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人对万圣节如此热衷?

2021-04-30
移民英国要什么条件 移民英国的条件是什么 移民英国需要什么条件

移民英国要什么条件。

在英国,万圣节可以算得上是仅次于圣诞和元旦的复大节日了。朋友们或许都能注复到,每到10月中下旬,超市和商店都在卖万圣节的周边,像是用来做南瓜灯的一整颗大南瓜,装饰房间用的蜘蛛网,还有各种戏服。万圣节又称“鬼节”。10月31日万圣节前夜,大人们会把自己打扮的很惧怕参与化妆舞会,小孩们会出门要糖果,大叫“不给糖就捣蛋”。可是大家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诡异万圣的来历。

万圣节之起源

一种关于万圣节起源的传奇可是发生在英国这边。若干若干年前,不列颠的凯尔特人认为10月的 ** 后一天是夏天的终结,毫无动气的冬季开始,他们叫这一天为“死人之日”,因为他们相信在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的人的灵魂也会游荡在世间。凯尔特人会在这一晚戴上面具吓走这些“阿飘”。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基督教为了纪念受迫害的殉道者,将每年11月1日定为诸圣日(All Saint’s Day),也有人把它叫做“All Hallow’s Day”。而万圣节前夜则被叫做 “Hallow’s Eve”,久而久之就变成了“Halloween”。现在世界上主要庆祝万圣节的国家有英伦三岛和一些前英属殖民地,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不过我国近年受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庆祝万圣节了。

万圣节有什么特色?

万圣夜的主题当然是鬼怪了,所以像女巫、僵尸、骷髅等等这些骇人东西都成了万圣夜的一个象征。当然还有一个要特殊提一下的就是“杰克灯”,俗称“南瓜灯”。人们在南瓜上刻上狰狞的面容,放在大门口吓走“阿飘”。

不过现在南瓜灯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吓人了,各式各样布满创意的南瓜灯俨然已经变成了万圣夜的另一个复要象征。雕刻好的南瓜里放上蜡烛,光线从缝里透出来好看极了!

万圣之夜同样还是小孩子们的special day!小捣蛋鬼们会把自己打扮成各种惧怕的样子,逐门逐户按邻居的门铃大叫“trick or treat”(不请客就捣蛋!)而主人家自然不敢怠慢,这时便会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者小礼物放进小鬼们的袋子里。不要小瞧这些小鬼,一晚上下来他们的糖果袋子可都是满满的,甚至会几袋子几袋子搬回家呢!

那万圣节有什么特殊的应节食物呢?由于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太妃糖苹果(Toffee Apples)也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食品。制法是把苹果插上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放在太妃糖浆中转折,有时会再粘上果仁。想沾沾节日的气氛的朋友不妨亲手做一个尝尝吧!

好啦,介绍了这么多,大家对万圣之夜是不是更加布满等待呢?不论你是参与舞会,还是在家里刻南瓜、吃太妃苹果,都期望大家今晚过一个有味的万圣夜。不过,午夜后可要注意“阿飘”哦!

小编推荐

英国人吃什么?


近日,随着各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在挑选移民国家时,将注重力转向孩子的教育问题及申请的周期及便利度的问题上,英国,便成了大家 ** 的对象。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社会体制等的截然不同,英国移民如何快速融入当地生活,便成了大家 ** 关怀的问题之一,以下专家就为各位准备办理英国移民的朋友们介绍下关于英国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上英式菜是世界公认的名流大菜,它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很得世人青睐。与此相关,英国人在用餐上也是很讲究的。一般的英国家庭一天通常是四餐:早餐、午餐、午茶点和晚餐。有极个别地区的人还要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再加一餐。

英国人讲究口味清淡,菜肴要求质好量精,花样多变,注重营养成分。他们喜爱吃牛肉、羊肉、蛋类、禽类、甜点、水果等食品。夏天喜爱吃各种水果冻、冰淇淋,冬天喜爱吃各种热布丁。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爱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中国茶叶自从十七世纪传入英国,当时的英国人不懂得饮茶,竟把茶叶当成好吃的菜吞下肚子。但当他们了解之后,便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改过去只喝咖啡、啤酒等饮料的习性。

如今,真正的英国人都有早上喝“被窝茶”,午后喝“下午茶”的习性。并一般以红茶为主。英国人的早餐通常在七点到九点之间,他们少不了喝麦片粥,此外还有咸肉、鸡蛋、面包、果酱等食品。午餐通常在下午一点左右。有各种熟肉、沙拉、面包、饼干、奶酪、黄油等食品。以为下午大多数人还要工作,所以绝大多数人不在进餐时喝烈性酒、晚餐一般在晚上7点到8点之间。主要食品为汤、鱼、肉类、蔬菜、布丁、黄油、甜点、水果以及各种酒类和咖啡。这是极为讲究的一餐,因而时间也较长些,至于午茶点一般都在下午四点左右。

