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首位华人移民麦世英 血脉延续至第六代

2020-05-22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移民条件 澳大利亚雇主移民条件 澳大利亚移民条件父母

【www.ym16.com -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移民条件】

据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对爷孙Barry及Nick Shying的姓氏独特,经常被人笑称“很有中国人”特色。爷爷最初不以为意,但他确实是中国人血脉,而且其曾祖父“大有来头”,是首位被记录移民澳大利亚的华人──麦世英。

澳洲广播公司(ABC)报道,本地研究员翻查了现存的公开记录,整理出麦世英的生平。麦179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在澳大利亚淘金潮开始前10年的1818年2月,他乘坐“Laurel”号抵达悉尼的积逊港(Port Jackson),并认识了澳大利亚拓荒者、英国籍的John Blaxland。

麦抵澳后为Blaxland打工担任木匠,据称周薪两英磅,待遇与其他同事一样。他的人品亦获老板赏识,曾获Blaxland在推荐信中形容是“诚实、值得尊敬的人”,随后受雇于于澳大利亚羊毛业先锋John Macarthur的妻子。麦世英最后放弃打工,改为经营生意,拥有西悉尼巴拉玛打(Parramatta)的Peacock Inn酒馆及其他几间商店。

卧龙岗(Wollongong)大学的碧鲁(Kate Bagnall)博士,是早期澳大利亚华裔移民史的专家。她称,初期华裔移民甚少遭受歧视,“因为港口的性质,悉尼当时可能比我们想像中更多元化。由于中国人的数目很少,我不认为出现像1850年代的歧视情况。之后大批中国人来到(澳大利亚),被英国及欧洲人视为威胁。”WWw.Ym16.cOM

虽然研究员找不到麦世英的照片,不知道他的外貌,却发现他的感情生活颇为多姿多采,在澳大利亚前后共娶了两位爱尔兰籍妻子。入乡随俗,麦世英来澳取了洋名“John Shying”,并于1823年迎娶了女子Sarah Jane Thompson,生了4名儿子,其中长子John James Shying就是Barry的祖父。

不过,当最年幼的儿子于1831年出生不久后,麦便抛妻弃子返回中国,他的妻儿如何维持生计就不得而知。麦离澳的原因不明,但碧鲁称,很可能是要照顾在中国的妻室。“我们从之后的移民家庭得知,当时的中国男人,像麦世英来自(中国)南部,在澳大利亚及中国各有住家。我研究了该世纪稍后的许多家庭,他们的澳大利亚妻室是第二头家,在中国另有家庭。这是(麦世英返中国)一个可能性。”

五年后因澳大利亚妻子去世,麦重返这片土地,并于1842年再婚,但新婚数月,第二任妻子亦逝世。麦的曾孙Barry称,据记录他的曾祖父卖掉了巴拉玛打的物业后,似乎留下四名儿子便永远离开了澳大利亚,而他的后人则在澳大利亚分别从事家具制作及殡仪业。

Barry在30年前才得悉自己的华裔“身世”,“我不能说我觉得自己有部份是中国人,但我知道我是。正如最近有人跟我说:‘他的血仍在你身上流’。那是我的想法。”

与爷爷Barry不同,23岁的Nick从小知道他的华裔背景,虽然未能完全理解个中意义,但他在中学时修读中文,又曾参加中国游学团。“我不会说,我像其他联系较亲近的人,自然地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过,我觉得学习历史、语言及文化特别有趣,因为我知道我部份家族的历史是源于中国。

他称,他的寻根之旅的下一步是前往中国,但要从当地的公开记录搜集更多资料,艰难得令人却步,“或者有一日我会尝试,看能否找到线索。”

今年Barry和Nick两爷孙频获华裔社区邀请,出席庆祝华人移民抵澳200周年的活动。爷爷说:“我活了86年都近乎是隐形,突然间所有人都想替我拍照,邀请我出席活动。不过,我非常乐意,这令我产生一份感情,是以前没有的,那种感觉仍然留存”。

