳尼克表示,世界上仍有16%的人口遭遇高出生率的困扰,大部分是在非洲。在撒哈拉南部,生育率依然维持为5;而尼日尔是7。另一方面,这一地区的17个国家国民的平均寿命为50或更低;他们的人口转变刚刚开始。尽管如此,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家庭规模都急剧萎缩,联合国专家估计全世界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更替生育率。佐劳尼克表示,这意味着全球整体人口将朝着非激增性迈进——这是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2030年还有二十年才能到来,且史上最大规模的青少年一代即将进入他们的生儿育女阶段。即便每位妇女只生两个孩子,人口激增的势头还是要维持二十五年才能慢慢消退。不管未来的人类文明如何前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将近六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印度。

埃利希曾用夸张的语言描述过他1966年的印度之行,当时只有5亿人口的印度已经让他觉得拥挤不堪了,而现在这一数字飙升至12亿。在印度北部城市德里,人们从小城镇和乡村洪水般的涌到城里,挤进无序扩张的贫民窟,导致那里的人口增长速度居印度之首,达到了2200万之巨。相比于埃利希笔下那座破败不堪的城市,今日的德里要兴旺得多,但某些方面却依然出奇的一致。

事实上,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中,印度政府一直与人口增长作着斗争。1952年,五年前从英国人手中刚获得独立权的印度就成为第一个实施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从那时开始,印度政府就在重复设定野心勃勃的目标——但无一成功。其2000年制定的一项国家政策号召国民在2010年之前将更替生育率降低至2.1,但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在下一个十年也完成不了。联合国专家估计,2050年印度人口将上升至16亿,2030年将超越中国。

绝育手术是当前印度更主要的计划生育手段,且主要是女性绝育。现在印度政府正在尝试改变这一局面;非手术的输精管切除术比女性输卵管结扎手术更廉价,且更容易实施。德里一位从事输精管切除术的医生表示,这种手术的针刺过程就像被蚂蚁咬了一口那样轻微,基本无痛,也不需要输血,手术时间不到七分钟,病人甚至不需要护理,马上就可以行走。此外,政府还会为医生提供25美元的奖励,在德里这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周的工资。

在上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对于人口的忧虑达到了顶峰,于是尝试推行输精管切除术。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和她的儿子桑杰利用国家力量迫使绝育手术的实施数量剧增。从1976年至1977年,这类手术的数量翻了两番,800万例手术中有600万例是输精管切除术。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手段以满足额定的手术人数。

这些过激手段为计划生育观念安下了恶名,于是后来的政府再也没有动过类似的念头。虽然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生育率降低不算什么,但总归是降了一些。印度现在的平均生育率为2.6,比埃利希访问德里的1966年降低了一半多。南部和北部的几个省已经达到了更替生育率或在其以下。

在印度西南部沿海的喀拉拉邦,健康和教育投资让生育率降低至1.7。其关键在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比起文盲女性,那些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生儿育女的时间更迟,且对避孕抱有更开明的态度。

但目前这一措施还没有被广泛推广至印度北方的贫穷省份。印度新增人口的一半都集中在北方的几个邦,那里的生育率依然维持在3到4之间。在北印地语带,一半以上的妇女都没接受过教育,很多人未满18岁就结婚。她们通过生育来获得社会地位——不停的生,直到至少生育一个男孩。

从某种程度上看,安得拉邦走的是与喀拉拉邦截然不同的一条节育途径,它依靠上世纪70年代引进的绝育“集中营”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从90年代开始的十年时间中,该邦的生育率从3降低至不到2。但和喀拉拉邦不同的是,安得拉邦几乎一半的妇女仍然得不到受教育机会。

印度国家人口稳定基金会的执行理事阿玛吉特·辛格表示,如果北印地语带的四个最大邦效仿安得拉邦的做法,那么将会少生育400万人。如果全印度都能采取高效规划,鼓励国民进行绝育,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会增长到14亿,比原本预期的16亿将整整少了两亿。

