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金马伦高原 英国人曾经最爱的避暑胜地

2020-06-08
移民马来西亚的条件 马来西亚移民条件 移民马来西亚条件

移民马来西亚的条件。

金马伦高原是马来西亚著名游览区,位于大马的中西部。海拔为1500米(4941英尺),曾被英国人辟为避暑胜地。优美的风景和独特地域特色吸引这大批游客来此游玩。夏季到来时,不少马来西移民也会到这避暑。

首次发现金马伦高原的是英国人

1885年,英国测量员威廉·卡梅隆首次发现金马伦高原,随后的40年间,这座草木葱茏的高原也未被开发过。威廉·马克斯维尔任命为马来联邦首席大臣后,开始开发金马伦高原,吉隆坡郊外的一个山中避暑之地就是以他命名的。十年间,一片茂密的丛林转眼间已建成为高尔夫球场、村舍、警察局、菜园和茶园。现今,高原的平均气温已达到25摄氏度(77华氏度)。金马伦高原已成为马来西亚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特别受从吉隆坡来避暑的游客的欢迎。

在高原上喝茶别有一番风味

自英国人集居到土著居民居住地后,他们发现这儿凉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施肥十分有利于蔬菜和茶叶种植。1929年,驻马来西亚的英国企业家拉塞尔(J.A.Russell)创建了Boh茶园。尽管金马伦高原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但是种植业依旧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在茶园品茶前,可以先到工厂免费参观制茶的过程,期间如有疑问还有工作人员为您耐心讲解。

金马伦高原上的英国式建筑

在英国村庄里,烟屋酒店其貌不扬,但却正合物主道格拉斯·韦林的心意。1937年,他修建这座6间室的房子,主要是为英国的老乡服务。30年后,这栋都铎式宅邸卖给了退役的陆军上校斯坦利·福斯特。1977年,又被马来西亚的李氏家族收购。斯坦利·福斯特是位性格古怪的士兵,于1972年又为自己建造一栋都铎式房子,如今被称为湖畔酒店。从1984年到他去世期间,福斯特一直居住在这栋房子里。现在这栋房子已成为金马伦高原上知名酒店之一。

奢华的高原生活

金马伦高原的北部是行政中心丹那拉打。在金马伦高原高尔夫球场修建之前,这儿的主要干道沿山路修建,曲曲折折。山中

避暑的最佳旅店就是金马伦高原度假村,可以在度假村内一睹山上的美景。56间房呈现的是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种植园风格的百叶窗。游客可以在豪华的茶室品茶。如果晚上温度稍低,这里还会提供壁炉。

金马伦高原的主要公路通往当地第二大城镇碧兰璋(Brinchang),沿途还能路过蝴蝶花园和草莓园。获利于海拔的优势,这里是马来西亚能生长草莓为数不多的地方之一。游客可以前往Kok Lim草莓农场亲自采摘。离草莓园不远处,有一家“时光隧道”,里面摆满了古董和收藏品。马来西亚人和新加坡人来到这间复合式的展览馆,通常会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时光。游客可以从一些褪色的照片中看出这个地方在几年间的变化。

马来西亚移民中介提醒,学校放假、周末、国家法定假日都是金马伦高原旅游的高峰期,酒店基本全满,道路也会变得十分拥堵,不喜欢拥堵的游客可选择避开高峰期,等到时间充裕了再去。

小编推荐

马来西亚热带高原带给我的意外惊喜


走进马来西亚,可能很多人直接就朝着它的沙滩狂奔而去,很少人会想到去感受一次马来西亚独特的高原生活。第一次来到金马伦高原就觉得凉爽宜人、雨雾朦胧,瞬间我就被深深地吸引,而住在高原农庄的一小时光更是给我了全然不同的独特体验,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据马来西亚移民网站上的介绍,金马伦高原坐落在马来西亚彭享州境内。金马伦高原是质朴而安静的,几个世纪以来都是马来原住民的家园,直到1885年一位名叫威廉·金马伦的英国人在高原上勘测地形时,才被世人所知晓,而它也从此被命名为金马伦高原。这里终年环绕着细雨和迷雾,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座座原住民的农庄小木屋。

