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博物馆推出中国古代名画展

2021-01-11
英国移民条件 移民英国条件 中国移民条件

【www.ym16.com - 英国移民条件】

关注英国投资移民关注英国生活:从今年10月底开始,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 Museum)推出大型中国古代名画展——中国画名作:700-1900,很多难得一见的中国画精品亮相。

名画展将持续到明年1月中旬,长达12周,共展出70多件从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区的博物馆搜集来的画作,其中有些是第一次在欧洲展出。

策展人张弘星说,西方美术界一直缺乏对中国画的研究和展览,而让西方观众更加了解中国画是他多年的梦想。他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将中国绘画史放入世界绘画史的主流叙述中。据他介绍,这是1935年以来在英国举行的第一个中国画大型展览,1935年英国皇家美术研究院曾举行过大型中国艺术展。

向西方推介中国画

“欧洲已经有一个成套的系统去看、去评价艺术品。而中国的艺术呢,是画在纸上、绢上,而这些恰恰是欧洲艺术传统里比较边缘的艺术。他们将中国的绘画说成是水彩画,而水彩画是一个小画种,是一个辅助的画种,不能够产生名家作品的这样一个画种,” 张弘星说。

张弘星觉得将中国画看为水彩画只是看到了画的形式,而中国绘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帮助了中国的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感。他希望这次展览能够改变西方观众对中国画的误解,希望将来中国美术史可以被放入世界美术史中恰当的位子。

“比如说,风景画的兴起在西方艺术中很重要,因为在艺术理论里,发现自然,发现身外之物为主题是人的觉醒。而中国远远早于欧洲发现风景画。早了好几百年,”他说。

“再比如说,使用水墨,用非常自由的方法去表达灵感,以及用笔触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在西方是到了20世纪才发现的。在此之前,西方的绘画是偏向于模拟自然,而照相术发明以后画家才开始表达自身。在中国这种方式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

张弘星留英已经20年之久,博士毕业之后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工作10年。他说,自己来到英国后接触了很多艺术界的经典书籍和资料,包括贡布里希(E.H. Gombrich) 1950年的作品《艺术的故事》和英国广播公司1969年的纪录片《文明的轨迹》。他认为中国画也有同样辉煌的历史,也应该被此类书籍所记录。

六大主题展示画作风格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名画展按作品时代顺序分为了六个主题展出,展示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和绘画主题。唐至五代寺庙出土的绢画为开端,这些作品大多来自地理位置偏远的中国西北敦煌。其中一幅双面绘菩萨立像,在展览中得以原状挂幡形式展出,参观者可从正背两面欣赏画中神圣庄严、身着袈裟的菩萨画像。

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宋代山水画,这一时期画家对自然景观兴趣渐趋浓厚,山水画开始勃兴。不论是壮丽的山光水色或是生动的花禽旅者,都被记录在绘画世界里,如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卷和陈容的《九龙图》卷,后者更被视作最早描绘群龙跃腾的绘画之一。

十三世纪末宋元之际,一部分文人和僧人创作了多具私密性的作品,以抒发内心情感。这期间的作品不再追求写实,主题转向更加文学性的处理手法,极具文学、哲学及个人思想意味。以往宣告春天到临的梅花,在王冕的《墨梅图》轴中被霜雪遮盖,象征在逆境中的坚忍与纯洁。

到了明代,稳定的政权和蓬勃发展的经济令各阶层对赏心悦目的绘画需求迅速增长。画家们再度采用昂贵的颜料在绢上作画。江南地区杭州、南京和苏州相继成为画家们新的聚集之所。这时期的绘画题材亦极为广泛,其中包括历史人物、名胜古迹、亭台楼阁、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1600-1900年,画派竞争激烈,除了跟同期的画家较量之外,超越古人也是当时画家的目标之一。同时,欧洲的绘画技艺对中国画坛也有了更多的影响。宫廷画家学习了西洋透视画法和明暗法,将其融入本土传统。

筹备过程颇有挑战

张弘星说,筹备此次展览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从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借名画。因为画在纸上和绢上的作品特别易损,出于文化保护的需要,拥有这些精品的博物馆不会轻易展览这些名画。

