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人移民美国史(1):曾持木制刀剑迎战印第安人

2020-10-28
移民美国有哪些条件 移民美国都需要什么条件 美国移民政策经验百科

移民美国有哪些条件。

1785年,由爱尔兰船长John O'Donnell驾驶的帕拉斯号(帕拉斯是古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异名)帆船抵达了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3名中国海员被新大陆的富饶所吸引,决定留在这里。从此揭开了波澜壮阔的移民史的序幕。

200年过去了,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奖,1995年杨致远创办雅虎,2001年赵小兰成为第一位华裔美国政府部长,2005年关颖珊成为世界最佳女子单人滑运动员、2012年林书豪让全美疯狂。200多年来移民美国的华人超过300万,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关于《排华法案》的道歉案。

尽管经历了各种狂风巨浪,华人已成为美国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200多年来,为了更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数百万黄皮肤黑眼睛的男女,与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犹太人、日本人、越南人等一起,书写着美利坚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到金山去!

看过香港电影《黄飞鸿》系列第一部的观众,应该对片中描述的华人赴美淘金热印象深刻。1848年詹姆斯·马歇尔在加州发现了黄金,开启了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波浪潮。当时有30万人蜂拥进加州,希望实现自己的黄金梦。而同时期,中国因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战乱,大批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希望寻找出路。

“黄金梦”通过商人、海员、骗子、传教士,从香港朝内地扩散。成百上千的失地农民,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方式,前往梦想之地。于是“金山”也成为了圣佛朗西斯科市的最早中文名称,直到后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发现金矿以后,“金山”才成为“旧金山”。

也正因为如此,早期去美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的珠三角洲地区,其中60%来自台山(1914年前称新宁),其余40%的绝大部分也来自台山周围地区如新会、开平、恩平、南海、番禺、顺德、广州、佛山、东莞、中山、宝安和香港。直到1965年,仍有“美国华人半台山”一说,台山话成为美国华人社会通行的语言。

加州的华人很快就证明他们是非常优秀的淘金工人。在广东家乡时,他们就熟悉开沟、筑坝、抽水等活计,这是水稻种植的基本工作。他们来到美国淘金时,便把这种在家乡的治水经验运用到淘金中。据说,经过他们淘过的矿区,连“塞进虫子牙缝的”金子也找不出来了。当然,这种优点毫无疑问也会增加当地人对华人的敌意。

有趣的是,作为淘金工的华人,经常发生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两者从一开始就有很深的矛盾。印第安人无法反抗白人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们看到华人后,觉得华人平和可欺,因此两者之间常常爆发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冲突时,华人手拿木制刀剑,印第安人则手持长矛,双方列队迎战。当双方开始交战时,消息会马上传开,这种事情常被当作假日的一种娱乐,引来许多人的围观。当局也不想干涉,往往袖手旁观。

“一句话的历史”

在淘金热过去以后,加州的其他大规模建设和1865年中央太平洋大铁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的开建也需要从中国引入大量的劳工。许多华工放下金矿里的工作,会合老家来的新同胞,又投入了这条沟通美国东西两边大铁路的工程。

186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这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51年,加州已有2.5万名华人,1870年全美就增加到6.3万人,全在西海岸。1880年有6000人抵美,1881年这个数字就增加了1倍,1882年增加了4倍。

一般印象里,华工是非常凄惨的。这点并无问题,丧命于漫长的航路及虐待是常事。还要面临各种奸商恶霸买办的欺压讹诈。但华工到美国工作,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亦是事实。

根据潮龙起在《美国华人史》一书中,将早期美国华人矿工和铁路修筑工的工资与国内一般农民的收入进行比较:早期每个华工月薪30美元左右,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及其他花费,每年尚能积攒80-100美元。而当时国内农民的年收入一般在8-10美元之间。两地华人的收入至少相差10倍。由于国内劳动收入很低,而移民到美国的费用昂贵-旅费、利息和办理移民证件的费用约共200美元,等于在国内不吃不用、劳动10年以上的收入,所以一般民众难以承受。当时美国华人每人平均一年的汇款为30美元,相当于18-25两银子,这是一笔较大的收入,可以供应一个四口之家购买一年的口粮和其他家用必需品的生活开销。

华人赴美的热潮甚至促使了相关行业的繁荣。1852年,约2万名中国旅客到达加州,旅费达150万美元。每张船票售价为30-50美元,从1850年到1859年,这一项买卖一年的营业额就有25万美元以上,其中的利润相当可观。于是,海上客运贸易竞争加剧,票价下跌。

华工对于中央大铁路的修建贡献重大,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价低廉,故铁路公司大量增雇华工。1864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中国劳工共有4000人,而白种工人只有1000人。其后华工更一度占筑路工人的90%,约9000人。因华工的贡献,铁路比原定日期竟然早了7年竣工。

遗憾的是,在铁路完工的典礼上,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主持说:“在加州人民的血管中,流着四个当代最伟大民族的血液;有法国人敢打敢冲的勇猛劲头;有德国人的哲学头脑和鉴定精神;有英格兰人的不屈不挠的毅力;有爱尔兰人不知忧愁的火爆脾气。他们各自作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贡献。”

但是首先提议招募华工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总裁查尔斯·克劳克(Charles Crocker)以巧妙的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段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所表现的忠诚和勤劳。”

这就是美国移民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所谓华人的致命弱点

然后随着铁路的完工,华人迁入数的增加及加州经济的低迷(也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加州政府已足够富裕,不在乎华人贡献的税收),排华运动悄然而起。1877年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

其高潮便是1882年美国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中国移民。其1884年修正案更限缩了先前入境的移民离开和进入美国的规定,同时阐明,无论这些华人的国籍为何,该法皆适用。1892年,该法案由《基瑞法案》(Geary Act )延长十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了时限。今天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国家公园在1910-1940年期间曾是以十万计的华人移民的处理站,在那里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

即便是今天,虽然《排华法案》所有的部分都被废除已久,但其一直是《美国法典》(United States Code)的一部分,其中第8篇第7章题名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的15章里完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唯一的章节。

