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档案在长春公布

2020-11-02
中国移民日本条件 中国人移民日本的条件 日本移民经验

中国移民日本条件。

从1905年到1945年40年间,日本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日本在进行移民的同时,强行霸占中国农民土地和私有财产的暴行屡屡发生,成为日本侵华的严重罪行之一。

此次吉林省档案馆从关东宪兵队全宗发掘了10件反映日本移民侵略档案。其中6件反映了日本移民夺占东北农民土地、欺压东北农民等方面内容;两件档案以图表的形式,记录了日本移民规模等情况。还有两件为日本关东宪兵队的报告、调查。

吉林省档案馆开发利用处副处长、日本移民侵略课题组负责人高瑛向记者介绍了这10件反映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档案。

1.鸡宁宪兵队《思想对策月报(五月)》。记载了“开拓团”在勃利县“收买”“开拓”用地及军用地后,当地农民的不满言论。日本“开拓团”在强占耕地的过程中,不仅雇农、佃农、自耕农的土地被侵占,就连有些有百余垧土地的大地主也未能幸免,一夜间一无所有。www.ym16.COM

2.通化宪兵队《思想对策月报(二月)》。1932年,日本在东北成立“日满土地开拓公司”,通过验收、抢夺并销毁地契等方式,大量掠夺东北农民土地。伪满正式宣布允许日本人从1933年3月起,在东北自由购买和租用土地。1934年,日本开始大肆收买土地,地价极其低廉,几乎等于白抢白占。

档案记载了1943年2月第十三次集体“开拓团”从佐贺县迁移了200户移民进入辉南县,廉价收买土地而又不全额支付地价的情况。反映出日本名义上是收买土地,实际上是变相的强制掠夺和侵占。

3.齐齐哈尔宪兵队《思想对策半年报》。档案记载了宪兵队收集的从1940年12月至1941年5月当地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开拓团”收买土地和粮食的宣传文:写到“土地交给日本移民,而粮食则用来还日本欠外国的债”。

4.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关于收买土地引起中国人地主反对情况的通牒》。由于日伪当局推行的移民政策极大地损害了东北农民的权益,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地农民和日本移民的冲突,可以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各种形式的反抗和斗争接连不断。因而使日本当局的移民政策受冲击。

档案记载了公主岭山路乡集合“开拓团”实施收购约三千町土地的方案,由于中国地主的强烈反对,暂时中止收购。档案记载相关地主700多人中有154人认为收买政策是日本移民驱逐当地农民的措施。因此联名向产业部大臣及其他中央相关机构提交了收买撤回陈情书。怀德县当局以谋害公安罪将陈静波等人拘留,此事刺激了地主们的情感,全体林农采取不出席的态度,使安抚工作无法进行,冲突异常激烈。

5.新京宪兵队《思想对策月报(第二号)》。此件档案反映了日本开拓团内讧情况。1943年3月4日,桦甸县公吉村庙岭开拓团员与酗酒干部发生冲突,十名开拓团员将已经就寝的二人叫出来,用柴火将其殴打致死。

6.哈尔滨宪兵队《思想对策月报(第三号)》。此件档案反映了日本开拓团员对东北原住民的欺压、掠夺情况。1943年,五常县朝阳川“开拓团”向驻地的原住民收取“买路钱”,对搬运薪材的满人征收通过许可证,强行索要现金后才允许其通过;山河屯“开拓团”团员在民众粮食不足的时候,高价贩卖大豆给满人从中牟利,获取了百余元利润。

7.《思想对策月报》。此件档案系牡丹江宪兵队上报的《思想对策月报》,记录了牡丹江穆棱县亮子河“开拓团”团员内讧、抢夺当地农民薪材等的不良行为。

8.第五次“开拓团”用地略图,朝阳屯“开拓团”部落配置图。从1932年到1936年,日本先后五次组织武装移民移往中国东北。档案中提及的第五次移民,是指1936年日本拓务省正式确立了“集团移民计划”,从全国选出 1000户移民,侵入到伪满东部的牡丹江省密山县的朝阳屯等地。 从这份第五次“开拓团”用地略图可以分析出日本移民用地都是选在土质较好的熟地及交通便利的铁路沿线地带。而从这份朝阳屯“开拓团”部落配置图中圈定的部分可以看出日本移民抢占了原住民的房屋和土地,并在这里种植了水稻和烟草,甚至预留了停车场等。。

