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国农场收入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近10年平均水平

2020-09-27
移民两年管理经验 加拿大移民两年以上管理经验 美国美国移民条件

移民两年管理经验。

据美国投资移民专家了解,美国农业部于本月27日发布预测数据表示,2012年美国农场净收入和净现金收入都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但两者仍高于10年来的平均水平。

从这次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美国农场净收入预计将达1140亿美元,比2011年低3.3%;净现金收入预计达1328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1.4%。

美国农业部长当天发表声明说,今年尽管遭遇严重旱情,但农场利润仍达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二高位。

数据显示,今年美国农场运营成本预计将达2897.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7.6%,创历史新高。数据还显示,受旱情影响,美国农业总产出预计下降2.4%,其中种植业产出下降4.3%,畜牧业产出下降0.6%。

根据这次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1年美国农场家庭平均收入为8.74万美元,高于美国家庭平均收入6.97万美元,不过中小农场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和政府补贴等非农场收入,只有年总收入25万美元以上大型农场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场。2011年,美国农场约有220万个,其中60%是年总收入低于1万美元的小型农场,30%是年总收入在1万美元至25万美元之间的中型农场。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如果移民美国生活,投资一个农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但能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还能享受期间的乐趣。

精选阅读

从数据看英国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


英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奢侈过,消费水平较高,并且较时尚。同时你心中就会有很多的疑问,英国一个月的生活费需要多少才能够让你生活的还可以?要多少钱才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同时你的每个月的收入会有多少呢?

其实英国平均家庭消费为英国家庭平均每周消费418英镑

交通费用(包括买车、维护汽车、汽油、公共交通费用)61英镑左右;

娱乐消遣、文化(包括缴纳电视费用、购买电脑、报纸、书籍及休闲活动)57英镑左右;家庭食物44英镑左右。

当然,平均消费的数据代表普通开销水平,如果将家庭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划分,最低消费人群的每周家庭消费为140英镑,最高消费人群的每周家庭消费为905英镑。

那么英国人得收入是多少呢?其实英国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办公室行政人员——16500英镑/年

平面设计人员——20500英镑/年

超市门店经理——21000英镑/年

总裁助理——24500英镑/年

客户经理——28500英镑/年

银行支行经理——32000英镑/年

投行分析员——35000英镑/年

运营经理——35500英镑/年

软件程序人员——39500英镑/年

业务开发经理——40000英镑/年

企业管理咨询师——48000英镑/年

IT项目经理——50000英镑/年

以上就是关于英国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费用,很多人会想英国的收入消费都非常的高,那么移民英国的费用英国也是非常的高,真的是这样的吗?详细咨询专家。

今年4月份起 哥斯达黎加居民电价将会有所调整


据哥斯达黎加移民公司最新消息,从今年年4月起,哥斯达黎加居民电价将会有所上涨,上涨范围大致在9%至14%之间。

近期,水位下降造成哥水电发电量减少,同时燃油价格上涨也导致发电成本不断增加。2013年第一季度,发电燃料费用比哥公共服务调节总署预计超出约40亿克朗(约800万美元)。哥实际电价比预计价格高出4%,今年第二季度,哥国家电力电信公司(ICE)居民电价原被授权增长8%,实际将会增长9%,这将会对全国近140万住宅、商业、工业和机构的用户产生影响。这是2013年1月哥所有配电公司提价3%至13%后又一次上调。

哥工业界认为,“发电燃料价格上涨推高电价会纵容国家电力电信公司无限制地挥霍燃油,希望哥公共服务调节总署在4月1日后停止此项措施。”考虑到公共服务调节总署已批准国家电力电信公司(ICE)2012年300亿克朗(约6000万美元)发电用燃油采买费用,原期望今年7月电价出现下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圣·卡洛斯区Coopelesca公司、罗斯·圣托区Coopesantos公司和中央地区的国家能源和电力公司(CNFL)58.06万用户将面临更大涨幅。哥实行阶梯电价,各配电公司电价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以COOPELESCA公司为例,如当月居民用电不超过250千万小时,电费将由原先20400克朗上升至23850克朗。

在这也提醒,移民哥斯达黎加生活,应实时关注哥国物价变动,以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10年美国老移民分享真实美国生活!