(未完,待续)

编辑推荐

印尼雅加达:四百年华人的血汗之城


印尼雅加达的民族独立纪念碑

今日的雅加达已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是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650多平方公里,拥有近900万人口,集现代与传统、富裕与贫困、宗教与世俗、单一与多元化于一身。笔者曾在2006年和2007年到印尼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和印尼关系。在雅加达居住的3个多月间,多次游历雅加达老城,感受古代巴达维亚的历史。

一身历史的雅加达

雅加达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在我看来,乘坐空调公交快线(BRT)由南向北穿越雅加达市中心是最惬意的旅游,一路上你似乎在浏览着一部从现代推溯回古代的印尼史书。

沿着雅加达市区中心繁华的苏迪曼将军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矗立于两边,这些富丽堂皇的银行、酒店、商业中心象征着印尼建国五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一度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的国家辉煌。然而放眼眺望,也可以注意到,依附于成就和辉煌背后的便是大片贫困、灰暗、杂乱的棚户区。街道的行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摩托车阵阵轰鸣,川流不息,可以感受到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东南亚第一大城市的拥挤,现代城市的喧闹、堵塞、污染难以幸免。

建于1962年的亚洲运动会纪念碑圆形广场映入眼帘,这是苏迪曼大道与胡斯尼·坦林大道的分界线,也是雅加达经济中心区与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区的分隔线。坦林大道两旁,分布着国家议会、财政部、外交部、国防部等政府部门,还有多国驻印尼大使馆,清真寺和伊斯兰教中心。

再往北行,便到了开阔的独立广场。这里承载着印尼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以及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史。广场西侧是国家博物馆,1868年建成,收藏了珍贵的文物、古籍和民俗工艺。广场东侧高耸着民族独立纪念碑,大理石结构,塔底是纪念印尼独立历史的博物馆,塔顶则为35公斤纯金打造的火炬雕塑,意指独立精神,金火炬在阳光下金碧闪耀。它是印尼反抗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标志,又由于它是印尼第一任总统、“建国之父”苏加诺设计,因此别具历史意义。

离开独立广场,开始转入雅加达的老城科塔区,约占1.3平方公里。草铺街(Glodok),是荷兰统治时代形成的唐人街,历尽沧桑。1998年前聚居此地的华侨最多时达10万人,至今仍是旧城中最热闹的街区,但有点杂乱无章,街区中间废弃的老运河沦为了臭水沟,街道两边的二三层楼房有的仍留着1998年印尼排华动乱中被焚烧过的痕迹,已人去楼空。

老城区最北面的滨海地区,曾是荷兰殖民者政治、经济、文化堡垒。经过荷兰长达350年的殖民统治,荷兰时代的遗留建筑依稀可见,但多数已随岁月残旧败落而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站立于以印尼民族英雄法塔希拉命名的广场中心,环顾四周,仿佛可以亲身体会到荷兰殖民时代的历史氛围。荷兰总督府,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广场中央的断头台,老邮局,老火车站,巴达维亚大教堂,瞭望塔……往广场北部行走,通向巽达加拉巴帆船古港,被修饰过的“印尼海洋博物馆”便是当年的荷兰大货仓。

巴达维亚建城

17-19世纪荷兰人的东方商业殖民帝国立足于爪哇岛,以巴达维亚城为中心。鼎盛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广阔的商业和贸易垄断权,向西远至波斯、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向东延伸到马鲁古香料群岛,向北抵达中国和日本。移居到巴达维亚城的中国人,是城市建设的开拓者,蔗糖种植和制作的生产者,还是中国商品的供应者,当地大米和烧酒的经营者,零售商业和沿海贸易的中间人,对巴城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1619年,野心勃勃的燕·彼德尔斯逊·昆开始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三任总督,正是他为荷兰东方商业殖民帝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巴达维亚城正是在他的率领下袭击和驱赶了万丹军队后建立起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大帝国的总部,是荷兰统治爪哇以至整个东印度群岛殖民地的政治基础。

永久占领和管理巴城耗费了荷兰人的巨资和精力。初期,该地人口稀少,缺乏粮食供应,没有木材建造船舶和房屋,周边地区是荒凉的沼泽地,罕见村庄人烟,雨季洪水泛滥成灾,还常有老虎、野猪、犀牛等出没,同时四周也面临当地穆斯林王国的敌视和威胁。荷兰人从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的石场运来巨石,从东爪哇的扎巴拉砍得柚木,从当地采集珊瑚石,并从中国招募来大批可靠又吃苦耐劳的华工,在废墟上建立起巴城的雏形。巴城的主要建设工程, 如运河与排水道的挖掘、房屋和港湾的建造、城墙及防护要塞的修筑大多由中国人承包兴建。华工熟谙制砖和砌砖工艺,令荷兰人甚为称道。

在巴城建立荷兰式建筑是由安东尼·范·迪门任总督时(1636-1645)完成的,他是仅次于昆的荷兰东方帝国扩张主义拓殖者。在他任职期间,荷兰式运河、城堡、市政厅、基督教堂、拉丁语学校和市场区相继出现。

华侨的社会

为了充实人口,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招揽中国人。在西方殖民者眼里,中国人以“勤勉”、“爱好和平”、生性“懦弱”而著称。因此,荷兰总督用高额工资招引万丹的中国人,而且对移居到巴达维亚的华商课以轻税,并奖励华侨招引同乡来巴城。当然也采取了一些不体面的手段,比如在中国沿海地区绑架“移民”。这一政策极为成功,中国来的大帆船运来了大量中国移民,中国人一旦获得能够自立的资产,便在巴城安家落户,并与被送到这里做奴隶的巴厘女子通婚。华侨人口不断增长,而在巴城内的华侨多数从事商业活动,从流动小贩到固定摊贩,到零售商和批发商,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网。

荷兰总督昆创始了一种惯例,即把一切零售商业包括沿海贸易承包权交由华人甲必丹(首领)负责。他试图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通过任命华人甲必丹,对华侨社会进行控制和间接统治。1619年10月,科恩总督任命他的密友苏鸣岗为甲必丹。此后,甲必丹是由华侨长老通过相当民主的方式选出和任命的,然而到了17世纪末, 巴城华侨有产阶层的头面人物把持了这一职位,甲必丹有时由家族世袭,有时甚至可用钱购买。

