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移民生活之我来日本十五年

2021-05-15
移民生活 日本移民经验 美国新移民生活经验

移民生活。

日本移民生活:我来日本十五年

1991年年底,我带着儿子来日本,他还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用他那双好奇的眼睛看着四周的一切。而眼前的儿子已经硕士毕业,成了正社员,工作一年了,是个社会人了,还有了女朋友。15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不短的一段,婴儿可以成长为少年,少年可以成长为成人,中年人进入了初老,漫漫15年啊……

为家庭团圆而来

丈夫先来日本留学,然后就职,为了家庭团圆我带儿子也来了日本。我们怀着美好的向往,踏上了这块日本岛的土地。一晃便15年了,他乡成了故乡,对这里的一切已很熟悉,在这里过着平常日子。1996年全家入了日本籍,为了儿子和日本人的孩子一样受到同等待遇。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为生活努力着,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间就度过了15年。

我原来在国内是中学美术教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住房、生活条件都不错。来日本后成了家族滞在,只能打打零工,身份完全改变了,再也没有学生围着我,再也没有人叫我“老师”,只是一个普一般通的打工者,加入了一支生疏的队伍。以前当班主任时曾经教育学生:“工作不分贵贱,只是分工不同,当科学家和当工人都是为社会服务。”轮到自己了,真正做一个一般工人,也还是一下子接受不了的,思想上很苦恼,心里很不平衡。

女工生涯开始了

开始在信封厂打工,女工的责任是检查信封,点数装箱上架。厂房里机器的隆隆声震耳,说话都听不清。上班时间机器是不能停的,除非换型号或出故障,机器一直在奔腾着奔腾着,女工们手脚飞快地干着,人怎么赛得过机器呢?紧张而辛劳的工作终于把我压倒。一般人听起来做信封似乎很轻松,其实不然,一个信封轻飘飘的,而一箱信封就很重,1000、2000个的还可以,4000个一箱的沉得像只死猪,搬都搬不动,非凡是有些优质厚纸的最重,有几次搬着搬着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辛劳、劳累、委屈,心里不是滋味。

刚来一年多时,我真想回国,当时出国时是停薪留职,假如回去工作也有住房也有,一切都是现成的。可儿子还小,需要母亲的爱和小心的呵护。我走了,谁能像我一样照顾儿子呢?怎么也放不下心,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决心。我自己吃了不少苦,不希望儿子再吃苦,要尽量给他制造较好的生活条件,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一个女人成了母亲之后,会变得很坚强很有忍耐力,为了儿子可以忍受一切磨难,我就这样留了下来。

做丈夫儿子的后勤

儿子很争气,来了半年就赶上了同学,我去参加听课和家长会,老师经常夸奖表扬儿子,我心里可兴奋了!一切劳累都飞到云霄里去了。儿子是我们的希望之光啊!儿子后来上了早稻田高等学院、早稻田大学,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学习一直很刻苦,是个得才兼备的学生。

丈夫做工程地质设计,也做环保,在会社当了次长,到现场工地还要带一批日本人工作,都听他指示呢。社长对他很信任,客户对他也很信赖。我在家就是丈夫和儿子的后勤。

我们刚来日本时,住的是最差的房子,吃的是的菜,打工十分辛劳,不敢乱花一元钱。天天只是吃饭睡觉打工,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逛街,上超市就几分钟,要买的东西装入筐子马上结账,成天忙忙碌碌的,为生活而奔波。假如有点时间,让我睡觉,哪怕闭闭眼睛也好,实在太累了。当时的生活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在国内时自己把国外想像得太美好,太不实际了。我有时发怨言:在日本打工像在人间地狱一般。而丈夫说:人家教授还在日本洗碗呢。是啊,中国人在国外多么不轻易啊!语言不通,你讲的别人不懂,别人说的你不懂,简直和聋子哑巴没什么两样,刚来的时候是最困难的。