9.集团移民现状一览表。从1932年10月第一次武装移民团开始,日本先后进行的6次“集团移民”。这张蓝色的集团移民现状一览表全面反映了从第一次到第六次日本集团移民的分布、数量、现状等(其中包括弥荣村、千镇村等移民的地理位置、指导员关系、入殖关系、营农关系、农产加工、户数、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都做了较详尽的统计)。一份为1937年各移住地的作物面积、人口、收量、家畜的增加图表。

10.关东宪兵队《对满洲国内日满民族矛盾等的民情调查》。档案中记载了日本商人有压迫满洲商人的倾向;蔑视原住民众,对其进行殴打、暴行甚至杀害,东北民众对开拓民的感情日益尖锐化,逐渐转化为反日情感;档案中第五项内容反映“开拓民”与东北民众的矛盾,提及土龙山事件是日本人“开拓民”威胁东北民众的生活权等等。

高瑛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档案是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东北土地的真实记录,戳穿了日本军国主义所谓“开拓”的目的。日本企图通过移民,改变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构成、将东北建设成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乃至亚洲的后方基地的丑恶行径昭然若揭。这些档案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移民侵略的实质,具有极高的史证价值。

小编推荐

沈阳公布日本侵华档案:设警察机构 非法移民


中新社沈阳9月13日电 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沈阳市档案馆从馆藏历史档案中就有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华档案进行了挖掘整理,13日向社会公布。

此次公布的馆藏历史档案共14卷,包括“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奉天地区非法设置警察机构、开展情报收集、掠夺土地资源及组织移民等侵略活动。

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为了加强对南满铁路沿线的统治,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在铁路沿线及部分地区非法设立警察机构,日本警察在中国境内肆意妄为,抓捕、杀害中国人,侵犯中国主权,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工具。

此次公布的档案显示,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情报收集,无论是日本军方还是日本警察,特别是以公司名义经营南满等铁路的满铁株式会社等多种力量,大肆开展对奉天等地区的情报收集,情报内容涉及奉天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迅速占领奉天乃至东北地区提供了情报支撑。

档案还显示,日本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大肆掠夺中国百姓的耕地,并以此为基础,有组织地进行移民扩张,为其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服务。

以上方面,沈阳市档案馆皆公布有具体案例。

沈阳市档案馆副馆长马凤云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办13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用史实说话,让档案发言,上述档案真实记录并揭露了日本的侵华真相。

开拓团:中国东北变日本移民“安居之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向中国派来的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开拓团”就是迁往中国的日本移民群体。日本向中国东北派出“开拓团”,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1932年到1935年的“试验移民期”;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为“正式移民期”,日本将移民作为国策实施;三、从1942年到1945年“开拓民崩溃时期”。1939年2月9日,满洲拓植委员会事务局将“移民团”改名为“开拓团”。

●日本为何向中国派出“开拓团”

早在1919年,日本法西斯的鼻祖北一辉就提出了日本的“生存空间”问题,并提出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北和内蒙东部、苏联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及英属澳大利亚等广大地域,以此为基础构成由日本统治的“黄人罗马帝国”。这个“黄人罗马帝国”的主体是日本人,手段之一就是由日本的移民进入这些地区。1927年,日本政府在《田中奏折》中明确提出:要将满蒙尤其是中国东北变成移民的“安居之所”。1931年7月,日本人在一本名为《满蒙三题》的小册中提出:“必须使满蒙的天地真正成为我们的理想之乡。”随后,日本的加藤完治集团的那须皓、桥本传左卫门提出:日本向满洲移民是大和民族的民族膨胀运动;对满洲的移民成功与否,是决定日本能否成为东洋强大国家的关键。这些理论成为日本“开拓团”政策实施的理论基础。

●日本“开拓团”政策与百万移民计划

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统治部最先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即:《移民方策案》、《日本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三个文件;同年9月,又制定了《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1934年11月,日本关东军在“新京”召开“第一次移民会议”,拟定了移民具体实施方案。1936年8月,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国策而决定的《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提出:在20年内移住100万户、500万人到满洲。关东军考虑“若使日本人占满洲国人口一成,就能在满洲国建立以大和民族为指导核心的日本秩序。”伪满洲国产业部拓政司都甲谦介说:对满洲的日本内地人百万户移民政策,是1936年8月在日本政府内阁会议上,作为重要国策之一正式通过的。与这一国策并行的每年向满洲输送3万或5万青少年移民,即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计划,从1938年起实施。

