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200年风雨路:首位居澳华人子孙寻根

2020-04-18
移民两年管理经验 加拿大移民两年以上管理经验 移民知识有哪些

【www.ym16.com - 移民两年管理经验】

据报道,1818年抵达澳洲的广东籍人士麦世英(Mak Sai Ying,音译)被视为中国在澳定居的第一人。2018年是华人定居澳洲的200周年纪念,在此之际,麦世英的后代巴里·世英(Barry Shying)及孙子尼克·世英(Nick Shying)受到了广泛关注。

巴里告诉记者,很多人曾笑他的姓听起来“很中国”,但由于父母丝毫未提及类似事情,他对此均一笑置之,对自己的中国血统毫不知情。但就在逾30年前,巴里接到了一通来自悉尼的陌生人来电,此后,他才开始相信自己的高祖其实是一个叫麦世英的中国人,即第一个在澳定居的华人。

澳洲的华人社区正在庆祝华人在澳定居的200周年纪念日,巴里·世英被邀请参加了多场庆祝活动。他说:“实话说,我有点受宠若惊。我作为一个‘隐形人’生活了86年,然后突然间人人都想给我拍照,邀请我参加各种活动。但我对此感到荣幸,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种此前从未有过的关联感,而这种关联感仍在持续。”

尽管麦世英的画像并未留存下来,但研究人员仍通过公开档案拼凑出了他在澳洲生活时的经历。据了解,麦世英在澳生活时用名“约翰·世英(John Shying)”,他在1818年2月搭乘“月桂号(Laurel)”渡船抵达澳洲杰克逊港(Port Jackson)。到澳时间比因淘金热而大批涌入澳洲的华人早了数十年。

据悉,麦世英于179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到达澳洲后,他先后为著名的英国籍定居者约翰·布拉克斯兰(John Blaxland)及澳洲绵羊畜牧业之父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的妻子工作,最后凭自己的拼搏成为了一名成功商人,在巴拉玛打(Parramatta)拥有多家商店。麦世英在澳洲结婚生子,不久后却抛下此地的家庭返回中国,他返华的原因成为不解谜团。

23岁的尼克表示,知晓了自己身世的下一步或是到中国寻根,但自知此事不易。他说:“也许某天我会试试,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

精选阅读

美媒回顾华人赴澳移民200年:在被拒绝和被接受间摇摆


据报道,2月的农历新年期间,悉尼当地的历史学家举办了多场讲座。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博物馆正在筹办把澳大利亚最早的华人移民的故事同最新的移民连接起来的新展览,许多社区机构也定期举办有关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华人的讲座。

70岁的曼伊·林弗从餐桌上的一堆文件中抽出了一份1907年的旧移民文件。在文件的照片中,一名身着中式裙装的年轻女子凝视着镜头——年龄:29,体型:瘦,头发:黑色,国籍:中国。这份文件让林弗的曾祖母于兰馨(音)得以在“白澳政策”将大部分亚洲移民拒之门外时往返澳大利亚,它是有限的缓刑——三年内免于接受常被用来排挤非白人移民的听写测试。

“我们吃尽苦头,”林弗看着照片说,她回忆起了历代移民澳大利亚的亲戚中的第一人,“但我们没有做错什么。”

“我觉得人们,尤其是白人把我们都归为中国人,仿佛所有人都一样,”在英国统治时期的马来西亚长大,现已67岁的华裔退休社会服务工作者林德福(音)说,“就像人们认为所有白人都一样。”

报道称,澳大利亚与华人移民的关系永远在拒绝和接受之间摇摆。1818年,来自广东的年轻男子麦世英(音)在杰克逊港下船,成为有记载的最早一批赴澳华人移民之一,他起了一个听起来很英国的名字:John Shying,成了悉尼西边有名的酒吧老板。19世纪50年代发现黄金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涌来碰运气,其中包括来自广州的成千上万名中国人。

报道称,为了阻止移民,维多利亚州的港口对中国矿工征收重税。此外,1901年,澳大利亚第一届联邦议会通过立法,要求所有移民通过50个词的听写测试后才能入境。因为实行测试是为了阻止非白人移民入境,因此暗中出现了一种变化:官方可以用任意一种欧洲语言测试申请人。之后一段时间,“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通过测试,”社团领袖、前澳洲华人历史文物会会长刘瑞馨说。因此1901年以后的几十年里,华裔人口减少了。

那些已经在澳大利亚的华裔,比如林弗的曾祖母,可以申请免试旅行。但许多仍有家人住在中国的申请者,干脆放弃并回了老家,包括林弗的祖母,她回到了广州。

报道称,基于种族的政策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政府宣布了一项多元文化政策。现在,澳大利亚有大约120万人拥有中国血统。