此外,不同地方的博物馆有不同的保护规定。比如说,宋元的画在有些日本的博物馆只允许每次展览六周,而展后必须休息两年。而有些美国的博物馆则允许每次展览两到三个月,但展后必须休息五年。

“如何整合、如何协调,使得又符合各博物馆文保的需要,又能把这些应该借到的、能够阐述这样一个故事的作品都借到,是一个挑战,”他说。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了解中国画,博物馆还特意在中国古代名画展期间安排了很多与中国艺术相关的活动,包括音乐、表演、绘画展示以及手工课。博物馆商店里也销售各式各样与名画展有关的纪念品,包括两款中国现代艺术品牌采用相关画作元素设计制的丝巾。

延伸阅读

塞浦路斯考古博物馆


关注塞浦路斯移民生活了解塞浦路斯历史:始建于1882年的塞浦路斯考古博物馆坐落于尼科西亚市郊,是塞浦路斯最古老、最大的历史博物馆。馆中收集和珍藏着从塞浦路斯出土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拜占庭时期的大量文物。

通过参观塞浦路斯考古博物馆,我们可以比较系统地直观地了解塞浦路斯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进而对塞浦路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因此,到塞浦路斯旅游,尼科西亚的国家考古博物馆是必游之处。

博物馆一共有14个展厅,分别展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别的文物。第一展厅重要展示工具石器和雕像,展示了人类自诞生到新石器时代的进化过程。

第二、三展厅重要展示青铜时代至罗马时期的陶器。这是这座博物馆展品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这些陶器既实用又美观,制作工艺复杂,体现了古代塞浦路斯人极高的制作水平。其中的彩陶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不仅画工细腻,线条柔美,而且色彩优美,历经千年,仍然鲜艳如初。其工艺水平之高,实在令人惊讶。

第五展厅展示的爱神阿弗洛狄忒像与卢浮宫的维纳斯像颇有几分相似。而且同样是断臂,似乎是仿的维纳斯女神像。如真是仿造的话,那就真的是中国成语里讥讽的东施效颦了!不管我们如何品鉴,这件雕塑是塞浦路斯人视为国宝的珍品。

世界上第一座露天博物馆——斯堪森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氛围好多种类,不论是动物的,历史的,文物的,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历史性,都有着回顾历史的作用。但是你有去过露天博物馆吗?这真的存在。这就是瑞典国家的露天博物馆斯堪森露天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开始于瑞典,即1891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建立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创建这个博物馆的是一位潜心致志研究历史的教师,名叫A·哈契利乌斯。他鉴于古建筑和传统的生活用具,因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工业兴起而日趋泯灭,于是他从1872年开始搜集古老的家具、服装等等。1878年,他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见到传统服装以及农舍建筑的室内展出,受到很大启发,开始考虑移建民间房舍,以便保持原来风格面貌,的古建筑,共130多栋。其中包括农民家庭(83栋)、城市街道、手工业作坊(15栋)、庄园主家庭、教堂和钟楼(30多栋)等等。在一些手工业作坊里,还有少数穿着古装的人们进行各种操作,再现出当时的生活景象,在这里还能看到在瑞典森林和山间常见的动物。儿童特别喜爱斯勘森公园。

