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眼里的“文化人”什么样

2021-01-11
移民英国要什么条件 移民英国的条件是什么 移民英国的条件

【www.ym16.com - 移民英国要什么条件】

英国移民生活:西装革履、文质彬彬、说话动辄引经据典……当外国人还把上述英国绅士阶层标志奉为“文化人”圭臬的时候,英国人已经不这么看了。

最近有个调查试图了解普通英国人眼里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应具备哪些标志,得到的答案是惊人的。

调查显示,去剧院(听戏看剧……)是英国人眼里“文化人”标志的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具备书画鉴赏能力和参观所在地的文化古迹。

此外,能够欣赏古典音乐、关注政治时事、拥有图书馆的借书卡、能够欣赏带字幕的外国原声电影、熟练使用筷子等技能也都在有教养者“标配”素质里排名靠前。

调查显示,英国人绝大多数自我感觉良好。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说不清“有教养”这个词的准确含义,但这不妨碍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此类。

可以想见,英国民众眼中有文化有教养的标准也相当“任性”。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有文化的英国人在看改编电影前应先读原著。

而拿度假方式来说,大部分英国人认为选择外出旅行比呆在沙滩上晒太阳、留在家里看书听唱片来得“有文化”。

手头紧没钱出国游?没关系。四分之三的英国受访者就自我安慰地说,即使一辈子都没出过国,自己也可以显得有文化。

英国人的弹性思维也在调查中显示得淋漓尽致。虽然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想去参观科研中心、历史遗迹和古城堡等能让人显得有文化的景点,但54%的人表示如果这些地方票价太高自己就会“过门不入”。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英国人认为自己在38岁的时候文化和教养水平最高;出席宴会、在高档餐馆就餐以及参加工作面试是最需要表现出文化教养的三个场合。

不过,有70%的英国人表示希望自己能显得更有文化,而30%以上的受访者承认,为了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有时会选择“假装有文化”。

下面是经过调查评出的英国人眼中文化人“标配”素质排行榜。

1、去剧院

2、具备书画鉴赏能力

3、参观所在地的文化古迹

4、欣赏古典音乐

5、看芭蕾

6、知道什么酒配什么菜

7、每天看电视新闻

8、看纪录片

9、能读懂乐谱

10、对政治有强烈兴趣

11、每天看报纸

12、乡间漫步

13、睡前读书

14、度假去旅行,而不是呆在沙滩上打发时间

15、不错过议会质询政府官员的电视直播

16、举办宴会

17、对奶酪有研究

18、喜欢玩填字或数独游戏

19、逛古玩市场

20、对肉类烹调有研究

21、看网球或板球赛

22、看电影前先读同名原著

23、看古董鉴别类节目

24、有图书馆借书卡

25、欣赏带字幕的外国原声电影

26、逛农产品直销店

27、吃饭用筷子比刀叉还溜

28、喝“适宜的”咖啡,拒绝速溶

29、认识“ 藜麦”二字

30、自己租地种蔬果吃

31、参观音乐节

32、收集黑胶唱片

33、阅读维基百科里的论文

34、只吃本地产食品

35、答得出电视益智节目里的问题

36、男打领结女佩胸针

37、逛超市时从“高级”食材架上选购食物

38、喝花草茶

39、说外国词汇时口音纯正

40、买家具时不买超市的平价货

扩展阅读

英国人的婚礼习俗


移民英国了解英国生活习俗: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绿色的表示:"来吧!我愿意恋爱,大胆地追求吧!"黄色表示:"机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红色表示:"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

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一旦举行完婚,新郎新娘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人们要向新人祝贺,这种祝贺不是亲吻、拥抱和握手,而是向他们撒五彩缤纷的纸屑。撒纸屑的习俗起源于撒麦粒。1491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携王后到布里斯托尔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面包师的妻子看到,于是她从窗子里向他们撒麦粒,并高呼:"欢迎你们,陛下!祝你们幸福、长寿。"这成为一段佳话,到16世纪时,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人们向新郎、新娘撒麦粒,有时还染各种颜色。麦粒象征着丰收和生活富裕,同时也祝贺新婚夫妇幸福长寿,子孙满堂。

度蜜月也是英国各地青年结婚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把积蓄下来的钱用于旅游,而结婚后去旅游便称作度蜜月。这原是古代的习俗,在新婚之时一定要饮用一种用蜂蜜特制的饮料,用来象征家庭美满、爱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这种饮料从结婚开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个月称作蜜月了。

在英国对于结婚纪念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庆祝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年是纸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为皮革婚,第四年为毅婚,第五年称木婚,第六年称铁婚,第七年叫铜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为柳婚,第十年是锡婚,以后是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各有一个称谓,依次为搪瓷婚、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最后一个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英国人的“小活计”