甲必丹被认为是华侨在荷兰总督府里的利益维护人和联系官方事务的中介人。每个华侨需按月到甲必丹府第交纳人头税,并至少每年报到一次。17世纪30年代,华侨支付的人头税占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城市征集的人口税和其他税收所得总和的一半以上。到1644年,在巴城当局对赌博、零售业、货物进出口、木偶戏等行业所征收的21个税项中,华侨承包了其中的17个。

1690-1730年间是巴城最繁荣的时期,荷兰人把甘蔗种植引进爪哇,蔗糖在印度和波斯市场甚为畅销。荷兰总督把甘蔗种植业交给了被允准租赁土地的华侨承包。甘蔗种植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更多中国人的涌入,1710年巴城外乡区共有130个甘蔗种植园,分属84个园主,其中79个是华侨,4个荷兰人和1个爪哇人。

中荷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依靠与中国进行贸易巩固和扩展其商贸帝国。

巴达维亚建城之初,荷兰殖民者极力诱致中国商船前去贸易,以获得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这些商品运往欧洲市场发售,可获丰厚利润。如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生丝,“毛利达317%”。它们出入巴城海关时,又能增加其海关税收。因此,昆不惜派船舰封锁西班牙人所占的马尼拉、葡萄牙人所占的澳门以及澎湖列岛一带的港口,又威逼利诱中国商船前往巴达维亚贸易。

中国商人把丝织品、瓷器、茶叶、干鲜水果、花锦、白棉布等物品运到巴达维亚,同样可获巨利。如明后期福桔“在国内每百斤仅5分,而运到海外,每4桔值2文。一位叫苏和的商人,因本微不能置贵重物,仅贩卖福桔一项就得千金”。

1655-1683年,清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海禁”,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通商受阻。直到17世纪末,中国重开海上贸易,双方贸易往来才迅速恢复,到18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全盛。然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得更高利润,不断压低茶叶等中国商品价格,同时提高胡椒等产品价格,华商觉得无利可图,到巴城的中国商船逐渐减少,贸易一度中断。

173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十七人理事会决定,由巴达维亚当局统一经营对华贸易。每年从巴达维亚向中国派遣一艘公司的船,在广州贸易结束后,直接返回荷兰。第二年,再从荷兰出发,每艘船载有300000盾,其他装载欧洲货物。它们不再直抵广州,而是先行驶往巴达维亚将欧洲货物卸下,代之以印尼当地出产的锡、胡椒、苏木及其他热带产品。然后,再驶往广州,用销售这些货物的所得,购置茶叶等货。以前由中国帆船商人承担的“闽广-巴达维亚”贸易,逐渐被东印度公司所取代。

“红溪惨案”

随着中荷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华人来到巴达维亚,巴城内外聚居了约2400户近15000人华侨。巴城成为华侨在东南亚的主要集中地之一。华侨人口的增加,经济上的日益重要,使荷兰殖民者开始感到担忧不安,时常怀疑中国人图谋杀害他们这些“爪哇的主人”。1740年10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巴达维亚的华侨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暴行持续一周,万余华侨丧生,中国人住宅区燃烧了几天几夜,鲜血染红了雅加达河,史称“红溪惨案”。

1740年春,巴城华侨经营的蔗糖作坊破产,失业人口增多,城乡治安不好。当局决定驱赶部分华侨,强迫华工移民锡兰,但在华侨中却传言这些流放者会在途中被抛入大海。10月初,荷兰人对巴城的华侨住宅进行搜查,以查居住证和没收武器为借口,局面很快失控,射杀华人事件开始发生。华侨非常愤怒,先在乡村发动起义,接着又向巴城的荷兰殖民当局宣战。不久,荷兰人发出了大屠杀的信号。

当时在场的荷兰船员阿里·休塞斯记述:“我们突然听到屠杀和起火的哭叫声,肆无忌惮的屠杀和抢劫的最邪恶场面的帷幕拉开了,华人无论男女老少,均惨死在刀剑之下,即使孕妇和怀中的婴儿也不能幸免。不下百个戴上镣铐的俘虏像被宰的羊一样,被砍断咽喉。一些荷兰市民过去曾为有钱的华人提供过庇护,在这一天竟也对他们下了毒手,为的是要瓜分他们的财产。总之,在这一天,无论有罪的还是无辜的,几乎所有华人都被杀害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何大肆鼓动屠杀华人?首先,可以掠夺华人财富。当时公司财政困难重重,1738年起财政亏空达150万荷兰盾—当时一名荷兰教师的年收入为280荷兰盾。其次,公司殖民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爪哇岛上反荷斗争此起彼伏,华人成为转移视线的替罪羔羊。而最根本原因是华人经济上的发展成了公司垄断贸易的挑战。之前,公司鼓励开垦,富裕华人投资土地,种植胡椒、水稻、甘蔗和咖啡,造成所谓“生产过剩”,致使了农产品价格下降。

大屠杀之后多年,华人数量才逐步回增,主要被安置于巴城外的草铺街。到1815年,巴城及周边地区的华人超过5万,又逐渐形成了华侨社区,草铺街成为最著名的“唐人街”。(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丽榕对本文亦有贡献)

加拿大移民百年回顾


前两期回顾了加拿大悠久的移民历史,以及移民法系的建立和变革。经过了土著人的耕耘、欧洲移民的拓荒、世界各民族的建设,20世纪的加拿大已然成为经济强国,加之其稳健的移民政策、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的教育水准、完善的福利保障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安居乐业。本期将解读20世纪60年代至今加拿大的移民格局和相关法律,以更好地预测加拿大将来的移民形势。