作为一个美国老移民,在美国的土地上生活了将近10年,我觉得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这种影响在每次回国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每一次回国,我都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变化。如果你问我:在美国生活10年是什么感受?我可能没办法一下子说清楚。只能说,我觉得自己活得越来越通透了。下面跟大家分享下我在美国生活的几点感受。

女性独立意识明显增强

作为女性,出国后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增强了,也对性别歧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没出国之前仅仅觉得内心是想要独立的。但是很多时候会被国内社会环境洗脑,例如有些事情觉得就应该男人去承担。

在美国生活久了,在独立完成学业,事业上渐趋稳定上升的时候,觉得生活就是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跟自己是否有伴侣是否结婚都没有关系。即使结婚了,婚后跟丈夫也讲究teamwork,两个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以此获得的尊重是深远的,也是值得的。

更客观地看待事物利弊

在哪里生活都不会完美得像天堂,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美国人工贵,所以一些服务并不是很便利,比如找个修理工或者搬家公司都贵的要死。但是你要理解这背后的根本原因,这么做多半是为了保障体力劳动者的权益。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必定在某些方面要做出牺牲,所以很多事情能自己动手就自己来吧。

对于白领阶层也是一样,美国一个大企业的高管的薪水待遇顶多就是一个小秘书的5倍,薪水越高,所得税也越高,扣了税,甚至都还不到5倍。这么做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可以相对“折煞”管理阶层的优越感。刚毕业进入企业的年轻员工与总裁相比,无非就是总裁开的车比我的贵一些,车也只是代步工具,很多年轻人大学都会买一步二手车来开。

隐私意识明显增强

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每次回国,家里的亲戚都会拉着我的手问我工资待遇怎么样,开什么车子,住什么房,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坦白说,我听了浑身不舒服。我也知道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没什么恶意,可能只是单纯的好奇而已。为了照顾叔叔阿姨们的面子,我也只好尽量回答。

在美国,大家会达成一种共识,可以询问对方的职业,但是不会问工资,更不会问你的车多少钱,什么时候生孩子等等,即使是家人亲戚也不会问,因为这完全是个人的隐私。不喜欢回答这些问题跟你处在哪个阶层,挣多少钱,工作是否光鲜并没有关系。在美国住了这么多年,我也不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也不喜欢别人打探我的隐私。

对弱势群体真正包容

在美国生活久了,你可以看到美国人对弱势群体的善意,比如完善的残疾人设施,为残疾人提供的工作岗位。弱势群体需要的不是同情的目光,而是想要像正常人一样被社会接纳。如果你对残疾人有歧视,那你就会被主流价值观所鄙视。偶然认识了一位多年前因车祸右腿截肢的女人,现在一直用假肢,看上去跟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她有爱自己的先生,有一双儿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她脸上看不到任何自卑,她也毫不介意说出自己当初是什么事故造成截肢。

我在内心感叹她能生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是多么幸运。在中国的大街上不是经常看到残疾人,更不容易看到残疾人出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中国的弱势群体还没有勇气面对社会,因为社会给的包容度还是不够。事实上,如果社会包容度高一点,设施齐全一点,他们的缺陷并不会给工作带来多大的影响,完全可以正常地生活。

对人际关系更顺其自然

知乎上有一个五万多人关注的问题:好朋友之间是如何变淡的?出国以后对这种问题更加的感同身受,从一开始的迷茫不解到现在的淡然处之。每个人的交友模式不同,有些人习惯呆在一个圈子里,但是这种模式对海外党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不会在乎长久的人际关系,一些人如果在你生命中能跟你同路一段就应该珍惜,如果到某一个路口分道扬镳了就相见不如怀念好了,也许你们兜兜转转还会再相遇。

美国人的交友方式十分简单,他们看重的只是人本身,不在意其他因素。我来美国交到了不少朋友,其中一个最聊得来的朋友是在一场婚礼上认识的。当时我在婚礼上说了一段祝词,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姑娘径直走过来跟我说:“你刚才说得真好!我喜欢你!”这率性的“表白”吓了我一跳,从此我们慢慢就变成了好朋友。成年人交友已经不需要成天黏在一起了,隔段时间约出来喝喝咖啡就已经很满足了。

在美国移民生活了10年有什么感受?其实零零散散的感受还真不少,但最有感触的就是以上这几点了。总的来说,事情还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我能感受到自己活得越来越通透了!

虽然美国家庭收入大幅增长,但仍有4000万人处于美国贫困线之下!


