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唐人街有哪些?移民美国必去!

2020-07-02
移民条件有哪些 移民知识有哪些 移民希腊有哪些条件

移民条件有哪些。

在美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那就是美国唐人街。美国唐人街是由早期华人在美国建立的华人社区。如果你已经移民到美国,其实也可以去唐人街工作、生活。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美国唐人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美国唐人街有哪些?

1、纽约唐人街

纽约唐人街需要穿过纽约第五大道百货大楼,就好似一场穿越之旅。站在唐人街街道上,两边是摆放着的水果、海鲜摊位,还可以回望远处的帝国大厦,可能会有一种时空调换的错觉。在纽约唐人街可以闻到酒店杏仁豆腐及萝卜糕,鲜美的虾饺、拉面和炒面的香味。

2、旧金山唐人街

需要知道的是,旧金山唐人街是全美最大的中国城,在19世纪50年代就有华人华裔迁居于此,甚至旧金山唐人街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天下为公”作为牌匾。这里大约有十万余名华侨居住,一眼望去满满的中国传统元素。金门饼家的蛋挞、湖南餐厅、香雅茶室等等让人有一种着熟悉感。

3、洛杉矶唐人街

洛杉矶的唐人街也有着150年的历史。在1941年老唐人街拆迁之后,新洛杉矶唐人街在过去半公里的位置。不同于旧金山的华人大多来自广东,洛杉矶唐人街广泛地来源于全国各地。在洛杉矶唐人街,大大小小的灯笼遍布其间,全国各地、各色小吃颇负盛名。

二、如何移民美国?

1)亲属关系移民;

2)雇佣或职业关系移民;

3)参军移民;

4)乐透抽奖移民;

5)人道主义原因移民;

6)大赦移民。

以上便是美国唐人街的全部内容。相信无论是移民美国,还是去美国旅游,唐人街可以说是必逛名所了。除此之外,美国移民方式有很多,要找准合适自己方式移民喔!

精选阅读

带你走进秘鲁利马的唐人街!


秘鲁利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聚集了16世纪的大教堂,修道院,广场,还有大家所喜欢的唐人街。

走进“唐人街”,中国印记、中国标志随处可见。这里店铺林立,人流不息,车水马龙,商行、商店、药店、银行、超市、理发店等比比皆是,中餐馆是其中最有名的。这些店铺和餐馆大多使用中文招牌,让初到这里的中国人感到好像又回到了中国,走在熟悉的大街上。位于“唐人街”中心地段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是秘鲁最大的华侨华人社团,已有130年历史。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梁顺告诉记者,该社团当年是清政府驻秘鲁公使郑藻如奉清光绪皇帝御颁圣旨成立的。“通惠”意在“通商惠工”,通惠总局的宗旨是团结在秘侨胞,维护华人正当权益。秘鲁是华侨最早到达和聚居数量最多的拉美国家之一。目前在这个3000万人口的国家,有华人血统的人口约有300万。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在今年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被评为“华社之光”社团。

与通惠总局一墙之隔的中餐馆聚福楼,是由来自广东顺德的杨乃兴开办的。杨乃兴说,“这几天利马召开国际会议,外国政要多,游客也多,给我们的中餐馆带来更多商机,餐馆生意兴隆,顾客盈门。”

聚福楼的斜对面是一家香港进出口公司,老板是来自香港的蔡迪权。他来秘鲁经商已有30多年,经营食品零售和批发,产品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蔡迪权说,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极快,秘中关系更加密切,为秘鲁的华侨华人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良好的经商环境。

唐人街”有一家商店较惹眼,门前摆放着几对高大的陶瓷花瓶。店主是来自江西景德镇的李庆丞。他来利马6年多,在秘鲁和智利都开办了陶瓷店。李庆丞说,过去利马唐人街开店做生意的华人主要是来自广东和福建,但近年随着两国经贸往来加深,中国不少地方的企业和个人来秘鲁投资,谋求拓展海外市场。“秘鲁现在经济也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观赏性、艺术性高的陶瓷品也有较大需求,因而陶瓷品在秘鲁乃至南美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