延伸阅读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我所说的澳洲华人新移民,是指近1-20年来通过留学或工作移民澳洲的华人移民,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了解了一些他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子女的中华文化传统问题

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而中国的语言应该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我碰到几个华人新移民的子女,他们6-7岁时随父母移民澳洲,现在到了20多岁,只能说蹩脚的中文,而阅读能力呢,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有的刚好熟悉一个, 那就是自己的名字,写字就更不会了。但他们英文的外传读写能力却是一流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中文这么差,他们说,小时候父母怕他们学不好英文,没有让他们上中文补习班。

但也有例外的,我的一个中国同事,也是20年前移民澳洲的,当时她大女儿6岁,小女儿还没有出生。她告诉我,她的两个女儿中文说得很好,还能读中文小说。 非凡是大女儿,连古文都能读懂。我很惊奇,愿闻其详。她告诉我,她家里的官方语言是中文,禁止说英语。她自己每次回国探亲时,就买很多正版的古典名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孩子们放假时就让她们在家里看,她们对故事情节很感爱好, 不仅能从中学到一些中华传统的礼仪,而且可以一边练中文听力,一边看着字幕学认字,不熟悉的字就抄下来问父母。大女儿看了电视以后,还不满足,于是,她母亲就给她买了红楼梦原着给她看,这样,大女儿中文外传读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样还不够,她让两个女儿利用周末时间,上了两年的中文补习班,慢慢地, 她们外传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练习。

对比国内的孩子,一到周末,就去上英文补习班去了。但澳洲华人同意花钱让自己孩子补习中文的比较少。

所以澳洲华人新移民子女的中华文化底蕴需要他们的父母来悉心培养,有心人就会有收获。,不然,就慢慢丢失了中华文化的根。

困惑之二:父母能适应澳洲的生活吗?

很多博友看了我拍的澳洲风景照片,都认为这里四季温差不大,自然环境和谐,是养老的好地方。

谁知,澳洲华人新移民同事却告诉我,他们的父母来过以后,待不了1个月,就天天看日历,计算回国的日期,三个月探亲签证一到期就回国,回国以后,很少同意再过来了。

为什么,主要是语言不通。一大把年纪了,再攻英语也不可能了。有个同事刚生了孩子,接国内的父母过来佐理。老妈天天带孩子倒还充实,老爸整天象没头苍蝇一般在四周的街道海滩转悠,一个月下来,对四周的地形非常熟悉,成了活地图。这还算好的。外传有个中国老头硬是转迷路了,又不会英文,看不懂街道指示牌,好歹碰到一个会讲中文的华人关心他,问他住哪,答,就住四周,问他家里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均不知道,那好心人只好把他送到警察局,等他家人自己去找。

再就是生活不习惯,在国内老朋友多啊,在国外没几个朋友,碰得着的几个境遇相似的华人老人也都主动结交了,熟悉了自己的子女几年都没打过交道的几个邻居, 但还是孤独啊。 白天子女一上班,两个老人在家百无聊赖。看电视吧,都是英文,一份华人报纸一天看几遍。有个香港同事接自己母亲过来带孩子,硬是装了卫星电视,把凤凰卫视请回家,才算是把老人留住。

澳洲环境再好,老人在国内呆了大半辈子,还是不习惯,不去澳洲吧,心疼子女,工作那么忙还要带孩子,baby care (托儿所)价格又贵,去澳洲吧,自己又不习惯,语言不通,连菜都没方法买,万一有个三病两痛的,医疗费用又昂贵,只有买医疗保险了……有个同事生的第二个孩子就放到国内让70多岁的老父母带了,平常可想孩子了。还有个同事,刚怀了双胞胎,正发愁呢?把哪个孩子送回国呢?

困惑之三:自己在澳洲的进展尽如人意吗?