报道称,200年后的今天,老一辈的澳大利亚华裔把自己的社群看作各种经历的混合体,其中包括淘金热时期的广东移民和客家移民的后代以及最近涌入的中国留学生。

22岁的尼克·世英是许多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华人定居者的澳大利亚华裔——尽管他皮肤白皙,眼睛湛蓝。他说,当他提到自己身上的中国遗产时,人们经常笑。

报道称,对于最接近那段历史的家庭来说,过去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谜,永远无法停止被重新诠释与讲述。林弗31岁的儿子肯是一名摄影师。因为厌倦了他那不寻常的姓氏引起的好奇,他最近策划了一个展览,讲述那些名字被移民官员英语化的澳大利亚华人的故事。

澳大利亚首位华人移民麦世英 血脉延续至第六代


据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对爷孙Barry及Nick Shying的姓氏独特,经常被人笑称“很有中国人”特色。爷爷最初不以为意,但他确实是中国人血脉,而且其曾祖父“大有来头”,是首位被记录移民澳大利亚的华人──麦世英。

澳洲广播公司(ABC)报道,本地研究员翻查了现存的公开记录,整理出麦世英的生平。麦179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在澳大利亚淘金潮开始前10年的1818年2月,他乘坐“Laurel”号抵达悉尼的积逊港(Port Jackson),并认识了澳大利亚拓荒者、英国籍的John Blaxland。

麦抵澳后为Blaxland打工担任木匠,据称周薪两英磅,待遇与其他同事一样。他的人品亦获老板赏识,曾获Blaxland在推荐信中形容是“诚实、值得尊敬的人”,随后受雇于于澳大利亚羊毛业先锋John Macarthur的妻子。麦世英最后放弃打工,改为经营生意,拥有西悉尼巴拉玛打(Parramatta)的Peacock Inn酒馆及其他几间商店。

卧龙岗(Wollongong)大学的碧鲁(Kate Bagnall)博士,是早期澳大利亚华裔移民史的专家。她称,初期华裔移民甚少遭受歧视,“因为港口的性质,悉尼当时可能比我们想像中更多元化。由于中国人的数目很少,我不认为出现像1850年代的歧视情况。之后大批中国人来到(澳大利亚),被英国及欧洲人视为威胁。”

虽然研究员找不到麦世英的照片,不知道他的外貌,却发现他的感情生活颇为多姿多采,在澳大利亚前后共娶了两位爱尔兰籍妻子。入乡随俗,麦世英来澳取了洋名“John Shying”,并于1823年迎娶了女子Sarah Jane Thompson,生了4名儿子,其中长子John James Shying就是Barry的祖父。

不过,当最年幼的儿子于1831年出生不久后,麦便抛妻弃子返回中国,他的妻儿如何维持生计就不得而知。麦离澳的原因不明,但碧鲁称,很可能是要照顾在中国的妻室。“我们从之后的移民家庭得知,当时的中国男人,像麦世英来自(中国)南部,在澳大利亚及中国各有住家。我研究了该世纪稍后的许多家庭,他们的澳大利亚妻室是第二头家,在中国另有家庭。这是(麦世英返中国)一个可能性。”

五年后因澳大利亚妻子去世,麦重返这片土地,并于1842年再婚,但新婚数月,第二任妻子亦逝世。麦的曾孙Barry称,据记录他的曾祖父卖掉了巴拉玛打的物业后,似乎留下四名儿子便永远离开了澳大利亚,而他的后人则在澳大利亚分别从事家具制作及殡仪业。

Barry在30年前才得悉自己的华裔“身世”,“我不能说我觉得自己有部份是中国人,但我知道我是。正如最近有人跟我说:‘他的血仍在你身上流’。那是我的想法。”

与爷爷Barry不同,23岁的Nick从小知道他的华裔背景,虽然未能完全理解个中意义,但他在中学时修读中文,又曾参加中国游学团。“我不会说,我像其他联系较亲近的人,自然地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过,我觉得学习历史、语言及文化特别有趣,因为我知道我部份家族的历史是源于中国。

他称,他的寻根之旅的下一步是前往中国,但要从当地的公开记录搜集更多资料,艰难得令人却步,“或者有一日我会尝试,看能否找到线索。”

今年Barry和Nick两爷孙频获华裔社区邀请,出席庆祝华人移民抵澳200周年的活动。爷爷说:“我活了86年都近乎是隐形,突然间所有人都想替我拍照,邀请我出席活动。不过,我非常乐意,这令我产生一份感情,是以前没有的,那种感觉仍然留存”。