我在信封厂打工3年,因身体不好辞了工作,后来到咖啡店打工,一打5年,之后到西友当收银员,一干又是5年多。虽然没有合适的工作,但在这些一般的岗位上,同样能为大家服务,能为社会作贡献,我认为是有意义的。无论我做什么工作,做人的标准是一样的,要做一个正派、善良、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我一直是这么做的,心安理得,心里很踏实。

写与画是爱好

从1996年春开始,我业余写作投稿给报社,先投给上海的《解放日报》,没想到还真发表了,我趁热打铁连写几篇,连续发表几篇,投给《萌芽》杂志的也发表了,写了一些在日生活和所见所闻,很受读者欢迎,说明国内的人对日本的情况也很关怀。

十五年后感受幸福

后往返过头来给日本的《中文导报》和《东方时报》投稿,几年来陆陆续续发表了100多篇,都是豆腐干文章。写作成了我的精神支柱,仿佛只有在写作时的我才是真正的我,使我的心灵充实起来,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非常感谢各位编辑和读者们,多年来对我写作给予的肯定、支持和帮助。

2006年初夏,我去了北京,作家出版社为我出了一本书《我的木珠项链》,我非凡兴奋,实现了一个多年来的梦想,终于有了一本自己的书。也许是因为一直处于逆境,不愿意向命运低头而做的抗争结果吧。我是一个服务员,可不仅仅是一个服务员,我还可以写作,做自由撰稿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能对大家有点帮助和启发,我认为写作对我来说很重要。

2005年、2006年我还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卖出一小部分作品,基本上收支平衡。办画展的目的并不在于盈利,而是在于表现自己的爱好爱好。我还在家教学生画画,有小学生有成人。有两位小学生参加地下铁的儿童画展都入选了并获纪念奖,我感到很兴奋。在日本也有人叫我一声“先生”了,真的很开心。

在日本的15年,从开始的不满不安,到后来的趋于安定,总的来说是生存环境有了好转。现在的想法已很实际,只要家庭成员大家都健康平安、工作顺利,也就上上大吉了。劳动制造幸福,好好工作,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编辑推荐

移民生活:我来日本十五年


这篇关于移民生活:我来日本十五年,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移民生活:我来日本十五年

1991年年底,我带着儿子来日本,他还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用他那双好奇的眼睛看着四周的一切。而眼前的儿子已经硕士毕业,成了正社员,工作一年了,是个社会人了,还有了女朋友。15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不短的一段,婴儿可以成长为少年,少年可以成长为成人,中年人进入了初老,漫漫15年啊……

为家庭团圆而来

丈夫先来日本留学,然后就职,为了家庭团圆我带儿子也来了日本。我们怀着美好的向往,踏上了这块日本岛的土地。一晃便15年了,他乡成了故乡,对这里的一切已很熟悉,在这里过着平常日子。1996年全家入了日本籍,为了儿子和日本人的孩子一样受到同等待遇。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为生活努力着,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间就度过了15年。

我原来在国内是中学美术教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住房、生活条件都不错。来日本后成了家族滞在,只能打打零工,身份完全改变了,再也没有学生围着我,再也没有人叫我“老师”,只是一个普一般通的打工者,加入了一支生疏的队伍。以前当班主任时曾经教育学生:“工作不分贵贱,只是分工不同,当科学家和当工人都是为社会服务。”轮到自己了,真正做一个一般工人,也还是一下子接受不了的,思想上很苦恼,心里很不平衡。

女工生涯开始了

开始在信封厂打工,女工的责任是检查信封,点数装箱上架。厂房里机器的隆隆声震耳,说话都听不清。上班时间机器是不能停的,除非换型号或出故障,机器一直在奔腾着奔腾着,女工们手脚飞快地干着,人怎么赛得过机器呢?紧张而辛劳的工作终于把我压倒。一般人听起来做信封似乎很轻松,其实不然,一个信封轻飘飘的,而一箱信封就很重,1000、2000个的还可以,4000个一箱的沉得像只死猪,搬都搬不动,非凡是有些优质厚纸的最重,有几次搬着搬着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辛劳、劳累、委屈,心里不是滋味。

