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西兰的生活感悟

2021-05-10
新西兰的移民条件 新西兰配偶移民的经验 移民生活

新西兰的移民条件。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移民新西兰的生活感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03年7月2日,我跟随全家人移民到了新西兰的都邑奥克兰,相比起千千万万的留学生们,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又要兼顾自己的学业还要打工来减轻家庭的负担,我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父母已经为我支撑起了一片天,他们所赐予我的不仅是优越的生活环境还有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 由于新西兰的福利制度,我上高中基本费用皆免,大学的时候学费国家不仅提供贷款,每周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费用。在新西兰留学生活中确实让我收获了不少,以至于离开时还是很怀念它。

除了刚开始语言的障碍和后来文化观念上的大大小小的碰撞,我还真没有经历什么辛酸的国外生活史,我想上天是眷顾我的,特别是在2010年我离开新西兰去其他国家闯荡的时候,我才真正发现在新西兰7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那么幸福珍贵。在这里我想把自己所想的所经历的都写出来,我的经历没有什么太大的挫折,成长,大风大浪,但是我相信平淡的生活同样是宝贵的。其实,在海外的生活不像国内人想得那么舒适,但是也绝对没有媒体所报道的70%是留学垃圾那么夸张。我所知道的是我周围的大多数无论是从小移民的朋友还是16,7岁就来留学的同学们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着,在这里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成功,我相信,海外的经历绝对是笔宝贵的财富,并且伴随我们一生。

一、人们总是离开了新西兰后, 才能发现她的好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南面的一颗珍珠,土地面积约26.8万平方公里,跟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比起来,简直是沧海一粟,说到人口,更是少得可怜,约莫500万不到,其中100多万居民还是遍布在的都邑奥克兰……” 嘴里念念有词着早已滚瓜烂熟的信息,我坐在波音737客舱,看着巨大的机身腾空而起,看着新西兰奥克兰的国际机场渐渐消失在视线,看着奥克兰熟悉的一草一木,密密麻麻的建筑都缩成一张版图大小,焦点大小,直到蔚蓝得一望无际的海洋跃入眼帘。2010年1月14号是个凉爽的日子,在这一天,我踏上飞机离开奥克兰,离开新西兰,离开这个呆了整整7年的地方。

拖着沉重的行李,迎面而来的是湿润炎热的空气带着一种特殊的属于东南亚国家的味道,和初到新西兰奥克兰闻到的带着大自然气息的青草味截然不同。直到出了关口,望着护照本上的印戳,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我真的远离了那个在太平洋面上因紧邻着澳大利亚而显得那么微乎其微的小岛国,来到了这个被称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热带国家 ---- 新加坡。

初到新加坡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兴奋的,这里虽然号称国家但是实际面积可能还不如奥克兰一半大,却四处散发着青春活力。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且不论四处行色匆匆的人们,川流不息的马路和五分钟一趟的公车,就连地铁站里面的扶手梯速度都比奥克兰慢慢悠悠得如老牛拉车般的速度快了一倍。新加坡的一切都让我真切感受到时尚,年轻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于是乎,一个个大型的百货公司,一家家的专卖店,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条条宽阔的大马路,这些都更加衬托出新西兰,我那曾经待过的国家是多么的乏味枯燥,充满着乡土气息,宛如一个巨大的农村,慢吞吞自我进展,却总是被世界潮流远远地甩在后头。

然而,话虽如此,新加坡对我是一份客气,而新西兰对我则多了许多熟悉到不用在乎回避的感情,上面那些话,说出来却还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就这样,我怀着一切都是新鲜,未来是无限美好的心情暂时在新加坡留了下来。找了份新工作,租了房子,天天沉醉在琳琅满目的衣物鞋帽,品种繁多的各国美食和丰富的娱乐活动中。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当新鲜感过去了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面对天花板,想着今天还有多少工作等着我去处理,又有多少事情积压了太久,我竟然开始怀念起在新西兰的惬意生活。 上班下班走在大街上,和迎面而来的路人四目相对,我总会反射性得对他们露出微笑,得到的往往是面无表情的回应甚至一个白眼,这让在新西兰呆久了习惯了和路人打招呼聊天气的我无所适从;当有人跟我夸耀起新加坡的蓝天,新加坡的绿化,新加坡的环境,我抬眼望望四周,越发觉得新西兰的蓝天白云绿树才是真正的亲近自然,与之相比的新加坡简直就是个钢筋水泥堆积起的森林;当早上六点不到总是被楼下马路的汽车轰鸣声吵醒,拉过毯子盖在头上也无法格挡那吵闹的声音,此时的我总是特别想念那种被鸟鸣声唤醒的清晨;当地铁列车里拥挤得像移动着的沙丁鱼罐头,几乎喘不过气来,我幻想着自己正坐在宽敞空旷的公车上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连绵不绝的绿色,虽然奥克兰的公车一小时只有一辆,错过了会让人相当跳脚诅咒抓狂,但至少每次基本都能保证你是坐在舒适的车椅上而不是一路脚不着地得挤到终点站;当天天忍受强烈阳光的荼毒,在高达30多度的高温下汗流浃背却难以找到庇荫处,于是更加想念奥克兰长年凉爽的气候;当每次对着镜子数着脸上因为空气太过潮湿又滋生出几颗痘痘的时候,我更是欲哭无泪,无比的怀念以前没有任何烦恼的皮肤;更当越来越多的新加坡朋友感慨我为何要离开新西兰来到亚洲,我这才明白,原来那个被我一度厌烦,唾弃甚至想要迫不及待离开的国度,在其他人的心目中,竟是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最与大自然亲近的人间仙境,是享受与世无争,悠闲快乐的生活的地方。

是的,新西兰或许进展缓慢,或许无论哪里都是一派乡村景象,但那些被绿荫围绕,真正融入自然的生活恰恰就是工业化,现代化,都邑化的代价。一刹那,我恍惚觉得新西兰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清澈的天空,碧蓝的大海,午后照射进半空的咖啡馆的阳光,推着婴儿车拖家带口散步的居民,在花园里修剪树枝或浇水的老人,甚至连只有在中国农村才能看到的永远暴露在路边的光秃秃的电线杆都开始令人难忘,因为电线杆上总是有三五成群的麻雀们叽叽喳喳地嬉戏。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在高度都邑化,繁荣化的地方所不能拥有的。

每次身边的留学生朋友无论回国进展或假期回去,都在QQ上空间上MSN上这么写道:“在新西兰的时候总觉得烦闷枯燥,恨不得早点离开这个地方才好,但是离开了去了其他的发达都邑,久了又会嫌空气污染,环境肮脏,人口拥挤,生活压力是如此之大,每到这时总会想着快点回来新西兰享受一下真正舒适的生活。” 原来这一切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才会知道,新西兰或许不是那么得完美,因为她缺少年轻人所追求的刺激,新鲜,她太过平淡,安静,只有细细品味思考之后才能理解她的好。

此刻已是深夜, 坐在电脑前翻看着新西兰的风景图片, 我已经确定我对未来的计划会稍作改变,或许不久后还是会回去奥克兰看看,就像很多走了离开了说不再回来了但是每逢假期还是会抽空回来的亲戚朋友们一样。

二、初到新西兰的移民们, 想到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买房

几天前陪着想买房新加坡的朋友去看了这里的房子,众所周知,新加坡的房价被政府控制得很严格,政府会盖政府用房然后相对于私人公寓较低的价格卖给新加坡居民。一套三房一厅100来平方米的二手政府租屋要价XX万新币,我在心里默默经过一系列加减乘除汇率兑换后情不自禁飙泪,这个价格能在奥克兰的平平地段买一套全副地400多平方米带花园的小楼了。于是我不由感叹生活质量的差距,也渐渐回想起03年随父母刚到奥克兰的买房“血泪史”。

2003年7月,当时国内正值炎热的夏季,我穿着短袖T-shirt 牛仔裤一走出飞机,就结牢固实地打了个响亮亮的喷嚏,显然我已经忘记了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定律,而此刻的奥克兰正进入严寒的冬季。与室外低温相比,全球的房市却火热朝天,当然,新西兰这个原离北半球大陆的小国也未能幸免。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原本是新西兰的首都,现今是这个国家的都邑 ---- 奥克兰。奥克兰四周环海,风景优美,是外来移民和留学生的首要选择居住地。于是在那一年的7月,奥克兰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是如火如荼,房屋价格攀爬速度一改当地居民什么事情都慢半拍的特性,跟吃了兴奋剂一样蹭蹭蹭上涨完全没有疲惫态势。

初到奥克兰,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改装过的两室一厅的车库里面,天天摊开报纸相关房屋咨询的新闻广告就跃入眼帘,虽然一干朋友再三告诫现在不要买,要观望房价会降等云云,但在浙江宁波这种沿海经济发达都邑生活了十多年,父母对这种房价跌涨规律再熟悉不过。几天后老爸当机立断一拍大腿告诉全家准备买房,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老妈表示全力支持顺便拉扯着我随口道:“把娃也带上,都16了该长长见识了!”此时的我喝着新西兰纯正的带有青草味的牛奶,懵懵懂懂点了点头,就这样,我展开了买房旅程。