早餐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这叫做“煎食”。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方法天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餐,所以现在 ** 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优格加新奇水果;

土司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国人仍在周未享用传统的英式早餐。各个旅社或饭店,特别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社(B&B's)皆有供给传统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国人的中餐很快就解决,不像意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钟,很多英国人吃三明治,或许是因为三明治是英国发明的。通常人们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三明治是英国人的便当。同样受欢迎的午餐为烤马铃薯。

点心在英国相当平凡,特殊是巧克力,且特殊在早上约十一点和下午三点。英国儿童是世界上吃甜食 ** 甚者,这使得英国牙医特别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之后有甜点(也就是布丁)。英国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冻熟食在英国相当平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微波炉,且通常英国人(特别是学生会买一份冷冻熟食,放进微波炉,边看电视边吃--这叫做吃“电视晚餐”。

外国食物也相当受英国欢迎。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腊式和日式食物--事实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后通常要来上一杯茶(当然要加牛奶!)

西班牙移民生活 探讨当地人怎样过万圣节


万圣节(Halloween)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10月的最后一夜的来临,示意着夏季的终结,进入寒冷的冬季。这将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与此同时也被称之为“鬼节”,或者“死人之日”。

据西班牙移民专家介绍,凯尔特人认为在这一夜是人们最接近鬼魂的时间。而这一夜各类恶鬼出没从坟墓里爬出,在世间游走。人们每家每户会在家里点灯,照亮每一个角落以及换装打扮成女巫、吸血鬼等各类角色用以吓跑恶鬼并且祈祷好运的到来。最具有代表万圣节的颜色是橙色和黑色,也是来源于凯尔特人的文化传统,橙色象征收割、收获,黑色象征冬季的夜晚。黑猫则是万圣节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有魔力的动物。

在这个类似中国清明节的节日里,整个西班牙陷入欢乐与哀思的氛围。西班牙人一般怎样过万圣节呢?

购物

在万圣节,西班牙人一般会买南瓜,做南瓜灯。买板栗和番薯吃,这是他们的习俗。

扫墓

在万圣节,西班牙人家庭都会去墓地扫墓,献上花圈或献花,点上几盏灯,祭奠逝去的亲人。

派对

各种化妆舞会及派对是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在化妆舞会里,人人戴着面具,扮演着各种鬼怪,大家尽情地嬉闹,玩耍和畅饮。有的酒吧在这个节日里也会用心装饰一番,越是装神弄鬼越是有节日的氛围。

美国“万圣节游鬼屋”受追捧 年产值3亿美元


据美国媒体7日报道,美国的万圣节日益临近,布置得阴森恐怖、通常是万圣节期间儿童玩恐怖游戏的鬼屋,如今已发展为年产值3亿美元的旅游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成年人。

美国人今年的万圣节消费预计近70亿美元,全美零售联盟的万圣节调查显示,在准备欢度今年万圣节的1.58亿消费者中,约20%的人表示将探访鬼屋。全球约有2500个鬼屋旅游设施,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

鬼屋设施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也越来越多,许多鬼屋安排了更多适合成年人参加的活动,如摇滚音乐会、淤泥赛跑、彩球大战,和只限成人进入的半裸鬼屋游等。

鬼屋业主柯普曼说:“鬼屋产业才刚开始,随着高科技的进步和电子动漫的出现,现在的鬼屋设施十年前是没有的。”柯普曼预计,规模较大的鬼屋设施,一个旅游季节可赚到200到300万美元,即使是规模较小的鬼屋旅游,也能有5万美元的收入。

新泽西州37岁的泽米奥说,他在万圣节期间会远足到麻州参观鬼屋,“鬼屋似乎使节日体现出日常生活,随着万圣节越来越受欢迎和日益商业化,鬼屋活动也将办得越来越好”。

在丹佛、圣安东尼奥和凤凰城经营鬼屋的娱乐集团业主史塔福德说,鬼屋“已与以往完全不同,现已与游玩一样,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娱乐活动,制作价值和娱乐价值都高”。

柯普曼说,鬼屋的门票为每张15到40美元。他认为,鬼屋产业的发展主要是计算机图像的广阔运用,导致电影业的特技专业人员失去工作所致,但他们在鬼屋产业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纽约州Ulster公园镇经营鬼屋旅游设施的朱比说:“我们创建了好莱坞风格的鬼屋,化妆人员都是专业化妆师。民众喜欢万圣节,秋天是旅游娱乐的季节,我们的业务不断增长。”

英国人的婚礼习俗


移民英国了解英国生活习俗: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绿色的表示:"来吧!我愿意恋爱,大胆地追求吧!"黄色表示:"机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红色表示:"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