美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也能见到沿街乞讨者、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还有一些住在破旧房屋的穷人。当然一个国家有富人自然也会有穷人,在美国依然有4000万人生活在 美国贫困线下。

据《纽约时报》报道,环球透视(IHS Global Insight)消费经济主管小克里斯托弗(Chris G. Christopher Jr.)表示2015年家庭收入大幅度增加的趋势还在延续,许多美国家庭生活终于开始得到改善。2015年的家庭收入虽然增幅喜人,但从实际购买力看,还没有达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贫困人口虽然减少了350万人,但依然有4310万人处于贫困线之下。从贫富差别看,2015年的基尼系数为0.479,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表明贫富差别很严重,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基尼系数属于较高的国家之一。其实在美国有这么多人生活在美国贫困线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贫困标准高于其他国家,一些国家的中产阶级可能正处于美国的贫困线下,这也正是美国穷人多的根本原因。

加拿大拥有大学学历者居高,教育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


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加拿大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所占比例是很高的,远远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想给子女优质教育的,挑选加拿大移民越来越多。

超过一半人口是本科生或探索生

依据经济合作与进展组织2018年的教育报告显示,加拿大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

事实上,加拿大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从2012年的51%增长到了2018年的62%!加拿大是唯独一个有超过一半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家,现在仍是如此。

在华尔街杂志上的总结中说道,“加拿大在教育支出并不领先的情形停成为了世界上教育的领先者!仅次于加拿大的是以色列,高等教育比例占到了46%,然后是日本45%,美国则是42%。

移民受教育水平高

做为传统移民国家的加拿大,每年都会接纳大量新移民的加入。加拿大2018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加拿大移民或永久居民占总人口的21.9%,华人移民数量在总人口的5.1%。

绝大多数华人都集中在几个主要都邑。再来看一组令人吃惊的数据:

在这其中最让人瞠目的是温哥华,虽然华裔比多伦多少了20万,但华裔人口占比达到了惊人21%!而且温哥华是一个都市群,在大温哥华地区的列治文市,华人比例甚至接近50%,被人戏称为“占据区”。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迹,在北美大陆进展出一个华人都邑,鳞次栉比的华人餐厅、商场、学校,满街的中文牌匾、满耳的中国方言,站在街头你甚至会怀疑来了假的加拿大。

在世界的其他都邑也有中国城、唐人街,但那都是以街为单位的区域,最多上升到社区。而真正形成华人占主导的都邑,也就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城,恐怕也只有在加拿大能看见了。

这些加拿大移民中,大多数都是拥有高学历和高素养的精英人士。有移民专家从一组数据中发觉,加拿大移民素养之高,在全球排第一位。

而加拿大的国民受教育程度之所以远超其他国家,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最近几年的移民受到的教育水平非常高。有一半以上加拿大移民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移民中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比例是加拿大本土出生人士的两倍。

此外,加拿大的劳动力市场正越来越依靠于高学历的移民,而加拿大移民就业率也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有学者指出,移民是加拿大经济繁华的要害,如果没有移民,加拿大将面临劳工短缺及经济停滞等严峻问题。

加拿大顶级大学数量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整体教育水平却是全世界最高的。

美国大学学费又涨了:5年上涨10%


美国大学学费连续上涨,速度超过通货膨胀率和家庭收入增长。

依据10月26日公布的美国大学理事会年度报告,美国公立大学学生的学费和食宿排除通胀因素在过去5年内上涨了10%,私立大学上涨12%。而同期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仅增长7%。

投入减少

尽管过去5年美国大学学杂费在上涨,但是增速仍不及金融危机时期。本学年的平均增速小于前一学年,如果就读州内公立大学增幅为2.4%,私立大学则为3.6%。

报告称,公立大学学杂费上涨必定程度上仍是受金融危机后政府财政大幅度削减的影响。如今各州逐步恢复对公共大学系统的投入,但是投入资金和2007年的 ** 时期相比仍落后9%。

依据报告,现在美国大学学杂费的平均“定价”为:两年制社区大学1.1580万美元(约合7.85万元人民币);营利性大学不含食宿等在内的学杂费为1.6万美元(约合10.85万元人民币);本州公立大学2.009万美元(约合13.62万元人民币);别州公立大学3.537万美元(约合23.98万元人民币);私立大学4.537万美元(约合30.76万元人民币)。