第一天,第一套房子,是在位于奥克兰靠西边的一个叫做Mt Albert的区半山腰上的小木屋。屋主是一对华人夫妇,外表彬彬有礼,而且特别健谈,这至少解决了我们刚到异国他乡语言障碍的问题。屋主介绍刚买这套房子一年不到,就打算换房,原因貌似是想让孩子读更好的高中。这栋房子离我们租房不远,所以我当然知道附近的Mt Albert Grammar School也算是一所不错的名校,现在想起来显然屋主有着其他的原因才想卖房。 当时爸妈来回蹦跶突然发现窗帘旁边的天花板上有块不明显的水渍,联想起报纸上关于漏水房屋的报道,顿时豁然开朗。 于是后来无论屋主怎么说得天花乱坠,房屋经纪人怎么来回夸赞,两人搭档极有默契就差上演一出儿二人转,我们互相使着眼色,默不作声得退出了这个屋子。第一次看房就这么半途夭折,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房屋经纪人的话里水太深,不能冲动相信,一切要靠自己的双眼去观察。

接下来的半个月全家人陆陆续续看了许多房子,有一套屋主是个印度人,看见屋主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其实我不是有种族歧视,但是事实是全家人进去后就给木头上都散发着的咖喱味给熏出来了,只能摇头感叹饮食的差异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其次,也有一套号称全副地700平方但一半都是及其陡峭的斜坡不能走人只能当滑梯用的,我原本还幻想了下改造成滑梯的可能性,但被父母全力否决,原因就是:太浪费地。还有一套,有虽然是两层楼但是有一层完全在马路沿下边下雨纯粹倒灌水的;更有各方面不错但是屋主要价狮子大开口半步不肯让气的老爸吹胡子瞪眼睛的。这短短的14天全人人走马观花般,足迹遍布奥克兰东南西北各个区域,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什么样的房子质量好,什么样的街道治安好,什么样的区域升值快,特别是父母,已然完全不需要房屋经纪人的解释,一套房看下来优缺点就能娓娓道来,堪比资深点评人。那段时间里看房产报上房产网已然成了家里所有人的兴趣爱好,随着看房次数的累积,停滞不前的状态让父母开始焦急了,但却又无可奈何。

搬进新家后,老爸惬意地坐在崭新的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报纸上不停上涨的房子均价笑得合不拢嘴,老妈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试图熟悉新买的电子炉灶顺便唠叨该给后院的树木修剪了。而我的眼睛则像相机一样自动照下并保存了这幸福的一幕在心里,且永远不会忘。就在那一天,我深切感受到,新西兰正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有了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居住的地方,我可以趴在客厅的落地窗上看傍晚美丽的火烧云,透过房间的窗户观赏雨后就会出现的彩虹,那一刻,我甚至觉得,晚上坐在自家的花园里仰望星空同时忍受新西兰具有杀伤性的生物:各种蚊虫的攻击,都是件幸福的事情了。

俗话说地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一天傍晚,我吃完饭随意翻开房产报瞥见了一个很小的卖房广告,价钱地段都还不错,老爸本不抱着太大的希望接通了电话预约看房。第二天全家人还拿到了房屋地址提前开车去看了下房。我至今仍然清楚记得当车子开进那条很幽静的小路,停靠在一棵大树下,一幢蓝瓦白墙的四四方方的小房呈现在了眼前,房子是木质的,很旧,但是很牢固。台阶下有条小路直直通过花园,花园里玫瑰花的花枝穿过乳白色木质围栏的空隙像在朝着路过的行人挥手。那一刹那,我突然觉得之前的辛劳,失望都不重要了,我们就是为这所房子而来,而她,在恰当的时间,就这么出现了。接下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看房,检查,签约,搬家。 买房子,这件听起来似乎很复杂又劳心劳力的事情就在两天之内顺利简单得完成了。

小编推荐

移民新西兰生活感悟介绍


为大家整理的移民新西兰生活感悟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

移民新西兰生活感悟介绍

2003年7月2日,我跟随全家人移民到了新西兰的都邑奥克兰,相比起千千万万的留学生们,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又要兼顾自己的学业还要打工来减轻家庭的负担,我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父母已经为我支撑起了一片天,他们所赐予我的不仅是优越的生活环境还有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 由于新西兰的福利制度,我上高中基本费用皆免,大学的时候学费国家不仅提供贷款,每周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费用。在新西兰留学生活中确实让我收获了不少,以至于离开时还是很怀念它。

除了刚开始语言的障碍和后来文化观念上的大大小小的碰撞,我还真没有经历什么辛酸的国外生活史,我想上天是眷顾我的,特别是在2010年我离开新西兰去其他国家闯荡的时候,我才真正发现在新西兰7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那么幸福珍贵。在这里我想把自己所想的所经历的都写出来,我的经历没有什么太大的挫折,成长,大风大浪,但是我相信平淡的生活同样是宝贵的。其实,在海外的生活不像国内人想得那么舒适,但是也绝对没有媒体所报道的70%是留学垃圾那么夸张。我所知道的是我周围的大多数无论是从小移民的朋友还是16,7岁就来留学的同学们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着,在这里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成功,我相信,海外的经历绝对是笔宝贵的财富,并且伴随我们一生。

一、人们总是离开了新西兰后, 才能发现她的好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南面的一颗珍珠,土地面积约26.8万平方公里,跟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比起来,简直是沧海一粟,说到人口,更是少得可怜,约莫500万不到,其中100多万居民还是遍布在的都邑奥克兰……” 嘴里念念有词着早已滚瓜烂熟的信息,我坐在波音737客舱,看着巨大的机身腾空而起,看着新西兰奥克兰的国际机场渐渐消失在视线,看着奥克兰熟悉的一草一木,密密麻麻的建筑都缩成一张版图大小,焦点大小,直到蔚蓝得一望无际的海洋跃入眼帘。2010年1月14号是个凉爽的日子,在这一天,我踏上飞机离开奥克兰,离开新西兰,离开这个呆了整整7年的地方。

拖着沉重的行李,迎面而来的是湿润炎热的空气带着一种特殊的属于东南亚国家的味道,和初到新西兰奥克兰闻到的带着大自然气息的青草味截然不同。直到出了关口,望着护照本上的印戳,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我真的远离了那个在太平洋面上因紧邻着澳大利亚而显得那么微乎其微的小岛国,来到了这个被称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热带国家 ---- 新加坡。

初到新加坡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兴奋的,这里虽然号称国家但是实际面积可能还不如奥克兰一半大,却四处散发着青春活力。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且不论四处行色匆匆的人们,川流不息的马路和五分钟一趟的公车,就连地铁站里面的扶手梯速度都比奥克兰慢慢悠悠得如老牛拉车般的速度快了一倍。新加坡的一切都让我真切感受到时尚,年轻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于是乎,一个个大型的百货公司,一家家的专卖店,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条条宽阔的大马路,这些都更加衬托出新西兰,我那曾经待过的国家是多么的乏味枯燥,充满着乡土气息,宛如一个巨大的农村,慢吞吞自我进展,却总是被世界潮流远远地甩在后头。

然而,话虽如此,新加坡对我是一份客气,而新西兰对我则多了许多熟悉到不用在乎回避的感情,上面那些话,说出来却还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就这样,我怀着一切都是新鲜,未来是无限美好的心情暂时在新加坡留了下来。找了份新工作,租了房子,天天沉醉在琳琅满目的衣物鞋帽,品种繁多的各国美食和丰富的娱乐活动中。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当新鲜感过去了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面对天花板,想着今天还有多少工作等着我去处理,又有多少事情积压了太久,我竟然开始怀念起在新西兰的惬意生活。 上班下班走在大街上,和迎面而来的路人四目相对,我总会反射性得对他们露出微笑,得到的往往是面无表情的回应甚至一个白眼,这让在新西兰呆久了习惯了和路人打招呼聊天气的我无所适从;当有人跟我夸耀起新加坡的蓝天,新加坡的绿化,新加坡的环境,我抬眼望望四周,越发觉得新西兰的蓝天白云绿树才是真正的亲近自然,与之相比的新加坡简直就是个钢筋水泥堆积起的森林;当早上六点不到总是被楼下马路的汽车轰鸣声吵醒,拉过毯子盖在头上也无法格挡那吵闹的声音,此时的我总是特别想念那种被鸟鸣声唤醒的清晨;当地铁列车里拥挤得像移动着的沙丁鱼罐头,几乎喘不过气来,我幻想着自己正坐在宽敞空旷的公车上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连绵不绝的绿色,虽然奥克兰的公车一小时只有一辆,错过了会让人相当跳脚诅咒抓狂,但至少每次基本都能保证你是坐在舒适的车椅上而不是一路脚不着地得挤到终点站;当天天忍受强烈阳光的荼毒,在高达30多度的高温下汗流浃背却难以找到庇荫处,于是更加想念奥克兰长年凉爽的气候;当每次对着镜子数着脸上因为空气太过潮湿又滋生出几颗痘痘的时候,我更是欲哭无泪,无比的怀念以前没有任何烦恼的皮肤;更当越来越多的新加坡朋友感慨我为何要离开新西兰来到亚洲,我这才明白,原来那个被我一度厌烦,唾弃甚至想要迫不及待离开的国度,在其他人的心目中,竟是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最与大自然亲近的人间仙境,是享受与世无争,悠闲快乐的生活的地方。

