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训哭英国学生,内幕真的是这样吗?

2021-06-08
英国商业移民条件 移民英国的条件是什么

英国商业移民条件。

近日,一段“中国教师赴英教学训哭学生”的视频红遍网络。视频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拍摄的一部教学纪录片,片名叫《中国学校》,计划于伦敦时间8月4日、11日、18日晚上9点(因英国现在实行夏令时,所以北京时间是第二天凌晨4点),在BBC2台分三次播出。网上被疯狂转发的这段视频,正是其预告片。

纪录片邀请了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 ** 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对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志愿者,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并全程跟拍,研究中式教学在英国是否可行。

看过预告片后,许多人的印象是,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有人说,这些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

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年4月刚结束拍摄时,5名中方老师之一的杭外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就曾接受媒体的采访,他正是这个英国实验班的班主任。邹老师介绍了《中国学校》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如何入选中方老师阵容。为了保密,不少内容当时并没有见报。下面为大家透露更多的细节。

原味复制中国式教学? YES

邹老师说,事情的起因,是英国BBC广播公司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来看看中英哪种教学方法更有用,实验为期一个月。

所以这个月里,50名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由5位中国老师授课,全天的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教导。

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科学、英语、中文的测试,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全程负责测试和后期结果分析。实验项目开始前测试一次;在实验项目结束后,对一个月的学习内容进行再测试一次,结果会在纪录片中公布。

预告片里把英国学生训哭的老师,其实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在国内深受学生欢迎,是BBC通过长达近半年的全球海选找到的。

英国学生都很懒散不努力? NO

各大网站转载该预告片时,用了许多惊悚的标题,比如《中国老师教哭英国学生 遭外国校长吐槽教学方式》,又比如《中国老师赴英“支教”一个月被逼疯》……

采访过邹老师的记者认为,这些说法统统是浮云,他和其他4位老师都很喜爱那50个英国孩子,临走时还收到许多祝福卡片,师生告辞的场面相当温馨感人,和预告片里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两码事。

“中国实验班”是临时组建的——50个孩子都是自愿报名参加。上课的教室里有一股浓浓中国风——墙上贴着学生行为守则、课程表,甚至还有眼保健操图、“勤学”“善思”等标语。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英国学生一脸新奇。

担任“中国实验班”班主任的邹老师,还组织过一次中国式班干部竞选,并安排英国学生做值日,负责升旗、餐厅清洁、打扫教室、主持晨会、课间操领操等。

“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有部分学生还很主动地佐理打扫教室,并很享受。当然也有学生需要提醒,这都很正常的。”邹老师说,“我感觉这些事是英国没有的,让英国学生得到了锻炼。”

严格的老师教松散的学生? NO

除了当班主任,邹老师还要负责数学等多门学科教学。

在网友眼中,这是Hard模式老师教Easy模式学生,但邹老师不这么觉得。

头一回给英国孩子上数学课,他感觉很适应,因为本来就是按照中国模式来上,而且英国的课程难度还要低不少,教学难度不高。

班里也确实有孩子,数学基础偏弱,不太跟得上进度。邹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临时组班,50个孩子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放在国内中学也会有类似情况。“中国实验班”的学习,没大家想像的那么糟,班里也有好些学霸,不光会按时做完天天的家庭作业,还会自己买练习来做,甚至会主动问老师讨习题来巩固。

在英国《每日邮报》的纪录片预告新闻上,大标题写着如今英国孩子“福利太好不努力”。但邹老师观察发觉,不少英国学生其实也很努力,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也有能非凡吃苦的,有个学生天天骑自行车40分钟上学,让老师们印象深刻。

课堂纪律真让老师头痛? YES

** 让邹老师他们头痛的,是课堂纪律,每节课都要花不少时间在维持纪律上。

和网上说的高福利制度养出懒汉的观点不同,当时刚从英国回来的邹老师分析,这和英国实行小班化教学相关。平常上课,英国老师常会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可是小班总共没几个小组,讨论下没啥;变成“中国实验班”这样50人的大班后,课堂上多几个人讲话,教室里就会炸开锅。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式教学的学习时间偏长,英国学生不适应。