但也有一些专家对安得拉邦节育措施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印度国民需要更高的医疗保健,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对于政府迫使公务员以各种奖励措施去动员公民节育的做法,这些专家们也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只是纯粹的数字化目标,没有实际意义。

而在印度的城市中,很多夫妇的生儿育女选择与欧洲人无异。很多职业女性都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而且并无再生育计划,这样的城市独子家庭虽然不是很多,但却在不断发展壮大。观点的改变促使生育率不断降低。印度儿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比他们的父辈高出许多。

然而有识之士认为印度的当前目标并不是降低生育率或人口数量,而是让农村能真正养活人。由于人口众多,增长奇快,对人口的恐惧已经成为了思维定势,政府的所有焦点都集中在减少人口数量上,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却渐渐退居幕后。

美国人口学会年会是全球人口学者每年聚集的盛会之一。在去年四月份召开的年会上,全球人口激增并没有列入议事日程。“这个问题现在变得有些落伍了,”埃尔韦· 勒巴斯说。人口学家通常认为,到本世纪的下半叶,人类将会结束人口爆炸时代,进入人口持平或下降状态。

2045年地球上会有多少人口?

对此,美国人口学会年会给出了一个估算,如果德克萨斯州的人口居住密度和纽约市相同,那么它可以容纳当前全球的所有人口。这样的类比不禁让人开始以列文虎克式的计算方式开始思考:如果到了2045年,全世界六个宜居大陆共有90亿人口,那么其人口的密度只比法国今日人口密度的一半要多出一点点。在很多人眼中,法国可是个宜居的地方,那相比之下,2045年的全世界又会如何呢?

这也许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能还不错,但还有些地方现在已经如同地狱一般。目前已有21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超过了1000万,到2050年还会有更多。印度的德里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新移民涌入其中,居住和卫生条件极为糟糕。而孟加拉首都达卡和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的人口数量都比上世纪50年代增加了近40倍。贫民窟中塞满了为了摆脱农村贫穷生活而来到城市的绝望贫民。

孟加拉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不断上升的海平面让数百万孟加拉人流离失所。卢旺达的国家境况同样令人担忧,1994年的种族大屠杀曾夺去了80万人的生命,这场屠杀爆发的原因不光是种族仇恨,人口过度增长也是导火索之一——农民们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无法养活家人,马尔萨斯的理论得到了实例验证。

于是,有很多人开始担心马尔萨斯的理论会不会在全世界得到应验——地球无法养活90亿人。世界观察协会的创始人兼华盛顿地球政策协会的主席莱斯特·布朗就认为,食物短缺将会引发全球文明的崩溃,侵蚀的土壤和不断消耗的地下水来不及得到补偿,粮食产量很快就会萎缩。他表示,人类必须通过稳定气候和修复生态破坏来挽救文明,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减少生育将世界人口维持在80亿,死亡将会替我们行使职责。

2050 年80亿人口相当于联合国估算的最低下限。如此乐观看来,孟加拉届时的生育率为1.35,但总人口数量要比今天多出2500万;卢旺达的生育率也会降低至更替水平,但总人口仍是屠杀发生之前的两倍左右。如果这样的局面都能算乐观估计,那世界的未来前景的确是惨淡无比。

但也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结论。那些生活在贫民窟中的人的确需要帮助,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公共设施的缺少,而非人口过多。最激进的人口控制措施也无法将孟加拉从海平面上升的困境中挽救回来,或使卢旺达免于另一场屠杀。

全球变暖是个很好的例证。来自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导致了气候变化,而人口增长迅速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其人均碳排放量还不及美国人的零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布莱恩·奥尼尔计算后发现,如果全球人口在2050达到74亿,而非是先前计算的89亿,碳排放量将会减少15%。不管人口如何增长,我们都要寻找替代燃料,以制止全球变暖。

未来人类和地球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使大多数人摆脱贫穷,同时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冲击。世界银行预测,到 2030年,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以上的人口将会迈入“全球中产阶级”。要使如此之多的新兴人类都过上美国式的生活的确有些困难,但从目前开始改变我们的消费和生产习惯还为时未晚。

地球能支持多少人?