是的,新西兰或许进展缓慢,或许无论哪里都是一派乡村景象,但那些被绿荫围绕,真正融入自然的生活恰恰就是工业化,现代化,都邑化的代价。一刹那,我恍惚觉得新西兰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清澈的天空,碧蓝的大海,午后照射进半空的咖啡馆的阳光,推着婴儿车拖家带口散步的居民,在花园里修剪树枝或浇水的老人,甚至连只有在中国农村才能看到的永远暴露在路边的光秃秃的电线杆都开始令人难忘,因为电线杆上总是有三五成群的麻雀们叽叽喳喳地嬉戏。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在高度都邑化,繁荣化的地方所不能拥有的。

每次身边的留学生朋友无论回国进展或假期回去,都在QQ上空间上MSN上这么写道:“在新西兰的时候总觉得烦闷枯燥,恨不得早点离开这个地方才好,但是离开了去了其他的发达都邑,久了又会嫌空气污染,环境肮脏,人口拥挤,生活压力是如此之大,每到这时总会想着快点回来新西兰享受一下真正舒适的生活。” 原来这一切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才会知道,新西兰或许不是那么得完美,因为她缺少年轻人所追求的刺激,新鲜,她太过平淡,安静,只有细细品味思考之后才能理解她的好。

此刻已是深夜, 坐在电脑前翻看着新西兰的风景图片, 我已经确定我对未来的计划会稍作改变,或许不久后还是会回去奥克兰看看,就像很多走了离开了说不再回来了但是每逢假期还是会抽空回来的亲戚朋友们一样。

二、初到新西兰的移民们, 想到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买房

几天前陪着想买房新加坡的朋友去看了这里的房子,众所周知,新加坡的房价被政府控制得很严格,政府会盖政府用房然后相对于私人公寓较低的价格卖给新加坡居民。一套三房一厅100来平方米的二手政府租屋要价XX万新币,我在心里默默经过一系列加减乘除汇率兑换后情不自禁飙泪,这个价格能在奥克兰的平平地段买一套全副地400多平方米带花园的小楼了。于是我不由感叹生活质量的差距,也渐渐回想起03年随父母刚到奥克兰的买房“血泪史”。

2003年7月,当时国内正值炎热的夏季,我穿着短袖T-shirt 牛仔裤一走出飞机,就结牢固实地打了个响亮亮的喷嚏,显然我已经忘记了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定律,而此刻的奥克兰正进入严寒的冬季。与室外低温相比,全球的房市却火热朝天,当然,新西兰这个原离北半球大陆的小国也未能幸免。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原本是新西兰的首都,现今是这个国家的都邑 ---- 奥克兰。奥克兰四周环海,风景优美,是外来移民和留学生的首要选择居住地。于是在那一年的7月,奥克兰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是如火如荼,房屋价格攀爬速度一改当地居民什么事情都慢半拍的特性,跟吃了兴奋剂一样蹭蹭蹭上涨完全没有疲惫态势。

初到奥克兰,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改装过的两室一厅的车库里面,天天摊开报纸相关房屋咨询的新闻广告就跃入眼帘,虽然一干朋友再三告诫现在不要买,要观望房价会降等云云,但在浙江宁波这种沿海经济发达都邑生活了十多年,父母对这种房价跌涨规律再熟悉不过。几天后老爸当机立断一拍大腿告诉全家准备买房,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老妈表示全力支持顺便拉扯着我随口道:“把娃也带上,都16了该长长见识了!”此时的我喝着新西兰纯正的带有青草味的牛奶,懵懵懂懂点了点头,就这样,我展开了买房旅程。

第一天,第一套房子,是在位于奥克兰靠西边的一个叫做Mt Albert的区半山腰上的小木屋。屋主是一对华人夫妇,外表彬彬有礼,而且特别健谈,这至少解决了我们刚到异国他乡语言障碍的问题。屋主介绍刚买这套房子一年不到,就打算换房,原因貌似是想让孩子读更好的高中。这栋房子离我们租房不远,所以我当然知道附近的Mt Albert Grammar School也算是一所不错的名校,现在想起来显然屋主有着其他的原因才想卖房。 当时爸妈来回蹦跶突然发现窗帘旁边的天花板上有块不明显的水渍,联想起报纸上关于漏水房屋的报道,顿时豁然开朗。 于是后来无论屋主怎么说得天花乱坠,房屋经纪人怎么来回夸赞,两人搭档极有默契就差上演一出儿二人转,我们互相使着眼色,默不作声得退出了这个屋子。第一次看房就这么半途夭折,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房屋经纪人的话里水太深,不能冲动相信,一切要靠自己的双眼去观察。

接下来的半个月全家人陆陆续续看了许多房子,有一套屋主是个印度人,看见屋主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其实我不是有种族歧视,但是事实是全家人进去后就给木头上都散发着的咖喱味给熏出来了,只能摇头感叹饮食的差异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其次,也有一套号称全副地700平方但一半都是及其陡峭的斜坡不能走人只能当滑梯用的,我原本还幻想了下改造成滑梯的可能性,但被父母全力否决,原因就是:太浪费地。还有一套,有虽然是两层楼但是有一层完全在马路沿下边下雨纯粹倒灌水的;更有各方面不错但是屋主要价狮子大开口半步不肯让气的老爸吹胡子瞪眼睛的。这短短的14天全人人走马观花般,足迹遍布奥克兰东南西北各个区域,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什么样的房子质量好,什么样的街道治安好,什么样的区域升值快,特别是父母,已然完全不需要房屋经纪人的解释,一套房看下来优缺点就能娓娓道来,堪比资深点评人。那段时间里看房产报上房产网已然成了家里所有人的兴趣爱好,随着看房次数的累积,停滞不前的状态让父母开始焦急了,但却又无可奈何。

搬进新家后,老爸惬意地坐在崭新的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报纸上不停上涨的房子均价笑得合不拢嘴,老妈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试图熟悉新买的电子炉灶顺便唠叨该给后院的树木修剪了。而我的眼睛则像相机一样自动照下并保存了这幸福的一幕在心里,且永远不会忘。就在那一天,我深切感受到,新西兰正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有了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居住的地方,我可以趴在客厅的落地窗上看傍晚美丽的火烧云,透过房间的窗户观赏雨后就会出现的彩虹,那一刻,我甚至觉得,晚上坐在自家的花园里仰望星空同时忍受新西兰具有杀伤性的生物:各种蚊虫的攻击,都是件幸福的事情了。

俗话说地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一天傍晚,我吃完饭随意翻开房产报瞥见了一个很小的卖房广告,价钱地段都还不错,老爸本不抱着太大的希望接通了电话预约看房。第二天全家人还拿到了房屋地址提前开车去看了下房。我至今仍然清楚记得当车子开进那条很幽静的小路,停靠在一棵大树下,一幢蓝瓦白墙的四四方方的小房呈现在了眼前,房子是木质的,很旧,但是很牢固。台阶下有条小路直直通过花园,花园里玫瑰花的花枝穿过乳白色木质围栏的空隙像在朝着路过的行人挥手。那一刹那,我突然觉得之前的辛劳,失望都不重要了,我们就是为这所房子而来,而她,在恰当的时间,就这么出现了。接下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看房,检查,签约,搬家。 买房子,这件听起来似乎很复杂又劳心劳力的事情就在两天之内顺利简单得完成了。

新西兰移民生活小感悟


为大家整理的新西兰移民生活小感悟,供大家学习参考!

新西兰移民生活小感悟

新西兰移民的生活感觉很不一样,第一天就发觉商场关门好早,还有停午六点开始整个大街上没有几个人,我住的这边就是风景好美,真的很漂亮,平常我吃完饭都会坐在门口的草坪上,吸新鲜的空气。陈小姐在新西兰,她称“新西兰的移民消费也不高,我现在做一份工作,米饭钱用差不多能赚回来。”

免费英国留学评估表 免费美国留学评估表 免费澳洲留学评估表 免费加拿大留学评估表

“不过这边的公车是一个小时一班车,不像以前在广州,8分钟内就一班车了,新西兰这边等到停午六点以后几乎都没有车了,我来这边读书,这边的大学是比较轻易进去的,但很难得到毕业证书。还有就是雅思,一样要求是6.0,雅思很难,先做好准备吧。出来的时候还是在国内先考虑模糊,不要冲动地挑选。人生的青春只有这么短,行错了一步就很难悔改。如果真的决策出来,不管碰到什么苦难也要坚持停去,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后路可退,只有不停地向前追,总体来说这里还算是一个适合国内平平家庭出国的好挑选,如果想留学或移民,挑选移民网我在这间中介办理过程很快,很有诚信的移民中介公司。”

加拿大移民的生活感悟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人口稀少的国家。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别人移民加拿大的生活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土地】

加拿大大多数的土地都还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多伦多作为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大都邑,各城区之间非常分散,到处都是大块的草地或是长满灌木丛的山坡。

除了这些天然的空地,这座都邑还拥有上千座的公园,怪不得很多人说多伦多与中国的上海、北京比简直就是乡村。

在加拿大,在都邑与都邑之间,几乎看不到类似中国的村落。从多伦多到蒙特利尔将近6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两旁几乎全是保持原貌的树林,也看不到类似中国公路旁随处可见的农田或是菜地。

加拿大只有5%的农民,但是,加拿大却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加拿大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真正肥沃的黑土地,就像我们烧的煤一样黑而松软,是我们诗歌里说的肥得流油的土地。

一位到农场干过农活的移民朋友告诉我,由于土地极其肥沃,加拿大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是从不需加肥料的。

农民很清闲,一般播上种子盖上土就只等收获了。这样没有加进任何化学原料的土地上生长的东西当然就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了。