评分制和移民法改革

60年代,加拿大面临出生率不断下滑、经济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人才紧缺的挑战,1966年发表的《白皮书》指出:移民对保持国家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建议政府吸纳更多的独立移民。加拿大于1967年正式推出了评分制作为挑选独立移民的客观标准,即根据申请人的教育、就业机会、年龄、个人适应力、英语/法语能力等指标综合评分。该制度实行至今,并为其他移民国家陆续引进,可谓移民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而1974年发表的《绿皮书》则推动了移民法的改革,当时的移民和人力部部长RobertAndras先生认为移民法应解决“为什么我国需要移民”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而以前的《移民法1952》则着重于阻止加拿大不需要的人入境或定居。在广泛倾听民众呼声和各方建议后,《移民法1976》应运而生,并与1978年起正式实行。它奠定了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并划分了四个基本移民类别:家庭类、人道立场类、独立类、亲属担保类,每个类别联邦政府均可设置目标数,同时它还确立了加拿大各级政府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合作原则。

21世纪加拿大移民政策

时间的车轮滚滚驶入21世纪,尽管加拿大每年落地的新移民超过20余万名,但是劳动力紧缺、移民分布不均衡、审理周期冗长等问题仍待解决。2002年出台的《移民和难民保护法》重新修订了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并推出“枫叶卡”代替“返加证”以方便永久居民自由往返加拿大。在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拿大各省政府也积极参与移民工作,推出各类省提名移民计划来帮助繁荣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新世纪的加拿大到处涌动着欢迎新移民的热潮。

展望未来,加拿大政府仍将坚持鼓励和欢迎移民的立场,因为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新移民已经成为加拿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移民这项基本国策不仅牵涉到加拿大各民族团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成为各政治力量赢取支持率的不二法宝。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经济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移民国家,加拿大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移民天堂”,而人口密集、经济高速增长的亚洲地区更是占据了加拿大一半以上的移民申请数量。

总之,加拿大不愧有“移民之国”的美誉,其移民政策的历次修改也是应对当时的国情和世界局势,并为各国制订其移民政策所借鉴。加拿大自开国以来的139年里,共出台了7部相关移民法律,平均每20年修正一次,其稳健性可见一斑。现行的加拿大移民法刚问世5年,目前的移民申请局势和21世纪初相比也没有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加拿大政府重新修正移民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做些小调整如配额、合格分数的改变则在所难免。(上海外劳因私出入境公司供稿)

相关链接

申请移民切莫错过良机

针对一些关于移民政策的说法,如加拿大投资移民将提高门槛、加拿大将停办技术移民等,一个成熟而理智的申请人首先应关注政府的信息平台,其次要正确判断并把握移民时机,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稳妥规划全家的人生。

很多人在考虑移民时常有的误区就是“等我需要用到移民的优势时再办。”但当想办移民时,您是否一定符合条件?漫长的办理过程,您等得及吗?

要避开上述误区,谨慎长远的规划是很有必要的。以加拿大投资移民为例,从开始办理到实际定居,最长有8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包括2年(从着手申请到获得绿卡)+1年(准备登陆期)+5年(绿卡有效期)。即使申请人现在生意繁忙,本人及家庭成员近期都不可能有时间去加拿大居住,8年的准备期还是非常充裕。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花不到100万元给自己和家庭一个选择的权利非常值得。

对正在观望加拿大移民政策的中国申请人来说,如果移民决心已下,如果已经符合任何一个加拿大现行移民项目的基本要求,如果自己或家人在最近8年里有可能去加拿大居住,目前要抓住申请加拿大移民的时机,即使2年后加拿大移民政策有任何变化,也不会影响移民申请。 

为什么新西兰移民吸引中国人的时间长达百年?


新西兰移民对中国人来说一直都有莫大的吸引力,作为传统的移民大国之一,第一位抵达新西兰的中国人距今已有百年历史。那么新西兰到底有什么好处能够吸引这么多中国人呢?

一、环境优美:新西兰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四面环海,海水清澈天空鼻孔入戏,绿草如茵青翠繁茂,空气清新洁净,可谓入眼即画并不是吹捧。新西兰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密度极其小,奥克兰和惠灵顿的人口密度相对大一些,新西兰的一些村镇用人迹罕至来形容丝毫不夸张。所以新西兰是一个环境十分优美,适合生活与放空的城市,与中国的大城市完全不一样。

二、福利完善:新西兰与众多欧美国家一样,拥有极其完善的福利体系,免费公立医疗体系、住房补贴、失业救济金、特殊群体补助以及教育补贴和育儿补贴等等,一应俱全,但是新西兰的所有福利都来自于全国所有公民与永久居民的纳税。因为新西兰的福利实用性极其高,适用人群广且申请门槛低,审核也比较宽松所以能显示出新西兰的政府与人民对福利的发放态度的宽容。新西兰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只要在新西兰境内居住满10年,即使你这10年一直都是在考救济金过活,那你65岁以后也可以领取养老经,由国家来为你养老。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福利体系,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懒汉最多的国家!

三、人文环境:新西兰的原住民是毛利人,除毛利人以外的所有肤色的人民都是海外移民。作为海外移民,如果白人执政的时候向新西兰政府大肆宣传排外思想的话,那么毛利人是不会支持他们的。所以新西兰的政府宣扬的从来都是多文化的民族包容性,这是被写进新西兰移民法的!

四、全球唯一永久回头签:新西兰护照持有人可以免签进入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唯一一个永久无条件绿卡的国家,获得新西兰绿卡后不需要按期更新绿卡。

新西兰移民的好处其实还有很多,上文中叙述的只是众多优势与好处中的几个而已。

穿越历史梳理古今 百年历程尽显荷兰移民无尽风范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9月25日,为庆祝华人移民荷兰一百周年,阿姆斯特丹华商会与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阿姆斯特丹市巴比逊王府饭店联合举办华人移民荷兰百年图片展活动。中国驻荷兰大使张军应邀出席并发表讲话。

张军大使在致辞中表示100年来,旅荷华侨华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荷兰当地社会与两国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张大使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华人到荷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民实现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只要遵循这些原则,人们就能够组成新的社会家庭,共同追求美好未来。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中荷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进一步加深中荷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阿姆斯特丹市长范德朗随后发表讲话。他对华人移民荷兰百年纪念表示祝贺,感谢华人为阿姆斯特丹市建设做出的贡献,表示任内将继续支持华人社团活动开展和事业发展,并将积极致力于加强阿市与中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友谊,实现共同发展。