受地形影响,高原上终年气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水雾朦胧,气候凉爽湿润,与高原下的炎热干燥、阳光普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种植的也都是赤道地区罕见的温带作物,金马伦高原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温带蔬菜与花朵种植区,这里出产的红茶和蜂蜜也非常有名。

来到这后,我就住在高原农庄的一栋小木屋里。为了保持传统,原住民曾拒绝外人进入他们的农庄参观。直到近年,才逐渐开放。随着游客的增多,便出现了一些农庄度假屋,木头搭建而成的小房子,只有两到三层高,样式简单实用,充满了朴素的农家特色。

木屋的墙面上爬满了青绿色藤蔓植物,延伸到倾斜的屋顶上,几乎覆盖了整栋房子。阁楼小小的窗子从密集的绿叶中露出来,窗前总是种着花的,灿烂鲜艳,丰厚的花瓣吸足了水汽,对着我骄傲地炫耀着娇艳美丽。推开窗,涌进来的是湿润的空气,带着茶叶和花朵的香气。从窗口看出去,便是金马伦高原的美丽风景。

金马伦高原的原住民几乎都是以农业为生的,种茶、养蜂等都非常常见。我搭车走访了几家原住民的农庄,每一座都独具特色,是享受山野田园生活的好去处。

田园闲情最不能少的自然是采摘了,草莓园便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游客能够随意采摘,然后称量付费后即可享受一顿草莓盛宴。如果想多些花样,农庄的主人还提供新鲜草莓做的奶昔,香甜可口。

金马伦高原上还有许多葱翠的茶园、生产原生态蜂蜜的蜜蜂园等。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走进山里去进行一番高原探险,看看传说中的猪笼草、捕蝇草,与热带丛林来一次亲密接触。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夜里。高原的夜是安静的,只有雨季里每夜一场的雨水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滴答滴答打在小木屋的窗上,默默无声地落入农庄的土地里。除了附近农庄的灯光,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安静的黑夜,暗暗传来青草和繁花被雨水浸润过的清新味道,在这你会忘记身处赤道附近的炎热国度,只感到清凉舒适与农庄生活的单纯静谧。

在定居马来西亚生活后的时光,如果你厌倦了大都市的繁华,那不妨来着体验一下大马高原的独特田园生活。

英国人的婚礼习俗


移民英国了解英国生活习俗: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绿色的表示:"来吧!我愿意恋爱,大胆地追求吧!"黄色表示:"机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红色表示:"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

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一旦举行完婚,新郎新娘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人们要向新人祝贺,这种祝贺不是亲吻、拥抱和握手,而是向他们撒五彩缤纷的纸屑。撒纸屑的习俗起源于撒麦粒。1491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携王后到布里斯托尔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面包师的妻子看到,于是她从窗子里向他们撒麦粒,并高呼:"欢迎你们,陛下!祝你们幸福、长寿。"这成为一段佳话,到16世纪时,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人们向新郎、新娘撒麦粒,有时还染各种颜色。麦粒象征着丰收和生活富裕,同时也祝贺新婚夫妇幸福长寿,子孙满堂。

度蜜月也是英国各地青年结婚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把积蓄下来的钱用于旅游,而结婚后去旅游便称作度蜜月。这原是古代的习俗,在新婚之时一定要饮用一种用蜂蜜特制的饮料,用来象征家庭美满、爱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这种饮料从结婚开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个月称作蜜月了。

在英国对于结婚纪念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庆祝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年是纸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为皮革婚,第四年为毅婚,第五年称木婚,第六年称铁婚,第七年叫铜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为柳婚,第十年是锡婚,以后是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各有一个称谓,依次为搪瓷婚、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最后一个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英国人的“小活计”