在国内,我有一个职业毛病,总是口腔溃疡,到加拿大后,虽然有经济压力,心情也比在国内紧张得多,但是,口腔溃疡却断根好了,我并没有服用任何药物。所以,我怀疑口腔溃疡是因为食品的化学污染造成的,或者是水质原因造成的。

在加拿大,由于拥有充分的土地资源,这里的田地很多都是一年耕种,下一年休耕。让土地也有一个调整休息的周期。

【电力】

加拿大的电力资源也很丰富,你从夜行的飞机上俯视任何一个都邑,你都会看到一片灯光的海洋。这里从办公楼到街道楼道,灯都是彻夜不灭的。

初到加拿大时我非常不习惯,关门后的商店和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我住的公寓楼道和一楼大厅里的灯白天黑夜都亮着,在学校读书时,白天教室也都亮着灯。

后来,听朋友说,加拿大的电力资源过剩,再说夜晚明灯也是为了安全。加拿大每家每户都是用电炉烧饭,与国内大都邑用煤气相比,安全干净又没有污染。而且非常廉价,每一度电只有几分钱,一个月一家人所有电费也仅花20多元。

我们买房后,先生告诉我,去年一个冬天,连带用电和取暖,我们竟然用了几千度电,但是,电费每月也就100多元。在国内即使你很有钱,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电供你使用。

即使你再有钱,你也无法自己发电,夏天三伏天,如遇上闹电荒,往往是在酷热里面对一片黑暗,无奈叹息。有人预言,未来威胁制约中国的将是能源危机。

【水资源】

加拿大水资源也非常丰富,世界上的淡水资源五大湖就在北美。加拿大湖泊面积占国土的7.6%、湿地占14%;同时加拿大人口只有3000多万,因此,其人均拥有水量位居世界前列。

由于水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加拿大居民水价极低,而且水质很好,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在我们生活的魁省,水是免费使用的。

加拿大的淡水资源如此丰富,但是,政府却通过“加拿大联邦水政策”,很好地利用和治理这些资源,操纵污染,在加拿大的许多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内都采用了含感应技术的节能型水龙头。此外,他们加强对供水设备的检修,保证不出现水在哗哗流的时候再去修理水管和水龙头等设备的情况。

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淋浴的水龙头按一下只流1分钟,再按一下又再流一分钟,淋浴完需要不断地按水开关。开始,我很不习惯,觉得很麻烦,同时,也不理解,水资源大国还这样节俭?之后,往深处思索,才觉得真是非常英明之举!防患于未然啊!即使有丰富的水资源也需要有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

【图书】

给我印象的还有公共设施,比如图书馆、医院、诊所。

相比较而言,安省的公共设施普通比魁省更先进整洁。图书馆遍布社区,有大型的,也有社区小型的。图书馆藏书众多,而且,服务周到,手续简单。只要一封原居住地的信封,就可以将几十本书抱回家。

每个图书馆都设有孩子们的专柜,彩色精美的儿童图书琳琅满目。在安省许多图书馆周末都有义工,为孩子们讲故事或是补习英文。我儿子爱上加拿大首先就是从爱上加拿大的图书馆开始的。加拿大图书馆装饰一般都很古朴典雅,舒适大方。

【儿童设施】

出国前听别人说国外是孩子的天堂,这话一点不假,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一到加拿大,无论是小都邑还是大都邑,星罗棋布的社区公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的大型塑胶儿童游艺玩具。

城堡迷宫、滑梯、秋千架、健身拉索、音乐喷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色人种的孩子们在晚饭后,或是周末就集合在这里尽情嬉戏游玩。让人感慨这里真是世界人民的乐园!

目前,中国国内都邑独生子女消费也很高,家里为孩子买各种高档玩具、电脑的不在少数,但是,社会并没有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娱乐场地和娱乐设施。即使有也是比较少的。

社区运动健身设施也非常值得欣赏。这一点,就是宽裕的美国邻居也相形见绌。

加拿大都邑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

【居住环境】

对于我来说,加拿大让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环境。原来在国内,我们的住房也很不错,家里装修得很讲究,但是,跨出家门就无法容忍了,汉口的闹市里到处是小商小贩,遍地是垃圾纸屑,晚饭后,想要找一个散步的地方都很不轻易。

【社会福利保障】

现在,中国经济持续进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节节上升,但是,福利制度和保障系统却没有跟进进展。中国人爱存钱,省吃俭用也存钱,其实那是缺乏社会保障的一种表现。

有人说,目前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有两座山,一是医疗,病不起,尤其是大病,一家人倾家荡产恐怕也难支付医药费;二是孩子的教育,保守统计,假如从幼儿园开始就择校,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费用估量在25万以上。这对于中国一般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在社会保障系统方面,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目前加拿大是世界最宽裕的工业国家之一,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操纵贫富悬殊,并建立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

【税收与补贴】

加拿大的税率高于美国,但加拿大的税收基本思想是通过税收和补贴来打富济贫,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在加拿大,收入很高的人并不是越来越富有,税收将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了穷人。我一个女友嫁给一个专科医生,先生年薪21万,但是,他们每年交给联邦和省的税加在一起超过了8万,可以养活两个低收入家庭;富人的巨额房产,每年被征收巨额的房产税和学校税。

假如在皇家山拥有一座上千万的豪宅,那么,这位富豪每年为这栋房子付给政府的税收将有几十万之巨,足够救助十多户贫困家庭。

相反,穷人享受很多补贴,收入少,他们几乎不用交税,孩子每月有牛奶金,大人有住房补贴,年终退税。虽然可供支配的钱不多,但是,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全家有医疗保险,孩子教育免费。穷人虽然穷,但是穷得也开心。

一位移民朋友一家三口来到加拿大,儿子一岁多,*一来就上学,两人每月有助学金和贷款1500多元,加上孩子的牛奶金,有2000元,后来,女方又怀上孩子,助学金每月增加到830元。两人来了一年,没有工作一天,却存下了几千加元。当他们喜滋滋告诉我时,我说,其实,政府支出的远不止这些,学校每接受一个移民读书,都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1万元的补贴!

事实上,作为一个移*家,加拿大政府在为移民扫除语言就业障碍,接受加拿大教育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财政投入。

在加拿大,虽然贫富差距依旧存在,但是,加拿大的财富分配出现了兼顾公平的倾向。社会保障支出一直是政府预算中增长最快的项目,老年保险金大约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5%,失业保险占联邦政府开支的7%,健康保险占省政府开支的25%。

其实,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政策福利上加拿大和美国都有区别的,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全民公费医疗,美国有三千万穷人买不起医疗保险,健康没有保障。

【养老】

加拿大的养老制度也值得一提,从一个人工作交税开始,就有养老金的额度。一般来说,日积月累,几十年下来,到退休时,一般的养老金都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我的前任房主,一个白人单身老头告诉我,他的养老金有60万,当时,卖房给我们还得了几十万,这么多钱他一个人怎么花?

所以,在加拿大和北美,最有钱有闲的就是老人,开奔驰宝马的也多是老人。他们可以单独居住,也可以进入养老院。养老院的概念与我们国内幼年印象中凄凉的养老院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大都建在交通方便,风景如画的地方,里面设施齐全,有各种健身房,游泳池,专业护士和餐厅。

在夏季,闲逛在深劳伦斯河绿草青青的堤岸,你总可以看到岸边老人院里,有人荡秋千,有人跳舞,老人们生活得诗情画意。

说实话,当初,真正打动我,想要留下来的真正原因,也是考虑到了未来。谁都会老,我们出生在中国六十、七十年代生育高峰时期的这一大批人,将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最不堪重负的一代。我们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将要赡养4个老人,这种社会普通的家庭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没有足够充沛的劳动力来制造社会财富,老人们能否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将是严峻的现实。

加拿大也存在老年化问题,但是,源源不断的青壮年移民会缓解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而且,作为发达国家加拿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解决养老问题。一般说来,只要在加拿大住满10年,65岁以后每月都有由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对于老人来说,即使一辈子没有工作过,基本生活也不是问题。

移民法国后的生活感悟


法国是多元化浪漫之都,很多人会选择移民法国生活,那么移民后的生活是怎么样呢?别担心,和一起来看看移民法国后的生活感悟,欢迎阅读。

【移民法国后的生活感悟】

来法国一年半,总算克服了懒虫,开始提笔记录所见所感。

生活在法国小城,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法国,撇去了一些移民过剩和严重的文化入侵。小城位于法国边境,地处军事要塞,一战二战都被倾城摧毁,所以没有保留原始欧洲古镇城堡的模样,怀着之前在意大利所闻所见的欧洲小镇风景,来到这里多少有些失落,但是现今作为一个港口都邑,一切都和大海和船舶相关,也算是别具特色。