张军大使在范德朗市长陪同下参观了图片展。主办方还分别向他们赠送了首份中文和荷兰语的阿姆斯特丹市中国城地图特刊。想要办理荷兰移民或咨询可以关注官网

英为纪念一战百年推出相关海军展览


关注英国移民关注英国出游攻略: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位于普茨茅斯军港之内的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即日起推出了《迈向战争——皇家海军与1914》大型展览,讲述英国海军在一战中的作用。英国纪念一战百年的活动已经逐渐铺开。

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国家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门口径只有10厘米的舰载机关炮。就是这门不起眼的火炮,在1914年8月5日的一战第一场海战中,在荷兰海域击沉了一艘德国布雷艇。博物馆专家谢尔顿说,这件展品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门炮之后被当作是一件特别的东西保存了下来。在一战之后,在位于水晶宫的战争博物馆里进行过短暂的展示。原来它并不是我们的展品,所以现在我们很高兴能把它放在这里,作为展览开始的第一件展品。”

谢尔顿介绍说,英国皇家海军在一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封锁北海,这对整个战局的走向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战略上,北海对于英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把自己的舰队打造成了 大舰队 ,用于控制北海,迎接来自德国用战前10年时间创造出来的新舰队带来的威胁。我们必须要制止他们继续布雷,这样我们可以继续保证船只在海里的航行,继续进行贸易。我们必须控制北海,切断德国的贸易通道。这就是海军所起的作用,你控制了大海,就可以对德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谢尔顿认为,100年前的海军是英国重点建设的军种,虽然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有450万,差不多500万海军参加了这场战争。海军传统上都是经济资源的投放重点。实际上,在一战之前,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一都投到了海军建设上。花费巨大,成效也大。它给你带来了控制海上航道、保证战略控制的能力。这对海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会想到西部战线的伤亡,但海军的成功或者它的重要性是不能用伤亡率来衡量的。”

负责展品收集及布展的英格斯女士说,这个展览关注的是参加一战的海军士兵及他们的家人,重要的是要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东西。“我们将在1914-2014百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开展,尝试去讲述海军及海军士兵的故事。还是可以从一战中学到一些教训,用在当前的。在展览里我们展出了很多很多重要的东西,但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海军服役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技术或者武器。海军有着要传承下去的自己的风气和传统,你总是能够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

据统计,英国海军一共有43930人在一战中失去了生命。展馆里一直播放着一首小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在葬身海战之中的亲人的怀念,也让人们重新审视百年前的那场战争。

迟来的正义:从《排华法案》回首华工百年血泪史


当地时间4月22日下午,加拿大温哥华市市议会在位于唐人街的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特别会议,市长罗品信(GregorRobertson)代表市府就该市歧视华人的历史向华人社区正式道歉。由于早期受歧视的华人多来自广东台山,因此,在罗品信用英语宣读道歉内容的同时,原华裔市议员叶吴美琪、余宏荣分别用广府方言和四邑方言宣读道歉内容的中文版本。

海内外广大华人华侨,共同见证这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刻。从被迫缴纳人头税,到坦然接受所在国政府致歉,海外华人地位的提高有目共睹。近年来,多国纷纷对曾经的排华行为道歉,人们在探究其背后原因的同时,也揭开了一部长达百年的华工辛酸血泪史。

穿越塞拉山的铁路开通,华裔铁路工人向一辆驶过的火车挥手致意。(美国《世界日报》取材自斯坦福大学网站)

【悲愤!加拿大排华史:不受欢迎的“勤劳者”】

一百多年以前,清王朝正处于国力衰微时期,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偶然间,一则“加拿大招募工人修建铁路”的消息,传遍了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大街小巷。由于收入高于国内,大量平民不惜变卖土地,筹措赴加拿大的路费。

为了抵达那座“淘金城”,这些华工克服了海上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根据《不列颠殖民者》记载,1860年,有一艘从香港出发赴该地运送华工的船只,离岸时船上搭载的人数为280人,在经历了64天“波折丛生”的航程后,仅68人抵达加拿大卑诗省(今不列颠哥伦比亚)。

尽管航程如此艰难,依然有大量华工前仆后继,他们的努力成就了加国版图的完整。当太平洋铁路“最后一颗道钉”被敲进铁轨,北美西海岸的卑诗省归入加拿大疆土,自此加拿大揭开了排挤华人的序幕。

1885年,一部对华人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法律——《中国移民法》出台,该法案要求华人入境时额外缴纳人头税。此后,随着法案的不断修订,人头税的数额成倍上涨,最高峰为1903年的500加元,相当于华工在加拿大工作10年的存款。在“人头税”法实行期间,加拿大共向82369名华人征得约2300万加元的人头税,数额堪比兴建整座太平洋铁路的费用。

1923年,加拿大变本加厉,以排华法取代了人头税,自此华工和他们的家属被隔绝在加拿大版图之外,即使拥有英国国籍的华人,也不例外。那些曾经参与筑路的华工,彻底沦为不受欢迎的“勤劳者”。

在近代史上,加拿大一向以温和的态度示人,为何会出现如此规模的排华浪潮?分析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主流社会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他们认为华人一心挣钱,是“没有开化”的民族;二是华人劳工的到来,削减了白人工作机会,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两个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多项排华法案的通过。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最后一颗道钉。( 中新社 记者 徐长安 摄)

【无奈!清廷官员奔走交涉 可叹弱国无外交】

自古以来,国与国的较量遵从“丛林法则”、“崇拜强者,不同情弱者”,国家实力才是撑起一个民族尊严的底气。清朝末年,正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华人在海外的境遇才充满了辛酸。

面对加拿大的排华浪潮,有识之士们并没有无动于衷,清朝官员们积极奔走交涉,加拿大当地也成立了应对反华活动的民间组织,“华人群体大声疾呼,尽管声音很微弱……”