原来英国中学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左右就放学了,但实验班却要从早上七点半,上到晚上七点,学生的注重力无法集中那么长时间。

“确实有调皮的学生,一直很闹。不过,哪里都有这样的学生。班里也有好学生,非常优秀。”邹老师说。

在邹老师眼里,英国学生们感到头痛的,不是课程难度和纪律要求,而是天天千篇一律的教学安排,除了上课,竟然还有早晚自修和课间操,一样都不能落,还不能自由选择。有一回上数学课,就有个娃因为在操场玩HIGH了,没来上课。

但是从邹老师收到的祝福卡片来看,这一个月,实验班的孩子们还是蛮快乐的。有同学写道:“我 ** 大的收获,就是熟悉了很多朋友,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邹老师分析,中国实验班让同学在一起学习、分享,集体氛围比较好。

** 有意思的是,有位英国妈妈还发信息告诉邹老师,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适合中国教学,盼望邹老师能继续教下去。

从英国的这个事件,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式教育和西方式教育的产生的冲突。我们无法评价是好是坏,只因各自的国家或者名族的特点产生了这样的教育形式。当然,我们盼望汲取西方的优点来改变我国的应考教育,让下一代能够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

延伸阅读

美国私立中学拟减招中国学生


据《波士顿环球报》消息,近年来,不少中国家长更同意将子女送到美国读中学,直接改变了部分私立寄宿学校的学生结构。为此,美国寄宿学校协会 ** 近正推动一项全国性行动,勉励全美寄宿学校减少招中国学生,招更多本地学生,期望在2020年时增收2020名本地学生。

据Pope John XXIII私立高中校长Tom Ryan介绍:“现在的学校已经不是20世纪80年代的样子了。”这所学校曾是一所小的教会学校,为贫穷的爱尔兰和意大利天主教移民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近年来接受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

依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报道,2015年在美国中学就读的9.2万名外国学生中,中国学生占35%,是人数 ** 多的外国学生。国际学生的增加有助于美国私立学校的多元化,但近几年来增加比例过大,反过来导致学生组成的失衡。据悉,在阿罗约太平洋学院等一些学校,中国学生的比例已经高达70%。

目前,一些私立学校已经决定限制中国学生的数量。例如,布利斯学校欲将中国学生的比例操纵在10%至15%,伍德斯托克学院也计划将此比例保持在8%至12%等。

此外,这些只身前往国外读书的中小学生蜂拥来美,但因离家太早心智尚未成熟,就得在生疏异域适应新生活以致问题丛生,有的人因此沉沦。不过仍有许多有先见之明的家长挑选移民美国陪读,让孩子更轻易接受新事物、英语能力增强,使得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并为升入美国名校做了更好地准备。而对于那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适应过程中仍须面临许多颠簸。

建议:与其花高额费用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受教育,特别是教育资源及质量 ** 的美国, 还不如趁早一家办理美国移民。

持绿卡的学生上风包括:

1. 小学到高中可自由挑选入读公立或 ** 私立学校;

2. ** 大学和私立中学录用比率提高9倍;

3. 大学和研究生专业和实习机会不受限制;

4. 入读公立大学学费仅为留学生的1/3;

5. 可申请的奖学金、助学金种类远多于留学生;

6. 在美工作不受工作签证名额限制,比留学生工资高待遇好;

7. 办理美国移民后,除了享受多种福利待遇之外,由于是一人申请全家移民,全家移居或是妈妈持绿卡合法长期陪读,可以让孩子更好更安全地成长。

美国数学真的比中国数学简单吗?


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初中生学的数学是咱们国家小学生的水平,美国高中生学的数学是咱们国家初中的水平。那么,为什么很多需要数学的东西(iOS、Android系统)都是人家做出来的而不是咱们?

