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澳5年,华男不禁感慨:怪不得大家来澳工作后就不想走了…

2020-05-22
澳大利来移民条件 移民后的美国住经验 移民两年管理经验

澳大利来移民条件。

主人公小陈今年27岁,五年前来澳洲读书,然后再移民、留澳工作。他先来谈谈20多岁左右,三大类年轻的新移民生活是怎样的。

一、励志奋斗型

首先先要普及一个观念——出国并不一定意味着家境富有。其实大部分学生也是普通家庭的小孩,有机会出国读书,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澳洲绿卡。有绿卡之后我们最开始需要解决的就是工作。

职场就是竞技场,在职场上和你竞争的可不只是你的这些中国同胞。有主场作战的澳洲local、有口音很重但是英语确实很好的印度人、还有英语更好的欧洲人民。

还有一个需要解释一下的,澳洲最大的移民群体不是中国人、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有兴趣了解的可以看看澳洲移民局每年出的移民分析报告。

上面的这些竞争对手有的比你英语好,有的比你有社会关系,而我们很多中国朋友在应聘的时候,只能给人家提供一个雅思成绩单。可想而知我们在职场上的尴尬,除了笔试的成绩单,我们还需要一个东西来证明我们的英语水平。而那些本地的土著,英语技能是与生俱来的。

说了这么多中国求职者的劣势,是不是中国人在澳洲很难找到工作?当然不是!

那么很快能找到工作的人有什么特点?来分析一下:

1)综合素质

读书期间就有做过与工作相关的实习,除了具备理论知识,还有具体做项目的能力。

2)社交圈子广

读书期间那些去做学生会的,去教会的,或者积极参加一些活动的人,这些圈子对于未来找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身边无数人都是朋友介绍了一个面试机会,然后拿到offer。

3)奋斗不止

我听过很多流言,如“澳洲工作很难找”,“华人在外面不好找工作”“没身份就没法找工作”“没有工作经验就没法找工作”等等。

这些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绝对不能成为找不到工作的借口。如果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就尽快去弥补,就一定能找到工作。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有个朋友是学EE的,一直想找一个相关的工作,找了三个月还没有找到。他开始发现不能太任性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了,就先找了一个小公司做IT Support。

在工作之余他在不断地投递简历,针对每一个应聘的公司,都把自己的简历做有针对性的修改。在小公司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电子工程相关的心仪工作。

历时了大半年,这个是我朋友里面找工作最久的。只要努力找,是一定没问题的!这一点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有了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以后,中国人嘛,就开始往买房、买车的路数上开始走了,慢慢也就稳定了。

二、二代型

现在的官二代在国外其实很低调的,没有像新闻里说的什么豪车、飙车之类的,如此高调的人早就作死弄死自己了。

其实身边遇到的都是比较低调、谦虚的。这个二代他们其实是一群同龄的小孩从国内过来,他们的家长应该在同一个系统下,所以他们内部也有小的等级。

二代们,自然不可能去打工、上班,大多用国内的关系做一些中澳贸易上的小生意,或者有些资本在澳洲投一些项目,赚点钱。

澳洲社会很平等,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你就算超级有钱其实看起来也就那样了。所以在这边和土豪相处是很舒服的。

不像国内,去个豪华点的餐厅,打开菜单能把你吓个跟头,那边很豪华的法餐,一般也就300澳币一位吧。在澳洲上班的,两天工资就能消费得起,所以,压力真的没那么大。

三、宅男宅女型

最后谈一下,吃政府福利类型的,我认识的就有一个。一般来说,他现在已经走出来了,找了一份会计工作,一年大概也有5万澳币了吧。

曾经的他就是24k纯宅男,他的作息跟室友们基本都是反的。他白天很多时候都在睡觉,下午3、4点醒吧,然后打开冰箱,看看有没有牛排,自己煎一下,然后拿到房间去吃。

下午6、7点我们几个室友回家了,会把他从房间里叫出来,聊聊天,吃点东西。晚上他又会在房间里玩电脑,看电视弄到凌晨3、4点,然后才去睡觉。

关于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澳洲的社保Centrelink,澳洲算是高福利的国家,失业的人每两个星期可以领取7.6。(折合人民币大约2635元,看看,人家失业人口一个月低保都是5200元,即使在北上广工作一段时间的人都不一定有这薪水)。

编辑推荐

澳蜜蜂的蜂巢或可替代塑料来解决世界难题


据报道,塔斯曼(Tasman)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对澳大利亚班克西亚蜜蜂进行研究,以求研发一种新的生物塑料,以此应对塑料消耗问题。