所以说即便你第一次来秘鲁利马,当你踏上秘鲁这片土地,当地久居的中国人就会告诉你,来到这里并不会很陌生,在中国有的,秘鲁依然也有。

雅典城中的“唐人街”之中国商人


雅典街景

数十年间,希腊一直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外移国家。但在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期间,越来越多的人从巴尔干,尤其是从阿尔巴尼亚来到希腊寻求保护,希腊因此变成一个移民吸收国。如今,来自中东和近东,以及东非国家的移民也开始涌入希腊。据统计,仅2009年上半年,就有近6万非法入境者被拘捕。许多人试图通过希腊进入其他欧盟国家。如今,生活在希腊的居民中十分之一没有希腊护照。而在涌入希腊的外来移民中又增加了一个族群,那就是雅典"唐人街"的中国商人。

希腊首都雅典实际上不像美国旧金山那样有由入口处,寺庙和无数店铺组成的真正唐人街。 被称为雅典"唐人街"的是一条名叫Aghisiláou的偏僻街道,或者是市中心剧院广场旁边的Plateia Theatrou大街。但是这里也没有庙宇或者中餐馆,只有几家贸易中心,不过它已经吸引了不少当地的商人。

在这里,中国商人程兰肖(音译)开创了他的事业。这位来自中国的商人已经在雅典生活了15年。他开了一家服装店和一家旅行社。他说,他总是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为自己建立生存的基础。他认为他的未来主要在旅游业:

"我来希腊本是为了读大学。初来乍到,便直接到中餐馆打工。3年后,我开了一家专卖丝绸布料和服装的商店。不久之后,希腊赢得了2004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有许多来自中国的代表团和来自中国的旅行团,但当时这里几乎没有人会讲中文。我就想我可以试开一家旅行社。如今,来希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的旅行社利润每年递增20%。 "

据官方统计,在雅典地区的华人华侨总计有2000人。实际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10倍。其中主要是那些持旅游签证前来希腊后滞留不归的中国人。他们当中既有持合法逗留签证者也有非法居留者。许多人在雅典开商店,销售廉价服装或者开餐馆。他们的商店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今,他们已经有能力在市内较好的商业区开店。据说,来自中国的商人甚至愿为一个位置好的新店铺缴纳10万欧元的现金押金。

他们的商业成功普遍引起妒嫉。希腊商界人士做出愤怒的反应。他们指责中国人破坏公平竞争,廉价雇佣劳动力,引起租金大幅增加。希腊贸易协会主席阿梅纳基斯也对不受欢迎的竞争对手给予抨击: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店里出售货物,而且在大街上。全希腊到处都能看到销售中国毛毯和床单的摊位和地摊。而政府又没有能力遏制黑市买卖。中国商贩正是利用了希腊政府的这样弱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真的是一个麻烦。我们不反对任何人,但我们要求他们遵守所有的法律。"

昔日的移民输出国希腊,如今已经成为受亚洲和非洲年轻人青睐的移民目的地。但大量移民的涌入似乎超过了该国经济和政治上的承受能力。

因此,雅典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2007年对全希腊的亚洲移民进行了一项科学调查。该项调查的发起人,亚洲问题专家顿切夫谈的全是中国人的优点:

"我认为,中国人所起的很多积极作用应该得到承认。他们勤劳,务实,善于经商,应该特别赞赏。此外,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尤其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有助于他们迅速实现其经济和商业目标。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抱怨中国人。相反,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提高希腊经济的竞争力。"

迄今还没有发生与中国人的公开对抗。或许是中国人的为人受到尊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友好,对希腊文化和历史感兴趣。在一些人看来,中国人非常不显眼,他们几乎不与陌生人交谈,几乎没有犯罪记录,只知道专心致志地工作。根据雅典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的调查,中国人甚至是最富有的移民。

尽管如此,希腊的中国人仍感到自己没有被当地人视为平等的公民。希腊人从内心深处对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商人感到恐惧。程兰肖也在不断当地人的成见和偏见。对于希腊商人的抗议他无法理解:

"我想在上海或北京可以像在雅典一样赚很多的钱。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迁移到新加坡或香港,在那里甚至可以赚更多的钱。在那里我们没有语言障碍,甚至不需要申请签证的繁琐程序。即使是日本市场也向我们开放了。因此,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令希腊人感到担忧。"

经济危机使希腊商人的日子更加难过。仅今年一年,雅典大区就有1000多家小企业申请破产。专家们担心在未来几个月情况会更糟糕。中国人很可能会成为希腊经济危机或者糟糕的移民融入政策的替罪羊。