移民都面临异地生活问题 华人如何在澳生存


澳洲的中国移民虽说越来越多,但是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非常小,除去身家数千万人民币以上的富裕家庭,绝大多数新移民都面临着生活问题,如何在这个陌生的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问题。移民澳洲的中国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种:在澳洲或其他英联邦国家读过大学,申请成功澳洲PR.这种人语言方面至少工作交流没有明显问题,学历也被澳洲当地雇主所承认,因此,他们可以做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第二种:没有任何当地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直接申请PR,并被批准。这类人比较尴尬,特别是前两年移民的英语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语言不流利,而且没有本地学历,找到相关专业工作的可能性非常低。而且在澳洲租房费用很贵的前提下,如果收入不高,生活会很艰难。也 ** 容易回国。

第三种:年龄稍大的移民,有一定经济基础,比如国内房产卖掉,有数百万人民币现金,到澳洲,解决了房子的问题,生存并不困难。

现在有这么个地方,能够跟大家唠嗑唠嗑下,所以也希望跟大家探讨下,对于这第二种移民,究竟怎样的生存方式比较靠谱,比较有质量,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没有来过澳洲的恐怕很难理解第二类人反而是 ** 容易适应的。

1、职场需要的是专业经验而不是学习成绩,所以 ** 类毕业生一般也不容易找到对口的专业工作,跟国内一样。

2、花钱享受还是国内惬意,毕竟在国外平等 ** ,一般没人把你当个爷,更不要说英文不灵光只能游走华人社区。

3、第二类,有基本够用的英语,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如果简历没有水分的话),能忍受国内的压力,还年轻充满活力和适应能力……实在找不到在澳洲活不好的理由。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都已经经过千山万水来到澳洲的土地,何难之有?相信曾经在中国坚持过并奋斗过的同学,来澳洲以后,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啦。

澳华人赛车手储昊文:为中国赛车运动出点力


“也许我永远都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赛车手,但是我永远都可以为了那一天而准备着。我希望以自己的经验、能力,为中国的赛车运动出点力。”储昊文说。

生于1985年的储昊文,已有10年的赛车经历。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小伙,9岁开始练拳击、散打,培养了好动、好斗的性格。也许是与生俱来对赛车的喜爱,幼时的他,只有电视里的赛车节目能让他安静下来。长大后,看到汽车杂志上有介绍赛车运动的,哪怕只有一页纸,他也会买下来。

大学专科毕业后,储昊文进入北京奔驰汽车工作,成为组装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周而复始的工作,很快让他觉得单调、乏味,于是瞒着父母,他辞了工作到马来西亚留学。

而埋在心里的那个赛车梦却时时提醒着他。在做足了有关赛车的功课后,2008年,储昊文决定转到澳大利亚读硕士。“欧洲是赛车运动的发源地,水平是最高的,接下来就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南美。而且,澳大利亚的天然环境也好,有许多砂石路面,道路崎岖,适合赛车。”储昊文如数家珍。

一边读书,一边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赛车活动。那几年里,储昊文的生命中就是这两件事。修车、改装车,也都是自己动手。他笑言,赛车就是要把速度和汽车的极限开出来。但是,从19岁开始开车起,日常生活中,他从来不开快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刚刚涉足赛车,储昊文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车祸。他的车子以每小时15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不小心撞到隔离带,整个车子都报废了。好在,他自己毫发未损。

在储昊文看来,车祸是赛车手的必经之路。10年里,他换了30多辆车,各种车祸也经历不少,但丝毫没有在他心里留下阴影,赛车水平也就在这些历险中逐步提高。2010年,他开始进行专业训练,参加赛车俱乐部,聘请专业教练。为支付各种开销,他在纽卡斯尔开了4家餐厅。

2015年,把储昊文一手带大的外祖母去世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他不停地问自己:开店赚钱,当小老板,这是我的理想吗?几番纠结,他决定卖掉餐馆,全心投入赛车。

在澳大利亚同行眼里,储昊文是个“外国人”,这就注定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一副好身体是做赛车手的基本条件,储昊文对自己的训练控制得极其严格。“作为一名专业车手,我每天都坚持赛车和体能的训练,不管有多忙,也不管会训练到多晚。”所以,经常是凌晨4点,他已在健身房训练了;夜半时分,他还在驱车走过大街小巷。

储昊文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在澳大利亚学习、锻炼,希望有朝一日,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参赛。2016年初,他回到北京。此行,他了解到中国赛车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俱乐部运营方式,让他对未来更充满信心。今年初返回澳大利亚后,他参加了全国拉力赛车锦标赛。这项赛事从今年3月持续到11月底。目前,他在总排名中位列第九,同时在两驱组总排名中位列第二。

储昊文的微信朋友圈里,大部分是他赛车和生活的记录,更是他自己的加油站。他每天都对自己说:“坚持训练,安排行程,一定出赛!”赛车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但他乐在其中。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世界级高水平的赛车手,让印有中国国旗的赛车跑遍全球。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