【关于法国式的傲慢】

刚来到法国都没在巴黎落脚,直奔这个小城,所以对法国的印象从这里开始。而来到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法国式的傲慢。法式的傲慢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强的优越感。最直接也是让我受挫最深的表现就是几乎没有人跟我讲英文。记得刚开始作为法语小白的我,就要办理各种手续置办各种生活用品,无论走到哪里都得畏畏缩缩的问人一句“请问您可以讲英语么?”而我所得到的答案无疑幸免的都是果断的“不”。然后硬着头皮把自己所学过的单词掏个空,实在不行还有手机翻译。现在想想,对于之前只学过两个月法语的我能够生存下来简直是奇迹。他们真的不会讲英语么?一部分也许是的,但是更有一部分人其实完全听得懂英语,也是会讲一点的,只是出于法国的傲慢,一听到英语这个词就嗤之以鼻,似乎讲英语整个人身份就降低了几个等级。一个朋友也有同样的遭遇,说是楼管大妈第一天就跟他讲,跟她可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但绝对不能讲英语。楼管大妈都是一个模版来的,作为国际学生宿舍的楼管大妈,面对向我这样讲英语的无辜小孩只会不断的翻白眼和不耐烦。后来逐渐了解到英国与法国存在着几百年的深仇大恨,互不应付。即使是二战对手德国在法国人眼里也远不及英国人可恨。

除了仇恨之外,更深处的法国人自身的优越感。法国自诩文化大国,全民对文化,艺术都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法语确实是对拉丁语系的语言影响巨大,大量的英文词汇都来自于法语,连厕所“toilet”都来自于法语。所以作为起源的法语也是有资格瞧不起英语的。再说艺术,相对于美国的快餐文化,英国的所谓绅士文明,法国的四处布满的艺术气息就显得略微高级了。在这个被称为“小渔村”的小城里,有数家艺术画廊,虽然门面很小,但大都是作品的作者自己创作的作品售卖。要是赶上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展,即使是在城郊小镇也要排大队一睹名家风范。

法国人的傲慢更体现在聊天上。即使是随意的朋友聚会随意聊天一定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说明白不给别人插话机会,如果有意见不合,就力求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对于自我立场上有一种永不服输的机会。即使是自己对食物的爱憎也要给别人一种我不爱吃的东西都是差品的感觉。

法国式的傲慢不仅是对自己是法国人的优越性,还有对自己家乡,地区的自豪感。即使是出生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也会有一种哪里都不如我家好的感觉。没有人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水背井离乡,进军巴黎里昂。求学之后心愿都是回到养育自己那片土地而引以为豪。家乡的美食是最美味的,家乡产的红酒是最甘甜的,家乡特色的奶酪才是正宗的法国奶酪……

这一点让我不禁想起北上广深漂着的外来追梦人,归根结底是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比较大吧。但是对于收入上,法国人不是很上心。不需要拼尽力气以赚取更多的工资,只要有口酒和,有奶酪面包,有朋友一起分享就已经足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及时行乐享受生活,而不是积存资本,紧盯着银行账户里的数字。

【关于女性 】

法国是一个十分尊重女性的国家。这里的男人不是为了表现绅士风度而彬彬有礼,而是源于内心的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在这里男人和女人享有绝对平等的地位,没有男人觉得一个女人若不经风,没有女人觉得依靠男人天经地义。不止一次在店里看到上了年纪的恩爱夫妇,男人默默站在女人附近,甚至亲手佐理挑选衣服;走在路上无论多大年级的情侣总是手牵着手,很享受的散步。曾经和楼管大妈谈论过婚姻中男人和女人角色的问题。大妈咬牙切齿的控诉东亚女性包揽全部家务和照顾丈夫小孩的生活起居,在她眼里这是非人道的,令她嗤之以鼻的。她说女人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出去社交,和朋友吃饭饮酒聊天是生活的必须,如果连这点需求都满足不了,那女人是非常悲伤的,相对于对女人颐指气使,女人更需要的是呵护。她的这番控诉源自于对东亚依然存在女人做全职太太包揽家务,更可恶的是即使女人工作也要包揽家务。身边的一个法国小哥不久前和女朋友生了个可爱的女娃,从出生到现在基本都是小哥只身一人带孩子,即使这段时间正派博士论文答辩的紧张时期,他还是坚持自己带孩子。我有幸见在他答辩的日子到了这个如此幸运如此娇贵的法国女孩,其实是个及其一般的女子,只是脸上总挂着平和、单纯、幸福的笑容。

法国不愧是主张女性自主独立的先驱典范,女性独立自由深深阴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就像是与生俱来,就像没有经历过封建时期对女人的压迫一样。在这里很少有男人为了把女人追到手而挥金如土,更不会有男人为了一*而花费金钱。对于爱与性,双方都是平等的,都是受益方。没有女会觉得被约出去过夜是吃亏,如果是你请我愿反而觉得自豪和享受,甚至一些女人为了约到男人而花钱为他买酒。在这里从没有人觉得想要追求我就得清你所有,我答应和你在一起是你欠我的,你就得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和愿望。两个人在一起只要开心快乐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没有过多的牵绊。

说到这里我并没有刻意去比较,只是在此的所见所闻与之前在国内的确存在一些差异。也并没有可以褒扬或诋毁某一方。这种法国式的爱情婚姻观也的确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人选择崇尚不婚主义,既然未婚和已婚生娃一样的待遇,那何必拿一纸证实来约束自己呢?这样的婚姻观和社会价值观同样导致了超高的离婚率。周围大多数的邻里好友都是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婚姻或是经历过父母离异。离婚和重组家庭在这里简直是习以为常,一言不合就一拍两散。新建家庭也不会顾忌经历过离异孩子的感受,而与新的另一半孕育新的种子。一代接着一代的言传身教导致了大多数的法国人家庭责任感匮乏,而恶性循环着高离婚率的情形。

【关于其他国际友人 】

在这里除了法国朋友,还接触到了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朋友。也许因为同在异国它乡感同身受,也许因为三观更加契合,真正聊的来的朋友还是非法国人居多。比如北非或黎巴嫩的阿拉伯妹子,既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又受到了开放式的欧洲文化影响,当然颜值身材更是让人养眼,非常羡慕阿拉伯人种的基因上风,可以同时拥有雪白又媚人的面庞,自然的卷法,波涛胸涌却腰腿匀称的身材,还有曼妙的舞姿和醉人的歌喉。对于某些偏激的种族卑视主义者,阿拉伯=穆斯林=恐惧分子或强盗小偷,我只想说这种偏激会让你错过多少美好。一些阿拉伯人比如黎巴嫩,一部分是信仰天主教的,对于信仰穆斯林北非或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他们可以在非清真餐厅和吃着猪肉的人共同用餐,看着别人饮酒,这对于他们完全是无所谓的。他们从来不强调或*周围人尊重他们的宗教习俗和信仰,女孩子也大多数不带面纱头巾,男人也没有不尊重女人的行为,倒是擅长调情。由于同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他们其实与中国人的一些思想观点有很多交集,比如相对于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法国人,他们在不违反法律和教义的条件下很懂得灵活变通,在家庭观念上比法国人更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女孩子在和男孩子接触的方面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果断不会和丈夫另一男人独处一室等,这在法国人眼里简直是习以为常)……

除了阿拉伯人,我还和一些意大利人有很深的交情。这种交情起源于对烹饪的热爱。意大利人尤其是女人对美食和厨房有着很深的情结,即使是意大利小伙,随便做个意大利面或是迷迭香烤鸡都是美味飘香。对于资深吃货的我受到了他们的青睐,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厨艺,相互品鉴。本来就具有良好的基因作为诱导的我在他们的影响和鼓舞下,厨艺获得了升华。在和他们接触过程中我了解到在意大利很多家庭里也都是男人占主导地位,女人做饭洗碗是习以为常。意大利女孩都非常能干,不仅人手烧的一手好菜,能做出香甜美味的蛋糕,还个个都是清洁高手,每个人的碗筷都洗的高效又洁净,每个人的屋子都是整洁有序。除了对美食的热衷,他们具有人格魅力,当然外表的魅力也是名不虚传。与傻拜甜又高冷的法国人不同,意大利人对周围的人都热情似火,幽默开朗,有对朋友体贴入微,为人处事都让人很舒服。

【后记 】

这篇随笔的只是我在法国小城生活的所见所感,没有明确中心和创作目的。我并不是想在此为某一类或某一种族或某一国家撕掉标签,更不是为了为其贴上新的标签,也没有要拿国外的上风或劣势来警醒国人取长补短。因为这是不现实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都有自己所经历的历史故事,只是学习借鉴一些皮毛根本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比如法国的税收和全民保险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他们有自己完整的社会体系和人*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光鲜亮丽的情景,都是经过历史的摸爬滚打练就的适合自身民情国情的体系和意识,我们所听到的所有不稳定因素也是其光鲜亮丽意识形态下深藏的弊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多听多看多想,自我的提升与多元化的吸收,是不是也会为自己民族的进展和意识形态的进步贡献一点小小的力量呢?