不过,得益于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很多学生实际上并不用支付那么高的学杂费。报告显示,今年美国大学生需要支付的实际学杂费平均为:两年制社区大学7560美元(约合5.12万元人民币);本州公立大学1.4210万美元(约合9.63万元人民币);私立大学2.608万美元(约合17.68万元人民币)。

目前值得注重的一个趋势是,综合考虑到联邦拨款和奖学金,现在越来越少的美国学生挑选就读州内公立大学,反而考虑到别州公立大学就读,或者进入私立大学。

奖学金助力

美国大学理事会同时还公布了关于大学生补助的年度报告。

报告中指出,美国高校终日制当量(FTE)学生人均联邦政府教育贷款连续5年下滑。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s)是联邦政府 ** 重要的助学金项目,该项目在2010~2011学年的总支出达到高峰,之后年年下降。但是州政府助学金在2011~2012学年后保持增长。

报告称,2015~2016学年,美国本科生人均补助为1.446万美元(约合9.8万元人民币),其中8390美元来自各个津贴渠道,4720美元来自政府补助,1290美元来自课税扣除和减免,还有60美元来自联邦工读项目(FWS)。

美国的高等教育相对较珍贵。如果各级政府连续减少相关投入,按需配给的补助和奖学金越来越少,那么高等教育将更加“触不可及”。美国大学生平均负债将近3万美元。尽管高学历带来高收入预期,但是在还未看到“产出”时,很多学生面对如此高的“投入”,往往会望而却步。

在大学生入学之前,美国家庭通常会填写一份联邦学生补助免费申请表。申请表上交之后,学生能够享受联邦政府的补助以及申请学生贷款。

佩尔助学金是美国联邦助学金 ** 常见的三类联邦助学金之一。它给在合格的高等院校注册上学的学生提供学校开销方面的财务援助,无需偿还。政府按照申请家庭的收入来确定拨款数额。去年佩尔助学金上限为5775美元(3.92万元人民币),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今年调整到5815美元(3.94万元人民币)。但是这些助学金甚至还不到完成本科学业所需费用的30%。

仅申请佩尔助学金对于很多美国大学生来说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补充,比如联邦学生贷款,今年联邦学生贷款的固定利率下降了0.5%。

在美国,本科生和探索生的助学贷款也有差异。探索生的贷款水平平凡高于本科生,但是违约率略小于后者。探索生人均联邦贷款数额以及联邦借贷总额在连续4年的下滑后,今年迎来 ** 增长。

如果拥有绿卡,读公立大学可以省掉2/3的学费, ** 率和申请助学金的比例大大提高,还能自由挑选职业和生活地点。专家温馨提示:很多家庭非常是有实力送孩子去海外留学的家庭,都是有实力给孩子办一张绿卡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所以需提早为孩子的教育铺路,先获得绿卡才是正经事!

澳大利亚移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介绍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澳大利亚移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介绍》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声明,我暂时还没有登陆澳洲,是从美国申请澳洲移民的,等绿卡等到眼睛发绿还没下来,因为想跟父母尽快在海外相聚,他们又去过澳洲旅游而觉得很喜欢,所以就申请澳洲移民作为后备。我有一些朋友已经移民澳洲,或者正在申请过程中。我自己也出差的时候去过几次,所以有点发言权。

澳洲不是天堂,不是地狱。尤其对于国内直接移民海外的,困难很大。我在美国读书工作了六年,工作以后才真正听懂会说,看电视电影能够懂80%的意思,剩下的20%文化历史内涵可能永远都不懂,因为我没有看着这些电视剧长大。假如语言过关,在澳洲找专业工作不难,我熟悉一个跟我一样从美国移民到澳洲的人还没有到就已经找到专业工作。

30岁的人到另一个国家开始生活从来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假如在国内挣得不少,尽量延迟登陆时间,尽量存钱带到澳洲。利用国内的时间做好语言文化上的预备,通过互联网做其他方面生活的预备,因为到了澳洲要适应的东西太多,尽量晚辞职。不同的都邑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从官方网站取得讯息,正确而且可以练习自己的英文。