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一旦举行完婚,新郎新娘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人们要向新人祝贺,这种祝贺不是亲吻、拥抱和握手,而是向他们撒五彩缤纷的纸屑。撒纸屑的习俗起源于撒麦粒。1491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携王后到布里斯托尔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面包师的妻子看到,于是她从窗子里向他们撒麦粒,并高呼:"欢迎你们,陛下!祝你们幸福、长寿。"这成为一段佳话,到16世纪时,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人们向新郎、新娘撒麦粒,有时还染各种颜色。麦粒象征着丰收和生活富裕,同时也祝贺新婚夫妇幸福长寿,子孙满堂。

度蜜月也是英国各地青年结婚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把积蓄下来的钱用于旅游,而结婚后去旅游便称作度蜜月。这原是古代的习俗,在新婚之时一定要饮用一种用蜂蜜特制的饮料,用来象征家庭美满、爱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这种饮料从结婚开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个月称作蜜月了。

在英国对于结婚纪念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庆祝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年是纸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为皮革婚,第四年为毅婚,第五年称木婚,第六年称铁婚,第七年叫铜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为柳婚,第十年是锡婚,以后是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各有一个称谓,依次为搪瓷婚、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最后一个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英国人的“小活计”


跟随英国移民了解英国人:初到英国,伦敦住宅街区的路曾让我吃惊不已。那路一般都很窄,许多路面都打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补丁,让人觉着有点儿寒酸。我曾在心里头打鼓——这便是昔日的大英帝国么?后来才有所理解:路两边的房子都已经几十上百年了,路又何从拓宽?窄窄的街巷其实是还没有被破坏的历史。至于路面上的补丁,并没让你坐在车里感觉到明显的颠簸。

在我的印象里,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是“大手笔”,修修小马路、打打补丁与之相比则是 “小活计”。有一年,我家所在的国内城市举办什么什么节,邀请一位挺大的京官儿来参加开幕式。开幕之前市里紧急对会场附近小街小巷的马路进行了整修。那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路面上薄薄的铺上一层沥青混凝土,急三火四的压上几个来回,看上去变得溜光水滑。可是那个什么什么节闭幕没多久,糊弄人的差使就漏了馅儿,整修过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涛声依旧”了……这样的例子可能个别,但与英国人做起“小活计”来相比,我们属实差些火候。就以我的眼见为实为例:起初,要打补丁的地界被活动护栏围成个圈圈,几名修路工人在圈里面鼓捣了好几天也不见完事儿。我见此状心中不免窃笑,磨磨唧唧多大个事儿啊……然而几番近前观察才明了,慢,是慢了点儿,却十分的仔细——补丁范围之内被清理的干干净净,然后一点点的进行夯实,夯实了之后才铺上沥青反复的碾压,一边碾压一边反复的测量,尽量让补丁的高度和路面一致……待到临了四周的护栏撤下去时,不由你不感慨——这补丁打得的确有水平。类似的“小活计”我还见过一些,譬如,这里许多人家都有自己的私家花园,如果你有树木需要砍伐或者剪枝,打个电话园艺工人开着一种安装着粉碎机的小小工程车就来了,一边剪伐一边用粉碎机将剪伐下来的枝干就地粉碎成木屑,然后抛撒在就近的树林里,让它们最终变成肥料;还有,如果你要给居住了几十上百年的老房子串串瓦,修缮一下,施工者必须做好两件事才能开工,首先要用脚手架和苫布把房子严严实实的围起来,上面还要封顶,较大限度的保证不让灰尘侵害环境;其次,要从房顶开始架设密闭的垃圾通道,一截一截的圆形塑料桶一直通到专门用来盛垃圾的斗车上,这样,垃圾不用落地就可直接运走……活计虽小,却更直接的关乎民生,所以英国人对待诸如此类“小活计”的态度十分认真,做起来相当精致。认真精致的劳动当然也适得其所,据这里的媒体报道,目前英国一个砌砖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工人或者泥瓦匠)的月工资已经高达4000英镑。哇塞,我在大学里从事研究的女儿每月也没有这么多,如此说来倒还真有一点儿“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味道。

细细想来,英国人“大手笔”的时代似乎是曾经的拥有,工业革命起始那一百年左右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景象早都已经风光不再。二战之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一直衰落至今,历史的大趋势,让他们又回到自己那几个小岛上,那么大的面积、那么多的人口、那么点的资源……然而,不是道听途说的认真了解一下当代英国就会发现,这半个多世纪的衰落是相对的衰落,英国人一直在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卓越的创新能力、开明的文化滋养自立于这个世界。能够做到这样,和他们事无巨细的认真生活,精致劳动也是有关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一日千里、不断的日新月异,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盛极而衰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当我们有意无意的嘲笑现实的英国已经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也该持有认真而不是敷衍,平静而不是喧嚣,节俭而不是奢靡,精致而不是粗放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呢?这样想或许会让我们的发展更持久,进步更踏实。