加拿大移民新的生活心得感悟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人口稀少的国家。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别人移民加拿大的生活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土地

加拿大大多数的土地都还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多伦多作为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大都邑,各城区之间非常分散,到处都是大块的草地或是长满灌木丛的山坡。

除了这些天然的空地,这座都邑还拥有上千座的公园,怪不得很多人说多伦多与中国的上海、北京比简直就是乡村。

在加拿大,在都邑与都邑之间,几乎看不到类似中国的村落。从多伦多到蒙特利尔将近6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两旁几乎全是保持原貌的树林,也看不到类似中国公路旁随处可见的农田或是菜地。

加拿大只有5%的农民,但是,加拿大却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加拿大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真正肥沃的黑土地,就像我们烧的煤一样黑而松软,是我们诗歌里说的肥得流油的土地。

一位到农场干过农活的移民朋友告诉我,由于土地极其肥沃,加拿大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是从不需加肥料的。

农民很清闲,一般播上种子盖上土就只等收获了。这样没有加进任何化学原料的土地上生长的东西当然就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了。

在国内,我有一个职业毛病,总是口腔溃疡,到加拿大后,虽然有经济压力,心情也比在国内紧张得多,但是,口腔溃疡却断根好了,我并没有服用任何药物。所以,我怀疑口腔溃疡是因为食品的化学污染造成的,或者是水质原因造成的。

在加拿大,由于拥有充分的土地资源,这里的田地很多都是一年耕种,下一年休耕。让土地也有一个调整休息的周期。

电力

加拿大的电力资源也很丰富,你从夜行的飞机上俯视任何一个都邑,你都会看到一片灯光的海洋。这里从办公楼到街道楼道,灯都是彻夜不灭的。

初到加拿大时我非常不习惯,关门后的商店和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我住的公寓楼道和一楼大厅里的灯白天黑夜都亮着,在学校读书时,白天教室也都亮着灯。

后来,听朋友说,加拿大的电力资源过剩,再说夜晚明灯也是为了安全。加拿大每家每户都是用电炉烧饭,与国内大都邑用煤气相比,安全干净又没有污染。而且非常廉价,每一度电只有几分钱,一个月一家人所有电费也仅花20多元。

我们买房后,先生告诉我,去年一个冬天,连带用电和取暖,我们竟然用了几千度电,但是,电费每月也就100多元。在国内即使你很有钱,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电供你使用。

即使你再有钱,你也无法自己发电,夏天三伏天,如遇上闹电荒,往往是在酷热里面对一片黑暗,无奈叹息。有人预言,未来威胁制约中国的将是能源危机。

水资源

加拿大水资源也非常丰富,世界上的淡水资源五大湖就在北美。加拿大湖泊面积占国土的7.6%、湿地占14%;同时加拿大人口只有3000多万,因此,其人均拥有水量位居世界前列。

由于水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加拿大居民水价极低,而且水质很好,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在我们生活的魁省,水是免费使用的。

加拿大的淡水资源如此丰富,但是,政府却通过“加拿大联邦水政策”,很好地利用和治理这些资源,操纵污染,在加拿大的许多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内都采用了含感应技术的节能型水龙头。此外,他们加强对供水设备的检修,保证不出现水在哗哗流的时候再去修理水管和水龙头等设备的情况。

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淋浴的水龙头按一下只流1分钟,再按一下又再流一分钟,淋浴完需要不断地按水开关。开始,我很不习惯,觉得很麻烦,同时,也不理解,水资源大国还这样节俭?之后,往深处思索,才觉得真是非常英明之举!防患于未然啊!即使有丰富的水资源也需要有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

图书

给我印象的还有公共设施,比如图书馆、医院、诊所。

相比较而言,安省的公共设施普通比魁省更先进整洁。图书馆遍布社区,有大型的,也有社区小型的。图书馆藏书众多,而且,服务周到,手续简单。只要一封原居住地的信封,就可以将几十本书抱回家。

每个图书馆都设有孩子们的专柜,彩色精美的儿童图书琳琅满目。在安省许多图书馆周末都有义工,为孩子们讲故事或是补习英文。我儿子爱上加拿大首先就是从爱上加拿大的图书馆开始的。加拿大图书馆装饰一般都很古朴典雅,舒适大方。

儿童设施

出国前听别人说国外是孩子的天堂,这话一点不假,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一到加拿大,无论是小都邑还是大都邑,星罗棋布的社区公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的大型塑胶儿童游艺玩具。

城堡迷宫、滑梯、秋千架、健身拉索、音乐喷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色人种的孩子们在晚饭后,或是周末就集合在这里尽情嬉戏游玩。让人感慨这里真是世界人民的乐园!

目前,中国国内都邑独生子女消费也很高,家里为孩子买各种高档玩具、电脑的不在少数,但是,社会并没有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娱乐场地和娱乐设施。即使有也是比较少的。

社区运动健身设施也非常值得欣赏。这一点,就是宽裕的美国邻居也相形见绌。

加拿大都邑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

居住环境

对于我来说,加拿大让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环境。原来在国内,我们的住房也很不错,家里装修得很讲究,但是,跨出家门就无法容忍了,汉口的闹市里到处是小商小贩,遍地是垃圾纸屑,晚饭后,想要找一个散步的地方都很不轻易。

社会福利保障

现在,中国经济持续进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节节上升,但是,福利制度和保障系统却没有跟进进展。中国人爱存钱,省吃俭用也存钱,其实那是缺乏社会保障的一种表现。

有人说,目前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有两座山,一是医疗,病不起,尤其是大病,一家人倾家荡产恐怕也难支付医药费;二是孩子的教育,保守统计,假如从幼儿园开始就择校,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费用估量在25万以上。这对于中国一般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在社会保障系统方面,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目前加拿大是世界最宽裕的工业国家之一,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操纵贫富悬殊,并建立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

税收与补贴

加拿大的税率高于美国,但加拿大的税收基本思想是通过税收和补贴来打富济贫,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在加拿大,收入很高的人并不是越来越富有,税收将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了穷人。我一个女友嫁给一个专科医生,先生年薪21万,但是,他们每年交给联邦和省的税加在一起超过了8万,可以养活两个低收入家庭;富人的巨额房产,每年被征收巨额的房产税和学校税。

假如在皇家山拥有一座上千万的豪宅,那么,这位富豪每年为这栋房子付给政府的税收将有几十万之巨,足够救助十多户贫困家庭。

相反,穷人享受很多补贴,收入少,他们几乎不用交税,孩子每月有牛奶金,大人有住房补贴,年终退税。虽然可供支配的钱不多,但是,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全家有医疗保险,孩子教育免费。穷人虽然穷,但是穷得也开心。

一位移民朋友一家三口来到加拿大,儿子一岁多,夫妻一来就上学,两人每月有助学金和贷款1500多元,加上孩子的牛奶金,有2000元,后来,女方又怀上孩子,助学金每月增加到830元。两人来了一年,没有工作一天,却存下了几千加元。当他们喜滋滋告诉我时,我说,其实,政府支出的远不止这些,学校每接受一个移民读书,都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1万元的补贴!

事实上,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加拿大政府在为移民扫除语言就业障碍,接受加拿大教育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财政投入。

在加拿大,虽然贫富差距依旧存在,但是,加拿大的财富分配出现了兼顾公平的倾向。社会保障支出一直是政府预算中增长最快的项目,老年保险金大约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5%,失业保险占联邦政府开支的7%,健康保险占省政府开支的25%。

其实,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政策福利上加拿大和美国都有区别的,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全民公费医疗,美国有三千万穷人买不起医疗保险,健康没有保障。

养老

加拿大的养老制度也值得一提,从一个人工作交税开始,就有养老金的额度。一般来说,日积月累,几十年下来,到退休时,一般的养老金都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我的前任房主,一个白人单身老头告诉我,他的养老金有60万,当时,卖房给我们还得了几十万,这么多钱他一个人怎么花?

所以,在加拿大和北美,最有钱有闲的就是老人,开奔驰宝马的也多是老人。他们可以单独居住,也可以进入养老院。养老院的概念与我们国内幼年印象中凄凉的养老院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大都建在交通方便,风景如画的地方,里面设施齐全,有各种健身房,游泳池,专业护士和餐厅。

在夏季,闲逛在深劳伦斯河绿草青青的堤岸,你总可以看到岸边老人院里,有人荡秋千,有人跳舞,老人们生活得诗情画意。

说实话,当初,真正打动我,想要留下来的真正原因,也是考虑到了未来。谁都会老,我们出生在中国六十、七十年代生育高峰时期的这一大批人,将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最不堪重负的一代。我们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将要赡养4个老人,这种社会普通的家庭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没有足够充沛的劳动力来制造社会财富,老人们能否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将是严峻的现实。

加拿大也存在老年化问题,但是,源源不断的青壮年移民会缓解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而且,作为发达国家加拿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解决养老问题。一般说来,只要在加拿大住满10年,65岁以后每月都有由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对于老人来说,即使一辈子没有工作过,基本生活也不是问题。

【澳洲生活】移民12年,在澳生活12年,一位老移民的澳洲生活感悟!