这里不少筒子认为心态很重要,我觉得移民的目的更加重要。假如可能的话,去澳洲旅游或者短登一次再作决定,不要心疼钱,你在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个人生的重要决定。即使拿了袋鼠护照回流,你忍心让自己孩子往返跑吗?你在国内放弃的位子还能找回来吗? 我的目的比较明确,我父母希望在澳洲退休,我拿了澳洲护照后假如澳洲进展不错会留下来,假如进展不好会回来美国,或者回国。我觉得中国未来几年可能遭遇一个大槛,所以认为必须为自己为父母安排一个海外的退路。当然我对中国长期还是比较乐观,不过人的生命有限,即使十年的波折我也难以承担,虽然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个很短的瞬间。

国内的移民有个错觉认为澳洲生活很适宜,澳洲人很懒。我自己接触过的澳洲同事周末都在加班,当然他们也属于中高薪阶层。澳洲的生活节奏可能比国内慢,然而你要打算进入高薪阶层,开始几年的付出只会比国内多。澳洲也有勾心斗角,虽然程度上比国内好得多,然而只要有利益竞争的存在,办公室政治都难免。

至于福利,除非是我父母的年龄,我很怀疑澳洲目前的福利水平能够维持,澳洲的福利水平可比美国高多了。20年前美国的福利水平也很高,后来因为人口老龄化,加上第三世界移民过多,一直削减福利,到了今天social security, medicare都到了崩溃边缘,假如澳洲20年后走美国的老路,我不会觉得奇怪。所以为了福利而移民的有点刻舟求剑。况且澳洲不少福利财产超过某个数目就不能享用,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成为财产超额的那个群体吧。

澳洲的整体法治、自然、气候、人文教养等大环境是比国内好,但是从国内的中上层掉到这个国家的下层,而且看不到希望,心理落差会很难忍受。加拿大充斥了这样怨天尤人的国内移民,冲击国内海龟市场最严重的也是他们,因为直接移民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潮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加拿大的中国移民人数从90年后期就一直盘踞第一,而澳洲直到2004年中国移民才第一次超过英国名列第一。外面的大环境再好,你的小环境很恶劣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假如本身在国内不受重用就算了,假如在国内有房有车,我建议起码存够了能在澳洲买房首期30%才移民,这样心理压力没有那么大。

我去过一些英国来源的澳洲移民的网站,他们的经济情况完全不同。很多在英国属于中下阶层的才移民澳洲,本来在伦敦中下区只能住小房子的卖了伦敦的房子就能在墨尔本无须贷款买下一栋好区的房子,即刻晋升澳洲的中上层。如此移民后悔得很少。然而中国人移民海外往往要从最低做起,国内贪官除外,所以必须慎重再慎重,把移民过程想得困难一点,环境想得恶劣一点不会错。

大家都知道澳洲的福利好,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代价就是高税率。我在国内工作过一年,看到不少高薪靠的都是不上税的灰色收入,逃税现象也很严重,谁老实交税谁傻瓜。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共同点不是民主制度,而是无所不在,大张旗鼓,绝对不能得罪不能欺骗的税局。下面是澳洲的税局官方网站的个人税率计算器,大家填入一些简单的假设性数据,可以看看自己对于要交纳这种税率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

在找工作方面,国外除了蓝领白领金领,还有不少介乎之间的职业,而这些介乎之间的职业恰恰是中国人所不了解,而又有一定机会的地方。前几天澳洲有个富豪榜,只要看看这些人从事的职业就知道机会何在:大部分都是房地产开发,因为澳洲还是个历史较短,需要开发的国家,大约三分一在娱乐媒体,高科技行业的一个都没有。这从侧面说明了澳洲并非IT业的黄金地,而中国移民中IT占了一半以上,他们的失望可想而知。我在国外生活感到与国内在职业生涯上的不同就是,无论在什么年龄,转换职业的可能性高而且成功比率也高,因为国外有很多政府补贴的成人教育,帮助你再就业。所以我认为除了本身实在喜欢IT,移民的时候要有重新接受教育转行的心理预备。然而,你必须问自己,愿意下半辈子为了移民这个目的转去一个自己未必喜欢而且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不算有面子的行业吗?观念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世界上最难过的是自己那关。