我身边的澳洲华人新移民,大都是20多岁才来澳洲,攻读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获得PR(permanent resident ,永久居民)身份的,他们的口语水平,和我这个国内刚过来的人差不多,一听就带中国口音,不象第二代移民那么流利,那么字正腔圆,比起老外,那更是差远了。他们和我一样,做做研究,写写论文还行,要上讲台讲课就不行了。不是他们讲不了,而是竞争不过老外。澳洲的助教,讲师岗位少,我们系的40多岁的老外还在等待着被提拔为讲师,教授更是凤毛麟角。老中想当助教啊,除非这个岗位没有洋人同意做才有可能。不过,我是在医学院,外传,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人做 Academic staff (学术职员,指教师)的多,为什么, 社会科学专业的洋人都做生意挣大钱去了,没人同意教书。

所以,我的中国同事们,40多岁了,在国内的医学院应该是研究生导师,教授级别了,在这里还只是Research associate (相关研究人员),虽然也在国际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了不少文章,但通讯作者永久是洋人老板,自己永久是老板的马前卒。有个同事和她的 supervisor(导师,俗称老板)一起下楼时,连我给她用中文打招呼也不敢答应一声。后来,她说他们系的一个博士(导师是另外一个老板)平常老说中文,结果答辩时作为评委的自己的老板就说了,这个人总说中文,可见英文水平不佳,那么他的论文是不是别人捉刀代笔的就值得怀疑了……结果这个中国博士差点没毕业。没方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还好我们系没有中国人,而且我的老板也喜爱中国文化,不然,可不把我别扭死了。

医学院做研究的同事还算幸运的。在澳洲有很多国内有才华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为五斗米折腰了。我在澳洲旅游,随便碰到一个导游,一问, 竟然是数学硕士。物理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医学院的技术员,而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会计。他们都是参加了TAFF(澳洲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期 2年的培训后改变专业的。

其实中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因而选择移民澳大利亚一定要慎重。

六重保护让你轻松享受澳大利亚的灿烂阳光


在澳大利亚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感受得到的高温,也带来了我们感受不到的紫外线辐射。你打算如何在澳大利亚刺激的阳光下保护你自己呢?

澳大利亚的阳光所包含的紫外线辐射很强,这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了世界上皮肤癌最高发的地区之一。对许多刚来到澳大利亚旅行或生活的人们来说,倘若在澳大利亚的夏天晒太阳时不采取防护措施的话,一周后你很可能会看着像只被煮熟的“小龙虾”了。

因此,在这里过夏天,你还真的需要作一些必要的功课,了解如何在阳光下保护自己。这里有一些小贴士,教你聪明地享受晒太阳,快点用起来吧。

1. 穿着宽松、轻便的服装

人们在高温和强烈的阳光下活动时容易汗流浃背。因此,轻便着装所带来的透气性十分有必要。根据澳大利亚癌症协会的报告,编织紧密的布料可以防止更多的紫外线辐射伤害皮肤。人造或合成的布料往往比较紧密,有些天然的布料例如棉、涤或亚麻也可以编织紧密,它们可以既轻便又凉爽。

报告还称,穿着高领子和长袖的服装,也可以对紫外线辐射起到抵御作用。虽然人们喜欢在夏天晴朗的天气穿着浅色的服装来保持凉爽,但同一种布料,深色的(例如黑色、深蓝或深红色)会比浅色的更好地阻挡紫外线辐射接触皮肤。你可以在选择衣服时参考标签上的紫外线保护指数(UPF),该指数在15以上的服装能阻挡至少百分之九十三点三的紫外线辐射,指数越高则代表防护性能越佳。

2.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无论你是使用自己的水壶、购买瓶装水还是使用澳大利亚户外的公共饮水站,饮水都是在高温环境中保护体温的有效措施。根据维多利亚州政府健康和人类服务部下辖的更健康频道(Better Health Channel)的解读,我们的体温需要维持在37°C的正常状态,当体温升高时, 身体通过排汗进行降温。

在大热天里喝水也是有讲究的。更健康频道建议人们在酷F暑中即时不觉得口渴也要保持饮水;请勿饮用含酒精的饮品,因为它可能使身体脱水;请勿在酷暑直接饮用过于冰凉的饮品,它可能引起胃痉挛。