从2006年移民悉尼到现在,算下来我在澳大利亚已经生活了11年的时间,想想当年带着老婆孩子从上海来到悉尼,这一路走来,真是感慨万千。

第一次从机场出来的时候,就被这里湛蓝的天和舒适的环境给征服了。

到后来,跟澳洲人学会了慢节奏的生活。每天早上10点开店,下午2点关门,剩下的时间,陪陪老婆孩子。这边的假期比较多,每年正经工作的时间,也就八九个月,其余时间基本上不是在度假,就是在去度假的路上。

这里的圣诞假期比较长,我们全家的安排一般是在这段时间回上海看看父母,然后过年的时候,父母会来澳洲看孙子,过来体验当地的生活,中国和澳洲的节日,两边都不耽误。

来到澳大利亚之后,我结合自己在澳洲这么多年的生活体会总结了一下,觉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对澳洲人的印象

澳洲人的素质,并不是说哪里都好,但是,在公共道德这个领域,确实要比国内强很多。

大多数澳洲人在公共场合还是比较守规矩的,在街上基本看不到随地吐痰的人,早上起来遛狗的人也会带上铲子,自行带走狗狗的排泄物,乱扔垃圾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非常少见,大家都比较自律,所以,澳洲的街道普遍都比较干净。

澳大利亚对烟草的控制比较严格,香烟的价格非常贵,公共场所抽烟的人比较少。

如果你是不吸烟的人,或者有小孩子在身边,如果受到了影响,告知一下对方,对方也会配合不再吸烟,或者去比较远一点的地方抽,这方面,老外还是比较礼貌的。

自然环境

环境方面,自然是没得说,也不需要我多讲,大家从新闻或者来悉尼旅游过的朋友口中,一定听过不少这方面的消息。

悉尼的海港、蓝天、白云、新鲜的空气,还有大片的树林、公园和草坪。

特别是这里的公园和草地,真的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到周末,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拉着我和他妈妈的手,要去公园玩。

在国内的时候,我跟爱人,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平时都比较忙,孩子除了家里,其余时间主要在各种补习班里度过,现在想起来,真的是亏欠他好多。

老爷子每次来澳大利亚,最喜欢的地方,也是家附近的公园,每天早上起来,去公园逛一逛,散散步,回到家话题一打开,各种关于洋人的见闻说一说,一整天的心情都非常愉快。

工作和收入

悉尼,是澳大利亚经济的领头羊。

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好像很少听到有华人失业的消息,除非特别懒,不想上班,不然,只要你肯做事,工作机会还是有很多。

悉尼的人均年薪在澳大利亚算是比较高的,普通的蓝领一年平均能拿到6.5万澳币左右,也就是将近40万元人民币。

不过,这里的物价比较贵,日常消费和支出要比维州的墨尔本和昆州的布里斯班、黄金海岸要高一些,这也是我的很多华人朋友,不喜欢悉尼,而喜欢待在墨尔本的原因之一。

这个收入水平,如果夫妻双方都有工作的话,买房几乎不是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华人的小夫妻,在悉尼奋斗个几年就开始买房的例子,很多人买了还不止一套。

澳洲的房产首付都比较低,一般都只需要给10%的首付就可以了,租金回报率也比较高,如果手头的资金比较宽裕,买个小公寓,首付给到20%就能实现租金抵月供,大大减轻供房的压力。

身边不少朋友,都特别喜欢投资那些学校附近的小公寓,然后租给在悉尼上学的中国留学生。

一方面学生好管理,租出去比较放心,另一方面租金收益也比较稳定。普通的公寓,二房的户型,大约可以租到每周350-600澳币,HOUSE一般是每周500-700澳币。

不过,现在悉尼的很多华人开始喜欢买那种独栋的House,价格虽然高一些,供房的压力,也比买公寓要大,但是,如果家里有小孩的话,宽敞的House以及独立的花园,可以给孩子更大的活动空间,家庭生活的氛围也好很多。

澳洲物价

物价方面,悉尼的果蔬、生鲜等食品相对来讲还是偏贵。

蔬菜价格每公斤7.99澳币算正常,不过,一般情况下,每公斤不会超过10澳币,有一些低价菜0.99-2.99每公斤也能买到。

像我这样的移民,在国内的收入虽然很高,但是,刚刚登陆澳大利亚的时候,由于生意没有起步,没有新增的收入来源,看到这个物价,还是发扬了一段时间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略有节制。

后面生意上了轨道,生活安定一些,有收入来源,很快就适应了这些价格,不觉得贵了。

小孩读书

06年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我小孩才满5岁,从幼儿园,到现在的高中生,一路走来,也已经长成大人了,看着这个小大人,内心既是欢喜,又有担忧。

欢喜的是,过去十几年来的澳洲教育方式,让他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比较理性的,而且现在对自己将来要走的职业发展路线,也有自己的规划。

这一点跟他很多国内的同龄人相比,还是比较超前一些,这也是我认同澳大利亚教育的地方。

这里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强调带孩子体验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哪个领域比较有优势,将来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对他以后走上社会,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减少很多社会实践和摸索的时间。

他小时候在国内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现在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基本都花在读书和培训班的练习上,对于社会和生活,多数都是很懵懂的状态。

心态上,我觉得他现在也有一点受到澳洲观念的影响,觉得不一定非得上大学,将来去学习自己喜欢的技术,走职业化的路线,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这也是我比较担忧的地方,可能我们这一辈的华人移民还是摆脱不了旧的教育理念吧,虽然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十几年,总归还是觉得孩子应该走精英路线,将来可以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其实不管在哪里,小孩要想将来过的好,一定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作为父亲,我还是希望他能坚持下来。

交通出行

悉尼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大部分地区都通了地铁,上班通勤、周末逛街,坐地铁出行比较方便,也比较准时,这一点跟上海以及国内的其他一线城市没什么区别。

这里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依然地广人稀,出门买个菜,开车十几分钟是很正常的事情。

好在悉尼的交通管理水平比较高,道路密集,不会像上海那样开车10分钟,堵在路上9分钟,所以悉尼没有限行,大货车可以开到市中心,也不限号,更不限购。

悉尼的汽车文化也是非常好的,司机和行人之间总的来说是很礼让的,是很遵守交规的。比如进环岛让右,只要右边有车,必须停车让行,而不必看左边--因为左边的车也一定会让你。所以悉尼有成千上万的环岛,而不是红绿灯,却秩序井然。

两队车二线并一线时,一定是自动交替并线,一边一辆轮流,公平合理。如果遇到有车想“加塞儿”,通常都会让行,加塞儿的车也通常会举手示意,以示感谢。车辆遇到行人过马路,停车让行。

总之,非常喜欢那边的交通管理,回上海探亲的时候,反而有些不习惯,也希望国内的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学习一些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澳洲的税收

毫不夸张的说,澳大利亚人人都有税号。

“自觉纳税”这句话,在澳大利亚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有没有如实纳税,将来会实实在在的关联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申请贷款、领取福利,还有给员工发工资,领工资等等,都会涉及到税收的问题。

所以,新移民登陆澳大利亚的头两件大事,就是先去开个银行账户,然后去Australian Taxation Office的官网申请税号。

澳洲看病方面

澳大利亚是一个全民医保的国家,去公立医院看病是有限免费的。

想要免费看病,先要申请一张Medicare卡,拿到Medicare卡之后,可以报销你在GP(可以理解为家庭医生、社区医生,或是全科医生)处进行治疗的门诊费,以及在专科医生处85%的费用。如果你的专科医生是直接向Medicare索取费用的,那你不用付治疗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BULK BILLING)。

如果想去医疗条件好一点私立医院看病,可以购买私人医疗保险,这样报销的范围也大些。

澳洲的就医方式实行家庭/全科医生首诊制,也就是有任何的门诊需要应先行到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处,每个社区医疗中心都有GP,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到任何一个GP处预约看诊,看诊的时候出示Medicare卡,有的GP是bulk billing,有的GP会收取会诊费然后给你发票账单由你自行到Medicare的分支去报销回费用,而你自付的差额部分简称为gap 。所以GP也是有可能收费的,记住,不是所有GP都bulk billing。

看病之前,一定要把需要付的费用和可以免除的费用当面问清楚,不然看完病,收到账单,病情会加重。

澳洲饮食

吃的方面,中国人嘛,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固有的饮食习惯

可惜悉尼好的中餐厅不多,可能是香港人多的原因,这里的餐厅做广东菜的比较多,价格也比较贵,一家人吃,或是招待朋友、客户,普普通通的一桌,花几百澳币算正常。

菜式和味道,不要有太高的期待,跟国内没法比,所以,通常我们还是在家吃饭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海鲜,不仅品种丰富,价格还便宜。

特别是龙虾,30澳币可以在餐厅里吃到1公斤左右的大龙虾。如果你在澳洲人家里看到鲍鱼、生蚝、三文鱼这些海鲜的时候,一定不要感到惊讶,简直太过普通!

悉尼鱼市场,以及chinatown里的鱼市,冰鲜的各种海鱼,一条2公斤左右的那种基本20澳币1公斤,有的店家一整条才卖20多澳币。

新鲜的鱼肉如三文鱼、鳕鱼肉段等大块的鱼肉一般1公斤也就10到20澳币,鲜虾仁、贝类的价格也大多在16至22澳币每公斤。

有些鱼市,可以现买,然后直接现场加工,再配上啤酒,那种爽,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

澳洲租房和买房

最后再说一说房子的问题。

不管是在悉尼,还是在澳大利亚其他的城市,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或者留学生,在租房或者买房的过程中,一定要签订合同,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不会受损。

签订合同前,一定先确认房屋的所有权,弄明白放盘的人到底是房子的所有人还是二房东,签合同时要注意合同条款,在每一项都弄明白之前不要盲目签字。

澳大利亚各州都有官方的租客合同,涵盖房东和租客双方利益,比较详尽。

以我所在的悉尼为例,租客合同可以在新州政府的官网下载,订立好合同,确认事实上的租赁关系成立,双方的租赁关系,才能受到新州政府正式租赁合同的约束与保护。

在悉尼,买房或者卖房的流程非常简单,本人一般不用去,但是,一定要记得找律师来处理相关事宜。

买卖双方通常都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敲定合同的细节,然后在合同上签字后扫描再发邮件给对方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律师会帮忙处理,相关的税、购房款也都是通过律师来交,不需要像在国内买房那样,自己跑税务局,自己去办理过户。相比国内,在澳洲买房既安全又省心。

移民希腊生活感悟希腊那份独特的吸引力


提起欧洲,大多数人会想到法国、瑞士、德国、英国、意大利这几个发达国家,但懂得欧洲的人提起欧洲,会想起孕育西欧文明的希腊。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是欧洲的摇篮。