1876 年,清朝官员郭嵩焘出使英国,希望英国政府出面改善华侨在加拿大的境遇,彼时加拿大仍为英属殖民地。随后,不少清朝外交官纷纷提出交涉,但在加拿大排华情绪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交涉并没有取得成效。

1896年,清廷要员李鸿章应邀访问北美,此行他带着一个强烈的目的——“帮助侨民与所在国政府协商,改善华侨待遇”。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李鸿章如此回应道,“加拿大拟增加华人入境税,此举并不合理。中英两国素来友好,中国人应在中英条约下同享平等地位。”

然而“弱国无外交,国弱则民贱”,清廷要员李鸿章的这次出访,虽然得到了加国官方的接待,却丝毫未妨碍加国政府进一步推行限制中国移民的措施。

此时,放眼世界各国,“排华”情绪有了愈演愈烈之势。与加拿大联系密切的美国,不仅出台了《排华法案》,还向华工征收高额“执照税”,并对华工被杀害事件置之不理。

1923年,就在加拿大实施“排华法案”之际,当地华人社群的报纸《大汉公报》刊发社论,认为英国所下属的国家,皆以文明自由自居,加拿大政府试图订立不合时宜的苛刻法案,“有愧于英人爱好公道之美德”。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能从这份泛黄的报纸中,读到书写者的悲愤和无奈。面对悬殊的国力差距,外交官的奔劳、华人社团的求助、华人媒体的口诛笔伐,均湮没在排华浪潮中。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联邦政府总理哈珀就“人头税”问题向全加华人正式道歉。

【欣慰!从排华到致歉 华人洗刷屈辱赢尊重】

从19世纪到21世纪,中国人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洗刷过去的屈辱。一代代华人在异国他乡勤劳致富、积极融入,逐渐赢得了主流社会的尊重。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在很多领域,由原来的“追随者”逐渐转换为“引领者”。正是这种客观角色的变化,国际社会才从排华走向反思。

2018年4月22日,加拿大温哥华政府就历史上的排华事件进行道歉。而在过往的十余年中,类似对歧视华人行为进行反思、调查和道歉的事例越来越多。

在加拿大,温哥华政府并不是第一个对“排华史”进行道歉的。早在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联邦总理哈珀曾代表加拿大联邦政府,就“人头税”政策向华人道歉,并承诺向受害者支付每人2万加元的赔偿金,由此拉开了加拿大三级政府“反思排华政策”的帷幕。

2010年9月20日,加拿大最早出现排华历史的卑诗省新西敏市,正式向华社道歉,成为首个向华社正式道歉并进行和解的加拿大城市。此后,卑诗省也通过了“道歉”议案。2017年,卑诗省议会斥资10万加元,在加拿大境内设立纪念碑,以纪念华人在19世纪末兴建太平洋铁路。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要求国会正式承认《排华法案》有悖人权,并为此道歉。华裔众议员赵美心(右)在提交议案前召开记者会。( 中新社 记者 吴庆才 摄)

道歉的桥段同样在美国上演,2011年和2012年,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全票通过就《排华法案》道歉的法案,并表示将致力于保护华人享有与其他美国国民相同的民权与宪法权利。

2009年1月8日,曾经“排华”最严重的美国旧金山,选出了首任华裔议会主席邱信福。2011年11月10日,旧金山又选出了首任华人市长李孟贤。

世界各国以道歉的形式反思昔日“排华史”,而华人则用铭记的方式正视早期移民“屈辱史”。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各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美国华人博物馆等华侨华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已有近50家。

旧时代屈辱的历史褪色淡去,被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的新大国形象代替;但历史的回音,仍在以另一种方式叩响当今华人的心门:无论何时何地,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话语权,依然是全体华人奋斗的目标。

华人移民美国史:非基督徒成致命弱点


1785年,由爱尔兰船长John O’Donnell驾驶的帕拉斯号(帕拉斯是古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异名)帆船抵达了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3名中国海员被新大陆的富饶所吸引,决定留在这里。从此揭开了波澜壮阔的移民史的序幕。

200年过去了,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奖,1995年杨致远创办雅虎,2001年赵小兰成为第一位华裔美国政府部长,2005年关颖珊成为世界最佳女子单人滑运动员、2012年林书豪让全美疯狂。200多年来移民美国的华人超过300万,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关于《排华法案》的道歉案。

尽管经历了各种狂风巨浪,华人已成为美国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200多年来,为了更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数百万黄皮肤黑眼睛的男女,与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犹太人、日本人、越南人等一起,书写着美利坚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到金山去!

看过香港电影《黄飞鸿》系列第一部的观众,应该对片中描述的华人赴美淘金热印象深刻。1848年詹姆斯?马歇尔在加州发现了黄金,开启了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波浪潮。当时有30万人蜂拥进加州,希望实现自己的黄金梦。而同时期,中国因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战乱,大批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希望寻找出路。

“黄金梦”通过商人、海员、骗子、传教士,从香港朝内地扩散。成百上千的失地农民,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方式,前往梦想之地。于是“金山”也成为了圣佛朗西斯科市的最早中文名称,直到后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发现金矿以后,“金山”才成为“旧金山”。

也正因为如此,早期去美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的珠三角洲地区,其中60%来自台山(1914年前称新宁),其余40%的绝大部分也来自台山周围地区如新会、开平、恩平、南海、番禺、顺德、广州、佛山、东莞、中山、宝安和香港。直到1965年,仍有“美国华人半台山”一说,台山话成为美国华人社会通行的语言。

加州的华人很快就证明他们是非常优秀的淘金工人。在广东家乡时,他们就熟悉开沟、筑坝、抽水等活计,这是水稻种植的基本工作。他们来到美国淘金时,便把这种在家乡的治水经验运用到淘金中。据说,经过他们淘过的矿区,连“塞进虫子牙缝的”金子也找不出来了。当然,这种优点毫无疑问也会增加当地人对华人的敌意。