有人说,“美国给予不喜爱数学的学生 ** 基础的数学教育,而给予喜爱数学的天才 ** 高水平的数学教育。”这话很对。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迷思就是,为何“美国人数学这么差,还能出这么多牛逼科学家”?我结合自身的经历,系统地给大家科普一下。

第一,先说“美国给予不喜爱数学的学生 ** 基础的数学教育”。美国的每个地区对于学生应该有何种数学修养,大多是有硬性规定的。比如麻省,每年对特定几个年级的学生有统考,这个统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数学。数学不过关的,高中是不答应你毕业的。所以基本上每间正规高中,也都对数学水平有 ** 基本的要求才准毕业。据我所知,这个标准大概在会运算简单的三角函数就可以了。

这种低要求的直接结果就是——美帝99%的学生(99%这个数字并不夸张,可能更高)的数学都停留在生活牵强可以自理的水平上。

好了,到了说“给喜爱数学的天才 ** 高水平的数学教育”的部分了。

以高中为例,对于一些数学比较好的不安分分子,为了安抚他们,不给社会添麻烦,学校(不是每间学校都有这个条件)会提供Advanced Placement课程,也就是宅男们喜闻乐见的AP课程。以数学为例,高中 ** ** 的AP课程,叫作BC微积分,只要你前面的课程成绩都好,你几年级修这个课是没有限制的,我上学时班上 ** 年轻的同学是一位俄裔美国人,他修此门课程时才上十年级(相当于我们高一), ** 后这门课他的成绩是A+。在我们学校,意味着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实在是学校公害。人家高一就学这个,你们各位自诩为学霸的,颤抖了吗?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宅男,还选修了AP物理,教材不是统一的,AP的任课老师可依据自己喜好挑选教材。另外老师会推举一些课外读物,供不安分的宅男们消耗能量。AP课修了一整年以后,就可以报考全国的AP Exam了。AP Exam统考的难度,个人觉得数学比较简单,物理则很难(物理中,力学和电磁学分开考),当然也可能因为我抽象思维能力太差了……即便这样,我全考个5分也是没有压力的。(满分5分)

说到这就差不多了,中心思想和开始提到的一样,可能论数学物理的平均水平,美国学生确实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是谈到“给天才的教育”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则还停留在解放前。而到了大学,这个差距就越拉越大,到了探索生阶段,与美国的“高高等”教育相比,真的无法相提并论。国内的院校,资金条件、师资条件和科研硬件条件,都比发达国家相差太远了。

所以说“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这就是个伪命题,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另外,这样的制度,从侧面看,很大一个好处就是,年轻人可以把余外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很多比较聪明的宅男,高中 ** 后一年基本没有什么数理课程了(全提前学完了),学学哲学、历史、艺术,玩玩乐团、体育,对成长都有关心。前面那位俄裔学霸,还是该地区的长跑 ** ,真是令人厌恶。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学霸们可以和学霸们在一起玩一起上课一起耍,不要小看这些宅男们,学霸们聚在一起的能量是很大的,你没发觉,在你们现在打工的地方,老板们年轻时都是学霸吗?

英国教育为什么比中国教育更胜一筹?


依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在21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 * ,想象力排名倒数 * ,制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制造力的只占14.9%。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制造力低下,与中国相比,英国孩子的制造力和想象力肯定会高出一筹。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与移民英国后子女教育差异和体制是密不可分的。

01

首先,对孩子想象力和制造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证。中国孩子整天忙着作业和考试,有多少空余的时间可以做富于想象的制造呢?在中国,成绩说明一切。在英国学校,尤其是在英国小学,学生课余时间多,课后作业又非常少。只有在如此宽松的条件下,英国小学生才有可能任意想象,并让稚嫩的思想展翅飞翔。

02

其次,英国学校注重艺术的培养,小学里艺术类功课的设置要比中国丰富得多。算术语文当然重要,但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达芬奇是位 * 的意大利画家。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忽视了他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的事实。达芬奇在1495年设计了一幅降落伞的草图。许多年以后,法国科学家依据这幅草图,终于让达芬奇的幻想变成了事实。 由此可见,艺术和想象与制造发明大相关联,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是无法进行创作的。依此推理,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在纸上自由涂抹心中的想象世界,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制造力肯定大有益处。