1939年12月,日本移民政策的“最高宝典”——《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出台,这是为实现《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的具体移民政策的决定版。该要纲中的基本方针称:“开拓政策作为重要国策,为建设东亚新秩序,以培养和确立道义上的新大陆政策据点为目标,特别是以日本内地人开拓农民为核心,谋求各种开拓民同原住民等之和谐,使达到民族协和之完成,国防力量之增强及产业之振兴,并以有利农村之更生发展为目标。”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苏联红军打击下仓皇溃退,一些移民被抛弃,在战乱中伤亡惨重。大部分人在战后被中国政府遣返,一部分无力回家者被中国人收养。据不完全统计,自在“爱川村”开始移民实验至战败投降30年间,日本共向中国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

● “开拓团”:日本侵华的“活人碉堡”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本尾寿造在《对满农业移民会议的开会辞》将“开拓团”的意义概括为:“第一、成为满洲国构成的要素——五族协合的关键;第二、确保大和民族对东亚应有正规发展;第三、有助于解决日本国内社会问题;第四、保证国防的安全和巩固”。由此可见,“开拓团”主要是从军事和资源等方面在日本侵华过程中提供支援方面发生作用。日本治安部参谋司在《从治安看日本农业移民》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日本农业移民是在高度的军事意义下进行的……移民政策的军事意义占主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在对经济可能性尝试意义之下所实施的。”“开拓团”的军事目的在于“作为确立和维持满洲国治安的协助者。”因此,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重要河流沿岸地域、铁路沿线,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此外,“开拓团”还作为对苏防御、作战上的军事辅助者,在苏满边境附近作为“活人碉堡”配置,一旦有事,即担负关东军后备兵力的任务。1942年,日本开拓总局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的目标,在《开拓实践训》中提出为确保“开拓战争取胜”的五条践训:“1、吐露真情;2、不失时机;3、计划必行;4、发挥开拓精神;5、全员成为火团。”这也就是说,“开拓团”要“全员成为火团”,尽力“开拓报国”。在经济方面,“开拓团”主要是对中国东北的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

中国向国际学生示好 日本费劲紧追急赶


日本正努力吸引更多国际学生,但与邻居中国相比却黯然失色。

鲜有国家能与中国近30年来对全球教育体系的巨额投入相比。如今全球430万国际学生中,约8%正在华留学,10年前还不足2%。在此期间,日本保持着稳定的3%市场份额。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英的最受青睐的高等教育目的国,接纳的国际学生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日本排名已从第6跌至第8。

蓬勃经济曾是日本吸引国际学生的主因。如今,中国正受益于同样现象。国际教育协会高级顾问佩吉·布鲁门托说:“来自韩日和亚洲其他地区的许多学生赴华学汉语,为从事与中国繁荣经济相关的未来职业做准备。”而学日语已不再蕴含此类前景。以65%的大学生都参加海外学习项目的常春藤盟校达特茅斯学院为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其新生学日语的比例略高于学中文的,如今后者已是前者的两三倍。

批评人士说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亚洲化”而非“国际化”。数据显示,在日留学的13.5万国际学生中,90%来自亚洲,中国学生占了60%。相比之下,中国接纳的国际学生更多样化——30万人中21%来自韩国、8%来自美国、6%来自日本,泰越俄三国的比例均为5%,4%来自印度。国际教育协会主席古德曼说,未来二三年内中国的国际学生将多达50万。

赴日留学的障碍之一是大多数课堂采用日语教学。而中国吸引国际学生的巨大成就则源自提供了全英文学位课程。为鼓励外国学生赴华,中国大学还与国际名校打造伙伴关系。另一条途径是西方大学的中国校区,如上海纽约大学及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约有40个美国大学的校区,如今大都已关闭。中国还斥巨资为国际学生设立奖学金,每年提供5万个名额。

不断萎缩的日本赴海外留学生数量,或许也在影响该国吸引外国留学生。而中国2011年派出34万人赴外留学,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多。日本如今不得不更广泛撒网,因为在“外交和战略缠斗”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数量正在下滑。(作者特鲁·克莱沃尔)

苏军从中国东北掳60万日本战俘服苦役


1945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给盘踞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60万日本关东军官兵迅即缴械成为苏军的俘虏。然而,这些日本战俘并没有在中国东北地区就地接受改造,也没有被迅速被遣送返回日本,而是被苏军象战利品一样拘押运送到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等边远地区的劳改营里强制服苦役,直至1956年日苏两国政府恢复关系正常化的《日苏联合宣言》签定为止,历时整整11年,其中有62068人在苏联各个劳改营服苦役中死亡。

苏军利用仅仅一周左右的时间就摧毁了日本关东军,紧接着日本天皇宣布了投降诏书,由此使亿万中国人沉浸在欢庆抗战胜利的空前狂欢之中。远在重庆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于抗战胜利的到来感到十分突然,几乎没有做好接受日军投降的任何准备工作,对于接受日本投降的各项事宜,也只能完全听命于美苏等同盟国的指令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战俘遣返等问题,也就成为了苏军大权独揽自己一家说了算的事情了。