有趣的是,作为淘金工的华人,经常发生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两者从一开始就有很深的矛盾。印第安人无法反抗白人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们看到华人后,觉得华人平和可欺,因此两者之间常常爆发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冲突时,华人手拿木制刀剑,印第安人则手持长矛,双方列队迎战。当双方开始交战时,消息会马上传开,这种事情常被当作假日的一种娱乐,引来许多人的围观。当局也不想干涉,往往袖手旁观。

“一句话的历史”

在淘金热过去以后,加州的其他大规模建设和1865年中央太平洋大铁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的开建也需要从中国引入大量的劳工。许多华工放下金矿里的工作,会合老家来的新同胞,又投入了这条沟通美国东西两边大铁路的工程。

186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这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51年,加州已有2.5万名华人,1870年全美就增加到6.3万人,全在西海岸。1880年有6000人抵美,1881年这个数字就增加了1倍,1882年增加了4倍。

一般印象里,华工是非常凄惨的。这点并无问题,丧命于漫长的航路及虐待是常事。还要面临各种奸商恶霸买办的欺压讹诈。但华工到美国工作,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亦是事实。

根据潮龙起在《美国华人史》一书中,将早期美国华人矿工和铁路修筑工的工资与国内一般农民的收入进行比较:早期每个华工月薪30美元左右,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及其他花费,每年尚能积攒80-100美元。而当时国内农民的年收入一般在8-10美元之间。两地华人的收入至少相差10倍。由于国内劳动收入很低,而移民到美国的费用昂贵—旅费、利息和办理移民证件的费用约共200美元,等于在国内不吃不用、劳动10年以上的收入,所以一般民众难以承受。当时美国华人每人平均一年的汇款为30美元,相当于18-25两银子,这是一笔较大的收入,可以供应一个四口之家购买一年的口粮和其他家用必需品的生活开销。

华人赴美的热潮甚至促使了相关行业的繁荣。1852年,约2万名中国旅客到达加州,旅费达150万美元。每张船票售价为30-50美元,从1850年到1859年,这一项买卖一年的营业额就有25万美元以上,其中的利润相当可观。于是,海上客运贸易竞争加剧,票价下跌。

华工对于中央大铁路的修建贡献重大,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价低廉,故铁路公司大量增雇华工。1864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中国劳工共有4000人,而白种工人只有1000人。其后华工更一度占筑路工人的90%,约9000人。因华工的贡献,铁路比原定日期竟然早了7年竣工。

遗憾的是,在铁路完工的典礼上,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主持说:“在加州人民的血管中,流着四个当代最伟大民族的血液;有法国人敢打敢冲的勇猛劲头;有德国人的哲学头脑和鉴定精神;有英格兰人的不屈不挠的毅力;有爱尔兰人不知忧愁的火爆脾气。他们各自作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贡献。”

但是首先提议招募华工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总裁查尔斯?克劳克(Charles Crocker)以巧妙的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段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所表现的忠诚和勤劳。”

这就是美国移民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所谓华人的致命弱点

然后随着铁路的完工,华人迁入数的增加及加州经济的低迷(也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加州政府已足够富裕,不在乎华人贡献的税收),排华运动悄然而起。1877年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

其高潮便是1882年美国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中国移民。其1884年修正案更限缩了先前入境的移民离开和进入美国的规定,同时阐明,无论这些华人的国籍为何,该法皆适用。1892年,该法案由《基瑞法案》(Geary Act )延长十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了时限。今天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国家公园在1910-1940年期间曾是以十万计的华人移民的处理站,在那里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

即便是今天,虽然《排华法案》所有的部分都被废除已久,但其一直是《美国法典》(United States Code)的一部分,其中第8篇第7章题名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的15章里完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唯一的章节。

排华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迫害,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其根源在于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及华人本身各种社会负面问题。

托马斯?索威尔在《美国种族简史》中写道,美国人对待中国移民的态度是苛刻的,有时甚至是粗暴的。华人既不是白种人,又不是基督教徒。而在当时,这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条都足以构成致命的弱点。华人遵循着对美国人来说完全陌生的习俗。无论是从文化上或生理上,他们都被视为不能够被同化的种族。

1855年出版的《旧金山年鉴》对该地华人情况有如下记载:华人的风俗习惯令加州美国人十分反感。他们的语言、血液、宗教信仰和性格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的素质低下,一些人认为他们只比黑人优越一点,而有些人认为他们比黑人更低等。那些熟悉“中国佬”(celestials)的人很快就对他们产生一种无法控制的憎恶感。

在美国有“Chinaman’s chance”这样一个谚语,意思是说“成功的希望就像中国佬那样渺茫”,主要是指华人在种族主义的欺压下,成功和发财的可能性很小。

不得不提及,美国左翼及各种劳工组织在排华运动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加州工党把排华作为团结工人与资本家作斗争的政治口号:“中国佬必须滚!”

周敏的《美国华人社会变迁》一书中认为,1882年《排华法案》的通过与持有“劳工神圣”观念的白人工人阶级联合了社会各方力量、在工会的领导下向美国政府施压有着很大的关系。

困难期已过

在《排华法案》通过的同时,许多西部州也开始生效了一些有种族歧视的法律,这些法律不但针对中国移民,也针对日本移民,让他们很难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

在加州排华的狂热时期,加州政府甚至在1881年的3月6日,宣布其为一个假日,用来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宣扬驱逐华人。

还有这样一条法律,禁止中国人在法庭上提供不利于白人的证词,这实际上等于公开宣布可以任意凌辱华人,华人如果遭到白人的抢劫、伤害和攻击,受到法律保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另有白人愿意协助)。

正是在这种社会思潮和恶法的鼓励下,暴力行为开始抬头。唐人街经常遭到洗劫和焚烧,1871年,一伙洛杉矶的白人一夜间杀死20多名华人。

《排华法案》颁布对华人的迁入影响极大,移居美国的华人人数从19世纪70年代高潮的123200人减少到19世纪90年代的14800人。在20世纪30年代减少到不足5000人,达到历史的最低点。