以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可能还无法回答,而且决定答案的因素太过复杂。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它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思想境界。在马尔萨斯论人口一书的结尾处,这位人口学家宣称:人口的基本规律好的一面在于它会促使人类不断改头换面,不断征服世界。马尔萨斯写到,人类是“惰性、拖沓且厌恶劳动的,除非为必然性所迫。”正是这种必然性维系着人类的希望。70亿的人口即将来到,90亿的人口也将会在2045年来临。在此,我们衷心希望马尔萨斯关于人类创造性的论述是正确。

美国移民改革 或间接影响美国历史发展


美国大选之后,成功连任的奥巴马就职之后马上就提出移民改革法草案,意在向1100万非法移民提供合作居留的途径,以此履行他的大选诺言。在这1100万非法移民中,绝大多数是拉美人,他们曾在大选前公开向奥巴马呼吁—“给我们合法身份,我们把选票给你!”本周二奥巴马选在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做移民改革的讲话,也是因为奥巴马在内华达州赢得竞选,拉美裔选民的支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出乎意料的是,共和党此次不仅没有异议,还抢先奥巴马一步公布了移民改革计划,态度与大选之前相比大相径庭。原因非常实在,共和党在大选中失去了大量的拉美裔的人心,导致“失人心者失天下”的结局。

正如参议员麦凯恩在电视节目上表示,美国移民政策是导致共和党在去年的总统大选中败北的一个重要因素。共和党在大选中失去了拉美裔的支持,而他们曾一度是共和党的票仓。在去年的大选中,代表民主党的奥巴马总统赢得了69%的拉美裔选票,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只获得了29%的选票。

尽管此番做法显得共和党人十分“马后炮”,但为了2014年的中期选举和2016年的大选做准备,共和党必须全面调整移民政策以重新赢取拉美裔选民的支持,否则,2016年的拉美人记得的只是奥巴马为他们争取到了手中的选票。就连舒默也在发布会上毫不掩饰地宣布“这是第一次,反对改革将会更具政治风险。”

为经济复苏带来强大的促进作用更是奥巴马极力推进移民改革的原因。早在2011年奥巴马就表示,“为美国21世纪的经济而修复移民系统”,“移民改革有助于加强美国在全球经济的竞争力。”

奥巴马此话并非空穴来风,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最近算了一笔账美国到2018年将会有260万个高技能职位需要,针对年轻移民的“梦想法案”有望创造1.4万亿美元至3.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并减少财政赤字14亿美元。

同时,有美国移民专家预测,促进非法移民合法化和合法雇工,可在未来10年内,为美国经济增加1.5万亿美元的效益,这将为年度经济增长提升0.8个百分点。

在两党公布的移民改革法草案中,皆提出非法移民合法化需要向政府登记在册、补交税款、交纳罚款等条件,美经济学家认为,这将提高住房市场的销售、增加税收、并有助于降低预算赤字。而美国在恢复制造业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低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部分移民将会填补这项空白。

移民改革草案也将包括留住和吸引具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背景人士,锁定对象包括到美国进修的外国留学生,以及海外高科技人才,成为众多留美工作的高科技人才的福音。有媒体也明确指出,留住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部分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使他们成为美国的高科技人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这将有助于促进高科技创新、降低产品价格、提高需求和生产力,从而提升经济净效益。

从上也可以看出,美国移民不但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对美国经济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相信在未来美国移民会渗透到美国的方方面。

秘鲁利马,美食与历史相结合的奇妙之城


秘鲁利马是一座富饶的美丽古城,在游览一些观光景点的同时,在利马还可以选择有着美味餐厅酒吧的精品酒店或SPA水疗中好好地放松一番。下面就开始你的秘鲁之旅吧!