60万日本关东军战俘之所以被苏军象战利品一样,被拘押运送到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等边远地区的劳改营里强制服苦役,主要原因是二战结束后的苏联劳动力严重短缺。俄罗斯观察家日尔诺夫所指出:“日本战俘对于苏联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战争已经使苏联的人力资源损失殆尽。苏联国内许多人在战争中牺牲,因此战后在国民经济的一些领域和部门实际上很难找到人来工作……不过,尽管经济上的巨大好处促使苏联想继续使用日本战俘”,“而且使用战俘只须提供最低水平的食宿生活条件,无需苏联政府太多的投入,就能迅速启动被战争摧毁的工业、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这大概就是当时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拘押运送日本战俘到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等边远地区强制服苦役的最直接原因。

那么,日本战俘到苏联之后又究竟从事哪些劳动呢?据俄罗斯《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刊登的俄罗斯学者В.Н.卡拉曼和Ю.П.休科夫斯卡娅的文章《滨海边疆区境内的日本战俘》称:“将日本战俘安置到远东地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他们在劳动消耗最大、体力劳动最繁重的国民经济领域和部门——比如有色金属、煤炭、采矿、林业、渔业部门从事劳动,而这些部门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但是,由于滨海地区大多数重要企业接受日本战俘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根据联共(布)滨海边疆区委的专门决议,战俘们也被分派到当地的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建筑部门去劳动”。

据1945年9月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区局副局长季姆琴科中校、战俘事务处处长凯达洛夫中校联合署名的《关于滨海边疆区接受日本战俘准备工作的情况材料》披露的滨海边疆区日本战俘的分配情况:“确定将日本战俘分别安置到如下单位:滨海煤炭联合企业,25000人;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的木材采运企业,18000人;建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12000人;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5000人;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工程部下属企业,8000人;有色冶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2000人。”尽管这份文件只是讲述了苏联的一个行政区——滨海边疆区分配、安置日军战俘的情况,但是从这份文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战俘在苏联劳改时的主要工作场所是:矿井、矿场、木材采伐加工厂、工程建筑工地、石油加工厂、石油工业企业建设托拉斯、铁路和公路等。 “战俘被用来干重体力活——下矿井、伐木、搞建筑、铺公路。莫斯科大概是将这种劳动当作是对战争期间所遭受的损失的一种补偿……”

从1945年开始,大量的日本战俘被安排到苏联的煤炭工业领域工作,从事开采煤炭,修建和重建矿井,还被安排兴建新的重工业企业——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机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联合企业、阿穆尔钢铁联合企业……并参与修建了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参加了改造和重建苏联各地区公路的工作,参与兴建了一批水电站,其中包括明盖恰乌尔水电站、塞凡湖水电站、扎乌吉卡乌斯水电站、法尔哈德斯水电站、索契水电站、库拉科夫水电站。在这些重点工程建设中,日本战俘所占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最多的高达90%……”

此外,日本战俘还被安排到一些极其特殊的工作场所工作,2005年俄罗斯学者阿纳托利·斯米尔诺夫在《劳改营管理总局的原子弹幽灵》一文中披露了日本战俘在苏联劳改营管理总局掌控的与制造原子弹相关的工程里劳动的一些情况:“日本战俘们在车里雅宾斯克州建筑地下工厂,也就是所谓的车里雅宾斯克-40工程,这个工程是用来制造原子弹的……作为特殊定额人员,战俘们无权随便越出工程工地一步,荷枪实弹的苏联士兵严密地监视着他们……”

“日本战俘进入各自的战俘营和劳改所之后,要立刻动手做一件事情,即给自己修建住处,因为苏联方面接受日本战俘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糟糕,许多厂矿企业几乎没有做好接受战俘的准备工作,日本战俘抵达苏联之后等于到了荒野之地,完全需要由战俘自己动手去修建包括住宅区、厨房、住所在内的一切必要设施。”

许多日本战俘在苏联劳改营服苦役期间,工作勤奋、认真、组织纪律性较强,干活非常卖力,从不偷懒。“日本战俘的工作效率要比苏联工人和苏联囚犯好得多,因此在很长时间里苏联都不太愿意释放这些日本战俘回国” 等等。也许正是这样的因素,被苏军押运到苏联境内服苦役的日本关东军战俘才迟迟得不到遣返释放,被当作劳动力被无偿地使用。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档案在长春公布》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2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中国移民日本条件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