伦敦唐人街房屋空置 经营理念待转型


几十年来,英国伦敦唐人街餐馆让西方食客品尝到了东方风味,也为亚洲游客奉上了“家的味道”。然而,随着“中国城”租金的上涨,部分餐馆经营状况惨淡,经营理念亟待转型。

近年来,伦敦的唐人街餐厅一直试图均衡发展,一方面照顾着伦敦华人小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推动“中国城”改进产品和服务。然而,当地的商业租金持续上涨,加上许多经营者的子女不愿进家族企业工作,导致许多餐馆只得关门。

伦敦“中国城”华人协会(Chinese Association)发言人李汉基表示,“中国城”三十年来首次出现空置房屋。“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四处走访,我从没见过一间空置房屋。大约从去年开始,房屋空置状况开始恶化。”

租户协会的Jon Man是搬离西区“中国城”的一员,他表示,由于租金上涨,他经营的中餐馆不得不搬家,他甚至怀疑新来者能否在“中国城”立足。

针对租金过高而导致房屋空置的问题,伦敦房产巨头Shaftesbury公司首席执行官布瑞安·比克尔(Brian Bickell)表示,他们非常愿意为唐人街餐厅提供支持,但他们也是做生意的,必须按照市场行情收取租金。

同时,比克尔认为,唐人街餐厅的经营理念亟待转型。近年来,唐人街餐馆始终驻足不前,保持着薄利多销的观念,走小成本的经营路线,而顾客们却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在寻找更高端的产品和服务。这使得唐人街餐馆所提供的菜品,无法满足伦敦华人和其他游客的需求。

据伦敦旅游局统计,去年访问伦敦的中国游客达到16万人次,人均消费1370英镑,而美国游客人均消费为850英镑,德国游客为420英镑。面对中国游客庞大的消费市场,比克尔说:“如果他们(唐人街餐厅店主)想要走现代化道路,把生意搞上去,那么我们非常乐意他们留下。”

目前,Shaftesbury还在向威斯敏斯特市议会(Westminster City Council)建议,允许酒吧和餐馆营业到更晚的时间,该议会负责管理西区大部分地区。Shaftesbury表示,希望此举能帮助唐人街餐厅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911事件改变纽约唐人街亚裔移民社会角色


在911恐怖攻击事件十周年之际,许多机构纷纷推出相关纪念活动,近十年过去了,距离现场数个街区的唐人街,十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发美国媒体的关注,据美国《星岛日报》援引《每日新闻》报道,事件中唐人街似乎完好无损,但事实上,911事件改变了唐人街130年以来作为亚裔移民门户社会的角色。

报道指出,像其余的曼哈顿下城区,唐人街在911事件后变成了冻结区。坚尼路以南不许货车通过,居民需要向每个街角驻守持机枪人员出示身份证,而且空气中满布尘埃。商务完全停顿下来,因为执法当局占用了1000个车位,商店不能进货,而客人也无法进入。

Mulberry街的李泽光在911事件后失去了在勿街的家族店铺,目前正竞逐地区领袖。他说,在BQE及新泽西州收费公路有路牌叫人要避开曼哈顿下城区。“这些路牌树立了超过1年,但从没有树起路牌叫人回来。”李泽光的家传杂货店由祖父开始,是唐人街第2古老的商店,捱至2003年结业。

当联邦援助开始时,唐人街跟其它世贸邻近地区的待遇不同。华埠共同发展机构行政总监陈作舟说,原来这里并不符合援助资格。结果就是令小区放缓。2010年人口普查发现唐人街的人口自2000年以来下跌8.7%,同期的翠贝卡和苏豪区人口猛增45%,部分原因是这些地区有911的税收优惠带来刺激。

虽然目前仍以亚洲人为主,占63%,而白人则有16.3%。但是,自2000年开始,亚裔人口已减少了15.2%,而白人人口则上升了42%。

唐人街的服装店由最多的246间,下跌至不足50间。陈作舟说,制衣工人的数量由1万4000人,下跌至2000人。根据纽约亚美联盟,在911事件后的3个月,有23%的唐人街居民由于服装和餐饮业裁员而失业。

由于无法泊车,很多旅巴把唐人街的行程删掉。以往每天的唐人街游客为2000人,而去年平均在坚尼路信息亭问路的人只余下一半。行经唐人街的3个地铁站,即格兰街、坚尼路和东百老汇站,自2000年每年少了350万乘客。

小区领导人注意到唐人街的援助缓慢,语言障碍亦是其中问题,亚洲人平等会表示,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拒绝了70%的唐人街损失索赔,主要是由于语言问题。同时,911后的房地产热潮令成本增加,令很多制衣厂捱不住而关闭。