跟随英国移民了解英国人:初到英国,伦敦住宅街区的路曾让我吃惊不已。那路一般都很窄,许多路面都打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补丁,让人觉着有点儿寒酸。我曾在心里头打鼓——这便是昔日的大英帝国么?后来才有所理解:路两边的房子都已经几十上百年了,路又何从拓宽?窄窄的街巷其实是还没有被破坏的历史。至于路面上的补丁,并没让你坐在车里感觉到明显的颠簸。

在我的印象里,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是“大手笔”,修修小马路、打打补丁与之相比则是 “小活计”。有一年,我家所在的国内城市举办什么什么节,邀请一位挺大的京官儿来参加开幕式。开幕之前市里紧急对会场附近小街小巷的马路进行了整修。那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路面上薄薄的铺上一层沥青混凝土,急三火四的压上几个来回,看上去变得溜光水滑。可是那个什么什么节闭幕没多久,糊弄人的差使就漏了馅儿,整修过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涛声依旧”了……这样的例子可能个别,但与英国人做起“小活计”来相比,我们属实差些火候。就以我的眼见为实为例:起初,要打补丁的地界被活动护栏围成个圈圈,几名修路工人在圈里面鼓捣了好几天也不见完事儿。我见此状心中不免窃笑,磨磨唧唧多大个事儿啊……然而几番近前观察才明了,慢,是慢了点儿,却十分的仔细——补丁范围之内被清理的干干净净,然后一点点的进行夯实,夯实了之后才铺上沥青反复的碾压,一边碾压一边反复的测量,尽量让补丁的高度和路面一致……待到临了四周的护栏撤下去时,不由你不感慨——这补丁打得的确有水平。类似的“小活计”我还见过一些,譬如,这里许多人家都有自己的私家花园,如果你有树木需要砍伐或者剪枝,打个电话园艺工人开着一种安装着粉碎机的小小工程车就来了,一边剪伐一边用粉碎机将剪伐下来的枝干就地粉碎成木屑,然后抛撒在就近的树林里,让它们最终变成肥料;还有,如果你要给居住了几十上百年的老房子串串瓦,修缮一下,施工者必须做好两件事才能开工,首先要用脚手架和苫布把房子严严实实的围起来,上面还要封顶,较大限度的保证不让灰尘侵害环境;其次,要从房顶开始架设密闭的垃圾通道,一截一截的圆形塑料桶一直通到专门用来盛垃圾的斗车上,这样,垃圾不用落地就可直接运走……活计虽小,却更直接的关乎民生,所以英国人对待诸如此类“小活计”的态度十分认真,做起来相当精致。认真精致的劳动当然也适得其所,据这里的媒体报道,目前英国一个砌砖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工人或者泥瓦匠)的月工资已经高达4000英镑。哇塞,我在大学里从事研究的女儿每月也没有这么多,如此说来倒还真有一点儿“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味道。

细细想来,英国人“大手笔”的时代似乎是曾经的拥有,工业革命起始那一百年左右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景象早都已经风光不再。二战之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一直衰落至今,历史的大趋势,让他们又回到自己那几个小岛上,那么大的面积、那么多的人口、那么点的资源……然而,不是道听途说的认真了解一下当代英国就会发现,这半个多世纪的衰落是相对的衰落,英国人一直在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卓越的创新能力、开明的文化滋养自立于这个世界。能够做到这样,和他们事无巨细的认真生活,精致劳动也是有关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一日千里、不断的日新月异,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盛极而衰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当我们有意无意的嘲笑现实的英国已经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也该持有认真而不是敷衍,平静而不是喧嚣,节俭而不是奢靡,精致而不是粗放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呢?这样想或许会让我们的发展更持久,进步更踏实。

移民英国真实感受是什么样的?


也许到了英国之后,你想要结交一些英国本地的小伙伴。可是我四周很多的外国朋友,不仅仅是中国人,都埋怨英国人比较冷淡,不喜欢和外国人交流,很难真正和我们做朋友。甚至有人说我们是Xenophobic, 排外者。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移民英国真实感受是什么样的吧?

关于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一点替我们英国人委屈。和中国人一样,大部分英国人是特别含蓄和害羞的。我们很难像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一样, * 次见面就立刻熟悉起来。即便是面对和自己一样的英国同胞,我们也很难立刻打得火热,变成好伙伴。 我们英国人的冷淡有时候在谈爱情的时候都可以表现出来。

假如你坐过英国的火车或者伦敦的地铁,就不难发觉,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是在听音乐,看报纸,或者玩手机。很少有两个坐在一起的生疏人互相谈天的情况,不管坐在旁边的是英国人还是外国人。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做了个试验,尝试和火车上坐在我旁边的英国人谈天,但对方也不是很感喜好的,而且也让我自己觉得很尴尬。对他们而言,我是外国人吗?不是吧?