你是否也想去这样的博物馆参观一下,你是不是觉得在这样的博物馆有着一种穿越的感觉。移民瑞典吧,这些愿望都可以一一帮你实现,并且你会慢慢的爱上这片土地。

美国专为儿童建立的博物馆


美国移民聚焦美国生活:美国针对少年儿童的智力投资,是舍得花大成本的,为此专门建立了各色各样的儿童博物馆。比如1899年最早建立的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仿照这个榜样,之后美国其他地方和其他国家也都建立起了儿童博物馆。算起来,儿童博物馆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博物馆是孩子们不可缺少的“校外课堂”。而多姿多彩的博物馆,也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是利用一栋旧的码头仓库改建而成的。馆前不大的空地上树起一只足有三层楼高的牛奶瓶,上书“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字样。这个标志耐人寻味,也非常切题,它标明博物馆为儿童提供精神食粮,正如牛奶给予儿童营养一样重要。这个馆展出的项目有自然、科学、技术及民族学等方面的内容。引人注重的是民族与民俗学方面的内容,在陈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意大利馆中用实物和模型向儿童观众介绍意大利房屋、民族服装、食品、工艺美术以及语言文字,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学到简单的意大利语,利用一部播放录音的自动电话,供孩子们用刚学来的意大利语对话。在日本馆里有一幢日本民族形式的房子,经过小胡同、门廊,可以直接进入房内,客厅、卧室、厨房里,家具设备一应俱全。一些经过练习的低年级大学生用课余时间在这里担任义务辅导员,带领儿童做模拟日本生活的种种游戏,例如迎客、饮茶、吃饭、睡觉。这栋房子是日本东京都市政府送给博物馆的礼物。原来,东京都都邑改建时,这幢古色古香的木房弃之惋惜,就送给美国儿童博物馆,可谓物尽其用,各得其所了。

在这座博物馆里还有许多模拟的环境,例如杂货铺、食品店、医院等。在门诊室里,孩子们可以扮演病人、医生、护士,动用各种医疗器械做治疗演习。另有一间生物研究室里备有昆虫、鸟类、鱼类及兽类标本,还有图书资料、显微镜等供孩子们做实验研究。博物馆中最吸引孩子的是一部微型电脑,它贮存了与儿童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大量信息,有24台终端装置,能够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看到不少小观众在屏幕前全神贯注地在“玩”电脑,寻求满足的答案,显露喜悦的欢笑。博物馆为病残儿童服务也很周到。他们为盲童制作了一套语言阅读机,由电脑操纵,盲童拿到博物馆为他们准备的材料,放入阅读机,便可从耳机中听到传话。为腿足伤残的儿童准备了轮椅、铺设坡道,陈列室内还特意铺了一小段坎坷不平的道路,备放了几副拐杖。健全的孩子也可以使用轮椅、拐杖,体会一下病残儿童的困苦,启发他们的同情心和关心别人的愿望。

博物馆中的儿童博物馆

附设于大博物馆中的儿童博物馆比之专设的儿童博物馆,其规模与展出内容较小。其陈列的内容都是与母馆性质相一致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附设的儿童馆向小观众介绍古希腊神庙建筑艺术、美术图片之类的内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有一间“怀特自然科学中心”,也是一所附设于大馆中的儿童自然博物馆。在自然陈列中,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活的动物比静止的标本更能吸引儿童,他们把小白鼠、小鱼、蜥蜴等放养在玻璃槽内展出,放养水生动物的水箱镶嵌在墙上,整个墙面绘成一幅河床的剖面图案,按动物原来在水中生活的区域,将水箱镶嵌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陈列方法十分形象,轻易为孩子们所理解。还有不少内容采用提问或启发式的陈列方法。有一组11张图片的展板,每张图片掩盖着另一张图片,上面的一张都是些小动物的雏体照片,例如蝌蚪、小鸡等等,下一张被掩盖的则是青蛙、大公鸡等等。辅导员带领孩子参观,用提问的方式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回答是否正确,自己翻开上面一张图片,便可找到答案。通过这样参观,孩子便记住了大青蛙是由小蝌蚪长成的。

在参观这些儿童博物馆的时候,了解到美国人办儿童博物馆的经费,国家资助仅占很小比例,主要靠捐款,许多花钱的展品靠私人或企业公司赠予。如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微型电脑,便是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捐赠和安装的。同时感到,这些儿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十分重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十分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爱好,内容则选择与儿童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问题,采用启发方式,调动儿童求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诱导儿童探究问题的欲望。有的博物馆还给不同年级的小朋友分发不同的试卷,试卷的答案都在陈列内容之中,自己去查找,参观结束交卷,由辅导员评卷打分。博物馆除了搞好基本陈列外,还定期举办讲座、报告会、故事会、电影、音乐会等,辅导少年儿童课外学习,有的馆结合陈列和收藏为教师准备一至九年级专题讲授资料。大多数儿童博物馆都附有图书馆向少年儿童开放,有的还开办实验工场,让孩子们到博物馆来学习各种工艺技术。有的馆还组织儿童旅游、办夏令营,到大自然去考察、学习。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