“拯救”几代中国移民的精神家园——唐人街


规划中的“中山中心”示意图

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在让中国移民寻求社会支持和同族帮助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繁荣之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正逐渐走向衰落。为了“拯救”这片几代中国移民的精神家园,海外华侨华人戮力同心,积极为唐人街的振兴而奔走。

现状:干戈寥落

近年来,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已经需要借助企业扩大宣传,而美国最古老的纽约唐人街也不再是全市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中国移民逐渐迁出唐人街分散居住成为唐人街人气流失的重要原因。

美国此前公布的一项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人口总数减少了9%,亚裔人口减少了14%。人数减少的同时,留守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也被拉低,城市里的唐人街现在主要服务于低学历、低技能、寻找初级工作的新移民,以及英语差、不会开车的老移民。

目前,华盛顿的唐人街已经缩减为几个街区,仅剩下华丽的迎宾牌楼和星巴克咖啡店、猫头鹰餐厅等美国本土连锁餐饮商。此外,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人口也在减少,那里的居住功能在减弱,变得更像是专门的商业服务区。

唐人街的商业经营也并不景气。温哥华的唐人街中64%的商家表示,2008年至2011年生意逐渐减少。尽管唐人街已成为游客到温哥华的必游地点,但这里的商家最大顾客来源仍是附近居民,占58%,游客只占12%。

原因:错综复杂

华人纷纷搬离市区中心的唐人街,主要是由于难以承受市中心的高房价。在纽约,华人更愿意居住于城市外围的皇后区法拉盛或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附近,因为那里的房子既便宜又宽敞。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人口学家弗雷表示,市郊生活是大部分少数族裔的“美国梦”,那里有更好的学区也是原因之一。

此外,华人的组成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纽约的华人中,移民后代所占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25%上升到超过30%。这些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已经不再依赖唐人街提供帮助,他们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自然造成了唐人街人口的减少。

同时,金融危机的侵袭也让更多华人选择回到祖(籍)国寻找就业机会。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所长帕帕德美特里欧说,“从历史上看,20世纪上半叶来到美国的人有超过50%后来又离开了。现在美国就业环境的持续不景气,再加上中国开出更好的回国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回国。”

振兴:群策群力

面对唐人街的衰落,海外华人在感慨的同时也积极为振兴唐人街寻找“二次创业”的机会。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休教授、人称“唐人街之父”的黎全恩谈到拯救唐人街的策略时表示,保存和振兴维多利亚市的华埠文化,秘诀是要让大家认同,“华埠不是华人的华埠,而是维多利亚市的华埠。”

要获得大家的认同,与政府合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加拿大温哥华的唐人街商家近日完成了“华埠振兴策略”的研究,并向市政府提交《华埠社区计划与经济振兴策略》报告。市府将根据策略,制定出促进华埠商业、公共区域规划以及保存华埠文化及古迹建筑的相关计划。

建设地标性建筑,也是吸引人气的好方法。据美国媒体报道,纽约唐人街附近正计划建设一座名为“中山中心”的超级摩天大楼。该建筑高达128层,将实现“年收益超过3000万美元地产税”和“数十亿美元的营业税”。这座以“团结美国,致富人民,扭亏为盈,打造美满家庭”为理念的壮观建筑必将为纽约唐人街带来滚滚财源。

德国无唐人街 新生代移民历史不长


20世纪20年代,一些中国商人和打工者的合影 供图/拉尔斯

“香港饭店”今天仍在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香港饭店"的墙上,仍挂着创始人张先生的照片

新生代移民历史不长融入当地社会获认可 力求融合华人无需“小中国”

“二战”至今的数十年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大势所趋,移民德国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目前德国已有15万华人居住。但在汉堡这个最早发现“中国角”的地方,如今居住着的一万多华人却未能重现“小中国”的辉煌,甚至在整个德国都未再建立唐人街?