同样是绘画涂抹,中国、英国学校的教学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小学,老师通常会拿出绘画样本让全班同学临摹。谁模拟得 * 真切,谁的得分就 * 高。在英国小学,你几乎看不到全班学生都画同一个大熊猫。与此相反,英国老师会激励学生自由想象。无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拟得是否真切,只要是用心设计的, * 后都得了高分。

除了绘画课,英国小学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值得称道。英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随后,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这门乐器会跟着孩子们一起 * 。选修乐器的中国孩子肯定大有人在,但是孩子可能不是处于喜好,而是为了考试加分,在中国小学里,高质量的音乐普及教育肯定不如英国。

在中国、英国小学的语文教学课上,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不同之处。中国上小学,老师经常让我们用田字格本,把什么什么字抄写多少多少遍,甚至现在的老师也是这样。在英国,从来没有到过类似的作业。英国老师当然会提醒学生字迹要工整,但英国孩子们不会用大量的时间机械地抄写生字。

记得在国内上学时,外传过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英国学校可谓把这句话发扬到了 * 。英国中小学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外出远足。英国学校外出远足教学的距离有远有近,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有的老师觉得天气好,会临时决定把教室设在草坪上,大海边,甚至农场里,更有特意组织的孩子去原始森林学习求生技能。无论是课堂还是外出教学,英国学校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方面非常用心。

除了重视艺术教育,英国还有与制造力 * 直接的相关教育就是科学研究。英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竞赛”。对科研感喜好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竞赛。这种竞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喜好,就拿什么课题去报名。孩子是否参加科学节,属于自愿行为,学校并不牵强。

英国人是这样对待古老建筑的


移民英国了解英国生活:在英国,老房子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成危房,或者变成只能看不能用的文物。因为在英国人看来,老房子只有继续发挥作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为了延长老房子的使用寿命,政府每年都会拨款对它进行修缮维护。

也正因此,在英国的大街小巷里,上百年的老房子随处可见,甚至整片街区还保持着它们最初的模样。尤其是在那些历史深厚的城市里,古老的建筑更不会为现代生活让路。也许房子的内部结构会更改,但外表依然较大程度地保持着原有的模样。

即使那些古老教堂或者住宅已经沦为一篇废墟,但政府仍较大限度的为它们划出一片土地,所以你经常会到某个城市或小镇里,有一片废墟静静的守护着这个地方。。

在英国伦敦的街头,每隔几米你就能见到一座百年老屋,即使经过百年时光的淘洗,这些房子依然熠熠如新,让你深感时间对它们的无奈。

和美国孩子比中国学生 ** 缺啥能力?(三)


去美国之前应该准备什么?除了行李,机票,和英语之外,其实 ** 重要的是读书!为什么美国人相比于中国人会更喜爱读书呢?这其实跟他们的文化环境相关。到底读书对于出国党来说有什么好处?美国人都是用什么方式读书的?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连载吧。

美国学生的读书习惯

我的朋友可拉,AP成绩几乎都是满分,SAT和ACT的成绩也近乎满分,当我问到她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时候,她简单地回答:“就是读书啊。”

在美国,想要取得好成绩, ** 的方法就是阅读。美国人重视批判思索与独立写作的能力,而大量阅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 ** 好途径。所以美国的学校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读经典作品,而且是大量地读。

那么,我们会不会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读得懂像是《奥德赛》《罪与罚》这样的作品吗?

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个世界上 ** 伟大的作家之一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将来的体会一种形式或外形,为这些体会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体会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体会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关的范式:这一切都连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觉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的确,小时候读的东西,在长大后可能不记得细节,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而言,经典以一种震动人心的方式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告诉他们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人性的矛盾。而这些书,在成年后重读,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Central Academy的日常

吃饭的时候读书,是Central Academy学生的常态。

** 次带美国的妈妈去Central的时候,正好是午餐时间。因为Central不是一所完整的高中,所以没有食堂,所有人都带着午餐,在自习区或者坐在走廊上吃饭。我们走进去的时候,虽有打闹的、踢自动售货机的孩子,但是大部分人都坐在沙发上或者地上看书。