当然,假如在一些社交场所,比如Pub或者Party上,我们会变得比较健谈,和刚熟悉的人主动打招呼,但这些对话其实也特别是表面的,很难有很深入的沟通。除非,是在酒精的影响下而变得更加情绪化。所以,我们的“冷淡”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决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也就不存在排外这种说法了。

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包括绝大多数的欧洲,亚洲国家以及美国等。我要承认当地绝大多数的人都比我们英国人要热情并且开放很多。我不知道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人的态度是怎样,但至少对于外国人来说,我是感觉到自己在当地是特别的受欢迎的。特别是在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当然也包括中国。

在人与人的沟通问题上,我觉得我们英国还有很多可以向这些国家学习的地方。同时,关于英国人的亲切度也是和地域相关系的。一般来说,苏格兰,威尔士或者北英格兰的人都比较友好。我自己曾经到这些地方旅游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他们都特别的放松 (Chilled),对人也比较热情。像苏格兰的爱丁堡 * 近就被评选为英国 * 友好的都邑之一。

随着中国留学生和移民越来越多,在伦敦有很多为当地的新移民提供英语培训的机构,而且伦敦有很多中国餐馆,很多指示牌、标志都会有中文,总的来说生活是很便利。

其实大多数英国人性格是属于比较含蓄和独立,所以给人一种排外的错觉,真正熟悉之后其实都很友善热情。

原来澳洲人眼里的中国人是这样子的


澳洲人对中国人的评价、印象以及误解你知道多少?小编曾与一位喜爱亚洲文化的澳洲朋友交流,整理后发出来,大家看看是否客观。

印象一:喜欢豪宅

的确华人到澳洲非常喜欢买卖房地产,几次转手便可以赚来一栋不错的住房,甚至更多中国人来到澳洲口袋里满满的现金,掏出来把当地人吓一跳。

印象二:开车不守规矩

一些朋友总喜欢开玩笑,说到谁开车开得不好,就说:像中国女人开车。

印象三:个个都喜欢打乒乓球

虽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不过水平还是因人而异的。

印象四:什么都吃还不胖

澳洲人认为中国人很稀奇古怪,鸡爪,鸭爪,鸡头, 鸭头,内脏,什么都吃,这些在国外被称为pet food.而且最让老外们抓狂的是,咱们中国人都是吃货,却很多都吃不胖。什么?你说你胖?一般人坐在老外边上,瘦得就像一道闪电。

印象五:喜欢开餐馆

无论大小城市,就算是最最边远的小镇,都会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据开玩笑说,上月球的太空船,都有中国外卖店的传单。

印象六:沉默不惹是生非

中国人的隐忍是出了名的,这大概是一种亚洲人特有的文化吧,相反澳洲人通常不会忍,情绪都写在脸上。

印象七:都会武功

因为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在国外很出名,中国武馆也在国外遍地开花。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从小就练功夫,虽然不一定能像李小龙、李连杰那样飞檐走壁,但是对付个把地痞流氓还是绰绰有余。

印象八、讲关系

澳洲人最难理解为何关系对于中国人那么重要,其实这是华人在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有效生存之道。

印象九、不太擅长与周围人交流

一个世界级的经济论坛,所有上台发言的世界经济领袖人物都是说的英文,尽管有些说得也不标准,但最起码大家都能听懂。只是很多时候中国代表说的是中文,让人感觉有点失望。

印象十、喜欢找老乡,喜欢群居

在澳洲有各个地方的中国同乡会,最小的可能能找到村的同乡会。而且很多城市,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中国人聚集的中国城。

印象十一、体质一般,个子不高,不擅长体育(除了乒乓)

澳洲人普遍认为中国人个子很矮,因为他们看到很多早期的移民,多半是中国南方人,身材偏瘦小,但这也是他们对中国人存在的误解,事实上姚明正是来自上海,世界第一高也是中国人。

印象十二、华人是“杏仁眼”

有个澳洲朋友的孩子在学校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一次回家,很伤心地告诉父母”自从班上来了杏仁眼,我就再不是排在前面的人了。”杏仁眼”以前在国外是中国人的代名词,有点点贬义,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叫了。

印象十三、中文很难学

澳洲人经常开玩笑:如果比喻什么事情很困难,他们会说像学中文那么困难。

印象十四、中国女人的心难以琢磨

澳洲人问什么东西难以猜测?不少会说中国女人的心,因为他们总是摸不透中国女人在想什么。

印象十五、中国人多,满世界都是

澳洲人充满了对中国的好奇,他们总想,天啊,那么多人,都不知从哪里来的?

看完上面的介绍,你躺枪了吗?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