跟随英国移民了解英国人:初到英国,伦敦住宅街区的路曾让我吃惊不已。那路一般都很窄,许多路面都打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补丁,让人觉着有点儿寒酸。我曾在心里头打鼓——这便是昔日的大英帝国么?后来才有所理解:路两边的房子都已经几十上百年了,路又何从拓宽?窄窄的街巷其实是还没有被破坏的历史。至于路面上的补丁,并没让你坐在车里感觉到明显的颠簸。

在我的印象里,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是“大手笔”,修修小马路、打打补丁与之相比则是 “小活计”。有一年,我家所在的国内城市举办什么什么节,邀请一位挺大的京官儿来参加开幕式。开幕之前市里紧急对会场附近小街小巷的马路进行了整修。那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路面上薄薄的铺上一层沥青混凝土,急三火四的压上几个来回,看上去变得溜光水滑。可是那个什么什么节闭幕没多久,糊弄人的差使就漏了馅儿,整修过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涛声依旧”了……这样的例子可能个别,但与英国人做起“小活计”来相比,我们属实差些火候。就以我的眼见为实为例:起初,要打补丁的地界被活动护栏围成个圈圈,几名修路工人在圈里面鼓捣了好几天也不见完事儿。我见此状心中不免窃笑,磨磨唧唧多大个事儿啊……然而几番近前观察才明了,慢,是慢了点儿,却十分的仔细——补丁范围之内被清理的干干净净,然后一点点的进行夯实,夯实了之后才铺上沥青反复的碾压,一边碾压一边反复的测量,尽量让补丁的高度和路面一致……待到临了四周的护栏撤下去时,不由你不感慨——这补丁打得的确有水平。类似的“小活计”我还见过一些,譬如,这里许多人家都有自己的私家花园,如果你有树木需要砍伐或者剪枝,打个电话园艺工人开着一种安装着粉碎机的小小工程车就来了,一边剪伐一边用粉碎机将剪伐下来的枝干就地粉碎成木屑,然后抛撒在就近的树林里,让它们最终变成肥料;还有,如果你要给居住了几十上百年的老房子串串瓦,修缮一下,施工者必须做好两件事才能开工,首先要用脚手架和苫布把房子严严实实的围起来,上面还要封顶,较大限度的保证不让灰尘侵害环境;其次,要从房顶开始架设密闭的垃圾通道,一截一截的圆形塑料桶一直通到专门用来盛垃圾的斗车上,这样,垃圾不用落地就可直接运走……活计虽小,却更直接的关乎民生,所以英国人对待诸如此类“小活计”的态度十分认真,做起来相当精致。认真精致的劳动当然也适得其所,据这里的媒体报道,目前英国一个砌砖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工人或者泥瓦匠)的月工资已经高达4000英镑。哇塞,我在大学里从事研究的女儿每月也没有这么多,如此说来倒还真有一点儿“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味道。

细细想来,英国人“大手笔”的时代似乎是曾经的拥有,工业革命起始那一百年左右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景象早都已经风光不再。二战之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一直衰落至今,历史的大趋势,让他们又回到自己那几个小岛上,那么大的面积、那么多的人口、那么点的资源……然而,不是道听途说的认真了解一下当代英国就会发现,这半个多世纪的衰落是相对的衰落,英国人一直在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卓越的创新能力、开明的文化滋养自立于这个世界。能够做到这样,和他们事无巨细的认真生活,精致劳动也是有关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一日千里、不断的日新月异,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盛极而衰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当我们有意无意的嘲笑现实的英国已经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也该持有认真而不是敷衍,平静而不是喧嚣,节俭而不是奢靡,精致而不是粗放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呢?这样想或许会让我们的发展更持久,进步更踏实。

英国人吃什么?