转去什么行业呢?中国人的思维局限于非白领则蓝领打工,其实有不少这种严格规定以外的行业也可以考虑。比如厨师(西厨,糕点制作)、调酒师的需求在美国、加拿大、澳洲一直都很高,中厨就因为国人之间竞争过于剧烈,工资待遇差西厨很多。房产中介、房贷信贷员、护士、汽车修理、导游、美容师等等都属于这种范畴。这里有个官方的找工作网站,你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的地点看看行业工作需求的分布如何,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决定自己的行业在哪里的机会多,对于新移民来说,地点的选择还是跟着工作机会走比较现实。澳洲的中流砥柱行业一直是房产类、旅游类、资源开发,所以只要在这几个行业中能找到自己的位子起码日后不需要担心饭碗问题。

大家都知道现在澳洲的房子很贵,工资房价比跟上海相比略微好一点,明显的好处就是有土地产权,能日后传给孩子,但是明显的坏处就是新房子少,而且非常贵,国内说买房子都是一手房概念,国外的一手房要不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新开发区,要不就是超出负担能力。我看到不少人认为澳洲的房子会大幅下降,我持相反意见。澳洲的人口集中在几个都邑不是因为他们撑得慌,而是大部分澳洲中部土地严重缺水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无论澳洲本地人也好,新移民也好,能选择的地区并不多,住房需求集中。澳洲的新移民中英国、新西兰占总移民的34%(2001abs数据),他们都是带着买房子的银子抵达,尤其是来自房产超贵的英国的移民,他们是炒高房产的罪魁祸首,悉尼的房子再贵,跟伦敦一比就体现价值了。不仅如此,近年的移民趋势还增加不少911后美国移民困难绿卡不遂的人士(似乎我这样),以印度裔居多,他们都在国外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的存款。澳洲的房产以澳州本土的工资来说泡沫化了,但要是考虑到不少移民都具有相当的存款作为首期,甚至能够一次付清,悉尼的房子虽然贵了点,下降的幅度不会非常大。假设日后悉尼的房子最多下降30%(我觉得这是个可信的幅度),你觉得自己是否能负担,能否实现你的澳洲梦?假如澳币下降,则澳洲的房产对于国际移民来说,属于实惠价格,下降的空间更加小。

另外一点国内移民比较难接受的是澳洲某些产品的物价。我在悉尼呆过一个周末考察物价,感觉一般超市还可以,周末农贸市场(farmer's market)的价格比超市廉价一半左右,素养也非常好。但是在电器、电子产品、一般纺织品方面,即使以当地工资来看也很贵。这么说,澳洲的电子产品、电器价格比美国绝对价格还要贵30-50%,但是美国的工资普遍可比澳洲高多了。不仅如此,由于澳洲的市场比较小,竞争不激烈,最时新的电子产品根本没有。手机费、宽带费、电话费跟国内相比、或者跟美国相比更加让人沮丧。大件方面,相同素养的家具跟国内绝对价格相差不大,而汽车的价格上风则很明显了。

国内直接移民澳洲,能够有充分把握改善生活素养的有两个类型。一种是在国内实在困难,无法看到养老的前途;另一种是在国内达到千万资产以上,来澳州退休,在中国要跟国外过同等高素养的生活反而花费更多,看看高尔夫球球籍会费、高级汽车、别墅价格就知道了,越贵的东西国外越廉价。然而第一类通常拿不到移民资格,进不了澳洲,第二类也不来这里讨论商量,一早就付诸行动了。绝大部分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移民的代价很大,移民的回报不稳定。所以我写这些东西希望能给一些负面而真实的讯息,因为中介那里正面的消息很多,无需我重复。

最后要说的是,在申请的时候,要尽量老实,不是为了澳州政府,而是为了你自己。假如你用完全真实的资料能够获得移民资格,你在澳洲能够生存下去的机会比用假资料取得资格的高,骗移民局就算了,但是千万不能骗自己。

澳大利亚移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如何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澳大利亚移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如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声明,我暂时还没有登陆澳洲,是从美国申请澳洲移民的,等绿卡等到眼睛发绿还没下来,因为想跟父母尽快在海外相聚,他们又去过澳洲旅游而觉得很喜欢,所以就申请澳洲移民作为后备。我有一些朋友已经移民澳洲,或者正在申请过程中。我自己也出差的时候去过几次,所以有点发言权。

澳洲不是天堂,不是地狱。尤其对于国内直接移民海外的,困难很大。我在美国读书工作了六年,工作以后才真正听懂会说,看电视电影能够懂80%的意思,剩下的20%文化历史内涵可能永远都不懂,因为我没有看着这些电视剧长大。假如语言过关,在澳洲找专业工作不难,我熟悉一个跟我一样从美国移民到澳洲的人还没有到就已经找到专业工作。