3. 涂抹防晒霜

在亚洲的夏天,使用防晒霜似乎更像是女孩子们才会做的事。但在澳大利亚,防晒是一件全民行动——男女老少都要防晒。这是因为防晒霜是目前公认的对皮肤癌最有效的预防。你只要在出门前20分钟左右换好服装,将防晒霜大量涂抹在没有衣服遮挡的干爽皮肤上,并在室外每两个小时再次涂抹即可。

根据澳大利亚癌症协会的建议,SPF 30+ 或以上的防晒霜能更持久地在阳光下保护你的皮肤。此外,你还需要留心的是,具有广谱防晒(Broad-Spectrum)标识的防晒霜可以同时阻挡A型紫外线辐射(UV-A)和B型紫外线辐射(UV-B);防晒霜一定要购买可以防水的(带有Water Proof、Water Resistance 或 Sweat Proof标记的),这样不论是流汗或是去海滩玩水都不会影响防晒的效果。

4. 戴上太阳帽

宽帽檐、遮盖面积较大的太阳帽将有效地为面部、颈部、鼻子和耳朵提供保护。澳大利亚癌症协会表示,在选择太阳帽时要记住,鸭舌帽和不能遮挡头顶的太阳帽不能为身体提供全面的保护;选择紧密的布料或没有缝隙的编织帽,能最大强度地遮挡紫外线辐射。

5. 佩戴太阳眼镜

强烈的阳光会直接对人们的眼部和视力造成伤害。根据澳大利亚癌症协会的研究,当帽檐较宽的太阳帽和太阳眼镜被同时使用时,可以抵挡98%的紫外线辐射到达眼部。

除了要考虑外观和价格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在澳大利亚的气候和环境中佩戴、并能完全遮挡眼部的太阳眼镜。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出门佩戴太阳眼镜一样有必要。

6. 寻找凉荫处遮蔽

如果你一定要在大热天里出门活动,偶尔找个阴凉处小憩是个很不错的办法。澳大利亚癌症协会表示,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3时这段时间是紫外线尤为强烈的时间,需要特别的留意。

澳大利亚癌症协会建议,暂时停留在树荫或建筑物的阴影下落脚,能避免身体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如果你将要去的地方没有阴凉处,你可以携带自己的用具(如雨伞)并结合其他防护措施(如帽子、太阳眼镜和防晒霜等),以更加地保护你的身体。

移民资讯:澳大利亚华人生活大数据解析


截止至2018年7月25日,澳洲人口达到2498万6244人。

澳洲人均工资

澳洲人均工资每周为67.9,增长率为2.3%。人均收入(包含除主业之外的其他收入)每周28.1,增长率为2.2%。

澳洲人工贵,工人的工资相当高。公务员工资则有上限,哪怕是国家总理, * 高年收入也不能超过八万澳元。所以,一位华人驾驶员曾自豪地说:我的工资,是总理的两倍!

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一般维持在4-8%。澳洲失业率为5.4%,劳动参与率65.6%。

澳洲移民分布情况

悉尼南区Hurstville 是悉尼 * 大密度的华人区,有34.2%的人口出生于中国大陆,有4.6%的人口出生自香港。

在墨尔本,Box Hill是 * 大的华人社区,出生自中国大陆的人口高达20.4%,出生自香港的人口有3.1%。

此外,根据2017年公布的澳洲2016人口普查数据,澳洲华人总数超过了121万。在澳洲,有2.5%的人讲普通话,使得普通话成为澳洲的第2大语言、另外,有1.2%的人讲广东话(粤语)。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澳洲经济社会稳定,移民人口增速快,华人群体庞大,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澳大利亚的福利制度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优势之一,也是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理由之一。移民澳大利亚后可享受的福利种类繁多,包括:免费医疗、奶粉金、幼儿园补助、免费教育、买房补助、助学贷款等。

目前,澳洲移民配额都供不应求,悉尼、墨尔本的人口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澳洲移民政策收紧势在必行。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解答