近日,随着各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在挑选移民国家时,将注重力转向孩子的教育问题及申请的周期及便利度的问题上,英国,便成了大家 ** 的对象。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社会体制等的截然不同,英国移民如何快速融入当地生活,便成了大家 ** 关怀的问题之一,以下专家就为各位准备办理英国移民的朋友们介绍下关于英国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上英式菜是世界公认的名流大菜,它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很得世人青睐。与此相关,英国人在用餐上也是很讲究的。一般的英国家庭一天通常是四餐:早餐、午餐、午茶点和晚餐。有极个别地区的人还要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再加一餐。

英国人讲究口味清淡,菜肴要求质好量精,花样多变,注重营养成分。他们喜爱吃牛肉、羊肉、蛋类、禽类、甜点、水果等食品。夏天喜爱吃各种水果冻、冰淇淋,冬天喜爱吃各种热布丁。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爱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中国茶叶自从十七世纪传入英国,当时的英国人不懂得饮茶,竟把茶叶当成好吃的菜吞下肚子。但当他们了解之后,便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改过去只喝咖啡、啤酒等饮料的习性。

如今,真正的英国人都有早上喝“被窝茶”,午后喝“下午茶”的习性。并一般以红茶为主。英国人的早餐通常在七点到九点之间,他们少不了喝麦片粥,此外还有咸肉、鸡蛋、面包、果酱等食品。午餐通常在下午一点左右。有各种熟肉、沙拉、面包、饼干、奶酪、黄油等食品。以为下午大多数人还要工作,所以绝大多数人不在进餐时喝烈性酒、晚餐一般在晚上7点到8点之间。主要食品为汤、鱼、肉类、蔬菜、布丁、黄油、甜点、水果以及各种酒类和咖啡。这是极为讲究的一餐,因而时间也较长些,至于午茶点一般都在下午四点左右。

早餐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这叫做“煎食”。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方法天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餐,所以现在 ** 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优格加新奇水果;

土司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国人仍在周未享用传统的英式早餐。各个旅社或饭店,特别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社(B&B's)皆有供给传统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国人的中餐很快就解决,不像意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钟,很多英国人吃三明治,或许是因为三明治是英国发明的。通常人们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三明治是英国人的便当。同样受欢迎的午餐为烤马铃薯。

点心在英国相当平凡,特殊是巧克力,且特殊在早上约十一点和下午三点。英国儿童是世界上吃甜食 ** 甚者,这使得英国牙医特别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之后有甜点(也就是布丁)。英国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冻熟食在英国相当平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微波炉,且通常英国人(特别是学生会买一份冷冻熟食,放进微波炉,边看电视边吃--这叫做吃“电视晚餐”。

外国食物也相当受英国欢迎。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腊式和日式食物--事实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后通常要来上一杯茶(当然要加牛奶!)

马来西亚投资移民 看看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活小点滴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马来西亚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为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国家,因消费水平较低,以及中国子民办理移民更快捷方便,所以受到华人的热情响应,那在移民马来西亚的华人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在马来西亚,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不会和异族结婚,尤其不会和马来族结婚,主要原因不是歧视种族,而是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如果马来西亚华人与他们通婚需要加入伊斯兰教,这样会影响到该华人的生活圈子。大部分家庭不太赞成孩子和信奉伊斯兰教人士结婚,因为婚后他们的世世代代都要信仰伊斯兰教。一旦他们进入伊斯兰教,就会根据马来西亚的宗教法规不得退出。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的华人开始和异族结婚,但还是属于少数。

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在家中以中餐为主,中餐口味比较接近于中国南方尤其广东、香港和福建。因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华人饮食习惯受各族影响,所以与国内有点差别。在外面餐厅饮食,种类就变得多了,有西餐、马来餐、印度餐和中餐等等。值得了解一下,马来西亚有一个名为“巴生”的地方,那里有位华人独创出来一种美食叫肉骨茶,后来被新加坡抢先把它作为新加坡传统美食对外宣传。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都能吃辣,因为东南亚的饮食习惯都相对较辣,但是新加坡例外,他们的咖哩面相对于马来西亚的饮食来说是甜的,所以爱吃辣的华人移民马来西亚后不用担心口味差别太大。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