报道显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Humble Bee打算采用班克西亚蜜蜂(Banksia bees)的筑巢材料来生产出防水和阻燃的天然塑料。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维罗尼卡·哈伍德史蒂文森(Veronica Harwood-Stevenson)表示,她与团队发现,班克西亚蜜蜂的筑巢材料与塑料的性状很像。她们正在试图解析蜂巢上的玻璃纸状生物塑料,研究成功后将大量生产来替换塑料,以此来解决世界性的塑料降解难题。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昆虫学家和生物科学教授菲尔·莱斯特(Phil Lester)一直在帮助研究蜜蜂。通过研究蜜蜂的DNA,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蜜蜂可以制造这种特殊生物塑料的基因。

哈伍德史蒂文森女士表示,将通过解剖蜜蜂、分析蜜蜂的遗传性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研究。她指出,可以采用和20世纪70年代生产出胰岛素类似的方法,将编码基因放入大肠杆菌(E. coli bacteria)中,从而可以大量生产。哈伍德史蒂文森女士对开发可自然降解的生物塑料充满信心。她希望生物塑料可以填补行业的空白,并希望在五年内看到这种材料面世。

澳政府计划限制留学生数量来遏制移民


据报道,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近日表示,截至2017年6月,悉尼及墨尔本人口分别增加10.2万及12.5万人,其中移民分别为8.5万及8万人。两市新增人口数量占全澳新增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莫里森称,政府将出台更严格的移民政策,以应对墨尔本和悉尼飙升的移民人数。同时,联邦政府也准备减少赴澳留学生数量。

事实上,这并非澳洲政府官员首次发出限制留学生的呼声。今年6月,新州审计署长就表示,澳洲本地高校对海外留学生源的依赖日益严重,呼吁大学未来在招生的过程中要控制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尽量偏向于本地学生一些。

官员的这些道理相信公众也都懂,问题是用限制留学生数量来对冲移民数量飙升会不会成为联邦政府的一厢情愿,这项决定会不会在各大高校面前碰壁?或者说至少曲高和寡?要知道,留学生的多少可是直接关乎高校的收益,甚至整个澳洲经济。

数字是可以说话的。据统计数据显示,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悉尼大学在2017年从留学生身上收取了将近28亿澳元的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23%;而从本地学生身上只收入20亿澳元。目前这两所学校70%的留学生都来自中国。

或许单从收入这一层面并不能完全体现出留学生的价值。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看看一些海外留学生比例较小的大学财政惨状或许更直观——新英格兰大学去年的收入仅为1500万澳元;而南十字星大学去年更是入不敷出,出现了财政赤字。

今年7月有媒体就留学生招生规模对澳洲八大名校进行调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表示将不再增加学生入学人数,理由是进一步扩张对质量造成威胁。新南威尔士大学承诺将维持其目前四分之一的国际学生比例。昆士兰大学表示将继续欢迎本科,研究生及更高学位的国际学生,目前没有将国际学生数量限制在当前水平的计划。墨尔本大学称该校近年对留学生需求很高,未来这种强烈需求仍会持续。

八大名校联盟G08的一项研究表明,八大名校的每三名留学生,每年为澳洲经济贡献100万澳元,而入读G08大学的所有留学生的总体经济影响为澳洲提供了7.3万个工作岗位。G08联盟主席、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Ian Jacobs称,国际留学生对澳经济是极大的刺激因素。除了大学学费外,国际学生还可以在零售,交通,旅游和制造业的相关工作岗位上创造就业机会。

很明显,留学生的经济贡献已经成为澳洲教育体系重要的收入来源,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高校管理者试图平衡账本的更重要的杠杆。一旦留学生数量大幅度下滑,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然而,一个让各大名校不愿看到的新调查表明,在希望来澳学习的国际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由于学费和生活费过高而不能来澳留学。现在很多澳洲大学的学费上涨幅度高于通货膨胀幅度,并把负担转移到留学生身上。

毫无疑问,这种留学生数量自然递减的趋势若与政府限制留学生数量的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势必会对价值320亿澳元的留学经济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既要享受国际留学生带来的经济红利,却又怨怼留学生增加了教育移民,鱼和熊掌怎么可能兼得呢?!

如何理性看待留学生数量在整个移民群体的合理占比,平衡好留学生与移民数量激增的矛盾,才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最应该做的事儿,而随意武断的“一限了事”,未必能够得到双赢的结果。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