“德国没有移民国家的历史根基,缺乏形成华人聚居区的基础。”汉堡中国协会副会长陈求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目前在德的华人大多为最近二三十年移民过去的,不像荷兰、英国、法国那样拥有悠久的移民历史。

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副总领事邢伟平则告诉本报记者,汉堡的一万多华人极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德国华人对于唐人街并没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典型案例:新生代移民立志扭转中餐馆形象

“目前在德的华人中,有很多像我一样,是最近二三十年间刚过来的新生代移民。”

当选汉堡中国协会副会长5年的陈求义来德国不到10年,却已在汉堡拥有一家最受当地人欢迎的时尚餐厅。

和大多“标准老华侨”的经历一样,陈求义一家几代人也经历了一轮“连带移居”。先是爷爷1905年到荷兰做生意;接着大伯于上世纪50年代过去,开起中餐馆;然后是父母于上世纪70年代迁去,也经营餐馆。陈求义1985年也跟着哥哥去了荷兰上学。

上学的同时,陈求义的哥哥也在当地学餐饮管理,并掌握了葡萄酒酿制的工艺。随着荷兰中餐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陈求义的哥哥陈正义发现邻国德国的中餐业几乎是空白。

当时,在德国经营中餐馆的多为一些出身贫寒、受教育不多的华侨,他们甚至不会说德语,难以融入主流文化。他们靠低廉的成本经营餐馆,用餐环境简陋、菜品千篇一律,口感粗糙,中餐一时间几乎成了“廉价快餐”的代名词。

陈正义觉得自己应该扭转中餐在德国人心目中“廉价粗糙”的形象。

1994年,他在汉堡创办了“你好”餐厅,自创菜谱,精烹细饪,将中餐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久后,这家以精致菜品著称的中餐馆,受到了法国米其林美食权威鉴定机构的推荐,成为北德地区唯一一家获推荐的餐厅。

中西风格相结合中餐馆火了

受哥哥的影响,2008年,因工作关系经常往来于汉堡的陈求义也决定涉足汉堡的餐饮业。他和哥哥一起,在汉堡市区繁华地带盘下一间由英国顶级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真铜建造的房子,并购进一批比利时名师打造的昂贵灯饰,斥资百万欧元,倾力打造了这家时尚前卫的“铜房”餐吧。

开张不久,因烹饪手法独特、菜色品种繁多,“铜房”在当地声名鹊起,备受年轻时尚人士推崇,并被北京《美食与美酒》杂志推选为50家海外最佳餐馆之一。

10月11日,记者来到陈求义亲手打造的这家以“现场烹饪”闻名的个性化餐馆“铜房”(Copper House),发现餐馆内装修极致考究,虽供应东南亚菜品,服务特色却极富西式风格。西洋音乐,烛光餐桌,总体上看,“铜房”更像是家兼具酒吧和餐厅功能的西式餐吧。

现身说法:求特色不忘融合中餐成“隆重宴席”

陈求义告诉记者,如今在德华人从事的职业、经商的范围跨度很广,德国的华人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管是大学教师、律师,还是经营中餐馆、旅行社或贸易公司的华商,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与此同时,华人的生活习惯上也越来越西化,很好地融入了德国社会。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陈求义的餐馆在追求个性和特色的同时,也参考和借鉴了当地的餐饮文化。

在德国餐饮业,陈求义兄弟可以说入行不久,但发展却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记者问陈求义有没有什么诀窍。他说:“哪来什么诀窍,其实就是融入德国社会,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人的所需,这样餐馆提供的服务才会被当地人真正接受。”

陈求义还介绍说,目前在德国,除“你好”和“铜房”外,还有不少菜品精致、用餐环境幽雅的中餐馆。

德国中餐摆脱了过去在德国人心目中“廉价粗糙”的形象,逐步向“高品位、高档次和优品质”的追求上转变。一些德国人还将高品质的中餐视为“隆重宴席”。

如今,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在庆祝重大节日和举办重要活动时,都喜欢选择中餐,追求特色,但又“不失隆重”。

权威解读:现实需求不强德国未再建唐人街

中餐馆是德国华人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副总领事邢伟平告诉记者,德国“二战”后再未出现唐人街,除了没有形成类似欧美其他地区唐人街的历史条件外,新生代移民做到了与德国社会的很好融合也使得在德华人对于唐人街并没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形成唐人街还是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有利条件。华人由于没有聚居在一起,能更积极地去了解移居地的政策和文化,融入周围环境,并在当地人的监督下守法经营、合理从业。

这样,也避免了华人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触外面的社会,不愿融入主流文化,造成许多与当地人的误解,导致一些问题和冲突凸显出来。

邢伟平还介绍说,德国政府的相关政策也越来越支持外来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并鼓励外来族裔学德语、融入主流文化。同时,德国政府还鼓励外来族裔保留自己的本族文化。目前在德国,有许多华人华侨开办的中文学校,这些学校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兴盛期聚集2000华商“二战”前遭迫害消失 香港饭店“独撑”德国唐人街

去过德国的中国人大多都会感到奇怪:在拥有15万华人的德国,却找不到一条唐人街。多年以来在欧美地区普遍盛行的唐人街,为何却在德国“无影无踪”?