30岁的人到另一个国家开始生活从来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假如在国内挣得不少,尽量延迟登陆时间,尽量存钱带到澳洲。利用国内的时间做好语言文化上的预备,通过互联网做其他方面生活的预备,因为到了澳洲要适应的东西太多,尽量晚辞职。不同的都邑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从官方网站取得讯息,正确而且可以练习自己的英文。

这里不少筒子认为心态很重要,我觉得移民的目的更加重要。假如可能的话,去澳洲旅游或者短登一次再作决定,不要心疼钱,你在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个人生的重要决定。即使拿了袋鼠护照回流,你忍心让自己孩子往返跑吗?你在国内放弃的位子还能找回来吗? 我的目的比较明确,我父母希望在澳洲退休,我拿了澳洲护照后假如澳洲进展不错会留下来,假如进展不好会回来美国,或者回国。我觉得中国未来几年可能遭遇一个大槛,所以认为必须为自己为父母安排一个海外的退路。当然我对中国长期还是比较乐观,不过人的生命有限,即使十年的波折我也难以承担,虽然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个很短的瞬间。

国内的移民有个错觉认为澳洲生活很适宜,澳洲人很懒。我自己接触过的澳洲同事周末都在加班,当然他们也属于中高薪阶层。澳洲的生活节奏可能比国内慢,然而你要打算进入高薪阶层,开始几年的付出只会比国内多。澳洲也有勾心斗角,虽然程度上比国内好得多,然而只要有利益竞争的存在,办公室政治都难免。

至于福利,除非是我父母的年龄,我很怀疑澳洲目前的福利水平能够维持,澳洲的福利水平可比美国高多了。20年前美国的福利水平也很高,后来因为人口老龄化,加上第三世界移民过多,一直削减福利,到了今天social security, medicare都到了崩溃边缘,假如澳洲20年后走美国的老路,我不会觉得奇怪。所以为了福利而移民的有点刻舟求剑。况且澳洲不少福利财产超过某个数目就不能享用,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成为财产超额的那个群体吧。

澳洲的整体法治、自然、气候、人文教养等大环境是比国内好,但是从国内的中上层掉到这个国家的下层,而且看不到希望,心理落差会很难忍受。加拿大充斥了这样怨天尤人的国内移民,冲击国内海龟市场最严重的也是他们,因为直接移民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潮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加拿大的中国移民人数从90年后期就一直盘踞第一,而澳洲直到2004年中国移民才第一次超过英国名列第一。外面的大环境再好,你的小环境很恶劣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假如本身在国内不受重用就算了,假如在国内有房有车,我建议起码存够了能在澳洲买房首期30%才移民,这样心理压力没有那么大。

我去过一些英国来源的澳洲移民的网站,他们的经济情况完全不同。很多在英国属于中下阶层的才移民澳洲,本来在伦敦中下区只能住小房子的卖了伦敦的房子就能在墨尔本无须贷款买下一栋好区的房子,即刻晋升澳洲的中上层。如此移民后悔得很少。然而中国人移民海外往往要从最低做起,国内贪官除外,所以必须慎重再慎重,把移民过程想得困难一点,环境想得恶劣一点不会错。

大家都知道澳洲的福利好,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代价就是高税率。我在国内工作过一年,看到不少高薪靠的都是不上税的灰色收入,逃税现象也很严重,谁老实交税谁傻瓜。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共同点不是民主制度,而是无所不在,大张旗鼓,绝对不能得罪不能欺骗的税局。下面是澳洲的税局官方网站的个人税率计算器,大家填入一些简单的假设性数据,可以看看自己对于要交纳这种税率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

在找工作方面,国外除了蓝领白领金领,还有不少介乎之间的职业,而这些介乎之间的职业恰恰是中国人所不了解,而又有一定机会的地方。前几天澳洲有个富豪榜,只要看看这些人从事的职业就知道机会何在:大部分都是房地产开发,因为澳洲还是个历史较短,需要开发的国家,大约三分一在娱乐媒体,高科技行业的一个都没有。这从侧面说明了澳洲并非IT业的黄金地,而中国移民中IT占了一半以上,他们的失望可想而知。我在国外生活感到与国内在职业生涯上的不同就是,无论在什么年龄,转换职业的可能性高而且成功比率也高,因为国外有很多政府补贴的成人教育,帮助你再就业。所以我认为除了本身实在喜欢IT,移民的时候要有重新接受教育转行的心理预备。然而,你必须问自己,愿意下半辈子为了移民这个目的转去一个自己未必喜欢而且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不算有面子的行业吗?观念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世界上最难过的是自己那关。