刚来一年多时,我真想回国,当时出国时是停薪留职,假如回去工作也有住房也有,一切都是现成的。可儿子还小,需要母亲的爱和小心的呵护。我走了,谁能像我一样照顾儿子呢?怎么也放不下心,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决心。我自己吃了不少苦,不希望儿子再吃苦,要尽量给他制造较好的生活条件,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一个女人成了母亲之后,会变得很坚强很有忍耐力,为了儿子可以忍受一切磨难,我就这样留了下来。

做丈夫儿子的后勤

儿子很争气,来了半年就赶上了同学,我去参加听课和家长会,老师经常夸奖表扬儿子,我心里可兴奋了!一切劳累都飞到云霄里去了。儿子是我们的希望之光啊!儿子后来上了早稻田高等学院、早稻田大学,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学习一直很刻苦,是个得才兼备的学生。

丈夫做工程地质设计,也做环保,在会社当了次长,到现场工地还要带一批日本人工作,都听他指示呢。社长对他很信任,客户对他也很信赖。我在家就是丈夫和儿子的后勤。

我们刚来日本时,住的是最差的房子,吃的是的菜,打工十分辛劳,不敢乱花一元钱。天天只是吃饭睡觉打工,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逛街,上超市就几分钟,要买的东西装入筐子马上结账,成天忙忙碌碌的,为生活而奔波。假如有点时间,让我睡觉,哪怕闭闭眼睛也好,实在太累了。当时的生活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在国内时自己把国外想像得太美好,太不实际了。我有时发怨言:在日本打工像在人间地狱一般。而丈夫说:人家教授还在日本洗碗呢。是啊,中国人在国外多么不轻易啊!语言不通,你讲的别人不懂,别人说的你不懂,简直和聋子哑巴没什么两样,刚来的时候是最困难的。

我在信封厂打工3年,因身体不好辞了工作,后来到咖啡店打工,一打5年,之后到西友当收银员,一干又是5年多。虽然没有合适的工作,但在这些一般的岗位上,同样能为大家服务,能为社会作贡献,我认为是有意义的。无论我做什么工作,做人的标准是一样的,要做一个正派、善良、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我一直是这么做的,心安理得,心里很踏实。

写与画是爱好

从1996年春开始,我业余写作投稿给报社,先投给上海的《解放日报》,没想到还真发表了,我趁热打铁连写几篇,连续发表几篇,投给《萌芽》杂志的也发表了,写了一些在日生活和所见所闻,很受读者欢迎,说明国内的人对日本的情况也很关怀。

十五年后感受幸福

后往返过头来给日本的《中文导报》和《东方时报》投稿,几年来陆陆续续发表了100多篇,都是豆腐干文章。写作成了我的精神支柱,仿佛只有在写作时的我才是真正的我,使我的心灵充实起来,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非常感谢各位编辑和读者们,多年来对我写作给予的肯定、支持和帮助。

2006年初夏,我去了北京,作家出版社为我出了一本书《我的木珠项链》,我非凡兴奋,实现了一个多年来的梦想,终于有了一本自己的书。也许是因为一直处于逆境,不愿意向命运低头而做的抗争结果吧。我是一个服务员,可不仅仅是一个服务员,我还可以写作,做自由撰稿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能对大家有点帮助和启发,我认为写作对我来说很重要。

2005年、2006年我还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卖出一小部分作品,基本上收支平衡。办画展的目的并不在于盈利,而是在于表现自己的爱好爱好。我还在家教学生画画,有小学生有成人。有两位小学生参加地下铁的儿童画展都入选了并获纪念奖,我感到很兴奋。在日本也有人叫我一声“先生”了,真的很开心。

在日本的15年,从开始的不满不安,到后来的趋于安定,总的来说是生存环境有了好转。现在的想法已很实际,只要家庭成员大家都健康平安、工作顺利,也就上上大吉了。劳动制造幸福,好好工作,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日本移民生活之衣食住行介绍


移民去日本,日常开支是多少?不同的收入有不同的购买力。为了防止收入差异的影响,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下日本移民生活之衣食住行,欢迎阅读!