“德国曾有过唐人街,汉堡就出现过最早的‘小中国’区”。近百年前,这里曾因2000多名华人聚居,被称为汉堡的“小中国”。日前,在赴汉堡参加由德国外交部发起的“德中同行”后续活动——“2011年发现之旅”期间,本报记者从德国历史学家处得知这个颇感意外的发现,并与德国同行一起探寻这条消失了的唐人街。

实地寻访:“中国角”纪念牌印刻华商形象

“德国并非没有唐人街,实际上,最早的唐人街近百年前就在汉堡出现过。”10月8日,德国知名历史学家、汉堡当代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拉尔斯-阿梅达带领记者,来到汉堡市区繁华地带St.Pauli 区的“Schmuck”街。

拉尔斯告诉记者,这里便是20世纪初中国人聚居的地区,也是迄今为止在德国发现的最早的“唐人街”,当时那里被称为“小中国”区。

拉尔斯曾在美国华盛顿德国历史研究所工作,负责“小中国在汉堡”的研究项目。期间,他发现并收集了大量有关汉堡“唐人街”的历史资料,包括华人的老照片。

在汉堡乘坐S1、S2、S3地铁,都能到Reeperbahn站,出站后再走过一个街区,只需5分钟,就是Schmuck街。

记者发现,这条“Schmuck”街虽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却不喧闹,商铺不多;街道一旁树木葱茏,另一旁是一座墙漆颜色鲜艳、艺术气息浓厚的剧场,让这条街看起来更像是从闹市区另辟出来的幽径。

剧场对面,一座篮球训练场的外围铁丝网上,立着一块黑漆漆的、记录着唐人街历史的陈旧纪念牌,上面写着:

这里曾是“中国角”的旧址。中国人曾在德国蒸汽船上当厨师、做机械工,来到汉堡港,他们在Schmuck街上安家,开餐馆、开商店、办旅馆……1944年5月13日早上,纳粹以中国人在英国军舰上做事为借口,指责中国人为间谍,遂将这里的160名中国人关押入威廉斯堡的集中营……

纪念牌上还印有一幅中国男子的画像,是那个年代海外华商的典型形象:身穿西服,颈系领带,梳着整齐的中分头,左手叉腰,一脸踌躇满志的神情。

历史巨变:2000多华商聚集成就“小中国”辉煌

据拉尔斯介绍,19世纪末期,一艘艘满载着丝绸、瓷器等货物的欧洲商船从广东来到汉堡港。船上走下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他们在海上漂泊了近一年的时间,被囚在船舱底下做工。这些中国人比那些从非洲和美洲来的奴工更任劳任怨,受到了欧洲商队的“喜爱”。

20世纪初,从中国回来的欧洲商船渐渐多了起来。商人们开始同意妇女在船上做一些杂工,很多中国船员的妻子也跟着四处漂泊。

日子久了,有些船员的家属因为疾病或生小孩,不能再随船队出发,就暂住汉堡。他们就结伴搭伙,在“Schmuck”街聚集。

当1921年中国领事馆建立时,“Schmuck”街一带已居住了2000多名华人。当时的《汉堡晚报》就称这一带是个“小中国”。

捏造“通敌罪”希特勒搜捕华人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希特勒开始推行“纯净德国血统”政策,认为“五代都是德国人的才是真正的德国人”。华人的噩梦开始了,他们被逼与德国太太离婚,理由是“会玷污日耳曼人的血液”。

1939年前后,“二战”一触即发,纳粹政权逐步加大对移民的迫害,华人开始逃离。但仍有少数人留守在“Schmuck”街,他们以为纳粹抓的只是犹太人。

不幸的是,这最后一批留守的中国人还是遭到了迫害。1944年5月13日,秘密警察以凭空捏造的“通敌罪”将“Schmuck”街的中国人全部逮捕,投进位于威廉斯堡的“明日集中营”,其中17人因不堪忍受虐待不久后死去。此后,华人大批外逃,德国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唐人街。

旧址回望:舞蹈学校里上演一段段跨国姻缘

如今的“Schmuck”街上,仍有一些中国人当年的活动旧址,但早已物是人非。街道一旁,坐落着两栋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旧楼房。灰暗的外墙上,伤痕累累。