转去什么行业呢?中国人的思维局限于非白领则蓝领打工,其实有不少这种严格规定以外的行业也可以考虑。比如厨师(西厨,糕点制作)、调酒师的需求在美国、加拿大、澳洲一直都很高,中厨就因为国人之间竞争过于剧烈,工资待遇差西厨很多。房产中介、房贷信贷员、护士、汽车修理、导游、美容师等等都属于这种范畴。这里有个官方的找工作网站,你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的地点看看行业工作需求的分布如何,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决定自己的行业在哪里的机会多,对于新移民来说,地点的选择还是跟着工作机会走比较现实。澳洲的中流砥柱行业一直是房产类、旅游类、资源开发,所以只要在这几个行业中能找到自己的位子起码日后不需要担心饭碗问题。

大家都知道现在澳洲的房子很贵,工资房价比跟上海相比略微好一点,明显的好处就是有土地产权,能日后传给孩子,但是明显的坏处就是新房子少,而且非常贵,国内说买房子都是一手房概念,国外的一手房要不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新开发区,要不就是超出负担能力。我看到不少人认为澳洲的房子会大幅下降,我持相反意见。澳洲的人口集中在几个都邑不是因为他们撑得慌,而是大部分澳洲中部土地严重缺水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无论澳洲本地人也好,新移民也好,能选择的地区并不多,住房需求集中。澳洲的新移民中英国、新西兰占总移民的34%(2001abs数据),他们都是带着买房子的银子抵达,尤其是来自房产超贵的英国的移民,他们是炒高房产的罪魁祸首,悉尼的房子再贵,跟伦敦一比就体现价值了。不仅如此,近年的移民趋势还增加不少911后美国移民困难绿卡不遂的人士(似乎我这样),以印度裔居多,他们都在国外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的存款。澳洲的房产以澳州本土的工资来说泡沫化了,但要是考虑到不少移民都具有相当的存款作为首期,甚至能够一次付清,悉尼的房子虽然贵了点,下降的幅度不会非常大。假设日后悉尼的房子最多下降30%(我觉得这是个可信的幅度),你觉得自己是否能负担,能否实现你的澳洲梦?假如澳币下降,则澳洲的房产对于国际移民来说,属于实惠价格,下降的空间更加小。

另外一点国内移民比较难接受的是澳洲某些产品的物价。我在悉尼呆过一个周末考察物价,感觉一般超市还可以,周末农贸市场(farmer's market)的价格比超市廉价一半左右,素养也非常好。但是在电器、电子产品、一般纺织品方面,即使以当地工资来看也很贵。这么说,澳洲的电子产品、电器价格比美国绝对价格还要贵30-50%,但是美国的工资普遍可比澳洲高多了。不仅如此,由于澳洲的市场比较小,竞争不激烈,最时新的电子产品根本没有。手机费、宽带费、电话费跟国内相比、或者跟美国相比更加让人沮丧。大件方面,相同素养的家具跟国内绝对价格相差不大,而汽车的价格上风则很明显了。

国内直接移民澳洲,能够有充分把握改善生活素养的有两个类型。一种是在国内实在困难,无法看到养老的前途;另一种是在国内达到千万资产以上,来澳州退休,在中国要跟国外过同等高素养的生活反而花费更多,看看高尔夫球球籍会费、高级汽车、别墅价格就知道了,越贵的东西国外越廉价。然而第一类通常拿不到移民资格,进不了澳洲,第二类也不来这里讨论商量,一早就付诸行动了。绝大部分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移民的代价很大,移民的回报不稳定。所以我写这些东西希望能给一些负面而真实的讯息,因为中介那里正面的消息很多,无需我重复。

最后要说的是,在申请的时候,要尽量老实,不是为了澳州政府,而是为了你自己。假如你用完全真实的资料能够获得移民资格,你在澳洲能够生存下去的机会比用假资料取得资格的高,骗移民局就算了,但是千万不能骗自己。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