我记得特别清晰的是,有一群坐在地上的女孩围成一个圈,其中的一个正在大声地朗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他的女孩都在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咬一日手里的三明治。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热爱读书,而是Central有天天读二十页书的任务,而且小测试不断,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有一次拖到周日晚上还有几百页没读,网上连个好的总结都找不到,当时急得我直跳脚,后悔这周没努力。

但是当我给在美国的其他中国留学生打电话时,大家连作业都没多少,更不用提读大部头的小说了。我感慨:好学校真的就是不一样。而这“好”字,恰恰就体现在阅读量上。

和美国孩子比中国学生 ** 缺啥能力?(四)


去美国之前应该准备什么?除了行李,机票,和英语之外,其实 ** 重要的是读书!为什么美国人相比于中国人会更喜爱读书呢?这其实跟他们的文化环境相关。到底读书对于出国党来说有什么好处?美国人都是用什么方式读书的?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连载吧。

美国高中学历史的style

当我在美国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曾经不停地回想在中国高中学到的方法:画表格,理时间,编口诀。记忆、记忆、再记忆,但是完全没有用果。美国短短的历史,课本却有一千多页,老师还打印出大量的文献让我们阅读。但是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课本就是那么薄薄的几册,完全没有细节,仅仅是记概念,记定义。

刚开始我怎么也读不进去,后来天天晚上读一章,后半年才算读得进去了。可是那么多东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且老师也不给画重点。我很苦恼,于是给我可拉打电话。她高二的时候选的AP美国历史,轻松地拿了满分。

“可拉,我快死了!”我一开口就说,“这破历史怎么这么多东西啊!怎么一点重点都没有啊?”她有些不解地回答:“有了重点那还是历史吗?历史上的每件事都很重要啊。”

我有些抓狂:“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考试的重点是什么?”她不屑地一笑:“哈!你这个中国人!”“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特功利,但是我们以前不是这么学的。”我无力地说,“我真的快被折磨死了,你抓紧告诉我,你是怎么学的?”“你把那课本从头到尾读一遍呗。”

可拉说,“我就是这么学的。”“可拉!”我震动了,“这书这么大,一千多页,起码有好几磅,书都能把我砸死!读完这书我都有孙子了!”“你别急啊,慢慢读,我有时候也读不进去,”可拉说,“我一般就是读几个小时,然后下楼做做家务什么的。”

我还是不甘心:“难道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就没有个提纲什么的能让我背的吗?”可拉有点急了:“你这人怎么这个样子啊!你不能这么学历史!你难道不认为那些细节才是历史的精华吗?那些故事非常有意思吗?你现在背了,以后肯定会忘了的,那样有什么用呢?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她说的的确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我而言……

“那你在AP考试前是怎么复习的?”我不放弃,“有什么非凡的方法吗?”“有!”可拉说。“什么?”我激荡了起来。“我把历史书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

我顿时感觉没有了希望,只好回到那本厚厚的大书里,一点一点地读起来。可拉的话是对的,其实我在内心里也没有期望她告诉我一条捷径,因为那样的话,可拉就不是可拉了,可拉就不是那个读萨特、康德、黑格尔的可拉了。

作为Central Academy ** 优秀的学生,作为连Central Academy的老师们都尊敬的学生,可拉是有她学习的方法的。而这种方法,就是单纯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不阅读即是野蛮

“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潜力的”他们会永久保持他们固执的想法,不去接受新的思想,他们无法进步,即使数理化再好也无法补充阅读的空缺。

许多人认为美国人笨、智商低、数学差,但是美国人的情商却很高。这种高情商,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的。所以美国人也许不会编程序,做软件,但他们能够驾驭那些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这和自己有这种能力又有什么区别呢?

“美剧之所以强大,”石康说,“那是因为他们每个编剧都很牛,每个人都在特定领域内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组织起来就是一个全而的专业团队。而我们甚至对“创作团队”这个概念都不理解。”

我认为,在现在的中国义务教育中,应当加进大部头名著的阅读,而非仅仅几篇节选的阅读。这一点台湾就做得很好。不要被数理化的优秀蒙蔽了双眼,读书才是强国的根本啊。

说了这么多,小编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优良的氛围!假如处在美国这种环境中,我们自然就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假如你也想做一个“读书”人,就请联系吧!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