拉尔斯介绍说,这两栋楼原本是连在一起的,但在“二战”期间,因为遭受炮弹轰炸,楼被一分为二。战后,人们在旧墙坍塌的地方,重新盖起新楼,将被炸空的地方填补上。目前,这两栋楼已被改造成普通居民的住宅楼,一层楼还租用给一些当地人,经营小商铺。

此外,“Schmuck”街边当年还有一所舞蹈学校,许多中国人常到那里跳舞消遣,与德国姑娘相识相恋,成就了一段段浪漫的跨国姻缘。然而现如今,这条街道已不复存在。

拉尔斯告诉记者,他在开展相关研究时,曾见到过一位当年与最早一批来到汉堡的中国人结婚的德国女子。她就是在“Schmuck”街边舞蹈学校与中国商人认识的,嫁给这名中国人后,他们共同开店,还育有几个孩子。

不过,好景不长,1938年后,随着中国移民被纳粹迫害,这名德国女子被迫离婚,只身带着儿女逃离了汉堡,在国外隐居多年。“二战”后,女子带着儿女回到德国,生活凄苦,也很少再向外人提起过往事。

华商坚守:香港饭店“孤独”延续唐人街历史

唯有一家名为“香港饭店”的小旅馆,至今仍延续着百年前“小中国”区的历史。这家旅馆位于与Schmuck街平行的另一条街上,两地不过相隔5分钟的步行路程。这里几乎是能完整见证汉堡唐人街的“孤证”了。

旅馆不大,只有一层楼,总共加起来不到15间客房;入口的门厅看起来更像是间老旧的酒吧,里面挂满德国足球队的队服和花花绿绿的明信片,几名铁杆球迷正坐在吧台前,聚精会神地盯着墙上电视里播放的足球比赛看。

只可惜记者到访当天,旅馆现任的老板Marietta Solty女士不在,50多岁的女店员布基特指着墙上挂着的两任旅馆老板的照片,向记者讲述起旅馆创始人Chong Tinlam(后人称他为“张先生”)的故事。

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在一些欧洲国家的远洋商船上工作时途经汉堡,见这里经济繁荣,商机遍布,便在这里经商。另外,还有一部分原来在欧洲其他地方经商的中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后,敏锐地嗅到汉堡巨大的商机潜力,也纷纷聚拢过来。

张先生便是这批精明中国人中的一员,他于1938年来到汉堡,先是在海德堡大学留学;后与一位波兰人结婚,并在当时已初具规模的“中国角”上买下这家饭店,起名为:“香港饭店”。随着“二战”临近,来到汉堡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小旅馆的生意也越做越火。

但在纳粹当局于1944年展开的“中国行动”中,张先生未能幸免。他是160名被抓中国人中的一员,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

在狱中,中国人遭受严刑拷打,每天还要被迫做劳工。此外,集中营里的卫生状况很差。部分人不堪重负和凌辱而死,但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抗争,张先生与其余140多人一起坚持了下来。战后,他们重获自由。

然而,由于德国许多城市被战争重创,陷入经济萧条的困境,与张先生一同获释的中国人都纷纷离开了汉堡。只有张先生和其他少数中国人依靠战前做生意的积累,留了下来。

张先生重新盘下“香港饭店”,克服重重困难后,几乎以一己之力延续着唐人街的历史。

店员讲述:“Fighter”的斗志撑起百年老店

“我们的前老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Fighter(抗争者)!”女店员布基特告诉记者,战后,曾经以来往汉堡的中国旅客为主要客源的旅馆生意,却因中国人的大批离去变得举步维艰。张先生顶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将“香港饭店”的生意坚持下来,并操持得有声有色。

直到1983年,张先生去世后,这家旅馆才交给他的女儿MariettaSolty接管。现在,这家“百年老店”虽经历诸多风雨,仍稳稳地屹立于“小中国”区的街角,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女店员告诉记者,旅馆曾经过数次翻修,内部格局没做什么变化,以尽量保留“小中国”当年的印迹。而旅馆前台悬挂的一张张在“小中国”时代,各国旅客留下的旧钞和明信片,继续向人们述说着那段有关“消失的唐人街”的历史。

美国移民入籍美国,有哪些途径?