奇妙美食

利马是美洲的美食之都,秘鲁美食更曾被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评为世上最美味佳肴前十二味的其中之一。这个菜系能够如此奇妙和独特的秘诀在于各种食材食谱的混合,秘鲁文化的大融合以及各种各样烹饪技巧的互相贯通。

利马的历史中心就是原西班牙殖民城市文化的沉淀。这里的主要建筑和教堂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搭建。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其写入世界文化遗产列表之中。

三藩教堂与修道院

这是利马殖民建筑群里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这里有着辉煌无比的木质唱经楼,巴洛克和新古典风格的祭坛装饰,还有精致的木刻神圣画像。当然,不能错过的还有特别的地下墓穴。

大广场

这里正是1535年Francisco Pizarro 成立利马的地点。在它之上,还坐落着现在的政府宫,利马市政厅、大教堂和拉乌尼翁大厦的会所。在中心的正右边是一个建于16世纪的美丽的青铜喷泉。

它是城市里最古老的教堂。这里的亮点包括来自Juan Bautista Vasquez学校的手拿十字架。Saint Martin of Porres, Saint Rose of Lima, 以及Saint John Macias的坟墓都设在了这个美洲最早的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的里面。

Huaca Pucllana 和 Huaca Huallamarca

这两个是分别在Miraflores和在San Isidro发现的神圣遗迹。它们都是前印加的截面金字塔,在印加文化中,是专门用以祭祀和作为墓地。这个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泥和稻草做成的砖。在这里,你还也可以看到墓穴,木乃伊以及美丽的陶器碎片。

La Reserva 公园和魔法水回路

这个公园靠近利马市中心,是一个在1929年完成的新古典设计建筑。13个喷泉组成一个喷泉群,于2006装置在公园中,而且它的设计师借助音乐和镭射光,与喷泉一起,创造了一个展现多种形象的魔幻光秀。而且,吉尼斯世界纪录更把它评委了世界上在公共公园内最大型的喷泉群。

拉尔科博物馆

这是在Peublo Libre的另一个博物馆,一个建立在截面金字塔上的殖民地建筑。它是一个巨大的按照时间顺序展示的私人艺术藏品展览。这里有大约47000件金银制品、陶瓷和纺织文物,它们都展示着秘鲁前哥伦布时期的3000年历史。

大家可以在离利马以南几千米外的Lurin的国家马主协会的绿地上好好地欣赏一场秘鲁帕索马表演。 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骑马的乐趣,并且欣赏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无垠的大农场。

帕查卡马克

这是一个曾被利马,Wari,Ychesma 和印加使用过的泥城,坐落在Lurin的河谷。这里是帕查卡马克的家。帕查卡马克是能够“移动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并且在安第斯世界里是最受人敬重的圣人。

这一圈游览下来,你是不是也被秘鲁利马这个神秘的古城吸引住了呢?

世界人口老龄化:老龄问题领域的重大发展


社会发展委员会在其第44/1号决议中请秘书长向委员会第四十五届会议提交一份报告,说明自2002年老龄问题第二届世界大会以来老龄化领域的重大发展。本报告正是为回应这项要求编写的,目的是协助各会员国讨论这个全球性主题——老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并首次审查和评价《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

自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召开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广泛的措施应对由于人口老化出现的各种挑战。由于篇幅限制,本报告只能根据秘书处现有的各种资料来源(各区域委员会以及老龄化领域国际专家提交的文件),突出说明这一领域的一些重大发展。选定的主题并没有按照其在国家、区域或全球优先地位排列,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策与方案例证仅用于表述之目的。有关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后续行动,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回应措施的各种实例,也可在秘书长早些时候向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查询。

本报告的结构是按照《马德里行动计划》概述的大致框架确定的,着重谈及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本报告把当前人口变化作为出发点并作为分析背景的一部分,突出说明社会保护制度的可持续性、老龄工人参与劳务市场、调整老龄人保健和社会服务的新办法。特别强调了包括维护老龄人权利、便利其参与社会并倡导积极全面的老龄形象等方面的老龄人赋权问题。本报告还强调老龄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结尾处提供了根据分析提出的结论和意见。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瑞 士:移民的历史进程、人口、移民与发展》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2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生态移民的经验与启示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