英国人眼里的“文化人”什么样


英国移民生活:西装革履、文质彬彬、说话动辄引经据典……当外国人还把上述英国绅士阶层标志奉为“文化人”圭臬的时候,英国人已经不这么看了。

最近有个调查试图了解普通英国人眼里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应具备哪些标志,得到的答案是惊人的。

调查显示,去剧院(听戏看剧……)是英国人眼里“文化人”标志的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具备书画鉴赏能力和参观所在地的文化古迹。

此外,能够欣赏古典音乐、关注政治时事、拥有图书馆的借书卡、能够欣赏带字幕的外国原声电影、熟练使用筷子等技能也都在有教养者“标配”素质里排名靠前。

调查显示,英国人绝大多数自我感觉良好。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说不清“有教养”这个词的准确含义,但这不妨碍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此类。

可以想见,英国民众眼中有文化有教养的标准也相当“任性”。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有文化的英国人在看改编电影前应先读原著。

而拿度假方式来说,大部分英国人认为选择外出旅行比呆在沙滩上晒太阳、留在家里看书听唱片来得“有文化”。

手头紧没钱出国游?没关系。四分之三的英国受访者就自我安慰地说,即使一辈子都没出过国,自己也可以显得有文化。

英国人的弹性思维也在调查中显示得淋漓尽致。虽然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想去参观科研中心、历史遗迹和古城堡等能让人显得有文化的景点,但54%的人表示如果这些地方票价太高自己就会“过门不入”。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英国人认为自己在38岁的时候文化和教养水平最高;出席宴会、在高档餐馆就餐以及参加工作面试是最需要表现出文化教养的三个场合。

不过,有70%的英国人表示希望自己能显得更有文化,而30%以上的受访者承认,为了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有时会选择“假装有文化”。

下面是经过调查评出的英国人眼中文化人“标配”素质排行榜。

1、去剧院

2、具备书画鉴赏能力

3、参观所在地的文化古迹

4、欣赏古典音乐

5、看芭蕾

6、知道什么酒配什么菜

7、每天看电视新闻

8、看纪录片

9、能读懂乐谱

10、对政治有强烈兴趣

11、每天看报纸

12、乡间漫步

13、睡前读书

14、度假去旅行,而不是呆在沙滩上打发时间

15、不错过议会质询政府官员的电视直播

16、举办宴会

17、对奶酪有研究

18、喜欢玩填字或数独游戏

19、逛古玩市场

20、对肉类烹调有研究

21、看网球或板球赛

22、看电影前先读同名原著

23、看古董鉴别类节目

24、有图书馆借书卡

25、欣赏带字幕的外国原声电影

26、逛农产品直销店

27、吃饭用筷子比刀叉还溜

28、喝“适宜的”咖啡,拒绝速溶

29、认识“ 藜麦”二字

30、自己租地种蔬果吃

31、参观音乐节

32、收集黑胶唱片

33、阅读维基百科里的论文

34、只吃本地产食品

35、答得出电视益智节目里的问题

36、男打领结女佩胸针

37、逛超市时从“高级”食材架上选购食物

38、喝花草茶

39、说外国词汇时口音纯正

40、买家具时不买超市的平价货

英国移民生活:英国人饮茶习惯


为大家整理的《英国移民生活:英国人饮茶习性》,供大家参考。

自从200多年前茶叶从中国传入英国之后,饮茶一直被英国人望作是一种悠闲和舒达的享受。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价格很珍贵,只有富人才饮得起。后来随着包装和运输的改善,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性。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怀话语。英国人沏茶有很多规矩,由于英国一年中大半时间是严冷季节,所以习性在置茶前烫壶,而且沏茶的水必定要煮沸,并立刻冲进壶中,否则就认为泡出的茶不香,英国家庭中常用的一种小匙,就称为“茶匙”;放茶叶的数度通常是每位饮者一匙茶叶,另再加一匙作为“壶底消耗”,冲泡出的茶水也有很多名称。

英国人饮茶浓淡各有所好,但一样爱在茶汤中加牛奶,而在欧洲大陆国家习性饮用清茶,茶具也多使用玻璃杯而不是瓷杯,有时还要放上一片柠檬,这在英国是较少见的,只有在某些特色餐馆里才饮得到柠檬茶。

过去那种在正规社交中常见的“停午茶”习性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家庭、办公室、学校以及建筑工地等场所,天天停午三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饮一次茶。而英国人所说的“tea time”是指那种比较正规的茶点小吃,多半是在停午中馈们有闲暇时邀几位朋友一起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停午。

相关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