7月的希腊在爱琴海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暖暖的,人们悠闲地将椅子移到户外,面朝大海,喝着咖啡,享受着日光浴。市场上摆卖着颜色艳丽的覆盆子、樱桃、草莓,5欧元就可以抱着水果吃到饱。坐上飞翔的海豚(flyingdolphin),穿梭于爱琴海与地中海之间。

克里特岛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度假胜地,清净的海水与白细的沙滩是希腊神话的发源地。克里特岛被称为“爱琴海上的皇冠”,这里还是维纳斯的出生地。太阳神阿波罗降生的得落斯岛,英国诗人拜伦钟爱的梦幻之岛纳克索斯也都在附近。碧海蓝天映衬着阿波罗神庙与克里特楼宇,小皇宫和别墅群坐落在富丽堂皇的各式教堂中,它们都静静地屹立在爱琴海温婉的海风中。五光十色的夜生活与希腊的特色晚饭从晚上9点开始,直至深夜,大街上人流穿梭。这是在英国、德国体验不到的饮食文化与民族氛围。

在欧洲,只有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米兰的购物区以及荷兰的非常地带,才能有如此的热闹不息。但这种热闹已经深深地印在希腊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与生活中,成就了希腊那份独特的吸引力。

爱上爱情海,爱上希腊只要一瞬间,喜欢希腊生活,带上家人一起移民希腊定居,带给你无限的惊喜和热情。

我在美国幼儿园实习的感悟


在去美国学幼儿教育之前,我脑海中对于美国孩子成长环境和教育风格的认知同其他中国人一样,都会认为这个国家的孩子都属于“放养型”,父母几乎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横加干涉,也不会因为孩子的顶撞而棍棒相加,当时在国内看到的关于美国幼儿教育的资料之后,就会不自觉的产生一股艳羡之情, ** 初促使我去美国读幼儿教育专业的动力,其实也是因为对这个拥有世界 ** 发达教育体系和 ** 先进教育理念的国家的好奇。

讨好孩子反遭“欺”

虽然在美国学习期间,老师也会给我们模拟若干幼儿教育典型场景,但那究竟是课堂,很多场景都是常规和典型的,要想真正了解和感受美国“熊孩子”们的风格,必须真正走到他们身边,只有跟他们在一起相处,才能从他们的言行举止等细节上找到我想要了解的东西。于是,我申请了学校为国际学生提供的幼儿园的实习机会。

顺利获得实习批准的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一来到了四周的一所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我天天上课都会路过,也从邻居和师姐那里外传过关于这家幼儿园孩子调皮捣蛋的事例,不过自认为从小经受过严苛的中式教育考验的我,还是能够应付这些孩子的。按照老师的安排,我来到了号称全幼儿园调皮学生集中的班级,本来我预备给他们来个“下马威”,用严格的方式去约束他们,但是一看到他们那一双双可爱的蓝眼睛,我就放弃了之前的念头,再加上我只是一个实习生,初来乍到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心里那个“儒师”的念头终于战胜了“严师”念头。

孩子们看到我这个新老师,还算给面子,纷纷围拢过来上下打量我,也许是好奇于我这个东方面孔,也许是对于我这个新老师还略感生疏,原本叽叽喳喳的他们忽然安静下来。为了防止尴尬局面的出现,我主动对他们报以微笑,并且用孩子们能接受的语言跟他们问好,为了消除他们的距离感,我主动蹲下来跟站在 ** 前面的一个女孩聊天,要知道当时我的腰伤刚刚恢复,但是为了能尽快融入他们的生活,也算是豁出去了。就这样,我很快进入了角色,也会跟他们一起玩耍。

一个月之后的某天,当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让孩子们去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他们却集体“罢工”了,领头的孩子带着其他孩子跑到了另外一个角落里自顾自的疯玩起来,这一切对我来说真是始料未及的,也许是他们这一个月来尚属良好的表现让我放松了警惕,面对这一切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看来之前的表现都是假象,那是因为他们还跟我不是很熟悉,会有所忌惮。可是这一个月来我的温柔教法让他们很快尝到了甜头,所以那种调皮的本性才表现出来。

此时我只有选择求助于幼儿园的老师了,在他们的帮助下好不轻易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并且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午休的时候,我被园长叫进了办公室,我已经做好了挨批的预备,可是他的脸上并没有丝毫的愠色,而是心平气和地告诉我以后不要纵容这些孩子,年轻气盛的我跟校长辩解,说了自己对于美国教育宽松自由的认知,也阐述了自己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校长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告诉我之前对于美国幼儿教育的熟悉是片面的,他承认美国孩子的成长空间是自由和平等的,但是这个自由是存在边界的,孩子一旦失去了“界限感”就会变成一匹匹脱缰的野马,无论对于今后老师的教学还是孩子未来的进展都是不利的。校长的话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在国内对于美国教育的认知,后来我尽力在实习过程中,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平衡,我过去给孩子们留下的“慈师”印象也逐渐消散,之前的不听老师指令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次实习也成为我幼教生涯的全新起点。

规则是自由的保障

当我研究生快要毕业的时候,又申请到了去一所小学实习的机会,和幼儿园不同的是,这里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在我上岗之前,学校的老师也会跟我具体讲解学校的校规和教学秩序方面的内容,这又改变了我之前对于美国小学教师那种随意自由的肤浅熟悉,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上课方式很随意,但背后都是有细致的规则进行约束的。

实习 ** 天,我的重点在于观察美国老师的课上表现。给我印象 ** 为深刻的是那天上课过程中,老师花了很多时间给刚入学的孩子们讲解学校所谓的规则,细致到会带着学生们学习如何在楼道里行走,直到学生在楼道里不会东张西望和发出怪异的声音才算合格,而正课的时候,老师除了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外,还会布置一些关于阅读和科学课的任务。让我惊奇的是,整个一节课,讲解规则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正课时间,当我把这个迷惑告诉那位老师的时候,她只回答我了一句话:“规则是自由的保障。”

后来又陆续在美国几所小学实习了一段时间,让我感慨 ** 深的并不是他们的先进教法,而是对于规则的重视。美国老师给学生讲规则的时候,并不是那种强制性灌输的方式,而是在讲解时告诉学生制定规则的原因所在,以及遵守这项规则可以防止的麻烦。

新西兰移民的生活


新西兰移民频道为网友整理的《新西兰移民的生活》,期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新西兰物产丰富,素有「美食天堂之誉」。

出产的蔬果、肉类和海产,新奇味美;如羊肉、野味、鹿肉、龙虾、酪梨、草莓,奇异果及三文鱼等,

皆是着名特产游客更可一尝极具特色的烹饪方法,领会地道风味。

在新西兰除可品尝到当地乡土菜外,还可品尝到西菜、中国菜、印度菜以及日本办理 等。

新西兰餐以肉类为主,蔬菜和水果也相当丰富。

新西兰名菜有羊排、鹿肉、龙虾、牡蛎,水果有樱桃、木瓜、葡萄、凤梨等。奶酪和葡萄酒通常作为饭后甜点。

当地人便喜爱将猕猴桃酿制成果酒,果酱等出售。

新西兰政府对酒类管制非常严格,除了获得许可证的餐馆外。

一般餐馆不提供酒类,而销售时间仅限于星期一至星期六的11:00-22:00.

三文鱼的食法更有多种:烟熏、刺身、及鱼 头等,挑选众多。

毛利传统石头火锅(Hangi),把薄薄石头烘热,放人地洞把包裹好的食物放进并熏熟,原汁原味,齿甲留香。

大小城镇遍布餐厅、酒吧等食肆。

纽西兰的粤菜、韩菜、西菜,皆具一流水准。

想找寻新口味,又可到访郊外农庄,享受热情农庄主人为你准备的地道乡村美食,别具风味。

若觉得餐馆花费珍贵那么遍布的食店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店,还有一些外带的速食店

如炸鱼块拼土豆条、中式外带店等都可以解决饮食问题 佳肴美酒,缺一不可。

在盛产名酿的新西兰,游客大可一尝备受国际推崇的 Chardonnay及Sauvignon Blancs酒。

葡萄在新西兰已有150年历史一当年法国传教土把葡萄种子带到吉斯本来,为此地葡萄酒

写有三个主要的葡萄种植区,分别是吉斯本(Gisborne)东岸,霍克湾区(Hawke‘s Bay)

及马尔堡峡湾(Marlborough)。游客可参加当地的葡萄园观光团,试饮及选购葡萄佳酿。

娱乐好去处

新西兰的大小城镇为新西兰移民带来多姿多采的娱乐 挑选,戏院林立,提供一流视听享受。

奥克兰、基督城等都邑,更有通宵营业的娱乐场所为旅客 提供昼夜不停的消遣娱乐。

想转换口味,探究新西兰的文化艺术,可到惠灵顿和基督城观赏当地着名的歌剧表演。

国际知名歌剧家的精湛演出,令人击节欣赏。您亦可往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或画廊扫瞄,

观摩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收藏,沉醉于宽阔的艺术领域里。

现任奥克兰、路多路亚、基督城、女王城和惠灵顿等大都邑出现许多营业至深宵的酒吧和餐馆。

一些酒店内的咖啡厅更安排歌手、小型乐队现场表演助庆。

“行”在新西兰

新西兰交通运输发达,主要的交通工具有飞机、火车、巴士、汽车和渡船等。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