澳洲移民频道为网友整理的《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希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生活的困惑。我所说的澳洲华人新移民,是指近1-20年来通过留学或工作移民澳洲的华人移民,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了解了一些他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子女的中华文化传统问题

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而中国的语言应该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我碰到几个华人新移民的子女,他们6-7岁时随父母移民澳洲,现在到了20多岁,只能说蹩脚的中文,而阅读能力呢,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有的刚好熟悉一个, 那就是自己的名字,写字就更不会了。但他们英文的外传读写能力却是一流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中文这么差,他们说,小时候父母怕他们学不好英文,没有让他们上中文补习班。

但也有例外的,我的一个中国同事,也是20年前移民澳洲的,当时她大女儿6岁,小女儿还没有出生。她告诉我,她的两个女儿中文说得很好,还能读中文小说。 非凡是大女儿,连古文都能读懂。我很惊奇,愿闻其详。她告诉我,她家里的官方语言是中文,禁止说英语。她自己每次回国探亲时,就买很多正版的古典名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孩子们放假时就让她们在家里看,她们对故事情节很感爱好, 不仅能从中学到一些中华传统的礼仪,而且可以一边练中文听力,一边看着字幕学认字,不熟悉的字就抄下来问父母。大女儿看了电视以后,还不满足,于是,她母亲就给她买了红楼梦原着给她看,这样,大女儿中文外传读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样还不够,她让两个女儿利用周末时间,上了两年的中文补习班,渐渐地, 她们外传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练习。

对比国内的孩子,一到周末,就去上英文补习班去了。但澳洲华人同意花钱让自己孩子补习中文的比较少。

所以澳洲华人新移民子女的中华文化底蕴需要他们的父母来悉心培养,有心人就会有收获。,不然,就渐渐丢失了中华文化的根。

困惑之二:父母能适应澳洲的生活吗?

很多博友看了我拍的澳洲风景照片,都认为这里四季温差不大,自然环境和谐,是养老的好地方。

谁知,澳洲华人新移民同事却告诉我,他们的父母来过以后,待不了1个月,就天天看日历,计算回国的日期,三个月探亲签证一到期就回国,回国以后,很少同意再过来了。

为什么,主要是语言不通。一大把年纪了,再攻英语也不可能了。有个同事刚生了孩子,接国内的父母过来佐理。老妈天天带孩子倒还充实,老爸整天象没头苍蝇一般在四周的街道海滩转悠,一个月下来,对四周的地形非常熟悉,成了活地图。这还算好的。外传有个中国老头硬是转迷路了,又不会英文,看不懂街道指示牌,好歹碰到一个会讲中文的华人关心他,问他住哪,答,就住四周,问他家里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均不知道,那好心人只好把他送到警察局,等他家人自己去找。

再就是生活不习惯,在国内老朋友多啊,在国外没几个朋友,碰得着的几个境遇相似的华人老人也都主动结交了,熟悉了自己的子女几年都没打过交道的几个邻居, 但还是孤独啊。 白天子女一上班,两个老人在家百无聊赖。看电视吧,都是英文,一份华人报纸一天看几遍。有个香港同事接自己母亲过来带孩子,硬是装了卫星电视,把凤凰卫视请回家,才算是把老人留住。

澳洲环境再好,老人在国内呆了大半辈子,还是不习惯,不去澳洲吧,心疼子女,工作那么忙还要带孩子,baby care (托儿所)价格又贵,去澳洲吧,自己又不习惯,语言不通,连菜都没办法买,万一有个三病两痛的,医疗费用又昂贵,只有买医疗保险了……有个同事生的第二个孩子就放到国内让70多岁的老父母带了,平常可想孩子了。还有个同事,刚怀了双胞胎,正发愁呢?把哪个孩子送回国呢?

困惑之三:自己在澳洲的进展尽如人意吗?