【优衣库】它是日本欢迎的廉价品牌。打开主页时可以看到,产品的单价大部分在1500至2000日元(约100元)左右。优衣库拥有可靠的质量和友好的价格,无疑占据了日本服装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优衣库的成功也与日本家庭消费取向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与2008年家庭平均每年的服装支出相比,2018年的支出下降了近13.7%。不仅服装购买量下降,服装购买单位价格也在下降。因此,优衣库等价格低廉的品牌正日益成为主要的消费品牌。

关于在吃上的消费,自己买菜做与在外面买着吃的差异大,不易比较。这里我们只看一斤猪肉,一个苹果,一公升牛奶。

一斤猪肉(60RMB)

一个苹果(10RMB)

一升牛奶(15RMB)

由于在日本没有婚房这个需求,买房子不是刚需。有一部分人挑选终身租赁。有些人挑选终身出租。在日语中,“贷款”指的是租房。依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一项调查,东京的房租是的。其次是以大阪和名古屋为中心的关西经济圈。如果你是单身,在东京租一间一居室(1ldk1:客厅;d:饭厅;k:厨房),每月约需70,000日圆。如果你是一个拖轮人,你可能需要租一个有两个房间和一个大厅的房间,你每月需要15万日元。

在日本租房,除了需要每个月的月租,还有【礼金】和【敷金】之说。礼金以便在与房东签订合同前表达感激之情。敷金类与我们的押金相似,预付一个月的房租作为担保。如最终退房时有内部损坏,申请将从押金中扣除以作修理。

依据日本自动车检查登陆协会的统计,几乎每个日本家庭都至少有一辆私家车。但日常生活中的挑选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居住区的地理位置,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如下。例如,大致80%居住在大阪的人在距离车站1公里以内时,会挑选公共交通。然而,在偏远地区,距离车站2公里以上的人中有50%以上会使用私家车。

在日本工作,公司一样会提供交通费。如果基本上不使用私家车的话,日常出行带来的成本基本上微乎其微。所以关于出行的消费,重点有两个方面想和大家分享:(1)私家车的购买费用(2)私家车的保持费用。

(1)私家车的购买费用

依据日本自动车检查登陆协会的调查,90%的日本私家车是本地品牌。那么,在日本购买丰田卡罗拉起动器要花多少钱呢?150万日元!与在国内购买相比,这个价格在国内并没有很大的上风。但是,在考虑平均收入的购买力时,可以全额购买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考虑零首付五年分期付款,大致每月2.5万日元。即使一名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职场,月入20万日元,略微勒紧一点裤腰带的话,也可以轻松拿下。

(2)私家车的保持费用

为了便于运算,我们还拿刚刚买的那一辆卡罗拉举例。由于厂家提供特殊保证,五年或者10万公里之内,基本上所有的保养修理都是免费。虽然修理费用省一些,保险还是一样要买,一年十万日元左右,火灾、地震、盗窃等都包含。如果再租一个停车位,全部加起来每个月(2.5万JPY+1万JPY+1.5万JPY)至少需要支出5万日元。

扩展阅读:日本办理时需要提交的文件

1.归化申请许可书

2.亲属关系概要

3.履历书

4.归化动机说明

5.国籍证实

6.身份证实

7.外国人关注原件记载事项证实书

8.宣誓书

9.生计概要书

10.在职及工资证实

11.企业(事业)概要

12.纳税证实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