美国移民申请入籍美国一般有三种途径:1. 通过出生地;2. 通过父母或祖父母; 3. 通过归化入籍美国。以下我们便来介绍美国移民入籍美国的三种途径。

1. 通过出生地成为美国公民

根据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凡是在美国出生的人自动成为美国公民,无论其父母是何种身份(甚至是非法居留)。这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在美国的外交官的子女,即使是在美国出生,也不能自动成为美国公民。

2. 通过父母或祖父母成为美国公民

如果在美国境外出生,也可能通过父母或祖父母而成为美国公民。一般来说如果是在美国境外出生,但其父或母或父母两人为美国公民,可能符合条件直接成为美国公民。但是适用的法律根据出生时期的不同而对父或母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如果是在1986年11月14日或之后出生的,而公民父或母在其出生前有5年在美国居住,并且其中有2年是在14岁后的,那么会符合条件直接成为公民。如果父母不符合条件,还应该参照公民祖父母,如果他们符合以上的居住条件,那么子女也具有公民身份。如果在出生时父母都是美国公民并且父母中有一人曾经在子女出生前在美国居住过,那么子女也自动获得公民身份。另外,非婚生子女或被收养的子女适用的法律又和前者不一样。

子女还可以通过父母入籍美国而取得公民身份。根据2001年通过的《儿童公民入籍法案》,符合以下条件的自动获得公民身份:1. 父或母一人是美国公民;2. 子女未满18周岁;3. 子女是永久居民身份;4. 子女居住在美国并且公民父(或母)拥有子女的法定和实际监护权。

3. 归化入籍

成为永久居民的人士也可以通过归化入籍的方式成为美国公民。一般而言,申请归化入籍需符合以下条件:

A.年满18周岁;

B.必须是永久居民,包括条件绿卡持有者;

C.需成为永久居民5年以上,但如果是与美国公民结婚,则为3年(该美国公民需要成为公民3年以上,在申请前保持婚姻关系至少3年,如何离婚或分居都可能会造成该关系的终止。)

D.需要在美国实际居住30个月,或18个月(如果是因为与美国公民结婚的名义申请入籍)

E.需要在所申请的州居住至少3个月;

F.必须证明其品行良好;

G.需要通过英文和美国政府及历史知识的考试,但如果年满50岁且成为永久居民20年以上,或年满55岁且成为永久居民15年以上的可以不用考英文,但仍需要参加自己语言的美国政府及历史知识的考试。如果年满65岁且成为永久居民20年的,可以免除英文考试,而只参加简化的美国政府及历史知识考试。另外,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严重疾病而造成无法学习英文和美国政府及历史知识,可以向移民局申请免试。

H.在美国军队服役的人士或其配偶等人的入籍美国的条件又会有所放宽。

移民美国利与弊,移民美国生活优势有哪些?


众所周知,移民美国项目十分火爆,虽然去美国的门槛很高,资费很多,手续很麻烦,但是对于想要移民美国的朋友的来说,这些通通都不是问题。可见大家对移民美国的高度热涨的心情。那么移民美国利与弊,移民美国生活优势有哪些?下面小编来为你盘点相关资讯。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一:移民美国生活优势有哪些

1、高质量的生活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早就过了依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阶段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高新技术产业,所以美国的自然环境还是不错的,新鲜的空气、碧海蓝天这些在中国都算是奢求的东西在美国是唾手可得的。另外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美国对食品安全的管控是非常严格的,从根源上保证了人们的饮食健康。

2、健全的社会福利

相比欧洲一些高福利国家,美国的福利不是最好,但很全面。举例来说,公立中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府有专门机构帮国人找工作;失业者凭6个月交税记录可领失业金;老年人办理医疗卡可报销费用的90%。此外还有廉租房、低收入补贴、食品券等。总的来说,也算是应有尽有了。

二:移民美国生活弊端有哪些

1、文化冲击大

美国社会是出了名的“大熔炉”,无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汇集于此,大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碰撞甚至是冲突也在所难免。刚移民美国的时候可能还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但很快你原有的一些认知可能就被颠覆了,你会觉得自己跟美国社会格格不入,思乡的情节也越来越严重。

2、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从各类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美国发生暴力袭击事件的新闻,这都见怪不怪了。美国的社会治安之所以这么差,一方面是因为人群构成太过复杂,什么人都有,另一方面要归咎于在美国私人持有枪支是合法的。美国各地区都分为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安全区域的安保工作较好,危险区域各种犯罪活动频发,所以初到美国一定要待在安全区域内。

上面资讯就是移民美国利与弊,移民美国生活优势有哪些相关内容。了解完以上移民美国利弊分析,各位申请人都清楚了吗?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美国唐人街有哪些?移民美国必去!》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3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移民条件有哪些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