除了人生伤害和经济打压外,各种针对华人的恶作剧和侮辱行为也极为普遍,男性的辫子和女性的小脚是主要对象。据台山文史资料记载:有一次,在纽约的一辆公共汽车上,留着长辫子的台山南坑籍旅美老华侨黄华锦,受到一群美国无赖的耍弄—这群无赖趁黄老先生打瞌睡之际,把他的辫子打结后拴在车凳上,黄华锦醒来不能下车不能离座,引起同车旅客的哄笑。

同时诸如“苦力”(Coolies)、“约翰支那人”(John Chinaman)、清客(Chink)、异教徒(heathen)等针对中国人的侮辱性称呼更是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也构成英语的一份特殊历史遗产。

排华浪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直到中国在抗击日本的扩张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才逐渐消退。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了美国的盟国,排华也走向历史的终点,不过在制度和文化心理上的全部消除,依然耗费了些时日。

1943年,《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废除了《排华法案》,允许每年105名华人的入境移民限额。1948年,关于禁止华人和白人结婚的法律被废除。然而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并没有随之到来。直至1965年的《入境移民与国籍服务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 Act of 1965)的通过。这是在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

加州政府、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分别在197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正式就《排华法案》道歉。

1959年,美籍华人的平均收入超过了其他美国人。1960年,华人从事专业工作和经商的人数,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今天1/4的美籍华人就业于科学和专门领域,尽管目前华人的社会状况依然十分复杂(比如说贫富差距巨大;作为一个整体受教育程度很高,但是文盲比例又远高于全美平均水平,甚至是黑人的好几倍),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已经走过了历史上的困难时期,正在以主人翁的身份建设着美国社会并发挥着特别的才华。

中国将对外籍华人颁发5年华裔卡,华人回来更轻松了!


中国政府预备对原籍中国、已入籍海外国家的海外华人发放[华裔卡],持卡者可获得永久居留权及本土居民待遇。

根据中国官方定义,海外华人的定义是已经取得外国公民身份的中国人,或父母亲是中国人的海外华人,不论双亲目前是或之前是中国公民。而“华裔卡”的申请人的双亲只需一人是中国人,或祖父母和祖上是或曾经是中国公民。当局目前并无为多少代的海外华人后人设限。

根据公安部的解释,虽然这个政策对所有的海外华人有效,但申请人必须提交相关文件证明他们的华人身份。这意味申请人必须呈交中国政府发出的官方文件,或申请人所属国家的官方文件,证明其身份无讹。

在申请人提交的华裔身份文件证明时,需要提供包括申请人或申请人亲属的中国护照或身份证复印件。如外国政府所发的文件,必须得到该国的中国领事馆认证之后方可获得接纳。

根据公安部提供的信息,新措施为了更便利申请人,对申请理由并无任何限制。申请人可以探亲、做生意或文化交流,或甚至到中国处理个人事务,都可以作为申请签证的理由。如果申请人需要长时间居留,可以申请5年的居留许可。

那申请华裔卡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准备了华裔卡的申请材料:

“华裔卡”申请材料准备:

1、有效期为6个月以上、有至少1张空白签证页的护照原件及复印件

2、填写并签署《外国人签证、居留许可申请表》

3、1张证件照片(温馨提示:新八项出入境便利措施提到,受理窗口可为申请人提供免费出入境证件照相服务)

4、持2015年1月1日后签发的护照,且年满16周岁的申请人,须同时提交前一本护照(无论其国籍)原件。

5.1、外籍人士:如首次申请中国签证,须提供原中国护照原件及复印件;

5.2、外籍人士曾经申请过中国签证:须提供原外国护照照片资料页及曾获得的中国签证复印件;

5.3、外籍人士已更名者:如果新护照所记载的姓名与原护照不一致,须提供有关官方出具的更改姓名的证明文件。

利好!美国公司成立满一年持L1A签证可转换身份直接拿绿卡!


美国L1A签证,全称跨国企业高管派遣签证,是美国移民局颁发给跨国企业高级经理人或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签证,旨在鼓励外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做生意。

L1A签证享受绿卡同等待遇,且主申请人配偶和21周岁以下未婚子女均可随行,配偶可以合法工作,子女可享受美国免费教育资源。虽然L1A签证为非移民签证,但是根据移民局规定,在美国公司成立满一年之后,L1A签证持有人及随行家属就可以申请转换身份,直接获得美国永久绿卡。

L1A签证拥有哪些优势?

01、申请速度快

L1A签证无需等待配额和排期,申请和批准时间短,第一次申请快至3个月左右可以获得签证。

02、可全家赴美

L1A人员的家属(配偶和21岁以下的未婚子女)可以获得L-2的身份,跟随来美国。办理相关手续后, L1A的家属可以在美国公立学校就读并可享受本地学费。这对重视教育的华人很有吸引力。2002年新的法律还允许L1A签证持有人的配偶L-2在美国申请工卡,合法工作。

03、可申请绿卡

持有L1A签证者,在美国公司成立一年后,即可以优先劳工移民的方式不需要美国劳工部的层层审批即可直接申请绿卡,不受任何移民配额的限制,直接取得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与需要50万或者100万美元的投资移民,雇用至少10名美国人相比,L1A持有人不仅得到的绿卡速度快,而且不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

04、可拥有“双重倾向”

L1A签证能允许申请人拥有“双重倾向”——美国政府规定在海外的大使馆及领事馆官员,无需L1A签证申请者去证明他们并无移民的企图,移民官不能因为移民倾向而予以拒签决定。

05、无规模限制

美国法律没有特别要求申请L1A的跨国企业需做多大数额的投资,也没有规定特别数额的注册资本。

06、无行业限制

美国法律没有对提出L1A签证申请的母公司及其子公司做出必须从事某些类别行业的规定(医院、银行等特殊行业除外)。

07、无配额限制

目前,美国对L1A签证没有提出配额限制。持有人在申请绿卡期间不必为漫长的配额排期焦虑或无尽地等待。

美国投资移民因现阶段面临长时间排期,接下来可能会越来越长,L1A签证方式会广受青睐,保守估计5年后也会出现排期,现在正是进场的好时机,需要申请的客户需要抓住机会。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百年华人移民美国史(1):曾持木制刀剑迎战印第安人》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2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移民美国有哪些条件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