我身边的澳洲华人新移民,大都是20多岁才来澳洲,攻读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获得PR(permanent resident ,永久居民)身份的,他们的口语水平,和我这个国内刚过来的人差不多,一听就带中国口音,不象第二代移民那么流利,那么字正腔圆,比起老外,那更是差远了。他们和我一样,做做研究,写写论文还行,要上讲台讲课就不行了。不是他们讲不了,而是竞争不过老外。澳洲的助教,讲师岗位少,我们系的40多岁的老外还在等待着被提拔为讲师,教授更是凤毛麟角。老中想当助教啊,除非这个岗位没有洋人同意做才有可能。不过,我是在医学院,外传,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人做 Academic staff (学术职员,指教师)的多,为什么, 社会科学专业的洋人都做生意挣大钱去了,没人同意教书。

所以,我的中国同事们,40多岁了,在国内的医学院应该是研究生导师,教授级别了,在这里还只是Research associate (相关研究人员),虽然也在国际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了不少文章,但通讯作者永久是洋人老板,自己永久是老板的马前卒。有个同事和她的 supervisor(导师,俗称老板)一起下楼时,连我给她用中文打招呼也不敢答应一声。后来,她说他们系的一个博士(导师是另外一个老板)平常老说中文,结果答辩时作为评委的自己的老板就说了,这个人总说中文,可见英文水平不佳,那么他的论文是不是别人捉刀代笔的就值得怀疑了……结果这个中国博士差点没毕业。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还好我们系没有中国人,而且我的老板也喜爱中国文化,不然,可不把我别扭死了。

医学院做研究的同事还算幸运的。在澳洲有很多国内有才华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为五斗米折腰了。我在澳洲旅游,随便碰到一个导游,一问, 竟然是数学硕士。物理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医学院的技术员,而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才生可能做了会计。他们都是参加了TAFF(澳洲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期 2年的培训后改变专业的。

其实中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因而选择移民澳大利亚一定要慎重。

澳大利亚英语测试将扩至新移民 要求达小学水平


据报道,澳大利亚新移民可能要通过的小学水平英语会话测试,才能达到成为澳大利亚永久居民和公民的要求。

总理谭保(Malcolm Turnbull)说,会说英语是融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和接受教育的关键。他9日在侯巴特告诉记者:“每一个人都应承认,我们都是能掌握和使用一门国家语言的既得利益者。”

谭保声称,达到小学英语水平作为初步目标是合理的。它显示能帮助移民在澳大利亚取得成就。

“在理想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应掌握英语技能,这样将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

公民事务和多元文化部长陶治(Alan Tudge)则说,澳大利亚应采取由国内设计的考试,重点放在英语会话,而不是使用国际英语考试。他告诉空中消息(Sky News)电视台:“假如有许多人不会说英语,将会产生社会分裂,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陶治说,政府正考虑把这一英语考试要求,扩大到永久居民:“我们正考虑是否能有一项合理的基本英语会话要求。我们希望人们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一起工作,一起玩乐,共同为社会作出贡献。”

陶治指称,澳大利亚不能说英语的人士正接近一百万,而且趋于增加,这一情况堪忧。他希望避免发展出“多个平行社会”,这是一些欧洲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取得成功的秘密在于我们大体上有融合的小区,人们互相交往,和睦相处,无论他们来自何方。”

这并非陶治第一次强调英语对移民的重要性。今年3月时,他指称移民必须显示出他们努力融入社会,才能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其步骤可包括参加扶轮社(Rotary Club)或足球队。

对公民入籍和永居移民英语要求的任何新变更,都需通过国会批准,但政府未必能过这一关。此前对《公民法》的修正案,去年遭参议院封杀,政府需要与其他小党和独立参议员进行谈判。

《澳洲人报》6月13日披露,谭保政府考虑对全部新的永久移民进行强制基本英语测试,将在2021年开始实施。人口统计分析显示,2021年将有逾百万澳大利亚人完全不懂英语,或仅会很少英语,政府对此感到担心。

人口统计数据表明,不懂英语或仅懂很少英语的永久居民人数稳步增长,在1981年时仅有30万,但到2006年时增长到56万,到2011年时增加到65.5万,到2016年时已超过82万。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